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網絡發達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民衆可以從網上收看他國資訊,“韩流”现象更是在亚洲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當然,隨著中國軟實力的增強,“漢風”一詞也逐漸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2014年7月初,習近平主席攜夫人彭麗媛訪韓,所到之處,更是掀起一陣陣“漢風”,特別是彭麗媛的穿衣舉止,更是受到相當多韓國人的讚賞。
7月初,韓中友誼交流協會理事張濟敏在首爾接受中評社的專訪時表示,中韓兩國文化相似之處遠超不同之處,當先韓國流行文化比中國文化更加盛行是自然現象,或許在不久的未來,韓國人就變成了中國文化的“粉絲”。
張濟敏是韓中友好交流協會的理事,該協會隸屬韓國外交部,旨在促進韓中兩國之間的交流,並協助兩國國民及團體赴對方國家交流。該協會在去年曾赴中國協商開通大慶至濟州島班機等事宜,促進韓中兩國之間的人員往來。
中韓文化相似點多、差異少
張濟敏認為,中韓在文化上沒有太大差異,兩國雖然語言不一樣,但兩國民眾的外表、想法和思路都差不多。韓國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生活習慣也差不多。
“不過仔細來看,還是有一些不同點的,”張濟敏說,“在顏色方面,中國人喜歡較鮮豔飽滿的顏色,韓國人喜歡純白色為代表的原色和較淡一點的間色,整體上會更接近自然一些的、不誇張的顏色;韓國的土地比較有限,韓國的景福宮不像中國的故宮那樣擁有廣闊的平地、有假山和湖,我們的宮殿依山而建,更注重利用自然;韓國人在家裡不穿鞋,雖然也很喜歡中國的炒菜,但總是吃得話會感覺太油膩。”
張濟敏說,其實,中韓兩國文化九成都一樣,不一樣的都是些小地方。韓國的飲食文化到中國去了之後很受歡迎,就是因為兩國文化差異小的原因。韓國人對長幼態度有別,這些全都來自中國,中國的儒家文化帶給韓國很大影響。但是,近代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斷了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孔子老家曲阜的政府人員甚至還到韓國來學習祭拜孔子的禮儀文化。
韓國流行文化受歡迎是流水一般的正常現象
說起類似《來自星星的你》、《大長今》等備受中國民眾歡迎的韓國影視作品,張濟敏說,30年前,韓國年輕人都在看香港影片,那個時候,不看李小龍的片子就不是年輕人了,但現在的潮流開始反向,很多香港、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很喜歡韓國的影片。其實,文化像流水一樣,是自然發展的過程,並不是說一個國家想強力發展就可以變成領先地位,30年前韓國人模仿李小龍,說不定若干年後,韓國人也會再次癡迷中國的歌手、影片、喜歡中國的女主角。
張濟敏還從歷史角度出發指出,中國在元朝的時候,元朝皇室中曾流行過高麗風,是因為在元朝皇室中的朝鮮女人帶去了不少高麗的生活習慣,元朝人看到這些覺得好奇、有意思,模仿起來後也成為元朝文化的一部分。
張濟敏說,韓國在自然風景方面其實比不上中國,中國大規模遊客來韓並不是去看自然風光,更多是為了體驗韓國的文化。與中國接壤的14個國家中,韓國較為發達,東南亞、中亞那邊的接壤國家比不上韓國的發達程度。當然,中國也在不斷趕上,中國需要學習韓國的文創產業,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創意產業。
張濟敏還表示,中國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有非常多的好節目,這些節目若翻譯成韓文在韓國播放,可以極好地激起韓國人的好奇心,並宣傳中國曾經的燦爛文化。例如,秦始皇時代建築的很多工程,都是韓國人所想不到的。
張濟敏還介紹說,韓國有包括中華電視台在內的三家中文電視台,專門播放中國節目,這些電視台可以讓韓國人接觸中國文化,讓韓國人慢慢成為中國的影視迷。“中韓兩國需要互相努力,互相介紹和傳播對方的文化。”他表示。
中韓民眾對對方國家文化存在誤解
2005年11月,韓國成功將江陵端午祭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此舉在中國引發強烈反響。提及這一事,張濟敏表示,中國民眾對韓國文化存在誤解。
張濟敏說,其實端午節起源於中國,這個名字也是從中國來的,但這個節日在韓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發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習俗——韓國已經不吃粽子了,意涵也完全不同,只是用了一樣的名稱與時間,但已經變成了韓國式的端午。中國老百姓批評韓國,是因為不太了解韓國端午到底是怎樣的。
不過,張濟敏也說,韓國民眾也對中國存在誤解。過去5000年以前,中國稱朝鮮為東夷族,而東夷族住的地方出土了甲骨文,所以韓國人認為東夷族發明了漢字。但當時的東夷族已經與中國混血、變成中國人了,而且經過5000年的發展,大部分東夷族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所以漢字理應是中國的。他表示,“一些韓國年輕人的歷史知識比較淺薄,才會認為韓國人創造了漢字。”
說起漢字,張濟敏還表示,很多韓國人喜歡學習中文,就連他自己的女兒現在都在學漢語。另外,很多大學都設有中文系,小區裡的文化教室也有教授中文課程。漢風在韓國流行是應該的,也許十多年之後,韓國就會很羨慕中國,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循環。
(記者:黃蔚 郭至君/2014年7月5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