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外粤僑人名地名與“一帶一路”建設

  廣東是我國最大的僑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4000多萬粤籍華僑華人散佈在世界各地,約占我國在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三分之二。他們與僑居地人民友好相處,共同開發僑居地經濟,譜寫了不朽的篇章。爲表彰他們的貢獻,當地政府以他們中杰出代表的姓名命名當地的地名,作爲永久的紀念。海外粤籍華僑華人人名地名在我國海外華僑華人人名地名中數量最多、分佈最廣,也最具代表性,由此形成一個海外粤僑人名地名集群。細撿粤僑相關文獻,不難發現這類地名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各類信息,反映了中華文化,特别是嶺南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和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歷史、社會、外交、統戰,以及中華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等價值。海外粤僑人名地名是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地名學等學科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惜目前涉足其中的學者不多,成果甚爲寥落,尤其是尚未將其作爲一種文化載體、一種在中外友好關係的集體記憶來進行研究;而從當前我國正在大力開展“一帶一路” 建設的視角,透視、剖析這類地名的文化内涵和意義的相關成果則更少。基於此,本文擬部分海外粤僑人名地名作爲這一研究的切入點,抛磚引玉,爲今後深入發掘、開發利用這筆寶貴的華僑文化資源提供一些參考。

  一、海外粤僑人名地名的産生及分佈

  至遲在唐代,廣東人就已開始移居海外。鴉片戰争後,廣東大量破産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貧困勞動者被以拐騙(俗稱賣猪仔)、招工等方式,一批一批經香港、澳門、汕頭、海口、清瀾等港口運扺東南亞、北美,以及世界各地。他們在海外主要從事開礦、種植、修路、搬運、營商、餐飲等行業。他們中的一些人通過艱苦奮鬥,成爲了企業家、礦主、種植場主、商業巨子等,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並將部分財富返饋給當地社會,用於興辦各類公共福利事業,爲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産生了一批以粤籍華僑名字命名的鄉村街路等,它們散佈在東南亞、南亞、美洲等地,彰顯了粤僑對僑居地的杰出貢獻以及當地政府對粤僑業績的認同和肯定。如越南的莫玖街、印度尼西亞的樑公街、泰國的謝樞泗路、新加坡的義順村(林義順)、忠邦村(林中邦)、正興村(廖正興)、陸祐街、老鄭街(鄭姓)、(餘)有進街(佘有進)、柏城街(佘柏城)、炳源街(林炳源)、偉南路(李偉南)、林雨岩路(林雨岩)、連城路(佘連城)、林大頭路(林大頭)、阿佛路(黄阿佛)、金炎路(黄金炎)、成寶路(陳成寶),以及振興街(振興號)、潮州村等。據相關統計,在馬來西亞,以華僑華人的名字命名的道路至少有77條[2],其中粤僑人名地名約占四分之一,計有戴喜雲街(戴欣然)、戴喜雲路(戴欣然) 、葉亞石路、葉觀盛路、趙煜路、陸祐街、陸祐大街、陸秀連路、朱晴溪路、葉亞來路、陳旭年街、拿督黄亞養路、姚德勝街、劉伯群街,以黄亞福及其三子名字命名的黄亞福街、兆南街、兆坤街和兆禎街等19條。美國紐約是五邑華僑的集中地,在紐約市5700多英里的道路上,就有容閎小學、孫逸仙中學、曾喆街等粤僑人名地名 。

  從空間上來看,在海外粤僑人名地名分佈甚爲分散,這與粤僑在海外的人數和地區分佈有密切的關係。據李國平博士統計,部分海外粤僑人名地名分佈如下:

  部分海外粤僑人名地名分佈簡表

  表格略

  從上表中的30位粤僑人名地名主人的職業上看,從事礦業(製造業)2人、服裝業1人、建築業6人、商業10人、政治3人、教育2人、航空1人、金融1人、藝術1人、綜合3人,總體分佈比較均衡,但以商業和建築業爲多。而從粤僑人名地名分佈的地區、國别來看,新加坡6個、馬來西亞14個、印度尼西亞1個、越南1個、泰國1個、印度1個、哈薩克斯坦1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1個、美國6個,以東南亞和北美地區爲主,這是廣東華僑分佈的最集中的地區,獲得命名的地名也占多數。但兩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東南亞爲後進地區,粤僑創業貢獻大,命名的地名也多。而美國爲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粤僑人名地名的主人既有政治、教育人物,也有製造業巨頭。

  二、海外粤僑人名地名的價值

  舉凡地名,無論中外,都有一個“名從主人”的慣例。對於僑居地,粤僑初爲客人,要在當地立足,須克服許多困難,而要獲得一個以其名字命名的地理實體或區域,更非易事。故這類地名的産生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海外粤僑人名地名作爲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除了具有地名的指代性、時代性、民族性、社會性、法定性等一般特點之外,由於國情差异,還增加了文化融匯性的特點,故其價值更异乎尋常,值得重視。

  其一,這類地名是華僑華人在當地生活、工作、艱苦創業的結果,忠實地反映了粤僑在海外排除萬難、艱苦奮鬥、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並被當地官民認同的歷史,是對粤僑在海外事業的肯定和褒揚,也是永久的紀念,顯示了僑居國政府與我國的友好關係,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意義。

  其二,粤僑人名地名是嶺南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和空間佔用。這類地名涉及當地的歷史、地理、城市、語言、法律、民俗、宗教等衆多的領域,是嶺南文化在這些領域裏與海外异質文化融匯的結果,對提高嶺南文化的地位貢獻匪淺。粤僑人名地名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粤僑群體的榮耀,也是粤僑對故鄉的情感和集體記憶所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

  其三,海外粤僑人名地名的形成和發展史在一到程度上也是一部華僑史。基於地名的嚴肅性、持久性和法律地位,故這類地名實際上反映了華僑史中最閃光的亮點,絲毫不亞於其他政治、經濟、文化成就,也可以説是彰顯這些成就最直觀、最有效的方式。因爲政治可以更新、朝代可能替代、經濟更容易興衰、人口經常遷移,但地名却相對固定,長期甚至世代保持下來,成爲某個地理實體或區域的永久性的符號。所以,這些地名在華僑史上實屬鳳毛麟角,獨領風騷。故在海外尋找這些地名就很不容易,非悉心鈎沉不可,而研究、撰寫廣東華僑史絶不可忽視這些地名。

  其四,海外粤僑人名地名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實體或區域的符號,其深層的文化意義在於,它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自信力的活見证。透過這些地名可以發現,它們的主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具有中華民族勤勞、勇敢、開放、包容、開拓、創新、和平、友善等文化品格。這些地名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基因,如地名的由來、地名主人的業績,以及地名主人名字的命名習慣、祈望、歷史等,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立足和傳播的外在體現。

  三、海外粤僑人名地名與“一帶一路”建設

  海外粤僑人名地名也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可供歷史、經濟、外交、交通史等科學研究使用,更可爲現實服務。在當前我國 “一帶一路”建設中,廣東的定位和目標是成爲這條新海上絲路的重要引擎、戰略樞紐和經貿合作中心,積極争當“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粤僑在其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橋樑、紐帶、指引等作用,應進一步加强與他們的聯繫和互動,在這一過程中,海外粤僑人名地名又是其中一個積極、持久、具有廣泛性、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要素,是一種正能量,完全可爲“一帶一路”建設服務。理由在於:

  其一,從歷史維度言之,廣東是我國古代海上絲路最重要的一個發祥地,這些粤僑人名地名記載的粤僑在海外的創業史、生活史、文化交流史,與海上絲路的歷史高度符合。海上絲路的歷史可能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出現因年代久遠或其他原因而中斷、模糊等現象,而地名却以其持久性和穩定性的特性被保存下來,可爲尋求、復原海上絲路歷史提供有力的佐证。例如上述表中的32個粤僑人名地名,除了個别地名命名於古代(如莫玖街),大部分爲17-18世紀,以及近代命名的,基本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相對應。這些地名作爲嶺南文化在海外的吉光片羽,它們的命名時代的經濟、文化内涵和各種信息,實爲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一部分,或關係甚爲密切,可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經濟、政治、民族、風俗、宗教、社會等方面的參考資料。

  其二,從地理空間言之,這些粤僑人名地名在海外涉及東南亞、北美等地區,如進一步鈎沉,實際上還有不少。這類地名的聯綫,穿越亞、非、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區,實可形成全球性網絡,與當今“一帶一路”建設所及的地區相一致或大部分吻合。按照這個歷史地名路綫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完全可以按圖索驥,不僅可以找到它們的所在國家、地區或城市,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可以它們爲依託,向周邊地區延伸,尋求華僑的足迹和所在的國家和地區,爲向它們倡議“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一份有用的“一帶一路”的活地圖。沿着這份活地圖,就可進一步探尋所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的自然、人文風貌、歷史發展、重大事件、經濟興衰、社會變遷等歷史與現狀的資訊,以彌補已有資料的欠缺,供“一帶一路”建設參考。

  其三,“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對外關係工程,涉及國家和地區多,涉及各類問題也甚多,藉助歷史經驗,可爲當下提供有益的啓示。粤僑是一個具有極大開放、創新、冒險、務實品格的海外群體,他們的生存鬥争史,也部分融進僑居地的地名中。這些地名既是瞭解當地僑情的資料庫和活字典,也是匯聚各種人脈資源和經濟資源的生長極,可作爲擴展“一帶一路”的空間節點和對外輻射的中心。因此,揭示、剖析這些地名所藴含的内涵,講好每一個地名故事,相信能找出許多有關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有用資料,供“一帶一路”建設參考使用。

  其四,海外粤僑人名地名的主人不是僑領,就是當地大亨,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雄厚的財力,不僅在僑居地,而且在國内也有很深遠的影響。在“一帶一路” 建設中,廣東是一個重要省區,它與海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粤僑人名地名可起到橋樑、紐帶的角色,但僅注意這點還不够,還要尋找這些地名在内地的淵源、地名主人的故土所在,以作爲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的工作一部分。事實上,這類地名的主人及其後裔在内地仍有相當的影響,只要在這些地名上下功夫,就有可能將它們聯繫的内地和海外關係活化起來,形成一種文化軟實力。因此,廣東僑鄉實可深入發掘華僑地名在海外的分佈狀况,作爲僑鄉市縣爲“一帶一路”建設服務的一個方向。只是目前廣東僑情調查未涉及這個問題,這類地名的數量、分佈還有待進一步加以梳理,以在這個方面有更多的發現和建樹,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結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强調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提出要“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從古至今,海外粤僑不僅爲祖國,也爲世界各國的發展和促進中外友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是溝通中國人民和世界民衆最好的橋樑和紐帶,也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最好使者。海外粤僑人名地名承載着粤僑在海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内涵,是嶺南文化在與异質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個性,並與之共存共榮的體現,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所致,彰顯了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自信力,具有很高的歷史、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等價值。這些地名廣泛分佈在以東南亞、北美爲代表的世界各地,是粤僑的榮譽和驕傲,同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海外粤僑人名地名廣泛分佈在 “一帶一路”沿綫的67個國家和地區,反映了粤僑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當今“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這些地名所藴含的地理信息、華僑創業精神、中外文化共存共生的事例,以及以地名作爲粤僑業績的一種紀念等,都可爲當前新海上絲路建設提供資訊、决策和行動參考,應予充分開發龢利用,爲新時期“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原載《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