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大陸同胞休閒幸福感研究現狀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减輕人們的工作疲勞、單調和工作壓力,並從工作中達到自我實現的體驗。無論是在學校、工作場所、家庭還是社區,休閒活動在生活中發揮杠杆作用,並建立一個過程,使人們發展技能、興趣和能力,以提高和改善他們的生活。休閒是一種自我發展的工具,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利益(Chen, C. C. , Cheng, C. H. , & Lin, S. Y .,2013)。

  Dumazedier (1974)認爲休閒是爲了生活中得到心理上的快樂和身體上的健康,而産生的生活中主動參與,除工作和家庭之外,依照個人喜好所從事的活動。人們從事某些他們認爲可供休閒的活動,與這些活動相關的情感體驗被分配到我們稱之爲休閒生活的生活領域,對休閒生活的休閒幸福感直接影響於主觀幸福感。休閒幸福感的定義和概念大多基於認知、情感和行爲等與主觀幸福感有關的方面,人們在休閒時間會被動或主動地從事娱樂活動。基於這些假設,M. Joseph Sirgy等人(2017)提出休閒幸福感(Leisure well-being)是一種在休閒生活時有助於主觀幸福感的滿足感。

  Newman等人(2014)提出休閒是生活的關鍵領域和整體幸福的核心要素,他們認爲休閒是一個多維的結構,包括結構上的和主觀上兩個方面,前者側重工作之餘的休閒時間和休閒活動的頻率,是從外界定義的;而後者側重於個體感知到的休閒活動量和時間,是由評價者内部界定的。而休閒幸福感側重於通過休閒滿意度或休閒中的情感體驗(如休閒中經歷的積極和消極體驗)來衡量對休閒的評價和情感反應。主觀休閒强調感知量,而休閒幸福感强調感知享受。他們的研究進一步得出結論:休閒的結構方面和主觀方面與休閒幸福感有着相似的心理機制,休閒可能觸發的五種核心的心理機制:分離恢復(Detachment-Recovery)、自主性(Autonomy)、精通性(Mastery)、意義性(Meaning)和聯繫性(Affiliation)。這些心理機制促進了休閒幸福感。

  其中,分離恢復是指:持續的工作(甚至佔用了休息時間)將耗費較多的心理資源,對幸福感的産生不利。與此相對,根據資源保護模式,個體可以在休閒活動中積累資源,克服工作壓力,在工作中提高專注度和完成效率,從而提高幸福感。因此,當非工作環境幫助個人脱離與工作相關的事務時,它會産生心理能量的恢復;根據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論(2002),自主、勝任和關係是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而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是人提昇幸福感的前提條件之一。基於這個理論,Newman等人認爲自主性是休閒活動和幸福之間的重要中介物;並進一步研究提出,掌控性是指在休閒活動中磨練技能或在休閒活動中獲得一個新的成功水平的努力,唤起掌握經驗的休閒活動可能會導致更高的休閒幸福感;休閒的意義性心理機制是指通過休閒創造意義,是個人獲得生活中重要或有價值的東西的一種手段,參與有意義和有目的的創造性休閒活動,從而認可意義,是與幸福感相聯繫的重要環節;休閒的聯繫性心理機制是指促進社會聯繫的人際交往能力會帶來滿意度,滿足社會支持和聯繫等基本需求是主觀幸福感的先决條件,社會聯係是一種在休閒時的幸福感的一種重要體驗。

  陳愛美(2019)研究發現,休閒幸福感的源泉來自於休閒的需要和動機,休閒幸福感的實踐來自於休閒的經驗體驗,而休閒制約對休閒幸福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休閒幸福感的表征是休閒時的滿意度。影響休閒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①種族、家庭收入、年齡、健康狀况和休閒配置的個體差异等人口學因素;②外向性、神經質等人格特質;③深度休閒。在項目式休閒、隨意休閒和深度休閒三種休閒形式中,深度休閒的影響最大。

  我國在2021年已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正向着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民的休閒需求和休閒資本不斷增長,休閒也成爲了國民美好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陸和台灣是祖國大地不可分割的兩部分,有着共同的文化歷史,但也有着不同的社會現狀,本章旨在比較研究大陸與台灣同胞的休閒幸福感,爲大陸和台灣的休閒幸福感溝通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Sirgy(2012)首次將休閒幸福感當做一個整體來討論和研究。近年來,國民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昇,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實現,國民對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和豐富。2022年1月13日,在新時代人民幸福論壇上發佈的《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隨年份增長而變高,各結構也均衡化。國家的國民幸福指數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我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特色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們秉持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行動宗旨,從政策上支持人民的幸福生活。爲了響應國家的政策,本小節旨在探討我國大陸同胞的休閒幸福感研究現狀,爲提昇同胞幸福感提供理論參考。

  我國大陸的休閒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近年來有許多成果,本小節將結合對大陸同胞休閒幸福感影響較大的休閒的種類、休閒幸福感影響因素、休閒的價值三個角度展開進行介紹。

  一、休閒的種類

  (1)從休閒的深度可分爲:深度休閒、項目式休閒和隨意休閒   

  Stebbins (2008)將“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定義爲:個體系統地追求業餘愛好或志願者活動,探索和尋找屬於自己的“休閒”生涯,並在其中能將個人的特殊技能、知識和經驗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六個深度休閒特質:堅持不懈(persevere)、生涯性(career)、個人努力( personal effort)、持久利益(durable benefits)、獨特精神(unique ethos)、强烈認同感(identify strongly)。其中,堅持不懈是指能克服逆境,堅持從事下去;生涯性是指這些搆成深度休閒的實踐經驗是由特殊的偶發事件、轉折點、成就和參與的各個階段逐漸搆成和實現的,深度休閒的生涯性通常是令人放鬆的;個人努力是指深度休閒的實現是基於爲了獲得的特别知識、培訓、經驗或技能的行動;持久利益是指是深度休閒可通過自我發展、自我豐富、自我表達、自我更新、成就感、自我意象的優化、社會互動和歸屬感,以及活動本身帶來持久的客觀産物。另一個好處是自我滿足,也即表面上的享受和深層滿足的結合;獨特的精神是指伴隨着每次深度休閒經驗逐漸發展出的個人獨特的精神,這種精神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是它特殊的世界,參與者在其中自由地追求他們的興趣;强烈的認同感是指深度休閒的參與者傾向於强烈地認同他們所選擇追求的興趣。

  項目式休閒是指短期的、相當復雜的、一次性的或偶爾的、雖然不頻繁但在空閒時間時進行的創造性事業,或没有不愉快的義務的時間。

  隨意休閒是指即時的、内在的奬勵的,相對短暫的愉快的活動,不需要很少或不需要特殊的訓練來享受它。

  龍江智和王蘇(2013),孫静等人(2016),許嬌和王思(2018),姚智勇、王思和邱亞君(2021)等研究表明深度休閒都有助於提昇主觀幸福感。

  龍江智和王蘇(2013)選取大連市黑石礁冬隊、大連市長利數碼攝影協會和大連市桃源社區唱隊共26名50歲以上人群作爲研究對象,通過訪談法的主軸編碼發現這些人群中展現出深度休閒時人際互動、歸屬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充實感和成就感6個主範疇,和“主觀幸福感的提昇”一個核心範疇,並得出了深度休閒行爲是一種積極的休閒方式的結論。

  孫静等人(2016)選取石家莊市具有深度休閒行爲的合唱團、騎乘者、攝影協會成員、瑜伽及健身房會員等具有代表性的20~60歲的30 位居民進行深度訪談,進行了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結構識别等進一步發現了核心範疇,與龍江智和王蘇(2013)的結果一致,總結出了6 個主範疇,分别爲人際互動、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歸屬感、充實感和成就感,和1個“主觀幸福感的提昇”核心範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其中兩個主範疇的相應的副範疇:①人際互動的四個副範疇: 利益導向、關係程度、單獨行動頻率、互動頻率。深度休閒者利益導向低,人際互動較頻繁,人際關係較好。②身體健康的三個副範疇: 疾病發病率、慢性病發病率、精神狀態。深度休閒者生病次數變少,原有疾病改善,精神狀態更佳。

  許嬌和王思(2018)選取來自杭州、温州、諸暨、寧波的馬拉鬆跑者320人,使用了Gloud等(2011)年的深度休閒問卷(Serious Leisure Inventory and Measure,SLIM)、苗元江(2009)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MHQ)中的主觀幸福感分量表進行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馬拉鬆跑者的深度休閒特質和主觀幸福感總體水平較高,深度休閒特質與主觀幸福感均存在顯著性的正相關。這些參與者的各維度分值由高到低分别是:生涯性、個人努力、堅持不懈、强烈認同感、持久、利益、獨特精神;負性情感、正性情感、生活滿意度。

  姚智勇、王思和邱亞君 (2021)采用Gloud等(2011)年的深度休閒問卷(Serious Leisure Inventory and Measure,SLIM)簡版進行深度休閒的測量,認知評估和情感評估綜合評價的方法,選擇 Pavot(1993)提出的生活滿意度量表進行認知評估,采用Diener等提出的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量表進行情感評估。選取了參加2018年447名無錫馬拉鬆全馬或半馬的部分跑者爲調查對象。研究結果表明:以深度休閒特徵爲劃分標準,在一般跑者、中等跑者、核心跑者中,核心跑者具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越多深度休閒特徵越能正向預測馬拉鬆跑者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體驗,且堅持不懈、持久利益、强烈認同感這三個深度休閒的維度可以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但生涯性只對核心跑者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有正向預測作用。

  (2)從休閒的活動類型可分爲:社交休閒、藝術休閒和運動休閒

  蔣奬等人(2011)研究發現社交休閒、藝術休閒和運動休閒更能預測人的主觀幸福感,其中的休閒活動能顯著的正向預測主觀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緒和生活滿意度。

  (3)從休閒的功能可分爲:社交休閒、娱樂休閒、康樂休閒

  阮芳施(2014)研究發現社交休閒、娱樂休閒、康樂休閒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社交休閒、康樂休閒與積極情緒呈顯著的正相關;康樂休閒與消極情緒呈顯著的負相關。

  二、休閒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蔣艷(2015)以杭州市居民爲研究對象,研究認爲影響休閒幸福感的因素爲:休閒技能、休閒意識、空閒時間和休閒的活動内容。其中,休閒技能會提昇幸福感知度,從而導致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正面情緒越高,但是對負面情緒影響不大;休閒意識越强,空閒時間越多,休閒活動内容越豐富充實,幸福感越强。

  王心蕊和孫九霞(2019)以廣州市的居民爲研究對象,研究認爲影響休閒幸福感的因素爲休閒時間、休閒空間、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研究發現休閒時間和休閒空間能正向預測城市居民的休閒參與;休閒時間、休閒參與和休閒滿意度能顯著正向影響主觀幸福感,其中,休閒滿意度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休閒滿意度則受到休閒時間、休閒空間和休閒參與的影響;休閒參與和休閒滿意度是休閒時間和休閒空間對休閒幸福感産生影響的重要中介機制。

  三、休閒的價值

  蔣奬等人(2011)認爲休閒活動有享樂、健康、審美、促進人全面發展等四種主要的價值,不同的價值需求驅使人們選擇不同的休閒活動,從而提昇人的總體幸福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