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文獻
[1](元)汪大淵:《島夷志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明)陳第:《東番記》,收入沈有容《閩海贈言》,《台灣文獻叢刊》第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以下凡涉及《台灣文獻叢刊》,不再標注出版社)
[3](清)藍鼎元:《東徵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7年。
[4](清)吴玉麟:《素村小草》,清宣統三年(1911)補刊本。
[5](清)季麒光:《台灣雜記》,收入《台灣輿地匯鈔》,《台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年。
[6](清)徐懷祖:《台灣隨筆》,收入《台灣輿地匯鈔》,《台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年。
[7](清)吴桭臣:《閩游偶記》,收入《台灣輿地匯鈔》,《台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年。
[8](清)陳瑸:《陳清端公文選》,《台灣文獻叢刊》第116種,1961年。
[9](清)林謙光:《台灣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04種,1961年。
[10](清)徐宗干:《斯未信齋文編》,《台灣文獻叢刊》第87種,1960年。
[11](清)徐宗干:《斯未信齋雜録》,《台灣文獻叢刊》第93種,1960年。
[12](清)鬱永河:《裨海紀游》,《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年。
[13](清)孫元衡:《赤嵌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0種,1958年。
[14](清)黄叔璥:《台海使槎録》,《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年。
[15](清)黄叔璥:《近思録集朱》,清干隆十九年(1755)刊本。
[16](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7年。
[17](清)朱景英:《海東札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9種,1958年。
[18](清)董天工:《台陽見聞録》,《台灣文獻叢刊》第129種,1962年。
[19](清)章甫:《半崧集簡編》,《台灣文獻叢刊》第201種,1965年。
[20](清)翟灝:《台陽筆記》,《台灣文獻叢刊》第20種,1958年。
[21](清)丁紹儀:《東瀛識略》,《台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年。
[22](清)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年。
[23](清)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台灣文獻叢刊》第29種,1959年。
[24](清)劉璈:《巡台退思録》,《台灣文獻叢刊》第21種,1958年。
[25](清)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灣文獻叢刊》第27種,1958年。
[26](清)羅大春:《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灣文獻叢刊》第308種,1972年。
[27](清)胡傳:《台灣日記與禀啓》,《台灣文獻叢刊》第71種,1960年。
[28](清)池志征:《全台遊記》,《台灣文獻叢刊》第89種,1960年。
[29](清)蔣師轍:《台游日記》,《台灣文獻叢刊》第6種,1957年。
[30](清)唐贊衮:《台陽見聞録》,《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8年。
[31](清)鄧傳安:《蠡測匯鈔》,《台灣文獻叢刊》第9種,1957年。
[32](清)丁宗洛編:《陳清端公年譜》,《台灣文獻叢刊》第207種,1965年。
[33](清)連横:《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1961年。
[34](清)丁日健:《治台必告録》,《台灣文獻叢刊》第17種,1958年。
[35](清)六十七:《使署閒情》,《台灣文獻叢刊》第122種,1961年。
[36](清)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灣文獻叢刊》第27種,1958年。
[37](清)杜臻:《澎湖台灣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04種,1961年。
[38](清)吴子光:《台灣紀事》,《台灣文獻叢刊》第36種,1959年。
[39](清)鄭用錫:《北郭園全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40](清)劉鴻翱:《緑野齋集》,收入《台灣關係文獻集零》,《台灣文獻叢刊》第309種,1972年。
[41](清)劉璈:《巡台退思録》,《台灣文獻叢刊》第21種,1958年。
[42](清)林占梅:《潜園琴餘草簡編》,《台灣文獻叢刊》第202種,1964年。
[43](清)藍鼎元:《鹿洲全集》,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36頁。
[44](清)杜臻:《澎湖台灣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04種,1961年。
[45](清)盧德嘉:《風山縣采訪册》,《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第161—162頁。
[46](清)胡傳:《台東采訪手册》,《台灣文獻叢刊》第81種,第96頁。
[47](清)施琅:《靖海紀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48](清)藍鼎元:《鹿洲全集》,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49](清)曹士桂著,雲南省文物普查辦公室編校:《宦海日記校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50](清)季麒光著,李祖基整理:《蓉洲詩文稿選輯》,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清)尹士琅著,李祖基點校:《台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52](清)蔣毓英:《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年。
[53](清)高拱干:《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1960年。
[54](清)陳文達:《鳳山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1963年。
[55](清)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20種,1958年。
[56](清)周鐘瑄、陳夢林:《諸羅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年。
[57](清)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年。
[58](清)範咸:《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年。
[59](清)王必昌:《重修台灣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1961年。
[60](清)餘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年。
[61](清)鄭兼才、謝金鑾主編:《續修台灣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年。
[62](清)陳培桂主編:《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年。
[63](清)沈茂蔭:《苗栗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59種,1962年。
[64](清)陳壽祺:《福建通誌》,《台灣文獻叢刊》第84種,1961年。
[65](清)魯鼎梅:《重修台灣縣誌》卷十二,《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1961年。
[66](清)王禮、陳文達:《台灣縣誌》,《台灣文獻叢刊》103種,1961年。
[67](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60種,1962年。
[68](清)陳朝龍主編:《新竹縣采訪册》,《台灣文獻叢刊》第145種,1962年。
[69](清)周凱:《厦門志》,《台灣文獻叢刊》第95 種,1961年。
[70](清)鄭鵬雲主編:《新竹縣志初稿》,《台灣文獻叢刊》第61種,1959年。
[71](清)蔣毓英等:《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9頁。
[72]佐倉孫三:《台風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07種,1961年。
[73]李明輝、黄俊杰、黎漢基編:《李春生著作集》,台北:南天書局,2004年。
[74]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聖祖實録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165種,1962 年。
[75]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德宗實録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193種,1964年。
[76]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録》,《台灣文獻叢刊》第229種,1965年。
[77]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68種,1960年。
[78]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203種,1964年。
[79]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對外關係史料》,《台灣文獻叢刊》第290種,1971年。
[80]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録》,《台灣文獻叢刊》第247種,第672頁。
[81]陳衍主編:《福建通誌列傳選》,《台灣文獻叢刊》第195種,1964年。
[82]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匯録乙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73種,1962年。
[83]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教育碑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4種,1959年。
[84]陳雲林總編:《明清宫藏台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8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86]黄哲永、吴福助主編:《全台文》,台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87]施懿琳等編:《全台詩》,台南:台灣文學館,2004年。
[88]吴幅員:《台灣文獻叢刊提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
[89]施懿琳、廖美玉主編:《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90]林礽干、莊萬壽等編:《台灣文化事典》,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
[91]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台灣文化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年。
[92]方家慧、林崇智監修:《台灣省通誌稿》,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
[93]張本政主編:《清實録台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94]李明輝等編:《李春生著作集》,台北:南天書局,2004年。
二、著作
[1](樑)劉勰著,王運熙譯註:《文心雕龍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魏)王弼注,(晋)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3](晋)陳延之:《小品方》,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 年。
[4](漢)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顧頡剛等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5](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6](漢)鄭玄注,賈公彦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三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7](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8](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 年。
[9](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10](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11](宋)朱彧:《萍洲可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3](宋)真德秀輯,(清)李開鄴、盛德昇評:《文章正宗》,清康熙刻本。
[14](宋)範成大:《桂海虞衡志》,北京:中華書局 2002 年《範成大筆記六種》
點校本。
[15](元)汪大淵:《島夷志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明)徐春甫編:《古今醫統大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年。
[17](明)陳繼儒:《晚香堂集》,《四庫禁毁叢刊》本。
[18](明)陶望齡:《陶文簡公集》,《四庫禁毁叢刊》本。
[19](明)徐宏祖著,禇紹唐、吴應壽整理:《徐霞客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0](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1](明)王思任著,任遠點校:《王季重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22](明)袁宏道著,錢伯城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3](明)張岱:《琅嬛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4](明)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5](清)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杭州: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
[26](清)劉熙載著,王國安點校:《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7](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8](清)張英等編:《淵鑒類函》,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29](清)戴名世著,王樹民編校:《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0](清)劉大櫆著,舒蕪校點:《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31](清)姚瑩:《中復堂全集》,清同治刻本。
[32](清)汪琬:《鈍翁前後類稿》,清康熙刻本。
[33](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34](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35](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36]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年。
[37]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修訂本)。
[38]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39]賈鴻雁:《中國遊記文獻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40]劉登翰、莊明萱等:《台灣文學史》,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
[41]林仁川:《大陸與台灣的歷史淵源》,上海:文彚出版社,1991年。
[42]歐明俊:《古代散文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
[43]馮光廉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44]李文初等:《中國山水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45]周冠群:《遊記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
[46]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47]吕洪年、李孝華:《遊記漫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8]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49]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50]羅春寒:《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51]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2]朱雙一:《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53]許宗元:《旅遊文學通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年。
[54]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55]李露露:《媽祖神韵:從民女到海神》,北京:學苑,1995年。
[56]李祖基:《台灣歷史研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
[57]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58]林奕彬主編:《藍鼎元研究》,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59]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60]陳盛韶:《問俗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61]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62]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4頁。
[63]申浩:《雅韵留痕:評彈與都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64]劉正剛:《東渡西進——清代閩粤移民台灣與四川的比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65]餘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66]謝崇耀:《清代台灣宦遊文學研究》,台北:蘭台出版社,2002年。
[67]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揚文化,2006年。
[68]阮昌鋭:《莊嚴的世界》,台北:文開出版社,1982年。
[69]黄榮洛:《渡台悲歌》,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年。
[70]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71]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72]畢恒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第2頁。
[73]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74]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75]陳正祥:《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台北:南天書局,1985年。
[76]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77]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78]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79]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80]劉麗卿:《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81]餘友良:《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2009年。
[82]瞿海源等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
[83]施懿琳選編:《國民文選——傳統漢文卷》,台北:玉山社,2004年。
[84]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85]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台北:萬卷樓,2001年。
[86]黄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87]林淑慧:《黄叔璥及其<台海使槎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88]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89]毛文芳:《晚明閑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90]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漢語言文學選集》,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91]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迹》,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92]龔顯宗:《台南縣文學史》,台南:台南縣政府,2006年。
[93]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94]張本政:《清實録台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95]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96]王運熙、顧易生主編:《清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97]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98]鄭喜夫、莊世宗:《光復以前台灣匾額輯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
[99]黄新憲:《閩台教育的交融與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林國平、陳名實:《文化台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101]黑格爾:《自然哲學》,樑志學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102]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103]Loan M. Lews:《社會人類學導論》,黄宣衛、劉容貴譯,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
[104]米·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韓樹站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105]東嘉生:《台灣經濟史概説》,周憲文譯,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106]柯尼格譯:《社會學》,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社,1962年。
[107]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
[108]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潘桂成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109]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1]梅新林、崔小敬:《遊記文體之辨》,《文學評論》,2005(6)。
[2]譚家健:《南朝山水遊記初探》,《遼寧師專學報》,1999(1)。
[3]賈鴻雁:《遊記小議》,《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1)。
[4]王立群:《論山水遊記的起源和形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7(4)。
[5]王兆勝:《論20世紀中國紀游散文》,《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3)。
[6]陶行傅:《意象的意藴場——兼論“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文藝理論研究》,2002(2)。
[7]歐明俊:《明清遊記概説》,《中文自學指導》,2006(4)。
[8]朱德發:《試論中國遊記散文的文體特徵》,《菏澤師專學報》,2001(1)。
[9]朱德發:《現代紀游文學的源流軌迹及審美價值——<中國現代遊記文學史>導論》,《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0(6)。
[10]李祖基:《論外國商業對台灣貿易的控制(1860—1894)》,《台灣歷史研究》,1985(3)。
[11]鄧孔昭:《試論清代台灣的女性移民》,《台灣研究集刊》,2010(5)。
[12]王志彬:《論原住民文化與台灣明清宦遊文學》,《學術交流》,2009(9)。
[13]霍有光:《清道光前期台灣社會發展概貌——<蠡測匯鈔>的史學價值》,《台灣研究》,1988(2)。
[14]吴春明:《跨文化視野下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知與“族稱”》,《台灣研究集刊》,2009(4)。
[15]林仁川、朱建新:《略論清代台灣社會的失調與控制》,《福州大學學報》,2002(1)。
[16]徐慧琴:《對遊記散文的再思考》,《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9(2)。
[17]羅春寒:《羅大春在台史事及有關問題試探》,《貴州社會科學》,2006(6)。
[18]李祖基:《大陸移民渡台的原因與類型》,《台灣研究集刊》,2004(3)。
[19]顔章砲:《台灣民間的守護神信仰》,《厦門大學學報》,1991(2)。
[20]顔章砲:《清代台灣民間的守護神信仰和分類械鬥》,《清史研究》,1998(4)。
[21]林仁川、朱建新:《略論清代台灣社會的失調與控制》,《福州大學學報》,2002(1)。
[22]劉仲華:《清代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生平及其學術成就簡述》,《唐都學刊》,2005(6)。
[23]廬增榮:《清代福建契約文書中的女性交易》,《東南學術》,2000(03)。
[24]闞勇:《台灣鹿港、淡水同知曹士桂及其<宦海日記>》,《文物》,1984(12)。
[25]孫煒:《防撫之間:清政府對台灣原住民的認知及應對——<台海使槎録>所反映的清前期治台政策分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1(2)。
[26]羅小平:《從鄧傳安<蠡測匯鈔>看閩學在台灣的傳播》,《炎黄縱横》,2007(4)。
[27]李玉昆:《曹士桂<宦海日記>及其史料價值》,《閩台文化研究》,2008(3)。
[28]謝崇耀:《朱仕玠宦台書寫之海洋驅力研究》,《海洋文化學刊》,2011(10)。
[29]張高評:《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台灣文學》,《台灣學研究》,1997(5)。
[30]盛清沂:《朱景英與<海東札記>》,《台灣文獻》,1974(4)。
[31]林敏勝:《吴子光與一肚皮集》,《中興史學》,1997(3)。
[32]葉大沛:《曹士桂<宦海日記>述略》,《台灣文獻》,1996(4)。
[33]黄武智:《<台海使槎録>的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以<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爲例》,《高雄師大學報》,2005(19)。
[34]黄美玲:《論朱景英<海東札記>在台灣清初遊記史之地位與價值》,《聯大學報》,2012(1)。
[35]黄美玲:《台灣清代散文中的漢人女性形象——以遊記、方誌爲主》,《聯大學報》,2013(1)。
[36]王幼華《吴子光〈雙峰草堂記〉連作創作技巧論析》,《興大人文學報》,2007(39)。
[37]劉昭民:《台灣歷史上的地震記録》,《地震地質》,1992(3)。
[38]何晋勛:《論清人對玉山的認知》,《漢學研究》,2004(1)。
[39]賴恒毅:《從澄台、斐亭的建構看清代官員在台灣道署内的宦遊視域》,《台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 2010(6)。
[40]宇驥:《從生産形態與聚落景觀看台灣史上的平埔族》,《台灣文獻》,1970(1)。
[41]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台灣風物》,2011(2)。
[42]莊金德:《清代台灣的婚姻禮俗》,《台灣文獻》,1996(3)。
[43]林開世:《方誌的呈現與再現》,《新史學》,2007(2)。
[44]田啓文:《清治時期台灣遊宦散文的特色及其影響》,《東海中文學報》,2005(17)。
[45]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台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999(3)。
[46]範若蘭:《允許與嚴禁:閩粤地方對婦女出洋的反應(1860--1919)》,《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3)。
[47]史久龍:《憶台雜記》,《台灣文獻》,1975(4)
[48]林敏勝:《吴子光與<一肚皮集>》,《台北文獻》,1997(63)。
[49]許雪姬:《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研究——試論其生平、交友及著述》,《台北文獻》,1978(44)
[50]陳正祥:《三百年來台灣地理之變遷》,《台灣文獻》,2003(1)。
[51]施懿琳:《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嵌集>的台灣物候書寫及其内在情藴》,《台灣成功大學中文學報》,2006(15)。
[52]林淑慧《黄叔璥<台海使槎録>的人文關懷探析》(《台灣分館館刊》,1989(3))
[53]林淑慧:《台灣清治前期旅遊書寫的文化義藴》,《中國學術年刊》,2005(27)。
[54]丁旭輝:《論<裨海紀游>的散文藝術》(《台灣分館館刊》,2004(1))
[55]林開世:《方誌的呈現與再現》,《新史學》,2007(2)。
[56]何晋勛:《論清人對玉山的認知》,《漢學研究》,2004(1)。
[57]張明雄:《康熙上間清廷治台政策及其檢討》,《台北文獻》,1985(74)。
[58]孫煒:《清代河南籍治台官員與台灣社會》,《閩台文化研究》,2016(01)。
[59]侯乃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東大圖書》,1991(3)。
[60]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台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999(3)。
[61]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台灣之社會觀察——以鬱永河的<裨海紀游>爲例》,《台灣文獻》,2002(3)。
[62]黄美娥:《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説(1651—1945)》,《台北文獻》,2005(3)。
[63]詹素娟:《“熟番”身世——台灣歷史上的原住民》,《台北文獻》,2006(6)。
[64]莊雅仲:《裨海紀游:徘徊於自我與异已之間》,《新史學》,1993(3)。
[65]陳佳妏:《滚滚波濤聲不息,斐然有緒焕文章——論清代台灣八景詩中的自然景觀書寫》,《台灣生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台灣花蓮師範學院2000年。
[66]吴毓琪:《清治台灣散文的山水奇景書寫及其審美構圖思維》,《台灣古典散文學術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
[67]林淑慧:《清末台灣政經思想——以文人論述爲主軸》,《第四届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5年。
[68]莊萬壽:《平埔族的儒化》,《第一届國際儒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成功大學,1997年。
[69]吴梨華:《從文獻資料解讀清代台灣平埔族的社會文化》,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70]藍偵瑜:《清代來台文人之台灣特殊性書寫研究》,台灣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71]楊淑惠:《台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台灣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72]謝文華:《清末買辦商人的價值取向》,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73]葉静謙:《吴子光與<一肚皮集>中的台灣風土探析》,台灣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74]宋子江:《吴子光<一肚皮集>中的“記”體古文創作論析》,台灣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75]吴芳真:《<禆海紀游>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爲對照》,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76]羅春寒:《清代台灣平埔族文化變遷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77]徐慧琴:《20世紀中國遊記散文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78]林滿紅:《清末社會流行吸食鴉片研究——供給面之分析(1773—1906)》,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5年。
[79]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80]黄美娥:《清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台灣輔仁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81]洪健榮:《清代台灣社會的風水習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82]王幼華:《清代台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台灣中興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83]張啓豐:《清代台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台灣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