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探索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實踐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緊扣時代主題的對台政策新思路,深入兩岸融合發展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着兩岸關係的未來。”兩岸青少年是兩岸融合發展過程的中堅力量,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新形勢下探索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模式與路徑,對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未來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2009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指出應發揮福建獨特的對台優勢,努力搆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202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閩政[2021]4號)提出要“突出青少年交流交往,持續辦好海峽青年節等交流活動,創設聚焦青年交流合作的新窗口,鼓勵更多‘首來族’來閩”。2023年9月,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十六條强調“鼓勵青少年交流交往”,“利用新媒體、流行文化、互聯網廣泛開展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交流活動,不斷擴大閩台青年共同‘朋友圈’和‘事業圈’”。

  多年來,閩南師範大學積極發揮漳州作爲台胞主要祖籍地的區位優勢,堅持以整體發展爲指導,以提昇内涵建設、促進雙向互動、深化教育合作爲目標,結合本校自身特點,通過文化尋根、文化感知、文化領略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架起兩岸青少年交流“連心橋”,打造了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系列品牌項目,爲促進兩岸青少年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閩南師範大學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工作的成效

  (一)以文會友: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

  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閩南文化是維係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而兩岸青年則是文化使者,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主力軍。漳州作爲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資密集區,也是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更是開展兩岸閩南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基地。閩南師範大學是坐落於漳州的省屬本科高校,擁有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交流基地,自2011年迄今,在國務院台辦的指導和全力支持下,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交流基地已經連續舉辦8届“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該項目被列爲國台辦年度重點交流項目,共邀來自台灣海洋大學、台南大學、成功大學、金門大學、東吴大學、元智大學20餘所高校約380名台灣青年前來交流研習,通過“考察式交流”“體驗式交流”“互動式交流”“沉浸式交流”等多維立體的交流模式,體驗母體文化並尋根謁祖,推進了兩岸青年學生的情感溝通和心靈契合,對弘揚和傳承閩南文化,服務兩岸社會文化交流,促進兩岸高校青年學子之間的瞭解與交誼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活動期間,兩岸青年學子共同聽取閩南文化專題講座,學習閩南文化歷史地位及特徵、閩台民間信仰的交流與互動關係、閩台民間舞蹈藝術、閩南話詩詞吟誦等,通過實地考察漳州市博物館、龍文圖靈創客空間、漳浦東南花都、閩南文化展示館、南靖土樓、雲霄開漳文化博物館、威惠廟、厦門博物館、泉州開元寺、清源山、閩台緣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古迹及專題展館,感受祖地濃郁的人文氣息,增進兩岸青年的交流互動。通過開展兩岸青年學子籃球友誼賽、文藝聯歡晚會等文體活動,建立彼此青春的共同記憶,共話夢想與未來。

  “我是大一學生,第一次來到漳州,期待在這裏進行爲期一周的閩南文化學習。很開心的是,我們與當地人可以直接用閩南語交流,語言上没有溝通障礙,感覺很開心,希望能體驗到不一樣的暑假生活。”來自台灣的陳同學説道。來自台灣輔仁大學的廖同學在個人微信上發佈:“在漳州的第一天,這裏一切都很新鮮。與晶晶、錦林等人互相認識,從無謂的謹慎到掏心肺,感覺真的很新奇。當你踏上大陸,才會感嘆自己的渺小,才會想用盡你一生也走不完的里程數,只爲在這位名爲中國母親的懷抱中,那藏有無盡的愛之綺麗,在顫抖中獲得和諧的平安與安慰。我愛你,中國。”

  更有因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而締結良緣的兩岸青年,至今被傳爲一段佳話。2013年,台南成功大學研究生李姿瑩跨越海峽,第一次踏足漳州,來到閩南師範大學參加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就讀於閩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徐雁飛擔任當時的隨車導遊,在爲期七天的交流活動中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分别後的幾年間,他們互相跨過海峽,見父母、訪師長。2018年,李姿瑩追隨愛的脚步來到閩南師範大學任職,與徐雁飛喜結連理,最終將這段兩岸青年的因緣落根於閩南師範大學。

  除了主辦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閩南師範大學積極承辦福建省教育廳“百名台灣學生八閩行”、漳州團市委“兩岸青年聯歡節海西漳州行”、“海峽論壇之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閩南文化尋根之旅”等活動,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的工作思路,突出加强與台灣各縣市青少年互訪交流,開創性地與台灣嘉義縣青年創業協會實現落地式、融入式、家庭式互訪交流,倡導“老朋友帶新朋友”的做法,持續提昇台灣青少年“首來族”比例,建立常態化的青少年交流機制。

  (二)以媒會友: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文化藝術節

  在團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省台辦、省學聯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閩南師範大學自2014年起,連續舉辦四届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文化藝術節活動,包括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大賽、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影視化與創意傳播學術研討會、微電影文化産業論壇等,其中第四届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文化藝術節在國務院台辦的關心支持下,被列爲2018年對台交流重點項目。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大賽以文化爲橋樑,以光影爲媒介,面向海峽兩岸各大高校在校生徵集作品,大賽吸引了北京電影學院、天津師範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200餘所高校參與,1278部微電影作品、186部原創劇本作品、94部影評作品和128部微電影海報作品,爲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文創交流提供了友好互動的展示平台。大賽緊扣海峽兩岸青年大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和文化追求,突出“專業性、創新性、高端化、大衆化”辦節理念,實施“一三一四”活動模式,即一個主題:向上向善,三個項目:微電影、影評、原創劇本,一場論壇:微電影文化産業論壇,四個驅動:微電影作品網絡投票、微電影入圍影片巡展及主題團日活動、新媒體助力微電影活動、微電影頒奬典禮。大賽生動詮釋心係祖國、敬業奉獻,勤奮刻苦、追求夢想,扎根基層、創新創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鄰里和睦、孝老愛親,平等寬容、助人爲樂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基本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每届電影節頒奬典禮都是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來自海峽兩岸的高校師生、文藝團體帶來富有閩台傳統文化元素的大鼓凉傘、高山族舞蹈、歌曲聯唱、社團秀、木偶等精彩文藝節目表演,充分展現了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向上 向善”的青春風采,既深化了電影節主題,又提昇了電影節層次。頒奬典禮現場還設置有入場走紅毯、新媒體專區互動直播等。每届活動均受到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中國台灣網、台灣東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微電影校園頻道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大學生微電影文化藝術節舉辦以來,受到了大陸與台灣青年的熱情參與,拓寬了青年學生交流交心的渠道,展現了當代青年學生“向上向善”的良好風貌,推動了兩岸大學生之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

  (三)以詩會友:海峽兩岸詩歌節

  詩歌,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語言。通過詩歌的交流能讓兩岸民衆的精神世界有了詩意的栖息之所。閩南師範大學自2012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八届海峽兩岸詩歌節,包括中華經典詩詞傳唱大賽、詩歌朗誦會、詩歌教育論壇、茶詩會、詩歌與創意寫作系列講座等活動,共邀請來自兩岸詩人學者逾百人,其中有台灣著名詩人鄭愁予、蕭蕭、林焕章等,大陸著名詩人孤城、安琪等。兩岸青年學子借由詩歌的平台相互學習切磋,進行學術研討和文學藝術創作的交流,促進閩台高校的合作,拓展兩岸詩文教育的交流空間。海峽兩岸的作家、藝術家、學者等文化名人每年聚焦詩歌延展的主題,以詩會友、以詩爲媒,就“詩與網絡、詩與茶、詩與書畫、詩與琴、詩與戲劇”等傳統文化領域共話詩歌交流與發展,與藝文教育、閩南文化、愛國文化等主題相融合,具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色和師範教育特色。

  《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部主任孤城曾在2023年“同聲同文詩必有教”海峽兩岸詩歌節開幕式上指出:“詩歌是精神的原鄉,明月是返鄉的傳票”。海峽兩岸詩歌節作爲閩南文化交流的平台,爲兩岸搭建了集文學藝術的研究、體驗、創作與分享爲一體的橋樑,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學藝術的交流與繁榮。來自海峽兩岸的著名詩人,與在校大學生分享創作心得,並前往龍人古琴研究院開展文人雅集活動,台灣高校名師還分别走進漳州一中、閩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爲中小學師生奉獻精彩的詩歌教育專題講座。歷年的海峽兩岸詩歌節活動受到了新聞主流媒體的普遍關注,福建省教育廳、中國新聞網、福建日報、台灣民衆日報、福建教育電視台、福建廣播影視集團、中國台灣網、閩南網等多家媒體報導詩歌節盛况。

  (四)以球會友:閩台高校籃球邀請賽

  爲增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建立友誼橋樑,自2012年開始,由閩南師範大學、漳州市體育總會、漳州市籃球協會共同主辦閩台高校籃球邀請賽,迄今爲止已經成功舉辦兩届,共邀請來自海峽兩岸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台灣屏東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等十餘支籃球隊近200餘名籃球青年,以球會友,以球傳情,相互交流籃球技術,深化彼此友誼情感。閩台高校籃球邀請賽是閩南師範大學打造的兩岸青年體育人才交流品牌賽事,以籃球爲載體,以運動爲媒介,讓更多的兩岸青年參與交流,共同促進兩岸文化和高水平經濟體育交流,搭建兩岸同胞的情誼橋樑。

  多年來,閩南師範大學牢牢把握兩岸民衆日益融合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發揮漳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區的前沿優勢,立足地方一系列對台政策,在促進兩岸青少年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辦的這些品牌系列活動,吸引了兩岸學者、青年學子們的積極參與,增進兩岸同胞情感溝通、服務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形成深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台青少年交流工作格局。

  二、閩南師範大學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現實困境及原因分析

  多年來,閩南師範大學在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方面積累了豐碩的成果,進一步激發了閩南師範大學在深化兩岸青少年交流合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但是也清醒地看到了做好台灣青少年交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現實困境

  首先,交流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可持續性。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類别大致有學術論壇、體驗式夏令營和文藝體美等各種比賽活動,形式較爲單一,且缺乏深度和可持續性,被動式交流多,主動式參與交流少,對於交流内容和形式都求新求變的兩岸青少年而言,缺少創新的交流項目難以進一步激發參與意願。

  其次,交流内容相對守舊,受縛於“傳統”。要加强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就不能被“傳統”兩字所束縛。繼承傳統文化,並不代表要敵視新興事物。只有以開放和革新的觀點來對待傳統文藝,才能老樹發新芽,給傳統以活力;反之,如果固步自封,以不被大衆理解爲榮,敝帚自珍,不願意適應潮流並做出改變,那就會喪失市場,失去未來。以“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閩台高校籃球邀請賽”爲例,以親情同源、賽事交流、參觀體驗等爲主綫,具有“快速”“直接”兩大優點,可快速打開交流局面,降低實施交流活動難度。但隨着交流的不斷深入,“老朋友帶新朋友”的人群對接模式下,活動内容的相對單一已越來越難以滿足兩岸青少年日益多元的交流需求。

  再次,兩岸青年交流受衆範圍窄、交流深度淺。雖然兩岸交流活動渠道廣泛,但兩岸的對接聯繫往往是通過第三方完成,依靠第三方對接的模式導致兩岸很多交流信息無法及時、完整、全面地傳達,也導致活動宣傳不到位。兩岸青年交流覆蓋面影響面窄,就體育競技活動而言,若單一以籃球爲交流載體,參與的群體只能是小部分具備該項體育特長的青少年,且存在對象反復參賽的情况;同時台灣青年普遍參與多個不同社團,即便我方邀請不同社團希望更多新朋友參與,但往往參與交流的人群相對固定,難以實現對廣大台灣青少年的有效邀請及覆蓋。兩岸青年交流深度仍然停留在表面,主要表現在雖然大部分漳台青少年在活動開展期間能較好地配合互動交流,一旦活動結束,久之彼此就斷了聯繫,交流普遍停滯。且由於每次交流規模一般在百人左右,人數較多,參觀時間有限,經常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對各看點的瞭解與體驗都大多流於表面,不够深入。

  (二)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受阻的原因分析

  首先,台灣青少年的群體區隔意識和身份認同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兩岸青少年交流實踐的人群,以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後的青少年爲主體,台灣青少年多是在李登輝、陳水扁的本土化和去中國化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台灣年輕一代大多將美國、日本塑造爲自己認同的正面參照群體,台灣年輕人的“親美日恐中”心態較爲明顯。由於台灣幾届執政當局對台灣主體意識的過分强調,以及刻意版面宣傳大陸落後狀况,導致大多的台灣年輕一代對“國家認同”混亂與模糊,對大陸産生一定的防備心理。此外,許多台灣年輕人未曾到過大陸,没有祖國歷史觀,也没有跨越海峽走過山川,對大陸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現况缺乏瞭解,久之難免對大陸産生不信任感,在感情上無法産生對祖國的情愫和認同感。

  其次,受政策影響導致兩岸青少年交流不對等。具體表現爲:一是互訪交流團組、人員數量、手續流程不對等。受多方因素制約,當前台灣青少年到訪的多,大陸青少年赴台相對較少。以漳州爲例,據統計,近三年漳州青少年赴台與台灣青少年訪漳團組比例爲1:5,互訪人數比例爲1:20,懸殊較大;台灣青少年往返大陸與台灣,手續辦理便捷快速,快則1-2天至多一周,而漳州青少年團組赴台訪問手續相對繁瑣、程序復雜、辦理時間至少需1個月。二是交流活動舉辦地點的單向性。目前大陸對台灣比較開放,台灣對大陸則比較保守。交流活動的舉辦仍一直以大陸爲主,在台灣本島發起的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相對較少,主場交流的意願相對較弱,由此大陸青少年對當下台灣青少年所思所想的實地瞭解不多。三是兩岸青少年互訪交流時間相對集中。以漳州爲例,縱觀歷年對台交流活動舉辦時間,不論是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兩岸青少年聯歡節等活動,絶大部分都集中在每年的6-8月份,這一方面受文化習俗所限,一方面配合青少年學生暑期空檔需要,但勢必造成台方參與人員重復、多主辦單位“搶奪”台灣嘉賓參與活動的情况。

  再次,對在地優秀文化資源的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力度還不够。台灣是漢人移民社會,台灣之人主要是閩粤之人,其祖地文化主要有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作爲台灣祖地文化發源地的福建漳州,其在地優秀文化資源的挖掘,會對兩岸青少年交流産生共生共鳴的效果。當今世界是互聯網構建的數字時代,在近日召開的2023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是推動發展的新動能、維護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鑒的新平台。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兩岸青少年對於地方文化資源尤其是祖地文化的呈現樣態有了新的要求,互聯網時代爲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和多樣化的方式,互聯網時代的娱樂方式多樣化,青年人更加傾向於追求新潮、流行的文化産品,這導致地方文化資源的傳統呈現,會難以吸引到更多的關注和參與。

  最後,網絡傳播媒介相互不兼容,影響兩岸青少年常態化持續性交流互動。目前兩岸青年使用的通訊軟件各有不同,大陸青年習慣於微信(Wechat)、微博(Weibo),而台灣青年則使用臉書(Facebook)、連我(Line)、WhatsApp。新媒體軟件方面,大陸青年使用抖音(Tiktok)、快手、小紅書,而台灣青年則喜歡使用Quickfox、Instagram、Youtube。網購平台方面,大陸使用淘寶、京東、拼多多,而台灣青年使用蝦皮、Foodpanda、Uber等。互動媒介的缺位,會讓已經建立短期交流聯繫的兩岸青少年相互排除在社交圈和朋友圈之外,始終無法建立共同的、穩定的人際網絡和感情聯繫。值得欣慰的是,大陸新媒體軟件的受衆群體範圍開始呈現擴大趨勢,受到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少年的青睞。據2022年“德國之聲”調查台灣地區“Google Play”免費使用下載社交媒體軟件的排名統計顯示,大陸的小紅書軟件已擠入使用頻率前列,甚至多次擊敗Facebook、推特、Instagram、Dcard、TikTok、微博等,位居第一。

  三、《意見》背景下閩南師範大學探索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新理路與新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着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兩岸青少年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才能够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兩岸青少年交流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閩南師範大學因台而設,不忘服務兩岸統一的辦校初心,牢記“世界閩南人精神家園”的辦學定位,發揮學科和專業優勢,堅持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並舉,爲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服務兩岸文化交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一)創新閩南文化,促進文化認同

  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2017年4月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也明確提出關於兩岸青少年交流的發展方向,應當以中華文化爲紐帶,探索創新工作方式,藉以文化交流讓兩岸青少年消除隔閡、增進認同。可以説,文化認同是國族認同的基礎,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根基。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主要台胞的祖地文化,閩南文化在推進兩岸統一大業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傳承閩南文化,可以增强兩岸青少年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並加深對祖籍地的情感聯繫。而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共同創新和轉化閩台地區的文化遺産,創造出大量具有“蝴蝶效應”的優秀文化産品,可以强化兩岸青少年交流與合作的紐帶,從文以化之至文以鑄之,台灣青少年對於祖國大陸的認同感才能從根處塑形。其一,應着力培育兩岸青少年交流文化品牌,繼續深耕傳承現有的“以文會友”“以媒會友”“以球會友”“以詩會友”等文化交流項目,鞏固交流成果的基礎上,完善和深化交流模式,讓台灣青少年從“體驗式”登陸交流轉變爲“沉浸式”“融入式”“主動式”交流。其二,藉助新媒體、流行文化、互聯網等形式,將優秀閩南文化轉爲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發出適合青少年交流互動的文化品牌項目,拉近兩岸青少年的心靈距離,豐富兩岸青少年“娱樂圈”,擴大兩岸青少年的“朋友圈”。互聯社交、新媒體、元宇宙等新興樣態爲地方文化資源的創新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互聯網平台,可以將閩南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建立和完善閩南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平台,爲台灣青少年獲取大陸信息提供便捷的獲取和傳播途徑。也可以通過建設閩南文化數據庫、開發閩南文化APP等方式,將閩南文化資源集中展示,輔之以教育和娱樂功能,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傳播力的文化産品,吸引更多的“網生代”新青少年參與其中。其三,借鑒“閩港澳”直綫交流的模式,開發在綫平台使兩岸青少年進行實時交流,無論是視頻通話、社交媒體還是綫上協作平台,這爲兩岸青少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機會。兩岸青少年通過直綫交流,實時分享自己學習、生活動態,將兩岸青少年的“生活圈”更加交融在一起,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讓兩岸青少年相互尊重、增進理解、加深友誼,携手同心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二)校地聯動,設立兩岸研學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强調,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閩南師範大學聯合漳州團市委、漳州台資企業、大陸的台商子弟學校等部門校地協同聯動策劃,充分調動民間團體資源互通往來的積極性,建立兩岸青少年交流互動廣闊平台,擴展兩岸青少年“朋友圈”“生活圈”“事業圈”。

  根據漳州團市委提供的2021年台灣青少年情况統計顯示,台灣青年人口中16-35歲的占總人口27.5%,16-40歲的占總人口的36.2%。在校生中,大學生約124萬人,職業教育生105萬人,高中生31萬人,初中生75萬人。此外,目前在大陸高校學習的台生有11329人。此年齡段的青少年正處於人生價值觀、身份認同感的敏感期及塑形階段,他們的認同取向對於祖國未來統一大業至關重要。首先,應建立兩岸青少年社團常態化交流機制,積累重點交流的人脈信息資源,築牢交流基礎。要持續加大兩岸青少年的互訪力度與規模,吸引更多的台灣青少年主動參與到活動的策劃及實施中,以台灣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更多的活動載體,邀請更多的台灣“首來族”青年到大陸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其次,依託閩南師範大學辦學優勢,利用在閩的台灣青少年祖地文化資源,設立一批省部級、國家級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精準聚焦兩岸青少年的偏愛喜好,重點考慮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産和傳統手工藝,如閩南紅磚建築藝術、閩南民間信俗活動、閩南剪紙、閩南舞龍舞獅和蟳埔簪花圍等民間傳統藝術,讓兩岸青少年“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和交流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利用地處閩南語方言區的優勢,大力挖掘閩南語吟誦唐詩、閩南語流行音樂創作、閩南文化元素的文創設計等形式各樣的閩南語文化資源,從共同的語言記憶出發,以共同的閩南文化生活場景,以兩岸熟悉的“閩南文化歷史叙事”建構共同的歷史内容,設計兩岸語言與歷史文化體驗實踐,挖掘兩岸統一的文化感與歷史感,從而唤醒内心情感自覺與文化共同體的歸屬意識。再次,組織更多的大陸青少年赴台參訪交流,實地與台灣青少年面對面推介家鄉的人物風情,展示大陸青春向上的青年風采,從而引導台灣青少年逐漸解除誤解,增進信任,將對“兩岸一家親”的祖根血緣文化及情感認同,凝聚成對祖國統一、對民族復興的共識。

  (三)創新創業,構建兩岸可持續性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兩岸青年成爲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希望工程”。爲兩岸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創造更好條件,爲兩岸青年交流共築利益融合的基礎,這樣才能推動可持續性、長久性、穩定性的交流。近些年,國家出台了多項惠及台灣青年登陸創業就業的鼓勵措施,2018年福建省圍遶閩台融合發展出台66條惠台實施意見,突出福建作爲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先行先試作用;2019年漳州開發區出台《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推出62條優惠政策,惠及台胞在漳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條件,這些都是吸引台灣青年登陸第一家園的利好政策。2023年《意見》中提出:“加强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平台建設,助力台灣青年來閩追夢、築夢、圓夢。”

  據2018年台灣島内《遠見雜誌》發佈的民調顯示,18-29歲的台灣青年中有46.3%願意到大陸發展。目前,大陸已有20個省市授牌設立了75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各地台灣青年就業實訓基地、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等平台,對台灣青年首次在大陸領取工商營業執照,且正常經營納税6個月以上的投資規模較小的公司及個體户,給予10000元的一次性開業補貼。漳州團市委還積極探索聯合銀行、信用社發行“台青創業卡”,推動“青年創業基金”爲台灣青年創業貸款。爲此,閩南師範大學積極探索校校企協同,將兩岸青年創新創業作爲厚植兩岸青少年長久性、常態性交流的利益融合基礎。

  首先,閩南師範大學依託高校創新創業資源平台,聯合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鼓勵更多的兩岸青年合作創辦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扮演好“台青創業經紀人”的角色,鼓勵“以台引台”,參與到當地政府對台青年就業創業的政策制定中,反映台青訴求,宣傳對台政策,成爲兩岸青年融合交流、對話政府的有效平台。其次,設立“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充分調動本校台灣學生的積極性,投身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以“老朋友帶新朋友”的連環效應,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加入。再次,鼓勵兩岸青少年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創新創業訓練營等項目,以賽助創,鍛煉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利用科技手段促進兩岸青年互動交流與合作,讓兩岸青年互學互鑒,以期爲兩岸青年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氛圍。

  總之,做好對台青少年工作,將爲祖國和平統一乃至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青少年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在成長期塑造文化共同體、創造共同的歷史空間並完成共同的歷史叙事,就是在塑造共同的歷史經歷,使兩岸青少年因熟識的“閩南文化”而在共同經歷的基礎上,銜接共同的歷史起點,塑造曆史共同體歸屬感與統一的文化認同。兩岸青少年有血脈相連的共同文化背景,有共同的知識和科技興奮點,有日益對彼此瞭解和交流的迫切願望,更有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多年來,閩南師範大學探索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的實踐表明,通過廣覆蓋、深交流、强服務的工作模式,已成功爲兩岸青少年搭建起溝通合作的友誼橋樑與圓夢的嶄新舞台。閩南師範大學將穩步鞏固交流成果,創新搭建交流載體,持續提昇交流成效,推動兩岸青少年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以新青少年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共創兩岸美好未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