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1日電(記者 鄭漢龍)“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10日上午在台北福華飯店大會議廳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在開幕式上致詞。並同時向中評社提供了完整的發言稿,全文如下:
尊敬的張亞中理事長、尊敬的孫亞夫主任、尊敬的趙春山董事長、尊敬的各位來賓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大家早上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向幾經周折終於辦成此次盛會的兩岸統合學會張亞中理事長及仝仁表示敬意!兩岸統合學會自成立以來,在反對 “台獨”,導正台灣社會國家民族認同的方向,化解兩岸之間的隔閡、誤解、誤會,促進兩岸之間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諒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本人對張亞中理事長和統合學會的朋友,對理念堅持的執著和為實現理念身體力行的奉獻精神,深感敬佩!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認同、互信與兩岸和平發展”,與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提出的“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的方向與目標相一致。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經驗反覆證明,鞏固與擴大政治認同與互信基礎,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根本保證與前提。海峽兩岸應戮力同心,不斷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鞏固深化政治互信基礎,維護與發展兩岸關係得來不易的大好局面。下面我想就增進與維護政治認同的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向各位專家學者請教。
一、兩岸雙方應切實維護政治認同的既有立場與主張
海峽兩岸同胞在政治認同的問題上有著深厚、堅實的基礎,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的問題上,原本並沒有任何分歧。只是李登輝、陳水扁在主政期間,推行“去中國化”政策,製造了“政治認同”的錯亂、“政治互信”的缺失,並導致了台灣社會的分裂,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進程受到嚴重的干擾。今天要鞏固與深化兩岸和平發展,關鍵還是必須摒棄“台獨”及形形色色的分離意識,導正台灣社會在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上所出現的偏差,重新回到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的既有立場與共同基礎上來。
(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謀求國家的統一,原本是海峽兩岸一致的政治立場與共同主張。
眾所周知,今天大陸方面所強調、所堅持的“一個中國的原則”,是海峽兩岸在共同反對外國勢力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勢力,妄圖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製造“兩個中國”、“—中一台”和“台灣獨立”的鬥爭中,不約而同地提出來、並堅決捍衛的政治立場與主張。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以前,台灣歷任領導人都曾多次宣稱,“大陸、台灣皆中國領土,不容割裂”、“我們的原則是,今天只有一個中國”、“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將統一,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統一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統一的努力”。蔣經國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必須申明,所謂‘兩個中國’、‘互不侵犯’的說法,只是一些對中國問題缺乏認識的國際人士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民進黨執政時,陳水扁也曾在正式的場合講過,“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本並不是問題”。歷史事實表明,最初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是某些外國人,而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相反正是因為兩岸中國人都一致地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使得這些人的圖謀未能得逞。
(二)兩岸同屬一中是海峽兩岸都採用過的表述—個中國原則的共同語言。
根據現行的文獻記載,大陸方面今天所強調的“兩岸同屬一中”的原則與立場,是台灣方面首先提出來,後來大陸也采納了這一說法。1991年2月,李登輝主持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的“原則”部分中的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1992年8月1日,李登輝主持召開的“國統會”全體會議,對“一個中國的涵義”所做出的結論又再次強調:“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是由此概括而來的。大陸方面,因從來沒有人認為大陸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一直都針對有人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固有領土,而未講過大陸也是中國一部分之類的話。2000年台灣發生首次政黨輪替,有輿論向大陸方面提出疑問:為什麼大陸只講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講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認為只講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講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體現兩岸平等的地位。對此,大陸方面很快做出了明確的回應。2000年8月,錢其琛副總理會見台灣聯合報系訪問團一行,在回答他們的提問時指出,“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就是後來被媒體稱為大陸方面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句。由上可見,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即“兩岸同屬一中”這一概念是在台灣方面提出相隔八年之後,大陸方面為了回應台灣有關人士的質疑,采納了這一說法,從而使之成為兩岸都用來表述一中原則的共同語言。大陸方面以靈活務實的態度接納台灣社會人士的意見,展現了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極大誠意。
(三)兩岸兩會20年前公開達成了有書面文件為依據的政治認同的共識——“九二共識”。
海峽兩岸自1949年分隔之後,雙方雖然都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的統一等政治立場與主張,但是,由於一直處於軍事與政治尖銳對峙狀態,使得兩岸之間從來沒有公開地達成過任何共同的政治宣示。在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格局和兩岸各自政局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兩岸隔絕了幾十年的狀態終於被打破,並開啟了接觸與交流的新階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992年10月,海峽兩岸各自授權的民間團體——大陸的海協會和台灣的海基會,得以在香港就兩會交往與事務性商談中應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舉行會談,並通過會後多次函電往來交換意見,最終形成了兩岸兩會關於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
兩會所達成的各自表述的主要內容分別是:海協會認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含義”;海基會認為,“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兩會雙方各自表述的上述文字,正如馬英九先生在海基會和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的“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所指出的,“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白紙黑字,有函電往來”的。
當年達成“九二共識”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國台辦原副主任、海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先生,在“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儘管兩會協議是用口頭方式來表達共識,但這卻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達成的、公開的、有書面文件為依據的政治共識。在兩岸依然處於政治對立的情況下能達成這樣的共識,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歷經兩岸關係20年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洗禮,“九二共識”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更為世人所公認:其一,“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雙方各自向對方承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從而有力地維護了海峽兩岸最基本的國家認同的立場和政治互信的基礎,為兩岸兩會協商談判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創造了基本條件,也為兩岸關係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石。其二,“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兩岸雙方雖然在一個中國涵義方面存在著不易解決的政治分歧。但是,雙方都能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務實的態度,本著求大同,存大異的精神,予以積極面對,即分別以 “認知各有不同”和“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的表述方式予以擱置,從而為兩會正常互動排除了障礙。其三,“九二共識”在達成的方式上,也體現了兩岸中國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在當時兩岸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高度敵對的情況下,兩岸要正式簽署這樣高敏感度的政治協議,顯然是有相當大的難度,因而雙方創造了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達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正如唐樹備先生所指出的,“九二共識”達成的方式,也是兩岸中國人在處理兩岸問題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創新。
還要指出的是, 海峽兩岸在政治認同上高度一致的立場與態度,亦為國際社會所公認。早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美國政府在《中美上海公報》中就明確地指出,“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持異議”。
兩岸雙方在政治認同方面的上述共同立場與主張,見諸於兩岸幾任領導人的多次重要講話和各自現行的規定與文獻記載。對此,兩岸雙方都應牢記並倍加珍惜,並把它轉化成凝聚兩岸政治共識與政治互信,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粘合劑。
二、兩岸雙方應切實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兩岸在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上的既有立場與基礎,關乎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所有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在海峽兩岸尚未實現統一的情況下,政治互信的建立與增強,政治共識的形成與擴大,民族與社會凝聚力的加強與鞏固,更加有賴於對國家、民族認同的一貫立場的堅持與維護。
李登輝、陳水扁等人雖然製造了台灣社會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的問題。但是,它並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台灣社會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人的世代相傳、根深蒂固的認同;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同文同種、同宗同源、血脈相連、血濃於水深厚的歷史淵源。這是兩岸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的最堅實的基礎。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雙方都認為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目前,兩岸所存在的政治分歧只是對於一個中國內涵的分歧,屬於兩岸政治對立的範疇,並不涉及國家的領土和主權的問題。未來兩岸的統一,主要是解決兩岸政治對立的問題,亦即結束兩岸政治對立的狀態,而不是去再造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今天,兩岸都應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上,本著建設性的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堅持兩岸政治認同與互信的既有基礎,切實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為此,我提出幾點意見,敬請指正。
第一,兩岸雙方都應為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創雙贏展現出更大的誠意與善意。雙方都應採取積極措施,多做有利於強化政治認同、增進政治互信的實事和好事,多講有利於強化政治認同、增進政治互信的好話,努力營造破解兩岸政治難題、逐步解決兩岸間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的良好氛圍。
第二,應鞏固和深化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的政治互信基礎。在兩岸尚未就一個中國涵義展開協商談判並形成共識之前,雙方都應以大局為重,在現階段應切實履行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承諾。為了避免刺激對方和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出現“一表三千里”的狀況,兩岸雙方在交往與互動過程中,都應堅持不表各自所堅持的一個中國涵義,在現階段應努力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為解決兩岸在一個中國涵義上的分歧,夯實政治互信基礎。
第三,兩岸都應正視與面對政治議題,將探討國家尚未統一情況下的政治關係擺上工作日程。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胡錦濤的這一殷切期望,為突破兩岸政治僵局,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指明了方向,兩岸雙方都應將此項工作擺上各自的議事日程,盡早通過各種途徑與管道,如兩岸的專家學者及智庫,展開共同的研究與探討,並逐步上升到由兩岸雙方所授權的團體,進行溝通、協商與談判,力爭取得進展,為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和平協議等問題鋪平道路。
第四,兩岸雙方都應本著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宗旨,在共同維護、確保與謀取兩岸同胞最大利益的同時,要以最大的誠意,加倍的努力,化解兩岸同胞之間的隔閡與誤會,增強兩岸同胞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的基礎。對大陸方面來說,除了要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不斷受益,更要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化解台灣同胞對大陸的種種疑慮,消除隔閡與誤解、誤會,切實增強彼此信任感。對台灣方面來說,尤其是執政當局與執政黨,應引導台灣社會以理性、務實、客觀的心態,了解、理解、認識大陸,摒棄成見、偏見、乃至某些敵視心理,盡快從不愉快的歷史陰影中徹底走出來,切實增進兩岸同胞情感上的融合,共同打造相互關愛信賴的基礎。
當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調整和變革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中華民族的復興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兩岸同胞應共同把握住機遇,同心協力,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共迎中國人的太平盛世。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