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社區的地域特徵與建設規劃的環境分析

  社區作爲社會一部分,包括了賴以存在的空間、它的社會組織、以生活爲本的功能、以共同生活方式爲標誌的文化,以及表現這些要素發展的歷史等。城市作爲一個整體,由多個社區組成。爲了保障社區存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社區必須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因此,社區規劃應以這些基本概念内涵爲出發點,根據一個城市總體規劃和布局方案,確定社區建設規劃,作爲實施城市總體規劃一個方面。廣州已作過多次城市規劃,最後確定廣州爲一座具有山、水、田、海優美環境、“華南山水商都”、“花園式城市”,空間上確定“東進、西聯、南拓、北優、中調”發展方向等。本文在闡述廣州社區地域特徵基礎上,對廣州社區建設規劃環境試作分析。

  一、廣州社區現狀與評價

  近年,隨着城市擴大,房地産業崛起,社區才大量出現。廣州市提出“以地緣爲主,户數服從地緣”原則,每個社區以2000户爲基礎,全市共劃分1426個社區,每個社區平均管轄人口約1800户,若以每户4口計算,則每個社區管7200人,但有大量外來人口未包括在内。這種城市和人口新態勢向社區規劃提出更高要求,也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社區規劃問題的出發點。

  (一)廣州社區類型多、結構復雜

  從廣州社區形成的時間和文化空間性質來看,可分爲傳統社區和現代化社區,前者主要是老市民或農民爲社區群體,保存較多傳統生活方式、風俗文化、價值觀念,以及傳統建築等人文風貌。地域上包括廣州越秀、荔灣、原東山、海珠、天河、黄埔、芳村區一部分,以及市所轄原番禺、增城、從化、花都縣城,以及小城鎮和農村,相當於它們的居委會和村委會。傳統社區文物古迹衆多;建築陳舊、密度大、質量參差不齊,人口密集、居住環境差、人流、車流、物流密度大;地下管綫多。但文化底藴深厚,人際關係較融洽,文化特質較均一。僅就建築密度而言,荔灣區達66.2%,越秀區達65.99%,東山區達48.1%。

  現代化社區包括專能社區、新興住宅區、經濟開發區等。這類社區大部分是近年隨着廣州城市擴展、商貿中心變遷、房地産開發、産業布局轉移、城市規劃方向和用地調整、大型工程項目上馬、行政區劃調整等而産生,反映了廣州改革開放的成就,也是城市新面貌的標誌。這類社區現代化程度高、人口來源廣泛、文化程度較高、白領階層不少、各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先進、完善,環境相對良好,管理水平較高,文化空間性質較爲均一,與傳統社區形成較鮮明的對照。屬於專能社區的主要是大型文教區、科研區、商務區等,如五山高校區、大學城、海珠區官渡生物島、天河商務中心、北京路、上下九路商業步行街等。社區人口文化特質相對一致,以教學、科研爲主業,或以購物爲主要社會活動等,這類社區是廣州文化窗口,折射出廣州城市形象。新興住宅區近年异軍突起,星羅棋佈於全市,規模參差不齊,經統一規劃,建築整齊劃一,各類生活、服務設施較齊全配套、實行物業管理、治安比較良好、生活質量較高等。這是目前廣州數量較大、歷史壓力最小一類社區。但居民處高樓深院,往來少,人情澹薄、鄰里人文關懷不足,甚至老死不相往來。較爲典型的如廣州市區麗江花園、祈福新村、華南碧桂園,花都區蒙地卡羅山莊等。經濟開發區爲遠離城市中心區而集中成片開發的經濟小區,以專業性或綜合性産業爲主,有固定範圍、統一布局、功能分工明顯,以藍領、白領階層爲人口主體,各種組織較健全,管理先進,是現代社區的一個典範。廣州有黄埔技術經濟開發區、南沙蒲洲高新技術開發園,以及以這個開發園爲核心正在建設中南沙海濱新城等。

  城鄉二元結構使在城市邊緣原本就存在着農村,這是“城中村”原生態。改革開放以後,廣州吸引數以百萬計外來工。一部分外來工在城鄉接合部之間形成聚落,也被稱爲“城中村”,是一種特殊社區類型。在廣州有138個這樣的城中村,分佈在老城區的有46個,其餘在新老城區邊緣,如越秀區登峰、海珠區鷺江村、天河區獵德村、白雲區蕭崗村、黄埔區南基村等。這些城中村由於地緣關係,有“四川村”、“湖南村”、“廣西村”、“江西村”、“新疆村”等之稱,皆爲文化共同性的人群聚居之地。這些社區多臨時建築,亂、臟、差嚴重,人口流動性大,成份復雜、犯罪率高,生活質量甚差,管理困難。城中村在地域上雖被視爲城市一部分,但户籍、土地權屬、行政管理體制仍是農村舊模式,是城市社區中最需要整治、也最難整治一種類型。

  (二)廣州社區規模懸殊,區域差异大

  據新編《廣州市志·建置志》,廣州各區、縣社區平均人口較均匀,約2000人左右,但社區密度(km2/個)却差异很大,市區最稠密越秀區和荔灣區(0.044 km2/個)與最稀疏白雲區(3.915 km2/個)有88倍之差。而廣州市轄縣社區密度較均匀,市區社區與轄縣社區之間分佈差异却很顯著。據計算,廣州市區社區密度爲0.988km2/個,市轄縣爲5.325 km2/個,前者爲後者的19%。此爲中國社會城鄉二元結構差异在空間上表現。市區社區高度集中,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而社區稀疏市轄縣恰是城市人口轉移主要方向。近年,番禺、花都改爲市轄區,撤銷東山區、芳村區,新成立羅崗區等,市區範圍擴大,爲吸納更多城内人口和産業創造有利條件,社區也隨而獲得較平衡發展。而從化、增城仍爲廣州市代管縣級市、行政上有相對獨立性,保持既有社區規模,即變化不大,與廣州市區本身社區規模又産生一定反差。

  (三)廣州社區分佈格局多樣,社區環境差异顯著

  基於社區歷史進程和發展水平不同,廣州社區分佈格局也不盡一致。傳統社區在城内呈集中成片分佈、相互毗鄰,如歷史最長的越秀、荔灣區内傳統街區,即屬其列,稍後開發的東山、海珠區也有一部分社區是集中連片的。這種社區便於管理,但歷史遺留問題多,是舊城改造主要對象。傳統社區中村委會,居民聚族而居,一村一姓,或一村數姓,皆以族緣、血緣結合成地域人群,呈點狀散佈在城區以外,居民向心力、凝聚力强、宗族、家族勢力强大,且與社區政權有緊密聯繫,是社區建設一個應充分注意問題。

  現代社區因歷史短淺,多按城市規劃制度而建,呈板塊或組團式分佈,相互間有一定間距,或緑化帶,社區空間性質和景觀相對均匀,便於社區内部服務和管理,以及社區間聯繫,有助於構建和諧社區。

  (四) 廣州先進社區數量偏少,地區分佈不平衡

  自2000年以來,中央和省府相繼發佈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廣州則從2000年11月開始社區建設試點。到2005年底,廣州涌現大批文明社區,使社區建設面貌大爲改觀,在全市1426個社區中總結出103個各類先進社區作爲典範推廣,占社區總數7%。而先進社區數量與各區社區總數比例大致相協調,如下表:

  表1. 廣州市先進社區分佈(2005年)

  表格略

  老城區先進社區分布較均衡,新城區天河區先進典範則比較突出,而新設區先進典範稀少。這種格局説明新興社區在建設先進社區方面效果優於老城區,更是新設社區難以企及的。

  二、廣州社區建設布局和管理上存在主要問題

  (一)社區建設以往未能列入城市規劃範圍

  由於廣州社區有意識的建設較晚,故在歷次廣州城市規劃制定、編修中都未占應有的地位,遑論作爲專項進行規劃建設。即使在城市小區規劃中也强調小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擺設,並列爲小區規劃的主要内容,但這種“小區”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社區”。前者是一個生活空間,主要由建築物、道路、公共緑地等搆成,後者則是個綜合性概念,除了“小區”所具有的可視人文景觀,還有既可視又可悟意念空間和各種制度搆成的功能空間。這樣,廣州社區建設嚴重滯後於城市其他各項事業建設和發展,是一個亟待加强建設領域。

  (二) 廣州社區劃分依據單一

  目前廣州社區以户籍人口爲依據,而廣州事實上存在大量流動人口,未能納入社區劃分人群範圍。這部分人群不能享受社區福利和服務,有失社會公平,不利於社會和諧。當然,面對龐大流動人口,如何科學地劃分社區,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問題,仍須深入研究。

  (三)社區建設滯後於城市擴張,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

  近年廣州正在實施“東進、西聯、南拓、北優、中調”空間發展戰略,行政區劃上撤銷東山、芳村兩區,新建羅崗、南沙區,城區範圍不斷擴張,但囿於各種條件,這些新市區的社區建設未能同步發展,甚至出現社區空白,急需填補。

  (四)居委會管理“行政化”、集權化傾向,與社區功能脱節

  長期以來,居委會被街道辦事處視爲下屬機構,承擔了許多行政事務,如計劃生育、治安、緑化、救濟、醫療等,造成沉重行政負擔。而居委會作爲城市居民自治組織,本不應負擔政府行政工作,但實際上又無法擺脱。其實,這些工作完全可由社區承擔。這種矛盾應通過理順居委會和社區關係,加强社區組織作用和凝聚力加以解决。

  (五)居民對社區參與意識薄弱

  源於習慣勢力,居民對居委會信任程度高,有事多找居委會,或所屬工作單位。而社區新成立不久,其威望建立尚需假以時日,不少駐社區部門、單位對社區參與意識澹薄,缺乏對社區工作支持,形成社區運作困難局面。

  三、廣州社區建設規劃環境分析

  廣州社區建設環境是社區規劃的基礎和重要内容,包括其存在發展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保障社區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種設施,其中環境又可分爲城市外部和内部環境,以及人文精神環境三大部分。

  (一)外部環境

  地理環境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區人文精神形成與演變的重要因素。廣州僻處南海之濱,江海交匯,北有五嶺阻隔,邊緣區位形成對内封閉、對外開放格局。廣州自古山高皇帝遠,接受中原政治、文化影響相對少而薄弱,同時較多地接受海外文化,以及保留較多的土著文化(主要是南越文化),幾種文化交融整合,形成作爲嶺南文化主體的廣府文化。廣府文化一個特點是風氣自由、政治氣氛澹薄,世俗文化、市井文化發達,有别於正統的中原文化。以商業繁華著稱的廣州西關市井風情可爲廣州社區文化的代表。

  秦漢以來2000多年,廣州一直保持對外通商,商業十分繁榮。清初屈大均説廣州“商賈之集,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於秦淮數倍”。無論古今,整座廣州城沉浸在商業海洋中,各種購物、飲食、娱樂招牌廣告至爲觸目,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廣州商業環境和重商意識在全國罕有其匹,且與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保持着千絲萬縷商貿關係,把廣州置於世界性商業環境中,這是廣州社區建設必須充分考慮的一個要素。

  廣州爲多元文化薈萃之區,古代廣州主要接受印度和阿拉伯等外來文化。近世港澳先後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中西文化經過衝撞、交融和整合,形成嶺南文化多元性和開放性。近年改革開放,廣州又是試驗基地,敞開自己的大門,接受國内外各種文化,它們在廣州登陸,滲透各個社區。在珠三角有3000萬外來工,作爲文化載體,遍佈在廣州大街小巷,同樣展示廣州多元、開放文化風格。由此决定廣州社區文化建設規劃必須以此爲背景,構建自己的藍圖。

  廣州不僅是河港,更是海港城市。廣州人對海洋資源和空間開發利用,培養了廣州文化兼容、變通、冒險、超越等特質和風格。秦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是發祥地之一。從唐代到明清,廣州一直是對外貿易首位大港。新中國成立以後,廣州長期保持“一口通商”地位,廣交會至2006年即辦了100届。改革開放以後,廣州仍不失爲我國最大一個外貿樞紐港。清初在廣州出現十三行,即爲中外貿易之地,也是一個特殊社區。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語大量融入粤語中,從新中國成立前200多個常用語發展到現在400多個,成爲廣州最常見語言景觀。廣州每個社區無不打上西方文化烙印,但又不失自己本根文化。廣州文化這種歷史和現實是廣州社區建設規劃不可忽視的文化背景。

  (二)内部環境

  廣州城市内部生態環境深刻影響城市功能、布局和居民生活,也是社區建設規劃的空間依託。

  雲山珠水是廣州建城基礎,自古就有三山(白雲、越秀、瘦狗嶺)、二湖(菊湖、西湖)、六脈、八濠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廣州城市背山面水而建,坊裏也是高低錯落其中。越秀山麓、中大台地、石牌台地等是廣州主要行政區和教育區所在,而東山台地、城南、東關、西關平原先後開發爲住宅區和商業區,或商貿住宅區,也是廣州主要社區所在。

  語曰“山得水而活”,“水得山則靈”,水是廣州活力所在。珠江作爲廣州母親河,也是一條景觀軸綫。廣州主要建築物多沿江擺佈,從過去愛群大厦到近年白天鵝賓館、星海音樂廳、廣東美術館、中大北校門廣場、潖洲會展中心等,都代表了不同類型社區。過去珠江上蛋艇雲集,蔚爲大觀,蛋民生活、風俗獨具一格,爲廣州最大一個水上群落和社區,至今仍有殘存。廣州有如此衆多河涌和豐富水資源,自是城市建設、營造優美環境社區和繁榮社區文化不可或缺的。

  文脈展示城市發展軌迹,也是社區建設内部環境。廣州城市核心秦漢以來一直在今中山四路與中山五路,即原兒童公園一帶,2000多年未曾變動。今北京路展示廣州千年文化街(北京路千年古道)即爲廣州城市發展時空軌迹。這條中軸綫從未中斷,世代爲城市中心和中軸綫。中軸綫兩側分佈大量歷史文物古迹,也形成廣州最古老社區。

  19世紀初,東山一帶被開發,爲民國時期達官貴人、西洋教士等聚居之地。東山社區是新式權力象徵,至今仍保留許多小洋房,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城外向爲商貿中心,明清時期西關工商業興盛,造就了一個富裕商人階層,於是西關大屋、西關小姐等人文景觀應運而生,成爲廣州商業文化最發達之區,也是廣州商業氣息最濃的社區所在。

  海珠區即河南島原爲廣州農耕區。傳統農業聚落廣爲分佈。民國時期,河南形成爲廣州工業區,並沿珠江前航道出現商業街市,但農村仍是河南島社區主體。

  這樣,到新中國成立前,因廣州城市空間擴張,形成文化區域差异,有“郡城之俗,大扺尚文。而其東近質(樸),其西過(奢)華,其南多貿易之物,而北則荒凉。故諺雲‘東村西俏,南富北貧’”。當時流行一句俗語:“有錢無權住西關,有錢有權住東山,無權無錢住河南”,不僅反映廣州財富權力分佈格局,而且也是社區分化最好注脚。

  近年,廣州向東發展,出現天河,即廣州新中心商務區(CBD),高樓大厦鱗次櫛比,白領階層、文化精英,名店、名車、高收入等諸般品牌薈萃,一派新潮都市文化景觀,與舊城區形成鮮明對照。對於這種新興社區,其建設規劃方向、模式等應自當别論。

  (三)人文精神環境

  嶺南文化在精神層面特點,包括廣州人風俗、宗教、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處世哲學等,都在特定時空表現出來。而社區作爲人類行爲空間,它的建設必然受這些精神文化制約和調控,搆成兩者互動關係。

  節慶民俗是社區交往的主要内容,居民參與率很高,擁有很强凝聚力,特别是帶有很鮮明地方文化特色,是形成社區居民認同感、歸屬感的重要力量。廣州民間節慶一年有76個之多,各月都有,正月多達14個,最少十一月也有2個。社區是這些節慶活動的主要場所,廣州端午賽龍舟,往往以村社爲單位開展,海珠區龍潭、新滘,白雲區石井、天河區獵德等龍舟很出名。在現代條件下,這些節慶民俗活動有些實現了向現代化轉换。如番禺黄閣鎮將麒麟舞這種古老巫術禮儀改造爲現代舞蹈,轟動四方,2000年奪得全國民間藝術最高奬“山花奬”,爲所在社區成員深感榮耀和自豪。這類傳統元素與現代城市積極向上的精神相結合,反映在當代背景下社區民間文化的一種創新,也是廣州社區文化一種發展潮流,其對社區建設規劃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廣州歷史上名人輩出,列入《廣州名城辭典》的就有138人,既有流寓,更多的是當地産生的。如唐宋名臣張九齡、蘇東坡、崔與之,明清南園前後五子、嶺南三大家、近現代各界精英,可謂群英燦爛,照亮廣州歷史夜空。廣州人務實,過去對名人展示少,其實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社區建設不可忽視的資源,應作爲社區一個標識,凸現社區歷史和風格。

  廣州擁有很多民間神話傳説,折射出嶺南文化多彩多姿風格。這些民間傳説落實到某一地域,也就是歷史或現實社區所在。如廣州稱爲穗城、羊城,皆源於五羊神話、海珠石、珠江得名於阿拉伯商人遺珠江中傳説等。

  嶺南人尚鬼,鬼神文化大行其道。廣州人崇拜對象很多,各有其廟宇,如水神有南海神廟、媽祖廟、主生育神金花廟、表彰忠義有關公廟、醫藥有華佗廟等,分佈廣州大街小巷,供奉香火很旺。這些偶像成爲人們的精神家園,有相當向心力。正確對待和整合這些神話資源,也是社區建設規劃必須作出的一種選擇。

  四、廣州社區建設規劃空間格局

  按照廣州上述社區建設環境的區域差异,社區建設應尊重歷史,正視現實,着眼未來,因時因地制宜,有區别地按照舊城區、新城區和城中村三大塊來構建社區建設規劃空間格局。

  (一)廣州舊城區社區

  針對廣州舊城上述歷史和現狀特點,應以舊城改造與城市更新爲中心。前者賦予舊城以新的生長活力;後者既包括城市物質環境的改善,也包括社會、經濟活動的復蘇。近年,廣州提出的“中調”就是針對舊城區而言的。這個方針不但適用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也適用於社區規劃建設。這其中包括:

  尊重舊城歷史:一座城市發展歷史總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新陳代謝的過程,對廣州舊城的傳統街區不能不加區别地大片拆除、采取推倒重建的單一開發模式、破壞原有城市空間結構、社會網絡和社區,而是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和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在追溯舊城歷史,保護城市文脈基礎上,做好舊城歷史復原和改造工作。

  保護舊城文化:尊重舊城歷史是爲了保護舊城文化。舊城歷史文化是城市一個靈魂,必須在舊城改造中繼承和弘揚廣州優秀歷史文化,保護廣州作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所要保護的古建築、傳統街區和整體風貌。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所展現廣州千年文化風貌,即爲構建文化廣州社區的良好典範,獲得中外人士的交口稱譽。

  加强經濟活力:舊城及其社區囿於傳統經濟模式,經濟遠不及新城區富有活力和成效。爲此,必須把改造舊城與發展經濟相結合,從中獲得經濟效益,以保障社區建設所需資金。近年廣州舊城區内房地産業興起,一些商貿社區出現,帶來顯著經濟效應。荔灣區上下九商業步行街社區即爲成功典範。

  生態優先:在舊城改造和社區建設中,生態優先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爲此,逐步遷出舊城人口,降低容積率,拆除部分舊建築,加强區内具交通、消防、緑化等設施建設,盡可能改善區内生態環境,爲建設文明社區的主要内容。海珠區南華西街社區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此,現已建成爲一塊舊城區的緑洲,爲廣州人贊不絶口。

  政府介入:舊城改造與城市更新,一方面要藉助房地産開發商的力量,興建住宅區、商貿區等;另一方面,必須政府介入,運用行政力量保障舊城改造按照有關政策、法規有序地進行,而不是一哄而起,亂拆亂建。當然,社區居民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動員各方面力量,在政府指導下,有規劃地開展工作就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廣州新城區社區

  廣州新城社區歷史壓力小,很多可在一張白紙上開展規劃,故其與老城區社區建設規劃的理念、模式應有不同。

  生態文化是當今文化發展最高階段和處理人與環境關係的最理想模式,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由之路。在社區裏,既要保持良好人文環境,又要保護自然。爲此,要把創造一個天藍、水碧、地緑、空氣清新、整潔乾净的社區環境放在首位,以“環境優先”理念指導社區一切建設。

  社區服務必須制度化,是爲行爲文化。這種行爲文化包括提供方便居家生活的數字化生活方式,建立保障居家安全的防範體系,體現人文關懷的專業化服務理念,以及形成體現家園觀念的社區公民參與意識等。

  應建設爲社區居民一個精神家園。這包括在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培養居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倡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居民身心全面發展。近年,廣州城郊出現不少大型住宅區,如番禺“華南板塊”所包括星河灣、華南新城、雅樂居、廣地花園、錦綉香江、華南碧桂園等,在社區規劃建設方面各有創新,形成不同模式。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以建設“新居住文化”爲宗旨,以創建學習型社區爲切入點,走社區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廣州城中村社區

  城中村是處於城市社會邊緣的社區,既有一定城市但又保留較多農村風貌。這類社區是廣州社區管治建設的一個難點,應爲社區環境整治和規劃的一個重點。

  首先應將城中村納入城市規劃範圍,在目前改建條件不成熟背景下,也應在規劃中視爲城市遠期發展目標,即從目前村民聚落遠景規劃爲居住區或公共設施、市政設施使用區。次之,選取某些城中村作爲改造樣板,取得經驗,加以推廣。2000年,廣州市政府確定白雲區三元裏村、槎龍村、棠溪村,天河區石牌村、黄埔區筆崗村、芳村區茶滘村、海珠區瀝滘村作爲改造“城中村”的試點,到2007年,已有槎龍村社區、三元裏街走馬崗社區、機場第一社區、梓元崗社區、天河獵德社區等成爲廣州社區建設典型,有關經驗在全市推廣。但基於“城中村”問題復雜,對其改造不能操之過急,近期在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建設上可以有條件地妥協迂逥,重點在控制土地利用性質、建築環境與城市道路等,即“退一步,進兩步”策略。再次,待條件成熟,時機到來,即對 “城中村”進行整體改造,特别是設法改變村民傳統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傳統觀念等,達到城市化目的。2007年底,獵德社區的整體改造成功,提供了有益借鑒。

  五、小結

  廣州作爲歷史文化名城,社區原有一定社會基礎,但只在近年才開始真正意義社區建設。基於歷史積澱和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廣州社區存在類型多、結構復雜、規模懸殊、布局形態和發展水平參差不一等特徵,以及管理欠妥等問題。應根據社區所處環境不同,即由江海交匯、毗鄰港澳地理區位、千年商都、具有海洋文化特質的廣州外部環境;山水相依、城市文脈歷史悠久、文化區域差异明顯、新城區崛起等廣州内部環境,以及風俗活動頻繁、名人輩出、篤信鬼神等人文精神環境等特點來指導社區規劃,並按舊城以改造和更新爲主;新城區以現代化標準,建立生態文明;城中村應分期分批、區别對待,達到城市化等理念和模式區别社區規劃,並爲此采取相應對策與措施。

  (原載《熱帶地理》2008年第5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