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根本保证
“兩岸一家親”是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倡導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理念,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則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旨在解决台灣問題的重大政策主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多次强調“兩岸一家親”理念和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政策主張,是新時期發展兩岸關係、做好新時代對台工作的戰略引領和思想指導。
“兩岸一家親”理念來自“兩岸同胞一家人”。201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首次提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概念,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内涵、意義和發展路徑作了深入探討。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會見蕭萬長時,在“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兩岸一家親”概念,並認爲只有倡導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才能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7年10月,“兩岸一家親”理念被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
與“兩岸一家親”理念相伴相隨的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理念。2014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去福建平潭調研,他與部分台資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期間首次公開提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主張。在2016 年 3 月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概念。2017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如何落實兩岸融合發展作了具體部署和安排。2019 年 1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 40 週年紀念的講話,提出了推動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點主張,闡述了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内涵與路徑。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强調,要深化海峽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和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就暢通台胞往來通道、便利台胞在閩生活、優化涉台營商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向深層次邁進的又一重大舉措。
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發展是“兩岸一家親”理念得到踐行和落實的根本保证。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兩岸的融合發展是否順暢,能否形成休慼與共的兩岸命運共同體,讓海峽兩岸間在經濟上利益攸關、文化上相互認同、社會上互相關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賴的一體化格局,一個根本前提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形成互信包容的海峽兩岸政治共同體。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有機搆成,它與其他融合發展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海峽兩岸能否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能否得到全面有效地落實,能否將該理念深入地融入到海峽兩岸同胞的交往和交流的實踐中,其基礎和前提是“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離開了“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談“兩岸一家親”,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前提是“一個中國”,終極目標則是“兩岸和平統一”。深化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一個具體呈現,也是“兩岸一家親”理念得到貫徹落實的根本政治保证。當前台灣當局大肆宣傳“兩國論”“一中一國論”,全力推進“去中國化”進程,扭曲台灣歷史和割裂與大陸的聯繫,淡化身份認同和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最終導致兩岸百姓的親情、同胞情、民族情日益下降,與“兩岸一家親”理念越行越遠,海峽兩岸的心靈隔閡越拉越大。要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要以親情爲紐帶,以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爲基本保障和依託。没有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作支撑和依託,兩岸法律法規作保障和引領,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是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真正落實的,甚至某些情况下成了一張空頭支票。只有推進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發展,才能爲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提供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才能保障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落到實處。
同時,秉持和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目標是實現海峽兩岸的政治融合與和平統一。要發揮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對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積極作用,在海峽兩岸同胞的相互關愛、彼此尊重和平等互助中减少兩岸間的誤解和隔閡、緩解兩岸間的分歧和矛盾、避免兩岸間的緊張和衝突、增進兩岸間的共識和友誼,進而推進海峽兩岸政治融合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二、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現
(一)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内涵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兩岸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的重要實踐之一。作爲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方略的重要内容,兩岸融合發展是解决台灣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具有高度的針對性、時代性和戰略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而政治融合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内容,也是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終極目標。政治融合旨在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之下,以中國大陸爲主導,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堅持踐行“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通過政治方面不斷深入的交流合作、對話與互動進而逐漸消除兩岸人民由於各種因素造成的隔閡、對立與衝突,增强海峽兩岸的政治互信和政治認同,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持續的、自然的歷史過程,是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符合兩岸人民利益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舉措,同時它亦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和各個系統,他們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第一,海峽政治融合是兩岸經濟融合的重要體現,海峽政治融合服務於兩岸經濟融合。兩岸恢復交流對話四十多年至今,經濟合作已進入“深水區”,2010年CECA的簽訂更是創造了兩岸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不過,兩岸經濟互動和轉型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越發明顯和浮現。海峽兩岸雙方經濟合作的豐碩成果從根本上説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獲得的,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和融合中浮現出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終須通過兩岸的政治交流、互動和融合得以解决。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兩岸在經貿方面合作形成的認同推動着海峽兩岸的政治融合,而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多年來兩岸經濟貿易的順暢合作離不開政府公權力帶來的制度支持,同時更體現了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不斷加快的趨勢。
第二,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依靠兩岸文化融合的帶動,通過兩岸文化融合促進兩岸政治融合。文化認同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宗,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兩岸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利於拉近兩岸同胞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强對一個中國共同文化的認同感,加快踐行“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等理念。文化能够反作用於政治,因此日漸頻繁的兩岸文化交流帶來的文化融合爲海峽兩岸政治融合帶來轉機、契機和生機,並向更穩固的方向發展。
第三,海峽政治融合保障兩岸社會融合的實現,並隨兩岸社會融合向縱深發展。黨的十九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社會建設是“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融合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中也處於重要地位。社會建設是直接服務人民群衆的工作,新時代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成果不僅要惠及大陸民衆,也要同時實現台灣民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兩岸和平統一以後,在政治上不論是繼續堅持“一國兩制”,或是尋求一種更加理想的社會治理方式,本質上都促進着兩岸社會的進一步融合。而兩岸社會融合的不斷深化,台灣人民認同感、歸屬感的加强能使海峽兩岸政治融合向縱深發展。
綜上所述,海峽兩岸政治融合與經濟、文化、社會融合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加快實現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和重中之重。
(二)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表現
其一,由海峽兩岸政治猜疑到政治互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作爲戰勝國之一,台灣不論從事實或是法律上已完整歸還中國。海峽兩岸政治猜疑存在已久,國共内戰結束後,國民黨統治集團退逃台灣省,並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立,由此形成了近百年的台灣問題。實際上,蔣氏父子從1949年撤台至1971年被逐出聯合國期間二十二年的時間裏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强調只有中華民國政府才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不論是蔣介石還是蔣經國,在面對台灣問題時分歧的焦點始終在中國主權的統治上是屬於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是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其實質並不涉及國家主權的分割與讓渡。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台灣當局面臨着内外部環境造就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其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也出現了略微鬆動的趨勢。蔣經國去世之後,李登輝的上台使得台灣當局不斷背離“一個中國”的立場,從片面追求兩岸平等,到抛出“一中一台”、“特殊兩國論”,公開追求“台獨”立場,再到二十一世紀初的陳水扁之流,使得兩岸政治關係進一步錯綜復雜。直至今日,海峽兩岸之間雖仍存不同規模的經貿文化交流,但在政治方面由於“台獨”的干擾始終存在若即若離的猜疑關係。海峽兩岸政治互信,是要在某些基本政治原則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海峽兩岸政治仍爲主體之間形成的相互信任,它與海峽兩岸合作相輔相成,互爲表裏。海峽兩岸實現政治互信發端於兩岸兩會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近年來以兩岸兩會爲開端不斷發展的經貿、文化、民俗等交流合作是海峽兩岸開始實現政治互信的結果,同時也推動海峽兩岸政治互信的加强。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基礎在於實現兩岸政治互信,但由於兩岸過去七十餘年的衝突和對立所形成的社會矛盾與認同感缺失使得兩岸政治互信還十分脆弱,基礎不够牢固。因此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深化海峽兩岸交流合作,以大陸的發展帶動台灣發展,讓台灣社會感受到大陸的向心力、凝聚力,强化海峽兩岸從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到政治認同,建立起牢固的政治互信基礎,達成海峽兩岸共同的政治目標,爲實現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其二,由海峽兩岸政治觀念存在分歧轉向達成共識。政治觀念是指群體或個人從自身政治立場出發看待政治的態度。因此海峽兩岸政治觀念的融合需要依靠共同的政治立場。而觀念的形成不僅與人們普遍認爲的文化、歷史背景有關,更與社會、政治背景息息相關。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之流主政下的台灣地區不斷推動台灣獨立身份認同,使得台灣社會“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國家認同”日益重叠,背離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要從觀念分歧轉向達成共識,不僅要重視海峽兩岸間的經貿文化交流,更要重視兩岸社會與政治層面的交流討論,向台灣民衆傳遞“兩岸民運共同體”“兩岸民族一家親”等理念,這是基於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歷史與血緣展開的。同時,政治觀念的轉變離不開生活環境的影響,因此國家鼓勵更多的台灣年輕人走進大陸、融入大陸,感受新時代實現國家統一的精神内核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前景,由點及面的輻射至台灣島内,形成台灣民衆對祖國大陸的政治共識,增强對“一個中國”的政治認同,自覺反對與遏制“台獨”,形成海峽兩岸自下而上的共同政治立場。從觀念上達到消解兩岸政治分歧,達成海峽兩岸政治共識最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其三,由海峽兩岸政治制度差异到制度趨同。海峽兩岸的和平交流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基礎上展開的。然而在台灣島内始終存在着不同於“一國兩制”的“一國兩府”論斷,這是海峽兩岸長期未能由制度差异向制度趨同轉變的根源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特别指出,就兩岸關係龢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徹底摒棄“一國兩府”,直接采取“一國一府”,對台灣方面來説可能在短期内很難接受,因此需要在“一國一府”與“一國兩府”中尋找融合的方案。目前可參照的前例便是同樣遵循“一國兩制”的香港、澳門地區,其與台灣地區在政治方面最大的差异在於除外交與國防事務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因此海峽兩岸若和平統一,在政治制度上可參考港澳地區的歷史經驗賦予台灣地區高度的自治權,但其全面管治權歸中央人民政府所有。因此,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中從政治制度差异到制度趨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參照過往經驗,立足台灣實際情况,在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上,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不斷探索適合雙方共同發展的政治制度。
其四,由海峽兩岸的政治對立與衝突轉向兩岸的統一與合作。海峽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台灣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中國政府堅定的立場。近年來無論是蔡英文訪美或是佩洛西訪台等事件,都體現出台灣當局日漸凸顯妄圖“倚美抗中”分裂國家的“台獨”思想,造成了兩岸政治上的對立與衝突。蔡英文大搞“台獨”破壞兩岸關係,已經使得不少台灣民衆切實感受到“台獨”是自身發展受限的根源,對台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産生了懷疑、不滿和排斥,希望能盡快恢復兩岸交流對話,創造有利於台灣民衆生存發展的政治環境。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特别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内生産總值穩居世界前列,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陸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實現了質的飛躍。若實現海峽兩岸政治上的統一與合作,首當其衝的就是要讓台灣民衆共享大陸的發展成果,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惠及全台灣,實現台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海峽兩岸實現政治統一不僅是兩岸協同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兩岸的人心所向。
此外,軍事統籌配合是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必然結果,也是是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間接體現。兩岸軍事關係的發展過程可呈現以下趨勢:軍事對峙——軍事互信——軍事統籌配合。當前兩岸軍事之間的關係仍處於由軍事對峙向軍事互信方向發展的過程之中。台海問題不僅牽動着中國政治同時還影響着國際關係的敏感神經。台灣島作爲中國行政版圖的一部分,台海軍事問題屬於中國國家安全問題。當前兩岸軍事實力上大陸具有絶對的壓倒性優勢,“台獨”勢力爲何仍如此猖狂,歸根結底在於以霸權主義與强權政治爲代表的美國對於台灣方面的非正當軍事支持,此類行爲無异於直接挑釁中國主權,妄圖以軍事手段破壞我國領土完整,干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且台灣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若是爆發戰争,後果無法估量,其中直接影響的是兩岸社會穩定與人民美好生活。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台灣問題是中國内政,自家人有矛盾應當關起門來和和氣氣地溝通商量,以和平手段解决台海問題,但同時也不放棄使用武力反對台灣分裂活動。因此,從以人民爲中心的宗旨出發,加强兩岸溝通交流,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進而加强軍事互信,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政治融合,共同扺禦霸權主義與强權政治的侵害,才是海峽兩岸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
三、當前深化海峽兩岸政治融合面臨的困難和障礙
兩岸關係幾十年來跌岩起伏,兩岸關係前景既比較樂觀又破朔迷離,尤其兩岸關係背後極其復雜和不確定的因素,更是讓海峽兩岸經濟、文化和社會融合,以及政治融合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
第一,兩岸政治分歧的制約。“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雙方建立政治自信、實現兩岸良性互動的前提和基礎,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大陸與台灣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堅持“九二共識”就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海峽兩岸關係有所緩和,兩岸也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交流與合作得到深入發展,兩岸政治關係也相對比較融洽。然而,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海峽兩岸關係又陷入了比較緊張的狀態,並不斷對抗昇級。海峽兩岸間有一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大陸與台灣地區存在一個政治分歧。大陸一直以來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决反對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分裂中國領土與主權的行爲。近年來,大陸出台了一系列對台優惠政策,彰顯了大陸促進兩岸融合的誠意,不過大陸同時堅决反對台獨,與台獨分子及其分裂行爲水火不容。然而台灣方面,一直存在着一股獨立勢力,宣揚“兩國論”“一中一國論”,試圖把台灣變爲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尤其是蔡英文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更是倚靠美國力量大肆製造一些傷害海峽兩岸人民情感的事情,在“謀獨”道路上越走越遠,進而導致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緊張甚至跌入冰點。因此大陸與台灣地區存在的這種政治分歧成爲阻礙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發展的一大障礙。
第二,外部勢力的干擾。外部勢力的强行干預使得中國統一進程嚴重受阻,成爲阻礙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一大障礙。新時期,台海局勢處於風雲變幻之中。隨着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臨近,外界開始擔心台灣獨立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外部勢力爲了其自生政治利益,不斷對我國内政進行干涉,插手台灣問題,破壞海峽兩岸和平融洽的關係,阻礙兩岸和平統一。台灣一直是中國的一個敏感領土,是整個國家的一個沉重痛點。雖然祖國至今尚未完成統一,但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它是一種必然趨勢,而非一種選擇。不過,以美國爲首的西方敵對勢力,一直采取干預行爲使得中國的統一進程受阻,影響着兩岸經濟、文化、政治以及整個社會的融合進程。美國不僅頻繁對台出售軍火,更不斷對中國大陸發出軍事威脅。這種背後的原因是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對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産生威脅,爲了維持它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極力在台海問題上横插一手,并且介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嚴重阻礙了海峽兩岸經濟、文化、政治交流和融合發展,更是造成兩岸政治關係出現僵局,兩岸政治融合發展亦嚴重滯後。
第三,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主體參與不充分。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涉及多方主體,只靠大陸官方參與是遠遠不够,需要各方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兩岸的一個大融合局面。這是海峽兩岸雙方在不涉及主權模式下由兩岸及非政府組織等多方自由的在經濟、政治、文化等交流與合作,這些主體包括大陸官方、台灣地區政府、以及兩岸民間組織、團體、兩岸人民,需要這些主體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發展的局面。一直以來,都是大陸官方在積極促進兩岸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在不斷努力,大陸官方在促進兩岸融合中出台了一系列對台優惠政策。以這些惠台政策爲導向,在經濟、文化、社會交流中促進了兩岸人民友好往來,從而推動大陸與台灣當局在政治上交流與合作,促進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但是在保障台灣同胞融入大陸方面,目前還没有看出台灣當局政府在這方面的誠意,相反我們目前看到更多的是民進黨的“台獨”分裂政策。至於海峽兩岸的民間社團、組織亦没有充分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尤其在兩岸政治融合中發揮的作用極其薄弱。
第四,惠台措施落實不到位,台胞政治融合困難。在海峽兩岸融合過程中,由於台灣限制交流,加之兩岸存在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除此之外,台灣同胞在大陸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也存在困難,台灣同胞没有大陸居民公民身份,無法行使政治權利,在生活上可能遭遇諸多不便,甚至受到地域排斥。爲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大陸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深化台灣同胞在大陸的融合。例如:“31條惠台政策”“26條惠台政策”“助力台企11條”等等。這些惠台政策可以更好幫助台胞融入大陸社會各個方面 ,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這足以看出大陸方面在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方面的誠意。但是這些惠台措施在實施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例如:惠台措施部門過多,程序繁瑣,效率較低,不能幫助台胞快速融入内地;各地政府惠台政策不一,出現信息差和惠台政策信息滯後的問題;惠台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很多台胞不了解大陸的政策,自然使台胞不能很好融入其中,妨礙海峽兩岸政治融合進程。因此,惠台政策的不完善,導致台胞與大陸政治融合陷入困境。今後,大陸方面要做的,就是繼續朝着這方面努力完善惠台政策。
第五,島内民意走勢復雜。大陸争取台灣民意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對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有充分的準備。由於海峽兩岸長期的隔絶,尤其是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極力限制兩岸往來,用經濟、政治手段甚至暴力方式阻撓海峽兩岸人民往來,在島内大肆公開宣揚“去中國化”“反共”等思想,島内人民長期受這種“台獨”思想影響,加上台灣民進黨當局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刻意歪曲詆毁,導致部分台灣人民對大陸存在誤解和隔閡,對海峽兩岸關係存在錯誤看法。這種“民族虚無主義”“歷史虚無主義”思想必須要受到强烈譴責和批判。總的來看,目前台灣人民對海峽兩岸關係看法比較復雜,容易受政治輿情與風向的影響。主張維持現狀的台灣民衆還佔有相當一部分,鮮明旗幟的堅持一個中國、主張和平統一的聲音還不够。因此島内民意走勢復雜,更要求大陸重視島内民意走向,讓更多的島内民意向大陸靠攏,實現海峽兩岸政治融合。
第六,法治建設領域面臨的挑戰。隨着海峽兩岸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不斷深入,兩岸在法治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也逐漸凸顯。目前兩岸尚未完全統一,受到社會制度、生活習慣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且海峽兩岸分屬不同法域,造成了兩岸在法治實踐中出現各類矛盾。海峽兩岸在實體法、程序法等多個方面仍存在較大差异,法律制度的差异導致了法律技術的差异以及法規範與法語言的差异性。這反映到法律適用領域也存在一定的衝突與差异,因此在海峽兩岸政治融合中法治建設領域也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四、深化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路徑和策略
(一)發揮海峽兩岸和平促統人士的獨特作用
2016年10月30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扺達南京,開始訪問大陸的行程,習近平總書記期間會見了洪秀柱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志。國共兩黨領導人的此次會面,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台灣島内有着許多希望兩岸保持和平穩定,維護“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與渴望祖國統一的政治人物,他們在台灣島内有着較大的政治影響力,熟悉島内的政治生態,對台灣的民情社情都有着很深的瞭解。這些促統人士希望祖國統一和兩岸和平發展,頻繁地開展同大陸之間的交流合作。例如,2005年突破海峽兩岸56年堅冰的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經常參加大陸電視節目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邱毅和政治評論家黄智賢,以及在島内開展反“台獨”愛國活動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等。要積極開展同台灣島内促統的政治人物的交流合作,利用他們在島内的政治影響力,影響更多的台灣民衆,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强台灣民衆對祖國統一的支持和擁護。
(二)構建海峽兩岸政黨對話的機制和平台
自1987年,台灣開放黨禁後,台灣地區政黨衆多,有中國國民黨、民進黨、台灣民衆黨、親民黨、新黨等兩百多個政黨,他們的綱領不一,實力不等,政治主張五花八門,其政治局面極其復雜。在這些政黨中,有些承認“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有些則不承認“九二共識”,拒絶“一個中國”原則,頻繁激化兩岸矛盾;也有部分政黨在兩岸統一問題上含糊不清,模棱兩可。要深入推進海峽兩岸政治融合,就要認清台灣各黨派組織情况和思想狀况,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政黨對話。不過,當前兩岸政黨之間的溝通渠道非常有限,政黨之間缺乏交流合作。因此,兩岸政黨間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愛國、公平、開放、包容的政黨對話平台,開展對話協商,拓展合作渠道,推進政黨和政治組織深化交往尤爲重要:
第一,構建海峽兩岸執政黨間常態化的對話機制。海峽兩岸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有着衆多交流,兩岸政府執法機構的執法區域也存在着諸多重叠。建立穩定的海峽兩岸執政黨之間的常態化溝通機制,有利於促進兩岸執政黨間的高層對話、協商與交流,及時化解由於兩岸執政黨及其政府機構因溝通不暢而造成的障礙、隔閡和對立。
第二,構建中國共産黨同台灣島内在野黨的高層對話平台。構建中國共産黨同這些政黨高層對話的平台,可以讓台灣島内的在野黨瞭解到中國共産黨對台的方針、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促統政黨,以大陸建設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變那些統獨立場模糊的政黨支持兩岸和平統一。此外,台灣一些在野黨例如新黨、民衆黨在台灣政壇以及民間都有着較大的影響力,構建與這些政黨的對話平台,有利於加强海峽兩岸政治的交流合作和互信互動。
第三,建立大陸參政黨和台灣地區政黨的交流平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八個民主黨派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等多種途徑發揮積極作用,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大陸參政黨同台灣各民主黨派的交流平台,有利於促進兩岸政黨黨際交流,進一步拓寬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領域,增進共識、促進團結。
(三)加强海峽兩岸政府機構交流合作
要加强海峽兩岸之間的政治融合,一個重要路徑是增進兩岸政府機構的對話和交流。台海地區出現諸多摩擦,發生多次危機,除了“台獨”分裂勢力的從中作祟,海峽兩岸政府機搆間的溝通不暢、溝通渠道少也是其中一大原因。海峽兩岸政府機構之間應建立完備的協商溝通機制,完善現有的兩岸溝通熱綫,在危機苗頭出現時及時溝通、協商與化解,將危機扼殺在摇籃之中,保证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海峽兩岸政府機構共同制定常態化、制度化的合作安排和政策,構建一個寬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合作格局。台灣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是不容置疑的。海峽兩岸地區政府執法機構所管轄的區域和涉及的領域多有重叠,兩岸執法機構可以建立溝通機制,共同開展執法行動,制定刑事罪犯移交條例,並在領海上開展護漁、反走私等行動,共同守護海峽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四)加强同民間促統團體的對話交流
台灣社會存在着許多民間團體,作爲一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力量,其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影響着台灣民衆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和價值觀。民間團體中的很多人在政府機構中任職,從而對台灣島内的政治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的民間組織對兩岸交往的破冰與恢復兩岸的“三通”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台灣民間存在着一些希望和平、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組織。例如推動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台灣青年商會、中華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等,這些組織支持兩岸消除誤解,開展了一系列經貿文體合作,爲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起到正向作用。台灣還存在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統派”組織,例如中國統一聯盟、夏潮聯合會、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等,這些“統派”組織和團體在台灣島内積極開展反“台獨”和反分裂國家的活動和集會,在每年國慶節還會昇起五星紅旗,舉行促統集會。加强同台灣島内的民間和平促統團體和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深化對台灣社會的認識,增進對台灣民情的瞭解,通過民間組織促進海峽兩岸政治融合,引導台灣民間和平促統組織發揮其影響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五、結語
要推進海峽兩岸濟貿易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離不開海峽兩岸在政治融合上有所突破、有所提昇,不過目前鮮有學者對什麽是海峽兩岸政治融合、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特點和表現,以及對其與經濟貿易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的内在邏輯關係等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閩南師範大學地處台胞主要祖籍地漳州,近年來發揮對台區位優勢和辦學特色,在對台研究、對台合作和對台工作中取得豐碩成果。未來,閩南師範大學將進一步彰顯自身優勢,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研究及與實踐的結合中發揮頭雁作用,並致力於彌補當前在兩岸政治融合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未來,將通過組織研討會、學術會議和學術報告等,廣開言路,盡顯智慧,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深刻揭示新時代祖國統一事業與新時代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内在邏輯關係,分析和厘清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的科學内涵、時代價值,以及與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邏輯關係,與經濟貿易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的内在關係等,並從交流合作、政黨對話、制度安排、機制建構等視域進一步探索貫徹與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和深化海峽兩岸政治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和新策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