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學海明燈

  2013年是黄秉維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日,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師生懷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紀念這位我國地理學的一代宗師,不僅因爲他是中山大學校友,畢生關注、扶持地理學在母校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的學術思想,仿如一盞明燈,燭照着地理學各個重要領域,引領着它們前進和發展。如果説,地理學在中山大學歷史上能取得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了一批杰出地理人才,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作出積極貢獻的話,那麽黄秉維先生功不可没,令人仰止於高山,垂範於永久。

  一、矢志攻讀地理學

  黄秉維先生出生在舊社會,雖然自幼熟讀經史,祖上也厠身官場,但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式微,陷於困境。黄秉維有感於舊中國内憂外患,民生困苦,國將不國,决心遠離仕途,走科學救國之路,選擇具有經世致用特點的地理學作爲人生目標。1928年,黄秉維連跳五級,考入中山大學預科,畢業後擬讀化學,後深受時局感染,毅然選擇地理學作爲攻讀方向,從此開始了他“讀萬卷書,走萬裏路”的地理學生涯,並與中山大學地理係結下不解之緣,與他一生相始終。

  1929年中山大學地理科係按德國近代地理學的模式成立,放在理科,首任係主任W.科勒脱納(W.Credner)以區域地理和重視野外工作見長,這爲有着兩年理科功底、又充滿家國情懷的黄秉維提供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和發展機遇。在中大地理係這個中國近代地理學的一個發祥地裏,他受到完全嶄新的地理學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嚴格訓練,無論業務、心理和體格都大有長進,爲他後來獻身祖國地理科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初露鋒芒於學壇

  黄秉維在中大地理係讀書期間,即表現出他對地理學的執着追求、堅韌的毅力、過硬的野外工作本領,以及卓越的科學見解,初露鋒芒於南國地理學壇。

  時中大地理係特别提倡廣讀中外圖書,攝取自然、人文和歷史等知識,黄秉維好學、勤學,其讀書之多,在學生中堪爲翹楚,被譽爲博覽群書的高手。他所讀包括法、德、英文圖書,且多爲世界地理名著、巨著,如共幾十本的德國《氣候大全》、法國的《世界地理志》、瑞典斯文·赫定的中亞、西域考察報告、德國李希霍芬的《中國》、Sample的《地理環境的影響》、Suess《地球的面貌》等,從中掌握近代地理學思想精粹、研究方法和技能,爲他後來的學術發展、綜合和創新積累了豐富資料,開拓了寬廣視野,培養起科學思維的方法和過人的研究能力。

  在這兩位德國教授和留法歸來的孫宕越教授執掌中大地理係期間,黄秉維經常跟隨他們外出野外考察,足迹遍及五嶺南北,收穫不小。1937年6月19日《中山大學日報》稱地理係“對於實地考察,尤爲注意”,指的是這類野外調查。但這些南嶺之行,僅是教學實習性質,許多實質性的爲題仍懸而未决。黄秉維中大畢業後到南京工作,1935年,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反復穿越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交界地區,考察南嶺自然地理特徵,指出無論地形、土壤、植物、氣候都没有明顯分野,即南嶺只不過是一條非常曲折的珠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在自然地理分界綫無特殊意義,但在人文地理,特别是在歷史地理上有重要作用。這一科學見解,澄清了人們對南嶺的許多模糊認識,其意義在後來南嶺研究中日漸顯示出來。

  時中山大學地理係只把植物學和植物地理學作爲選修課程,黄秉維意識到這兩門課程對環境的意義,毫不猶豫地作了選擇,并且學得很出色。他很注意植物標本的采集和觀察。1940年和1941年,他在《史地雜誌》發表《中國之植物區域》(上、下),這是我國植物地理的開山之作,後對綜合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區劃具有指導性作用,這都離不開他當年卓有遠見的課程選擇。

  1934年,黄秉維在中山大學地理係畢業,其畢業論文爲《惠州西湖與銅湖之間的地形》,指導教師汴莎給他打了97分,是一篇上乘之作,也是他四年攻讀地理學的總結和成績的標誌。爲了寫好這篇論文,他隻身一人,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作野外考察。時野外裝備很差,僅有鐵鎚、羅盤、傾角儀、氣壓表、温度計等,還缺乏必要的氣象、水文和人口等社會經濟資料,但憑他敏鋭的觀察力、洞察秋毫的判斷力和脚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在没有發現直接造成現代地形的内營力迹象,没有明顯的夷平面和階地,也没有關於這一帶的地層、化石和火成岩,因而無法瞭解冲積層以下的基岩和地形,無法與第四紀冰期海平面昇降相稱聯繫的背景下,仍能依靠自己所學的知識和野外考察所得,寫成這篇論文,實屬來之不易。他後來謙虚地説,自己寫的基本上是一篇地質調查報告。但實際情况並非如此,他正確地指出,地質學者可能不會注意到西湖是西枝江和東江的自然堤圍遶而成,銅湖北面也是在天然堤上加築的人工堤。這個科學論斷已爲後來研究所驗证。他學的雖是地理學,但地質學的修養一點也不差,地理和地質一經整合,即彰顯其優勢,圓滿地解答了西湖的成因,也是他一再强調地理學綜合性特點和没有綜合性就没有地理學思想的成功的典範。

  正因爲這篇優秀的畢業論文,他被學校授予當時最高的一項畢業奬勵——金質優學奬章。他同時得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奬學金,獲准到北平地質調查所做研究。自此,黄秉維如出谷之鶯,進入北平地學中心從事地理學研究工作。總結在中大地理係這段難忘歲月,他寫到:“四年以來,黄卷青燈,夜闌不寐,跋山涉水,迅邁無前”,這是一位攀登者心路歷程的寫照。

  三、明燈長照母校

  黄秉維後來成爲我國地理學的一代宗師、蜚聲國際地理學界的科學泰鬥,但對培養他成長的中大地理係、對華南地理界,以及我國地理學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竭盡全力,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建立

  1946年前,黄秉維與丁文江先生合著中學《中國地理》一書,向L.Buck請教過中國土地利用,爲其後來作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作了準備。1950年代初,參加黄土高原考察,利用綜合觀點撰寫報告,使他綜合思想更成熟。1956年,在他主持下開展全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由此最終形成其綜合思想。黄秉維提出,綜合是地理學賴以存在的根據。這一思想成爲“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上表現爲自然區劃,它正確地指導了中大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和爲農業生産服務。1958年及其後,中大地理係部分師生繼1950年代初參加兩廣橡膠林地選擇調查、海南島農業區劃、瓊雷桂南以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爲目的的綜合考察以後,又參加中科院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對,對廣西十萬大山地區進行綜合考察,翌年在《地理學報》上發表《關於廣西十萬大山地區土地的合理利用問題》,作爲這次綜考結果,内中即包括了該地區自然、經濟地理等資料。黄先生綜合自然地理觀,無疑爲考察方向、内容、資料搜集、處理和報告撰寫起了指引作用。

  (二)綜合自然地理的三個新方向

  1956-1960年間,黄秉維在研究原蘇聯自然地理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認爲自然地理必須武裝以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1960年他在《自然地理學一些最主要的趨勢》一文中指出:“自然界中的過程有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缺乏一定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就很難提高”。他進而把這三個過程明確爲自然過程綜合研究的三個方向。這一是地表熱量水分的分佈、轉化及其在地理環境中作用的研究;二是化學元素在地理環境中遷移過程的研究,也就是地球化學景觀或化學地理研究;三是生物群落及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换研究,這種研究所形成的生物地理群落學。這三個方向是一個整體,成爲黄秉維綜合自然地理思想的核心。

  黄秉維先生文章後歸納爲自然地理“三個方向論”,發表後在地理界産生巨大反響,南北呼應,中大地理係首先聞風而動,在地理教育和科研中貫徹執行,極大地改變了中大自然地理發展方向,並取得顯著成就,使之在全國自然地理中處於領先地位,影響至今。所以中大自然地理最近50多年曆史,實際上是按黄秉維先生學術思想前進的歷史。具體表現如次。

  在教學方面,中大地理係乘教學改革的形勢,開設不少新課程,或增加了許多新内容,包括水熱平衡概論、化學地理(含大氣化學、水化學、風化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和景觀地球化學等)、生物地理群落、環境與生態系統、綜合自然地理學(自然區域與景觀學)、自然地理調查與製圖、航空照片判讀等課程。黄潤本、唐永鑾、黎積祥、董漢飛、繆鴻基教授等紛紛走上講台,講授新課,一時形成熱烈的學術氛圍,中大自然地理也由此崛起於全國,爲學界矚目,在學科發展上留下燦爛一筆。很明顯,這些新課程、新思想、新教學理念完全是黄秉維“三個方向論”在中大地理係的實驗和成果。

  在人才培養方面,1950年代初,中大地理係已按原蘇聯教育模式設置自然地理學專業,但到底是内容陳舊,缺乏創新而未能走出傳統自然地理學的框架。1960年代初,黄秉維“三個方向論”傳播到中大地理係,1960和1961届自然地理專業學生已接受了這方面訓練,畢業後它們的思維方式和效果比前届學生和其他學校同類專業畢業生有所不同,並初見成效。1960届李春初教授就在“三個方向論”春風吹拂下脱穎而出,今已成爲自然地理棟樑。此後培養的學生,專業基礎更扎實牢固,思想活躍,動手能力强,一出校門即表現不俗,得到同行高度評價。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三個方向論”指導作用尤爲突出。中大地理係是全國首批招收自然地理研究生的單位。1981年招生3人,即分爲化學地理和水熱平衡,完全是按三個方向設置的,這在全國是一個首創。這兩個方向畢業生後來能在學科上大顯身手,離不開“三個方向論”的熏陶。

  1978年後,我國社會經濟發生巨變,環境和環保問題與日俱增地擺在自然地理學面前。爲適應這種社會需求,中大自然地理專業很快完成了向環境地理學或環境地學轉變,並按這兩個新專業招收本科、碩士和博士生。這不僅在全國高校相類專業中居首列,而且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很出色,無論在教學、科研還是實際部門都發揮骨幹作用,解决了許多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贏得有關地區和部門的讚揚,這又是“三個方向論”的勝利。

  在實驗設施配置方面,爲了達到“三個方向論”所要求的技術手段,中大地理係千方百計改變實驗設備落後狀態,更新、增添了一大批實驗、觀察、野外作業所需設備。自1960年代以來,即建立國内最早流水地貌實驗室、水化學、植物地理實驗室、在肇慶鼎湖山和斗門白藤湖建立定位觀測實驗站等,獲得許多第一手資料。自1970年代末以來,同時建立或改進了大氣化學、水化學、土壤化學、植物與生態等較大型基礎實驗室,以及發射光譜、原子吸收、極譜、氣相色譜、光電儀器等,近年則裝備以GIS及其他遥感設施,使三個方向落到實處,有效地發揮作用。而這一切,都是積極響應黄秉維先生發展地理科學號召的結果。

  在科研成果方面,在“三個方向論”指引下,中大地理係在自然地理研究方面碩果纍累,且達到較高的學術水平,爲同行矚目。這方面論著不勝枚舉。代表性的有黄潤本《水熱平衡概論》(講義),後又在《地理學報》、《中山大學學報》上發表多篇水熱平衡方面的論文,影響甚大。在水文學方面則有沈燦燊、盧如秀《珠江三角洲水文研究》,也引人注目。在河口海岸方面,更將河口海岸動力過程、沉積過程與地理過程結合在一起,形成動力地貌學研究方向,實際上是綜合研究的一個典範。在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方面研究上,有關成果更膾炙人口。早年在唐永鑾、黎積祥先生帶領下開展一系列綜合考察,涉及生物資源、土壤、橡膠林地選擇、河口定位觀察等衆多方面,爲此總結而成論著、報告、圖册、資料匯編等難以一一曆數。有代表性的如《廣東省鼎湖山附近的土壤》、《廣東省的土壤區劃》、《海南島西南部水熱狀况及其在紅褐土形成中的作用》、《海南島西南部生物化學地理》、《廣東主要景觀類型的生物地球化學特點》、《瓊西南地區生物群落生態序列》等論著,都處在全國領先水平,足令人回憶和驕傲。

  (三)新背景下黄秉維思想發展與中大地理學

  黄秉維作爲地理學思想的一位大師,他的觀念與時俱進,且不斷引領中大地理學邁向新的高度,這已成爲新背景下黄秉維與母校關係一個新的表現形式,取得顯著成就。

  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概念和地理系統科學概念出現以後,黄秉維很快接受,並大力推廣這些充滿時代精神的科學概念,除他爲此發表一系列講話、出版相關論著以外,也很關注這些新概念在母校的傳播和應用。1999年中大地理係成立70週年,黄秉維爲地理係題詞,指出:“地理學的對象是作爲人類生活場所的地表或地球表層,其内容涉及所有科學。自二戰以來,人類所得到的新知識遠遠超過以前全部的積累。這爲地理學帶來空前的挑戰和機遇。在某一意義上,地理學基本的方法是在綜合指導下之分析,又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這一工作過程落在新知識積累之後便成爲落伍疲卒,與之相諧並進,便左右逢源。21世紀即將來臨,我們希望,我們相信,我們能力挽狂瀾,力争上游,不落在時代之後”。他又在另一場合指出:“没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較長期通力協作,要從多學科研究轉軌到跨學科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能集中少數能綜合自然及能綜合社會經濟的人員……針對主攻方向,協同作戰,困難是可以解决的”。中大地理係近年發展方向的確定和取得的突出成就,正是按照她的告誡和指導獲得成功的。

  近年,中大地理係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在20世紀末即將原有8個專業調整合併爲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3個專業,近年又重組爲地理科學、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5個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多、更廣。但不管這些專業和方向如何變動,都圍遶分析與綜合、部門與區域齊頭並進、相互結合的方向設置和開展教學與研究工作。這也與黄秉維先生一貫倡導的地理學辯證法的分析與綜合,即自然方面綜合、社會經濟方面的綜合,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地理思想相一致。正因爲如此,中大地理係近年形成了人文地理、旅遊地理、城市與區域規劃、GIS優勢學科和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新的學科增長點,並取得許多新成果,一步一步地實現新跨越。這雖有多種原因,但不可忽視的是,黄秉維作爲中大地理係摯友,他對母校傾注的感情、學科發展的指導,都起到了方向性和引領性的作用。

  (原載《黄秉維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編輯組編:《黄秉維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2013)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