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宗祠聯,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聯,以緬懷祖德、標榜家聲爲主,期望後輩能繼承祖業,光宗耀祖。永定客家人素有“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優良傳統,特别重視祠堂的建造和編修族譜。在建造宗祠時,都得書寫或鎸刻上數副宗祠聯。這些與宗祠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宗祠聯,是一種直接表達永定客家人思念祖先、弘揚祖德情感的一種方式,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華。現擷取境内部分有代表性的宗祠聯予以解讀,以明其意。
丘屋巷丘家祠(鳳城)
渭水源流遠
瓊山世澤長
【注釋】上聯典指周朝的開國元勛姜子牙,史稱“薑太公”。渭水,即渭河的古稱,黄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今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鷄、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黄河。據傳,當年姜子牙獲悉姬昌爲了治國興邦廣求天下賢能之士,毅然離開了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栖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爲事,静觀世態的變化,伺機出山。有一天,薑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遊獵的西伯侯姬昌,兩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子牙學識淵博,通曉歷史,能審時度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之策。姜子牙提出了“三常”之説,指出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爲本,重視發掘和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親自把薑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宫,拜爲太師,稱“太公望”。文王之後,薑太公輔助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營丘,以地爲氏,稱爲丘氏。其兩子一姓薑,一姓吕,故族人有規定:丘、薑、吕爲一家,互不通婚。清雍正年間,爲避諱孔子名號,“丘”被改“邱”姓。
下聯典指明朝南海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浚,人稱“瓊山先生”。 景泰五年(1454)進士,歷官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録》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丘浚爲官以廉儉名世,爲人以才學著稱。故邱氏將“瓊山先生”置於很高的地位以示敬重,稱“瓊山世澤”。
【大意】丘姓發祥於渭水曆史悠久;先祖丘浚的遺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産等)延續久遠。
北門熊家祠(鳳城)
江陵世德
寶善家聲
【注釋】江陵,指熊氏的郡望。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漢代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唐設置江陵府,宋江陵府江陵郡皆治此。清爲湖北荆州府治,民國初屬湖北荆南道。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熊姓之源主要有倆:一是以地命名。據《姓纂》載:“黄帝有熊氏之後。”相傳,黄帝建都於有熊(今河南省鄭縣),稱有熊氏,其後代有的以地名爲姓。二是來自芈姓。據《姓氏考略》載:“鬻熊爲文王師,成王封其曾孫熊繹於楚,子孫以熊爲氏。”商朝末年,有季連的後裔,名叫鬻熊,本芈姓,曾當過周文王的老師。他的曾孫熊繹被周成王封於荆楚,爲楚國的國君。於是,楚國公族以芈爲姓,熊繹開始以熊國的國名爲氏,後來楚國爲秦所滅,以後的子孫就以“熊”爲姓。楚國幾十任君王創造的輝煌業績,成爲江陵熊氏後裔的驕傲。世德,指先世的功德。寶善,指熊氏的堂號。據史料載,戰國時七國斗寶,以示富强,六國都拿出自己的寶物,只有楚國不出示國寶,問其故,楚王回答:“楚人以善爲寶也。”因此,熊氏後人以“寶善堂”爲號。
【大意】熊姓發祥於江陵郡;世代以“善“作爲傳家之寶。
熊氏楓林祠(湖雷)
溯江陵之淵源忠孝廉節歷代芳聲難盡述
綿上湖之繼緒士農工商千秋事業誰問津
【注釋】溯江陵之淵源,指追溯江陵郡熊氏的源流。忠孝廉節,即忠於祖國,孝敬父母,廉潔奉公,操守氣節。芳聲,指美好的名聲。上湖,地方名。繼緒,指承繼先代功業。士農工商,古代稱作“四民”,指大學士、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聯中泛指熊氏裔孫。誰,原指任何人,聯中指上湖熊氏裔孫。問津,指探求途徑或嘗試。
【大意】追溯江陵郡熊氏的源流,歷代先祖恪守忠、孝、廉、節操守的美好名聲難以盡述;要承繼上湖熊氏先祖的功業,熊氏裔孫要多加瞭解先祖的千秋事業。
賴氏家祠(鳳城)
好古家聲遠
秘書衍族長
【注釋】上聯典指西漢武帝時官任大司馬的賴好古。相傳,賴國滅亡後,名高望重的賴好古,常念亡國之耻,號召族人立志匡復賴國。
下聯典指唐代名士賴棐。據史料載,唐代的賴棐,自幼聰明出衆,7歲時就會寫文章,20歲通九經百家之言。干元中高中進士,拜崇文館校書郎,後退居鄉里,人們把他的家叫做“秘書裏”。賴氏後人就以“秘書”作爲堂號。
【大意】先祖賴好古匡復賴國的好名聲由來久遠;賴氏“秘書堂”宗族裔孫綿延繁衍。
賴氏大宗祠(鳳城)
開邑三百年首榮科第
得郡幾千祀世美馨香
【注釋】此聯由巫宜福所撰。首榮科第,指的是賴先。賴先(1450~1521),字伯啓,號中峰。祖上居豐田裏,後遷鳳城。明正德弘治三年(1490)參加殿試,獲中二甲,成爲永定建縣以來的第一位進士。祀,中國殷代指年。世美馨香,指世世代代美名遠播。馨香,原指散佈很遠的芳香、香氣,形容流傳的好名聲。
【大意】永定置縣三百年以來,先祖賴先成爲永定建縣以來的第一位進士;鬆陽郡賴氏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世世代代美名遠播。
五坑賴氏家廟(金砂鄉)
延世閲六七百年男女當家耕黹自成安樂地
福田種二十餘代因緣有果本支絲茁吉祥花
【注釋】延世,指世代綿延不斷。閲,經歷。黹,指縫紉、刺綉等針綫活。福田,佛教語。佛教以爲,供養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報,猶如播種田畝,有秋收之利,故稱。因緣有果,指行善修德獲得福報。本支,指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孫,即五坑賴氏。絲茁,指草木初生貌。吉祥花,佛教有四大吉祥花,即蓮花、優曇花、曼陀螺花和山玉蘭花,象徵吉利。
【大意】賴氏後裔在五坑繁衍生息經歷了六七百年,男耕女織齊心協力料理家務,造就了安寧快樂的生活場所;賴氏後裔行善修德已達二十多代,後代子孫由此得到了福報,好運正降臨在後代子孫身上。
社前賴氏敦本堂(撫市)
忠厚溯家風宇啓西川文物雍容光閥閲
詩書綿世澤祥鐘秘裏衣冠蹌濟耀門閭
【注釋】西川,賴姓的堂號。據史料載,叔穎爲軒轅黄帝二十九世玄孫,文王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弟。武王令叔穎率兵與諸侯討伐無道之紂王,功成退居河南省賴地。公元前841年,武王封弟叔穎於賴國,其後世子孫爲了紀念先世創業,於是以國名賴爲姓,國土潁川爲號,尊叔穎爲賴氏一世祖即太始祖。另據清代康熙《御制百家姓》載:周文王遷於岐山,即西岐,叔穎爲文王之子,追本溯源,將賴氏列爲西川郡,稱其堂號爲“西川堂”。文物,指文人、文士。雍容,形容儀態温文大方。閥閲,指門第。世澤,指祖先的遺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産等。語出《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秘裏,典出唐代的賴棐。他七歲會寫文章,二十歲通九經百家之言。唐干元年間進士,被任命爲崇文館校書郎,未赴而退居鄉里,人們把他的家叫做“秘書裏”。衣冠蹌濟,指文人衆多,文化興盛。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戴冠,借指文人衆多。蹌濟,指行走安舒而有禮的樣子,即士大夫行走有威儀。門閭,城門與里門,指鄉里、里巷、門庭。
【大意】賴姓發祥於西川郡,追溯賴氏家族忠誠厚道的傳統風尚,讀書人儀態温文大方,爲門第增添光彩;先祖的居住地秘書裏祥瑞聚集,遺留下來的詩書傳家的德澤得以世代延續,文人衆多且文化興盛,使賴氏宗族熠熠生輝。
鄭氏家祠(鳳城)
詩禮家聲遠
滎陽世澤長
【注釋】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稱“鄭學”。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産,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他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師從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裏之後,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爲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經學爲主,兼採今文經説。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後人爲紀念他的功績,建有鄭公祠。
下聯指鄭氏的郡望“滎陽郡”。滎陽鄭氏是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時期,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爲“五姓七家”。其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爲姓,以故地滎陽爲郡望。東漢末年,以鄭渾、鄭泰等人爲開始,逐漸發展爲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爲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爲天下鄭氏中,最爲顯赫的一支 。
【大意】先祖以詩禮傳家的崇高聲望,由來已久;滎陽鄭氏發祥於鄭國,先祖的遺澤延續不斷。
文溪鄭氏家廟(培豐)
家聲韵遠千秋孝悌昭前列
廟貌莊嚴百代人文啓後賢
【注釋】韵遠,指好聽的聲音由來已久。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爲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昭,顯揚;前列,指前賢或祖先。人文,指禮樂教化,泛指各種文化現象;莊嚴,指端莊而有威嚴。後賢,指有才有德的後代。
【大意】鄭姓家族的好名聲由來已久,世世代代奉行孝悌的美德,祖先的功業得到發揚光大;鄭氏家廟端重而有威嚴,世代受到禮樂教化的熏染,涌現出一批批有才有德的後代。
陳氏總祠(鳳城聚星堂)
宋宰相開基流慶發祥奕葉簪纓光潁派
閩龍岡作廟敦宗睦族春秋俎豆耀星輝
【注釋】宋宰相,典指北宋大臣陳堯佐。陳堯佐,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人(今四川南充閬中),世稱潁川先生。太宗端拱元年(988)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仁宗時官至宰相。卒後,被追贈爲司空兼侍中,又贈“鄭國公”,謚號“文惠”。流慶發祥,指開創基業給後裔帶來福慶。奕葉簪纓,指世代做官。奕葉,累世,代代;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借指高官顯宦;潁派,指潁川陳姓宗族的支派。閩龍岡作廟,指在福建龍岡這個地方建立陳氏總祠。敦宗睦族,指奉祀祖先,使家族和睦。敦,古代盛黍稷的器具,借指奉祀。俎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借指奉祀。耀星輝,形容祭祀場面十分隆重。
【大意】先祖陳堯佐開創基業給後裔帶來福慶,後裔世代做官爲潁川陳姓宗族支派争光;陳氏後人在福建龍岡這個地方建立陳氏總祠,奉祀祖先使家族和睦友愛,春秋兩季祭祀祖先的場面十分隆重。
黄田陳氏院溪祠(高陂)
下榻之庭高士再瞻仲舉
聚星之野賢人已卜太邱
【注釋】上聯典出“徐孺下陳蕃之榻”。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人。東漢時期名臣。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據傳,陳蕃在京城洛陽犯言直諫得罪了權貴,從而被貶到豫章任太守。時有一位享有“南州高士”之譽的名士叫徐穉。陳蕃非常敬重他,一到豫章就帶領僚屬直奔徐穉家,想聘請他到府衙任功曹。徐穉堅辭不就,只答應經常造訪太守府。陳蕃出於對徐穉的敬重,專門爲他做了一張床榻,平時掛在墻上。徐穉來訪時,就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惺惺相惜,秉燭夜談;徐穉走了,就把榻懸於樑上。
下聯典指東漢官員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爲縣吏都亭刺佐,後爲督郵,復爲郡西門亭長,四爲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司空黄瓊辟選理劇,補聞喜長,宰聞喜半歲;復再遷除太丘長,故號“太丘”。與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又與同邑鐘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爲“潁川四長”。據傳,陳寔與紀、諶兩子及紀子長文、諶子孝先,祖孫三代曾游於荀淑家,與荀淑八子(號稱八龍)品題論文,長文、孝先尚年幼,聰明好學,各論其父之功德咨於祖,寔贊曰:“元方難爲兄,季方難爲弟。”是夜,德星聚。次日,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上朝奏説:“五百裏内有賢人聚。”漢靈帝敕建“德星亭”。其後,陳寔的子孫及荀氏八子皆登高位,潁川陳氏遂以“德星、聚星、德聚”爲堂號,成爲中華一大名門望族。
陳氏林茂祠(培豐)
十閩新甲地
三恪舊家聲
【注釋】十閩,指福建全境。秦以前,福建一般稱“七閩”。《周禮》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説。唐初增設漳州,正所謂“七閩宜增爲八”,這是八閩由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台灣列入版圖後的第二年,改設台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遂稱“九閩”。後昇福寧州爲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從福建各地陳氏族譜來看,福建陳氏都歸宗於潁川太丘長陳寔世系。以陳寔爲始祖的潁川派,在福建有三大支派,即以陳政、陳元光父子爲始祖的“開漳聖王派”;以陳忠、陳邕父子爲始祖的“太傅派”;以陳霸先陳談先兄弟爲始祖的“南朝派”。宋嘉祐八年(1063),江西義門家族奉旨大分析,分成三百三十四莊,分别遷往全國十八個省市所轄一百二十五個縣市,義門陳氏後裔散佈福建大地,人口近百萬,每個縣市都有義門陳人。閩西的龍岩市長汀、上杭、永定、武平、寧化、新羅、永豐等縣(區)是義門陳人數最多的、最爲密集的地區;其次爲閩南的漳州、南靖、平和、龍溪(龍海)、詔安、漳浦;再次爲厦門同安、翔安,集美,寧德的周寧、霞浦、壽寧,福州的福清及南平的武夷山市、蒲城縣等地。 三恪,典指陳氏得姓祖陳胡公。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説法有二:一説封虞﹑夏﹑商之後於陳﹑杞﹑宋;一説封黄帝﹑堯﹑舜之後於薊﹑祝﹑陳。後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陳胡公,本嬀姓,有虞氏,名滿,字少湯,係舜帝的三十三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孫虞閼父(又稱遏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爲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於陳地,國號爲陳,侯爵,史稱“胡公滿”或“陳胡公”(《國語》作虞胡公),爲胡氏與陳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虞舜。
【大意】陳氏後裔在福建境内的風水寶地開創基業;陳氏遠祖胡公滿家族被追封爲“三恪”王侯名號。
銅聯陳氏大宗祠(龍潭)
繼業興炎漢
忠風入義門
【注釋】炎漢,即漢代。漢朝(前202—220年),分爲西漢和東漢,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後强盛的大一統帝國。據史料載,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所吞,閔公越被害,其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户牖(今河南蘭考縣境内)。他不忘國耻,不忘先祖,不改姓,只埋名隱居,勤奮耕讀。在陳完裔孫取代薑齊之後,其子陳璉就到齊國任上大夫,一連五代都在田齊做大官,成爲户牖望族,賢相良將輩出,很多裔孫都是國家棟樑。傳至漢太丘長陳寔時,已是陳氏中興鼎盛時期。其中,有興漢的賢相陳平、智勇雙全的良將陳湯、德高望重的漢太丘長陳寔。義門,古屬江州轄地,現屬德安縣車橋鎮境内。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據史料載,公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爲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置業,創造了十五代3978口,歷時320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孝義傳世、耕讀傳家、家無私財、族産共有、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人間奇迹,成爲中國封建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最緊密的大家庭。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宋嘉佑七年(1062),出於抑制“義門陳”和封建統治的考慮,宋仁宗下旨讓義門陳分莊天下,於是義門陳氏分爲天下291莊,遍佈全國。《中國姓氏通書》譽爲“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被世界吉尼斯紀録所確認。
【大意】陳氏先祖繼承前人的功業,使得陳氏到了漢代進入中興鼎盛時期;陳氏宗族長期形成的爲人誠懇厚道、做事盡心盡力的風尚在江州義門得到發揚光大。
上坪陳氏祖祠(陳東)
勛伐昭前漢
文章紹盛唐
【注釋】上聯典指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陳平。陽武户牖鄉(今河南原陽人。陳平年少時,家中十分貧困,可他又偏偏喜歡讀書,尤其喜歡黄帝、老子的學説。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並立魏咎爲魏王。陳平辭别兄長,前往臨濟投奔魏王,後又轉入項羽手下做謀土,跟隨項羽入關攻破秦國,項羽賜給他卿一級的爵位。攻佔咸陽後,陳平棄楚歸漢,被劉邦封爲護國中尉。楚漢戰争中,陳平爲劉邦六出奇計,使劉邦由弱到强,反敗爲勝,對建立西漢政權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建立後,陳平先被封爲户牖侯,後又封曲逆侯,漢惠帝時封爲左丞相,吕後攝政時任右丞相。吕後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吕之亂,迎立代王爲文帝。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爲左丞相,因明於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爲丞相,卒後謚獻侯。勛伐,指功績。語出《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閲。’”前漢,即西漢。
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爲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後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詩風骨峥嶸,寓意深遠。陳子昂是盛唐詩風的先驅。
【大意】先祖陳平的功績在西漢得到顯揚;盛唐繼承了先祖陳子昂質檏剛健的詩風。
盧氏家祠(鳳城)
金甌世第
玉筷名家
【注釋】上聯典指唐代名臣盧從願(668—737)。盧從願,字子龔,相州臨漳(今河北臨漳)人,祖籍河北範陽,是範陽盧姓名門望族的裔孫。弱冠舉明經,又應制舉,拜右拾遺,歷殿中侍御史,累遷中書舍人。睿宗踐阼,拜吏部侍郎。精心典選,有美譽。開元末,以吏部尚書致仕,史稱“金甌相”。據傳,唐玄宗選宰相,把時任吏部侍郎的候選人盧從願和崔琳用八分書法寫在御札上,以金甌罩住。剛好太子李亨入室,李隆基叫李亨猜金甌裏所寫宰相人選是誰,李亨答道:“難道不是盧從願和崔琳嗎?”後世常以“金甌罩”或“罩金甌”喻指高官入闈。
下聯典指盧文紀。字子持,京兆萬年(今西安)人。唐末舉進士,事後梁爲刑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後唐時,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晋時,爲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後漢時,以太子太師致仕。後周復拜司空,歷事六朝。據傳,後唐清泰初年中書省缺宰相,末帝在朝臣中尋找,身旁的臣子説:“我們看見一班朝廷中有名望,當授以重任的,不過姚豈頁、盧文紀、崔居儉而已。” 末帝比較過三人的文才德行後,不知如何是好,後想出一條計策,即將當時多位有清名的高官姓名寫在紙條上,投進琉璃瓶中,在月夜焚香,向上天禱告祈求,第二天一早用筷子挾紙團,第一下就挾到了寫有盧文紀名字的紙團,其次就是姚豈頁。末帝早希望如此,便欣然任命他們,授盧文紀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姚豈頁一同登上相位。故有“玉筷名家”的美譽。
【大意】先祖盧從願世代顯赫,先祖盧文紀功高望重。
盧氏縣尹公祠(坎市)
縣宰鴻基開永定
尹公德政著同安
【注釋】縣宰,是中國古代一個官職名,即縣令,縣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聯中指盧縣尹(諱錫,字緒齡,福建寧化人,盧植三十四世孫,是宋淳佑年間的鄉魁)。宋末,盧縣尹積極追隨文天祥參與勤王抗元,任上杭、同安縣令,後改任安溪縣令,因號“縣尹”。元至元末年(1295),因避難欲回祖地,途經永定太平裏大路下地方時,適逢當地馮、黄、謝三姓苦於紛擾,盧縣尹爲他們解困安擾,三姓村民感恩而懇留其爲“開山地主”,於是舉家定居於太平裏大路下開基,是永定盧氏一世祖。後裔分派上杭、永定、龍岩、長汀、連城、漳州、漳浦、三明,江西於都、贛縣、湖口、武寧、定南、安遠,廣東韶關、連平、南雄、英德、廣州、惠陽、惠東、博羅、紫金、羅定及四川重慶、叙州、江北、雷坡,及港、澳、台等地計60個縣市。
【大意】先祖縣尹公在永定開創宏大的基業;縣尹公在同安任縣令期間,制訂出許多有益於人民的政治措施,做出了巨大的政績,爲同安民衆所稱頌。
縣始溯淵源發自範陽涿郡虔州寧化承先啓後瓜瓞綿長繩祖武
尹祖延世澤遷居永定太平坎市豐田繼往開來衣冠濟美振家聲
【注釋】範陽涿郡,是盧氏發祥地。據史料載,春秋時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上卿,因輔助齊桓公登上王位有功而被封於盧(今山東長清縣西南),其後世子孫便以封邑名爲姓,稱爲盧氏。後來田氏伐齊,盧氏後裔便散居北方一帶。秦代時,有博士盧敖在範陽涿郡(今河北涿縣)定居下來, 後來被稱爲“範陽盧氏”。至範陽盧氏第十八世盧宗泰於唐開元癸醜年(713),率其子遷居江右虔州虔化縣(贛州寧都),爲虔州開基祖。至虔州盧氏第十四世盧三六郎,爲避金兵南侵之亂,於宋高宗末年,由江西虔化縣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璧鄉,成爲盧氏入閩始祖。瓜瓞綿長,指子孫繁衍不息。語出《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瓞,小瓜。大瓜小瓜連蔓不斷之意。“瓜瓞延綿”成爲祝頌子孫、繁衍不息的吉利話。祖武,指祖宗的功業。太平裏,古地名。宋名爲太平鄉,明洪武十四年(1381)設裏,有5圖,置縣時分4圖歸永定。範圍即今虎崗、高陂、坎市、培豐等鄉(鎮)。繼往開來,指繼承前人的事業,開闢未來的道路。衣冠,指世代顯貴的家族。濟美,指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大意】追溯永定縣盧氏的本源,發祥於範陽涿郡和虔州的寧化,子孫後代繁衍不息,繼承了祖先的功業;先祖縣尹公延續祖宗的德澤,選擇永定太平裏坎市豐田定居,繼承了前人的事業,爲後人開闢的道路,使世代顯貴的家族得以發揚光大,振興了家族的聲望。
盧氏東溪公楓山祠(坎市)
一經傳世德
八相振家聲
【注釋】上聯典指東漢末年大儒盧植。盧植,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靈帝時,仕爲博士,因文武雙全,拜廬江太守,還拜議郎。後任侍中,遷尚書。黄巾起義時,盧植任北中郎將,率軍鎮壓,受左豐詆黜官,後又復尚書事。後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袁紹請爲軍師。盧植年少時,師從大儒馬融,爲大儒鄭玄的同門師兄,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並參與續寫《漢記》,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禮記解詁》)二十卷,還有文集二卷。
下聯典指唐代八相盧商、盧承慶、盧懷慎、 盧杞、盧邁、盧翰、盧携、盧光啓。自三國時期盧毓兩度拜相至宋代盧多遜,盧氏二十二人位居宰相,其中盧氏“八相佐唐”成爲歷史佳話。盧氏家族成爲自魏晋至唐朝時期的中華四大名門望族之一。
【大意】先祖盧植博古通今校勘儒學經典的功德,得以世代傳頌;盧氏先祖“八相佐唐”的佳話,振興了家族的聲望。
榮陂公祠堂(坎市)
涿水淵源四房衍派
唐書世系八相家聲
【注釋】上聯指盧氏發祥於涿水分出四大支脈。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秦博士盧敖,子孫家於涿水(今拒馬河)之上,遂爲範陽涿人”。秦朝末年,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爲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至三國時期,涿郡更名爲範陽郡,郡治涿縣(今涿州市)。因此,涿郡盧氏又稱範陽盧氏。盧敖之後,當數範陽盧氏裔孫盧植一脈。盧植四子盧毓,三國時任魏司空,封容城侯。盧毓有三子:欽、簡、珽。盧欽任晋尚書僕射,盧珽任晋侍中尚書。盧珽有三子:浮、皓、志。盧志任晋中書監,衛尉卿,也有三子:諶、謐、詵。盧諶爲東晋文學家,有五子:勖、凝、融、偃、征。勖居南巷,號“南祖”,偃居北,號“北祖”。偃曾任營丘太守,生二子:邈、闡。盧邈任範陽太守,生子玄。盧玄任北魏中書侍郎,封固安宣侯,也有二子:巡、度世。盧度世任青州刺史,生四子:淵、敏、昶、尚之。四子皆學識淵博,且德行高尚,號“四房盧氏”。盧淵這一支脈又特别發達,他有八子,人稱“八子盧”。“四房盧”和“八子盧”更將範陽盧氏推向更高輝煌,其族裔在北朝世爲顯宦,人才衆多,並孕育出隋唐以後歷世的大量盧姓將相和顯宦。八相,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朝盧氏官至宰相的有八人,即盧商、盧承慶、盧翰、盧邁、盧懷慎、盧杞、盧携、盧光啓,故有“八相佐唐”之稱。
【大意】盧氏發祥於涿水分出四大支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朝的盧氏宗族聲望顯赫,官至宰相有八人。
盧氏永隆公祠(坎市)
永繼春秋陳俎豆
隆興禮樂聚衣冠
【注釋】陳,指擺設、陳列。俎豆,即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後引申爲“祭祀和崇奉”之意。語出範曄《後漢書·祭遵傳》:“雖在軍旅,不忘俎豆”。禮,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包括音樂和舞蹈。衣冠,指禮服。
【大意】永遠繼承春秋兩季祭祀祖先的習俗;盧氏裔孫身穿禮服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
江氏家祠(鳳城)
文壇家聲遠
正陽世澤長
【注釋】上聯典指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樑三代。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世稱江郎。以文章著名,時人譽之爲“驕龍”,著有《江文通集》等。
下聯典指世居河南正陽的江氏始祖伯益。據《元和姓纂》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爲楚所滅,以國爲氏。”相傳,顓頊的玄孫伯益,舜時爲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没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没能强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爲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
【大意】先祖江淹的才學享譽文壇,年代久遠;江氏發祥於河南正陽的遺澤,世代延續不斷。
式訓以詩書天禀賦就擊鉢成詞擅彩筆之五花遠溯齊樑博士
傳家惟忠孝報國抗疏挽車終養振綱常於千古曆稽漢宋名人
【注釋】式訓,指典範、榜樣。語出《詩經·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鄭玄箋:“故訓,先王之遺典也;式,法也。”天禀賦就,指上天賜予聰慧的資質,形容一個人天賦極佳。擊鉢成詞,典指南北朝濟陽人江洪。意思是限時成詞,比喻才思敏捷。據傳,南朝時期,齊竟陵王蕭子良常於夜間邀文人學士飲酒賦詩,規定燭燃一寸,詩成四韵。蕭文琰認爲這不是難事,就與丘令楷、江洪兩人改爲擊銅鉢催詩,要求鉢聲一止就做成一首詩。彩筆之五花,典出“夢筆生花”,指南朝大文學家江淹,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博士,指博古通今的人。齊樑是南北朝時期偏安於南方的兩個王朝,其間文化燦爛輝煌,是我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百家蜂起,學術文化發達以來的又一個鼎盛時代,成爲華夏文明的主流文化之一。報國抗疏,典指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江萬裏向皇帝上書直言報效國家之事。江萬裏,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爲“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三度爲相,一生爲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在國破家亡之際,江萬裏與其子江鎬,毅然率一百八十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挽車終養,典指漢代江革。字次翁,臨淄人。據傳,江革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爲命。那時天下大亂,江革背着母親逃難,歷盡艱險。在路上,多次遇上劫賊,都要把江革抓走。江革總是流着眼泪哀求:“我有老母年邁,需要人供養,請放我一條生路吧。”劫賊聽後,動了惻隱之心,不忍殺害他。後來,江革輾轉到了一個叫下邳的地方,生活十分窮困,連衣裳鞋子都買不起。他用盡一切辦法去挣錢奉養母親,凡是母親用的東西一樣都不缺。建武末年,江革與母親回到故鄉,每到年底縣衙查驗户口時,江革不想讓母親奔波勞累,就站在車的兩根直木中間拉車,不用牛或馬。如此之舉,鄉里的人便稱他爲“江巨孝”。太守曾經備禮召見他,他總以母親年邁需要照顧爲由没有答應。母親去世後,江革擔心母親在九泉之下孤獨,就悲傷地住到了母親墓旁日夜相伴,睡覺時連孝服也不脱。後來,有人見到他的孝行深篤,就舉薦了他“孝廉”,最後做到了諫議大夫的官。歷稽,指多次查考。
【大意】追溯齊樑時期博古通今,以誦讀詩書爲榜樣、才思敏捷、文才出衆的江姓先人,當屬江洪和江淹;多次查考漢宋兩個朝代以忠孝傳家、振興流傳久遠的倫理綱常、上書直言報效國家的著名人物,當數江革和江萬裏兩位先祖。
高東江氏敦睦堂(高頭)
明德維馨洋洋乎錫兹祉福
令終有俶振振兮宜爾子孫
【注釋】 明德維馨,指真正能够發出香氣的是美德。語出《尚書·君陳》:“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明德,指美德;馨,散發的香氣。漾,原指液體溢出,洋洋乎,形容盛大的樣子。錫兹祉福,指賜給你幸福。語出《詩經·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兹祉福。” 錫,通“賜”;兹,此;祉,福,指幸福。令終有俶,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語出《詩經·大雅·既醉》:“令終有俶,公屍嘉告。”令終,指好的結果。俶,開始。振振兮宜爾子孫,指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語出《詩經·周南·螽斯》:“宜爾子孫,振振兮。” 振振,茂盛的樣子。
【大意】江氏祖先賜給裔孫衆多的福祉,真正能聲名遠播的是美德;做事要善始善終,這樣家族才能興旺發達。
高南江氏崇本堂(高頭)
溯淵源於濟水崇德尚賢宜紹三古五齋之舊緒
劈勝地就南山創業垂統克樹千秋百世之丕基
【注釋】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區西北,如今的濟源市、濟南市、濟寧市、濟陽縣都是以濟水而得名。永定江氏以“濟陽”爲郡望名。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晋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東晋後此郡廢。崇德尚賢,指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三古五齋,指江萬裏及其五個子侄的名號。據江氏族譜載,江萬裏三兄弟皆以“古”爲號,其中江萬裏號“古心”、江萬頃號“古崖”、江萬載號“古山”,合稱“三古”;他們的五個子侄,鎬號“義齋”、鑄號“直齋”、鏜號“侃齋”、锜號“祥齋”、鑰號“慎齋”,合稱“五齋”,故有“三古五齋”之説.。江萬裏,與弟江萬載、江萬頃因爲先後科舉高中,且又都登仕宋庭高官,最後又先後殉國。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江萬裏爲官清廉,敢言直諫,政績斐然,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舊緒,指祖先的功業。南山,即高南村。創業垂統,指創立功業,傳給後代子孫。垂,指流傳;統,指一脈相承的系統。語出孟軻《孟子·樑惠王下》:“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 丕基,指巨大的基業。
【大意】江氏發祥於河南的濟水,要崇敬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應當繼承先祖江萬裏子侄樹立起來的美德;在高南這塊風水寶地開基,創立功業並把它傳給後代子孫,開創了流傳千秋百世的巨大基業。
南溪南江江氏孝義祠(湖坑)
孝道並天地不滅
義心與日月同昭
【注釋】孝道,指以孝爲本的理法規範。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爲孝”。東漢許慎《説文解字》解釋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並,與。義心,指節義或道義之心。昭,指光明。
【大意】以孝爲本的理法規範,與天地一樣長久而不會消逝;人的道義之心,如同日月一樣光明。
包氏家祠(鳳城)
秉政清廉第
執法嚴峻家
【注釋】全聯典指北宋名臣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曾任龍圖閣學士,人稱“包龍圖”;又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卒謚孝肅,贈吏部尚書。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迹被後人改編爲小説、戲劇,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曉,歷久不衰。
【大意】先祖包拯爲官正直無私,清正廉潔,執法嚴明,不畏權貴。
劉氏家祠(鳳城)
藜閣校書
玄都花香
【注釋】上聯典指漢代著名學者劉向校書逸事。劉向,字子政,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祖籍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西漢經學家、目録學家、文學家。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秋,鑒於秘府之書頗有散亡,詔使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劉向領導校勘、整理采訪來的書籍,負責校經傳、諸子、詩賦。劉向在三閣校書19年,把數十年間堆積如山的宫廷藏書重加整理。每校完一書,乃條貫篇目,撮其旨意,編成當時國家藏書總目——《别録》,開創了世界上最早的圖書目録工作的先例。據傳,他在皇家藏書樓天禄閣中校書的一天深夜,有一位黄衣老人持青藜杖而至,老人吹燃杖端火焰作燈照明,對劉向談天説古,多爲世間所未聞之事。臨走時,他又傳授給劉向一大批天文地理書籍。劉向問他姓名,老人回答:“我乃太乙之精,聽説卯金(繁體劉字由卯、金、刀組成)之子好學,特來傳授學問。”這一傳説把劉向的學識神化爲天授,表明後人對他的欽佩和推崇。
下聯典指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典型事迹。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朗州司馬。十年後被召還長安,因寫“玄都觀裏桃千樹,都是劉郎去後栽”之詩,譏刺了那些投機而得勢的新貴,又遭遠貶。十四年後,劉禹錫再次奉調回到長安,重游玄都觀。他豪邁地吟詩:“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不屈不撓的鬥志和無所畏懼的人格,受到古今文人的崇敬。
【大意】先祖劉向開創了世界上最早的圖書目録工作先例,爲後人所敬仰;先祖劉禹錫不屈不撓的鬥志和無所畏懼的人格,受到古今文人所崇敬。
朱氏家祠(鳳城)
漢代名臣第
宋朝理學家
【注釋】上聯典指漢代名臣朱雲的剛正敢諫事迹。據《漢書·朱雲傳》載,漢成帝時槐裏令朱雲,曾上書切諫,指斥朝臣尸位素餐,請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的師傅)以厲其餘。成帝大怒,欲誅雲,雲攀折殿檻(殿堂上欄杆)。後來成帝覺悟,命保留折壞的殿檻,以旌直臣。後人以“攀檻、折檻”等指直諫或形容進諫激烈;以“朱雲節”、“朱雲折檻”稱頌臣子敢言直諫,具有非凡的氣節。
下聯典指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博學多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就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爲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爲後世所稱道。朱熹死後,被謚爲“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其思想被尊奉爲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於經學注釋著作成爲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爲“朱子”。
【大意】先祖漢代名臣朱雲的剛正敢諫的氣節,爲世人所稱頌;先祖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博學多才,其功績爲後世所稱道。
沈氏家祠(鳳城)
修文彦士
匡正名賢
【注釋】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沈佺期注《禮記》之事。沈佺期,字雲卿,相州内黄人。上元二年(675)進士。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作詩長於七言,與宋之問齊名,時稱“沈宋”,且以冠、婚、喪、祭、鄉、相爲六禮,社會上沿用很長時間。沈姓後人爲紀念這一偉人,取堂號爲“六禮堂”。修文,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禮樂教化等;彦士,指有才學的人、有德行的人。
【大意】先祖沈佺期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禮樂教化,是匡正綱紀的有才有德之人。
吴氏家祠(鳳城)
延陵世第
渤海家風
【注釋】上聯指吴姓堂號“延陵堂”的由來。據史料載,吴泰伯的裔孫季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春秋時吴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吴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吴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爲吴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爲“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爲“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後世爲了紀念他將吴姓郡望定爲延陵,其後裔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將祠堂冠以“延陵堂”。世第,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門第高貴、世代爲官的人家。
下聯指渤海郡吴姓先祖留傳下來的家族好風尚。渤海,指吴氏的郡望。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陽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東漢移治南皮縣(今河北南皮縣東北)。東魏又移治東光縣(今河北東光縣東)。隋開皇初(約582)廢,大業初(約605)又改滄州爲渤海郡。吴國被越國亡後,吴氏子孫到北地避難、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幾支,有的是吴芮的後裔;有的是漢司徒吴雄的後裔。在吴氏衆郡望中,江浙一帶的吴氏亦稱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實爲今東海的通稱,指的是今長江流域的江浙地區。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區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帶之吴氏,歷史名人極多。家風,指吴氏先祖泰伯和季札遵守周禮、潔身清行而“三讓王位”的美德。
【大意】延陵堂吴氏是門第高貴并且世代相沿續的大家族;渤海郡吴姓先祖留傳下來的是遵守周禮、潔身清行的家族風尚。
崇祀香賢勛銘台鼎忠孝傳家昭萬古
德承梅裏行重親闈詩書啓後紹千秋
【注釋】崇祀香賢,指崇拜奉祀才德俱佳有名望的先祖。勛銘台鼎,指把功績刻在宗廟内的禮器上。德承梅裏,指承傳先祖在梅裏的美德。梅裏,地方名,今無錫縣梅村鎮。據史料載,商末周國(今陝西岐山縣一帶)人泰伯,是周太王的長子,有弟仲雍和季歷兩人。泰伯得知父親欲立季歷繼承王位後,爲不使父親爲難,於是携仲雍避奔荆蠻梅裏,紋身斷發以示永不爲周君。泰伯到了梅裏,拓荒耕地,傳播中原文化。當地居民慕其德義,擁立他爲吴泰伯,自號句吴。關於泰伯禮讓王位、開創吴文化的功績,孔子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泰伯其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不稱焉。”至此,泰伯被後人奉爲“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裏,被人稱爲泰伯鄉的禮義之鄉。行重,指不妄動,動必以禮;親闈,指父母所居的内室,代稱父母。語出曾鞏《洪州謝到任表》:“撫臨便郡,獲奉於親闈;總制屬城,實兼於故里。” 詩書啓後,指用詩書來啓迪後人。紹千秋,指連續久遠。
【大意】崇拜奉祀才德俱佳且有名望的先祖,將他們的功績刻在宗廟内的禮器上,長久顯揚忠孝傳家的家風;承傳先祖在梅裏施行的美德,以禮相待父母,世世代代用詩書來啓迪後人。
思賢村吴氏祠堂(下洋)
過渤海以溯淵源食其德飲其和三讓高風思宛在
登吴山而懷木本春已濡秋已降萬年祭祀慶延長
【注釋】渤海,吴氏的郡望。位於渤海灣周圍,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縣、滄州以及山東的樂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幾支,有的是吴芮的後裔;有的是漢司徒吴雄的後裔。食其德,指享受到先人的德澤。食德,語出《周易·訟》:“六三,食舊德。”飲其和,指享受祖先的和樂。飲和,語出《莊子·則陽 》:“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 三讓高風,典指泰伯“三讓天下”之事。《論語》雲:“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宛,好像。吴山,位於山西平陸縣北,又名虞山、虞坂、吴坂、鹽坂、顛軨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爲太行山重要通道之一。吴氏族原居於薑姓吴的故地。夏朝時,吴氏族沿渭水北岸東遷到山西平陸的吴山。因此,吴山成爲吴氏的發祥地。春已濡,指春天的雨露已經滋潤大地。語出《禮記·祭義》:“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秋已降,指秋天的霜露已經覆蓋大地。語出《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萬年祭祀,指世世代代舉行祭祀祖先儀式。延長,綿延久長。
【大意】經過渤海就要回想吴氏的源流,吴氏後裔享受到先人的德澤與和樂,要時刻思念先祖三讓天下的高尚風操;登上吴山就要懷念吴氏的根源,春季和秋季來臨之際,世世代代的吴氏裔孫都舉行祭祀祖先儀式,先祖的福澤因此綿延久長。
張氏家祠(鳳城)
金鑒千秋第
青錢萬選家
【注釋】上聯典指唐朝名相張九齡的事迹。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武則天時中進士,後任右拾遺。唐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爲中書令,監修國史。任相期間,有直諫之風。據傳,九齡爲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僚上壽,多獻珍异,唯九齡進《金鏡録》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玄宗御覽,甚爲賞識,賜爲《千秋金鑒》,作爲治國銘言珍藏。其後人多以“金鑒”作爲其祠堂的堂號。
下聯典指唐代小説家張鷟。張鷟(約660—740),字文成,自號浮休子,深州陸澤 (今河北深縣)人,於高宗李治調露年登進士第,當時著名文人蹇味道讀了他的試卷,嘆爲“天下無雙”,被任爲岐王府參軍。此後又應“下筆成章”、“才高位下”、“詞標文苑”等八科考試,每次都列人甲等。調爲長安縣尉,又昇爲鴻臚丞。其間參加四次書判考選,所擬的判辭都被評爲第一名,當時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員外郎員半千稱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他因此在士林中贏得了“青錢學士”的雅稱。這個雅號後代成爲典故,成了才學高超、屢試屢中者的代稱。
【大意】先祖張九齡憂國憂民,先祖張文成才學高超。
百忍傳美德
理學播儒經
【注釋】上聯典指張公藝。張公藝,鄆州壽張(今台前縣孫口鄉)人,歷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相傳,唐麟德二年(665),高宗與武則天,率文武大臣、宫妃命婦去泰山封禪。車駕過壽張,聞張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過訪。問張何能九世同居?公藝回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請紙筆,書百“忍”字以進。高宗連連稱善,並贈絹百端,以彰其事。張氏後人因此以“百忍”爲堂號。
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張載,字子厚,祖籍大樑(今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寶鷄眉縣)横渠鎮,人稱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視爲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爲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因此有“理學播儒經”之説。
【大意】先祖張公藝事事謙恭忍讓的美德世代傳頌;先祖張載開創北宋理學來傳播儒家學説。
平在老虎坑張氏祠堂(高陂)
清河派衍承先澤
黄石傳書啓後賢
【注釋】清河,是張姓始祖揮公得姓後的受封地和居住地。據文獻記載,揮是黄帝的後裔,世居青陽(今邢台市清河縣),封於尹城。《張氏統宗世譜》中《得姓郡望》篇稱:“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清河張氏爲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有“天下張姓起源於邢台清河縣”之説。
下聯典指政治家、謀士張良。據《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末韓國貴族少年張良行游沂水大橋(今江蘇省邳縣南),偶遇一位身着粗布褐色衣服叫黄石的老人。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墜落橋下,並傲慢地要求張良下去將鞋給我拾上來並穿上。老人看張良不但能忍辱下橋拾鞋,還能謙恭地跪下爲其穿鞋,便贊其胸志。老人含笑説:“五日後清晨到此與我相會。”五天後,老人授書給張良。張良認真研讀此書,後來果真做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軍師,輔劉邦滅了楚項,統一了天下。
【大意】清河郡派衍出來的張氏裔孫傳承了祖先的福澤;黄石老人傳授兵法給先祖張良的佳話啓迪後世的賢人。
林氏家祠(鳳城)
九龍派衍
雙桂遺風
【注釋】上聯典指林氏遠祖林皋。林皋爲比干後裔,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衛。受家風影響,九子各有才能,德才兼備,時人稱之爲“九龍”,林皋則被稱爲“九龍之父”,他們家族也被稱爲“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爲“十德之門”。爲後來林氏堂號“九龍堂”和“十德堂”之始。
下聯典指晋代林景及林緩。林景,字明徹,林禄長子。東晋成帝咸和五年(330)授通直郎,後從征南將軍朱寶平南有功,授鎮威將軍,散騎常侍。封桂陽郡(湖南郴州)南平侯。林緩,字義和,林景的次子,晋成帝咸康八年(342),補東騎府參軍,東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從大司馬桓温入蜀滅成漢,因戰功授遠略將軍,十一年(355)又從桓温破姚襄,遷散騎常侍,封桂陽郡南平縣開國侯。因父子相繼封“桂陽郡南平侯”,因此有“雙桂”之説。
【大意】本支林姓是從“九龍堂”衍派出來的;林氏先輩遺留下封侯的風教。
西陂林氏大宗祠(高陂)
唐宋元明千餘進士三及第
高曾祖考十八拜相五封侯
【注釋】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於考中進士,明清殿試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林氏在千百年來的傳承發展中,後人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屢屢嶄露頭角,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康熙曾爲林氏家族御題過這樣一副對聯:“唐宋元明百千進士三鼎甲,公孫父子十二宰相五封侯。”這副對聯用濃厚的筆墨稱贊了林氏書香世家。據説,唐朝後期,林氏高祖林披公生有九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九子均才華横溢,參加科舉考試均中舉,他的女婿也考中舉人,因此流傳有“九子十登科”的佳話。高曾祖考,即自身往前推四代人。
【大意】唐宋元明四朝,林氏涌現出千餘名進士,有三人名列殿試一甲前三名;高曾祖考四代人,林氏有十八人官至宰相之位,五個人封拜侯爵。
洪坑林氏家廟(湖坑)
道山紀聞世承舊學
西湖遺迹遠播高風
【注釋】上聯典指北宋理學大儒林之奇。字少穎,號拙齋,福州侯官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登進士第,授莆田主簿,後改任長汀縣尉。紹興二十六年(1156)召試館職,任秘書省正字,又轉爲校書郎,次年兼任國史日曆所檢討官,著有《道山紀聞》。此外,還著有《尚書集解》、《春秋周禮講義》、《論語注》、《孟子講義》、《揚子講義》等列入《四庫總目》,並行於世。
下聯典指北宋著名隱逸詞人林逋“梅妻鶴子”的故事。據史書載,林逋生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植梅養鶴,清高自適。後作爲成語和典故,比喻隱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態。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常見題材之一。
【大意】先祖林之奇鑽研先前的義理、考據、詞章等學説,著作頗豐;先祖林逋結廬孤山,高尚的風操聲名遠播。
禮傳東魯
派衍西河
【注釋】上聯典指林放問禮之事。林放,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七十二弟子賢人之一,爲孔子得意門生。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拜爲太傅。據《論語·八佾》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林放詢問禮的根本是什麽,孔子回答:“你問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禮儀,與其隆重,不如節儉;喪事,與其追求周備的儀式,不如内心真正哀傷。”
下聯典指林氏發祥於西河郡。西河郡,春秋時期衛西境沿黄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黄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相關史料載,林氏得姓始祖林堅公,爲殷商大臣比干之子。比干被紂王剖心殺死後,其正妃夫人嬀氏方孕三月逃往牧野生下一男名泉。周武王滅殷商建周,因泉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賜名林堅,食邑博陵,子孫世襲其爵,多爲大夫。因博陵郡在淇水之西,又稱西河郡。林氏便以西河爲郡望,“西河堂”也成了林姓的第一個堂號。
【大意】林氏的禮儀傳承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先祖林放;林氏裔孫源於西河郡。
範氏總祠(鳳城)
先後樂憂綿祖德
春秋俎豆仰宗功
【注釋】上聯典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範仲淹,字希文,世稱“範文正公”。仁宗時,擔任右司諫。景祐五年(1038)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大受羌人尊重,稱其爲“龍圖老子”。卒謚文正。工於詩文,有《範文正公集》傳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岳陽樓記》中膾炙人口的名言。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後引申爲祭祀和崇奉之意。
【大意】先祖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功德世代相傳;範氏後裔春秋兩季舉行祭祀儀式,以此敬仰先輩的功德。
羅氏家祠(鳳城)
郯國英風遠
豫章道澤長
【注釋】上聯典指隋末唐初猛將羅士信。羅士信(595―622),唐初齊州歷城人。大業年間爲齊郡(即齊州)通守張須陀屬下一員戰將,勇武過人,頗受張須陀器重。後隨張須陀鎮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失敗後隨同裴仁基等歸降瓦崗軍,被授以總管之職。在率部征討王世充時,重傷被俘。王世充愛惜其才,以禮待之。士信耻與王世充爲伍,不久,率所部千餘人降唐,被拜爲陝州道行軍總管。羅士信作戰勇猛,帶兵有方,治軍嚴格,賞罰分明,行軍作戰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擁戴,部下作戰時均能盡力用命。隨秦王攻伐王世充,屢戰屢勝,名震一時,因功授絳州總管,封郯國公。英風,指奇偉杰出的氣概或崇高的威望。
下聯典指宋代大儒羅從彦。豫章,是羅姓人的郡望。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係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爲姓。漢大農令羅珠肇遷豫章,世爲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爲羅姓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爲羅姓郡望,又以望立堂爲“豫章堂”。羅從彦(1072-1135),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劍州劍浦(屬今福建沙縣)人,是大儒程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上接程顥、程頤、楊時,下傳李侗、朱熹,是閩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大力提倡名節忠義和廉潔等道德風尚,一生篤志求道,爲後人景仰。道澤,指求道的德澤。
【大意】先祖羅士信崇高的威望由來已久;先祖羅從彦篤志求道的功德延續久遠。
東聯村東洋羅氏追遠堂(下洋)
過湘水以溯源派衍豫章右穆左昭懷祖德
由祝融而賜氏家傳理學春霜秋露報宗功
【注釋】湘水,即長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派衍豫章,指羅氏發祥於豫章郡。羅姓始祖羅珠,字懷漢,號靈知,稱大農令,是秦朝末年武陵縣令羅君用的次子。漢高祖劉邦時,封治粟内史, 後駐守九江郡,築“豫章城”,周栽豫樟樹,後析九江郡而爲豫章郡。惠帝八年(前187),綱常紊亂,羅珠隱居豫章城西之村野中,結草爲廬,自號“羅漢”。羅珠是“豫章堂羅氏”公認的鼻祖。右穆左昭,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按照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朝北,稱“穆”。祝融,中國上古帝王。本名重黎,以火施化,號赤帝,後尊爲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至周朝,祝融氏的後裔被封於宜城(今湖北襄陽一帶),稱爲“羅國”。春秋末期,爲楚國所占,易名“鄢國”。祝融氏的後代失國後南遷,初至枝江(今湖北),後定居於今天湖南長沙,是爲羅姓發祥地。家傳理學,典指宋代著名理學家、閩學發展的關鍵人物豫羅從彦。春霜秋露,應爲“春露秋霜”,由於古代人的子孫於春秋之季感於時令變化而祭祀祖先,因此“春露秋霜”表示後代子孫對先人的追念,
【大意】經過湘江追溯羅氏的源流,發祥於豫章郡,宗廟依照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排列先祖的輩次,藉以緬懷祖先的功德;羅氏得姓於上古帝王祝融,先祖羅從彦以理學傳家而流芳千古,羅氏後裔春秋兩季舉行祀奉祖先儀式,以此報答祖宗的功德。
阮氏宗祠(鳳城)
官迹粤閩間基開望重綿瓜瓞
部居南北道蔚起名賢紹竹林
【注釋】上聯典指清代名臣阮元。字伯元,號雲台,江蘇儀徵人,干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爲己任。他在浙設詁經精舍,在粤立學海堂,撰《十三經校勘記》、《經籍纂詁》、彚刻《皇清經解》180餘種。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爲“一代文宗”。 基開望重,指樹立起很高的聲望。瓜瓞,出自《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瓞,小瓜。大瓜小瓜連蔓不斷之意,後世“瓜瓞延綿”祝頌子孫繁衍不息。
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阮籍和阮咸叔侄。據傳,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咸七人,常聚在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在中國歷史上,竹林七賢是隱士的代表,他們以遠離官場、澹薄名利而被後人傳誦。
【大意】先祖阮元在粤閩間爲官,樹立起很高的聲望,子孫繁衍相繼不息;阮氏裔孫在南方和北方聚族而居,繼承了“竹林七賢”阮籍、阮咸的才德,著名的賢人蓬勃興起。
廖氏知本堂(鳳城)
萬石家聲遠
三州世澤長
【注釋】萬石家聲,典指宋徽宗時期的工部尚書廖剛。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居士,北宋順昌謨武人。少時從學理學家楊時,成就了廖剛“道南高弟,紹興名臣”的美名。廖剛歷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書。他持身立朝,憂國愛民,剛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檜等姦邪沮氣。廖剛的精神和品格名揚千古,爲後人所讚頌。他的4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同朝爲將帥,父子號稱“十貴”,一門官俸累計“萬石”(讀dàn ,120斤爲一石)。其居舍門額宋皇帝御封爲“萬石家風”、“世彩堂”。三州,指廖奇可的三個兒子均被封爲郡公之事。長子爲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子爲廖延齡,封武威郡公;三子爲廖延春,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首次分爲三郡,也就是三州的由來。
【大意】先祖廖剛家族的崇高聲望由來已久;廖氏先祖受封爵位的遺澤延續久遠。
源出武威汝南歷周漢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
派衍楚豫閩粤數公侯卿相台垣督撫代顯偉人
【注釋】武威汝南,指廖姓郡望及堂號。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發祥地,漢高帝四年(前203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綫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廖姓人以其祖先發祥地汝南郡取名爲“汝南堂”,是廖姓最古老的堂號。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唐貞觀年間,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爲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台垣,指都察院、六科的並稱,爲監官、諫官機構。督撫,指總督和巡撫的合稱,明清兩代的地方軍政長官。
【大意】廖氏發祥於汝南郡和武威郡,歷經周、漢、晋、唐、宋、元、明、清朝代,每個朝代都涌現出有名望的家族;廖氏後裔分派湖北、湖南、河南、福建、廣東等地繁衍生息,先祖位居公、侯、卿、相、台、垣(官署)、督、撫等高位,每一代都呈顯出偉大的人物。
青坑廖氏家廟(坎市)
溯祖德之貽留喬木百年寢廟無瑕光世彩
睹人文以蔚起雲香億代子孫綿遠紹箕裘
【注釋】 喬木,指高大的樹木,形容故國或故里。語出《孟子·樑惠王下》:“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寢廟,古代宗廟的正殿稱廟,後殿稱寢,合稱“寢廟”。無瑕,指没有瑕疵。世彩,即“世彩堂”。據《宋史》載,廖剛於崇寧五年(1106)登進士第,官歷北宋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三朝要職,極有膽識謀略,且剛正不阿,威望極高。他的祖父輩、父輩享年都在八十以上。長輩三代,皆見耳孫,累世以華髮奉養,因自名其堂爲“世彩”。世彩,指世代華髮奉養(含壽長的意思)。因其德高望重,名震一時,當時士大夫争相撰文、賦詩爲其歌功頌德,並將詩文編輯成集,名爲“世彩集”。當時趙鼎封清獻公取“世彩集”進奏,高宗謂剛曰:“觀‘世彩集’,誠爲人間美事也。”即下詔封其堂爲“世彩堂”。綿遠,指久遠。箕裘,比喻祖先的事業。
【大意】懷念祖先遺留下來的功德,在故里建造起事關百年大計且完美無缺的宗廟,爲廖氏“世彩堂”增添光彩;欣喜看到這裏各種文化現象蔚然興起,世世代代都是書香門第,子孫後代繼承了遠祖的事業。
蘇氏家祠(鳳城)
一本出初三都宋元明清叠受君恩光祖德
五代分爲四派瑶鬆竹梅各呈家慶振宗芳
【注釋】 三都,指九龍江匯海之濱的青礁,舊時屬漳州府海澄縣三都,今屬厦門市海滄區管轄。青礁蘇姓開基祖蘇宋杰,名頤,號碧溪,被青礁、虎渡,乃至龍岩、同安蘇氏尊爲始祖。第三世蘇竦,字廷儀,登宋慶元五年(1199)進士。蘇竦的長子溥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居青礁,其後裔顯赫一時。四派,指長房教官,名嘉錫,字仕賓,號瑶溪;二房松溪,子孫分居仙遊楓亭南莊、漳浦嶺後;三房竹溪,子孫分居廣東潮陽、海豐、饒平東計等社;四房梅溪,子孫分居廣東海豐縣梅隴鎮石洲社。據《蘇氏族譜》載,漳州蘇姓有三大族群:一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粤平亂,落籍戍守漳州的蘇道族群;二是宋時徙居龍溪青礁的蘇宋杰族群;三是現在的虎渡大宗。隨着時代的變遷,蘇道族群和蘇宋杰族群,逐漸溶入虎渡族群。虎渡開基祖蘇樸,是蘇宋杰第五世孫,所以現在漳州蘇姓主要有虎渡族群,以及清代、民國期間從廣東檳榔、潮安鳳塘遷入平和、雲霄,同安蓮花、南安梅山和鯉城馬甲遷入長泰,永定苦竹遷入南靖,龍岩曹山、永定湖坑遷入平和等派系。永定蘇氏一世祖蘇毅,號九三郎,於元皇慶二年(1313)前後,隨母氏避難於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金豐裏苦竹鄉開基,爲永定蘇姓的開基始祖。
【大意】蘇氏一支脈發祥於舊時漳州府海澄縣的三都,宋、元、明、清四朝屢次受到國君的恩賜,光大了祖宗的功德;虎渡的蘇姓五世祖分爲四房,瑶溪、松溪、竹溪、梅溪各房族喜慶之事接連不斷,振興了宗族的好名聲。
蘇氏峻厦祠(古竹)
峻柱龍盤雲蒸霞蔚
厦瓴鳳舞鳥革翬飛
【注釋】峻柱龍盤,指高大的柱子上雕刻着龍盤旋的紋飾。雲蒸霞蔚,指像雲霞昇騰彌漫,形容景物燦爛絢麗。蒸,上昇;蔚,彌漫。語出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千岩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厦瓴鳳舞,指高大的祠堂瓦溝上裝飾的鳳凰栩栩如生。鳥革翬飛,指如同鳥兒張開雙翼,野鷄展翅飛翔一般。舊時形容宫室華麗。革,鳥張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鷄。語出《詩經·小雅·斯干》:“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大意】高大的柱子上雕刻着龍盤旋的紋飾,燦爛絢麗;高大祠堂的瓦溝上裝飾的鳳凰栩栩如生,宗祠被裝飾得十分華麗。
徐氏家廟(鳳城)
東海源流遠
南洲世澤長
【注釋】上聯指徐氏發祥於東海之濱東海郡。東海郡,秦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東境内。西漢時相當於今天的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灌南以北的地區;東魏及隋唐相當於今江蘇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的地區。東海郯州是徐姓最早的一個望族,據《東海徐氏老譜》記載,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爲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其後代便以國爲氏,徐若木便爲徐姓的得姓始祖。後世各地的徐姓大多是從東海播遷而去的。所以,很多徐姓人以“東海”爲堂號。
下聯典指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徐稚。 徐稚,字孺子,號聘君,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東漢桓帝時,徐稚遷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後人尊爲“東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遷至浙江衢州府、龍游,孫輩中有遷居今浙江紹興、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蘇的蘇州、吴縣一帶。徐稚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爲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爲“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爲千秋傳頌的“人杰地靈之典範”。
【大意】徐氏發祥於東海之濱東海郡由來已久;先祖南州高士徐稚的遺澤延續長久。
嚴姓祠堂(鳳城)
天禄談經獨晰公羊之旨
富春垂釣人飲遁肥之風
【注釋】上聯典指西漢的嚴彭祖。字公子,西漢東海下邳(今江蘇邳縣)人。與顔安樂同學於眭孟習《春秋公羊傳》,其後有《春秋公羊傳》嚴氏學及顔氏學。宣帝時,他被立爲博士。其後任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職,爲人廉直不事權貴。天禄,指位於西安的天禄閣。西漢初年,由相蕭何主持修建,是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西漢的著名學者楊雄、劉向、劉歆等都曾在天禄閣校對書籍。公羊,指儒家經典之一的《春秋公羊傳》,即注釋《春秋》的書。
下聯典指東漢著名隱士嚴光。又名遵,字子陵,浙江會稽餘姚(今寧波慈豀市)人,原姓莊,因避東漢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少有高名,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學,亦爲好友。其後他積極幫助劉秀起兵。 公元25年劉秀即位,多次延聘他,但他隱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後世人稱富春山爲“嚴陵山”,又稱其富春江垂釣處爲“嚴陵瀨”,其垂釣蹲坐之石爲“嚴子陵釣台”。後來北宋政治家範仲淹重修桐廬富春江畔嚴先生祠堂,並撰寫《嚴先生祠堂記》,内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贊語,遂使嚴光以高風亮節,聞名於天下。遁肥,亦作“遁肥”,指隱退。語出《易·遁》:“上九:肥遯,無不利。”
【大意】先祖嚴彭祖在天禄閣探討儒家經典,因見解獨到使得《春秋公羊傳》的要旨變得明晰;先祖在富春山隱姓埋名,以高風亮節而聞名於天下。
鄧姓南陽堂(鳳城)
公侯門第
將相家聲
【注釋】全聯典指東漢開國功臣鄧禹。鄧禹(2—58),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王莽元鳳二年(15),年方十三歲的鄧禹在熟讀詩書頗通經義之後,爲了求學深造,不遠千裏來到了京都長安。在長安遊學的數年間,他結識了比他年長八歲的同鄉學友劉秀,後來成爲光武帝建立帝業中最親信最得力的功臣,被稱爲“元功之首”。劉秀匡復漢室之後,拜司徒、封贊侯、高密侯,食邑達四縣之多,任兩朝宰相歷34年。其弟鄧寬亦因鄧禹功封明親侯,滿門顯貴。光武帝爲緬懷其功績,立雲台閣,繪28將像於其中,有二十八宿之稱,鄧禹位居諸將之首,在二十八宿中角爲第一宿。鄧禹死後,子孫相繼爲高官,南陽鄧氏成爲東漢時期顯赫的世家大族。據宋代姓氏學家鄧名世、鄧椿哀父子所撰《古今勝氏書辯證》載:“自鄧氏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擔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類似宗祠聯有“東漢家聲遠,南陽世澤長”等。
【大意】鄧姓宗族是有公侯爵位的貴族;鄧姓家族累世都有身居高位的文武大臣。
黄氏家廟(鳳城)
江夏春申君七代未分教烈女一十三男安國策
和平尚書公五世同居娶三妻二十一子立綱常
【注釋】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楚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黄歇。楚國江夏人,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爲“戰國四公子”。秦昭王命令白起聯合韓、趙討伐楚時,楚因爲黄歇有辯才,讓他遊説秦王,約爲與國。回到楚國輔助太子到秦國做人質讓秦王簽約,後來又設計讓太子逃歸楚國。到了太子即位,即孝烈王,拜歇公爲丞相,封爲“春申君”,食邑於吴,門下養食客三千,掌管十萬雄兵。當時楚爲七雄之首,黄歇在四杰之列,聲振諸侯。黄歇娶李氏、姬氏、娥氏、官氏、田氏爲妻,共生十三子一女。一女名貴姑,智勇過人,屢立奇功,被漢武帝封爲“司馬烈女”。江夏被海内外黄姓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有“天下黄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黄”之説。
下聯典指黄峭。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號青崗,後裔尊稱爲“峭公”或“峭山公”。唐昭宗時(約890),邵武水灾頻繁,民不聊生,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積貯,聚合鄉鄰,興辦義師,安撫灾民,武裝自衛,使地方得以安定。他應召入伍後,隴西郡王李克用見黄峭有才幹,招致麾下。干寧二年(895),李茂貞、秦宗漢、王行瑜叛亂,黄峭隨李克用平亂有功,昇管江浙兩廣軍務,後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爲工部尚書。後梁開平元年(907)唐朝滅亡後,黄峭絶食數日,棄官歸隱。峭公歸隱山林後次年,創辦和平書院,敦聘鴻儒名師,誘誨後進,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黄峭娶上官氏、吴氏、鄭氏三郡君,有三妻,生二十一子。後周廣順元年(951),峭公年已八旬,宴會姻族,他對衆兒子説:“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壽、多男’,但是堯説‘多壽則多憂,多男則多懼。’你們二十一人,難道我不願意都留在身邊,以終餘年,只是憂慮多男多懼,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鄉呢?應該走出去自謀發展。我過去在戎伍,走遍半個天下,回想閩、粤、贛、江、浙等地,山環水秀,饒沃的田地到處都有,但都已荒蕪,只要開發,便成樂土。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奉侍父母,其餘一十八支不得戀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隨地命名。”諸子臨行時,黄峭口授一詩“信馬登程往异方,任尋勝地振綱常。我思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强”。黄峭平生著述僅見建寧盧田《黄氏族譜》載有《題書院四景》六言詩4首。黄氏後裔繁衍,現散居閩、贛、湘,川,粤、台諸省及海外。
【大意】先祖江夏黄歇七代未分,教育十三子一女要胸懷國家大計;先祖黄峭公五世同居,娶三妻生育二十一子並設置了一整套正名分的行爲規範準則。
平在厦黄黄氏敦睦堂(太平裏)
敦禮讓恪守無雙孝友
睦宗族謹存廿一綱常
【注釋】無雙孝友,典指黄姓遠祖黄香(68-106)。字文强,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人,東漢時期的文化名人。據史籍記載,黄香九歲時,就懂得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母帷帳,令枕清凉,蚊蚋遠避,以待親之安寢;至於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卧,於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黄香”。敦禮讓,指尊崇禮儀懂得謙讓。恪守,指謹慎而恭順地遵守。廿一綱常,典指黄姓先祖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號青崗,邵武和平坎頭村上井人,後裔尊稱爲“峭公”或“峭山公”。黄峭娶有三妻,生育二十一子。後周廣順元年(951),他已年高八旬,便均分所積資財給兒子。除留下三妻的各自長子,遣餘子散居各地,並授家譜一帙,作爲日後相認的憑证。諸子臨行時,黄峭口授一詩:“信馬登程往异方,任尋勝地振綱常。我思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强。”
【大意】崇尚禮儀懂得謙讓,恭謹地遵守先祖黄香孝敬父母、對兄弟友愛的美德;與親族和好相處,謹慎地胸懷先祖黄峭爲二十一個兒子立下的人倫綱常。
念昔先人赴勝地立綱常偏種三槐五桂
守成哲嗣紹箕裘貽燕翼毋忘祖德宗功
【注釋】三槐,典出王祐手植三棵槐樹之事。相傳,宋代王祐遭貶後,親手在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並説:“我的子孫必定有擔任三公的。”後來兒子王旦果然爲相。五桂,典出竇燕山教子成才之事。據傳,幽州人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都能遵從父訓,品正行端,勤奮讀書,相繼及第。後人常用“三槐五桂”來比喻後代子孫的優秀,或期望後人能够成爲國家之棟樑。哲嗣,對他人後代的敬稱,指聰慧的後人。箕裘,比喻祖先的事業。燕翼,指善爲子孫後代謀劃。
【大意】懷念從前的黄氏先祖選擇風水寶地開創基業,樹立人倫綱常,潜心培養優秀的後代子孫,以致黄氏裔孫人才輩出;聰慧的後人守持前人創下的功業,繼承祖先的事業且爲善爲後嗣謀劃,不忘祖宗的功德。
新民井頭黄氏敦叙堂(撫市)
九齡孝道傳江夏
三略忠勛紹圯橋
【注釋】上聯典指東漢文化名人黄香。九歲喪母,事父至孝,冬以暖被褥,夏扇凉枕蓆,名列二十四孝,世稱“天下無雙,江夏黄童”。下聯典指黄石在圯橋投兵書給張良以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之事。據史料載,黄石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黄石爲避秦世之亂,隱居於東海下邳,世人稱其爲“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失敗,逃亡匿藏於下邳。據《史記·留侯世家》載,有一天,張良在下邳橋上與黄石相遇。黄石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對張良説:“小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看他年紀大,忍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説:“給我把鞋穿上!”張良二話没説,跪着給他穿上鞋。穿畢,老人大笑着離他而去。老人走了將近一裏路,又折回來對張良説:“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裏跟我相會。”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了橋上。不料,老人已經先在那裏了。老人非常生氣地説:“你跟老年人相約,比老人還慢來,怎麽能這樣呢?”接着又説:“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説完就離開了。五天之後鷄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裏去,但老人又已經先那裏了。老人又非常生氣地説:“你又比老人慢來,爲什麽這樣呢?”接着又説:“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説完就離開了。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裏。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這次,老人高興地説:“應該像這樣才對。”説完,老人拿出一册書對張良説:“你讀了這本書就可以成爲帝王的老師了。十年内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説完就離開了。天亮時,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异,常常反復地誦讀它。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運用書中的知識,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後世流傳有黄石公《素書》和《黄石公三略》兩書,都是後人托名所作。三略,指古代的兵書,即上略(任賢擒敵之學)、中略(御將統衆之計)、下略(以防不測之略),聯中指《黄石公三略》。圯橋,現位於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
【大意】先祖黄香年僅九歲事父至孝的名聲在江夏得以傳頌;先祖黄石“圯橋進履”的故事在圯橋廣爲流傳。
河東郡吕氏宗祠(培豐)
渭水家聲遠
河東世澤長
【注釋】上聯典指吕氏的遠祖吕尚。吕氏太始祖伯夷,是薑氏神農之後裔,受封吕國,以國爲姓。裔孫薑太公,薑姓,名尚,字子牙,又稱“吕尚”。先秦文獻還稱他爲“太公望”、“吕望”、“吕牙”、“師尚父”等,後世則俗稱其爲“姜子牙”。據史料載,薑太公曾垂釣於渭水之濱,遇文王聘爲相,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軍事宰輔,史稱其“佐天子爲聖臣,治邦國爲聖”,爲西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卓著功勛。他也是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開國始祖。其政治思想和軍事謀略,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和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産生過巨大的影響。
下聯指吕氏發祥於河東郡。秦時置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北),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濟縣東南),隋廢,尋復置,即今永濟縣治,唐改蒲州,復改爲河中府,東晋僑置南河東郡,南齊曰河東郡,隋廢,故治在今湖北松滋縣西。據傳,秦末漢初,吕氏先祖吕青原是楚軍的令伊,前201年與兒子吕臣一起隨漢高祖劉邦,有功於漢,前189年被封爲漢朝陽信胡侯,食千户,世居河東,故以“河東”爲郡望。卒後,其侯位由兒子吕臣承嗣。
【大意】吕氏遠祖薑尚佐周立國的崇高聲望由來已久;吕氏發祥於河東郡的吕青,先祖的遺澤延續久遠。
溪口吕氏河東堂(古竹)
春秋既成難增减一字
陰陽刻定悉參訂五經
【注釋】上聯典指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吕不韋組織門客編寫《吕氏春秋》之事。吕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巨商,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處境艱難的秦公子子楚,吕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爲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以吕不韋爲丞相,并封他爲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户。子楚死後,其子政立,是爲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韋爲相國。號稱“仲父”。吕不韋爲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家僮上萬。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説,爲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匯編成了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全書共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内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横、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吕不韋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爲《吕氏春秋》。書寫成後,吕不韋命令把全文鈔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稱“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减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黄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吕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没趣。於是因此有“難增减一字”之説。
下聯典指唐代太常博士吕才受詔删寂静陰陽家書詔頒天下之事。吕才,博州清平(今山東聊城高唐縣清平鎮)人,出身於寒微的庶族家庭,從小好學,是一位未經名師傳授,自學成才的思想家、學者。通曉《六經》、天文、地理、醫藥、製圖、軍事、歷史、文學、邏輯學、哲學乃至陰陽五行、龜蓍、曆算、象戲等,尤長於樂律。因學識淵博、博才多能而逐漸知名。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征、王珪等都十分贊賞他的“學術之妙”。三十歲時,由温彦博、魏征等人推薦給唐太宗進入弘文館,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吕才最難能可貴的是具有無神論思想,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到他奉命刊正削存的陰陽書中。戰國時期形成的陰陽五行學派,以陰陽五行爲基礎,摻雜一些宗教、巫術和迷信,用以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從而形成了唯心論與神學的思想體系。傳世的陰陽書荒誕怪迂,爲唐太宗所不能容忍,稱其 “多謬僞淺惡,世益拘畏”。於是,命吕才及宿學老師“删落煩訛,掇可用者”。 在刊正陰陽書的過程中,用儒家思想創立了一種無神論體系,刊正削存了百餘卷陰陽書,得到唐太宗的認可,並詔頒天下。
【大意】先祖吕不韋編寫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先祖吕才奉旨刊正削存的陰陽書,得到唐太宗的認可,並詔頒天下。
袋夾儲賢推聖功之雅量
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遺風
【注釋】上聯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944-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太平興國二年(977)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後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卒謚文穆,贈中書令。吕蒙正爲人寬厚正直,知人善薦,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袋夾儲賢,指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人才,次第薦用。形容知人善薦。雅量,指氣度宏大。據傳,吕蒙正不喜歡記着别人的過錯,他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官吏在朝堂簾内指着他説:“這小子也來參政啊?”吕蒙正裝作没有聽見走過去了。與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没有徹底追究。吕蒙正則説:“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爲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雅量,指氣度宏大。
下聯典指北宋大臣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壽州(今安徽壽縣)人,進士出身,與司馬光等並爲宰相,致力於廢除新法。司馬光死後,他獨秉朝政,續廢王安石新科舉法,卒封申國公,謚正獻。立朝正色,指神態莊重,立身端正,嚴正執法。懔,指嚴肅、令人敬畏。遺風,指留傳下來的風尚。
【大意】知人善薦且氣度宏大,當推崇先祖吕蒙;立身端正且嚴正執法,先祖吕公著留傳下來的風尚令人敬畏。
洪源簡氏大宗祠(培豐)
基開南宋八百載箕裘似續
派衍西江三十傳俎豆馨香
【注釋】箕裘,比喻祖先的事業。似續,指繼承、繼續。語出《詩經·小雅·斯干》:“似續妣祖,築室百堵。” 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意寓祭祀禮儀,後引申爲祭祀和崇奉,或追思祖先之意。西江,唐人稱長江中下游爲西江;馨香,指祭品散發的香氣。俎豆馨香,指受到後人永久的祭祀和緬懷。
據《永定姓氏志》載,漢末建安時期(公元196~219年前後),居住在今河南北涿縣範陽境内的簡氏名卿,先任厦侯都尉,又從濟南張生受尚書。漢宣帝時,歷贏秦漢,又累遭兵火浩劫。至排江第一世簡雍,字憲和,世居涿郡,少時與蜀國先主爲賓友,後蜀先主調任荆州,封以簡雍爲從事中郎,後爲昭德將軍,並舉族南遷,經荆楚(今湖北省)一帶西入四川,三國時(220~280)定居於四川今簡陽市。直至唐元和年間(806~820),簡雍第十四世孫簡熙因劉辟亂蜀,避居於江西吉州安成(今江西安福縣)一帶。簡熙第十六世裔孫簡轍又於唐昭宗大順二年(891)遷回四川。至簡雍第二十一世孫簡國鳴,於北宋淳化三年(992)赴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助教,家室又遷江西袁州(今宜春)牛攔峽定居。簡國鳴生韶、滬、武三子,人丁日旺,後裔繼續向南播遷。簡國鳴長子簡韶,行三十一郎,又名世昌仍居宜春,後爲清江喻北桐村簡氏的開基始祖。傳至第十一世簡會益(簡魯仲長子),字孟一,行萬五郎,爲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民籍,後來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教學儒訓,爲簡氏第一位入閩始祖。簡會益進入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儒訓期間,被委任爲該州教諭,專管文廟祭祀監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務,並舉家定居於此。簡會益在南劍州任職期間,致力於教諭事務,貢獻良多。但此時,金兵不斷南侵,戰争憂患日益加重,爲避戰亂,全家又於北宋建炎一年(1127)經長途跋涉,遷徙至相對安定的閩贛邊山區的原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居住。五十二歲時,簡會益被委派到上杭城縣監督築城,其家眷於干道二年(1166)又轉遷上杭縣城郊藍路口定居。簡會益的長子簡驅生一子簡致德,於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與夫人李氏携子簡永同又遷居至距上杭城七十裏的永定縣太平裏洪源村蔡屋對面坪隔口車公塘開基創業,繁衍生息。至此,簡致德爲永定簡氏的開基始祖。按客家風俗貫例,簡至德之父簡會益爲永定開基第一世,簡驅爲二世,簡致德爲第三世。
【大意】簡氏自南宋開基以來已經八百年了,後代子孫能繼承祖先的事業;簡氏宗支派衍於西江已經三十代,簡氏先祖受到後人永久的祭祀和懷念。
詹姓河間堂(龍潭)
河出負圖三尺神童邀帝眷
間生名世五經博士振家聲
【注釋】河出負圖,即河馬負圖,表示太平時代的祥瑞。傳説,遠古的伏羲時代,有一神奇的龍馬揹負着一張神秘的圖,出現在孟水水面上,象徵吉慶,後世稱之爲“河圖”。伏羲氏由“河圖”推演出八卦,稱“先天伏羲八卦”。《史記·自序》曰:“西伯囚基裏,演周易。”《周易》源自於河圖洛書。其實,河圖是中國古代的天文與地理方位圖,後被中國風水學及其它古代科技廣泛采用。三尺神童邀帝眷,典指宋代詹會龍。據傳,南宋建炎年間,太平範岙村出生了一個叫詹會龍的人。他小時聰穎過人,五歲時就寫了一首咏石夫人的詩:“巍巍獨立向江濱,四畔無人水作鄰;緑鬢懶梳千載鬃,朱顔不改萬年春;雪爲賦粉憑風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面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一時廣爲流傳,膾灸人口。有一日,宋高宗皇帝下旨召見他。其父領着他去拜見皇帝。高宗見他聰明可愛,命太監端來一盆外省獻來的水果給他們吃,並説:“一盆果子,賜五歲之神童。”詹會龍不假思索地對答:“三尺草茅,對萬年之天子。”過了片刻,高宗又出一聯:“除夕月光無,點數盞燈,爲嫦娥增色。”恰在這時,遠處傳來幾聲龍鳳鼓聲,詹會龍脱口而出道:“驚蟄雷未響,擊幾聲鼓,代天帝行威。”高宋聽後大喜,要封他官職,只因年紀過小暫掛虚衔,待日後再供職。數年後,皇帝再召他,但詹會龍已經離開人世。皇上嘆息之餘,命神童故里爲“神童門”。名世,指聞名於世的人。語出《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朱熹集注:“名世,謂其人德業聞望,可名於一世者。” 五經博士,典指詹肇熙,宋授五經博士。五經博士,學官名。博士源於戰國。秦及漢初,博士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爲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
【大意】 太平時代呈現出祥瑞之氣,先輩詹會龍年幼聰穎過人,得到皇帝的器重;河間詹氏代出聞名於世的人,先祖詹肇熙被授予“五經博士”,振興了宗族的聲望。
鵲坪薑氏銘公祠堂(撫市)
功顯鵲坪綿世澤
孝推鯉躍著家聲
【注釋】孝推鯉躍,典出“涌泉躍鯉”。據史料載,薑詩爲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爲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裏之遥,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歡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薑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薑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大意】先祖薑銘公的功德在鵲坪得以傳揚,遺留下來的恩惠得到世代延續;先祖薑詩事親至孝的美德,使薑氏宗族的聲望得以顯揚。
聯中村闕氏衍慶祠(龍潭)
邳州綿世澤
閩海衍宗支
【注釋】上聯指闕氏發祥於邳州。邳州,古稱邳國、下邳、東徐州,位於蘇魯交界,歷史悠久。據史料載,闕氏可追溯至距今三千七百餘年前夏桀王時,各地的《闕氏族譜》均載“本姓係關龍逄之裔” 。關龍逄遇難後,其後裔子孫歷經商、周,逐漸離開夏王朝的故都城安邑地區(今山西夏縣),沿黄河向東逐漸遷徙。到了春秋時期的魯襄公姬午執政後期,關龍逄的後裔子孫弁公到達魯國曲阜縣昌平闕裏(今山東曲阜孔廟東側闕裏街),改以地名爲姓氏,史稱闕弁。曲阜既是“聖人”孔子的故鄉,又是闕弁的定居與爲官之地,故而從元朝以來,在大多數《闕氏族譜》中,皆以闕弁爲氏族之始祖。傳至第九世闕安承於西漢文帝時期因伐楚有功,官授車騎將軍,賜封爲下邳郡英衛侯,欽賜下邳爲食邑,子孫先後向河南、魯南、魯西等地播遷,進而渡淮渡江散居江南各省。因此,《百家姓》所載:“闕氏望出下邳。”後裔以取堂號爲“下邳堂”。
下聯指闕氏後裔派衍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一帶。據相關史料載,北宋徽宗初,闕孟安第四子紹第九世孫闕仲仁,離吉安城望陽門入閩,爲八閩闕氏之始祖,其後裔除居於福建外,還拓業至浙江、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成爲全國闕氏各支裔中的旺支。另一支由贛入閩的是在明朝後期,樂安縣雲蓋鄉銅鄉下的闕朝遠、闕任賢兩人,遷入福建邵武縣家坊鄉將石村。今福建長汀縣亦多有闕氏族人分佈,其老宗祠起自明朝年間。
【大意】闕氏發祥於古邳國,祖先的遺澤綿延不斷;闕氏後裔在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一帶繁衍生息。
巫氏祖祠(大溪)
作相顯殷朝偕陟扈甘盤諸碩輔上繼阿衡卓越揚名垂蔭遠
褒封自唐室歷宋元有明千餘年幸逢聖代追崇祀典慶綿長
【注釋】此聯由清代翰林巫宜楔所撰。作相顯殷朝,典指商代太戊之臣巫咸,治王家有成,巫咸之子名巫賢,父子都是商代的名相。偕,同。陟扈甘盤,都是商朝名臣賢良。陟,即伊陟;扈,即臣扈;甘盤,是當時全國有名的有道德者。碩輔,指賢良的輔弼之臣。阿衡,商代官名,即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垂蔭,原指樹木枝葉覆蓋的陰影,借指晚輩得到祖宗的庇佑。褒封自唐室,典指巫羅俊封爲武侯之事。巫羅俊,字定生,號青州。隋大業年間,隨父再遷居寧化。他“泛筏於吴”開闢的寧化至長江的航運,爲唐宋時期客家先民大批遷入寧化開闢了樂土,起了牽引作用,同時也是寧化成爲客家摇籃、客家祖地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唐貞觀六年(632),皇帝以其“開化蠻南,彪炳功業,赫赫盛譽”爲由,敕封黄連鎮將巫羅俊爲鎮國武侯,襲世禄,賜尚方寶劍,詔頒忠孝堂竪立於巫府侯第,并封巫羅俊之妻柴氏、紀氏爲鎮國一品夫人。聖代,是舊時對於當代的諛稱,一種美化帝王的説法。追崇祀典,指舉行祭祀儀禮追憶尊崇先祖的功德。
【大意】先祖巫咸父子身居商代相位,與伊陟、臣扈、甘盤一道共同輔弼帝王,功勛卓越而揚名立世,巫氏裔孫繼承先祖的功業,得到了先祖的庇佑;先祖巫羅俊受唐朝太宗皇帝的褒封,歷經宋、元、明三朝長達千餘年,欣幸遇上聖明的時代,巫氏裔孫舉行祭祀儀禮追憶尊崇先祖的功德,吉祥喜慶之事延續久遠。
南山游姓萬四公祠(大溪)
寡耻鮮廉登斯堂應須却步
整綱飭紀入此室庶不汗顔
【注釋】寡耻鮮廉,指無廉潔操守且不知羞耻。斯堂,指萬四公祠。却步,指停止脚步。整綱飭紀,整頓綱常和法紀。庶,表猜測,或許。汗顔,因慚愧而汗發於顔面,形容慚愧。
【大意】無廉潔操守且不知羞耻的人,不要進入萬四公祠;懂得恪守綱常和法紀的人,進入萬四公祠或許不會感到慚愧。
東山游姓永源公祠(大溪)
有典有則貽厥子孫我先人固已迪將其後
是訓是行率乃祖考予小子當思追配於前
【注釋】有典有則,指可供依據的準則或法度。貽厥,指留傳。語出《尚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典則,指法典規則。固已,本來完成。迪將其後,指教導和扶持後人。語出《周書·洛誥》:“迪將其後,監我士師工。”是訓是行率乃祖考,指後人要遵從先祖的教誨。率乃祖考,語出《尚書·君牙》:“率乃祖考之攸行。” 率,指遵循、服從;祖考即祖先。予小子,常人對先輩、長者的自稱。追配於前,指與前人相媲美。
【大意】我們的先輩把法典規則留給子孫以惠及後人,這本來完成了教導扶持後人的責任;我們做後輩的要遵從先祖的教誨,應當想到與前人相媲美(光大先祖的功德)。
南山游姓萬六公祠(大溪)
譜開鄭國學本程門垂統宗支早已宏敷世緒
周擢正卿宋昇御史衆賢孫子尚其克迪前光
【注釋】譜開鄭國,指游氏發祥於鄭國。據《元和姓纂》載,游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因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孫以“王父字爲氏”而姓了游。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學本程門,典指“程門四先生”之一的游酢。相傳,游酢與楊時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遇到程頤午休。兩人不敢驚擾老師,恭恭敬敬肅然地站到門外等候,不言不吭,等先生醒來,門外已積雪三尺。這種尊師敬道、誠懇求教的精神,後成爲“程門立雪”之典故,流傳甚廣。游姓族人也以“立雪”作爲堂號,激勵自己。垂統宗支,指一脈相承的支派。垂,流傳。宏敷世緒,指先祖的功業聲名遠播。宏敷,廣布;世緒,指世上的功業。周擢正卿,典指春秋時期游吉擢任爲正卿。宋昇御史,典指著名理學家游酢。字定夫,號豸山,又稱廣平先生,福建建陽禾平里長坪村人。宋元豐進士,歷官太學博士、教授、監察御史、知府、知州、將軍等職。追封朝奉大夫、贈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爲官清廉。學術上師承程顥、程頤,並將理學傳於福建,爲閩學的創始者,譽爲“閩學鼻祖”。克迪前光,指能够繼承先祖的功德。
【大意】游氏發祥於鄭國,先祖游酢的才學與程頤一脈相承,其功業很早就聲名遠播了;遠祖游吉春秋時期擢任爲正卿,先祖游酢在宋代擢昇爲監察御史,希望衆多的游氏賢能裔孫能够繼承先祖的功德。
奥杳樓下李氏宗祠(湖坑)
敦原質檏祖宗德
倫理綱常後裔根
【注釋】敦原質檏,指生性篤厚檏實而毫不虚夸。倫理綱常,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包括“天地君親師”五天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人倫以及“忠、孝、悌、忍、信”等爲處理人倫的規則。
【大意】生性篤厚檏實而毫不虚夸是祖宗的美德;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是後代子孫立身處世的根本。
無物可酬天地德
有心難報祖宗恩
【注釋】無物可酬,指没有東西可以報答。天地德,指天地化育萬物的大功德。有心難報,指有心意也難以報答。祖宗恩,指祖宗的恩澤。
【大意】没有東西可以報答天地化育萬物的大功德;有心意也難以報答祖宗的恩澤。
胡氏大宗祠(下洋)
銀印光邦堂多君子
牙籤潤屋世美名臣
【注釋】此聯由胡氏裔孫婿清代翰林巫宜福題寫的名聯。銀印,指銀質印章。秦漢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以後用作高級階官名號。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下聯典指明代著名理學家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饒之餘干縣梅港(現屬江西)人。幼時聰敏异常,時人稱之“神童”,致力於聖賢之學。他興趣廣泛,博覽群書,飽讀儒家經典,尤致力於程朱理學。他絶意仕進,築室山中,闇修自守,布衣終身,一生致力於鑽研學術,栽培後生,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明萬曆十三年(1585),被崇祀孔廟,追謚號“文敬”。據《明儒學案》卷二之“崇仁學案二”載,胡居仁“家世爲農,至先生而窶甚,鶉衣脱粟,蕭然有自得之色,曰:‘以仁義潤身,以牙籤潤屋,足矣。’” 名臣,指有名的賢臣。
【大意】胡氏先祖身居高位爲地方争光,胡氏宗族多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先祖胡居仁一生致力於鑽研聖賢之學,被世人譽爲有名的賢臣。
中川胡氏家廟祠(下洋)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注釋】蛟潭,指蛟龍居的深水坑,比喻風水寶地。蛟,古代傳説中能發水的一種龍。麟史,典指孔子寫《春秋》“絶筆於獲麟”的故事。據傳,魯哀公帶着大臣們圍獵,有一只神獸被驚擾而倉皇逃竄。魯哀公和大臣們拼命追趕,最終這只神獸因負傷被捕獲。魯哀公等人圍在一起討論,也不能確定這個神獸到底叫什麽,請孔子來鑒定。孔子看到負傷驚魂未定的神獸,心中萬分悲痛地説:“此乃麟也,天下第一仁獸。”並建議魯哀公將麒麟帶回去療傷,不料麒麟因驚嚇過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孔子認爲麟是“仁獸”,天下有道時才出現,現在天下無道,不應該現在出現,何况被微賤之人獵獲,因而傷感。於是寫下“西狩獲麟”這句話之後,就不寫了。故《春秋》又稱“麟史”、“麟經”。
【大意】胡氏家廟地處風水寶地;胡氏世代傳承仁愛之風。
上承八代光前烈
下衍三房裕後謨
【注釋】上承八代,指中川胡姓開基祖鐵緣公是下洋胡姓始祖七郎公的第九世孫。下衍三房,指鐵緣公生下3個兒子,分派三大房,即長房景玉,次房餘廣,三房明清。
【大意】中川胡姓開基祖鐵緣公是下洋胡姓始祖七郎公的第九世孫,光大了前人的功業;鐵緣公生下的3個兒子分派爲三大房,爲後代子孫謀福。
燕寢聿新綿世德
麟經依舊起家風
【注釋】燕寢,原指古代帝王居息的宫室,比喻霞村胡氏祖祠。聿新,形容嶄新的樣子。聿,文言助詞,無義。世德,指累世的功德,或先世的德行。語出《詩經·大雅·下武》:“王配於京,世德作求。” 麟經,即儒家經典《春秋》。依舊,指依然像從前一樣。家風,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爲準則。
【大意】霞村胡氏祖祠面貌一新,先祖的功德綿延不斷; 胡氏裔孫依然像先祖一樣尊崇儒家經典,家族的傳統風尚蔚然興起。
曹氏宗祠(下洋)
八鬥才名千古壯
五章書庫萬年春
【注釋】全聯典指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曹植。八鬥,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説:“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鬥”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五章,指五言詩。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創作五言詩之人,他現存詩歌九十餘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曹操改造了五言樂府,首開慷慨悲壯的五言詩風,曹丕增强了五言詩的抒情性,促進了五言詩華麗風格的形成,曹植鞏固了五言詩的地位,創造了諸多五言詩的體類,對後世專類詩的出現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
【大意】先祖曹植才高八鬥的美名千古流芳,開創了諸多五言詩的體類,永遠受到後世文人的贊譽。
太平村曾氏宗祠(下洋)
三省家風德昭萬代
四書巨著文教高風
【注釋】 全聯典指春秋末期的曾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平邑縣)。16歲拜孔子爲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爲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他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後世尊奉爲“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曾氏因以“三省堂”爲堂號。三省,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一是爲人做事有没有盡到心;二是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三是老師教的東西有没有復習好。曾參是儒家正統思想的正宗傳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學問授給弟子,又將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論語》,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對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曾參還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在儒學發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佔有重要的地位。文教,指儒學,也包括諸子百家等國學。高風,指美善的風教。
【大意】三省堂“三省吾身”的傳統美德世代顯揚;先祖曾參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弘揚了儒學美善的風教。
溯源東魯發迹閩西人杰地靈貽萬代
克紹箕裘懷縈霜露馨香俎豆祀千秋
【注釋】溯源東魯,指曾氏發源於春秋魯國(今山東省)。據史料載,夏少康少子成烈封於鄫,後去邑爲曾,有魯國、盧陵兩郡,本縣曾氏爲魯國郡,從上杭遷入。發迹閩西,指在閩西興起。人杰地靈,指人才杰出的靈秀之地。貽萬代,指給世世代代的子孫留下安定的根基。克紹箕裘,指能够繼承先祖的事業。懷縈霜露,指時常懷念祖先。馨香俎豆祀千秋,指受到後人永久的祭祀。
【大意】曾氏發源於春秋魯國,在閩西這片土地上興起;曾氏先祖把人才杰出的靈秀之地留給萬代子孫,曾氏裔孫能够繼承先祖的事業,時常懷念祖先,曾氏祖先永遠受到後人的祭祀。
霞村村鐘氏宗祠(下洋)
系譜琴音高山流水
家傳漢帖舞鶴飛鴻
【注釋】上聯典指鐘子期的故事。鐘子期,春秋時楚國人,精於音律。歷史記載,俞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説:“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因兩人興趣相投,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爲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後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或比喻樂曲高妙。下聯典指三國魏大臣、書法家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官至侍中、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受禪,進太傅,封定陵侯。鐘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其書法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被後世尊爲“楷書鼻祖”。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爲“鐘張”,與東晋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爲“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爲“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爲“神品”。
【大意】宗譜記載,春秋時楚國人鐘子期是精於音律的先祖;漢代鐘繇的書法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世代相傳。
下寨孔姓宗祠(湖雷)
上下文瀾歸北海
萬千氣象集東山
【注釋】上聯典指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有异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上下,指古今。文瀾,指文章的波瀾,形容文學作品富有文采,有激昂、壯闊的意象。下聯典指孔子登東山之事。萬千氣象,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東山,指蒙山。
【大意】從古至今論文學富有文采的當屬先祖孔融的作品;自先祖孔子登了東山之後,東山的景象變得壯麗而多彩。
餘坑裏餘氏宗祠(仙師)
八賢望重
四諫名高
【注釋】全聯典指北宋官員餘靖。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宋仁宗天聖年間,餘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據傳,範仲淹被貶時,朝野百官不敢吭聲,惟有餘靖出來爲範仲淹主持公道,結果一同被貶。任右正言期間,多次上書建議嚴賞罰,節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賢院學士,官至工部尚書。宋哲宗元祐年間,蔣之琦知廣州,在城内立“八賢堂”,供奉宋初以來在廣州任過知州且功勛道德俱佳的潘美、向敏中、邵曄、陳世卿、陳從易、魏瓘、餘靖、張頡八位賢士。《幼學瓊林》(文階)載“慶曆四諫士,實千古良臣”指的是,宋仁宗朝時,餘靖、歐陽修、王素,蔡襄共爲諫官,皆稱其職,時號“慶曆四諫士”,實在是名垂千古的忠良之臣。
【大意】先祖餘靖被世人譽爲“八賢”之一,名望極高;先祖餘靖是“慶曆四諫士”之一,享有崇高的聲譽。
西洋村馬氏家廟(仙師)
雲台頂著將軍兆
絳帳宏開甲第門
【注釋】上聯典指東漢初年將領馬武。字子張,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湖陽鎮)人。馬武少年時,爲避讎家而客居江夏。後入緑林軍,爲新市兵將領。更始二年(24)歸順劉秀,隨其南征北戰、平定四方。劉秀建立東漢後,任捕虜將軍,封楊虚侯,是東漢中興名將。東漢明帝永平三年(60),漢明帝劉莊在南宫雲台閣命人畫了28將之像。稱爲“雲台二十八將”,馬武排名第十五。兆,古代設於四郊的祭壇。下聯典指東漢著名經學家馬融。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都是其門徒。除遍注《周易》、《尚書》、《三禮》、《論語》、《孝經》等儒家經籍外,還注有《老子》、《淮南子》、《列女傳》、《離騷》等。
【大意】先祖馬武將軍被繪爲“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受到世人的崇拜;先祖馬融設帳授徒,造就出衆多豪門貴族之家。
恩全蕭氏家廟(仙師)
相國家聲遠
河南世澤長
【注釋】上聯典指漢代丞相蕭何。秦朝沛縣豐邑(今中國江蘇省豐縣)人,漢初三杰之一。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楚漢戰争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爲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爲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爲侯。後被拜爲相國。劉邦去世後,繼續輔佐惠帝,謚“文終侯”。司馬遷在《史記》中盛贊其爲“功冠群臣,聲施後世。”下聯指蕭氏發祥於河南。據史籍記載,伯益爲禹之大臣,輔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被分封至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並以國爲氏。蕭孟虧是蕭姓第一人。 公元前597年,蕭國被楚國所滅後,蕭氏後裔紛紛外遷,其中遷居河南的最多,子孫蕃衍,以河南爲郡,故稱“河南堂”。
【大意】蕭氏宗族位居相位的聲望由來已久,“河南堂”先祖遺留下來的德澤綿延不斷。
八葉名臣第
五經學士家
【注釋】上聯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蕭瑀。字時文,祖籍南蘭陵,南朝樑宗室後裔,隋煬帝皇后蕭後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淵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賴。太宗時,官尚書左僕射(宰相),封宋國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族中八代任宰相:侄孫蕭嵩,玄宗時宰相;蕭嵩的兒子蕭華,肅宗時宰相;孫子蕭復,德宗時宰相;蕭華的孫子蕭俛,穆宗時宰相;蕭仿,懿宗時宰相;蕭復的孫子蕭寘,懿宗時宰相;曾孫蕭遘,僖宗時宰相;蕭仿的孫子蕭頃,後梁時宰相。世稱“八葉傳芳”,蕭氏自稱“八葉世家”。下聯典指南朝樑文學家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502)立爲皇太子。少時遍讀儒家經典。及長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研討儒事文學,兼探佛理。輯《文選》三十卷。爲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世文學創作頗有影響。
【大意】先祖蕭嵩是八代人相繼爲相的顯貴門第,先祖蕭統是遍讀儒家經典的文學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