土紙是永定的土特傳統産品之一,俗稱“包紙”,源於這種紙當年主要是用來包裝條絲煙的,製作歷史悠久。據民國版《永定縣誌》載:“永地多竹,原料頗豐,惜槽工沿用舊法,出品粗鬆,不合印刷書報之用。産額以包紙爲最多,銷場亦廣,從前出口年在十萬擔以上。”由於用竹漿生産的土紙來包裝條菸絲,具有防潮、保質的作用,因此古時永定土紙業十分興盛。
一、製作工藝
永定土紙原料專用嫩毛竹。將新嫩毛竹劈成4份或8份,長約5尺,放入造紙池中,竹片一層,石灰一層,層叠至高度適宜後壓以巨石,注水浸泡。7個月後,洗净,分爲皮、肉二層,各入碓舂爛,加入適量的水和拌,制成“紙漿”。然後將紙漿盛於木楻中,再用寸許高的木框,底夾以極細竹簾,雙手捧入楻内,使竹漿泛入木框中,立即捧起,讓水從簾縫流去,留在簾上的纖維密迭即成爲紙。接着去木框,把竹簾反轉,讓紙從竹簾脱下,再分批貼在焙壁上烘干,干後揭下,叠裝遂告完成。
二、土紙品種
建國前私人紙寮生産的土紙品種主要有:包紙、粗紙、夾頭紙和調河紙等。
1. 包紙 民國版《永定縣誌》載:“包紙,有大包、中包之别。金豐之高頭、南溪、陳東、筀竹甲,豐田之東安竹有大、小年之分,東安地方産紙頗旺,大年可三千擔,小年可二千擔;楮樹坪、湖洋坑、虞溪、坑頭、仙溪,太平之灌洋、沾坑、鄭坑、許家山,以上産紙附近各村大、小槽户尚多,難以備載。此紙行銷漳、厦、潮、汕、南洋等處,專爲包裹貨物之用。復有煙紙一種,幅度略大,厚而堅致,間染紅緑色,價較昂,煙廠用之以包條絲,從前銷數頗大。”
2.粗紙 俗稱“草紙”,零碎花用,也供祭祀時焚燒用。舊時,以岐嶺筀竹甲所産最爲有名。
3.夾頭紙 夾頭紙以其一頭夾連,故名。質粗價廉,供造鞭砲、搓紙捻及掛墓零星之需,各紙廠多産之。
4.調河紙 調河紙出金豐調河(今歧嶺鄉八聯村),色微黄,頗堅潔,供尋常簿、册、單據之用。舊時,運售大埔、梅縣等處。
後來,隨着永定條絲煙生産的發展,不論是當地條絲煙加工廠(俗稱“煙棚”),還是在全國各地開設的菸絲廠,都需要大量的包裝紙,使得土紙業應運而生且紅火起來。縣内坎市、高陂、湖雷、堂堡、合溪、岐嶺、陳東、古竹、湖坑、大溪、下洋等鄉鎮的數十個村爲土紙的主産地,生産土紙的加工生産土紙的手工作坊,遍佈大小山村。民國版《永定縣誌》雲:“清代中期,全縣土紙年産量達1萬多噸。”1959年,在岐嶺籌建造紙廠,設計日産有光紙2噸,1961年12月建成投産,但因電力不足,投産後只生産有光紙11噸,次年6月停産。1971年~1972年,國營西溪農場和筀竹公社在石培相繼各辦一座紙廠。西溪紙廠1987年生産包裝紙400噸,完成工業總産值43.9萬元。如今,尚有私人紙廠幾十家,主要生産粗紙,年産值數百萬元。由於土法造紙行業勞工費神,生産效率低,加之現代機械化在造紙業的廣泛應用,因此土紙製作技藝正面臨失傳境地。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