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節 兩岸同胞健康幸福感研究展望

  總體而言,台灣人民心態調整水平較高,更關注家庭等人際關係發展。由於台灣、大陸的政治、經濟背景不同,導致二者在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發展的差异性。台灣人民在經濟、住房、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下,更加樂觀,生活方面更易滿足,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中,更 注重家庭文化的培養和朋友關係的相處問題。這和目前台灣飛速的發展以及政府的服務力度是密不可分的,政府在環境、醫療、就業等方面給同胞巨大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讓同胞能安居樂業的同時,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這一點是值得大陸政府借鑒的。除此之外,台灣同胞個人心態積極調整,全民能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也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只有社會穩定,人民温飽解决,才能有效提昇幸福感。所以,大陸居民應該學習台灣同胞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積極調整自己的幸福觀。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台灣輿論監管力度不够,言論太過自由,這有時也會引發社會負能量集中爆發,所以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負面消極問題存在着隱患,並最大程度的制止其蔓延。

  大陸人民積極奮鬥的社會心態值得肯定。社會心態是社會發展的脈搏,没有良好的社會心態,社會發展就如同一具行屍走肉。隨着大陸經濟發展的加快,在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深度變革過程中暴露了很多不良的社會心態,但值得肯定的是,積極的社會心態仍是社會發展的主流。人民積極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改變物質生活,并且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更加關注自己的心態變化,主動對消極社會心態進行調節。

  通過台灣、大陸的社會心態及幸福感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健康是社會現實的窗口,是反映個人與群體、社會、國家三者關係的疏遠緊密。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的心理反映了人們對社會環境的滿足,對和諧幸福生活的滿足,體現了人們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生活情緒以及全面發展的國民素質,也充分體現了國民良性循環的生活狀况。因此,當社會出現以上心理時其内心必定有較强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而浮躁、焦慮、炒作、炫富、裝窮、不信任等不良社會心態體現的是國民對社會環境的不滿,對自身狀况的不滿。同時這些社會心態展現給我們的是糟糕的生活狀態,而且是惡性循環的、難以走出泥潭的困境,是没有實現全面發展而缺陷的國民素質。這種社會心態映射出較低的國民幸福感,執政者在進行幸福感建設的時候應當重視分析個體行爲背後的動機,抓住問題所在。一些同胞對自己生活狀况感到不滿意,容易和具有相同處境的人産生類似的情緒和態度,逐漸形成群體極化,表現出共同的社會心態,形成群體性怨恨。事實上,由於中國同胞隨大流的從衆心理,不良社會心理已經展現群體化趨勢,我們應及時提出對策,防患於未然,從源頭上消滅不良情緒的火焰,從而循序漸進的提昇幸福感。所以説,健康的幸福感,理所應當地成爲了兩岸政府亟需面對的問題,它成爲政府的一種全新執政挑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