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郭正亮:兩岸政治對話 大陸須正視現實

  中評社台北12月10日電(記者 黃筱筠)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台北會談”今天在台北福華飯店舉行,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獲邀出席談論“兩岸關係的機會與挑戰”,他會後提供新聞稿指出,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提,中國大陸必須正視“中華民國”長期存在的政治現實,必須給“中華民國”合理的政治定位,否則兩岸政治對話或協商,不可能得到台灣人民的支持。 

  郭正亮表示,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上表示,“兩岸對於具有共同認知又存在深刻分歧的重大問題,必須正確把握好同與異的關係,善於求大同、存小異,乃至“求大同、存大異”。這段話透露出北京願意處理兩岸政治分歧的積極態度,也為習近平時代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埋下伏筆。

  他表示,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後,兩岸固然在“九二共識”的共同論述下,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大門,並陸續簽署18項兩岸協議,但兩岸針對“九二共識”的內涵認知,仍有極大區別。台灣無法公開接受“一中原則”,北京無法公開接受“一中各表”,雙方對於“一中”內涵不但毫無共識,也從未啟動政治對話。 

 他認為,兩岸和平協議的本質,是以中國大陸“不武”,交換台灣“不獨”,名為“共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實則內涵“共同結束中國內戰”,亦即以內外有別的方式,把兩岸視為“內戰尚未結束、一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政治實體”。但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主體﹐“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北京承認。 

  郭正亮說,對“中華民國”來說,如果無法事先取得兩岸互相承認的平等地位,一旦接受“共同結束中國內戰”論述,將形同在國際社會上放棄主權﹐“中華民國”勢將淪為以北京為首的中國次體系。 

  也就是說,對“中華民國”來說,中國大陸“不武”,充其量只是戰術手段,只涉及兩岸關係的戰術運用,“中華民國”“不獨”卻是戰略定位,涉及兩岸關係的本質界定。大陸承諾“不武”,充其量只是放棄最極端的統一手段﹐只要“中華民國”放棄主權﹐形同統一終局已經先行預設,中國大陸仍可訴諸大國外交﹑國際輿論﹑經濟整合﹑社會滲透等方式﹐逐步和平消化“中華民國”。 

  郭正亮分析說,馬政府因此認定,兩岸和平協議無法單獨處理,必須與“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以及更根本的兩岸政治定位環環相扣,才不致使台灣陷入被中國大陸逐步消化的政治陷阱。 

  他表示,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朝野政黨儘管仍有表面的統獨分歧,但台灣人民已經逐漸接受兩大政治共識,國、民兩黨也逐漸向兩大主流趨同。一、接受“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象徵,更改國號過於冒進。二、接受台灣認同,作為歷史地理認同,中國認同趨於淡化。 

  郭正亮說,民進黨接受“中華民國”現實,承認目前並無更改國號的可能,改以確保“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主權,作為新的國家主權論述。另一方面,國民黨也接受台灣認同,承認目前多數人民已經認同台灣,改以確保台灣的歷史地理認同,作為新的族群認同論述。 

  他表示,面對選舉壓力,民進黨不得不改弦易張,改以接受“中華民國”作為新政治主張,但相對於民進黨的定位調整,中國大陸並未改變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強勢姿態。這種無視國際現實的片面作為,等於同時與台灣朝野兩大黨為敵,使台灣人民更加同仇敵愾,更加否定兩岸政治對話的正當性。 

  郭正亮說,民進黨轉向接受“中華民國”,因為要確保台灣的主權現狀,必先確認“中華民國”的“憲法”框架,但中國大陸繼續不承認“中華民國”,卻使兩岸促統的政治論述,完全喪失國共從內戰走向和解的歷史血肉。 

  兩相對比,民進黨已經走出新國家運動的意識型態,“試圖在“中華民國”的“憲法”框架中尋找法理空間”,但中國大陸至今仍走不出漢賊不兩立的意識型態,導致兩岸政治對話始終找不到合理的現實基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