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歷程與路徑

  推動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是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目標與鮮明特色。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經濟開放度和依存度不斷增强,其基本邏輯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相生的關係。在此背景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成爲主流和必然趨勢,通過融合發展打破既有狀態,實現重新組合,帶來人民福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希望。

  一、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與優勢

  (一)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基本歷程

  1.起步時期(1987~1996)

  從1987年起步到1996年,兩岸經貿關係呈現時進時退、花明柳暗的曲折形態。大陸穩定扮演積極推動者角色,1992年“九二共識”是兩岸事務處理的重要指導原則和政治基礎,1993年“汪辜會談”進一步加强了兩岸在經濟、科技和文教等領域的合作。這一時期,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保持快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果。

  2.迂逥發展時期(1996~2005)

  這一時期,台灣宣稱以經貿爲主軸,鼓勵台商投資大陸,强調兩岸關係以經貿爲重點,避免政治分歧對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干擾。在台商涌向大陸過程中,出於對台商投資過於高漲的恐懼以及對台灣産業“空洞化”的擔憂,台灣當局在推動兩岸經貿發展同時,又在其他領域帶來一些阻力。大陸方面采取靈活務實措施,積極推動兩岸政經接觸進程。這一時期,盡管存在困難,但以投資爲主導的兩岸經貿關係仍以貿易及其他形式繼續融合發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3.克難前行時期(2005~2008)

  民進黨上台以後,兩岸關係經歷了諸多波折。盡管受到一些干擾和限制,但台商對大陸投資仍保持快速增長,台灣地方當局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開放兩岸經貿關係,但始終對兩岸直接“三通”持有疑慮態度。大陸方面没有放棄努力,積極探討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發展,將促進”三通”作爲維護同胞權益的方法,大陸與台灣政黨間交流對話逐步展開,並得到島内相關政黨和團體以及廣大台胞的響應,爲兩岸關係緩和改善注入新的活力。2006年4月以後,國共兩黨在北京舉行多届經貿論壇,共同提出了堅持“九二共識”、爲兩岸同胞謀福祉、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開展平等協商等四點建議。隨後,中共中央台辦海洋研究中心、國民黨國家事務研究基金會聯合舉辦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論壇”,達成“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共同建議”。大陸方面,推動兩岸春節包機直航取得突破,派遣代表參加追懷活動,邀請台灣地區領導人訪問大陸,在主張“反台獨”、促進和平達成共識、允許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簡化往來大陸台胞通關手續、逐步放寬台胞到大陸就業條件、對台商提供開發性融資貸款項目等,給予了足够的支持並積極釋放善意。這一時期,兩岸經貿合作進一步得到鞏固,形成了以國共對話爲主旋律的的反獨促和陣綫,爲兩岸民生謀求福祉。

  4.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時期(2008~2016)

  國民黨在台灣復權後,馬英九堅持以”九二共識”爲政治基礎和國共在2005年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五項構想”,使兩岸關係走上正常軌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發展。在此期間,兩岸制度化協商成果豐碩,達成了23項協議,在經濟、司法、環保等領域,推動兩岸雙向“三通”。這一時期,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爲框架,兩岸經貿交流實現全面“三通”,貿易額持續增長,人員往來十分便利。

  5.挑戰與發展并存時期(2016~至今)

  2016年5月民進黨蔡當局上台,台灣政局經歷了第三次政黨輪替,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停擺。大陸方面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和堅定的戰略自信,堅定不移地奉行對台政策,始終以爲兩岸同胞謀福祉爲己任。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逐步爲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學習、創業、就業、生活待遇,願意首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中共二十大以來,大陸在産業轉型昇級同時,經濟社會環境更趨優良,更多台胞願意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和定居,大陸針對台胞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擴大開放、放寬台胞在大陸就業範圍、提供就業指導與諮詢以及提高台灣學生奬學金等措施,深得民望。總體而言,盡管兩岸關係短期内陷入僵局,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依然不可阻擋,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這一趨勢。

  (二)全球經濟新變局帶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契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各方積極推動經濟合作交流,不斷拓寬經貿合作領域,擴大經貿規模,取得顯著成果。主要表現在:

  1.産業基礎日益扎實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報告中,將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作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成爲推進國家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兩岸經濟具有互補性與競争性,從七十年代兩岸經貿關係開始萌芽,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兩岸貿易出現快速增長,到2009年以後兩岸全面實現“雙向”三通,再到2013年簽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建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岸融合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經貿交往也逐漸向正常化、制度化進程推進。大陸自九十年代與台灣加强交流合作以後,對台貿易也逐日頻繁,台灣方面貿易順差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度也不斷加强。爲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挑戰、實現經濟互利與共同發展,兩岸在製造業、高科技、農業及文化創意産業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不斷夯實産業基礎。

  2.新舊動能加快轉换

  2015年,與“工業4.0計劃”相呼應,大陸方面正式發佈《中國製造2025》。台灣隨即宣佈自己的“生産力4.0計劃”,計劃在2024年將台灣的製造業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高度,與2014年相比人均産值提昇60%。2023年台灣地區半導體産值初步預計將達新台幣5兆,大陸巨大的市場、豐沛的人才儲備、不斷壯大的科研力量與台灣靈活的創造力與商業化能量可以形成互補,建立合理的分工。進入21世紀20年代後,兩岸在經濟變化和全球化浪潮中面臨共同選擇,新一輪工業技術革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中起到“新動能”的作用,福建省在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對台工作目標任務即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以來,加快推動了台灣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組團整體式轉移。總體而言,“一帶一路”政策和《中國製造2025》帶來兩岸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融合發展契機,對於民心相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五通”建設和兩岸製造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3.創新要素形成聚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推進閩南語地區台胞祖籍地優勢,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大陸具有人力資源豐沛且創新要素不斷聚集的優勢,可以藉助台灣産業轉移契機,在現代農業、機械、電子信息、緑色食品、富硒食品與生物技術等領域要素叠加,形成技術工人與高層次人才聚集,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政策紅利的釋放充分體現在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上,大陸積極鼓勵台灣創新企業和科技人才來閩,政府鼓勵科技創新合作,在多個領域提供財政與研發支持,同時支持在文化創意産業等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産業鏈與供應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聯通建設,促進兩岸合作的廣度深度不斷擴大,不僅對兩岸經濟增長産生積極影響,且有助於應對全球經濟挑戰,實現兩岸共同繁榮。

  4.政策紅利釋放明顯

  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已成爲大陸對台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李克强總理在十二届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面落實對台政策,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鞏固和加强兩岸政治互信,促進經濟一體化。” 大陸領導層充分肯定兩岸經濟一體化,領導人正式講話和官方文件也經常提及這一名詞,在貿易壁壘、税收優惠、金融、法律等方面給予台胞台商大力支持。大陸通過開通緑色通道,不斷完善台胞台商服務中心及服務窗口建設,同時,台資企業可以不受區别對待和作爲其他類型企業受理,除文件明確規定外台資企業均可參照執行對台優惠政策。例如,鼓勵台商在科創板上市,台商在股份制改革中同樣得到奬勵和補貼;鼓勵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大陸聯合或自建研發機構;對於台灣大公司、大型集團給予重點扶持,優先推薦國家、省市各級各類平台建設項目申請;争取財政支持,鼓勵台資企業率先組建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别提供國家級100萬元、省級30萬元、市級10萬元的支持;支持台商投資區海峽兩岸設計創新中心建設,舉辦海峽工業設計創新大賽;成立船舶停泊進出服務中心,提供台灣相關船舶通關方便,制定台灣船舶維修點誠信管理辦法,方便台灣船舶到大陸維修;搭建台灣貨物電商平台及直郵台灣跨境電商轉運站,加快對台快遞業務發展;鼓勵沿海地區開設台灣商品超市,加快台商投資區保税物流中心(B類)運作,漳州、金門兩地企業開展雙向合作,擴大金門特産在大陸銷售;成立農業綜合發展台商聯絡小組,支持台胞取得林地辦理房地産登記,允許券資辦理扺押貸款,擴大台灣農業企業産業要素加速流動等等。政策紅利的釋放,加强了兩岸企業間的精誠合作與資源共享,提昇了生産效率,對實現兩岸經濟共同繁榮發展,意義深遠。

  (三)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前景

  1.政經互動奠定兩岸堅實運行基礎

  2011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生效。《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誕生標誌着兩岸經濟合作法律制度初步形成。2018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的台灣各界人士參訪團時强調:“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岸關係的重要講話是兩岸經貿關係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階段性突破,意味着雙方經濟合作與政治交流采取了重大步驟,將政治訴求轉化爲經濟訴求和法律訴求,兩岸同胞在“九二共識”原則基礎上,堅决反對和遏制“台獨”,堅持體現“一個中國”的原則,表明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目標所在,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唯有通過經濟合作制度化才能取得相對理想的效果,這是謀劃兩岸實現共同市場完善、經貿合作暢通、行業標準規範、基礎設施建設的必然之路。2022年9月21日,兩岸政經互動提昇到了一個新高度,對話協商形成新局面,台胞在大陸的經濟收入、消費情况和居住情况等得到合法保護,同時大陸承諾提供就業機會平等,在同一部門或同一行業具有公平提昇機會,平等享受社會公共服務,以及大陸台資企業在産業投資、競争力提昇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紅利。邁入“十四五”,兩岸共同參與全球及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不可阻擋,台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逐步建設共同市場或自由貿易區得到促進,兩岸經濟基礎更加堅實,同胞之間的“家庭”幸福得到增進。在此背景下,福建提出“十四五”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力争到2026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6萬億元,在鄉建鄉創、森林康養、高新産業、5G智能通信、能源電力等各領域,展現閩台經貿合作的新前景。

  2.經濟合作制度化提供兩岸深遠發展前景

  建構經濟合作制度化體系,是兩岸都能看得清楚的發展方向。目前,兩岸産業政策不同且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實現標準共通、平台共建、檢驗檢疫流程簡化,要通過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經濟協同發展,在一些領域謀劃符合兩岸差异化發展的産業發展之路,對部分因兩岸政治因素引發不合理競争而形成的市場機制缺陷,要通過有效協調與溝通,在産業政策上加以引導,發揮其在分工布局中的作用。目前,福建省已立法《福建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並經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於2023年11月23日表决通過,從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設置了專章深化閩台融合發展,規定建立閩台海洋經濟融合發展協同落實機制,推進閩台海域基礎設施聯通、海洋産業合作、科技協同創新,加强閩台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協同保護、海洋綜合管理、海洋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通過建立閩台海洋經濟融合發展協同落實機制,發揮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功能,打造厦金、福馬“同城生活圈”;在閩台海域基礎設施聯通方面,構建立體式綜合性對台通道樞紐,優化閩台海空直航網絡,促進閩台海鐵聯運發展,推動閩台海空航綫與國際物流大通道對接,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更加便捷的往來通道;對於閩台海洋産業合作,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對台先行先試,探索閩台海洋産業合作新模式,加大閩台海洋産業對接力度,鼓勵台灣地區優勢特色産業企業來閩發展;支持創建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區,支持閩台港航企業合作,引導企業組建閩台港口合作組織、物流合作組織等。這些創新舉措,促進了兩岸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閩台經濟加快融合。

  3.“一帶一路”深化兩岸合作新商機

  大陸是沿綫主要經濟體進出口主要市場,2015年經國務院授權、由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共同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出:願爲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做出妥善安排。表明瞭大陸願與台灣分享這一發展成果,台灣學界和企業界也多有積極回應。根據《“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7年)》,2016年内地與沿綫經濟體貿易總額9535.9億美元,占内地全球貿易額的25.7%,通過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大陸與台灣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形成彼此信賴,發揮出彼此優勢。2021年,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日均供水16800噸,台胞入閩超過1400萬人次,來閩實習就業創業的台灣青年近4萬人;福建與台灣貿易額累計超1.2萬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台資超300億美元,225項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公佈實施。在“一帶一路”理念框架下,台灣有充分的産業優勢不斷尋找兩岸合作交流的新商機,比如加强與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地的自貿區合作等等。

  4.“五緣”優勢凸顯閩台獨特溢出效應

  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2023年10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馬曉光在福建漳州出席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3年學術年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論壇指出:“當前大陸經濟發展展現强大韌性、强勁動力和創新活力,爲廣大台灣同胞提供了巨大機遇和廣闊空間”。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嚴震生認爲:“台灣和福建的飲食、文化、語言都相似,台灣同胞在福建生活没有違和感。”福建自2018年以來在大陸首創鄉村振興閩台合作模式,引入台灣團隊爲八閩村莊開展鄉建鄉創陪護式服務,在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傳統村落保護、農村經濟發展、完善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成爲兩岸融合發展新載體。近年來,福建創新推出“66條”“42條”等諸多惠台利民新舉措,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推動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加速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福建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絶大部分台灣政治人物的祖根在漳州,從商緣上看,台灣不少農作物如甘蔗、茶葉等都是先民從福建帶過去的,台灣農業企業的主要輸出地在漳州,台灣民間信仰主要來源於漳州,自1987年起,漳台民間經濟文化交流逐漸發展,已形成多方位、多層次合作交流,以及機制化的制度運作。類似的還有與台灣一水相連的寧德,近期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示範帶動融入兩岸經濟融合發展,2023年7月“融情·同心”寧台建築師驛站暨(台中)“雲揭牌”儀式在福建寧德市、台灣台中市同步舉行,爲台胞提供更多舞台、更大世界。“五緣”優勢大大消除了兩岸政治分歧,促進政治和解,對包括經濟、社會在内的兩岸全面合作交流發揮了獨特的溢出效應。

  二、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漳州實踐

  福建漳州是國家開放經濟新體系綜合試點城市,2016以來,不斷發揮對台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對台在更大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合作。漳州市政府於2018年10月頒佈出台《關於促進漳州與台灣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2019年7月漳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細化到22條具體實施細則,囊括産業、文化、醫療、影視等領域,爲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更加熱絡、更有成效的貢獻。截止2021年,漳州累計批準台資企業(項目)3232個,合同利用台資171億美元,促成古雷台灣石化産業園、南靖閩台精密機械産業園等14個台資項目入駐,台灣百大企業中,台塑、統一、長春等均已在漳州投資布局,漳台兩地經貿文化互訪達180多批次共3000多人。

  (一)漳台經濟合作與融合發展

  漳州是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和台商投資密集區,也是對台經貿合作的重要基地。近年來,漳州市政府先後發佈了“31條”和“66條”,經貿合作措施涵蓋工、財、税、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領域,漳台經濟合作與融合發展在更廣、更高層次上不斷拓展。

  1.招商引資碩果纍累

  截至2023年11月,漳州市新批準52個台資項目,簽約總額達20.2億元人民幣,實際到賬資金更達25.6億元人民幣,居全省首位。政府以招商引資爲主綫,積極赴台吸引台商投資,深化與台商産業協作,吸引超過3200家台灣企業入駐。2023年1月至11月,漳州對台小額貿易額達3800萬美元,逆勢增長,其中,台灣青斑魚進口量居全國首位。漳州依託重要平台擴大對台招商,邀請台灣百强、知名企業和重要商會到漳考察,不斷創新招商引資能力,提昇經貿合作水平,展現中國内地地級市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卓越表現。2023年1月3日,在漳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進足在政府報告中指出,漳州要持續探索漳台融合發展新路,實施新一輪漳台産業合作計劃,在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精緻農業等争創兩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持續優化涉台營商環境,打造兩岸“家鄉化”服務引領區,通過“台灣小鎮”和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建設吸引更多台青來漳實習就業創業;構建兩岸基層融合發展先行區,通過辦好農博會·花博會、海峽(漳州)茶會等促進漳台經濟融合發展。來自漳州海事局消息,2023年第一季度漳州對台貿易航綫的貨運量顯著增長,具體而言,“大三通”貨運航綫中的兩條綫路表現尤爲搶眼,招銀至台北航綫的貨物運輸量達到8.7萬噸,同比增長70.6%;古雷至高雄航綫的貨物運輸量也達到30852噸,同比增長37.23%;與此同時,“小三通”貨運航綫中的東山至金門航綫,其貨物運輸量爲319噸,同比增長20.8%。目前,漳州對台貿易持續增長,台灣地區已成爲漳州第二大出口市場,爲進一步促進對台貿易,一系列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啓動,包括古雷石化專業碼頭、漳州開發區碼頭、銅陵碼頭改造提昇、旗濱萬噸級碼頭設施以及東山城垵碼頭5000噸級對台客貨碼頭工程、東山-金門貨運班輪通航等。與此同時,漳州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倡導厦門、東山、金門、澎湖四島旅遊聯盟與閩西南四市在台設立旅遊形象店,促進地區間合作繁榮和漳台資源互補、客源互推及人才互輸。

  2.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漳州市累計接待回漳探親旅遊、投資考察台胞30多萬人次,先後組織80多個團組五百多人次赴台考察。在投資方面,台灣百大企業中,台塑、統一、長春等均已在漳投資布局,累計批準農業台資企業708家,合同台資11.2億美元,實際到資6.5億美元,約占福建省的一半左右,居全國地市一級前列。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漳州市累計吸引台資已達3280家,合同使用台資累計1725億美元,實際使用台資1244億美元,台灣100强公司和上市公司如台灣塑料、統一工業和長春化工等,都投資和運營在漳州。漳州積極用國家惠台政策,注重提高對台胞台商的服務質量,改善台商在漳投資氛圍,保障台商台胞的合法權益,爲台胞台商開通專屬通道提昇服務便利,税收上對引進舉辦各類大項目進行奬勵。此外,出台土地出讓優惠政策,發佈《關於促進漳台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涉及經貿、社會、文化交流、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和居住生活等方面,這些政策措施優化了營商環境,使台商在漳工作和生活都順心開心。

  3.産業園區建設完善

  “十三五”以來,漳州牢牢把握漳台經貿合作這個大方向,藉助台商投資區、園區及産業園等平台,通過取强補弱,成爲兩岸在經貿、技術、科研等方面精英匯聚首選之地。目前,漳州對台基礎配套設施日漸完善,聚焦重點優勢産業開展全産業鏈招商。古雷石化産業園是兩岸石化産業深化合作的重要區域,已有多家台資企業入駐;漳州台商投資區是全國台資企業發展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已引進多家台資企業,覆蓋食品飲料、特殊鋼鐵、電子家電等産業;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示範區作用不斷凸顯,已引進多家台資農業企業;南靖閩台精密機械産業園建設富有成效,已有多家台資企業從事精密機械製造;漳州首家境外非政府組織“台灣高雄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漳州代表處”正式掛牌成立,成爲第一家在漳正式註册成立的台灣商協會代表機構。利用“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的契機,漳州創新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新模式,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二)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漳州模式

  不管地緣關係還是血緣關係,福建都是台商投資的首選之地,從20世紀末始,福建台企台商數在全國遥遥領先,隨着閩台農業合作的不斷深化,福建出台鼓勵台灣農民和中小企業來閩投資興業的相關優惠政策,相關的政策體系也逐步完善。例如在福建漳浦縣開設台灣農民創業園,就是成功的例子,其中尤以台資企業天福集團爲典型。“我來大陸已經30年了,我不僅是改革開放的見证者,還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説:天福集團以及中國在茶産業上的迅猛發展,離不開中國的對内改革、對外開放政策,也離不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更離不開國家實力的上昇。李瑞河説,“茶不僅是茶本身,它還是和平飲料,是很好的交流使者。比如朋友之間,可以通過茶來活絡感情,當大家有事情需要協商的時候,就可以坐下來喝喝茶,很多事都可以這樣來談的。”在他看來,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亦是如此,兩岸同胞多來往,泡壺好茶,一起坐下來,共同探討,加深交流。李瑞河是兩岸茶産業交流與合作的積極參與者,他在過去的30年裏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岸交流與融合,創辦了漳州科技學院,每年都招收台灣學生,鼓勵台灣島内青年到大陸就業。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沈毅玲表示,兩岸青年間的交流,促進了兩岸青年喜好上的互通以及世界觀的共鳴。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台灣教師施沛琳教授表示,要創新閩南文化的傳播方式,助推愈來愈多的台胞通過回到家鄉尋找根源、參拜祖先以及到大陸來求學,畢業後在大陸就業和生活,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兩岸同胞在心靈上更契合。

  總體來説,漳州探索經濟合作與融合發展的模式值得借鑒:

  1.産業合作計劃推動兩岸産業深度融合

  漳台在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精緻農業以及食品加工等産業不斷加强合作,拓寬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冷鏈物流、海洋經濟、跨境電商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推進“以台引台”,舉行“大陸台協會會長漳州行”等活動,重點引進包括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製造、新材料等在内的 “專精特新”産業。漳州着力推動兩岸産業平台建設,比如古雷台灣石化産業園、漳州台商投資區、南靖閩台精密機械産業園、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閩台農業融合發展(漳浦農機、南靖蘭花)産業園等,這些平台成爲兩岸産業合作的重要載體。爲進一步完善涉台園區在生産和生活上的配套設施,漳州市政府設立了閩台産業發展基金,鼓勵創建兩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2.金融服務創新爲兩岸經貿發展樹立榜樣

  漳州授予台商和台胞在金融方面的信譽證明,不僅私人能够申領信用卡,也讓在漳台企能够輕鬆貸到款,這大大增强了台商台企歸屬感。目前,在漳各金融機構對台企授信總額達375億元,貸款餘額116.65億元,居全省第1位。興業銀行是第一個在漳州搭建綫上金融服務平台的銀行,包括金融信譽證明申請、開户預約等業務都可以通過綫上輕鬆辦理;陳富澤是台資企業福建凱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説,公司在信貸利率、信貸額度等方面得益於金融服務緑色通道和公司的“漳州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證書”及他本人的“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證書”,這讓台企獲得充足的“源動力”;漳州市漳浦縣行政服務中心設立“台胞台商醫保服務專窗”以來,台商憑台胞证便可直享基本醫保參保繳費、醫療費用報銷等醫保服務事項,無須返回台灣,其高效優質的服務得到台胞交口稱贊。

  3.民間坊間經貿往來促進兩岸加快融合發展

  2017年以來,已有多達30多萬人次以上的台胞到訪漳州,進行訪問、考察、尋根謁祖等交流活動,交流團組數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省之首。與此同時,漳州也在不斷推動青年交流活動,從2017年開始陸續開展“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周”活動,連續四届在海峽論壇舉辦期間開展。舉辦漳台兩地青年共同交流活動,包括足球賽、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習營等,爲漳台兩地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此外,積極推動鎮村交流,舉辦了諸如“兩岸好聲音·共築復興夢”親睦運動和海峽兩岸(漳州)促進農村産業進步的探討活動、最美鄉村行等活動,這些舉措拉近了彼此的感情。漳台坊間文化溝通亦不曾中斷,正是通過這些文化上的互動,令許多台灣年輕人在瞭解漳州的同時也認可漳州,最後選擇在漳州工作、生活並扎根。漳州大力推進漳台基地創設,22個基地中有三個達到省級建設標準。同時,成立兩岸交流基地和多家面向台灣青年人的體驗館與實習實訓基地,在福建漳州,有個被台灣年輕人稱做“台灣青年之家”的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它坐落在漳州台商投資區,該基地從成立之初開始便吸引很多關於台灣青年的項目進駐。這些基地和平台,對促進海峽兩岸民間創業交流、共同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兩岸高等院校致力發揮經濟智庫功能作用

  閩南師範大學位於漳州主城區,因台而設,作爲在漳最高學府,被賦予了“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辦學使命。近年來,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積極引進聘用台籍師資,大力推進與台灣高雄科技大學、東海大學等台灣高校開展商科交流合作,持續深化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並依據台灣統測成績招收台灣學生,采取“4+0”模式與台灣高校合作辦學,與台灣名校分段對接培養,引進台灣名校師資資源、優質課程及實踐教學資源,依託省級特色新型智庫、校級創新平台和實踐基地,構建財務金融方向的課程模塊,培養適應能力强、就業選擇面廣和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優秀畢業生。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發揮台商研究重鎮和兩岸金融合作區域研究中心的作用,根植八閩大地,傳承閩商精神,助力兩岸融合示範區建設。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院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商學院教授陳麗麗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做好台青尤其在大陸高校學習的台生工作,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兩岸時代新人,貫徹落實好中央關於“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在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任教的台籍師生在共學《意見》座談會分享了他們“登陸”後的體會與感受,陳明勇教授認爲:“學校對台灣教師在福利待遇、職業發展上始終一視同仁,營造了一家人從不説兩家話的良好氛圍”;已執教數載將近退休年紀的鄭錫聰副教授提到:“在商學院的日子感受着家的温暖”,他表達了落葉歸根的願望;來自台灣台東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23級本科生邱羿綺同學表示:“離開了台灣,却又好像没有離開台灣”,她説,共同的民族記憶和文化認同,紅磚古厝、閩南語、歌仔戲、蚵仔煎都是那麽熟悉,而且生活習慣也近乎一致,小紅書、抖音上的流行語都可以成爲共同話題,自己離開了台灣到福建求學,但是却又好像没有離開台灣;2021級經濟學(閩台)專業學生陳静茹提到,台灣的小伙伴們來閩追夢、築夢、圓夢,自己未來也將有機會到台灣進行閩台校際交流,她覺得“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這句話讓人覺得特别深情,特别期待和這群親上加親的台灣小伙伴們來一場青春之約,一起擴大閩台青年共同的“朋友圈”,當好兩岸青年友好交流的使者,增强兩岸青年的文化認同龢民族認同。這些感言,暢未來、繪藍圖、播希望,是兩岸經濟融合在高教領域的一個縮影。

  5.漳台基層交流互動帶動兩岸經濟文化輻射力

  漳州通過强化祖地根脈情感認同,以漳台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爲紐帶,實施“四個交流工程”,旨在推動兩岸基層融合發展,爲先行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8月5日,由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供銷社、福建省農科院、福建省閩台交流協會、台灣茶葉學會和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八届海峽(漳州)茶會在福建漳州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茶商茶企代表齊聚一堂,以茶會友、品茶論道,共續茶緣、共話茶事、共謀茶業,共同推動兩岸茶産業深入合作。近年來,漳州邀請國際知名企業代表及台灣采購商參加“海峽兩岸農博會·花博會”,爲“農博會·花博會”成功舉辦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海峽兩岸工商合作論壇期間,連續2届舉辦“閩台現代農業對接會”和“閩台醫美康養産業綫上對接會”,兩岸企業代表分别就産業經營管理、産品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相關技術問題進行合作洽談對接,拓寬大陸水産品、農産品、醫美器械等更多領域進入台灣市場,同時,漳州邀請台胞參加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海峽兩岸(福建雲霄)開漳聖王文化節等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漳台經濟文化輻射力。

  三、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兩會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再次表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一個重大而深刻的理念、思想和戰略演進,彰顯大陸對台工作的重要主張,也是對台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是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與統御性概念,也是習近平對台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十四五”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親臨福建視察,並對福建對台工作的特殊作用提出重要指示和新的要求,指出福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必須以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爲先導,以優化涉台營商環境、深化兩岸産業合作、促進台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在閩發展以及加强科技創新合作爲方向,在具體路徑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在“通”字上下功夫,産業融合“手牽手”

  自2020年以來,台資企業爲開拓國内銷售市場開展的網上推廣連接行動,不僅有上百家台企,還有超過兩百家的内陸公司參與。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業五年以來,針對閩台兩地往來協作的改進舉措累計達到89件,首次推行對台敞開大門的産業領域達到50個以上。福建省商務廳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福建省新設的台資企業數量達到了1448户,這占大陸新設台企户數的近四分之一;實際利用台資達到2.06億美元,比增3%,占大陸實際利用台資的近三分之一,新設台企户數和實際利用台資金額均居全國首位;福建對台出口創下了歷史新高,2022年閩台貿易額達到1036.7億元,其中對台出口達到635.8億元,比增22.9%。

  “暢通、聯通、互通、共通”是促進兩岸經貿合作的關鍵,具體來説:

  一是要努力實現應通盡通、能融盡融。在新舊動能轉换和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方面,要與《中國製造2025》密切相聯,兩岸在智能製造、高端裝備製造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製造業昇級與創新。其中,以通促融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即兩岸共同組建産業鏈,共同利用大陸的資金、市場和産業發展空間,結合台灣的製造技術優勢,在高科技産業和創新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共同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兩岸企業開展良性互動,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有助於提高兩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達到“雙贏”效果。

  二是適度超前建設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推動兩岸暢通無阻。目前,首條連接大陸與台灣的直達通信電路“海峽光纜1號”由兩岸電信運營商共同投資建設並運營,一期設計容量高達6.4T,未來兩岸往來交流將步入全新時期。通過加快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構建立體式、綜合性的對台通道樞紐,暢通閩台與大陸其他地區的連接通道,完善區域物流集散體系,雙方更高效地分享資源和市場。爲更好打通與内陸多區域交流渠道,要創立一個多維度、多方面對台管道中心,福建可先行先試,首開連接兩岸的直達航綫、航班,海上運輸最大程度發揮客滚船的優勢。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優化福建沿海與台灣本島及金門、馬祖的客貨運輸航綫,爲兩岸同胞往來和台胞在閩停居留創造更爲寬鬆的環境和更加便捷的條件。

  三是要消除投資貿易壁壘和優化經營環境,使投資貿易更加便捷暢通。“一帶一路”爲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機遇,台灣參與國内及國際區域經濟整合,有助於推動整體協同發展。在資金融通方面,兩岸應加强金融合作,爲雙方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建設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致力於亞洲貨幣穩定體系建設和亞太經濟健康發展。

  四是要研究行業標準互通互認,促進更加順暢的經貿合作。加强經貿合作的暢通性是雙方務實合作的重要方向,在農漁業和冷鏈物流等領域,通過統一標準和支持台資企業在閩設立第三方檢驗檢測或認证機構,减少貿易壁壘,提高産品服務質量,現階段應重點推動對台漁業技術和農業“五新”資源以及旅遊資源的互通共享,實現互利共贏。

  (二)在“惠”字上下功夫,同等待遇“實打實”

  建設共同家園是打造共同市場、培育共同産業的重要保障,是實現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高級階段。平潭綜合實驗區倡導搭建“兩岸人民共同家園”以來,平潭加大了在基層建設的投入,對體系架構也進一步翻新改進,並獲得較好效果。大陸應以平潭經驗爲引領,深化在政策法律、基礎設施等硬環境以及政府服務、社會文化等軟環境方面的建設,以惠促融,致力於構建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使兩岸同胞之間的交流更爲便捷、更爲廣泛,創造更爲包容和融洽的社會氛圍:

  一是要着力政策實施到位。持續落實落細“31條”“26條”“11條”“農林22條”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爲使台企台胞更好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環境,要鼓勵支持其來大陸參觀、訪問,爲其在大陸停居留提供更大便利和幫助。要積極推動如“台灣小鎮”、“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等建設,持續改善涉台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台青到大陸實習、就業和創業。要積極塑造兩岸“家鄉化”服務引領區,吸引包括台灣在校生、教師、科技人才等各類人才來閩學習和工作,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是要打造經濟融合發展平台。支持台胞台企參與“十四五”規劃、融入新發展格局,讓台灣同胞分享更多發展機遇。成立台灣農工商同業公會服務中心,每年有專項工作經費,主要任務是吸引台灣農工商同業公會入駐,建立對口聯繫機制,做好台商邀請、考察、接待工作。要爲每一個入駐的台灣農工商同業公會提供“四個一”服務,即:一幢辦公住宿别墅、一座共享商務會所、一個服務聯絡總台、一個對應聯繫服務單位。

  三是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在産業政策、營商環境方面,要加强溝通協作和創新發展,特别是要鼓勵吸引大量台灣農業、漁業以及非大型企業來大陸閩開拓市場,迎接大陸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要打造更加開放便捷的投資環境,爲台企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積極參與産業合作和科技創新,共同推動兩岸經濟的融合和發展,深化民間坊間經濟文化交流。

  四是要支持台企與陸企享受同等待遇。大陸要爲台灣企業提供與内地企業同等待遇,共同分享製造業産業昇級和兩岸經貿合作的紅利。同時,支持台企台商到大陸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投資高端製造、智能製造以及緑色食品等,企業享受相應的税收優惠和投資回報,爲台企台商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三)在“情”字上下功夫,兩岸交流“心連心”

  人文溝通可以帶來兩岸民間經濟交往保持活躍。福建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和16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立以後,包括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台商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在内,迄今已吸引了超過3.6萬名台青到大陸學習交流、就業創業。福建培育了75家台青實習實訓與就業創業基地及示範點,爲其提供更好條件。2020年5月大陸向台胞頒發第一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來,通過徑直承認的專業技術職業資格達14個,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達20個,閩台職業資格比較核對項達134個,其中可直接採認的達95項。在以情促融方面:

  一是要着重深化民間往來。加强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通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大兩岸年輕人人際網絡交流的覆蓋面。加强兩岸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以及信仰機構的溝通往來,促進同胞心靈契合。

  二是要發揮大陸對台交流合作優勢。發揮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文博會等活動作用,吸引更多台胞以及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加大開放力度,支持福州、厦門、金門、馬祖融合發展,推動與大陸其他地區深化交流。 

  三是爲台胞台企提供制度保障。出台更加便利台胞在大陸生活的政策舉措,例如,取消台胞在大陸的暫住登記,台胞在大陸定居落户實現“願落盡落”等等。同時,努力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台灣居民居住证與大陸居民身份證實現同等待遇,真切感受兩岸一家親。

  四是爲台胞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最大空間、最好條件、最强保障。要進一步支持台生來大陸求學研學,以“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政策鼓勵台胞子女在大陸就讀,讓大家能够投資興業、安居樂業,爲台胞在大陸的生活和事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