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時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的傳承及創新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意見》“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作爲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朱子理學在福建形成、發展,並在明清時期獲得“官學”地位,廣泛傳播至台灣,成爲海峽兩岸人文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内核,是兩岸共有的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朱熹園(武夷精舍),瞭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况:“我到山東考察時專門去看了孔府孔廟,到武夷山也專門來看一看朱熹。”走進新時代,如何抓住歷史機遇,將朱子文化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在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繼承並創造性發展朱子文化,使之成爲兩岸人民相互交流、增進理解、達成心靈契合的文化基礎,打造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是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重要功課。

  一、朱子思想的時代價值與創新性發展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一“兩個結合”思想深刻揭示了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高度的契合性。在新時代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不僅賦予了傳統文化現代的新質,也有力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因此,挖掘朱子思想的時代價值,使之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能讓朱子文化在新時代焕發新生命、新氣象,也能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深厚的文化底藴,增强兩岸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1.朱子新儒學思想的守正創新精神

  “守正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强調的“六個必須堅持”之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創新”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持與繼承,和對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新”的不懈追求。作爲儒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和宋明理學的重要開拓者,朱子既守道統之正,又别開生面地發展了儒學中的“性理之學”,確定了後世儒學的發展方向。可以説朱子的新儒學精神,就是守正創新的時代精神。

  朱子生活的兩宋時代,佛老之道興盛,士大夫好談佛論玄,對於經籍,則熱衷於鑽研《春秋》與《易經》,埋首於經世之道,儒家的正統性遭到很大的衝擊。朱子之前,已有周敦頤、程灝、程頤、張載、邵雍五位儒者悉心鑽研事物的理與性,堅守作爲性理之學的孔孟道統。但他們或道家氣息濃厚(周敦頤),或集中於“氣”(張載)、“數”(邵雍)的鑽研,只有二程堅持以“理”爲儒家哲學的中心。他們開創的新儒學雖一定程度擺脱了漢唐經世之學的風氣,但各自的觀念駁雜,没有一個明晰的主心骨。朱子創造性吸收周、張、邵之所長,采擇、發展二程的唯理之學,厘清了理與氣之間的關係,堅持理先於氣,理重於氣,確定了後世儒學的發展方向。朱子對於儒學,有着反本開新的重要意義,現代學者陳榮捷指出“朱子之所成就者,亦如孔子集前聖之成就”,認爲朱子與孔子都站在“集(儒學)大成”的關鍵位置。用“繼往聖之絶學,開萬世之太平”來概括朱子的成就是恰如其分的。

  朱子在著述中經常使用“道統”一詞,他以道統的承襲者自居,捍衛儒學爲主體的中華文明的本真性、延續性,在异域文明(佛教)的衝擊下“守中華(文化)之正”。他在《中庸章句序》中提出“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繼而建立起一個自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到孔子、曾子(顔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再到朱子的正統傳授譜系,中華文明自此有了一個明晰的脈絡。朱子門生黄榦在《朱子行狀》中謂“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自周以來,得統之正,任傳道之責者不過數人,而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絶,至先生(朱子)而始著。”這一説法得到後世儒者的普遍認同。

  在著述方面,朱子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爲《四書》。他花費極大精力爲《四書》作注,並將《四書》置於《五經》之上,强調孔孟義理之教的核心地位。他的《四書章句集注》也成爲元、明、清三朝科舉取士的基本教科書,對後世知識分子産生極大影響。淳熙二年(1175年),朱子又與吕祖謙合編北宋四子之言論選輯爲《近思録》,成爲儒家的又一經典,爲後世理解、進入理學提供了入門讀本。通過朱子的不懈努力,中華文化精神得到了承襲,儒學正統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得到了激活。

  朱子的理學思想除了守中華文明之正,更有創新的一面。朱子之前,北宋的程灝、程頤兩兄弟作爲理學的開創者,已將儒學中“理”的觀念發揮到極致,但他們的闡述過於籠統,理與氣的關係未能很好地辨析。朱子在《答黄道夫》一文明確提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用“理”闡釋事物的本質性與普遍性,用“氣”闡釋事物的變化性與特殊性,這樣,理氣之間的關係就明晰起來:形而上的理在形而下的氣之上,理先於氣,理重於氣,但理氣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脱離對方而獨立存在。此外,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説》,在新儒學的哲學體系中融入了太極觀念,將太極看成每一事物的最高法則,理的極致。自朱子開始,新儒學有了形而上學基石,成爲一個嚴密、完備的哲學體系。可以説,二程開創的理學,在朱子手中達到最高峰,這和他的諸多開創新工作是分不開的。

  2.朱子“理一分殊”思想與民族命運共同體、一國兩制思想的契合

  “理一分殊”這一概念最早由程頤提出,朱子繼承了程頤的思想並加以創造性發揮,構建了一套系統完備的論述,“爲理學解决統一性與差异性的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朱子言:“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理就是天道,是宇宙的本原,萬物運行的規律,萬物統一於理中。朱子在《太極圖説解》中言“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這就是所謂“理一”。理派生萬物,萬物又千差萬别,各有各的運行規律,即“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這就是所謂“分殊”。朱子用“月印萬川”來解釋“理一”與“分殊”:月亮高懸於天,代表“一”,但月亮的倒影又印在千萬江河湖海上,雖然萬川形態各异,但都分享、藴含着天體的本原之理,所謂“一花一世界”。“理産生物是一個生生不已的過程,每件物都由理派生,但物物之理不是分割的、欠缺的理,而是完整的、渾淪的理。朱熹天理論的理是本體論與生成論統一的範疇。”

  朱子的理一分殊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思想、歷史文化、現實制度,這些差异搆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們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但又要認識到全人類休慼與共,公平、正義、人權是全世界共享的,應該堅定維護國際公理的“理一”。我們要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外交思想,倡導多邊主義,反對以自己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爲真理强加給其他國家,干涉其他國家内政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

  我國是統一的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風俗,它們共同搆成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充滿包容性的中華文明。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爲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個堅强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没有中華文明統一性的“理一”,各民族文化只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會喪失自己的靈魂。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朱子文化是兩岸共有的文化資源,是兩岸親緣關係的一大例证。進入新時期,爲解决台灣問題,中國共産黨創造性提出了“一國兩制”戰略構想,並在香港、澳門兩地成功實踐。1943年由中、美、英三國簽訂的《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要將台灣歸還中國。兩岸同屬一國,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國際公認的“理一”。而考慮到兩岸在現實上的差异,台灣在回歸後可以推行不同於大陸的政治制度,這是對“分殊”的承認與尊重。朱子的理一分殊思想讓一國兩制的政策扎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對兩岸人民的凝心聚力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在理一分殊中,理一是本,理一(真理的普遍性)重於分殊(萬物的特殊性),正如一國兩制中,一國在兩制之上,必須在一個中國的原則框架内才有兩種制度的討論空間。走進新時代,爲了更好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又創造性提出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等重要論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深了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理解和認同,務實了一個中國(理一)的情感/文化根基,是對朱子理一分殊精神的又一生動展現。

  3.朱子仁愛思想與人民至上思想的契合

  身爲一代大儒,朱子充分發揮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民爲邦本、爲政以德是他一生治世論道的不懈追求。他認同孟子所説“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思想,要求執政者傚法夏商周三代賢君,施行仁政,多次上諫於朝廷,不惜觸怒權貴。他説:“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其餘萬事各有一根本,如理財以養民爲本,治兵以擇將爲本。”在專制時代,帝王是賢、是昏,對於一個國家的治亂有很大影響,朱子認爲統治者應該“正君心”,加强自我修養,虚心納諫,以仁民愛物爲本;而作爲臣子,面對君王的心術不正,也有正君心的責任。

  最能展現朱子的仁愛思想和厚生愛民實踐的無疑是他爲官施政時期。朱子一生擔任過同安主簿、南康軍知軍、漳州知州、潭州知州四任地方官,雖然時間不長,但都做到了以民爲本,施行仁政,深受百姓愛戴,對當地産生深遠影響。紹熙元年(1190年),已過花甲之年的朱子離開武夷山,出任漳州知州。“當時漳州與朱子所構設的理想社會的狀態基本是相左的。……貪官污吏横行,豪强跋扈,民衆迷信,世風令人感嘆。”朱子一到任,立即整頓吏治,整治官員貪、腐、懶的問題;同時解决大量陳年弊案,穩定社會民心;培養社會形成敬愛先賢,移風易俗,重視(儒家)教化的文化氛圍。

  朱子在漳州以民爲本、爲民謀利,最爲民衆稱道。漳州當時地方賦税極重,財政收入却入不敷出,前任官員搜刮民膏,百姓苦不堪言。朱子到任後,便寫下《乞蠲减漳州上供經總制額等錢狀》上書朝廷,認爲漳州百姓不堪税負,生活困苦,希望朝廷减輕漳州賦税,减輕百姓的經濟負擔。在朱子的努力下,朝廷很快給漳州屬縣免除了“無名之賦七百萬”,再减“經總制錢四百萬”。財税减免後,朱子繼續上奏,希望朝廷下旨規範地方行政制度,避免後任官員爲追求政績對百姓再行苛捐雜税。

  爲了徹底减輕底層勞動者的生活重壓,朱子還提出了“正經界”的利民政策。“正經界”就是劃定土地所有權的歸屬,通過定歸屬來確定賦税責任人。在專制時代,常常會出現土地兼併問題,大地主侵吞中小地主土地,中小地主又侵吞自耕農的土地,但賦税却捆綁在原有土地所有者身上,造成“産去税存”的問題。失去土地的自耕農依然承擔税責,實際掌握土地的大地主却逍遥法外,長此以往,會導致無數底層農民破産,産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朱子傾聽窮苦無告之人的心聲,痛心疾首指出:“今上下匱乏,勢須先正經界。賦入既正,總見數目,量入爲出,罷去冗費,而悉除無名之賦,方能救百姓於湯火中。若不認百姓是自家百姓,便不恤。”他的這一舉措是真正的爲民謀利,以百姓爲自家百姓。但由於觸及太多豪門望族的利益,朝廷迫於壓力,没能推行落實。朱子在漳州爲官雖僅一年,但他廉潔自守、關愛生民、踐行儒家仁愛思想,得到了漳州百姓的愛戴。漳州民風大大改善,文化氛圍爲之一新,百姓對朱子頒佈的禮教規約“尊若金科玉律,移教越數百載”,漳州也成爲“禮儀之邦”“海濱鄒魯”,成爲閩學的一大重鎮。

  朱子的民爲邦本,爲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新時代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有許多契合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對朱子等儒家先賢仁愛思想的繼承與創新。“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深入群衆、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從以民爲本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從“百姓爲自家百姓”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朱子的仁愛、德政的治理思想,爲當今中國的治理體系提供了許多啓發,同時,中國共産黨進一步發展了儒家的仁愛思想,將民生工程作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二、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的傳承現狀

  1.朱子文化在福建的傳播與發展

  朱子長期居住於福建,受學於福建的理學家,學術活動集中在福建,門人也多爲福建人,因此朱子及其後學也成爲世所公認的“閩學”。閩學是以朱子爲核心的宋代理學最大的學派,朱子弟子或門人有500多人,“他們以朱熹爲核心,進行教學問答、修身養性、道德踐履、學術研究、著書立説,創造文化、傳播文化”。朱子弟子中,較爲杰出的有來自漳州龍溪,創辦北溪學派的陳淳,來自福州閩縣的黄榦等人。慶元年間(1195-1201),朱子陷入黨禁風波,閩學被污衊爲“僞學”,諸多閩學學者遭到牽連迫害,但許多人依然堅持道統和文化信念,“延斯文一綫於不墜”。嘉定二年(1209年),黨禁解除,朱子恢復名譽,閩學由嚴禁轉向被推崇,盛極一時。元代以後,科舉考試由朱子所訂《四書》出題,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爲必讀教科書,朱子學(閩學)也走向了全國,成爲中國專制時代後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朱子爲官時間有限,他的社會教化活動主要是在書院中完成的。他不僅親自修辦書院,而且爲書院制定學規,最爲著名的就是《白鹿洞書院揭示》。朱子在福建主持的書院,主要是位於武夷山的武夷精舍和位於建陽縣的考亭書院,前來切磋問學的鴻儒才俊不可計數。朱子知漳時,大興教育,在龍海白雲岩興建紫陽書院,親下龍溪縣學授受,又在芝山頂上授經。後人爲紀念朱子過化漳州之功,在芝山建道原堂祀朱子及陳淳,之後又陸續開辦龍江書院與芝山書院,人文鼎盛一時。朱子及其在閩後學的文化活動極大推動了福建學術與人才的興盛。“據《閩大記》載,兩宋三百年,福建共舉進士5986人,約占宋代進士總數的1/5,其中南宋福建就舉進士3495人。《宋元學案》立案學者共989人,其中福建籍就有178人……最能説明福建文化繁榮,名儒學術水平之高的是福建從祀孔廟人數之多,超過全國各省。”

  近年來,福建對朱子文化的保護及傳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1)文化保護及文旅資源開發

  朱子文化是福建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在省政府的領導下,福建建立了省、市、縣多級工作領導小組,省文旅廳召集專家制定《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對武夷山、尤溪、建陽、漳州、同安等地朱子歷史遺迹加大保護力度,建成省級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武夷山、尤溪等地已建成朱子文化園,包含較完備的朱子文化旅遊精品綫路和産品體系,開發集文化、朝聖、研學、休閒、餐飲購物、度假爲一體的旅遊綜合體。

  漳州有多處朱子文化遺迹,如漳州府衙遺址、七星池遺址、漳州文廟、龍溪縣學遺址、芝山道原堂、雲洞岩石刻、白雲岩紫陽書院、龍池岩題刻等。長泰、漳浦也有朱子遺迹。近年來,市政府加大保護力度,這些古迹大都得到修繕、維護。2023年9月10日,位於漳州古城文廟廣場南側的四賢館正式開館。四賢館與漳州文廟交相輝映,館中展出朱子、陳淳、王陽明、黄道周四位與漳州有重要關聯的“儒學宗師”的生平事迹。將朱子與閩學納入漳州古城文化圈,既是對一代大儒的崇敬,也能有效向市民、遊客普及朱子文化,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圖1  位於漳州古城的四賢館(吴思捷攝)

  漳州近年來對朱子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取得一定成績,但由於管理體制欠缺,資金力度不足,加上遺迹分布較爲分散,難以形成較有規模、體系的旅遊文化園區。未來要深入挖掘漳州歷史名人(朱子、陳淳等)的文化旅遊資源,還需要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漳州智慧”。

  (2)學術建設與對外交流

  作爲朱子學(閩學)的發源地,福建對朱子文化的研究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年,厦門、南平、漳州等地陸續建立朱子學研究中心,出版朱子、閩學研究著作、普及讀物逾百種,舉辦數十場學術會議,積極展開對外學術交流,大大促進了朱子文化及閩學的研究與社會傳播。1987年,厦門大學率先承辦朱子學國際學術會議,國内外最優秀的朱子學專家大都出席。2006年,厦門大學復辦國學研究院,2011年又成立中國朱子學會,匯集了一批活躍在朱子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出版多種朱子學研究專著。中國朱子學會於2013年開始每年編撰《朱子學年鑒》,介紹中國大陸、台港澳及海外朱子學研究情况。南平於1988年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輯出版《閩學研究叢書》及《朱子研究》(後改爲《朱子文化》)期刊。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福建社會科學院以武夷學院爲基地,共同創辦宋明理學研究中心,先後出版了《朱子文化和宋明理學》《朱子與朱子學文獻研究》《全球化時代與朱子學研究》等多部著作。2008年,武夷學院整合校内朱子學研究力量,成立“朱子學研究中心”,出版《武夷文化研究》雜誌。

  作爲朱子理學南傳重鎮,近年來,漳州也加大了對朱子、陳淳、黄道周等歷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力度。2012年6月,漳州師範學院(閩南師範大學前身)成立閩南文化研究院,出版《閩台文化研究》期刊,充分發揮地緣和學緣優勢,致力於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的學術研究與傳承。2012年,由龍文區政府、中國朱子學會、漳州師範學院閩南文化研究院主辦的第一届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在漳州召開,吸引了上百位海内外專家學者參與。至2022年,研討會已舉辦五届,向海内外朱子研究界發出了“漳州聲音”,貢獻“閩師智慧”,有力推動了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的學術交流。2020年5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閩南日報社又在漳州舉辦“朱子知漳830週年研討會”。近十年來,漳州閩學研究與傳播不斷拓展深化,相繼出版《朱熹陳淳研究》《陳淳研究》《陳淳評傳》《陳淳研究論集》《北溪先生全集》等專著。

  (3)基礎教育與民衆普及

  在朱子文化的大衆普及上,武夷山市做得較爲成功。“武夷山市在朱子學的普及弘揚方面,發揮朱子理學發祥地的優勢,以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武夷學院、武夷文化研究院、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爲依託,采取多種形式推動朱子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景區”,先後出版了《朱熹與武夷山》《朱熹在武夷》《朱熹的故事》《朱子〈家禮〉與人文關懷》等普及讀物。同時,還把朱子文化教育納入了中小學基礎教育計劃,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撰了《朱子文化小學讀本》《朱子文化初中讀本》等課本,“在春秋兩季開學式中普及‘敬師禮’,開展‘朱子故里’美德少年、美德教師評選活動,全市中小學形成以朱子文化爲核心的校園文化氛圍”。

  漳州近年來在朱子文化普及上也收穫了許多成果:2020年,漳州籍作家青禾出版傳記小説《朱熹在漳州》,再現了800多年前朱熹知漳一年對漳州的貢獻和影響,吸引更多漳州人走近朱子、閲讀朱子;閩南日報社組織策劃了“尋訪漳州朱子文化印記”大型新聞攝影采訪活動,以梳理漳州朱子文化印記爲主綫,走訪全市各縣(區)選取相關史迹遺存,采用“新聞攝影+文字+短視頻”的全方位報導形式,“行進式”呈現朱子在漳州的深遠影響,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當代價值,並於2022年編印了圖文並茂的《漳州朱子文化印記》。由閩南日報社組織漳州朱子文化學者和中小學名師,歷時三年編撰的《漳州朱子文化》普及讀本(分簡明、初中、小學三册)也由福建教育出版社陸續出版,目前已列入中小學生暑期課外閲讀推薦目録,幫助青少年學習朱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朱子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與發展

  朱子文化最早在台灣的傳播,是明末隨着鄭成功到台灣的閩南移民所帶去的。到了清代,閩學逐漸發展成主流文化形態,祭祀朱子在台灣已成爲制度化的行爲。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汪毅夫在《朱子與台灣》一文中提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干撰修的《台灣府志》卷六《典秩》裏已有記載:朱熹及其父親朱鬆均作爲“先儒”入祀台灣文廟。此外,台灣書院也各祀朱子。清道光二年(1822)由福建大田知縣調任台灣的鄧傳安在《文開書院從祀議示鹿仔港紳士》謂:“書院必祀朱子,八閩之所同也”;又謂:“閩中大儒,以朱子爲最,故書院無不崇奉,海外亦然”(《新建鹿仔港文開書院記》)。清代台灣制定書院學規的主要精神都來自閩學,“都是從朱熹的五教之目、爲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演變而成的”。隨着科舉制度引入台灣,朱子學説在台灣正式體制化,極大促進了台灣文教水平的提昇。康熙年間,台灣秀才中舉者只有9名,到了道光之後,台灣舉人的水平已和福建大體接近。在閩學精神的主導下,台灣逐漸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化。“閩學在台灣的存在方式並非是單純的學術傳播,在基層更多是通過日常教化過程中接續下來的中原生活方式,把閩學的觀念浸透到民衆的日常生活中,從而使民衆自然地生活於孔孟常道,雖日用而不自知。”因此,在清代台灣,朱子思想爲代表的儒學不僅僅是官方意識形態,也是民間最活躍的文化形態、道德規約,它維持了閩台文化的親緣關係,也塑造了台人的中華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正因爲有這樣活的文化源泉,台灣才能在淪爲日本殖民地(1895-1945)後依然維係着漢民族的認同與對日本同化政策的文化扺抗,延斯文一綫於不墜,表現出對祖國的孺慕之情。這從台灣日據前期迅猛增長的詩社與書房教育就可以清楚揭示。

  在當代,對以朱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傳播有兩條道路:一是國民黨官方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成立“孔孟學會”,將孔孟、朱子的忠義、仁愛等思想附會於三民主義意識形態,並通過各類教材(如陳立夫撰寫的《四書道貫》)進入中小學課堂。二是通過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錢穆、徐復觀等大陸赴台現代新儒家在台灣各大高校傳揚儒家文化,重建道統,開枝散葉,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傳統文化研究者、傳承人。前者是所謂“官方儒學”,對光復後台灣去日本化、再中國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民衆普及,但本質上是爲其威權統治服務的,對儒家思想多有歪曲。後者是真正繼承儒家道統的“民間儒學”。具體地説,方東美、黄公偉等人維護朱子思想在理學的正統地位,認爲理學就是儒學,尊程朱而抑陸王。而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則站在陸王心學的立場上,認爲朱子“心性形而上學”否定了道德實踐直冲本心的天命思想,只不過是“别子爲宗”,與儒家的大傳統相違背。錢穆《朱子新學案》則正面肯定了朱子思想在儒家歷史的集大成地位。這些學者的觀點各有不同,但都促進了儒學在台灣高等學府的研究與發展。

  總的來説,在當代台灣社會,朱子文化只是多元思想資源中的一元,特别在1987年解嚴後,國民黨放鬆了對民衆的思想控制,儒學已經逐漸失去了在民衆生活及公共領域的影響力。朱子文化與儒家思想的傳播與傳承集中於文化精英的學脈承襲上。20世紀70年代後,牟宗三、唐君毅、方東美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逐漸嶄露頭角,楊祖漢、袁保新、曾昭旭等人於1975年創辦鵝湖月刊社,開始主導台灣的儒學研究。相比前輩,他們更强調“國際視野”,站在比較文明的視域看待儒學及朱子文化的東亞影響。近年來,由黄俊杰、李明輝、陳昭瑛、楊儒賓等儒學研究者牽頭,在台灣大學出版了一系列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與朱子研究有關的有:林雄杰《朱熹與經典詮釋》、吴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林月惠《异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爲中心》、田世民《近世日本儒禮實踐的研究:以儒家知識人對〈朱子家禮〉的思想實踐爲中心》等。

  1982年,在台灣教育部門負責人朱匯森推動下,本地凝聚一批熱心的朱氏宗親,成立“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根據其章程,基金會“以明倫敬孝,增進族誼,追懷祖德,奬勵中華民族文物研究,發展教育及學術事業爲宗旨”。基金會在宗親聯誼、禮儀推廣、族譜研究等工作之外,致力推展以朱熹思想爲核心的學術活動和文化活動,對朱子文化的民衆普及及兩岸交流起到積極作用。2008年10月,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的成立,則爲朱子文化由學院向民間的傳播搭起了一座橋樑。根據其章程,協會三大工作任務爲:①邀請國內外朱子學專家學者舉辦朱子學術研討會;②邀請海內外朱子學專家學者及傳承朱子學社會人士舉辦朱子學論壇;③推動弘揚朱子儒學精神之活動以啓人心,建設崇尚倫理祥和之社會。自成立以來,協會陸續舉辦兩岸朱子學與當代社會倫理研討會,每年與台灣師範大學合辦“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等活動。

  近年來,台灣“親美反中”的“台獨”思想極具膨脹,蔡英文當局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行徑,修改課綱,導致中國歷史文化大規模淡出了台灣中小學教科書,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台灣青年不了解朱子文化,又談何文化認同與傳承發展呢?因此,如何加强對台灣民衆,特别是對台灣青年宣傳和普及,增進兩岸的文化交流,以致達成文化融合與心靈契合,是我們對台工作的重心所在。

  3.朱子文化的兩岸交流與問題分析

  (1)學術交流

  海峽兩岸的朱子文化交流,目前主要集中於學術領域。1995年10月,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厦門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等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紀念朱熹誕辰865週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會議”在武夷山召開,這是首次以“海峽兩岸”命名的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100多位學術文化界人士歡聚一堂、共話朱子。

  進入新世紀,海峽兩岸又合作打造了“海峽兩岸朱子學論壇”這一學術品牌。2006年9月,第一届海峽兩岸朱子學論壇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行,主題是“全球化時代的朱子學:現代意義與未來展望”。來自台灣的黄俊杰、李明輝、楊儒賓等學者,大陸的束景南、蔡方鹿、彭林、朱杰人、嚴文儒等學者,以及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祥南和台灣民意代表朱鳳芝、知名社會活動家朱高正等 40 多人參加了會議。在世界朱氏聯合會、台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等組織的推動下,兩岸學者達成共識,每一、二年舉辦一次“朱子學論壇”,由大陸與台灣各大高校輪流舉辦。

  最近的一次海峽兩岸朱子文化論壇於2022年12月20日以綫上的形式召開。本次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黎明職業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泉州市委台港澳辦、黎明職業大學朱子文化研究所共同承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厦門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以及台灣地區的“中央”大學、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海峽兩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多位專家學者受邀參加論壇,共同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

  (2)民間交流

  兩岸民間朱子文化的交流主要以每年朱子誕辰兩岸祭奠活動爲中心,開展朱子文化節、文化周等活動。朱子祭祀典禮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明弘治四年(1491年)吏部聽選監生林海以《乞誕辰祀典疏》爲題向朝廷奏本,要求準於“特祭朱文公先生誕辰,有司如期行禮”。自此,歷朝歷代都在每年春秋上戊日及農曆九月十五誕辰日致祭朱文公。干隆九年(1744年),干隆皇帝親自頒定了祭祀朱文公的“祭文”與祭品。2007年,尤溪縣人民政府舉辦“朱子文化周”,並恢復祭祀朱熹活動。祭奠儀式莊嚴規範,程序講究,祭司明職,祭品齊全,隊伍嚴整,樂舞完備。此後,武夷山與尤溪每年都會舉行朱子誕辰祭奠,衆多台灣朱氏宗親與學者前往福建參加活動。

  2005年,武夷山成功舉辦首届中國(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有衆多台灣朱氏後裔積極參與。“2010年朱子誕辰880週年時,兩岸共同舉辦了紀念朱子誕辰880週年暨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有朱子誕辰880週年紀念大會、朱子理學高峰論壇、朱氏菁英論壇、‘朱子之路’文化旅遊推介等系列活動,海峽兩岸還各自發行了一套朱熹誕辰880週年紀念郵票。各種紀念活動歷時7個月,在武夷山及台灣多地舉辦,那一年,堪稱兩岸的‘朱子文化年’。”2018年是朱子誕辰888週年紀念,武夷山舉辦的祭祀大典也十分盛大,有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緬甸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的海内外朱子文化交流團代表,閩北朱子後裔代表等各界嘉賓1000多人參加祭祀大典。2023年是朱子誕辰第893週年,10月18日,由中國朱子學會和武夷山市聯合舉辦的“紀念朱子誕辰893週年大會”活動在武夷山五夫鎮舉行,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朱子後裔、學生代表等近600人參與活動。10日29日,尤溪舉辦以“賡續朱子文脈 譜寫文化新篇”爲主題的紀念朱子誕辰893週年系列活動。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台灣嘉賓、朱氏宗親共聚一堂,禮敬朱子。除了閩北等地,近年來厦門同安也開始舉辦朱子國際文化節等活動。

  漳州平和縣九峰鎮縣後龍山有朱氏大宗,平和朱氏裔孫每年在大宗舉行春秋二祭。平和朱氏開基祖朱濂是朱子的曾孫,其在平和開基立業、繁衍生息距今已有700多年,朱氏裔孫在縣内有2萬多人,遷徙縣外、海外約20萬人。2011年,來自台灣、廣西、浙江、廣東以及厦門、龍岩、漳州的2000多名朱氏宗親代表,相聚平和縣九峰鎮朱氏大宗,舉行隆重的春祭大典,弘揚朱熹文化,傳承敬祖美德。先後有300多人次的台灣朱氏宗親回到九峰尋根謁祖,爲祖地建設捐資100多萬元。兩岸朱氏宗親在大宗周邊創建“朱熹文化公園”,該公園占地180多畝。2014年,首期項目完工,留下一段兩岸協力傳承朱子文化的佳話。

  (3)存在問題

  福建這些年爲弘揚朱子文化,促進兩岸交流溝通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獲得了不少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問題:

  ①兩岸民衆,特别是青年的交流有待加强

  兩岸朱子文化的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學術層面,民間層面主要是兩岸的朱氏宗親間的祭祖活動,尚未形成廣泛而深入的民衆交流基礎。近年來,由於兩岸的政治衝突、疫情等因素影響,兩岸的民間交流更加困難。在“台獨”分子的操縱下,台灣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已然不如前輩,這顯然不利於兩岸的文化融合與民衆的心靈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屬於大陸,也屬於台灣地區,因此,如何創造機會,加强兩岸民衆,特别是兩岸青年間的文化交流,讓更多台灣青年認識朱子文化,認同朱子文化,進而增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成爲亟待解决的問題。

  ②傳播方式有待創新

  在信息化時代,朱子文化的傳播大部分還集中於報刊、雜誌、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近年雖然也加强了網站、微信公衆號的建設,但總體依然未能很好跟上數字化、網絡化的步伐。時隔久遠,當代年輕人天然就與朱子思想有一定距離感。如果不能更好利用新媒體資源,創新傳播内容與傳播形式,加强年輕人對朱子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傳承朱子文化就是一句空話。

  ③未能形成文化産業與文化品牌

  雖然福建各地都在不斷完善朱子文化的旅遊與學術資源建設,但大都各自爲政,還没有形成很好的文化合力與品牌效力。要真正打造朱子文化品牌,需要集合全省的力量通力合作,也需要加强與台灣地區的文化合作。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朱子文創産品,以及創作與朱子有關的小説、電影、動漫、影視劇,打造朱子文化産業鏈,是新時代傳承、創新朱子文化的必經路徑。

  三、新時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的認同路徑及實踐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重要講話中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爲民族復興立根鑄魂。”走進新時代,要實現朱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實現海峽兩岸的文化融合,除了在内容上推進朱子文化與時俱進,同時也需要在傳承手段、傳播方式上有所創新,讓朱子文化在新時代焕發新生機,更加深入兩岸民衆内心深處。以下將從青年交流、資源整合、打造文化品牌三方面探討新時代兩岸朱子文化的認同路徑與實踐方案。

  1.加大青年交流,增進文化認同——以“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爲例证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携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兩岸中國人要精誠團結,携手同心,爲同胞謀福祉,爲民族創未來!”兩岸青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兩岸能否實現融合發展,能否達成心靈契合,以至於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關鍵在於兩岸青年能否携手同心。朱子文化作爲數百年來兩岸人文社會最重要的文化内核,共有的精神資源,是能够吸引兩岸青年共鳴的。兩岸青年共同學習、傳承朱子文化,對實現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2008年創立,至今已持續十五載的“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已成爲兩岸青年共同傳承朱子文化,加强交流,增進文化認同的一大品牌。這一研習營是由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朱茂男倡議,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華東師範大學朱杰人教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等共同發起,每年暑期舉辦一次。首届活動於2008年暑期舉行。之後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朱子學會、中華朱子學會、閩台緣博物館等機構陸續加入。研習營由最初16名兩岸師生參與,逐步發展成100多名成員的規模,成爲兩岸青年溝通交流、禮敬先賢、傳承文化的大型盛會。

  以2017年第十届研習營爲例:第十届研習營於2017年7月17日-24日舉行,共有106人參與,其中台灣營員27人,大陸營員41人。台灣方面由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擔任團長,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張昆將擔任執行長,大陸方面則由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會長朱土申,厦門大學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陳支平帶隊。來自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東海大學、輔仁大學、馬來亞大學、北京大學、厦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兩岸知名高校的衆多青年學生參與營會。

  第十届營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7月18日在南平武夷精舍舉行開營暨敬師典禮,隨後營員師生以武夷山、建陽朱子故里爲核心,展開考察、祭祀、研學、交流等活動。“從武夷精舍恭行‘朱子敬師禮’,到九曲溪《武夷棹歌》吟唱、武夷學院‘朱子學論壇’交流;從建陽黄坑踐行‘朱子祭祀禮’,到寒泉精舍瞭解《近思録》的成書過程、考亭書院的建立與復修情况;從在五夫紫陽故居、興賢書院、朱子巷、社倉、朱子雕像前緬懷朱子事迹,到觀賞古樟、荷塘秀色……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師生,一路行程一路感悟,在朝聖中華文化先賢的心路歷程中,進一步瞭解朱子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做的歷史貢獻。”第二階段以朱子“鵝湖之會”、《白鹿洞書院揭示》、“嶽麓會講”主題爲中心,考察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由教授主講、營員討論的方式,開展學術交流。兩岸營員們在緊凑而充實的行程中體驗了朱子不同尋常的人生之路,叩開了朱子學的體悟、修養之門,並在學習、交流中增進情誼,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通過重走朱子之路,營員們認識到了朱子文化並不僅僅是陳義高深的精英思想,更是滲透到普通民衆的日用倫常。參與此次活動的厦門大學博士生張金林談到:“通過朱子之路,我們能切身感受到,原來朱熹的思想與主張並不是在遥遠的玄虚之境,而是就活在當下,活在我們身邊。它活在武夷山的茶園中,他活在建陽的萬畝荷塘中,就活在小街小巷中,就活在那一對對新人的婚禮中。”這種追體驗的,兼具歷史感與現場感的學習和思考,讓朱子思想成了活的歷史,深刻地印在每位營員心中。

  2023年7月23日,已走過十五個春秋的“朱子之路”如期在福州開營,來自北京大學、厦門大學、台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師生百餘人參與。來自台灣的14歲的高同學第一次參與本活動,她説“我想通過重走‘朱子之路’,瞭解更多關於朱子的故事和文化。”高同學告訴記者,此行她是帶着“任務”來的,希望通過重走朱子之路、探訪理學聖地,增長文史知識,返台時,向身邊的親友、同學傳達。楊儒賓教授表示:“兩岸師生共走‘朱子之路’不是觀光之旅,每位參與的台灣師生返台一定要寫文章、談感受。”通過“朱子之路”活動,播撒教育火種的同時,也促兩岸民間交流、增進兩岸同胞情誼。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通過重走朱子之路,增進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感受到大陸日新月异的發展,他們將成爲朱子學研究的新生力量,更將成爲新時代兩岸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使者,就像數百年前朱子後學渡海東傳一樣,將賦予新的時代價值的朱子之道播撒到寶島的每一個角落。正如朱茂男所説:“‘朱子之路’不但拉近兩岸文化與教育之間的交流,更爲日後兩岸以人文教育爲基礎的合作新模式立下基礎。”

  2.加强資源融合,形成文化共同體

  (1)文旅資源整合

  目前,福建武夷山、尤溪、建陽、同安、漳州等地都開發了各自的朱子文旅資源,打造各自的朱子文化品牌,並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各地的發展大都處於單打獨鬥的局面,没有形成集體的合力。正如“朱子之路”所揭示的,朱子在福建的活動綫路圖是動態的、縱深的,囊括了閩北到閩南、閩西到閩東。因此,福建各地的文旅部門完全可以通力合作,整合各自的朱子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文化福建·朱子之旅”的精品旅遊綫路,實現1+1>2的效果,吸引更多國内外民衆來閩旅遊、研學,打造兩岸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園。

  對漳州而言,一方面可以借鑒武夷山、尤溪等較成熟的文旅開發經驗,以白雲岩紫陽書院遺址爲中心,重修紫陽書院,開辦“朱子童蒙館”“朱子學校”,每周邀請朱子研究專家前來講授朱子理學思想。並在此基礎上整合當地旅遊資源,建設集人文資源、自然風光爲一體的“漳州朱子文化園”。另一方面,可以與武夷山、尤溪、同安等地展開文旅合作,輪流承辦每年的朱子文化節,加强漳州的文化影響力。作爲漳州最高學府,閩南師範大學可以發揮自身的學術專長,與市政府合作打造“道南之傳博物館”,展示朱子、陳淳、王陽明、黄道周等儒學大家在漳州的事迹及學術成就。

  (2)構建兩岸學術共同體

  在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可以期待兩岸的學者有更深入的合作,利用資源數位化的方式,構建更高程度的學術共同體。比如,兩岸學者可以共同合作,建立朱子學數據庫,將《朱子文集》《朱子語類》等材料,及其他理學大家如周敦頤、程灝、程頤、張載、陳淳等人的文集進行數位化,向公衆免費開放。這不僅方便研究者查閲資料,推進兩岸朱子學研究的發展,也能有力加强兩岸學術融合。

  各類學術會議與“朱子之路”研習營推動了兩岸的學術交流,但由於人數的限制,無法做到廣泛傳播。2021年,第十四届“朱子之路”研習營受疫情影響,采取綫下+綫上同步進行模式,除了綫下的活動外,兩岸主辦機構還合作開闢了雲端重走朱子之路——朱子學問道之旅(網址:http://zhuzixue.fiot-lab.com/#/allAttractions)。綫上“朱子學問道之旅”分爲七站:遊學同安、遊學尤溪、遊學五夫、遊學建陽、遊學武夷精舍、遊學鵝湖書院、遊學白鹿洞書院。綫上學員每“走進”一站,便有圖文並茂的内容介紹,以及專家授課視頻。得此便利,參與雲端問道之旅的學員大大增加,達到兩萬多人,提昇了“朱子之路”品牌的影響力和參與的廣泛度。

  “雲端朱子之路”是行之有效的學術交流與文化普及手段,值得進一步推廣。漳州作爲朱子人生的重要一站,理應進入“朱子之路”的故事中。漳州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可以與朱子之路主辦方合作,增加漳州一站。同時,爲增强兩岸文化融合,展現朱子理學傳播的全面圖景,除了福建“道之南傳”,還可以增加台灣地區的“道之東傳”,通過綫上遊覽台灣書院、文廟,兩岸專家共同講授等方式,讓更多兩岸民衆認識到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增加文化認同感。

  此外,兩岸學者可以通過共同編撰朱子文化教材、普及讀本等手段加强文化合作,在基礎教育階段爲兩岸青少年建立共同的傳統文化根基。

  (3)加强民間交流

  朱子文化在兩岸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不僅因爲朱子宏大深邃的理學體系,也因爲朱子重視庶民教化。他的《朱子家訓》《家禮》等著作規範了從童蒙到成人各個人生階段的行爲禮儀、道德修養,成爲海峽兩岸幾百年來民衆日用倫常的最基本精神内核。正因爲如此,朱子文化纔可以成爲兩岸融合發展的文化根本。

  進入新時代,兩岸民間在傳承朱子家禮、家訓上又有了可喜的合作與結合。2017年7月12日,武夷山舉辦首届“朱子婚禮”大典,共有33對來自海峽兩岸的新人身着中國傳統漢服,在萬衆矚目下遵行朱子家禮,喜結連理。朱子在《家禮》中以中國傳統婚俗禮儀爲基礎,充實他所主張的禮儀教化内容。朱子婚禮主要分爲七禮,即媒妁禮、納采禮、醮子禮、親迎禮、敬拜禮、合卺禮、告祖禮。南平市通過挖掘整理、改造纂編、推動傳承,使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當代社會重新“復活”,走進大衆,受到青年人的喜愛。每年七夕時節,都有許多適婚青年男女報名,傳承朱子家禮精神,恢復中式婚俗禮儀。下一步,福建在傳承朱子家禮上可以與台灣民間加强合作,邀請更多台灣新人赴大陸體驗朱子婚禮,乃至兩岸輪流舉辦朱子婚禮大典,合力提昇這一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共同向世界講述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中國愛情故事”。

  書院文化是閩台文緣的重要内容,台灣在清代建立了60餘所書院,是朱子儒學“道之東傳”結出的纍累碩果。2023年10月17-18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第七届海峽兩岸書院論壇在福建南平考亭書院舉辦,200多名兩岸書院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近年來,閩台18家書院携手成立“海峽兩岸書院聯盟”,並在正誼書院設立聯盟秘書處,爲兩岸書院常態化交流提供組織保障。在新時代,兩岸書院在編寫教材、研學、觀光等方面都可以進一步交流合作,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享民族復興榮光。

  3.創新性傳播與産業昇級

  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新時代,朱子文化的傳播形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新路徑、新形式,創新傳播手段與内容,打造更加深入人心、爲兩岸青年喜聞樂見的朱子文化品牌。

  創立於2015年,以多元特色的朱子卡通文化IP爲抓手的“大話熹游”項目就是對朱子文化創新性傳承的一個很好的嘗試。這一項目是在陸台灣青年範江峰與大陸青年雷希穎合作打造的,以“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打造兩岸携手助力地方發展新模式”爲目標,開啓了數字文化IP賦能文化傳承、地方發展的新模式。該項目打造了可愛的卡通朱子形象,並製作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朱子爺爺小課堂”等80餘集《大話熹游》系列動畫,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南平地方特色文化通過動漫形式展現,得到了主流媒體的認可及轉載,獲得了超3.2億次播放量。此外,該項目也深入文創産業,打造IP融合産業的産品體系,目前已有60餘種、100餘款涵蓋地方特色、凝聚傳統文化的城市伴手禮。例如與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合作打造的以五夫朱熹社倉爲理念的“熹社滿倉”大米;與武夷山水及福矛酒業聯合打造的朱子四禮酒;與非遺文化相結合的非遺美食禮盒等。此外,該團隊也在政和、建陽等地建設主題IP場館,打造五夫鎮“卡通朱子”特色小鎮,在數個村落推進了具有兩岸融合特色的助力振興的實踐探索。

  “大話熹游”IP項目團隊是新時代兩岸青年傳承朱子文化,並將其創新性融入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文化産業的經典案例,也是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例证。未來兩岸青年可以繼續深入合作,利用影視、動漫、短視頻等渠道,將朱子事迹、理學東傳的故事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將朱子文化打造成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與文化産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發展的有機聯動。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