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師範大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位於國家歷史名城、台胞祖籍地——漳州。漳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和典型代表之一,是世界閩南人的原鄉祖地和精神家園。現今的台灣居民,其中有40%民衆的祖先來自漳州地區。由於地緣和血緣上的天然紐帶,從明清以來,台灣與漳州歷史文化的緊密聯繫已不可分割,延續至今而又歷久彌新。正因爲如此,閩南師範大學自創校以來,始終秉持着以弘揚和推動閩南文化特色的教育理念樂育英才。特别是近三十年來,隨着海峽兩岸歷史文化的變遷和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形勢的變化,閩南師範大學與時俱進,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把弘揚海峽兩岸歷史文化和推動海峽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融合發展,作爲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爲了更好地發揮閩南師範大學學科齊全和高素質人才優勢,2012年6月學校成立了“閩南文化研究院”,以作爲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和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閩南文化研究院成立之時,敦請中國國民黨原主席連戰先生爲“閩南文化研究”題寫院牌,以顯示閩南文化研究院潜心從事海峽兩岸歷史文化研究的堅定初心。除此之外,學校還根據各個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優勢,引導不同的院係機構對接台灣同胞所需求的不同領域,努力推進海峽兩岸的融合發展,爲廣大台灣同胞提供服務。爲此持續成立了“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圓山學院”等學術平台開展兩岸融合發展的學術活動,海峽兩岸富含閩台文化特徵的濃濃鄉土情懷,成爲兩岸緊密聯繫的割舍不斷的紐帶,成爲加强兩岸政治、社會、經濟以及鄉土文化等聯繫的内在動力。尤其是到了國際化日益擴展的今天,海峽兩岸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雙向互動與融合發展,已經成爲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海峽兩岸閩台傳統文化中的國際性特徵,必將在新的征程中發揚光大。
海峽兩岸的融合發展無疑應該是全方位的。除了在政治上的求大同存小异之外,經濟層面的相互促進,社會層面的交流互動,文化層面的共識認同,以及精神層面的心靈契合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年來,閩南師範大學立足於海峽西岸的最前沿,秉持着多方位、多層面的服務姿態,極力推動海峽兩岸的融合交流。在政治上,通過邀請台灣政治人士來訪和舉辦研討會等不同形式,與台灣的政界人士進行多方面的溝通探討。在經濟上,想方設法爲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和投資建業出謀劃策,提供力所能及的知識諮詢和技術服務。在社會互通層面,大力推進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和尋根訪祖等實際工作。在精神層面,充分發揮海峽兩岸民間信仰龢民俗活動的共通性和連續性,舉辦各種促進文化精神慰借提昇的學術盛會。尤其是在推動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事業,加强海峽兩岸大學生、研究生的交流交往,促進海峽兩岸青少年廣交朋友、聯誼共建,鼓勵台灣青少年學習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閩南師範大學的工作成效尤爲突出,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肯定和支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意義,就在於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經濟、社會的種種局限性,呈現出其較有永恒性的跨時空的功能。這也正是閩南師範大學作爲一所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這新的偉大的時代和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神聖時刻,所應承擔的時代任務和所應秉持的文化精神。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意見》中指出:“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福建在對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作用。”12月24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推出關於貫徹落實《意見》的實施意見,强調《意見》賦予福建重大政治責任、重大曆史使命和重大發展機遇。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意見》和福建省的《實施意見》爲閩南師範大學進一步開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工作,提出了更具高度的要求,描繪了全新願景,極大地鼓舞了閩南師範大學全體師生的奮鬥意志。學校領導層很快就制定出視野深遠的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各個院係也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點,制定出確實可行的工作目標。如今,全校上下群策群力、團結一心,决心遵循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意見指導,把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工作做細做好,爲中華民族的統一,奉獻我們閩南師範大學的一份力量。爲此,我們認爲有必要把這些年來閩南師範大學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所開展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台灣師資引進等相關工作,做一初步的回顧與總結,並爲下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摸索出適合閩南師範大學工作的某些思路,從而促進閩南師範大學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和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征程上貢獻高校力量。
張龍海
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