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陳濟棠主粤與廣州城市近現代化

  廣西防城人陳濟棠,從一個山鄉青少年成長爲統治廣東的南天王,治粤八年(1929—1936),成就斐然,獲得廣東的人的歡迎和讚頌,被譽爲“陳濟棠時代”。并且在其身後半個世紀以後,仍能得到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肯定和稱道,1980年9月10日對陳氏之子陳樹柏説:“令尊治粤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在懷念他。”顯示陳濟棠在舊中國廣東地方史上享有崇高聲譽,爲國爲民做了不少好事,故能名垂史册。

  誠然,作爲一個特定時代政治人物,陳濟棠既有其功,也有其過,這雖早已有定論,但囿於既定政治標準和思維定式,已有評價也不無可議之處,這有待於進一步研討。本文旨趣,力圖從廣東省會城市廣州的在上世紀20—30年代的城市性質、産業結構、功能、對外輻射和影響等向近現代化城市轉變上與陳濟棠治粤業績相聯繫,以期證明,正是陳濟棠主粤的政策、膽識、魄力、勇氣、謀略和科學合理規劃與實施在才廣東相對穩定局勢中,建設了一個近現代化廣州,既能前承,更可啓後,這是廣州城市建設發展第一個黄金時期,非常值得反思和總結,當有助於當今廣州城市規劃發展。

  一、廣州城市原型

  廣州自秦漢建城,經2000多年不斷發展,到清末民初,已建成爲一座遐邇聞名傳統大城市。這就是廣州城市的原型,這包括:

  (一)政治中樞  

  廣州歷爲嶺南政治中心城市,到明代爲廣東布政使司和廣州府治,以及南海、番禺縣治。清因之,故志稱:“五嶺以南,郡以十數,縣以百數,幅員數千裏,咸執秩拱稽受治於廣州之長”。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廣州爲廣東省省會。1918年10月,廣州以省會成立廣州市政公所,1920年成立廣州護法政府,編定廣州市區。1921年2月15日成立廣州市政府,直隸廣東省,孫科爲首任市長。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故廣州又有穗京之稱。1930年1月,廣州昇格爲特别市,直隸於中央,政區級别相當於省級。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設置的建制市,反映了近代氣息,不但强化城市本身的治理,促進了市政建設和經濟發展,而且改變了廣東政治空間結構,形成瞭高踞於其他政區之上的政治中心,加快了行政指揮的空間進程,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推動了地區之間的政治結合。廣州一經確定爲全省行政中樞,對加速全省政治統一起了很大作用。另外,廣州也由此成爲各種政治力量活動中心,30年代以前廣州不斷發生各種政治、軍事力量反復較量事件,即因其爲廣東乃至華南,甚至一度爲全國最大政治中心。故廣州這種政治地位,無疑爲後來崛起的的陳濟棠獨霸廣東,主政一方奠定了一個堅實的政治舞台,陳氏即借此充當了一個威武雄壯的政治角色,撰寫了治粤8年的政績篇章。

  (二)廣州城建設和布局

  明清不斷修築和擴大廣州城,時廣州城分屬番禺和南海縣管,無統一管理機構。據同治《番禺縣誌》記載,全城屬番禺縣轄的街道有48條,而同期《南海縣誌》載,屬南海縣轄街有44條。兩縣共轄92條街,全分佈在城内,並形成以今北京路爲城市中軸綫,奠定了廣州城市發展基礎。

  明清以來廣州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廣州地區在明代已擴展到城外,即今西關一帶,後又開發海珠島(河南)和東山一帶,形成新街區。據載清代有街道55條,番禺縣屬24條,南海縣屬31條,新城區爲新興商業區, 爲富商居住,故時諺“東貴西富,南村北貧”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差异。這些街道皆按中國城市傳統方格狀布局,淺窄狹小,廣州雖爲商業大都會,但仍不能擺脱封建經濟下城市形制和風貌。這也成爲舊城改造的基礎。

  (三)工商業發展

  組織内外貿易和商品流通是廣州城市最基本一個性質、最重要一項功能,也是它的基本活動。1921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把廣州建設爲“南方大港”,也是世界性港口,廣州不僅有集散國内外商品功能,而且也是一個巨大商品生産中心城市。1912年,廣東有工業企業2426家,大部分集中在廣州,不少是新興工業,如機器繅絲、織布、橡膠、水泥、冶煉、火柴、機器製造、造船等,處全國先進地位。這不僅有官營,更多的還有民族工業,且工業往往與商業相互依存。商品零售業也很發達,與旅業相互關聯互動。珠江河上疍艇,既捕魚、運輸,又從事餐飲、住宿,甚至色情業,造成廣州畸形繁華。

  (四)交通網絡

  廣州得益於三江交會、(珠江)八口入海地理優勢,水陸運輸非常便捷。1903年廣三鐵路通車,1911年廣九鐵路全綫通車,廣州與香港聯成一體,極大地促進珠三角這兩個經濟中心發展和互補;1900年開始籌辦粤漢鐵路,經30年反復和努力,後在陳濟棠時代結束前全綫通車。此外,以廣州爲中心水上交通在清末民初也呈良好發展態勢。與廣州有直接聯繫的珠江水系干支河流近600條,通航里程1.3萬公里,在梧州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區,可通行500—1000噸駁船,這對無論民用還是軍事運輸都非常有利。至海上交通,戰後廣州港地位由於上海港、香港崛起而喪失戰前地位,但仍不失爲華南區最重要港口之一。

  但不管怎樣,在民初社會動亂、軍閥混戰,外憂内患背景下,廣州政治、經濟動盪不安、民生困苦,始終不能擺脱衰微破敗局面,廣州仍是一座傳統意義上的大城市。

  二、陳濟棠執掌廣東

  陳濟棠在20年代以廣東爲舞台的一系列政治、軍事鬥争中出奇制勝,施展拳脚,擴大勢力,奪取地盤,最後登上執掌廣東軍政大權的寶座,成爲南天王,爲治理廣東、建設廣東、造福廣東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礎。

  1929年初,陳濟棠在國民黨廣東省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爲執行委員,同年3月,國民黨廣西軍閥李濟深在南京被蔣介石軟禁,隨同李濟深出發的陳濟棠却扺達上海,接受蔣介石的任命,擔任廣東編遺區特派員,掌握了廣東軍權,6月,擔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組織部部長,掌握人事大權。這樣,陳濟棠一步一步掌握國民黨在廣東的黨權、軍權和廣東省、廣州市議會的控制權,從而完成了他政治上的南天霸業,直到1936年倒台。

  陳濟棠執掌廣東之初,到處破敗不堪,百業凋敝,人心浮動,是一個大爛攤子。陳濟棠出於維護他統治廣東的根本利益,采取一系列穩定政局、恢復元氣的政策和措施。1929年,陳即提出“速謀建設,以回復地方元氣“的設想。但因其時粤桂戰争和中原大戰未止而未赴諸於行。直到1932年9月27日,陳濟棠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提出並經西南政務委員會通過《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提議書》,包括建設“模範新廣東”口號。提議書明確指出:“國民革命事業,策源於百粤。二十年來,百粤人民自獻其生命財力,以效忠勤於革命運動者踵趾相接,其有造於黨國,確爲不可磨之事實”。如果今日仍“若非預先步驟,嚴厘方針,各本其犧牲奮鬥之精神,一致努力,則所謂革命建設、人民權益,無所寄託,甚非本黨革命建設之本旨”。陳濟棠希望通過經濟建設以增强政治生機,“做成三民主義新廣東”。提議書内容涉及政治、財政、鄉村、城市、教育、交通等方面,其中與廣州城市相關者,提出“鄉村建設、城市建設,須平衡發展,不宜偏重城市建設。”“物質建設、精神建設,須平衡發展,不宜偏重物質建設”;“爲收容失業人員,在鄉村應發展農業礦業,在城市應發展工業”;另對城市教育,提出廣設職工補習學校,擴充平民學校,增設職業課程,教育職業化,學生勞動化,擴充大學文、法、政、經等學科,以及農礦工商等應用門類;在救濟事業方面,提出多設平民醫院,廣設養老院、托嬰所、收容乞丐,設義倉、公共飯堂、平民寄宿舍,設立公共墳場等;在交通方面,提出建設省道,整頓水運,經營航空業、長途電話,以及修築江門至飲廉、廣州至潮梅鐵路,以及三水至梧州鐵路等。在實施這個施政計劃過程中,陳濟棠作過多次檢查,并發表相應講話,如1933年《三年施政計劃是準備建設新廣東的計劃》,同年《林雲陔在聯合紀念周作關於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的報告》,同年5月30日《關於扶植商務以吸引僑商投資實業提案》,1934年2月4日《黨員應切實協助政府實施三年施政計劃》,同年7月《唤起民衆協助政府推行三年計劃》;《整理廣州市政要抓人和法兩要點》,同年8月《三年來本省施政狀况》,1936年3月《綏靖、整理警衛隊與三年計劃執行情况的回顧》。這些講話,清楚地説明陳濟棠在統治廣東期間,確實爲改變廣東政治、社會經濟面貌作出不懈努力,並在這方面産生積極效果,在廣州城市建設方面更不例外。

  三、建設廣州城市的成就

  馬克思認爲“商業依靠於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爲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商品經濟的活力,將到達它所發揮作用的一切地方,推動卷入商品生産地區的發展。故列寧指出:“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一座近現代化城市應具備這些條件,即商品經濟發達,文化事業發達,還有“城市本身表明瞭人口、生産工具、資本、享樂和需要的集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些論述,爲評價廣州是否達到近現代城市指明瞭方向。

  陳濟棠建設“模範新廣東”最重一項内容,即致力於使廣州進入近現代化城市之列。他1934年7月23日在《市府紀念周的講話》中指出:“廣州是革命策源地,中外觀瞻所係,辦理廣州市政,不獨應爲全省政治的模範,而且應進而建立全國的模範,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前進,實施三年計劃。”他强調“整理廣州市政要抓人和法兩要點。”對於前者,陳氏指出,政治人格“必須操守好,態度好,養成廉潔的態度,親民的態度。一切工作都爲人民着想、事事設身處地,明白人情,才能熟揣人民利害,關切人民痛癢,替人民做興利除弊的事情”。“第二是法的問題,政治制度不是死板的,如制度有未臻完善,自然要設法改良,總以便民爲依歸。比方辦理自來水、電力的,必須注意供求適應,對於用户請求安裝水管或電表,應迅速辦理,不敷供應的時候,應設法補救。其他如土地局對市民聲(申)請登記及工務局對於市民請領執照,均須設法迅速辦理,使市民感覺快意便利。又如公用局對於發給司機執照等事項,應要慎重與敏捷,以免市民生命危險,及領照者有久候的麻煩。總而言之,政府和人民間一切辦事的手續,如有不便利於人民的,都要使到便利於人民爲止,否則令到市民失望,便失了爲人民謀福利的宗旨。”即使從文字上看,陳氏對廣州市政府公務員操守要求,對市政設施的建設和運作等事無巨細,都瞭如指掌,由此可窺在其治理之下廣州城市改革改變化之一斑。這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

  (一)制定廣州城市建設計劃

  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成立,即開始大規模拆城築路,歷時三年,完成了這項巨大工程,開闢了城内主要馬路,廣州開始達向近現代化城市。但一座近現代化城市不能没有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建設規劃,故1929年,也就是陳濟棠主政廣東第一年,廣州市政府即公佈了《廣州市施政計劃書》,可視爲廣州第一個城市規劃方案雛形,雖然它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1930年,由廣州市工務局局長程天固編制《廣州工務之實施計劃》,提出了廣州城市建設計劃,比前一個計劃書更全面、詳細地闡明廣州的地志、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以及道路、港口、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等内容。1932年8朋,廣州市政府公佈了《廣州市城市設計概要草案》,這是廣州城市規劃的第一部正規設計文件,包括了廣州功能區劃分、市區道路幹綫、粤漢、廣三鐵路在廣州橋樑、車站,以及機場、水廠、電廠、黄埔外港、白鵝潭内港、輪渡碼頭、倉庫選址、布局等。1932年11月又公佈廣州市道路系統圖,確定道路系統爲棋盤式,由此奠定了廣州城市基本格局,並爲後來繼承至今。

  (二)擴寬或新開闢主要街道

  廣州完成拆城墻後,即開展拓寬取直街道工作。結果是路網結搆合理,街道寬闊,交通方便,全市面貌焕然一新,近現代廣州街景得以形成。據悉,1929—1936年拓寬或新辟街道有湛塘路、東華東路、寺右新馬路、達道路、農林上路、法政路、長庚路(今人民北路)、大新路、米市路、光孝路、府前路、西湖路、光塔路、新堤大馬路、教育路、中華北、中、南路(即今解放路)、朝天路、靖海路、海珠北、中、南路、紙行路、詩書路、同樂路、龍津中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恩寧路、光復北、中、南路、長壽東、西路、第十八甫路、叢桂路、杉木欄路、槳欄路、禺東西路、十九路軍墳場路等,凡42條,約爲清末廣州92條街道的46%。據統計,到1936年,廣州修建馬路總長度達134公里。而同期廣州全市内街街道有6000多條,皆紆曲狹隘,房屋極不整齊,有礙消防、交通和衛生。1930年開始整頓,規定最窄是2.2米,最寬是11米,先後完成整治、拓寬内街1350條。這是一項巨大城市建設工程,爲此付出資金、技術和勞動難以估量。

  這些街道建成,廣州城區範圍進一步擴大。作爲城區擴大最明顯的標誌是騎樓馬路分佈變化。按騎樓爲地中海式建築,由歐洲人傳入南洋,繼在廣州拆城時傳入廣州,因適合廣州氣候和商業環境,很快獲得推廣,成爲廣州標誌性建築,也是嶺南建築文化最有特色一部分。其主要分佈在民初拆城改建馬路,如中山四、五、六路、東華路、西華路、龍津路、上下九路、恩寧路和六二三路、解放北路、小北路,以及河南的南華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今已成爲廣州城市名片。另外,這時竣工的中山紀念堂、中山圖書館、廣州市府大樓、海珠橋等,都是廣州著名建築,今已成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與陳氏和一批城市規劃專家大膽吸收海外先進文化是分不開的。

  最後,經過30年代前後建設,廣州新城市中軸綫已經形成,即北自越秀山中山紀念碑開始,南下山麓有中山紀念堂、經廣州市政府、中央公園、維新路(今廣州起義路)、延至海珠橋通河南區,縱貫廣州南北,將廣州城區劃分爲東西兩部分。且與廣州今北京路傳統中軸綫一起,搆成廣州第二條中軸綫,一直保護持到近年廣州天河區興起,以廣州大道爲骨架廣州第三條中軸綫出現。它們搆成廣州三條南北向城市中軸綫,代表了廣州城市發展所經歷的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歷史時期。中軸綫沿綫文化遺存遺址,成爲廣州城歷史滄桑的見证。

  (三)廣州近現代産業興起

  陳濟棠時代,廣州製造業和商業貿易成爲廣州經濟支柱,是廣州城市走向近現代化的基礎和標誌,也是陳氏主粤最燦爛一筆。

  陳濟棠利用1929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和廣東半獨立、相對安定社會條件,廣開門路,發動華僑,廣泛籌集資金,吸收先進技術,網羅人才,大力振興以廣州爲中心的廣東近現代産業,主要是工業、商業貿易和交通運輸業成就卓著,留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可供後人借鑒和參考。

  在工業方面,廣州新興行業和産品如雨後春笋,不斷涌現。據有關統計,到抗戰前夕,廣州新建工業部門就有非金屬加工、燃料加工、有色金屬冶煉、金屬加工、化學加工、建材、玻璃、陶瓷、橡膠、木材加工、紡織、縫紉、皮革皮毛加工、油脂加工、食品、食鹽、印刷、文教藝術等159部門,産品有數十種。比較著名有西村水泥廠、廣州泥城發電廠、增埗自來水廠、廣州硫酸廠、協同和機器廠、市頭糖廠、新造糖廠、馮强膠廠、西村肥田料廠、河南紡織廠、省營造紙廠(南石頭造紙廠)等,皆達當時先進技術水平,形成舊中國廣州發展的高峰時期,很多工廠保存到新中國成立後,成爲廣州工業更新改造的基礎。

  商貿是廣州城市基本活動。陳氏利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給這些國家帶來衝擊的機會,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發展對外貿易,刺激了廣州工商業發展。據統計,1928—1932年廣州口岸對外貿易約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左右,多數年份入超,且平穩地發展,平均年增長157%,遠遠超過了前代。

  外貿與商業相互促進,廣州市場一片繁榮興旺。1933年,廣州民營商業銀號達498家,分早、午、晚三市交易,其興旺的景象超過了香港。至茶樓酒肆、商業網點、旅館、戲院等遍佈全市。1933年廣州各行商店達2.2萬餘家,平均每50人一家。僅旅館一項,1933達291家,廣州成爲中外商旅雲集之地。1929年廣州人口爲81.17萬人,1932年增長到112.26萬人,三年間增加了38.3%。廣州躋進百萬人口城市之列,成爲大城市。時有評論説:“外人初到廣州遊覽,常嘆廣州近年物質之進步。蓋高樓大厦、東水馬龍,頗足眩人耳目。”。樑漱溟也大加稱贊:“民國十六七年,兄弟曾到廣州,現已隔七八年。現在之廣州,與以前之廣州又不同,碼頭增多,市面擴大,建築物、汽車都日有增加”。1934年,廣州已有長途汽車綫路15條,長途汽車公司15家,營運汽車121輛;市内公交綫14條,總長124公里,客車532輛,脚踏車9380輛。廣州呈現一派近現代城市景觀,令外地人刮目相看。

  陳濟棠在戎馬倥偬生涯中,深知交通運輸作用,故十分重視廣州交通網絡建設。他説:“建設之要首重交通。欲現地方經濟之盈虚,文化之隆替,民生之豐歉,莫不以交通之便否爲衡。”1928年,廣東公路總長僅3850公里,到1934年已上昇到1.34萬公里,增長2.48倍,無論總長度和密度,都居全國第一,超過交通發達的山東和江蘇。這個公路網絡,以廣州爲中心,其中東路分第一、二、三幹綫,打通汕頭、潮州、梅州、惠州等地縣交通;南路第一干綫和瓊崖環島公路,使廣州灣(今湛江)、茂名、徐聞、合浦、飲州等地公路增多,海口至三亞公路暢通,西路則建成三(水)四(會)公路、三(水)高(要)公路、高(要)德(慶)公路與德(慶)封(開)等公路;北路則修築南(雄)韶(關)公路、韶(關)坪(石)公路、韶定(南)、韶(龍)南公路等,到1937年,廣東省内有17條主幹公路,326條支綫,總長2.2079萬公里,連結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州成爲省際公路總樞紐。鐵路交通也步步逼進,1936年,粤漢鐵路全綫通車,並與廣九、廣三鐵路連網。此外,加上已投入使用潮汕、新寧鐵路,廣州在華南鐵路網上處樞紐地位。

  内河向爲廣州主要交通方式,無論長行渡或是横水渡都輻輳廣州。1932年廣州港務局成立,改善河道管理,到1935年,省内各江通航里程達3000多公里,廣州是最大客運輸中心,通西江、北江、東江和三角洲網河各埠,全省有17640艘民船日夜穿梭於各水系河道,加速城鄉物資交流。

  航空運輸興起較晚,但甫一起步,即呈良好的勢頭。1932年,陳氏成立民國航空公司,次年設廣東民用航空公司,後聯合廣西發起西南航空公司,開通廣州至海口、梧州、南寧、桂林、柳州、龍州、北海國内航綫,以及廣州至河内國際航綫,促進各地物資和商務往來。    

  (四)奠定廣州現代教育基礎

  陳濟棠作爲一位軍政人物,同樣致力於教育事業。他説:“教育是立國張本,是永久的事業。……今日的教育問題,是我中華民族的生死問題。”又説:“世界上没有教育不發達的國家,能够進步的。”在他制定“三年施政計劃”中即體現了這一教育思路。這包括一是推廣義務教育,擬三年内解决200萬失學兒童復學問題;二是擴充中等教育,在廣東增設省立中學,各縣也增加中學班數;三是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就業素質,解决就業問題;四是推廣師範教育,培養各類師資;五是增加高等教育,“以造就專門人才”。除在廣州東郊新建中山大學校園外,决定設立廣東勷勤大學的工學院、師範學院、商學院,籌辦省立農業專科學校、水産專科學校、美術專科學校,音樂院和編譯館;補助私立大學;選派優秀學生出國留學等;六是推行社會教育,提高人民知識、道德、補學校教育之不足。這些教育政策和措施,很快見效。在陳主持期内,全省普通小學由1.8964萬間增加到2.2754萬間,增長19%;學生人數由109.8965萬人增至146.9406萬人,增加了33%,中學由205間增加到299間,增長46%,學生由4.5萬人增到6.1423萬人,也增長了36.5%;高校學生從4000人增加到5000人,也有25%增長額。此期間廣州即有中山大學、廣東法科學院、嶺南大學、國民大學、廣州法學院、廣州大學、光華醫學院、夏葛醫科學院,以及美術、鐵路、中醫學校等,廣州成爲南中國一個教育重鎮,在近現代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五)延攬人才,保障廣州社會經濟發展

  一個近現代化城市,必須人才薈萃、各顯身手,才能推動城市各項事業前進。在陳濟棠時代,廣州即匯集了一大批各個領域時代精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爲建設廣州大城市,功不可没。

  陳濟棠面對廣州建設各項難題,除籌措資金,技術以外,同時十分重視人才,果斷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延攬、重用知識分子,使之有職有權,並獲得優厚生活待遇,從而保障他建設廣東的的三年施政計劃落實在堅實的智力基礎上。而從實際效果看,陳氏這種理念和决策,他的前任主粤者無一人出於其右。恰如留英美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時任韶關飛機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任華南工學院院長的羅明燏説,陳氏“治粤期間,很重視知識分子,只要是專家或有一技之長者便提拔重用。”讓他們“掌握工業中各部門的經營管理大權,使他有職有權,充分發揮才幹”,“並在生活上給予優厚的待遇”。在這些政策吸引下,大批留學生遠涉重洋,回歸廣東效力,包括石井兵工廠副廠長鄧演存、留美碩士南石頭造紙廠總工程師陳丕揚、留美謝吴明,爲廣州硫酸廠、飲料廠、新造糖廠技術骨幹。留法建築師林克明,負責設計中山圖書館、廣州市政府大樓、中山大學石牌校區多座教學大樓、中山紀念堂建設委員會顧問、海珠橋設計監理等。從美國學成歸來林士祥,不依靠外國技術人員建成廣州電解廠,另有水泥廠工程師黄肇翔、鄧鳴儀、劉鞠可、林業,硫酸廠黄炳芳、肥料廠陳宗南、方寧贊,飲料廠陳國機、餘驥,無煙藥廠樑卓嚴、司徒灼,紡織廠王福衛,造紙廠劉寶琛、趙帝森,以及省建設廳、市公用事業局、省農業局等都有一批這樣技術精英,支撑着這些新興企業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特别是番禺黄埔村人馮鋭,在内地多所大學畢業,留學美國獲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在陳氏時期出長廣東省農林局,在發展廣東甘蔗種植、加工等方面甚有建樹,爲陳氏賞識和重用。也因爲如此,在陳濟棠倒台後,馮鋭爲蔣介石下令捕殺,成爲蔣陳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此外,陳濟棠還巧妙地利用世界經濟危機機會,大量引進外國工業設備和原材料,裝備這些落成企業,使之很快投産,效果斐然。例如陳氏從菲律賓、爪哇、台灣引進多個優良甘蔗品種,廣種於廣東,甘蔗和糖産量大幅度增加,民受其惠。陳氏又引進機器榨糖,時屬創舉,以後使用不輟。

  (六)尊重傳統文化,提倡尊孔讀經

  在廣東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逐步發展背景下,陳濟棠也十分尊重傳統文化,認爲“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有獨立的文字,重和平,崇仁讓,有歷來相傳的美德。”在行動上,大力提倡尊孔讀經,掀起“廣東復古運動”,社會各界對此毁譽參半,但扺制行爲也不在少數,故這一運動並未達到預期效果。與此同時,陳氏又積極支持“國有文化”研究,在廣州成立“明德社”學術研究機構,以闡揚國粹,改造人心。爲此,辦報刊、開演講、設研究班、出版各類叢書等,哄動一時,不管其目的如何,這對梳理、保存傳統文化,總有它積極意義一面。當然,陳氏在這一運動中,還以文化判官面孔,干預婦女服飾和涉及男女公共活動,批評工農商學政軍界病態心理,以達到改造心理之目的。這在某種意義上説,也不無進步意義。這對活躍廣州等城市文化氛圍,也是有促進作用。陳氏也深知利用廣播來達到教化、宣傳和娱樂目的,廣州自1927年起籌備廣播電台,1929年5月6日式正播音,1934年8月廣州廣播電台工作人員多達348人,每天播音6小時,使用廣州話、國話和英語播音,這在全國城市應不多見,這也標誌着廣州不僅在物質文化上,而且在精神文化各方面,正一步步地向近現代化大城市邁進。

  四、小結

  縱觀廣東歷史,每當中原北方動亂,廣東相對安定和政治上相對獨立之時,往往會出現一個較快發展階段和繁榮,如漢初趙佗南越國,漢高祖贊其治理嶺南,“甚有文理”;五國十國時期,劉龑在嶺南建立南漢國,經濟繁榮,被稱爲“小南强”;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治粤,也頗有政聲,被稱爲“陳濟棠時代”,這與以上廣東歷史半獨立和獨立時期,頗有相似之處。而廣州作爲廣東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南越、南漢時期爲國都,得到充分重視和經營,成爲三朝古都(另爲南明),奠定廣州作爲歷史文化名城基礎。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陳濟棠主粤,同樣致力於廣州城市建設,包括制定城市規劃,興辦工商交通等實業、市政工程,發展文化教育和各種公共福利事業,大量引進各類人才等,使廣州很快擺脱封建的傳統城市狀態,向近現代化工商業城市轉變,不但在當時令全國刮目相看,也爲後來廣州城市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説,陳濟棠治粤,特别是主政省城廣州功不可没。

  基於此,認真梳理、總結陳濟棠治理、建設廣州城市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今天制定廣州城市發展規劃和戰略,實施城市建設、布局有關項目,都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是通過這一歷史事實,作爲正確認識和評價陳濟棠主粤其人其事的一個不可或缺途徑。

  (原載《嶺南文史》2016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