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節 兩岸同胞社會比較對幸福感影響的研究展望

  隨着社會的發展,居民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而提昇居民的幸福感也已成爲許多國家的政策要求和取向。我國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幸福感背後的决定機制和内在因素,已經成爲衆多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的重要研究方向。那麽什麽影響幸福感呢?雖然大多數可能會有自己的幸福標準,但是總體來説,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多國研究表明,人們普遍將幸福與日常中發生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個體的物質條件、家庭、工作以及日常不同的社會體驗等都或重或輕的影響個體的幸福體驗。而個體又是嵌人生活的社會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個體會不知不覺地與他人進行各種横向和縱向的比較。不平等的社會體驗會影響到個體的幸福感,自然而然,社會比較成爲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的變量和視角。

  通過梳理社會比較與幸福感關係的實证研究發現,社會比較的理論和實证研究與中國社會情景緊密結合,一些學者已經以社會比較爲視角對我國居民的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討,在這些研究中,社會比較多充當一個中介或調解變量,探究的是其他因素通過社會比較間接影響個體的幸福感。而直接以個體社會比較對幸福感直接影響並揭示其内在機制即社會比較爲何,通過什麽影響個體的幸福感的研究較少。因此,未來的研究中,應更聚焦於社會比較對幸福感的直接影響及其内在機制。此外,是關於社會比較理論的拓展,社會比較理論包括兩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比較的對象、内容、方向、頻率等;其二是社會比較影響個體主觀感受的内在機制。目前,已有研究對比較的對象和内容上已經有了較多研究但仍待深入研究,而目前在比較方向、頻率等方面研究正慢慢深入,在這一方面,多數研究都是在相對剥奪的機制下進行解釋的,但也應有其他機制和影響因素,因此,這些都需要在理論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展。 

  最後,在社會比較的理論和實证方面,有待於與中國的社會情景進行更緊密的結合,中國社會並未形成如西方以階層、宗教、種族、意識形態爲基礎的群體社會。在理論層面,我們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觀、看重“面子”的文化心理等,這使得社會比較在對象、内容、機制等方面都可能表現出迥异於西方的一面,因此需要在社會比較理論上進行拓展而不是照搬;其次,在實证研究方面,研究群體比較單一,多爲大學生群體,而這一群體並不能很好的代表我國所有群體,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城鎮化的推進,形成了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城鎮外來務工的農民工和城鎮户籍居民這三個最主要的群體,在市場經濟持續推進和舊的體制頑固沿襲并存的情况下,他們之間形成了糾結的利益關係。而對這些群體的研究使得更能代表我國的國情。實证分析應更多地研究這些最重要的群體而非一些細枝末節,這自然而然地需要放置在社會比較的框架之下,更關鍵地是要充分考慮特殊的制度背景,進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