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與名城其實是一個整體,舊城是名城的基礎,它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故能支撑起整個名城。當然,舊城只是名城一部分,名城還有更廣泛的文化内涵和各種文化景觀,彰顯整個名城的文化特色和形象,故名城往往代表了舊城,覆蓋了舊城。在名城規劃建設中,舊城幾乎都成了改造的對象,這並不是不可以,問題在於,必須對舊城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從城市發展歷史、城市文脈的連續性、特殊性出發,充分肯定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僅需要保留的各種文物建築、傳統街區和整體風貌,而且要創造條件,給其予生存空間和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爲名城最有韵味和吸引力的部分。實際上,我國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毫無例外是依靠舊城支撑起來,並向外展示自己文化特色的,如北京城墻、故宫、胡衕;西安、大同城墻、平遥傳統建築和街區布局,麗江小橋流水龢民族風情等。這樣,舊城與名城共生共存,互爲表裏,渾然一體,誰也離不開誰。
而在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中,却常常出現另一種情况。名城作爲一種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財富,首先應得到有效的保護,在這一前提下開發利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實際上,一方面基於名城效應的作用力,一些人冀望從中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另一方面,名城主管部門或個别領導者對名城認識水平不一樣,故在當前城市建設、旅遊開發,尤其在舊城改造工作中,屢有破壞名城歷史文物和風貌的事件發生,一些假古董、仿古建築也乘機混雜其中,影響了名城的存在和可持續發展。10多年前浙江舟山市定海古城即在“舊城改造”藉口之下被拆毁,製造了一起震驚中外、爲人不齒的毁名城事件。在廣州類似事件也不是絶無僅有,惟程度有差别而已。有報導説,著名的廣州西關大屋,1958年以前有800多間,搆成風格獨特的人居聚落,文化大革命後僅剩80多間,現在已爲數不多,屬風毛麟角之列了。幾年前也在“舊城改造”口號下,老城内大片民居被拆除,斷壁殘垣至今仍甚爲觸目;又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宅基未能及時開發而成爲臨時停車場,甚至積水成爲蚊蛹滋生淵藪。一些著名風景點也失於管理而布滿了灰塵,宋元兩代羊城八景之一“石門返照”已淪爲荒草丘墟,有警世作用的“貪泉”井竭亭坍;一些名人故居、墓葬、古渡、名木、老字號等因得不到有效保護而廢棄,特别是一些最能體現名城風貌或名城精華的傳統街區,也由於現代商業或人類其他活動而受到很大衝擊,如廣州西關風情區、沙面歐陸風情區已不是原汁原味(現正在逐步恢復中)。而在城市規劃中,不僅有如何對待舊城問題,也有妥善處理新城與舊城文化景觀關係即兩者整合等問題,是繼承傳統,發揚優秀文化遺産作用,還是盲目追求“大、高、洋”等,都涉及到名城歷史、現實和未來關係問題,亟需歷史地理工作者對名城建置沿革、人文勝迹、景觀分佈等作深入調查研究、作出準確評估,提出科學合理和卓有遠見的保護、利用意見。名城保護工作越是深入擴大,對歷史地理的要求就越高越廣,學科參與其中,在服務社會之同時,也獲得更加深廣的發展空間。例如廣州沙面本爲市民常履休閒勝地,20世紀60年代曾被評爲新羊城八景之——“鵝潭月夜”而稱譽一時。但近30年在其岸綫最佳位置興建了白天鵝賓館和架空車道,江景由此被大打折扣,“鵝潭月夜”也黯然失色,不復爲新八景之列矣!近年在重建沙面傳統風情區的論证中,歷史地理工作者同其他科學工作者一起,大聲疾呼還“鵝潭月夜”於民,拆除或改造敗筆建築架空車道,舍此沙面傳統風情難以恢復。此舉得到各方面熱烈響應和支持,雖然實際實施需假以時日,但學科的社會效應却是不可低估的。又如在廣州城市規劃中,歷史地理工作者也從延續名城文脈、弘揚名城優秀文化遺産立場出發,提出必須保存和突出廣州傳統中軸綫,强調沿綫文化景觀的保護。這也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顯示了學科的價值和生命力。
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舊城能够延續至今,它的文化景觀和空問結構不因時序遷流而消失或斷層,在衆多因素中,不可忽視的還在於有一個支持名城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因爲按照可持續發展概念,一個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首先是前代人和下代人能保持和諧、協調發展的關係才能實現,并且現今的可持續發展方案也需時間來驗证。而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舊城作爲一種文化遺産,是許多代人勞動的結果,是從過去發展而來的,已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説,舊城歷史即藴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某些經驗、規律,甚至教訓。例如廣州能够成爲一座千年不衰的港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它的一個基本保证。這樣,將可持續發展引人舊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有大量可供研究的課題,比如舊城文化發展與環境變遷的相互關係,名城作爲一個地域系統的個案分析,從傳統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等。這些研究的成果,將有利於舊城保護和發展踏上一個新台階。當然也有助於整個名城的保護和發展。相信憑藉歷史地理學所具有的各種優勢,能够有助於解决舊城保護和名城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某些問題,同時使學科在這個過程中日臻發展和完善。
(原載温宗勇:《規劃的煉成 傳統與現代在博弈中平衡》,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4)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