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參考文獻

  外文著述:

  1.Abelson, Donald and Carberry, Christine. “Policy Experts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s: A Model of Think Tanks Recruitment”, i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7 (Fall 1997).

  2.Abramowitz, Morton. China: Can We Have a Policy? Washington: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7.

  3.Allison, Graham,Zelokow, Philip.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1999.

  4.Birnbaum, Jeffrey H. The Lobbyists: How Influence Peddlers Get Their Way in Washingt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92.

  5.Barber, James David. The Presidential Character: Predicting Performance in the White Hous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5.

  6.Bauer Raymond A.American 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Atherton, 1963.

  7.Cigler, Allan J., Loomis, Burdett A., ed.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London: Oxford Press, 1998. 

  8.Dickson, Paul. Think Tanks. New York: Atheneum, 1971.

  9.Fauriol, George A. “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i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7 (Fall 1997).

  10.Freeman, Chas. W. Jr. “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in Foreign Affairs, Vol.77, No.4 (July/ August 1999).

  11.Gong, Gerrit W. “O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U.S. Anchor Interes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sia and the Pacific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pril 14, 1999).

  12.Harned, Joseph W. and Pagliano, Gary J.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Formulations of U.S. Foreign Policy”, i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7 (Fall 1997).

  13.Lee Edwards.The Power of Idea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at 25 years, Ottawa: Jameson Book, Inc., 1997.

  14.Lord, Winston. “Taiwan Policy Review”, in 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7, 1994.

  15.Fischer, Frank, Forester, John, ed.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16.George, Alexander L. Presidential Decision Making in Foreign Policy: 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Advic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Inc., 1980.

  17.Glaser, Kurt. A Philosophy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aipei: Graduate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Tamkang University,?.

  18.Goodwin,Craufurd D., Nacht, Michael, ed. Beyond Government: Extending the Public Policy Debate in Emerging Democrac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9.Guttnan, Daniel. The Shadow Governmen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6.

  20.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21.Ikernberry, G. Joh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22.Jervis, Robert.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23.Lardy, Nicholas. “Why The Administration Should Reaffirm The ‘Six Assurances’ To Taiwan”, in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1352 (March 16, 2000).

  24.Lilley, James R. Downs, Chuck,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5.Longford, John,Brownsey, Lorne. Think Tanks Governa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alifax: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1991.

  26.Muravchik, Joshua. The Imperative of American Leadership: A Challenge to Neo-Isolationism.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 1996.

  27.Mundo, Philip A. Interest Groups: Cases and Characteristics. Chicago: Nelson-Hall Publishers, 1992.

  28.Nathan, Andrew J. “What’s Wrong with American Taiwan Policy”, i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00).

  29.Olson,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30.Ravenal, Earl C. Never Again: Learning from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Failure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1.Ricci, David M.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The New Washington and the Rise of the Think Tank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2.Ripley, Randall B., Lindsay, James M. Congress Resurgent: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on Capitol Hill.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

  33.Roberts, Brad, Burnett, Stanton H, and Weidengaum, Murray. “Think Tanks in a New World”, i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1993).

  34.Sarkesian, Sam C.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 and Politic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5.

  35.Smith, James Allen. The Idea Broker: Think Tank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Policy Elit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1.

  36.Stone, Diane. Capturing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ink Tank and the Policy Process. London: Frank Cass, 1995.

  37.Stone, Diane, Denham, Andrew, Garnett, Mark, ed. Think Tanks Across N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38.Wortzel, Larry. “Dealing with the China-Taiwan Puzzle”, in Washington Times, January 11, 2000.

  中文著作:

  1.\[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著、隴國强等譯:《賬簿中國:美國智庫透視中國崛起》,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年版。

  2.\[美\]布魯斯特·丹尼著、範守義等譯:《從整體考察美國對外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

  3.\[美\]路易斯·亨金著、鄧正來譯:《憲政·民主·對外事務》,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版。

  4.\[美\]羅斯·凱恩著、張曉貝等譯:《美國政治中的“院外援華集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5.\[美\]容安瀾著、賈宗宜等譯:《懸崖勒馬:美國對台政策與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6.\[美\]安德魯·裏奇(Andrew Rich)等:《智庫、公共政策和專家治策的政治學》(Think tanks,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

  7.\[美\]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著、曹洪洋譯:《美國智庫眼中的中國崛起》,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版。

  8.\[美\]加圖研究所著:《加圖决策者手册:美國智庫如何影響政府决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加\]埃布爾森,扈喜林:《智庫能發揮作用嗎》,北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

  10.陳啓能著:《美國的智庫和美國社會:訪美札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1年版。

  11.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12.範賢睿、孫家祥、楊廣輝著:《領袖的外腦——世界著名智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3.馮紹雷等主編的《智庫——國外高校國際研究院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郭壽旺著:《華府智庫對美國台海兩岸政策制定之影響:對李登輝總統九五年訪美案例之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15.黄嘉樹、林紅:《兩岸“外交戰”:美國因素制約下的國際涉台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6.黄偉豪著:《香港特區的管治和失誤:布魯金斯智庫之道》,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17.胡爲真著:《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18.金芳等著:《西方學者論智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

  19.劉子長著:《中南海幕僚和中國智庫》,台北:哈耶出版社2009年版。

  20.李軼海:《國際著名智庫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

  21.陳隆志著:《新世紀的台灣國:1998-2001年《民視評論》、《自由時報》新世紀智庫評論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22.羅德恩:《美國第一智庫》,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版。

  23.梅孜主編:《美台關係重要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版。

  24.潘鋭:《冷戰後的美國外交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版。

  25.丘昌泰著:《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26.冉亮著:《場外戰争:公關與遊説》,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

  27.任玉嶺著:《國家智庫》,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

  28.宋連生、鞏小華:《穿越台灣海峽的中美較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王莉麗: 《旋轉門: 美國智庫研究》,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 年版。

  30.魏鏞著:《在知識與權力之間:基金會與智庫在開放社會中的角色與展望》,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1991年版。

  31.張清敏:《美國對台軍售政策研究:决策的視角》,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

  32.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轉移》,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版。

  33.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著:《美國智庫及其對華傾向》,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

  34.朱志宏:《智庫與公共政策》,台北:亞洲與世界社1996年版。

  35.李强:《美國與台灣關係史》,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36.陳啓能:《美國的智庫和美國社會——訪美札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

  37.資中筠、何迪主編:《美台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梅孜主編:《美台關係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版。

  39.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

  40.張景旭:《台灣問題:中美關係的焦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年版。

  41.郝雨凡:《白宫决策:從杜魯門到克林頓的對華政策内幕》,上海: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

  42.唐正端:《中美棋局中的台灣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孫哲:《左右未來:美國國會的制度創新和决策行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4.宋連生、鞏小華:《穿越台灣海峽的中美較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美國智庫及其對華政策傾向》,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

  46.孫哲主編:《美國國會與台灣問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7.郝雨凡:《無形的手:左右中美關係的美國國内因素——與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點評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48.馬克任:《中美外交評論兩百篇:從卡特政府與中共建交到裏根政府與中共簽署“八·一七聯合公報”》,台北:世界日報社1984年版。

  49.黄剛編:《文獻析述:中華民國/台灣與美國關係運作之建制(1979-199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0年版。

  50.王景弘:《中美關係的軌迹》,台北:世界日報社1987年版。

  51.丘宏達:《中美關係問題論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79年版。

  52.伍書典:《中美斷交與台灣關係法案》,台北:名山出版社1981年版。

  53.“中央通訊社”編著:《“與台灣關係法”二十年》,台北:中央通訊社1999年版。

  54.張曙光、周建明編譯:《中美“解凍”與台灣問題:尼克鬆外交文獻選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5.李本京:《美國外交政策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版。

  56.肖元愷:《百年之結: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關係的歷史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尹慶耀:《美國與中共“正常化”問題的再檢討》,台北:世亞盟分會1978年版。

  58.陳文賢:《克林頓及布什政府的“中台政策”:决策小組之研究途徑》,台北:一橋出版社2002年版。

  59.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台北:海峽評論社1992年版。

  60.王景弘:《采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版。

  61.宇佐美滋、蘇起著:《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决策人訪問記》,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7年出版。

  62.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美國總統與國會間之制衡》,台北:洞察出版社1988年版。

  63.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2006年版。

  64.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台新圖像》,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版。

  中文論文:

  1.陳發瑶:《台灣當局對美國遊説活動及其影響》,《浙江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2.狄會深:《美國智庫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外交學院2005年博士論文。

  3.範曉良:《布魯金斯學會——重視中國研究的智庫》,見《今日中國論壇》,2005年第10期。

  4.劉淑惠:《遊説活動如何規範:從美國的立法趨勢談起》,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2期,1995年。

  5.吕其昌、張焱宇:《“加强台灣安全法”是一個危險的政治舉動》,見《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3期。

  6.穆占芳:美國智庫與美中關係研究,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博士論文。

  7.錢皓:《布魯金斯學會與克林頓政府對華接觸政策》,見《國際觀察》2006年第3期。

  8.任曉:《第五種權力——美國智庫的成長、功能及運作機制》,見《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7期。

  9.吴獻斌:《美台軍事關係强化的背景和影響》,見《當代亞太》2003年第2期。

  10.吴心伯:《反應與調整:1996年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台政策》,見《復旦學報》2004年第2期。

  11.尹忠良:《美台軍事關係的演變、特點及發展趨勢》,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第5期。

  12.袁鵬:《美國的當代中國研究——歷史與現狀》,見《國際資料信息》2003年第5期。

  13.於恩光:《美國的智庫》,見《戰略與管理》1 994年第1期。

  14.張春:《美國智庫對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影響》,上復旦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15.張景旭、劉佳雁:《剖析美國“與台灣關係法”》,見《台灣研究》1999年第2期。

  16.張樹彬:《試論美國智庫在美國對華政策决策中的作用》,河北師範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17.詹明瑛:《智庫的功能與角色》,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七卷第十二期,1994年。

  18.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見《美國研究》1988年第3期。

  19.賈慶國:《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締結經過》,見《美國研究》1989年第1期。

  20.蘇格:《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醖釀過程》,見《美國研究》1990年第3期。

  21.張健:《美援與台灣經濟發展》,見《美國研究》1991年第1期。

  22.鄭永平:《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期間美國的台海政策》,見《美國研究》1992年第3期。

  23.張清敏:《美國對海鮮兩岸武器銷售和技術轉讓政策比較研究》,見《美國研究》1997年第1期。

  24.熊志勇:《簡析對美國國會的遊説》,見《美國研究》1998年第3期。

  25.楊潔勉:《克林頓政府對台政策的調整》,見《美國研究》1999年第4期。

  26.張清敏:《布什政府向台出售F-16戰斗機的决定》,《美國研究》2000年第4期。

  27.李本京:《美國兩岸政策走向:模糊與聚焦》,見《美國研究》2004年第1期。

  28.趙學功:《核武器與美國對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的政策》,見《美國研究》2004年第2期。

  29.張清敏:《從布什政府對台軍售看台美軍事關係的變化》,見《美國研究》2004年第4期。

  30.陶文釗:《2004年台灣地方領導人選舉和美國對台政策》,見《美國研究》2004年第4期。

  31.王立新:《試論美國外交史上的對外干預——兼論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美國對外干預的影響》,見《美國研究》2005年第2期。

  32.張清敏:《外交决策模式與美國對台軍售政策决定因素分析》,見《美國研究》2006年第3期。

  33.夏立平:《美台軍事關係發展述評》,見《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4期。

  34.吴心伯:《台灣問題:中美關係的新態勢》,見《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第5期。

  35.羅開秀:《美國調整對台政策的原因及意圖》,見《世界經濟與政治》1995年第3期。

  36.李連第:《克林頓政府對台政策趨向和中美關係》,見《世界經濟與政治》1995年第3期。

  37.田志立:《試論智庫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見《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第5期。

  38.信强:《行爲體“身份”與對外政策:美台關係的建構主義分析》,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1期。

  39.夏立平:《美國國會與中美安全關係——以台灣問題爲例的分析》,見《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2期。

  40.陳炯:《美國國會對台議案的表决特點——對1990年以來美國國會投票行爲的研究》,見《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3期。

  41.謝岳:《公共通道與政治産品——美國大衆傳媒的民衆功能分析》,見《復旦學報》2003年第2期。

  42.吴心伯:《反應與調整:1996年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台政策》,見《復旦學報》20004年第2期。

  43.於恩光:《美國的智庫》,見《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1期。

  44.時殷弘:《美國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的未來》,見《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6期。

  45.劉建飛:《後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基本特徵與發展態勢》,見《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6期。

  46.史文、門洪華:《美中關係好轉與台灣問題》,見《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31期。

  47.陳毓鈞:《美國與台灣的歷史關係》,見《太平洋學報》1995年第3期。

  48.潘忠崎:《論美國台海政策的兩難後果》,見《太平洋學報》1999年第2期。

  49.牛軍:《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一個歷史的思考》,見《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2期。

  50.孫岩:《析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中國提出中美談判倡議的時間和原因》,見《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51.孫岩、張娟:《台灣公投的由來及美國政府對此問題的態度和作用》,見《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

  52.馬萬義:《冷戰後美台關係的演變》,見《當代亞太》1999年第10期。

  53.吴獻斌:《TMD與台灣問題》,見《當代亞太》2002年第4期。

  54.吴獻斌:《美台軍事關係强化的背景及影響》,見《當代亞太》2003年第2期。

  55.李青:《冷戰後美國學者對華政策論争》,見《當代亞太》2003年第12期。

  56.吴獻斌:《布什政府對台政策的特點及其原因》,見《當代亞太》2004年第3期。

  57.申華:《21世紀美國對台灣海峽兩岸政策探析》,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58.程林盛:《“中美台”互動的復雜三角關係與兩岸統一》,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1997年第5期。

  59.張連紅:《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1997年第6期。

  60.劉宏周:《美國對大陸、台灣關係“雙提昇、雙施壓”及其戰略思維衝突》,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1期。

  61.馬娟:《試析美國國會兩院“台灣連綫”》,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4期。

  62.李意:《美國智庫對中東政策的影響》,見《國際觀察》2006年第4期。

  63.李寶俊、方柏華:《小布什第一任期内台灣因素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淺析》,見《國際論壇》2005年第4期。

  64.王帆:《美國的台海維持現狀政策探析》,見《國際論壇》2006年第3期。

  65.林宏宇:《試論美國總統選舉政治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1952-2004)》,見《國際論壇》2006年第3期。

  66.卞慶祖:《從台灣問題看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見《和平與發展》2004年第3期。

  67.楊金榮:《美國對台政策的歷史分析》,見《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4期。

  68.朱旭峰:《美國智庫對社會思潮的影響》,見《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8期。

  (一)美國國務院檔案(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簡稱FRUS)

  1. FRUS, 1947, Vol.7

  2. FRUS, 1948, Vol.8

  3. FRUS, 1949, Vol.9

  4. FRUS, 1950, Vol.1

  5. FRUS, 1950, Vol.6

  6. FRUS, 1950, Vol.7

  7. FRUS, 1951, Vol.6

  8. FRUS, 1951, Vol.7

  9. FRUS, 1952-1954, Vol.6

  10. FRUS, 1952-1954, Vol.14

  11. FRUS, 1955-1957, Vol.2

  12. FRUS, 1955-1957, Vol.3

  13. FRUS, 1958-1960, Vol.19

  14. FRUS, 1961-1963, Vol.22

  15. FRUS, 1969-1976, Vol.5

  16. FRUS, 1969-1976, Vol.17

  17. FRUS, 1969-1976, Vol.18

  (二)美國國務院公報

  1.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22.

  2.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79.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