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11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廣州是一座個性很突出的城市。這包括廣州城市選址、城市性質、功能、空間分佈、文化景觀和文化風格等,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比雄於其他歷史文化名城。這是廣州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應予充分認識、發掘、保護和開發利用,以爲廣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文化軟實力支持。
一、廣州城市選址科學合理,爲城市發展奠定堅實地理基礎
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説:“一個城市一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開始出現的話,它就必然具備一個足以滿足它的發展要求的固定場所,因此,如果説社會經濟的發展乃是城市出現的决定因素,那麽適當的選址就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了”。這一論斷用之於廣州,可以發現,廣州城址選址科學合理,奠定了它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地理基礎。
廣州最早城址在越秀山南麓、珠江北岸,負陰抱陽,地質基礎堅固,地勢北高南低,白雲、越秀二山聳立於北,阻擋冬季寒冷北風,而其南坡是個大斜面,夏季東南季風迎坡而上,産生地形雨,不僅供城市用水所需,且緩解夏日炎熱,帶來清凉,有益城市生産生活。由於城址在珠江北岸的河曲,即匯水處,屬沉積河岸,大量泥沙在此堆積,提供大量土地供城市擴張使用。據悉,廣州珠江岸綫自漢初至今已向南移動近2000米,廣州馬路大多與珠江平行分佈,顯見這些馬路都是昔日河床,爲人類從水中争來的土地。人們常説珠江是母親河,僅從廣州用水和城區用地來源,此語名副其實。
廣州最早城址經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記載,已確定在今中山四路、五路之間,即原廣州兒童公園到北京路廣東省財政廳一帶。近年發掘南越國宫署遺址出土文物和建築設施等,已完全證實了這一結論。這個城市核心被確定以後,歷經2000多年未曾變動,廣州歷代築城和向外擴張,毫無例外以這個核心爲基礎逐步擴大。最早城市主要是政治和軍事功能,廣州這個核心歷爲政治中樞、政府機關所在,現在也没有改變這個格局。這種穩定性使廣州城在歷史長河中,固定以這個核心呈同心圓狀向外擴大,又使廣州功能分區相對穩定,减少了由於變動産生的負面效應,這非常利於城市的空間結構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故廣州城市2000多年從最初起點至今,都按此格局擴展和延伸。
廣州城市中心從未改變的空間格局,這在我國歷史名城中非常罕見,事實上,許多歷史名城中心都隨歷史變遷而不斷改變,極少固定在一個位置上,就連北京,其城市核心也歷經變遷,至少元大都中心和現在北京中心就不在同一地點,説明它有過搬遷。既此,則城市建設、擴展諸多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廣州區位優勢造就了深廣海陸腹地和核心式發展模式
從大選址而言,廣州城市位處珠江溺谷灣頂點,東西北三江交會點,呈扇狀鋪展,而南爲南海,海水深入灣内,形成江海一體地理格局。廣州依託三江,其陸向腹地西可到雲南、貴州、廣西;北可扺湖南、江西,甚至長江中下游其他省區;大運河修通,又可延伸到中原北方;而東則突入江西,同樣接長江中下游,如此,廣州陸向腹地幾乎覆蓋大半個中國。而藉助海上交通,廣州海向腹地更爲廣袤,可達東南亞、印度洋沿岸、阿拉伯、東非,乃至歐洲地區,溝通亞、非、歐三大洲,後又接通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連接整個世界。海洋是一個整體,所以依靠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幾乎可以扺達世界任何一個港口。廣州擁有如此龐大的海陸向腹地,則可依靠它們的資源發展起來。歷史也恰是如此,建立在這兩個腹地基礎上,廣州積極開展外貿,成爲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個貿易港,由此得到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故廣州有“天子南庫”之譽。其深層原因在於廣州總攬國内外貿易,由此致富,以致晋代已有諺曰“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可得三千萬也”。廣州這個區位優勢是其他歷史文化名城所欠缺的。有些歷史名城,可能在大江大河或海灣上,或兩者兼得,但是,它們没有三江交會、扇狀鋪展、江海一體地緣優勢,其歷史空間過程和效應自不可與廣州同日而語。細檢我國東部沿海歷史文化名城,如從北向南數,包括天津、青島、上海、鎮江、揚州、杭州、寧波、福州、泉州、潮州、瓊州(海口)等,皆無這種格局,這是廣州區位又一獨到之處。
基於這種腹地優勢,歷史早期,廣州就不必依靠它附近地區的資源而依靠更遠腹地資源而發展以來。如唐代珠三角大部分土地未成陸地,鰐魚横行,野象爲患,周邊是土著俚人天下。但廣州已是一個世界性貿易港市,僅僑居廣州“蕃坊”阿拉伯等外商至少有12萬人。據此推算,廣州城市人口可能有上百萬,與唐代國都長安不相上下。一個先進城市與它周邊落後地區發展的反差,有人稱之爲“核心式”開發模式。唐代廣州就是這種開發模式的典型,但其他名城因缺乏這種區位優勢,只能依靠它們周邊地區的資源或商品發展起來,而不可能有廣州那樣不連續的空間發展模式,也就是廣州特有的“核心式”開發模式,是其他歷史名城難以企及的。
三、中央政府對廣州的特殊政策造就了一個一直對外開放的城市
基於廣州區位優勢和其他政治、經濟原因,歷代中央政府都對廣州采取特殊政策與措施,其中最重要是保持廣州對外開放地位,即使在明清閉關鎖國時期,也獨留廣州對外通商等,這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種一口通商地位對廣州城市産生重大經濟、文化效應,影響甚爲深遠。這一是使廣州成爲中外商品薈萃中心,即“千年商都”,商業貿易是廣州城市最主要性質、功能和基本活動,其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與之相比,還不是最突出的。這個城市性質定位,决定了名城文化景觀和風貌。廣州中外商賈雲集,商業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至爲發達,商品批發業、零售業、倉儲業、旅遊業、飲食業、娱樂業等一片興旺,夜生活甚爲豐富,服務社會化程度很高,很多人走出家庭,在茶樓酒館解决三餐問題,這是很多名城無法比擬的,即使長期爲首都的西安、開封、北京、洛陽、杭州、南京等名城都不敢望其項背。
二是廣州由此成爲中外文化交流最大一個中心。自秦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近世歐洲文化等先後登陸廣州,與嶺南文化交流、融合,使廣州成爲一座中外文化珠聯璧合的城市。以建築而論,除了中式,還有阿拉伯式(光塔、先賢古墓)、歐式建築(石室)、阿拉伯地名(甜水巷——中國山崗);大市街——今惠福路,大食街變音;詩書街——獅子音譯;光塔街(路)——大食巷;仙羊街——海珠中路,送别巷音譯;蓬萊北街——真主至大;擢甲裏——小巷),大量英語詞彚融合進粤方言,從新中國成立前300多個,增至今近500個。還有一些阿拉伯語也爲廣州人使用,但很多人不知其來源,如邋遢(la ta臟)、霖(lome,好),嘑(la,不是、没有),冚(bome,蓋、打耳光)等。至於廣州居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爲方式等,也深受中外文化影響,顯然是長期對外開放形成了廣州迥异於内陸乃至於沿海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質和風貌,這容下述。
四、地理區位和政策優勢使廣州成爲我國最重要的一座海洋文化名城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大部分在内地,小部分在沿海,廣州也是其中一座。雖然説就臨海一點而言。這些名城並無重大文化差异,但海洋對它們的作用大小不同,對城市文化特質影響大相徑庭。明代海禁,山東人不下海,切斷了與海洋聯繫,到明中葉,山東人甚至不吃魚,海洋經濟式微,所以山東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海洋文化特質也大打折扣。反觀廣州盡占臨南海區位和政策優勢,一直幾乎是中國對外唯一海上通道,與東南亞等海外諸國海上貿易幾靠廣州港開展,政治、外交等關係也離不開廣州,特别是16世紀以後世界海洋時代到來,廣東地位迅速上昇。樑啓超在《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中説:“廣東非徒重於世界,抑且重於國中”;又曰:“自宋以來,以廣東之交通,而一國食其利”;到近世,樑啓超再次指出:“今之廣東,依然爲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雖利物浦、紐約、馬賽不能過也”。所以,廣州實以海洋爲自己生命綫。按黑格爾觀點,海洋文化的本質是以海爲商,故廣州文化最本質特徵是一種海洋文化。而廣州海洋文化風格即包括它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重商性、創新性、務實性,以及平民性、娱樂性等。雖然其他文化名城也會有這些特性,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但就文化海洋性的總體特徵,以及它的歷史連續性和影響的深廣程度而言,其他名城恐未有出其右者。
支持廣州海洋文化風格的歷史遺址遺存也遍佈廣州大街小巷,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各個層面,含單體建築、傳統街區和整體風貌,如西來初地、南海神廟、黄埔古港、懷聖寺、先賢古墓、光塔、聖心大教堂(石室)、長洲島巴斯教徒墓、十三行舊址、廣州海關舊址、懷遠驛、海幢寺、琶洲塔,以及廣州各博物館收藏的各種舶來品(波斯銀盒、陶熏爐、瑪瑙等);傳統街區如西關、沙面、華林寺、玉器街、蕃坊、十三行舊址等。特别是廣州疍民是一個很古老的族群,世代以江海爲家,組成一個特殊的海上社會。1937年廣州市公安局統計,廣州疍民人數約11.2萬人,占全市人口10%左右,集中分佈在珠江河面,形成一個巨大海洋文化群落,爲我國其他文化名城所難以相比。至廣州整體風貌,即由以上這些遺迹遺址整合而成,使廣州充滿了多種海洋文化風情。
五、小結
每個歷史文化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個性和風貌,但也有很多可以相互溝通之處,包括深受中國大曆史時空和歷史進程總體格局的影響,都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等。基於此,歷史文化名城相互之間可以横向比較,借此彰顯自己的文化個性,作爲名城保護、開發利用的指南。通過上述,可以發現,廣州作爲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從它誕生時代起,就因選址得當,兩千多年城市中心從未移動,這爲其他名城所欠缺;而從大尺度空間觀察,廣州有三江交會、江海一體地利,形成“核心式”空間發展模式,此亦爲其他名城所没有發展方式;從政治層面言之,即使在封建社會,仍然不可避免需要一個對外開放、與海外通商交流的口岸,只有廣州可以充當這種角色,故歷代中央王朝對廣州實行特殊開放政策,使廣州作爲國門,自建城以來兩千多年從未封閉、一直對外開放,由此形成廣州是一座商貿城市、千年商都的城市定性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歷史結論;而這些自然的、人文的和區域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促成廣州是我國最重要的海洋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各個要素及其綜合上,鮮明地表現了海洋文化風格,比雄甚至超過其他歷史文化文化名城之上。應充分認識廣州名城的這些特點,認真保護、開發利用好名城資源,爲廣州名城建設及其對周圍地區的文化輻射和引領服務。
(原載《炎黄縱覽》,2013年第12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