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北山留一堂的傳奇故事

  焙煙燒老屋做樓取佳名

  留一堂老樓於清朝道光年後期由北山二十世張璉峰(名序賓,字增元,1801—1857年)建造。張璉峰幼習儒業,長大後亦曾打過鐵,後從商,在湖南、江西、廣東及本省各地開煙行,發財後在家鄉建造了一座三堂兩落加圍樓的府第式土樓。關於“留一堂”的樓名,有一個歷史典故。原來當年張璉峰在自己的老屋做煙,一次不慎引起火灾,把老屋燒燬,只留下一個廳堂。於是建新樓後,爲了紀念老屋,便把新樓取名“留一堂”。

  老樓又新樓一座接一座

  留一堂老樓於清朝道光年後期建造。大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2000多平方米。

  前堂門樓高約4.5米,青色花崗石門框和門檻,兩扇衫木門扇各寬約0.9米、高2.1米、厚4.5厘米,門扇上鐵門環下飾有像大鈸樣子的圓形八卦紋厚鐵皮。左邊門扇上部陰刻“加冠”,右邊門扇上部陰刻“晋禄”,字皆鎦金。左右石門框陰刻“聖世恩波遠;儒門氣象新”的門聯,突出了先人崇尚儒學的思想,字亦鎦金。石門框頂部浮雕三個圓形 “書帶”“户對”,門檻左右“石門當”前向分别浮雕“仙鹿回頭”和“白鶴銜書”圖案。門楣書“大夫第”三個碩大的顔體墨色大字。

  前堂(下廳)屋頂兩側起屋架,裝飾木雕祥雲和花卉。下廳背向中間由6扇木屏組成的屏門隔着,兩邊4扇爲固定門扇,中間2扇爲活動門扇,只有在婚喪喜事、重大節日及貴客光臨才有打開,每扇木屏上部雕飾精美。屋面歇山頂,棟脊前後也有花鳥灰塑浮雕,屋檐四角也裝飾木雕兇禽避邪。

  下廳進去,中間隔一個天井,再往内便是中堂(上廳)。上廳寬6米,深8米,高5.8米,白墻,做成有幾何綫條的黑墻裙,三合土地板。頂上天花板中間裝飾八卦紋。上廳背向兩根圓柱之間是木屏,前放一條長供桌,木屏頂掛一塊鎦金“留一堂”大木匾,兩邊屏柱掛木刻鎦金嵌樓名楹聯“留意儉勤,創業守成,天下皆無難事;一心孝友,型仁講讓,堂中自有太和”,體現了客家人勤儉持家、孝順友愛、講仁義、講禮讓的美德。上廳廳口左右各有一扇寬1.3米的隔屏,隔屏上部兩根方柱之間各鑲18塊銅錢圖案的緑色瓷花格,下部齊人頭高前向爲吉祥圖案灰塑。隔屏頂上各裝飾一個倒垂蓮花透雕,雕刻精美。隔屏不僅能遮陽擋雨,而且使廳堂顯得富麗堂皇。上廳與側廳之間裝有通向兩邊的側門,左右門楣分别横書“義路”、“禮門”。 左右門扇上部分别陰刻“孝悌;忠信”和“禮義;廉耻”的門聯。整座廳堂的裝飾充滿了濃厚的書香味和傳統文化。

  上廳木屏背後,中間隔着天井是正樓。正樓門楣書“讓三居”樓名,門兩邊是嵌樓名對聯“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留一點,子種孫耕”,也是客家人禮讓美德的體現。正樓樓上木地板面上均鋪砌青磚,隔音效果更佳。正樓高14米,屋面也是九脊歇山頂,四周出檐1.6米。

  正樓後還建有一圈弧形圍樓,有12個房間。

  三堂兩邊隔着天井是左右横樓,前向高一層,後向高二層。横樓與正樓間有樓房連接正樓成爲一個整體。

  張璉峰的十個兒子張學海等十兄弟繼承父親的家業,繼續在省内外從事條絲煙生意。人丁興旺,兄弟子侄房間不够住了。於是又决定在老樓的北面另建新樓。

  新樓距離老樓約30米,坐北朝南,占地約1600平方米,與老樓成犄角之勢。新樓原準備建成由一座三堂主樓和左右兩邊二座三堂附樓組成的大土樓,規模要比老樓大很多,後來左邊三堂附樓没有建成。

  新樓主樓前堂門樓高約4.3米,青色花崗石門框和門檻,厚厚的衫木門扇左右上部也分别陰刻“加冠”、“晋禄”,字皆鎦金。左右石門框陰刻“皇恩深雨露;帝德大干坤”的門聯,字亦鎦金。頂部石門框三個“户對”,分别刻“福”、“禄”、“壽”三個浮雕篆字,門檻前面的左右石“門當”,前向分别浮雕麒麟圖案。大門門楣書“大夫第”三個顔體墨色大字。

  新樓前堂(下廳)高4.5米,寬15米,深4米。屋頂兩側起屋架,裝飾木雕祥雲和卷草。背面中間有6扇木屏組成的屏門隔着。兩邊4扇爲固定門扇,中間2扇爲活動門扇。每扇木屏上部雕飾精美,均雕飾不同形態的騰龍、卷草透雕,中間兩扇木屏還雕飾“郭子儀上壽”、“關雲長拜印封金” 浮雕。

  下廳進去,中間是天井。往内便是中堂(上廳)。上廳寬6.2米,深8米,高5.7米,上有天花板,天花板中間裝飾八卦紋。上廳背向是大木屏,木屏前放一條長供桌,過年時,供桌上放一對精緻的宫燈,宫燈有嵌樓名對聯“留餘陰,留清芳,燕翼百年,祖澤留裔仍未艾;一頃田,一方硯,鯉庭重過,父書一讀愈難忘”。木屏頂上掛一塊“留一堂” 鎦金大木匾。兩邊屏柱掛木刻嵌樓名鎦金楹聯“留本欲其餘,善於留,自爾生生不已;一爲數之始,貞夫一,極諸萬萬無難”。上廳廳口左右各有一扇寬1.3米的隔屏,隔屏上部兩根方柱之間各鑲18塊花卉圖案和銅錢圖案間隔的藍緑色瓷花格,色彩艷麗;下部齊人頭高前向爲吉祥圖案灰塑。隔屏遮陽擋雨,也使廳堂更加富麗堂皇。上廳與側廳之間裝有通向兩邊横樓的側門,對聯與老樓相同。整座廳堂的裝飾充滿了濃厚的書香味和傳統文化。

  三堂兩邊隔着天井是左右横舍,爲附屬建築。左邊横舍地方原準備再建一座三堂的附樓,後因生意不順,無法續建了。

  留一堂新樓與老樓建築結構既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色,都屬於精美的府第式土樓。

  文人留筆墨書香飄門庭

  老樓門樓門面及左右墻壁鑲有4列共12幅書畫,每個書畫邊框裝飾精美。還請來文人作書畫。頂上四幅爲“漁樵耕讀”壁畫,中間四幅是名家書法,題寫家訓、格言、詩文,如“積畝田,遺卷書,教兒孫智愚隨分,耕也,宜哉,讀也,宜哉”,“坐青山,朝緑水,任吾儕俯仰陶情,樵兮,可矣,漁兮,可矣”,“居樂土,遍種桑麻,帶一色堯天雨露;廣心田,厚培蘭桂,瞻九重舜日恩光”,“一水護田將緑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等,體現了留一堂先人羡慕傳統文人“漁樵耕讀”和樂生活,在盛世天下樂於農耕,培養子孫,也反映了當年家園青山緑水、環境優美的現實情景。門樓屋面歇山頂,棟脊前後有花鳥灰塑,兩邊檐角裝飾木雕兇禽避邪。來客未進門,便聞到了濃濃的書香味。

  新樓門樓左右墻壁共鑲有4排共12幅書畫,書畫邊框彩畫精美。頂排是壁畫,有“狀元遊街”、“彭子求壽”等吉祥内容,中間四幅是家訓、格言、詩文書法,如“業不論士農工商,成就時皆稱富貴;倫莫大父子兄弟,和樂處便是禎祥”、“草檐長掃净無苔,花木成蹊手自栽”、“化日望光天,曙色簾櫳開錦綉;華堂膺景福,春風台榭繞烟霞”、“門外擁珠旗,報國曾持三尺劍;庭前羅玉樹,傳家唯有五車書”等,表達了留一堂人希望四海發財、子孫和樂、悠閒自樂、建設家園、文武報國的傳統理念。書法皆上乘。門樓屋面爲歇山頂,屋頂飛檐翹棟,兩邊檐角裝飾木雕兇禽避邪,棟脊前向還有花鳥灰塑。門樓裝飾華麗,書香味濃厚。

  三英聚樓内雅士常來會

  樓主璉峰公孫子張拔山、張質山、張萃山三兄弟都中秀才,在鄉里人氣很旺。光緒年間,他們曾在左片横樓設“三英寨”,爲當時遠近文人雅士聚會之所。文人雅士來此興會,在此吟詩作賦,討論做應製文,或者彈琴、下棋、寫書、作畫。有時候,他們也會到近處的名勝古迹遊玩,順便寫一寫記游詩。兄弟還在北山至大甲墟的半路上築凉亭爲行人遮蔭,起名“最樂亭”。張質山爲凉亭撰寫楹聯:“最莫蒸燃中,匆忙錯過;樂之幽爽處,頃刻清閒。”

  龍岩知事任數月離任沿街擺清水

  留一堂自創建以來,書香綿延,人才輩出。張鼎昇民國十二年八月任龍岩縣知事。上任之初,由於資歷低,不爲人看重。剛上任,他設便宴邀請縣裏有名士紳前來見面問政,結果來者寥寥。

  之後,他在縣衙廳柱上題寫了一副嵌名楹聯“龍洞紀名山,看是邦文風鼎盛,正氣恒存,果然人杰地靈,足使新羅增色彩;岩疆居要塞,際此日羽檄星馳,旌旗雲集,任爾心勞力瘁,不教單户有聲聞”。對聯上聯稱贊龍岩自古文風鼎盛、人杰地靈,正氣長存,讓人驕傲;下聯則隱晦地寫出當下現實:駐軍擾民,弄得人心勞力瘁,還不敢口出怨言,表現了軍閥混戰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對聯對仗工整,意思曲直兼備,切合民意。龍岩縣文人、士紳皆稱贊作得好,使張鼎昇在龍岩縣上層人士中馬上樹立起威信。他又在四大城門張貼布告,告示本届知事的施政大綱,二次設宴時,縣裏著名士紳均前來出席,並提出了不少建議。此前,贛軍李烈鈞部賴世璜師佔據龍岩,强迫農民種罌粟,每畝征收煙苗捐銀元12元,民衆堅决扺制。贛軍蘇世安師又竄來龍岩,沿途掠奪民物。張鼎昇聯絡鄉紳,支持民衆拒種罌粟,向上峰控告駐軍擾民,受到了龍岩縣紳民一致好評。張鼎昇雖然只任職數月,離任回鄉時,龍岩縣紳民沿街擺放清水(表示其爲政清廉),敲鑼打鼓,夾道歡送,省立九中校長、龍岩名士魏夢雲爲首贈其“關心民瘼”匾額。

  黄埔軍校生一樓出兩位

  留一堂人張作猷,是黄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與黄維、鄭洞國、俞濟時、李延年、周士第等都是同期第二隊學員。張作猷爲國民黨左派人士,有正義感,在校就常常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民國《永定縣誌》載:“張作猷,幼有大志,入黄埔軍校肄業,爲國黨先烈廖仲愷所器重。廣州商團之變,衝鋒陷陣,戰殁於西關。”其英年早逝,家裏還得到了廣州軍政府的撫恤金。

  張樹華,别號範良,早年曾任永定太平裏高陂鄉高級小學教員,公立明達高等小學校長。1924年春由駐粤閩軍參謀藍玉田、鐘文才保薦報考黄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黄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他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戰争。歷任福建省防軍連長、營長、保安團長。抗日戰争後,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上校情報組長。閩南師管區副司令,福州綏靖公署少將高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