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南海諸島地名類型看我國對其擁有領土主權

  一、引言

  名從主人是地理實體命名的最重要的原則。地名的内涵、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個地理實體的性質。南海諸島的地名,按照名從主人原則,是南海諸島爲我國領土主權的有力見证,與我國政府和人民在這一海區的航海、巡防、生産和科學活動等密切相關。按照地名的來源而劃分的南海諸島地名的類型,反映了南海諸島地理性質和特徵,我國人民發現、開發利用和管理南海諸島的歷史過程、成就和效果,彰顯了我國政府和人民爲維護、捍衛南海諸島領土主權而與外來勢力作堅决鬥争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及其貢獻,在南海諸島的地名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透過這些地名可以發現,每一個南海諸島地名都藴含着豐富的海洋文化内容,銘記着它的主人爲維護、捍衛自己的海洋權益而進行的不懈鬥争,也同爲今天解决這片海區的矛盾和鬥争提供歷史借鑒和參考,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法理意義。

  二、南海諸島地名類型

  (一)地貌類地名  

  在南海諸島南北長約2000公里,東西寬約1000公里的海域上,散佈着島嶼、沙洲、礁、灘、暗沙等各種地貌約300座,按其分佈形勢,分爲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海四大群島。這些群島所屬的各個地理實體的命名,來源非常復雜多樣,但其中最爲普遍、分佈最廣的是地貌類地名。如東沙群島南、北衛灘、東沙台階等,屬大陸型地殻,處南海北部大陸架到大陸坡的過渡地帶,北部大陸架較寬,屬堆積型大陸架,寬度參差不齊,從近百公里到數百公里,坡度也較緩,沉積物主要來自韓江、珠江、紅河等河流,並在河口附近的大陸架上形成水下三角洲。南海西部大陸架很窄,只有南海西南部大陸架範圍至爲廣大,約占整個南海面積的1/3以上,通常稱爲巽他大陸架,爲世界著名的大陸架之一,也屬堆積型大陸架,内中沉積了很厚的油氣層。

  西沙群島由島嶼、沙洲、礁、灘等約40座組成,以珊瑚島爲主,有一個南海唯一的火山岩島高尖石。西沙群島有15個島,包括永興島、趙述島、北島、中島和南島,以及中建島、金銀島、甘泉島等,還有大量的礁、灘、洲等,如浪花礁、安定連礁、石塘連礁、銀礫灘、濱湄灘、南沙洲、中沙洲、西沙洲等。它們的底座是寬緩的西沙台階,水深約900—1000米,經測定,也屬大陸型地殻。

  中沙群島的主要組成部分爲中沙水下大環礁,東有黄岩島、憲法暗沙、神狐暗沙、一統暗沙等,它們也屬大陸型地殻。

  南沙群島約由200多座島、礁、灘、暗沙等組成,它們像繁星一樣散佈在南海南部,有最大最重要的鄭和群礁,最大的太平島,最南的曾母暗沙等,它們的基底仍屬陸殻性質。

  四大群島除中沙黄岩島以外,東沙、西沙、中沙大部和南沙主要發育在南海大陸架或大陸台階上,分别稱東沙隆起帶、西沙隆起帶、中沙隆起帶和南沙隆起帶,隆起帶之間,爲深水的海槽。這些隆起帶有共同的底質(變質岩、花崗岩、沉積岩),包括重力、磁力、熱流等地球物理、水團、海流、海浪、潮汐、水温、鹽度、透明度等海區水文和海况;太陽輻射和氣温、降雨、季風、台風、雲霧等氣象氣候,以及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徵等,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成爲它們命名的自然基礎。而其堆積物質均來於大陸河流冲積物,與大陸形成一種天然的聯繫和一種不可分割的地緣關係,奠定了這些大陸架或大陸坡的主權歸屬的一個自然基礎。特别是四大群島的命名,受制於地質搆造、海底地形,被認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更能反映它們的領土主權的自然基礎價值。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以親身經歷寫成《島夷志略》,把宋代著作將南海諸島稱作“長沙”、“石塘”、“千里長沙”、“萬裏石塘”等統一爲“萬裏石塘”,並作專條記述,認爲:“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桓亘海中。越海諸國,俗雲萬裏石塘。以餘推之,豈止萬裏而已哉?……故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勃泥(一説在今加裏曼丹)及古裏地悶(一説在今帝汶島);一脈至西洋遐崑崙(在今印度以西)。蓋紫陽朱子謂海外之地與中原地脈相連者,其以是嶼。”作者以宋代大儒朱熹的地質學思想中的“地脈説”來解釋和命名南海諸島。即南海諸島是由潮州南部海面發出的“三條石塘之骨”(地脈)一直向西南延伸,分三支至今印度尼西亞加裏曼丹、帝紋島及至現在近加裏曼丹的南洋群島(即馬來群島)一帶。這三條地脈把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島連成一體。這樣,作者高度概括了南海海盆的地貌形態,並把南海諸島看成是一個地貌系統及其内部差别,都成爲四大群島命名的最主要的自然依據。

  (二)人物類地名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假道南海開展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宗教等活動,産生了一大批政治家、航海家、外交家、軍事家、商人、使者和高僧,留下輝煌的業績。他們的名字也作爲南海諸島地名的一部分,折射了南海諸島“名從主人”的歷史根據。

  按這些歷史名人時代和業績大致可劃分以下幾種人物及相應地名。

  (1)文化名人

  指在某個文化領域有突出貢獻、彪炳人類文化史册而被命名爲南海諸島地名者。這包括:

  屈原礁,在南沙九章群礁。屈原爲戰國時楚國大臣、文學家,後被黜,流放洞庭湖,憤而投汨羅江殉國。後人紀念屈原成爲端午節賽龍舟的一個來源。

  魯班暗沙,在中沙群島。魯班爲春秋時著名的工匠,傳説制出由木人駕駛木馬車,爲一切技藝高超工匠之化身。

  孔明礁,在南沙群島。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有《諸葛亮集》、《出師表》等名篇。

  火艾礁,在南沙群島。也稱蔡倫礁。蔡倫爲東漢人,後世傳爲我國造紙術發明者。

  法顯暗沙,在南沙群島。法顯爲東晋名僧、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從陸路去印度,海道歸廣州,未果。最終回到青州,有《佛國記》,又名《法顯傳》傳世。

  義净礁,在南沙群島。義净爲唐代名僧,兩次取道南海往印度求經,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了南海航綫。

  東坡礁,在南沙群島。爲紀念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而命名。

  陽明礁,在南沙群島。陽明即王陽明、王守仁,爲明代理學家、教育家、創陽明學派,有《傳習録》、《大學問》傳世。

  (2)職官

  以與南海有關的歷史人物擔任職官命名島礁洲灘。

  伏波礁,在南沙群島。伏波爲漢代將軍名號。有西漢路博德,東漢馬援兩位伏波將軍,曾在收復海南島和平定交趾征側、征貳的叛亂中,有功於漢朝廷。

  校尉暗沙,在南沙群島。漢代軍職,漢以後爲掌握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長官。

  都護暗沙,在南沙群島。古代官名,意爲總監,代有常設,早期爲統帥諸將之官,多設於邊疆地區。

  金吾暗沙,在南沙群島。金吾原指儀仗隊棒,後稱執金吾爲掌管京師治安的長官。

  (3)航海家、使者

  鄭和群礁,在南沙群島。鄭和爲明代航海家,曾率領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最遠達非洲東岸。

  晋卿島,在南沙群島。晋卿,原名施晋卿,爲鄭和的助手,擒海盗陳祖義有功,被封爲宣慰司傳,使三佛齊入貢。

  道明群礁,在南沙群島。樑道明爲明代廣東南海縣人,曾帶領閩粤軍民數千人逃亡至三佛齊,在當地繁衍開發,後入貢明廷。

  趙述島,在西沙群島。爲明太祖派到三佛齊的使者,使三佛齊遣使來朝。

  大淵灘,在南沙群島。爲紀念元代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淵而命名。汪大淵游踪甚廣,除南海以外,最遠達非洲東岸,撰有《島夷志略》。

  鞏珍礁,在南沙群島。鞏珍隨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船隊,經南海諸島。撰成《西洋朝貢典録》,記載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

  楊信沙洲,在南沙群島。楊信爲明朝太監,曾被派往三佛齊,招撫支持鄭和的樑道明入朝。後爲紀念其人,以其名命名沙洲。

  景宏島,在南沙群島。景宏即王榮宏,爲鄭和下西洋的副傳,是以命島。

  費信島,在南沙群島。爲紀念隨鄭和下西洋的隨員費信而命名。

  康泰灘,在南沙群島。康泰爲三國吴人,著名的旅行家,曾出使東南亞諸國,爲多種史書所記。

  朱應灘,在南沙群島。朱應爲三國吴人,著名的旅行家,曾出使東南亞諸國,撰《扶南异物志》傳世。

  常駿暗沙,在南沙群島。常駿爲隋煬帝時的屯田主事,曾受隋煬帝派遣,出使赤土國(在今馬來半島一帶)。

  嵩燾灘,在西沙群島。嵩燾即郭嵩燾,爲我國首任駐英國公使,上任經西沙群島,著《使西紀程》。

  (4)軍艦和艦長

  南威島,在南沙群島。爲紀念1946年接收該島時的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號慈威)而得名,有威鎮南疆之意。

  琛航島,在西沙群島。爲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所乘軍艦“琛航號”名稱,後以名島。

  廣金島,在西沙群島。爲紀念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所乘軍艦“廣金號”名稱,1947年命名該島。

  中建島,在西沙群島。爲紀念中國政府1946年派遣“中建號”軍艦接收西沙群島而得名。

  鴻庥島,在南沙群島。爲紀念1946年中國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島的中業艦副艦長楊鴻庥而命名。

  敦謙沙洲。在南沙群島。爲紀念1946年中國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島的“中業號”軍艦艦長李敦謙而命名。

  太平島,在南沙群島。爲紀念1946年中國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島的軍艦“太平號”而命名。

  人駿灘,在南沙群島。紀念清末粤督張人駿派軍艦巡視西沙群島而命名。

  李準灘,在南沙群島。爲紀念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奉命率領水師巡視西沙群島而命名。

  (三)借用地名

  歷史上我國人民,尤其嶺南人在南海諸島活動頻繁,他們出於對家鄉感情、文化認同和地域認同,也會把家鄉地名移用到南海諸島的命名上,於是出現借用地名的現象。這類地名不在少數。這包括:

  華夏暗沙,在中沙群島。華夏爲古代漢族的自稱,後與中國、中原同義。

  石塘連礁,在中沙群島。石塘也作“石堂”,即珊瑚礁,爲南海諸島代稱。

  漳溪礁,在南沙群島。漳溪爲流經廣東大埔縣韓江的一條支流。

  潯江暗沙,在南海群島。潯江爲西江在桂平至梧州河段。

  海口礁,在南沙群島。海口爲海南島的首府,今爲海南的省會城市。

  普寧暗沙,在南沙群島。普寧爲粤東的一個縣。

  南海礁,在南沙群島。南海是廣東省珠三角的一個縣(區)。

  海康暗沙,在南沙群島,海康是廣東的一個縣,今改雷州市。

  海安礁,在南沙群島。海安在徐聞縣南,爲通海南的渡口。

  潭門礁,在南沙群島。潭門爲海南省瓊海縣東部的一個鎮,海民多到南沙打魚。

  瓊礁,在南沙群島。爲海南島的簡稱。

  瓊台礁,在南沙群島,瓊台爲海南島的别稱。

  這些借用地名,源於兩廣、海南,爲嶺南人民在南海活動有力見证。

  (四)漁民地名   

  至遲從宋代起,海南和兩廣沿海已出現記載我國漁民在南海諸島,從事打魚、航海等生産活動的航海指南一類的文字資料,稱爲《更路簿》或《水路簿》、《沙更簿》、《指南正法》等,包括了航向、距離、航綫方位、季節、起點、海况、水情、終點等。因其所記地名皆海南方言,故稱“漁民地名”或“瓊人俗名”,以區别於通常的命名。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調查,收集到的這類更路簿有24本,共載南海諸島漁民地名114處,其中西沙34處,南沙80處。其内容復雜多樣,包括南海諸島的地貌類型,如把潟湖稱“筐”、“圈”或者“塘”;潟湖和外海的水道,稱爲“門”;島嶼和沙洲稱“峙”,礁環上的暗礁和島嶼,有時稱爲“孔”,被水道分割的礁環,屬於暗礁的也稱爲“孔”,舉凡這類地名甚多。另有以氣候、水文、生物、海洋、位置、數字、順序、顔色、傳説等命名。如南沙有鬼喊綫(鬼喊礁),以風大、浪高、聲不絶而得名。永興島,海南俗稱猫注或猫峙,南威島多海鳥,稱鳥仔峙,金銀島在永樂群島最西的位置,稱屋峙,在海上望見太平島上的陸地,好像山馬,故漁民稱之爲“山馬”,又因太平島的土地呈黄色,故又稱黄山馬峙。如此類地名,都有强烈的地域特色,非當地人難以命名,顯示了他們是海域的主人。

  (五)外國人記録或擅自命名地名

  直到唐代,外國人仍稱南海爲“漲海”。中古以後,則稱“中國南海”或“中國海”。後來西方人又稱之爲“南中國海”,爲由我國固有的名稱翻譯過去。

  19世紀以來,西方殖民主義和日本不斷在南海諸島進行調查、測量等活動,根據漁民土音記録或擅自命名一些地名,包括南海諸島的英文地名、法文地名、日文地名等。如英文地名習用海南漁民地名白峙仔(盤石嶼)曰“Passu keak”,南乙(鴻庥島)曰“namyit”,龍鼻(尹慶群礁)曰:“London Reefs”等。這類英文地名,包括英國的航海家、船長、軍官、艦只、紳士、地名、動植物等。法文地名多從英文地名轉來,兩者大同小异,法國人擅自命名的地名很少,僅3個,如宣德群島稱Grupe de I’Amphitrite,南威島稱Ile de ta Tempete,南子島稱Cage Alerte。南海諸島的日文地名係20世紀初與抗戰期間爲日本人侵佔時期命名,有84個,如南沙群島稱“新南群島”、景宏島稱“飛鳥島”,馬歡島稱“南洋島”等。這些外文地名是外國侵略者染指、强佔南海諸島的證據,不具法律效力,已隨着我國政府恢復南海諸島主權,特别是1983年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佈《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中,已將這些外文地名剔除,代之以我國標準地名。但這些外文地名反映了外來勢力侵佔南海諸島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六)其他地名  

  以我國歷代關於南海諸島的著作、輿圖、物産、歷史事件、考古遺迹遺址等命名的地名也爲數不少。如七洲洋、木飲州、珊瑚島、皇路礁(向稱五百二,因我國漁民在此拾得520塊錫錠得名),三角礁一名李白礁,石盤仔一名馬援礁等。這些地名來源廣泛,恰好説明各類活動頻繁,才在地名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實際上,各類地名没有截然分明的界綫,往往出發於自然,歸結於人文。例如1983公佈南海諸島287個標準地名,其中漁民地名就藴含不少其他類型的地名,是大部分標準地名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已。

  三、南海諸島地名類型的意義

  南海諸島這些不同類型的地名雖各有淵源,但它們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不同的角度證明瞭南海諸島向爲中國人發現、認識、開發和管理,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主權,不容置疑。

  (一)地名顯示南海諸島歷爲中國政府命名和管轄,是中國領土主權的一部分

  漢代,據《漢書·地理志》,中國已開闢了途經南海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記載了南海周邊的國家,如都元國(今越南南圻一帶)、邑盧没國(今泰國華富裏)、諶離國(指泰國古都佛統)、夫甘都盧國(今緬甸蒲甘地區)、黄支國(今印度東岸建支補羅)、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等。而南海東漢時稱爲“漲海”,廣州人楊孚《异物志》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這些磁石實爲水下礁灘。晋代,裴淵《廣州記》説:“珊瑚洲,在(東莞)縣南五百裏,昔有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洲”,當爲今東沙群島。唐代設崖州都督府管理周邊的海域。韓愈寫過一篇《送鄭尚書序》説:“隸(廣州都督)府之州,離府遠者,至二千裏,懸隔山海,使必數月而後能至。……其南州皆大海,多洲島。”又有“焦石山”在西沙群島,即後來萬生石塘的紅石山。宋代置瓊管安撫司,“至吉陽軍(今三亞市)乃海之極,亡復陸涂,外有洲曰烏裏,曰蘇吉浪,南對占城,西望真臘。東則千里長沙,萬裏石塘,渺茫無際,天水一色……四郡凡十一縣(指海南),悉隸廣南西路。”同一時代的周去非《嶺外代答·地理門》具體指出“長沙、石塘數萬裏”,“歷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這裏,“交洋”即交趾洋,即現在北部灣。元代,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曾派遣大將史弼領兵5000人遠征爪哇,“發泉州,……過洲洋,萬裏石塘,歷交趾、占城界”。這次遠征雖因路途遥遠未能達到目的,但在認識南沙上邁開了新的步伐。後在海口(習稱秀英港)外設置白沙水軍,負責海上巡邏,進一步加强了對南海諸島水域的管轄。

  明代,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更加頻繁,對南海諸島命名也最多。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以宣揚明朝國盛爲目的的鄭和七下西洋,往返都經過南海。與這七次遠航有關的南海諸島地名甚多。如鄭和群礁、永樂群島、晋卿島、宣德群島、道明群礁、楊信沙洲、景宏島、馬歡島、費信島、尹慶群礁等。清代則以宣統元年(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視西洋群島爲主要事件,後以這次巡海軍艦或地方長官名字命名有伏波島(晋卿島)、甘泉島、琛航島、廣金島、珊瑚島、豐潤島和人駿灘等16座。還有10座島嶼因《李準巡海記》已失,無考,但地名仍存,即鄰水島、霍邱島、歸安島、烏程島、寧波島、新會島、華陽島、陽湖島、休寧島、番禺島,皆爲東南沿海的人名或地名。

  地名的厘定和公佈更是行政主權的主要標誌。1933年4月,法國入侵南海九島,激起國人抗議、反對,促使國民政府於1935年1月公布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關於南海諸島的地名,第一次將南海諸島分爲四部分,即東沙島(今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今南沙群島),同時刊印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還有《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對維護我國南海諸島的主權起了一定的作用。1946年,中國政府收回二戰期間被日本侵佔的南海諸島,1947年12月中國政府内政部公佈由方域司審定的南海諸島地名172個,同年刊印了《南海諸島位置略圖》,重申了我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這次公佈的地名將1935年公佈的外國翻譯過來的地名大部分改掉,而以我國的歷史人物、官職命名,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因而具有重要的意義。1983年9月,中國地名委員會被授權公佈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287個,並附有漢語拼音和當地漁民習用名稱,這是清末以來我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四次命名。這次公佈的地名嚴格遵循了名從主人、維護地名穩定性、消除外來影響、堅持科學性等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意義。這些地名公佈以後,已爲我國廣泛使用,對維護國家領土主權、開發南海諸島、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等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這些地名證明南海諸島爲中國人發現、認識和開發

  漢初,南海作爲政區地名已出現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上,南海和珠江口聯成一體,成爲我國人民活動的海域。其中航海是一項最基本的活動。三國時,孫吴航海家康泰和朱應出使扶南(柬埔寨),觀察並記録:“漲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 1935年和1936年,東沙群島氣象台工作人員先後在東沙水下珊瑚礁石下發現了300多枚從唐到明代的銅錢,與珊瑚礁膠結在一起,時代很古老,結合這段文字記載,顯示珊瑚洲即東沙群島。

  南漢主劉氏父子,生活窮奢極欲,專設采集珍珠的媚川都,其中有一個設在雷州與合浦之間,稱“珠母海”,今在北部灣。

  宋以海立國,海洋經濟發達。但島上缺乏淡水,種椰樹可解决飲水困難。早在晋代左思《吴都賦》中就有“窮陸飲木,極沉水居”之句。唐代李善注解:“飲木,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裏,南北千裏,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飲之”。同一時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記“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爲用。”這一海島應是南海的某一群島。宋政府“置巡海水師營”。廣州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 按行程計算,應指西沙群島。《宋會要輯稿》又載:“國人詣廣州,或風漂至石堂(塘),則累歲不達矣”,石堂亦概指南海諸島。東沙島距離大陸海岸近,又盛産海草,吸引不少人上島采集。東沙島古稱“氣”、“南澳氣”、“落漈”、“氣沙頭”、“月牙島”和“大東沙島”等。其中“落漈”見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録》標有“落漈”;“落漈”與台灣之間標“沙馬崎大門”;“落漈”與“東沙”之間標“長沙門”。有論者認爲,“落漈”指東沙島。清代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録的《海録》中記“東沙者,海中浮沙也”,“在萬山(群島)東,故呼東沙,往吕宋蘇禄者必有所經”。明代南海諸島的命名除與鄭和航海相關以外,與捕撈海産而得名者也不少。黄衷《海語》卷下《畏途·萬裏石塘》雲:“(其)在烏潴、獨潴二洋之東,其産多硨磲”,成爲漁民捕撈的主要對象。無論航海還是捕撈作業,文昌七洲洋(山)都是必經之地,“船到七洲洋及外羅,若近外羅對開,貪東七更船,便是萬裏石塘,内有紅石山,不高。”經考證,“紅石山”即今西沙石島。

  入清,因生産活動而命名的島礁更多,記載更爲詳細,如東沙群島稱爲“南澳氣”,“嶼小而平,四面掛脚,皆磷 古石,底生水草,長丈餘。灣有沙洲,吸四面之流,船不可到。入溜則吸閣不能返。”東沙島狀如月牙,漁民稱爲“月牙島”,並大量采集海人草,可製作驅蛔草藥出賣。中沙群島爲廣東與南洋交通綫所經,有“内溝”和“外溝”兩條航綫,運輸很繁忙。《海録·噶喇叭條》記:“在海中爲荷蘭所轄地。海舶由廣東往者,走内溝,則出萬山後,往西南行,經瓊州、安南至崑崙。又南行約三四日到地盆山,萬里長沙在其東。走外溝,則出萬山石,向西南行少西約四五日過紅毛淺,……過(缺一字)淺又行三四日到草鞋石。”在這裏,根據航綫所經,《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南海諸島地名探源》認爲,紅毛淺當爲中沙群島的大部分環礁,草鞋石爲越南薩巴德島。對南沙群島,清中葉《漳州府志》記載福建龍溪華僑餘士前等17人,在歸國途中遇險,斷糧,靠雨水、鳥肉、蚶等活命,後遇路過的船舶而獲救。該志記載“海中有萬里長沙,西洋絶險處也”,此指南沙群島。島礁上海鳥成群,水淺處多巨蚶,並生長有藤木植物,説明中國人大有在南沙活動之可能。

  但最能反映中國人在南海諸島生産活動的是海南漁民所保存的《更路簿》。前述這類《更路簿》有24部,自宋以來,代有其作,它所記的漁民地名114處,占1983年我國公佈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287個的40%。這些民間航海針經,完全是海南漁民在南海諸島海域生産活動的忠誠記載,無可置疑,不僅準確無誤地反映這些地名所表示的“更路”的起迄地點、航向、距離,以及島上一些自然、經濟狀况、從而顯示它的領土主權的價值,而且有些俗名被外國人使用或譯成外文,在國際上流行。如1868年英國海軍測繪局編寫《中國南海指南》所記的南沙的英文地名就有不少是海南的漁民地名,如白峙仔(Passu Keak)今盤石嶼),鐵峙(Thi-Tu今中業島)、醜末(Subi Soubie今渚碧礁)、銅金(Lan kiam,今楊信沙洲)、黄山馬(Itu-Aba,今太平島)、南乙(Namgit,今鴻庥島)、稱鈎(Sin Cowe,今景宏島)等。1940年出版的日本人小倉卯之助所著的《暴風之島》記載了其1918年考察南沙所記的文字和繪製的地圖,就有海南漁民地名10個,即雙峙、鐵峙、紅草峙、羅孔、鳥峙、鐵章峙、第三峙、黄山馬峙、南乙峙、第峙等。説明海南漁民早就在南沙活動,並命名了這些地名,才能爲日本人襲用。

  但由於海南漁民地名過去不受重視,1933年和1947年兩次公佈的南海諸島地名的華英和新舊名稱對照表,都没有收入漁民地名。只在1983年中國政府公佈的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中羅列了187個漁民地名作爲並列對照或參考,其中34個清代“針路簿”漁民地名是正式定名的一個依據,包括雙子群礁、貢土礁、奈羅礁、鐵峙礁、鐵綫礁、火艾礁、三角礁、光星礁、單柱石等。它們具有重大的政治和領土主權意義。

  四、小結

  南海諸島的地名衆多,來源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爲地貌、人物、借用和漁民地名、外國人記録或擅自命名的地名,以及其他來源的地名等。其中以地貌性質和特徵,包括所在海區的水文、氣象、生物命名的地名占多數,反映了南海諸島的熱帶海洋環境和資源特點,以及中國人認識、開發、利用它們的歷史過程和成就。實際上,我國人民早就在南海活動,爲此,以歷史名人、航海家、使者、軍艦與長官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另外,借用嶺南沿海的地名,以及外國人記載或擅自命名的地名也占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海南漁民地名,幾乎占我國已公佈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的半數,充分説明瞭我國人民是南海諸島的真正主人。這些不同類型地名及其内涵,反映了歷代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實施行政管理的悠久歷史和它們屬於我國領土主權的依據,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意義。應充分重視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地名資源,爲捍衛我國在南海領土主權、維護我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服務。

  (原載《嶺南文史》2018年第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