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方針政策持續深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實施閩台曆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族譜對接、尋根謁祖等活動,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助力兩岸同胞共同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講好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故事,整合兩岸文化資源,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既是聯結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也是實施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品牌戰略,助力海峽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大業的民心通道。這需要凝聚兩岸同胞的力量共同努力。爲此,閩南師範大學迅速成立研究小組,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意見》精神,强化責任擔當,統籌推進,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引導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走深走實。
一、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與精神紐帶創造性轉化的現實意義
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在海峽兩岸影響深廣,是維係兩岸同胞民族文化認同與家國情懷的重要精神紐帶。福建具有極爲豐富的對台人文資源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强調,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當今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以守正創新的精神,進一步講好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故事,激活其生命力,賦予其新時代的表現形式,拓展、補充並完善其深刻的精神意藴,增强其在兩岸民衆中的影響力,努力推動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維係精神紐帶,促進兩岸民族文化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深度合作與實現國家統一大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增進兩岸同胞家國情懷,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與融合
兩岸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淵源關係。古代福建地區的居民被稱爲閩越族。閩越族居民十分擅長舟楫,他們以海爲生,向南遷移,一部分閩越族居民駕船遷往台灣,成爲當今台灣島上高山族的祖先。從台灣高山族人斷發、文身等特徵,可説明閩越人與台灣原住民之間的根脈淵源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尚鬼神、崇拜圖騰等思想在閩越族人身上表現尤爲明顯。隨着閩越族遷徙台灣,鬼神崇拜、圖騰崇拜也逐漸成爲台灣原住民的信仰文化。
福建山谷貧瘠,海浪汹涌,先民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不畏艱險,積極拓荒,涌現了一大批英勇無私、甘於奉獻、慈悲爲懷的超凡神奇人物,如陳元光、媽祖、吴真人等。人們一方面感激歷史英雄人物生前的樂善好施與濟世情懷,一方面期望他們的超人力量能感化世人,讓這些高尚的道德品質薪火相傳,於是立廟奉祀,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因此,祖先崇拜、民間信仰逐漸興盛。
明清時期開始,大批閩南民衆爲躲避戰亂,紛紛舉家渡海移居台灣,他們聚族而居,建立了衆多的族群聚落、鄉親部落,成爲台灣人口的最主要搆成部分。台灣島上“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且驚濤駭浪,荒野叢生的自然環境,使移民往往葬身魚腹,遭遇蟒蛇吞噬。因此,移民們渡海時也要携帶大陸的香爐金身,祈求神靈護佑。鄭成功東征台灣、收復台灣的戰役中,也携帶大陸民間信仰神靈以助威作戰,祈請神靈保佑軍民。關帝信仰、開漳聖王信仰、媽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遂在台灣社會傳播與興盛。《學甲慈濟宫沿革》記載:“主神保生大帝……於明永歷十五年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之部分忠貞軍民自大陸渡海來台,在學甲西方之公裏頭前寮登陸……嗣因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香火益盛,乃於清康熙四十年改建爲堂皇廟宫。”《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台灣全島幾百座關帝廟均從閩南東山島的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去的。”“據台灣當局1918年、1930年、1960年、1966年、1975年和1981年,先後6次對台灣地區各種寺廟的主祀神進行的調查統計顯示,在名列前20名的主神中,除了三山國王從廣東傳入,開台聖王、有應公、大衆爺爲台灣土生土長的神靈外,其餘的均是從福建傳入台灣。”隨着歷史的發展,台灣社會逐漸形成了以關帝信仰、開漳聖王信仰、媽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鄭成功信仰等爲核心的民俗文化圈。凡此種種,説明台灣民間信仰主要源自於大陸福建,尤其是閩南地區。
閩南人厚土重遷的習慣,使他們每一次東渡台灣都不忘携帶家族祖先的神位,並在台灣建築宗祠供奉祖先牌位,以示孝祖敬宗。衆多的族群遷徙,帶動了祖地宗廟、祠堂在台灣的建立,與大陸祖廟隔海呼應。遷台移民雖離鄉背景却不忘家國故土,他們往往以家族、宗親、鄉鄰群體的方式,跋山涉水回閩尋根謁祖,祭拜祖地神廟,認祖認親,使具有閩台特色、根脈深厚的祖地文化藴含逐漸深入民心。林其泉先生曾説:“以前,凡大陸去台人員,每年清明節前後多派人回祖籍地與留在祖家的同族房的人員一起到山上祭拜祖宗墳墓,在清代幾乎都這樣做。”鄭成功本身即十分重視宗法觀念。鄭成功去世後受其宗親族裔及入台移民的敬重與奉祀。台灣於明永歷十七年創建鄭氏家廟以來,鄭氏宗親一直保持與大陸宗親的感情聯絡與交流,並回祖籍地興建祠廟,以示不忘傳統的宗法觀念。此外,遷台移民也積極主動聯絡大陸鄉賢,編修族譜,延續香火。《台灣穎川賴氏族譜》序曰:“人之有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木本水源不清則子孫如飄枝走鹿,莫知所始,莫知所終,將何以尊祖而敬宗乎?”可見,台灣的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主要源於大陸閩南地區。遷台民衆與大陸居民具有相同的祖地文化與宗法觀念。
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播遷於台灣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大陸宫廟、祖廟爲“根”,台灣分靈廟宇、宗祠爲“葉”的根脈源流關係。海峽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深深地根植於兩岸同胞的集體文化心理中,成爲兩岸同胞延續親情、尋根謁祖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精神紐帶。而閩南文化中的民間信仰、宗法觀念等,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華夏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民族精神、高尚品格與思維理念滋養並增强了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因此,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又呈現着共同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質。這正是兩岸形成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的關鍵因素。
因此,通過發揮祖地文化優勢,開展民間信仰活動,促進兩岸同胞的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不僅能唤起兩岸同胞對先人高尚道德情操與家國情懷的崇奉與景仰之情,提高兩岸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形成民族文化情感共鳴與心靈契合,也能進一步激發兩岸青年的愛鄉愛國的家國情懷;不僅能給世界各國提供中國式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思想智慧與有效方案,也能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讓兩岸同胞進一步深切感受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强文化自信。這無疑對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與融合具有切合時代要求的現實意義。
(二)創新兩岸文化産業品牌,帶動經貿互動模式的創新性發展
創新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内在驅動力與力量源泉。閩台同胞同根同源、血脈相親,是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創新文化産業品牌,帶動經濟貿易深入合作的精神支柱。深入挖掘對台文化資源,發揮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以情促融,探索兩岸文化創業品牌深度合作模式,拓展兩岸同胞交流合作渠道,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對台招商優勢,可以鼓勵更多的台胞回閩尋根謁祖,興邦實幹,投資創業,發展公益文化事業。
兩岸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藴含着優秀的傳統人文精神,展現了閩台先賢頑强拼搏,勤勞務實,和諧互助,忠義愛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如關公的忠義英勇精神,鄭成功的愛國忠貞思想,開漳聖王的和親執政政策,媽祖的慈悲濟世情懷,保生大帝治病救人的高尚醫德,這些高貴的品質在當今建設兩岸經濟區,構建和諧社會中,是激勵兩岸同胞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將這些崇高的精神品質加以發揚光大,以新時代中國特色核心價值觀爲指導,積極開發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核心内容的文化資源,探索兩岸深度合作模式,形成共創、共建、共管的局面,有助於培育文化品牌,推進文化創意産業快速發展,帶動兩岸經貿互動與創新性發展。這將成爲兩岸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深度融合兩岸文化資源,應對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衝擊與挑戰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中强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决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這一重要論述啓發我們,在當今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可避免地迎來多元化的衝擊與挑戰,作爲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與接班人,我們應堅定國人的文化自信,勇於創新,迎接挑戰。
在西方國家,現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爲西方文明的代名詞,極大地影響了一部分人對人類文明藴含的理解與領會。台灣青少年群體受西方國家“普世價值”觀的影響,對西方節日興趣尤爲濃厚,而對中華傳統民俗節日、民間信仰活動的參與度則呈現弱化趨勢。因此,結合新時代中國化特色,進一步推動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藴含的思想智慧、人生啓迪與價值觀念等,以全新的表現形式加以完善、改造與創新,最大化地提高兩岸同胞的祖地文化認同度,維係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有助於深度融合兩岸文化資源,凝心聚力,構建和諧統一,先進文明的中華文化體系。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努力促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新時代優秀的治國理政人才,服務於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强國,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積極應對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衝擊與挑戰,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行穩致遠地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成效、特點與發展趨勢
閩台兩岸在血緣、神緣、地緣、文緣、業緣等方面形成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祖根文化傳統。福建作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活躍場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新世紀以來,閩南師範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論述,在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服務兩岸文化交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閩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交流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閩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一)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成效
第一,進一步鞏固了“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理念。福建具有與台灣開展文化交流的先天人文地理條件。福建每年開展200多場以鄉親、宗親及民間信仰、尋根謁祖爲精神紐帶的文化交流活動。2023年1月28日,台灣媽祖信衆楊詩萱率20多位台胞再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參加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回上林故居省親布福活動。楊詩萱表示,兩岸一家親,新的一年將繼續爲兩岸媽祖信衆提供更多服務,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添設更加牢固的聯繫紐帶。台灣佛光大學柳金財先生《從宗教中國化到融合促統: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中指出:“最近福建省惠安東嶺護海宫舉行“瓣香展世遺,共叙兩岸情”媽祖祈福儀式,兩岸媽祖信衆循古禮祈福,透過鳴鐘鳴鼓、迎神、頌祝文等儀式,向海上庇護神媽祖表達虔誠心願。此次古禮儀式共組織台灣81座媽祖宫廟代表、華僑大學台灣學生、在大陸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代表等兩岸民衆共400多人,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借此搭建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平台,尤其是推動兩岸青年互動交流,這體現大陸對台政策倡議‘一代一綫’(青年世代、基層一綫)精神。”兩岸已累計開展15届海峽文化論壇,兩岸同胞共計34萬人參與。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來,積極開展以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爲兩岸專家、學者探討尋根謁祖、族譜文化,建言獻策等提供形式多樣的研討環境。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逐漸形成雙向交流與研討的濃厚氛圍。兩岸同胞越走越親,越走越近,這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兩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2021年11月25日,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福建祖地文化分營在泉州開營。此次活動以“溯源祖地文化”爲主綫,讓更多的台灣同胞感受到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進而更多地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進程中。相關信息表明,目前,國台辦已批準在山東、湖北、福建等24個省區市設立了91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其中涉及民間信仰的交流基地有20個,占比21.98%。福建省著名的民間信仰宫廟,如湄洲媽祖祖廟(莆田)、鄭成功故里(泉州南安市)、古田臨水宫(寧德)、安溪清水岩(泉州)、東山關帝廟(漳州)、開漳聖王祖地(漳州雲霄)、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等,均位列其中。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充分發揮兩岸地緣與學緣優勢,致力於閩台文化與兩岸學術交流、研究與傳承,積極開展兩岸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教學與科研活動。閩南文化研究院在汪毅夫教授、陳支平教授、馬重奇教授、林繼中教授、陳慶元教授、林國平教授、湯漳平教授、鄭鏞教授、施沛琳教授、肖慶偉教授、黄金明教授、鄧文金教授、鄭玉玲教授、劉雲教授等閩台文化研究專家的引領下,逐漸建設成一支承前啓後、精力充沛、科研精進的師資隊伍。研究院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4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2人。同時,獲批設立了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福建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閩南師範大學閩台傳統戲曲(歌仔戲)傳承基地等。這些交流基地極大地促進和鼓勵了兩岸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的交流和建設,爲台灣同胞赴閩深度交流與合作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對促進兩岸同胞民心相通,情感共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三,促進了兩岸文旅與經濟的融合發展。2019年6月15日,第二十八届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本次文化旅遊節爲東山縣帶來了巨大商機。近年來,東山縣藉助這一平台,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促成了一批批項目落地,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本次活動的開幕式上,共有20個項目完成現場簽約,總投資爲42.23億元。此外,本次活動期間,共有奠基剪綵項目18個,總投資爲35.99億元。東山縣借“關帝”爲橋,以“旅遊”爲媒,每年吸引兩岸衆多人士到東山縣尋根謁祖、旅遊度假、投資興業。隨着規格的逐步提昇,自第二十届起,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被納入海峽論壇子項目,成爲國台辦對台交流重點項目,也成爲兩岸旅遊、文化、體育、海洋、經濟合作的重要紐帶。當前,福建省莆田媽祖城已建設成爲融五星級酒店、媽祖文化博物館與度假中心爲一體的複合型城市。2023年5月20日至21日,海峽兩岸100多家重點旅行社組團來莆考察,沉浸式體驗莆田獨特風情與魅力,打響“媽祖聖地·美麗莆田”文化旅遊品牌。由兩岸同胞共同開發的媽祖平安裏成爲湄洲島“兩岸文旅融合示範點”;湄洲島正在建設成爲媽祖信衆全面瞭解媽祖生平、瞭解媽祖文化、體驗媽祖非遺信俗和兩岸融合的重要窗口。可見,文旅與經濟的融合是當前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成效的一大亮點。
(二)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新世紀以來,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互訪活動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活躍,其所呈現的規模層次和形式也具有多樣化和多向性的特點。從交流形式上看,主要有民俗慶典活動、宫廟與祖廟參訪交流、院校學術會議研討、宗廟文化教育基地交流、神靈巡遊進香、尋根謁祖祭典活動等。從參與活動的規模上看,少的有數十人,多的則達到數百人。從參與活動的層次上看,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逐漸受到自下而上的各方百姓、各級政府、專家學者的重視與關注。如2021年11月25日,台盟中央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福建祖地文化分營在泉州開營。此次活動以“溯源祖地文化”爲主綫,台盟中央聯絡部、台盟福建省委會、福建省政協、南平市政協、泉州市委統戰部等各級政府部門重要人士均極力支持並深入參與交流,爲兩岸同胞提供切身感受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與歸屬的良好環境氛圍。2023年6月30日,第三十二届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暨東山關帝文化紀録片發佈儀式在東山島舉行。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漳州市領導,海峽兩岸和海外關帝信衆、企業家、藝術家等各界嘉賓1600餘人齊聚東山,共慶節日。本届旅遊節還連帶舉辦關帝文化學術研討會、民俗文化踩街、書畫作品展等15項活動。
閩台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交流呈現出契合兩岸同胞心靈與融合發展兩岸文化的可持續、多元化發展趨勢。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活動與地方特色文化、文旅經貿的結合愈來愈緊密,其所輻射的面逐漸擴大,所涉及的活動内容也更爲豐富多彩,將有望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文化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助推祖國統一事業的發展。
三、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與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兩岸充分發揮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資源優勢,在交流基地建設、民俗信仰活動、宗親交流對接與學術文化論壇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兩岸文化交流成果取得了新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但由於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在維係兩岸精神紐帶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問題。
(一)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缺乏資源的有機整合
原因分析:兩岸各部門之間尚未形成整體合力,統籌安排與長遠規劃仍需進一步完善。兩岸民間信仰種類衆多,許多祖地文化資源尚未開發、拓展與整合,甚至兩岸各方缺乏行之有效的溝通,導致合作互動機制不够完善。大陸的台企資源與大陸赴台企業尚未真正聯合發揮經濟資源的優勢並加大力度支持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兩岸民間信仰、族譜文化等相關文獻資料也未能達成共享共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共識,導致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在文獻史料、空間景觀與文創産業等方面的資源單一化與陳舊化。
(二)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缺乏互動的平衡性與實質性交流合作
原因分析: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給兩岸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帶來全新的挑戰。當前,台灣社會在政治體系、輿論體系與教育體系上的運作呈現“兩岸兩國”的傾向,台灣與大陸之間互信不足,兩岸整體文化交流面臨極大的挑戰,這極大地削弱了兩岸實質性的交流合作對民族文化認同與和平統一的促進作用。“去中國化”台獨分子的干擾,使台灣部分同胞尤其是青年同胞的思想意志産生動摇。台灣同胞參與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能動性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赴台、赴閩的交流手續復雜,交流互訪的人員、團隊數量不對等。台胞來閩參加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研討的群體主要以台北地區中老年人居多,兩岸青少年群體交流偏少。兩岸交流群體的不平衡性導致互相參訪的多,實際合作的少,互相借鑒、彼此學習民間信仰文化的良好氛圍尚待增强。活動隨意性較强,組織策劃不够精細,活動流程安排欠周全,活動項目設置相對單一,導致交流效果較爲有限。
(三)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缺乏治理效能良性機制與宣傳協調機制
原因分析:宫廟管理人員文化層次較低,未能深入挖掘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的深刻藴含,厘清兩岸民間文化、祖地文化的歷史脈絡,缺乏對現存名人古迹、宫廟建築等物質文化的深刻詮釋能力,對宫廟、祖廟的治理能力也較爲有限,兩岸行之有效的治理宫廟、祖廟的良性機制尚未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成效。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宣傳模式主要以神靈進香、巡遊、繞境等傳統形式爲主,藉助新時代融媒體技術,對宫廟、祖廟文化進行宣傳,對民間信仰主祀神靈進行弘揚和傳播的,尚未形成主導模式。
(四)兩岸尚未形成以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導的文化創意産業鏈
原因分析: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歷史淵源、傳統本色與新時代精神理解不透徹。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缺乏高層次研究團隊,導致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尚未形成合力,尚未對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與精神紐帶之間的創造性轉化進行系統性、周全性的探討與研究。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融合發展先行先試的示範性缺乏行動力,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缺乏研究成果創意轉化與品牌跨界融合。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研究團體及研究平台,亟需進一步提高文化層次與精神品位,兩岸亟需培養一代代高素質、高境界的研究人才與專業人才。
四、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與精神紐帶創造性轉化展望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强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因此,只有結合馬克思主義真理,正確地理解領會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實際發展歷程與新時代文化藴含,才能切實激活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古爲今用,激發兩岸同胞的情感共鳴,實現兩岸融合發展之路。進一步挖掘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價值意藴,闡發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與精神紐帶創造性轉化的現實意義,探索今後如何充分發揮福建作爲兩岸融合發展的先天優勢條件的積極作用,進一步促進兩岸民間文化、祖地文化與精神紐帶的創造性轉化,推進産學研有機融合,實現兩岸同胞的深度交流互動與經濟貿易融合發展,是一個極具緊迫性與必要性的戰略考量。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已根據《意見》指示精神,迅速出台了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十項出入境政策措施,並於2024年1月1日起實施。這爲推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深度交流與實質性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我們應抓住這一新時代利好政策機會,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積極推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基地示範區與樞紐區建設,起到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務實創新,推進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意見》的决策部署落地實施,一步一個脚印地將黨中央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爲美好現實。
(一)多措並舉:擘畫和諧統一、互惠互贏的融合發展藍圖
第一,多渠道構建交流平台,促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持續深化拓展宫廟、祖廟交流對接的深廣度與大格局。
兩岸應進一步注重發揮民間信仰社會化治理的功能作用,構建關愛尊重台胞,完善民間信仰治理效能良性機制。落實細化文化領域惠台政策與措施,增進兩岸之間多元主體協同互動,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交織交融,促成民間信仰文化轉化爲社會治理效能的良性機制。創建政府主導、高校研發、社會參與的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遺産保護機制,建構其與新時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相契合的中國特色的民間信仰治理體系。兩岸互設聯絡機構,進一步簡化大陸赴台與台胞回閩交流手續,廣泛徵求、聽取兩岸同胞的意見。制定符合兩岸民心願望的宫廟、祖廟管理法規,創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高效便捷的審批機制,簡化手續,使兩岸同胞開展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可保障。對這些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將能助推兩岸文化交流向制度化的趨勢發展。
當前,閩南師範大學已陸續建立國家級、省部級等多層次涉台研究機構,其中,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兩岸傳播研究中心、台商研究中心、兩岸語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兩岸一家親研究院等創新交流平台,充分發揮文化交流、學術研究、服務台企、産業融合的多元功能,爲進一步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提供了創新性的思路。因此,依托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的師資力量,設立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主幹課程、特色課程的常態化管理,在兩岸青年群體中推廣、普及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常識,有望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激發創新性的情感體驗,促進心靈契合。在國台辦批準的現有民間信仰交流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民間力量,在宫廟、祖廟中創設書院,創設集宣傳、研討、會議、祭典於一體的多功能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基地、研學基地,建設一批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産學研共融共贏實踐教育交流基地示範區,推進兩岸宫廟、祖廟交流政策的落地實施,開展更高層次、更深内涵、更高水平、更富美麗的精品文化交流活動,將有助於深化與拓展兩岸文化交流的深廣度與大格局。
第二,提昇以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導的文化創意産業品牌效應,提高文創産品美譽度,形成兩岸社會經濟互動往來與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兩岸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在秉承傳統文化特色與民族性本質特徵的基礎上,亟需吸收、借鑒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新時代文化元素,促進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内涵的推陳出新,使傳統文化以嶄新的面貌融入現代國人的文化視野,以更符合當今國人所追求的新時代文化觀。文化創意産業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活力的方式融入現代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閩南師範大學分别設有本科生文化産業管理專業與碩士生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方向,旨在培養學生對文化産品的設計、製作與資本運作技能,提高文化創新能力。今後,閩南師範大學將可進一步發揮文化創意産業人才培養的優勢,與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導的相關文化創意企業深度互動往來,促進文化與經濟相互融滲,技術與創意相結合,人才與資源優勢互補,以提高兩岸文創産業品牌效應與産品美譽度爲目標,進一步推動兩岸産學研融合發展。閩南師範大學對文化産業專業人才的培養,爲兩岸産學研融合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前景。因此,進一步將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作爲載體,將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審美與價值追求,創新性地轉化爲共同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與行動力,共同推進兩岸文化創意産業的共融與發展,也將是我校今後培養人才的方向。
當前,台灣仍屬於利益多元化、自下而上的社會體系,台灣整體利益依歸於選民的民意。因此,對台工作應十分重視、尊重台灣同胞的民心願望。目前,以整體對整體的方式開展兩岸融合發展的難度較大,采用局部對局部,區域對區域的方式率先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並不斷擴大局部的面,最終達成兩岸一體化雙向融合發展的大格局,不失爲一種正確的選擇。因此,大陸企業應率先發揮文化産業品牌的作用,主動聯合台企,率先同台企分享大陸的商機,讓台灣同胞真正體會兩岸一家親,體會互惠互利的福祉。此外,也應積極推動以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導的大陸企業赴台融資,緊密兩岸企業的深度合作,形成優勢互補,推動文化創意産業的昇級轉型,實現文化創意産業品牌效應的持續發展,從而拉動兩岸經濟的實質性融合發展。
第三,凝聚兩岸同胞民族文化向心力,構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諧統一的精神文化家園。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圍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兩岸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凝聚着濟世救人、行善惠民、扶正祛邪、見義勇爲、奮勇拼搏、不畏艱險、忠義愛國等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美德與大愛精神,極易讓兩岸同胞的心靈産生共鳴,激發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强大的民族文化向心力。以關帝、開漳聖王、媽祖、保生大帝、廣澤尊王、鄭成功等爲主祀對象的民間信仰,在兩岸同胞中,具有極廣泛的信衆,形成了規模壯觀的民間信仰圈。台灣地區所主祀的這些民間信仰對象,皆由大陸尤其是福建祖地、祖廟分靈、分香、分爐而成。台灣同胞對大陸祖地文化、廟宇文化、民間信仰文化的崇拜,體現的正是對華夏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與繼承。據統計,台灣的關帝廟、開漳聖王廟、保生大帝廟、鄭成功廟等,各有300多座,媽祖廟已超過500座。“據統計,30年來,湄台之間的漁船直航、客運直航共計6000多航次,參與人數超60000人次。如今,每年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的台胞超過30萬人次。”單從廟宇的數量及台胞回閩進香的數量,即可見民間信仰文化已深入台灣民心。台灣在清朝統治時期、日治時期,統治者往往出於自身利益而抑制民間信仰活動的開展,但民衆並未屈服於這種禁令,而是克服重重困難,跋山涉水回鄉朝拜祖廟,尋根謁祖。歷史事實表明,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是台灣同胞尋找鄉音鄉情與歷史記憶的精神支撑,是維係兩岸同胞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方式。因此,發揚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古爲今用,將能進一步凝聚兩岸同胞的精神力量,促進民心相通,能爲構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諧統一的精神文化家園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二)把握三條主綫:以神緣、血緣、業緣等爲主綫,彰顯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維係精神紐帶。
第一,以兩岸神緣爲紐帶,拓展民間文化學術研討與祭祀祭典活動的深度交流與融合。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提煉具有先進性、積極性的人文素材,深刻領會其思想精髓的價值導向,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是習總書記講話中的應有之義。
學術界應充分發揮科研潜力,發揮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協會的平台作用,定期深入開展國際性大型的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學術研討與交流,結合新時代精神,深入挖掘、闡釋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創新性内涵。近年來,閩南師範大學主動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對台交流的區域優勢,圍遶“創新與融合”理念,積極開展閩台文化與傳播主題的學術研討,從兩岸民間信仰文化、媒體文化創意産業、影視文化産業等方面,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因此,高校充分發揮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精神紐帶功能,深入持續開展兩岸尋根謁祖文化節、民間信仰文化節,聯手舉辦學術研討、民間信仰紀念活動,是凝聚兩岸同胞的祖根文化心理,激發兩岸同胞敬奉祖先、懷念祖地的鄉國情懷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應考慮走群衆路綫,開展民間交流,密切兩岸民間信仰的聯誼活動,引導兩岸信衆積極參與祖廟、宫廟與分靈廟宇之間的巡遊、進香與祭祀祭典活動,營造宫廟、祖廟融合兩岸同胞心靈的氛圍,推進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的融合發展。
第二,以血緣爲綫索,統籌整合兩岸同名同村同宗親文化資源、譜牒文化資源,促進民間信仰與祖地文化内涵的推陳出新,講好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故事。
漳州、厦門、泉州等閩南語地區應發揮台胞祖籍地優勢,龍岩、三明等地區應發揮台胞客家祖地優勢,創新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切實推進政策的落地實施。閩南師範大學充分發揮毗鄰台灣的區域優勢,聯合兩岸專家學者開展族譜文化、祖地文化研究,取得了建設性的研究成果。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逐漸成爲研習和傳播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重鎮。以陳支平教授、肖慶偉教授、鄭鏞教授、鄧文金教授、林國平教授、鐘建華副教授等爲主導,編撰出版了60多部著作。2014年9月29日上午,由全國台聯、閩南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市台聯協辦的《台海文獻匯刊》(60册)、《閩南涉台族譜匯編》(100册)新書全國首髮式在北京台灣會館隆重開幕。2016年10月15日下午,由全國台聯以及我校主辦的《台灣族譜匯編》(80册)新書全國首髮式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2021年7月17日,《台灣通史》(六卷本)全國首髮式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這些成果的取得以及《台灣族譜續編》(20册)、《福建民間信仰》、《閩台民間信仰源流》、《漳州民間信仰與閩南社會》、《神歆其芳:中國民間信俗的海外傳播》等著作的出版,充分展現了閩南師範大學在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截止2023年,閩南文化研究院先後有10多項智庫研究成果被收録,其中兩篇建言獻策獲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有14項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奬勵;有40人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代表性的如肖慶偉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閩台海疆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602-1895),鐘建華副教授《明清時期南洋華人民間信仰及其家國情懷研究》,鄭容坤副教授《新時代民間信仰賦能鄉村治理的路徑研究》等;主持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39項,代表性的如鐘建華副教授《明清以來閩台民間信仰發展异同及其歷史價值》、《當代閩台民間信仰的比較、交流與互動趨勢研究》等;在CSSCI等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15餘篇,代表性的論文,如王建紅教授《明清閩台移民與台灣宗族世系建構》《閩南宗祠、祭祀與台海交流途徑建構研究》,林國平教授、張梅副教授《台灣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儀式的時代變遷》,羅臻輝博士《宋元時期保生大帝信仰傳播新探》等。這些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爲兩岸同胞持續弘揚與傳播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文化記憶,爲兩岸同胞達成民族文化共識,促進心靈契合提供了寶貴的思想精神支撑。因此,依托福建重點建設高校的人才優勢,創建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研究院、所,探討兩岸民間文化的淵源與傳承關係,産出高級别、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是推動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研究過程中,應注重從地方誌、雜記、遊記、碑文、廟記等文物入手,持續對民間信仰、宫廟、祖廟等文獻史料進行搜集、整理、分類、建檔,搶救和保護兩岸民間信仰文化遺産,調研整合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史迹與遺産,調研兩岸族譜世系,保存好、利用好兩岸譜牒文化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將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與譜牒文化有機結合。
同時,推動兩岸同名同村同宗親文化精品項目的開發與合作,也將是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思路。2021年,“第十三届海峽論壇·漳台同名同宗村續緣交流會”在漳州召開,閩南師範大學承擔“漳州同名同宗村續緣交流會技術服務”項目工作,師生共同調研漳台兩地同名同宗村的歷史淵源關係,搜集兩地宗族、族譜文化資料,深入交流,並拍攝製作了十部專題影片,反映漳台兩地同名同宗村的血脈親情關係,充分展現了“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真理。通過這一項目的實施,我們從中得到深刻的啓發,今後應進一步將對台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爲凝聚台胞鄉國情懷的精神力量,開展以兩岸血緣爲紐帶的同名同宗村交流活動,切實發揮福建作爲對台交流工作的地理人文優勢。
第三,以業緣爲機遇,匯聚兩岸同胞智慧,創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深層次的交流宣傳模式。
閩南師範大學十分注重組織開展系列講座,以兩岸同胞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祖地文化家族姓氏的來龍去脈,繁衍遷徙、悲歡聚散,以史説話,弘揚和傳播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2021年6月21日,由福建省台聯、閩南師範大學、漳州市委統戰部、漳州市台聯共同主辦的“圓山大講壇”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簽約啓動儀式,並進行首場開講。“圓山大講壇”將建設成爲大陸對台政策發佈與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暨閩南文化傳播、八閩對台工作風采展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對台宣傳重要窗口。目前,“圓山大講壇”已邀請了諸多專家學者開展系列講座,“主要内容包括閩台的主要姓氏族譜、宗祠家廟、戲曲、建造工藝、特色飲食、歷史人物、文化名人等”。同時,也藉助融媒體技術,拍攝《閩台400年講你知》,以視頻慕課等形式,進行推廣、宣傳與傳播。這正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鮮活案例。2023年10月20日下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教授應邀來我校作題爲《漳州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講座。汪教授强調漳州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增强兩地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和祖地認同,更好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往交融,並進一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建設。事實告訴我們,加强兩岸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傳播媒介的合作時效,創建以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體的融媒體文化交流中心,創建網絡論壇、微博等交流互動平台,推進祖廟、宫廟、族譜文獻資料的數據化、可視化、網絡化與信息化傳播的方式,應成爲創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交流宣傳模式。爲此,搆造兩岸宗親分佈導覽圖,開發兩岸譜牒宗族世系查詢軟件,建立方便快捷的兩岸族譜網上查詢系統,也應融入其中。
同時,也應匯聚兩岸研究團隊的智慧,出版民間信仰文化、祖地文化系列性、深層次的研究論著與叢書,出版相關特色課程普及性教材,製作《閩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系列叢書》圖文並茂的連環畫讀物,努力爲兩岸不同文化層次的同胞提供相應的閲讀需求。因此,通過創新宣傳模式,我們將有望携手講好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故事,提高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尋根謁祖的文化意識,加深他們對祖地文化的情感認同,引導他們更好地傳承接續兩岸的精神紐帶。
(三)主攻三項重點:共創、共贏、共融,探索兩岸創新合作模式
第一,閩南金三角先行先試,創建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互動交流示範區與文化樞紐區,建設兩岸文教産教融合發展示範區。率先推進對台新政策在閩南金三角先行先試,改善閩南金三角作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節主會場的區域環境,努力營造閩南金三角作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前沿平台。依託兩岸關帝廟、開漳聖王廟、媽祖廟、保生大帝廟及延平王廟等祖地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宫廟、祖廟凝聚民心的作用,創建以民俗信仰文化爲主導的國際性知名文旅觀光景區與具有閩南民間特色的自然文化景區。兩岸聯手創建集祖廟古迹、民俗文化紀念館、族譜博物館、祖地文化研究機構及文旅服務設施於一體的民俗文化公園。發揮海峽西岸五緣文化優勢,將閩南文化精神與海洋文化精神相融合,聯手共創富有潜力的海洋民俗文化産業區域環境。深度開展文化交流,展現文化自信、自覺,增强文化軟實力,凝心聚力,營造和諧融洽的尋根謁祖文化樞紐區人文環境。
閩南師範大學身體力行,不斷將黨中央和福建省對台工作政策落到實處,努力創造優越條件吸引台灣青年學生入校修學深造,使他們與大陸學生心靈契合,融爲一體。2012年以來,閩南文化研究院堅持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並舉,承擔服務國家特殊需求“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至今,已培養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專業博士生75人(其中台籍博士生26人),創造了大陸高校單一學科點招收台籍博士生人數之最,培養儲備了一批從事閩南文化研究與兩岸交流的高層次人才。繼學校獲批港澳台僑聯招生資質之後,2023年10月,閩南師範大學獲批爲全國單獨招收台灣學生(對台單招)試點高校。閩南師範大學將於2024年開始面向台灣高中畢業生進行單獨考試、單獨選拔,並録取選拔考試合格的台灣學生入校修學本科專業。當前,具備“對台單招”資質的高校在全國僅有九所。可見,閩南師範大學已成爲兩岸青年同胞尋找文化記憶,延續血脈親情,促進心靈契合的重要交流互動窗口,爲閩台文教、産教融合發展起到先試先行的交流示範作用。這啓發我們,今後,進一步發揮閩南文化愛拼敢贏的精神、閩南海洋文化海納百川的團結精神,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共擔民族復興的大義精神,共創兩岸融合統一的人文環境,創建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産學研共融共贏實踐教育基地示範區,培養一代代富有家國情懷的兩岸新時代青年,爲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貢獻新力量,將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的偉大光榮使命。
第二,注重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創建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成果轉化平台。福建省作爲對台工作的核心區域,應進一步重視從台灣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青年科研隊伍,提高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研究水平,健全人才培養與引進激勵機制。閩南師範大學作爲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又處於閩南金三角對台交流的窗口,在引進台灣教師來校教學、科研具有極大的優勢。近年來,台籍教師來我校講學、科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斷得到提高,且在閩台文化的教學與科研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校將可通過台籍教師入校工作的切身體會,鼓勵更多的台胞入校工作。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致力於將閩南文化特色全面融入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設立“優秀閩南文化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試點班、“卓越閩南文化人才實驗班”、閩南文化特色二級學科碩士點,承擔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培養面向國家和地方涉台部門、機構以及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專業人才,構建目前國内外唯一的從本科到碩士、博士齊備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全鏈條培養服務國家統一特殊需求的兩岸融合型專業人才。今後,進一步整合多學科人才與多樣化、開放性人才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專業院係積極投入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激發台胞來校研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將是我校努力的方向。同時,我校也應進一步更新研究理念,避免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及時肯定和汲取台胞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拓展研究成果交流的新途徑,才能真正匯集兩岸研究力量,共同推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研究水平的提高。這也是促進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的重要前提。此外,兩岸宫廟、祖廟管理人員,是對外交流,講好民間信仰、祖地文化故事,傳承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因此,提昇兩岸宫廟、祖廟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綜合文化素養與時代精神意識也至關重要。
建議我校相關部門也可考慮在當前科研政策允許的情况下,進一步着手出台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專項科研政策,構建研究成果轉化平台,推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申報,促進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創新。同時,設立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基金會,用於支持兩岸宫廟、祖廟、書院等文物保護工作與教育基地建設,資助兩岸民間文化高級别科研成果與普及性讀物的出版發行,奬勵該領域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突出者,激發科研者的積極性。
第三,以增進共同利益爲目標,共建尋根謁祖文旅産業品牌,以情促融,打造台企登陸示範區。
兩岸共贏共融,是實現和平統一,形成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基礎。兩岸宫廟、祖廟是保護和傳承華夏民族文化,傳播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通過重構宫廟、祖廟文化資源,持續深入地輸出高質量文化創意産品,改善服務設施,讓兩岸同胞深刻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藴含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與道德品質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意義,凝聚民心,以情促融,鼓勵更多的台胞回閩創業,打造台企登陸示範區,是開拓多元化的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路徑的重要思路。
漳州台商投資區位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角美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我省對接台灣經濟貿易的重要窗口。相關研究表明,截止2020年,已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59.9億元,位居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前列。漳州台商投資區致力於打造漳州先行先試“試驗田”,打造“與台灣深度對接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同時,漳州台商投資區又是兩岸台胞共同朝聖的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宫的聖地。在漳州台商投資區共建尋根謁祖文旅産業品牌,以增進兩岸共同利益爲目標,打造台企登陸示範家園,具有極爲優越的人文地理條件。2023年“情係保生 融合兩岸”保生大帝文化交流會在福建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慈濟祖宫舉行。海峽兩岸70餘所宫廟近400名信衆齊聚一堂,共同祭拜保生大帝。本次盛會正是漳州台商投資區發揮應有的優勢開展兩岸民間信仰交流的典範,爲兩岸進一步增進友誼,共建尋根謁祖文旅産業品牌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閩南師範大學與漳州台商投資區已合作完成了多項産學研合作項目。因此,建議我校與漳州台商投資區進一步深度交流合作,共創台灣民俗文化村、兩岸融合社區、台灣企業會館、兩岸民間文化非遺集市,將文創區、美食區、展演區融爲一體,將漳州台商投資區打造成具有閩台特色、閩台氣派、閩台風格的台企登陸示範家園。這將有利於進一步吸引台商企業來閩融資,促進兩岸經濟貿易的融合發展。
文體旅遊部門應達成共識,各司其責,統籌聯網,振興文旅産業,多渠道推進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轉化爲文創産業資源。推進以開漳聖王、保生大帝、媽祖爲主導的文化産業融合發展。注重以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思想精髓指引文化創意産業開發,將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爲文化創意産業資源。研發以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題内涵的文化創意系列産品,分展現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新時代符號元素與創新性藴含。兩岸可聯合創作録制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爲主題的戲曲劇目、電視紀録片、新聞訪談節目、電視劇、電影、動漫等,促進兩岸文化創意産業經濟的共享共贏。
同時,開發具有兩岸共性文化色彩的衍生性文旅産品,塑造與宫廟、祖廟相關的國際知名文化景觀,開發閩台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研學與觀光專綫,鼓勵台胞回鄉投資經營文旅産業。開展具有品牌競争力的國際觀光文化節,通過文化節平台發揮兩岸海洋民俗文化産業,發展以尋根謁祖爲導向的國際性文旅産業鏈。以此吸引更多台胞前來交流體驗,讓他們接地氣、沉浸式地體驗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本土風貌,形成層次豐富的生活體驗。通過文化交流與親身體驗,使兩岸同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信任、相互融滲的一體化共同體格局,爲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和平統一奠定思想共鳴的基礎。同時,帶動兩地文化、旅遊、商貿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文旅産業品牌效應,形成新的經濟貿易增長點,增進共同利益。讓台胞感受兩岸同根同源的血脈親緣關係,以情促融,促進心靈契合,反哺民間信仰、祖地文化建設。
綜上所述,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祖地文化既需要代代守護,薪火相連,也需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在傳承時,必須結合新時代發展的需要與社會實際進行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我省在對台工作全局中具有顯要且獨特的地理人文優勢,福建在對台工作中應發揮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閩南師範大學作爲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充分發揮兩岸五緣文化優勢,與台灣民間信仰文化、祖地文化交流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閩台兩地齊心協力維護兩岸和平,共同維係兩岸精神紐帶,尋找中華文化基因的良好局面。今後,閩南師範大學應進一步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與對台工作的地域文化優勢,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理念,站在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體化的高度,把握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新態勢,統籌規劃,通力合作,整合資源,繼往開來,不斷延伸兩岸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廣度。以共性包容、求同存异的原則,加大開放政策力度,發揮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動,促進兩岸和諧統一,“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是義不容辭且光榮的時代使命。閩南師範大學將有望進一步充分發揮福建作爲台灣同胞祖籍地的原鄉文化的積極作用,發揮文化創意産業人才培養優勢,促進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交流步伐持續加快,合作基礎逐漸夯實,内容形式不斷多樣化,深入拓展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與精神紐帶的創造性轉化。這既是深刻貫徹落實《意見》的一項時代使命,也是進一步拓展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維係兩岸精神紐帶,構建華夏民族命運共同體,促進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邁進更新高度,更新視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這對促進“一帶一路”全球經濟文化共享、共建、共融,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意義。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