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國家統一觀的核心理論創見之一,已經載入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之中,成爲全黨、全國在新時代解决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事業必然遵循的總體方略之重要内涵以及對台工作中追求的戰略目標之一。促進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是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實踐智慧體現,也是海内外全體中華兒女期盼祖國統一的至高心靈境界與現實追求。本章將從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戰略内涵、内生動力、實現路徑和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實踐探索等四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戰略内涵
(一)戰略導向:弘揚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和國家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對台灣政治制度的尊重。事實上若兩岸能够理解並尊重彼此的制度選擇,讓兩種制度和諧相處,彼此適配並相得益彰,有利於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經過長期和平發展,已在經濟領域共享巨大利益,在社會生活領域也密切聯繫。且兩岸同胞在文化交流方面正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繼承並逐步形成新文化、新價值,積極建設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極大地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一方面,兩岸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具有的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使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成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根脈和歸屬。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决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個堅强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另一方面,由於客觀歷史和現實原因,兩岸同胞長時間隔海分治,在表層現實心理方面呈現出一定的差异性,形成各自特有的心理個性,但彼此心理仍存在高度契合性,爲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提供了又一重要現實條件。兩岸同胞在長時間的社會化過程中,經歷反復的中華文化認知實踐活動,使得兩岸同胞均在頭腦中儲存了相似的中華文化心理特徵,包含表層的認知内容、深層的認知方式和核心的人格特質,這成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心理基礎。在兩岸同胞交流交往中,積極構建並增强以“血脈相連”和“休慼與共”爲核心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久久爲功,兩岸同胞必然能够實現心靈契合。
(二)戰略布局:充分發揮福建全域的先行示範者角色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進一步明確和突出了福建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所扮演的“先行先試”的重要角色。《意見》明確指出,“充分發揮福建對台獨特優勢和先行示範作用,……‘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福建省在“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理念的指引下,正奮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堅持不斷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已成爲其在完成祖國統一偉大事業進程中的重要戰略目標。福建省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中起着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尤其是位於閩南地區的漳州和泉州等地,更是2300多萬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福建和台灣兩地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使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具有强大的内生動力。福建正全面落實《意見》各項部署,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始終堅持只要是對增進台胞親情福祉、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有利的事,都會用心用情用力去做,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交往不斷往深裏走、往實裏走、往心裏走。福建將堅持先行先試,突出全域融合、凝聚合力,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促進同胞心靈契合,使全省對台工作目標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全方位服務祖國統一偉大事業。
《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進福建全域開展與台灣的融合實踐,“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漳州作爲對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區,所具備的得天獨厚的與台交流的優質閩南文化資源,决定了新時代漳州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上大有可爲,祖國賦予了它在促進國家統一進程中的重要使命。作爲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的福建省漳州市與台灣同根、同祖、同源,具有共同的民間信仰、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等,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促進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正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漳台兩地不僅是地理上的貼近,其文化也具有相似性。漳州對台祖地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漳州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在台灣有廣泛影響。閩南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作爲閩南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漳州正充分發揮閩南文化的橋樑紐帶作用,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往交融,逐步建設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園。漳台之間的天然親密聯繫,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而言優勢獨特、意義深遠。
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内生動力
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 《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親人之間,没有解不開的心結。久久爲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由此可見,民心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國家不僅需要在形式上達成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要在心理層面達成統一,即實現高度的心靈契合。然而,“心靈契合”所謂何物?要想做好兩岸同胞民心的工作,必然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才能更好地促進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本節將從心靈契合的定義、内生動力的相關理論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内生動力的心理内涵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心靈契合的定義
查閲《辭海》,解讀心靈契合,筆者可知: “心靈”,即内心,亦指思想情感等;“契”則指的是投合,意氣相投,同時也有“結好”之意;“合”有投契,符合之意。總的來説,心靈契合可理解爲:雙方心靈深處的認知和情感有着十分高度的統一。同時,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趙廣平和陳順森等心理學教授就從海峽兩岸文化上同源同根同宗的事實出發,采用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從文化認知的學科化視角,首次嘗試界定心靈契合的基本概念:在人際交往中,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某種共同性和差异性,在心理上所産生的一種深層精神契合的主觀感覺或者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爲人們在認知、情感、態度、信念、價值、規範與行爲方式等深層精神層面上的共情同理、同頻共振、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和諧狀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啓示,内因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動力。因此,瞭解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内生動力,有助於明確如何進一步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下面筆者將簡要介紹一些有關内生動力的重要理論。
(二)内生動力的相關重要理論
限於篇幅,筆者將主要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解釋内生動力,歸根結底是人格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格動力的相關理論。可以按照個體動力與其目標的關係類型大致分爲“推理論”和“拉理論”。前者以弗洛伊德的動力觀爲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爲,個體絶大多數行爲都是爲了滿足個人内心深處的欲望和消除焦慮。後者則以師從弗洛伊德的阿德勒的動力觀,以及人本主義學者羅杰斯和馬斯洛的動力觀爲代表。阿德勒認爲人不完全是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支配,而是擁有着一定的自主性。個體天生便有追求優越的傾向,並具有創造美好社會的動機。阿德勒的動力觀賦予了個體更多積極的主動性,這與人本主義學者羅杰斯和馬斯洛相似。羅杰斯認爲個體天生就有實現自身“機能完善”的動機,並稱“達到機能完善”爲人生的終極目標;而馬斯洛則認爲動機與個體的各種需要相關,並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除從上述西方經典心理學理論談論人際之間心靈契合的内生動力外,筆者還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解讀兩岸同胞間心靈契合的内生動力。
(三)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内生動力的心理内涵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知,兩岸同胞達成心靈契合對滿足兩岸同胞安全以及歸屬與愛這兩種不可或缺的需要上有明顯的裨益。
(1)安全的需要
在追求滿足安全的需要方面,兩岸同胞有着高度的心靈契合。馬斯洛把安全的需要解釋爲對組織、秩序、安全感和預見性的追求。閩台兩地同位於中國東南部,福建依山傍海,90%的陸地面積爲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爲“八山一水一分田”。因福建西部多山區,嚴重阻礙了陸上交通,因此古時候許多福建人只得往東出海,下南洋去謀生。海洋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未知和危機。後來每當福建人出海時,家人們都會去寺廟裏“拜拜”,向神明祈求保佑出海的那些人能够平平安安回家。這便是古時福建人滿足安全需要的一種方式。而寶島台灣四面環海,與福建有着相似的海洋文化,閩台兩地同根同源,宗教龢民間信仰一脈相承。台灣民衆信仰的媽祖、關帝、保生大帝和臨水娘娘等台灣4大神靈,都是從福建分靈出去。兩岸同胞望向同一片海洋,都期盼着出海拼搏的人們能够安全地歸家,向同一個神明訴説着同樣的願望。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人們對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的掌握程度突飛猛進的當下,兩岸人民仍然保留着“拜拜”的習俗,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人們對安全需要的追求。在兩岸關係稍顯緊張的當下,兩岸同胞在滿足安全需要上有着一致性追求——和平統一。兩岸同是一家人,同爲中國人,都追求“以和爲貴”“和氣生財”的相處方式。
(2)歸屬與愛的需要
在追求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方面,兩岸同胞同樣有着高度的心靈契合。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温暖、愛情的需要。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特殊淵源關係。其中地緣、血緣更能够體現兩岸同胞在追求歸屬與愛的需要方面上有着高度的心靈契合。
①閩台地緣相近
閩台之間的地緣可以從地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體現。在地理上,追溯到冰河世紀,福建和台灣其實是相連在一塊的,隨着地殻運動才逐漸形成了台灣海峽。現在,福建距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厦門到金門島,僅僅也才10公里,而且金厦小三通在最近也恢復了開放狀態。通道的開放利於兩岸同胞增加接觸的機會,促進彼此之間的熟悉和合作,進一步推動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程度。在心理上,中國人骨子裏都有着强烈的思鄉之情,閩台兩地的人民也是如此。上個世紀,兩岸因種種因素暫時“隔絶”時,閩台同胞都陷入了深深的鄉愁之中,詩人餘光中更是寫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鄉愁》,來表達了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對親人思念,對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的深切渴望。除了寫詩,中國人還傾向於用戲劇來表露真情。因流行於福建漳州薌江得名的薌劇,也稱歌仔戲,是全國360多個地方戲劇中唯一横跨海峽的劇種,也是兩岸群衆文藝交流的紐帶。歌仔戲有許多唱腔,其中“哭腔”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唱腔,歌仔戲演出時,常有“台上哭調一起,台下哭聲一片”。一般認爲,歌仔戲“哭調”的興盛,主要是由來己久的閩台人民的歷史悲情所催化。生活的困苦、生存環境中的各種威脅,對原鄉故土的懷念等因素,造就了這一區域人民天然的悲苦心理。這種悲苦心理,便是無法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而産生的。
②閩台血緣相親
血緣更是人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關係,在人類社會産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馬克思説過,“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係。”血緣是親情的内裏核心。滄海桑田幾千載,祖國大陸和寶島台灣骨肉相連。台灣同胞80%祖籍在福建,數年來有許多台灣同胞組團返鄉,到祖國大陸祭祖祭宗。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通過宗親而相聚在一起的人們能够體驗到强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對彼此之間有着深深的認同感。
(3)中國人的特有需要
西方學界對於人格動力的研究,雖然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着廣泛的應用,但是這些理論畢竟是基於研究外國人的心理而建立起來的,在引進中國時不能生搬硬套。中國心理學家黄希庭教授指出,在研究人格動力時,文化或情境是不可忽略的背景變量,若把某種文化情境中建構的人格動力理論完全照搬到另一種文化中顯然是不適用的,並强調“要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内生動力”。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天下大同、協和萬邦”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憧憬。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搆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與熏陶,更加使中國扛起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使命。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兩岸關係指出,兩岸同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不管經歷多少風雨,兩岸同胞在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上從未分離,是同祖同根、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同是中華民族,都在爲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兩岸同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必然會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携手共進、守望相助。正是中國人骨子裏對統一且美好社會的追求,搆成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内生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追求滿足安全的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以及中國人特有的對統一且美好社會的追求組成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强大内生動力,這對研究者以此爲基礎,深入探究如何激發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内生動力、探尋並踐行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的路徑大有裨益。
三、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實現路徑
歷史總是一本厚重的書,書寫了華夏五千年發生的巨變,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兩岸同胞在歲月輾轉中分分合合,至今仍尚未完全團聚。把握過去的是歷史,而貫穿其中、展望未來的是文化。中華民族享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藴,不僅是民族的瑰寶,更應是助力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的强大動力。心理學誕生於歷史、哲學之中,在文化長河中不斷發展,擁有了自身的體系和理論。心之交,靈之契,理之中,心理學可以發揮的作用可以説是“無限小”,然正所謂不積跬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民心工程正需要久久爲功,在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相關節點上堅持積累量變最終達成質變與昇華。
心理學領域的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對於發展内生動力的解釋都强調了人自身的能動性。以較爲熟知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爲指導,將其運用到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實踐中來講,首先要滿足台灣同胞在大陸的衣食住行等需要是心靈契合的基礎保障。而更高層次的需要的滿足則是當台胞在大陸可以過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時,就會感受到一種對祖國的歸屬感和“兩岸一家親”的情感,此時心靈契合就日趨達成。最後,當和平統一成爲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和追求並轉化成實際行動,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層次——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階段。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角度來看,個體絶大多數的行爲都是爲了滿足内心深處的欲望和消除焦慮。因此,分析兩岸心靈契合如何滿足兩岸同胞内心深處的欲望,消除兩岸統一後可能存在的焦慮是至關重要的,而接觸交流則是可以彌合這種縫隙的最佳良方。筆者將嘗試從心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接觸,包括接觸機率、接觸質量、接觸方式等方面,這一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心理動力實現路徑。
(一)開展接觸交流活動,提昇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度
接觸交流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必由之路。兩岸同胞同種同根同源,只在生活方式和兩岸制度有不同的差异。目前面臨的重大難題就是在當今兩岸政治互信欠缺的情境下,如何讓儘可能多的台胞接觸到大陸的生活圈。從群際接觸理論來看,當群體間合作的最佳條件、共同目標、平等的社會地位和制度支持滿足時,兩個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接觸會産生更積極的群體態度和行爲,而頻繁的積極接觸會促進信任的形成。當兩岸同胞在彼此之間形成信任,可以推動兩岸同胞深入交流,進而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全方位實現突破式增長,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無論在現實中的人際接觸還是虚擬網絡接觸都有助於拉近兩岸之間的心理距離感知。以往的路徑都圍遶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進行,不斷增加兩岸同胞之間接觸的機會。比如兩岸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國内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及《意見》;還有舉辦各式各類的文化活動,如兩岸青年論壇、海峽論壇龢民俗文化活動,通過文旅帶領台灣同胞領略中國閩南地區及其外的文化風俗,如體驗北京隆福寺文創園、感悟壯族綉球文化龢寧夏非遺文化體驗;同時,兩岸青年互訪互鑒,增加基層民間交流。因此,筆者認爲最直接的方式是吸引並組織台胞到大陸生活一段時間,增加彼此的接觸時間和頻次。還可以舉辦兩岸青年相親類活動,先帶動一批台胞來到大陸來生活,給以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從而讓其形成良好的認知,再回到台灣講述彼岸故事,達到間接接觸的目的,從而傳遞到行爲層面落實,最後達到情感上的融合。所謂人間烟火氣,最撫衆人心,需要兩岸動人的故事去表達彼此相通心意,回歸本真,靠真誠打動台灣同胞的心。
從教育領域來看,兩岸可以定期組織學者舉辦以“心靈契合”爲主題的學術交流會議及論壇,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是至關重要的,比如探索心理學如何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提供理論支持和現實依據。目前舉辦過的兩岸心理學學術論壇尚不够多,未來仍需要在主題内容深入探索,比如在兩岸關係中,探討心理學如何幫助雙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社會和歷史背景,並提供一些解决雙方對話中出現誤解和衝突的方法。通過不斷更新使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能,使兩岸人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交流和互動,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進而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同時,還可以探討心理學如何幫助兩岸民衆更好地處理“情”的問題。由於歷史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兩岸人民在親情、愛情和友情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價值觀和觀念,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些差异,並提供相應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兩岸人民更加理解和包容對方,進而增强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吸引力,從而促進心靈契合。最後,探討社會心理學和群體心理學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如何爲心靈契合提供更好的支持,幫助兩岸人民更好地理解一些集體行爲和心理現象,如群體認同、符號化行爲和團結心理等,以此促進兩岸社會的融合發展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綫下接觸的另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兩岸青年的交流,比如舉辦與“心靈契合”有關的兩岸青年峰會和論壇等。青年作爲知識掌握和文化創新的積極力量,可爲兩岸同胞接觸交流不斷提供新的思路或創新點。鼓勵兩岸在校青年多參加兩岸交换生、學術交流等活動,充分交流意見,體驗不同的地域文化與生活習俗,做到以心交心、以情换情、共同發展,做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先行者。非學生群體青年也可以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可以積極投身到對祖國的奉獻事業當中,比如與台胞台商共事交流,去台灣當地從事教育行業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或者去台灣深造並深入當地人的生活狀况,畢竟真實的體驗是形成正確的理解和感知的基礎,更能從中思考並探尋到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辦法。
(二)提昇接觸交流質量,保障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度
在當前兩岸交往政治環境欠佳的情况下,不僅要注重接觸機率,更要注重接觸的質量。閩南師範大學黄亮副教授等人認爲,接觸的質量越好越可以促進下一次的接觸意願,從而提增信任,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發揮加速器的作用。那麽如何提昇接觸質量可以從三個層面來推動:首先,從國家或各級政府層面可以積極推動各項兩岸交往政策落地,發動其兩岸各地的各類組織進行高質量交流。要充分挖掘兩岸現有的閩南文化資源,打造全方位的閩台文化體系。更要抓住當代兩岸年輕人的創新推動力,打造兩岸共享新文化,如《聲生不息·寶島季》這款音樂節目就提高了兩岸同胞在網絡上的接觸質量。音樂總是可以引起人們共鳴,激發往事回憶,也需要兩岸新歌聲來表達兩岸同胞彼此心靈契合。其次,從社會層面以網絡新媒體等傳播媒介,推動兩岸同胞相互瞭解,展示彼此共同的歷史底藴、文化風采、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等各方面内容。文化交流就是高質量接觸的典範,可以通過舉辦兩岸分享交流會交流中華文化的共同面和獨特面,不局限在閩南文化地區,祖國其他地區也有非常優秀的文化傳承,比如嶺南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青藏高原文化。最後,從個人層面多鼓勵兩岸同胞進行有質量的接觸,通過文化入手推動閩台加强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閩都文化、民俗信仰、宗祠族譜和歷史民族等領域研究和成果應用,鼓勵台灣同胞和台灣高校、民間社團參與福建省有關文化工程項目、文化活動和學術研究等。兩岸開展有質量的接觸可以促進文化交融與創新,使兩岸同胞心理聯結更强。
(三)拓寬接觸交流路徑,强化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度
在保证兩岸接觸質量的基礎上,還應該不斷拓寬兩岸同胞可接觸的現實途經。通過綫上接觸,利用虚擬現實等技術來實現網絡接觸,是行之有效的途徑。閩南師範大學研究實習員陳永輝等人構想一種兩岸融合生活VR系統,將社會、教育、法律、就業四個板塊呈現給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生活區的兩岸同胞,爲實現融合發展生活示範區提供了理論創想和現實途徑。同時,可以在這個VR系統中增添更豐富的文化、經濟、歷史等元素。此外,通過該系統還可以展示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領域的内容,使兩岸同胞增進對彼此的瞭解,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早日實現。科技發展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包括互聯網的進步使得兩岸同胞跨越時空交流,物流的進步讓大陸和台灣可以品嚐到各色的美食,教育的進步讓兩岸同胞有機會到彼此的地方求學等,諸如此類不再贅述。因此,抓住科技時代産物爆發性增長,以滿足物質需要爲前提,滿足精神需要爲切入點,最終以滿足心靈契合爲終點。兩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是國家統一戰略目標的重要内涵,需要兩岸同胞都貢獻一份力量,通過兩岸統一進程將彼此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就像同心圓,大家都是其中的一環,共同助力國家實現和平統一。
四、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實踐探索
(一)青年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踐中的積極力量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加海峽青年論壇的台灣青年的回信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强則國家强。祖國龢民族的前途寄託在青年人身上。”兩岸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群體,寄託着兩岸關係的未來,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踐中的積極力量。由於篇幅有限,筆者只從文化娱樂、學術交流和創業就業三個領域簡要舉例。
在文化娱樂領域,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給兩岸青年帶來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台灣綜藝《康熙來了》和電視劇《流星花園》曾風靡全國,在大陸青年群體中廣受歡迎。同時,大陸古裝宫廷劇《甄嬛傳》在台播出後,收視率均在0.8以上,深受台灣青年的喜愛,且《狂飆》等優質影視劇在兩岸同時掀起追劇狂潮。還有很多台灣青年歌手如周杰倫、王心凌、張韶涵等人,唱出了許多耳熟能詳的中國風歌曲,收穫了大陸青年的廣泛贊譽。上述現象充分表明,兩岸青年在娱樂愛好和文藝審美等方面具有共同相似之處,背後折射出中華文化烙刻於雙方認知中共同的印記。在學術交流領域,打造許多知名品牌,例如“海峽青年論壇”。該論壇自2003年起每年舉辦,今年在福建厦門舉辦的第21届海峽兩岸青年論壇,已爲兩岸青年交流建造一座橋樑,讓兩岸青年跨越海峽看到豐富多彩的世界。還有“海峽青年節”“兩岸青年領袖研習營”和“兩岸青年交流聯歡節”等知名品牌,已經成爲兩岸青年交流溝通的重要平台。在創業就業領域,目前自媒體是青年群體中最火爆的創業方向之一,在大陸的互聯網平台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他們以美食博主、時尚博主等身份依靠網絡直播、Vlog等形式活躍在互聯網上。青年美食博主曲獻平在社交平台上就寫到“兩岸人民的橋樑讓我用美食來搭起”,兩岸青年利用自媒體促成了真實動人的交流溝通,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有助於兩岸青年同胞實現心靈契合。
(二)閩南師範大學在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實踐中所作的貢獻
閩南師範大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不忘周恩來總理1962年作出的辦學指示,始終堅持因台而設的辦校初心,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深厚的閩南文化沃土和涉台研究學術傳承,致力於服務國家統一事業,在海峽兩岸教育領域有着廣泛的積極影響。她作爲培育青年之地,創造了許多利於兩岸青年心靈契合實踐探索的條件。同時,她坐落在作爲台胞重要祖籍地、對台交流重要基地、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域的漳州,深諳閩南文化的戰略價值,利用自身優勢,爲實現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心靈契合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限於篇幅,筆者將從人才培養、平台搭建和具體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呈現閩南師範大學的部分實踐成果。
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漳州師範學院(閩南師範大學前身)於2011年12月獲批“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專業”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自2013年開始招生。截至2023年底共計招生75人,目前在讀博士生40人,其中台灣博士生11人,組織大陸博士到台灣研習11次,培養了一批從事閩南文化研究與兩岸交流的高層次青年人才。2020年5月,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和閩南師範大學共同建立了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是對台人才培養高地和海峽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示範基地。閩南師範大學長期發揮“閩南文化+學科+教師教育”辦學特色優勢,培養服務國家統一特殊需求的兩岸融合型青年人才,獲得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同志批示肯定和鼓勵,這對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目標和催化台灣教育裂變具有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
其次在建立兩岸青年交流平台方面,1996年漳州師範學院在全國高校率先成立了閩南文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爲閩台文化研究所)。2012年,成立了閩南文化研究院,開始招收閩南文化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閩南師範大學現已建成了海内外唯一一個完整的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特色專業人才培養。2016年12月,成立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以“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爲主題,設立兩岸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成長教育等研究平台。2021年,“圓山大講堂”是落實“兩岸一家親”中央對台工作新理念、提昇台灣同胞統一自身能力的系統性與基礎性宣導工程。上述均爲閩南師範大學爲包括青年在内的兩岸同胞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台。
最後在具體活動和成就方面,2016年以來出版閩南文化與涉台研究相關著作120餘部,學術論文400餘篇,爲對台工作召開、舉辦了講座和研討會數百餘場,吸引來許多專家學者參與探討。2022年8月,閩南師範大學與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聯合主辦“兩岸校園心理輔導的社會實踐與專業實踐”研討會,來自兩岸的100多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圍遶“台灣地區中小學校園輔導總體驗”和“兩岸校園一綫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工作”展開交流和討論。閩南師範大學與台灣地區33所高校簽訂57個項目協議,承辦4届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文化藝術節。閩南師範大學爲促進兩岸青年同胞心靈契合的采取的具體實踐措施不勝枚舉。
(三)有關閩南師範大學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對策思考
在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已有的工作基礎和實踐貢獻上,筆者對閩南師範大學未來可做的實踐探索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優化兩岸人員互動的結構,爲附屬學校青少年打開交流新局面。閩南師範大學可着力提昇大陸青年在兩岸交流中的比例,保持兩岸雙方青年學子交流人數的平衡,不僅邀請台方青年學生來閩,還要讓陸方青年學生赴台。閩南師範大學交流的人群中,大部分是高層次青年人才,比如研究生、博士生等,其中本科生和中小學生獲得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少。閩南師範大學可施力打破交流群體的固化,從精英青年向普通青年拓展,可與台灣中小學及高校協調,進一步溝通合作,爲本校更多本科生以及校附屬小學、附屬中學的青少年群體創造更多交流互换的機會、爲大陸青年學子創造去台學習生活體驗的良好條件。
第二,加强與台合作學校的利益融合,實現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新突破。一方面,對於青年學生而言,閩南師範大學對台生以及台方對陸生均放寬入學條件,提高合作雙方溝通互動的頻率,促進兩岸青年加速達成文化教育上的共識。閩南師範大學還可完善奬助學金制度,降低台灣學子來大陸學習的成本和阻力,從而大幅增强台生來校交换學習的積極性和意願;另一方面,對於青年教職工而言,閩南師範大學可爲衆多台灣優秀青年教師提供來大陸發展的機會,在專業學科上應注重精準引進人才,向台灣引進專業對口的優秀青年教師到校任職。對台胞出台相應的優惠政策,適當降低求職門檻,强化其待遇保障,並在工作培養中促進其專業成長,定期爲其培訓,申請外派到台灣的合作校開展座談會。同時,以台灣教師視角看大陸,吸引更多優秀台灣青年教師來閩南師範大學工作,來體會福建閩南與台灣相同的文化淵源,促進更多高層次的優秀青年人才對大陸的文化認同。
第三,創新兩岸深入交流的模式,爲兩岸青年打造交流的新平台。爲促進兩岸青年切身體驗海峽兩岸的人文風情,小範圍、針對性的深入交流尤爲重要。閩南師範大學可給閩台雙方青年學生創建一個措施完善的平台,例如“互换體驗營”,開展一年一度,爲期一學期的“角色扮演”“互换生活”等方式,讓兩岸青年可“身臨其境”地體驗互换對象的生活和學習,深入瞭解對岸的社情民意。這獨特性和新穎性的方式將唤起兩岸青年相互瞭解和學習的激情也極具話題度,利用大陸人民對台灣的好奇心,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即可將其打造爲一個“網紅品牌”,吸引更多的人來瞭解兩岸青年生活環境的异同,進一步使“心靈契合”這一概念廣泛普及,逐步形成一股關注海峽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大衆潮流。
第四,加强對在校兩岸師生的政治意識與文化認同的培養,爲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不斷輸送新力量。在校的台灣師生是實現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一股强大動力,是學校獨特的人才資源。閩南師範大學應充分利用其力量,組織台灣教師開展台灣文化風俗類座談會;成立“台灣學生之家”,由台生牽頭舉辦娱樂類、競技類、知識文化類等學生活動,在更廣泛的領域吸引雙方青年學生參與交流;台灣師生與大陸師生展開文化聯誼活動,使雙方在交流上實現常態化,更加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閩南師範大學可利用已有的資源,加强兩岸師生的政治意識教育,更深刻理解海峽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結,定期對本校台灣的學生和教職工展開理論學習的考核,使其堅定不移地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切實將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動力,架起兩岸同胞的連心橋,推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取得更多成果和實效。
閩南師範大學正以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爲重要契機,深度發掘閩南文化對於兩岸融合發展、同胞心靈契合的時代價值、社會影響和學術效應;不斷提昇新媒體力量,打好“組合拳”,用更契合青少年的方式,讓兩岸同胞瞭解更多的祖地文化和新閩南文化,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勾勒好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同心圓,爲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提供新的思路和範式。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