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與實踐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强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是黨和國家着眼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邁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科學精準地判斷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之意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鄉村發展不充分,破解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良策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精闢地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中華民族的現代化,應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現代化。同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台灣同胞不能缺席。無論是歷史邏輯還是法理依據,台灣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血脈相連,閩台之間“五緣”相親,鄉村社會結構相似,農業資源禀賦相近,鄉村振興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景,同心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富春山居圖”具有極佳的發展機遇和堅實的發展基礎。

  一、閩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機遇與優勢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重磅發佈,在兩岸關係進入“冰冷區”的當下具有深刻的“破冰”之意。《意見》“二十一條”重要舉措的推出充分表明中央對台方略已進入具體實施方案的新階段。其中藴含的深意值得注意:一是中央主動站在歷史的正確道路上,對台政策仍然以堅持和平統一爲主軸,以踐行“兩岸一家親”爲理念;二是兩岸關係不可能長時期維持現狀,祖國必須統一和祖國必然統一已進入新推進階段;三是中央對台政策始終以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爲旨歸,惠及來陸台胞台企福祉是大陸最大的誠意;四是支持福建構建兩岸社會融合的試驗區、示範區和先行區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實際行動。可以説,《意見》的出台與實施正當其時,意見要求充分發揮福建對台獨特優勢和先行示範作用,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意見》描繪了大陸共謀民生福祉的新願景,給兩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發展機遇。《意見》指出:“鼓勵台灣農漁民參與福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參與鄉村振興。”回顧過去,純粹的經濟貿易及民間交流是兩岸互動的主要方式,始終維持在“你是你”“我是我”的隔離狀態,難於邁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發展融合圖景。但同時也要看到,兩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也面臨民進黨當局蓄意圖謀“兩岸産業脱鈎斷鏈”、兩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不足、融合路徑不多、融合深度不够等問題,需要深入開展研究並從融合路徑上給予回答。

  (一)閩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機遇

  1. 戰略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農業立國,重農克桑是安家興國第一要務。五千年文明史中藴含着璀璨濃郁的農耕文明,歷朝歷代但凡是國家强盛的無不農業興旺、農村安定、農民富庶,反之一旦農業凋敝、糧食欠收、農村荒凉,必是社會動盪、社稷堪憂。毛澤東同志曾精闢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激發了億萬農民的革命熱情,創建了新中國成立的宏大偉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打贏脱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國832個貧困縣如期按質脱貧摘帽,全面建成人類歷史上惠及人口最多、力度最大的、成效最顯著的小康社會,全國農村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爲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我們是農業大國,還並非農業强國。農業基礎尚不穩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綫任務艱巨、糧食安全底綫必須嚴防死守、種子科技創新亟待取得新突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溝壑有待抹平等問題比較突出。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3個五年規劃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工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挑戰性,但却是最重要的戰略期。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期,必須圍遶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緊緊抓住海峽兩岸共同的發展機遇,深化兩岸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共同描繪新時代海峽兩岸美好的鄉村發展圖景。

  2.政策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非凡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成果共享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别牽掛的心事。《意見》强調:“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尤其是《意見》的發佈必將撬動一系列的政策持續推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迎來最佳的政策效應機遇。

  就國家層面來説,一是2011年海協會與海基會出台《關於加强兩岸産業合作的共同意見》,雙方就繼續完善兩岸投資環境,發揮産業互補、優化産業布局、拓展産業合作範圍、提高産業合作層次,强化合作創新能力,發展自主品牌,促進兩岸産業轉型昇級等内容推出實質性協作支持政策。二是2018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重磅推出惠及海峽兩岸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政策依據。三是2019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繼續推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26條”措施與“31條措施”一脈相承,涉及爲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創業就業、學習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四是2021年,國台辦聯合多個部委辦局共同出台《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措施”),重點圍遶台胞台企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涉及的土地、金融等方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進一步爲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支持台胞台企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這些政策組合拳的出台,既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又一脈相承、相互補充、不斷拓展。情真意切,真金白銀,擲地有聲,飽含着兩岸同宗的骨肉情誼和對兩岸共同富裕的期盼。

  就福建省來説,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造“台胞台企登陸大陸第一家園”的囑咐,爲鼓勵台胞台企在閩就業創業、安居樂業創設優化最佳的政策環境,福建省持續推出惠及閩台合作交流的“七大政策文件”。一是2009年福建省就在全國率先發佈《福建省促進閩台農業合作條例》,先行先試出台第一個關於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地方性法規,爲閩台農業深化合作提供政策保障。二是2011年福建省繼續首創推出《關於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的若干意見》爲兩岸農業合作園區建設提供政策支持,自2005年福建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始創,持續推進福建龍岩漳平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目前全國已有台灣農民創業園29個,其中福建省擁有6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位列全國第一。三是2013年福建省出台《關於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助力閩台深化合作提供土地、金融、税收及基礎設施等要素保障。四是2018年福建省在國台辦推出“33條”措施的基礎上,更大範圍更大力度出台《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66”條措施),爲台胞在閩就業創業、學習生活提供更多便捷條件。五是2019年福建省創新性發佈《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實施意見》,充分發揮福建對台優勢,先行先試,着力在政策和融合路徑取得突破,成爲《意見》出台的前奏曲和“試金石”。六是2021年福建省連續出台《關於深化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和《關於促進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爲台灣團隊參與福建鄉村振興提供更務實、更廣闊、更細緻的政策保障。

  (二)閩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優勢

  福建地處兩岸融合發展最前沿,閩台之間水相連地相近、骨肉相連血相親、文化相連心相通、經濟相連商相融,對台工作具有獨特的資源和優勢。《意見》一經出台,福建省高度重視,積極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充分發揮對台優勢和政策利好機遇奮力抒寫服務祖國統一福建篇章。《意見》發佈正當其時,閩台融合福建先行,大有可爲、大有作爲。一是推進機制保障先行,福建省迅速成立工作專班統籌推進《意見》落地見效。二是營造祖國和平統一良好氛圍組織先行,推進福建統促會的成立,匯聚正能量唱響“反獨促統”主旋律。三是搭台唱戲合作交流辦會先行,10月23第一届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大會在福建漳平召開,25個兩岸農業合作項目成功簽約,深化兩岸農業合作雙贏。四是打造“同城生活圈”共議先行,10月25日,兩岸有關方面在北京共商福州馬祖融合發展大計,聚焦兩地在文化旅遊、海洋漁業等領域創新融合,探索馬祖同胞在福州生活的同等待遇相關細節。

  1.祖地文化優勢

  閩台之間一衣帶水,血脈相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特殊“五緣”優勢極爲明顯,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爲指導推進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深化福建祖地文化研究,厘清福建祖地文化的歷史脈絡,深刻理解基本内涵與時代價值並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意見》指出:“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支持龍岩、三明發揮客家祖地優勢,創新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從血緣角度看,福建是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灣各姓氏宗親族譜幾乎都能與福建祖籍地族譜實現對接,尋根謁祖是近幾十年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活動;從文緣優勢看,台灣閩南語、客家話根源於福建,台灣民間宫廟祖廟、民間信仰故里大多數由福建分靈;從商緣合作看,台灣不少農作物如茶葉、甘蔗等在福建先民拓墾進程中帶入台灣,福建是台灣農業産品的主要輸出地。可以説,閩台關係同宗同祖、根深蒂固,祖地文化優勢必將在兩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發揮“穩壓器”作用。

  2.農業資源禀賦相同優勢

  農業是一個生態産業,對土壤、氣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資源要素有較强的依賴,同時與不同地區的耕種方式、生活習俗、消費觀念、文化傳統等有較大的關係。閩台同屬一個緯度,隔台灣海峽相望,農業資源禀賦極爲相似,種植業、養殖業均可互通互補,不受自然資源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如福建的茶葉、甘蔗等農作物移植台灣可以自然地生根落地,台灣的蘭花、咖啡、水果等種植和生猪等養殖也可以在福建廣泛推廣,實現規模性發展。福建6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已形成“一園一特色、一區一産業”的良好發展格局,截止2021年10月,福建省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2800個,合同利用台資超過43億元人民幣。台灣農民利用福建農業資源要素相同優勢,將台灣農業精耕細作耕種模式和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品質化等先進生産方式引入福建,開拓大陸廣闊市場,實現合作多贏,共享鄉村振興發展成果。

  3.鄉村社會結構相似優勢

  中國的農業並非是純粹的産業概念,而是與農民、農村相伴而生、相伴而成。鄉村振興也不止於農業産業振興,而是包含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的全面鄉村振興。閩台鄉村社會具有獨特閩南鄉土人文氣息,鄉村社會結構極爲相似,是兩岸人民經由祖祖輩輩長期篳路藍縷艱苦創業而成的。從居住環境來説,閩台鄉村民居“紅磚古厝”極具代表性,如何保護、傳承和創新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内容。《意見》要求:“推進兩岸閩南紅磚建築、媽祖文化史迹申報世界遺産工作。”從民間信俗來説,民間信仰是閩台鄉村社會共同的文化記憶、宗親聯誼的重要紐帶。閩台鄉村同樣是“有村必有廟、無廟不成村。”宫廟建築風格相同、布局相似。鄉村民衆信奉的媽祖、關帝、保生大帝等諸神同根同源、節慶同日。從家風家訓看,閩台族譜與宗祠記載的祖訓幾乎一致,字裏行間無不透出先祖對後輩秉承“禮義仁智信”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對耕讀孝義家風的諄諄教誨。鄉村社會結構相似,台灣早年發起“社區營造”的“人文地産景”等鄉建鄉創理念對大陸“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爲台灣鄉建鄉創團隊參與大陸鄉村建設行動提供了極佳的實踐基礎。

  二、閩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漳州實踐

  漳州是台灣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也是閩南語的祖籍地,自古以來血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到福建考察時强調“福建省要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漳州市按照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發揮漳州作爲台灣同胞重要祖籍地優勢,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在引進台資、台灣農業“五新”推廣示範、産業融合發展等方面走在前、善作爲,打造台企台胞登陸“第一家園”。截止2022年,全市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1380個,合同台資21.9億美元,居全國設區市首位。

  (一)密切交流合作,增强融合發展動力。一是加强引進推廣,着力補齊短板。突出花卉、果蔬、茶業、現代農機、現代種業等特色産業及其加工業以及種苗業、休閒觀光等産業的對台深度合作,引導台商投資創辦休閒農業、精緻農業、創意農業、生物科技、健康養生等一批“補短板”、具有示範效應的農業項目。圍遶台灣優良品種、實用種養技術、先進加工工藝等,突出重點區域、重要品種和關鍵性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再創新,幾年來累計引進台灣農業良種2000多種、新技術超1000項,推廣面積100多萬畝。二是拓寬合作領域,加强産業鏈接。將漳台農業産業昇級行動和漳台農業融合發展工程納入全市現代農業重點推進項目,打造漳台農業特色産業帶,形成了沿海地區的水産養殖合作區,平原地區的蔬菜、食用菌種植合作區,内陸山區的麻竹、茶葉種植合作區,九龍江下游的農産品加工合作區,東山水産品加工貿易合作區,沿國道324綫從漳州高新區九湖鎮到漳浦縣綏安鎮的花卉合作區等特色産業帶,促進了特色産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066.35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三是提昇合作層次,築高交流平台。花開兩岸,合作雙贏,携手奮進,共富共享。漳州市充分發揮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對接、農博會·花博會和海峽(漳州)茶會等對台經貿平台作用,進一步提昇漳台農業融合發展層次。近幾年,漳州在全國率先創辦“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常態化舉辦茶葉、休閒農業、食用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培訓班44期,培訓學員3028名,其中台灣學員263名。開展台灣青年農民“中華農耕文化漳州行”活動,突出兩岸青年農民與基層民衆交流對接,使“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入人心。

  (二)强化園區引領,提昇融合發展效力。一是做强全國首批國家級漳浦台創園。漳浦台創園通過狠抓項目建設、打造合作平台、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營銷模式等,着力打造漳台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至目前累計引進台資農業企業294家,創業就業台胞837人,利用台資3億多美元,年創産值35億元。2019-2022年連續四年榮獲全國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發展評價優秀等次(其中3次第一),2023年又獲批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二是做優首批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推動南靖閩台農業融合發展(蘭花)産業園建設,打造以蘭花爲龍頭、以高端苗木盆景爲特色的“世遺蘭花·中國蘭谷”,共引進台資蘭科企業42家、産值3億元,帶動全縣形成3個蘭花村、3個蘭花示範園,蘭花種植户2800多户,年産蘭花9000多萬株、産值15.5億元。南靖蘭花産業園連續三年榮獲福建省産業園評比第一名。三是做實首創閩台農業合作示範縣。在福建省率先創建漳台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並在全省推廣。加快推進長泰、詔安、華安等3個閩台農業示範縣以及79個省級示範與推廣基地等項目建設。近年來全市年均引進台灣農業良種40多個、新技術20多項。如詔安縣建設6個閩台農業合作核心示範基地1200畝,示範帶動周邊農户種植台灣水果10000多畝,增收5000多萬元。

  (三)創新服務機制,增進融合發展活力。一是拓展政策支持,促服務更深入。出台《漳州市促進漳台農業融合發展十條措施》,在現代農業産業、種業創新、鄉建鄉創、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優惠政策。出台《漳州市培育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村工作方案》,在鄉建鄉創、産業發展等方面引導台商台企台農參與全市鄉村振興建設。培育台企龍頭,對台企申報市級龍頭企業時給予政策傾斜,2022年新增12家台資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共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3家、市級29家。二是關愛台胞權益,對事業有信心。在全國率先推行台胞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並在福建全省推廣,全市現有省級台胞科技特派員78人。搭建台灣青年就業創業機制,設立台青就業創業工作站和試驗田,目前僅漳浦台創園就有台青56名、台青企業10家。支持台資企業二代三代延續發展,通過項目引導、培訓輔導,加快培養新生代接棒,推動事業傳承。搭建台農權益保障機制,成立台商聯誼會調解會,聘請台商擔任調解員、陪審員,有力保障台農台企的權益。三是破解融資難題,讓發展强保障。常態化開展“走百家台企、訪百名台商、辦百件實事”行動,主動對接各金融單位,創新信用評價模式,提高台胞台企融資可獲得性。在福建省首創破解台企融資難新機制,建立農地經營權扺押貸款風險補償金制度,設立全國首家服務台創園的銀行,發放面向台企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扺押+地上農業設施扺押”貸款。2022年漳浦台創園與農商銀行簽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授信專項資金6億元。

  三、閩南師大貢獻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智庫力量展望

  位於漳州的閩南師範大學是福建省重點直屬高校,學校辦學因台而設,因台而興,肩負祖國統一大業的師範生人才培養與閩南文化交流傳承特殊使命。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閩南師範大學因勢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研究院以建設高端智庫爲目標,匯聚包括台灣資源與研究力量打造跨學科科研團隊,通過承擔重點課題、積極建言獻策、打造兩岸科研團隊、舉辦高端學術研討會、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實施等方式貢獻高校智庫力量,展現大學擔當和學術使命。

  (一)閩南師大貢獻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智庫力量探索

  一是建設省級重點高端智庫。2019年成立閩南師範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2021年入選福建省重點智庫培育單位,2023年獲批福建省重點智庫單位,成爲福建省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智庫。二是積極撰寫咨政報告和建言獻策。高端智庫的重點任務就是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通過調查研究爲黨委政府領導决策提供實際情况、分析問題及成因,提出政策建議。幾年來,閩南師範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幾十份咨政報告建言獻策被國家部委及省級内刊采納,多篇獲省級以上領導肯定性批示。其中,《福建漳州創新機制全力推進農村建設品質提昇》被中央農辦《農村要情》2023年3月采納,《福建漳州開展“串點連綫成片工作”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被國家鄉村振興局《鄉村振興簡報》2022年第21期采納。三是打造兩岸鄉村振興科研團隊。閩南師範大學近幾年大力吸引台灣優秀師資加盟教學科研團隊,其中不乏農業産業、鄉建鄉創、文創設計等高端人才。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吸納瞭如施沛琳博士(閩南文化傳承)、張榮哲博士(鄉建鄉創)、李姿瑩博士(閩南戲曲)等優秀台灣人才加盟科研團隊,閩台師資優勢互補,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通過承擔重點課題研究、服務地方鄉村振興規劃等方式發揮智庫作用。四是承擔重點課題研究。幾年來,閩南師範大學鄉村振興科研團隊已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4項、省社科基金基地重點項目4項、省社科一般課題10餘項,省智庫重點課題6項,其他各類市、縣、鄉鎮、村鄉村振興規劃課題20餘項,充分彰顯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的科研能力。五是舉辦或參與各類高端論壇擴大影響力。幾年來,閩南師範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獨立舉辦的論壇有:2018年5月舉辦融合與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高峰論壇;2018年12月舉辦社會現代化與鄉村振興高峰論壇,農業農村部張天佐司長莅臨大會發表主旨演講;2019年舉辦魅力詔安——硒望田野詔安電子商務沙龍;2019年12月舉辦“城鄉融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峰論壇,農業農村部全國總畜牧師張天佐、華中科技大學向德平教授、中山大學蔡禾教授等學者受邀作主題報告;2021年舉辦匯聚社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論壇。幾次論壇匯聚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大家暢所欲言,在對話與交流中碰撞思想,共謀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大計,取得一定的影響。參與主辦或參會發表主旨發言的有:2022年7月參加福建省委主辦《擺脱貧困》出版30週年暨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2022年9月參加福建省政府主辦鄉村振興鼓嶺論壇(福州);2023年4月參加首届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論壇(厦門);2023年7月參加福建省委與人民日報社共同舉辦的“四下基層”與新時代黨的群衆路綫理論研討會。

  (二)閩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展望

  目標既已篤定,便只顧風雨兼程。新的時代催人奮進,政策利好如沐春風。《意見》發佈充分表達了兩岸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心聲,描繪了祖國統一兩岸鄉村社會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和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需要在突破制度制約瓶頸、政策優化落地見效、堅持市場化原則、發揮閩台優勢互補、協調生産生意生活同頻共振等路徑入手,進一步凝聚閩台鄉村合作共識,拓展鄉村振興服務領域,强化鄉村振興合作機制,實現《意見》實施落地見效。

  1.先行先試,突破制度政策制約瓶頸。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關鍵是“人”“地”“錢”三大要素制度政策瓶頸的制約。首先是“人”的問題,鄉村振興的首要因素是人氣,農業産業的風險因素較高,台胞目前參與鄉村振興的人並不多。突破這個瓶頸需要從《意見》釋放政策效能,爲台胞在閩停居留營造更寬鬆的政策環境,簡化優化台胞來閩入關程序,便利台胞在閩生活,進一步擴大直接採認台灣職業資格範圍,支持台胞深度參與鄉村振興領域,完善台胞在閩就業、就醫、入學、住房、養老等制度保障。其次是“地”的因素,台胞農民普遍反映大陸農業用地的租賃和使用限制非常嚴格,“圖斑”問題束縛了他們的發展空間,加之農業用地碎片化,難於放開手脚推進農業産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管理。《意見》第九條明確回應了這方面的困境,指出:“持續造福台灣農漁民,在用地、融資、開拓内銷市場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要在土地租賃、流轉、集約化經營等方面采取更寬鬆的政策,在確保土地耕地紅綫的前提下,能用盡用,善挖善用,給台胞農民吃一顆定心丸。最後是“錢”的問題,資金投入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台胞發現兩岸貸款利率差异較大,大陸優惠金融政策下的利率比台灣還要高2個點,加之農業貸款需要不動産扺押進行貸款,台胞農民的農業規模較小,貸款難度不小。對此《意見》同樣給出有針對性的回答,提出:“支持建設多層次兩岸金融市場、創新兩岸社會資本合作方式,推動設立兩岸産業融合發展基金。”要激活金融要素保障支撑,采用政府貼息貸、農業保險、建設兩岸貸款標準共通服務平台等方式促進台胞參與鄉村振興積極性。

  2.利益共享,堅持市場化原則參與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大强調:“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爲台灣同胞提供了施展才華、追求美好生活的廣闊舞台,鄉村振興的成果應由台灣同胞共享。農業産業具有較强的投資長、見效慢、風險大、市場變化多等特點,如何規避台胞參與鄉村振興的風險點,提增台胞參與鄉村振興的獲益點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一是找準定位和切入點,有所爲有所不爲。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亦是一個較長期的國家戰略,台灣同胞參與鄉村振興要根據自身優勢,科學評估鄉村振興系統的切入點,與大陸鄉村資源禀賦形成優勢互補態勢,如鄉村規劃、環境整治、鄉建鄉創、文旅融合、精耕細作、農業産業化等方面台胞優勢明顯,台胞在發揮優勢過程中可以降低投入風險,在參與鄉村振興進程中及時受益。二是堅持市場化原則,促進鄉村振興供給側平衡發展。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就是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場主體、嚴守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環境是全面推進國民經濟社會穩定有序運行的重要守則。台胞參與鄉村振興,要讓台胞在市場需求、規則、滿足、效益等方面原則下從中受益,從大陸乃至世界廣闊市場需求的角度發揮台灣現代農業産業化特點、農村鄉建鄉村經驗、城鄉均衡高質量發展優勢等切入,促進台胞參與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3.融合發展,促進台胞參與鄉村振興生産生意生活同頻共振。《意見》明確要求,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區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香港和澳門回歸的經驗啓示我們,香港和澳門今天的繁榮和穩定得益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强大動能和國家實力,在兩個百年未有之變局加劇的新形勢下,台灣同胞的福祉更是黨中央特别牽掛的重要命題。長期以來,兩岸交流合作側重於考慮政治、經濟、民間、文化等層面的單維互動,較少從“共同生活圈”的視角謀劃兩岸統一人民共同生活的生動圖景,台胞在大陸生産、生意、生活難以形成統一體,往往在大陸忙於生産和生意,顧不上家的生活。可以説,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有家的地方就有鄉愁。不少台胞表示,人在大陸創業就業可是家在台灣,無論在大陸取得多大成就,還是得回台灣的“家”。《意見》指出,支持厦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加快深化融合發展,加快平潭綜合試驗區開放發展,推進福建其他地區開展融合實踐,其中要義就是要營造台胞在大陸有“家”的情感和牽掛,閩台融合發展,促進台胞參與鄉村振興生産生意生活同頻共振,祖國山河處處皆爲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