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清代琉球進貢都通事鄭文英客死淮陰研究

  【摘要】衆所周知,明清之際中國周邊各國使節紛紛來朝。然而,在上京途中、滯留都城或者歸國途中,使節們客死他鄉之事爲數不少。永樂六年(1408)前來南京朝貢的浡泥國王在南京去世,其墓地現殘存於南京市安德門外的東向花村。永樂十五年(1417)南海蘇禄國蘇禄東王前來朝貢,歸國之際在山東德州去世,被葬於該地。其他有名的遺存有諸如從琉球到福建福州前來朝貢的琉球國使者的墓地。當地根據福建師範大學徐恭生等的調查和保護建議,在福州市建造了墓地。此外,江蘇省淮陰市埋葬着從福州到北京途中去世的琉球國使者鄭文英。本文試論此事。

  【關鍵詞】清代  琉球進貢都通事  鄭文英  客死  淮陰

  一、緒言

  衆所周知,明清之際中國周邊各國使節紛紛來朝。然而,在上京途中、滯留都城或者歸國途中,使節們客死他鄉之事爲數不少。永樂六年(1408)前來南京朝貢的浡泥國王在南京去世,其墓地現殘存於南京市安德門外的東向花村。此外,永樂十五年(1417)南海蘇禄國蘇禄東王前來朝貢,歸國之際在山東德州去世,被葬於該地。朝鮮使節中也有同樣的情况。《備邊司滕録》第一百零三册、英祖十四年(干隆三年)戊午四月一日條:

  回還陳賀謝恩使冬至副使金龍慶之道中卒逝,極爲警恭。

  鄰國朝鮮國與中國保持高度頻繁的友好關係,每年都派遣使節。本次的使節是干隆三年(1738)的謝恩使。如後所述,東至使副使金龍慶在歸國的路上客死。

  《朝鮮王朝實録·英祖實録》卷四十七、英祖十四年三月壬午(30日)條:

  壬午,副使金龍慶卒於彼地豐潤、上聞而傷悼、令公路運葬賜葬需。

  朝鮮國王英祖李日今也哀悼其去世:

  題報朝鮮國進貢副使曹判書金龍慶、自京回國途中豐潤縣、患病身故、並備棺收殁、同來使臣李橿等扶柩回國。

  朝鮮國副使金龍慶從北京回國途中,在位於北京至山海關中間的遵化州豐潤縣因病去世,正使李橿等將其遺體裝在靈柩中運回朝鮮。

  其他有名的遺存有諸如從琉球到福建福州前來朝貢的琉球國使者的墓地。根據調查和保護,福建師範大學的徐恭生等在福州市建造了墓地。

  《清史稿》卷五二六,《列傳三一三·屬國一·琉球傳》中載有以下五位去世的琉球人姓名:

  雍正二年(1724),官生蔡弘訓病卒、賜銀百兩,交禮官擇近京地葬之、並以二百兩贍䘏其家。

  嘉慶二十六年(道光元、1821)、琉球入監官生向克期回國、途中病故、䘏銀三百兩。

  同治八年(1869)、琉球入監官生毛啓祥、途中病故、賜銀恤三百兩。

  同治十年(1871)、琉球入監官生葛兆慶病故、營葬張家灣、賜恤金如例。

  光緒元年(1875)、琉球國貢使蔡呈祚回國病殁山東、賜葬費銀。

  此外,江蘇省淮陰市埋葬着從福州到北京途中去世的使者。本文試論此事。

  二、干隆五十七年的琉球進貢

  如《中山世譜》卷十、尚穆王干隆五十七年(1792)條所載:

  本年、遣紫巾官毛國棟、正議大夫毛廷柱、入京進貢、兼謝天恩。

  紫巾官毛國棟和正議大夫毛廷柱作爲朝貢的使者,被派到北京。

  干隆五十七年貢期、特遣紫巾官毛國棟、正議大夫毛廷柱、都通事鄭文英等齊棒表章方物、率領官伴水梢共二百員名坐駕海船二艘、分載常貢煎熟硫黄一萬二千六百斤、紅銅三千斤、煉熟白鋼錫一千斤、並謝恩貢物、金龜形一對銀座。

  《歷代寶案》第二集卷七九《計開》中載:

  正使紫巾官一員毛國棟                      人伴一十七名

  副使正議大夫一員毛廷柱                     人伴一十二名

  朝京都通事鄭文英                          人伴六名

  在船都通事二員樑允功·陳宏毅               人伴八名

  在船使者四員武祥端·毛維正·向廸仁·向承功 人伴十六名

  在留通事一員樑涣                           人伴六名

  在船通事一員阮翼                          人伴四名

  管船火長直庫四名林家柏·馮永昌·楊式儀·慶永全

  水梢共一百一十六名

  右符文付都通事鄭文英等准此

  干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如上所記,這個使節團由正使紫巾官毛國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廷柱、都通事鄭文英等組成,共116名。 

  這些朝貢使節,在所持“禮字第一百四十五號”的半印勘合的頭號船上:

  正使紫巾官一員毛國棟          人伴一十七名

  副使正議大夫一員毛廷柱         人伴一十二名

  朝京都通事一員鄭文英          人伴六名

  在船都通事一員樑允功           人伴四名

  在船使者二員武祥端·毛維正     人伴八名

  在留通事一員樑涣 人伴六名

      管船火長直庫二名林家柏·馮永昌

  水梢共五十六名

      右執照付存留通事樑涣等准此

      干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這樣,正副使5、6名乘船。在所持“禮字一百四十六號”的半印勘合的二號船上:

    在船都通事一員陳宏毅              人伴四名

    在船使者二員向廸仁·向承功        人伴八名

    在船通事一員阮翼                 人伴四名

    管船火長直庫二名楊式儀·慶永全

    水梢共六十名

    右執照付在船通事阮翼等准此

      干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根據福州將軍魁倫的干隆五十八年(1793)九月十三日奏摺,這艘朝貢船:

  干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據委管閩台口税務防禦保清報稱、八月初一·三十等日、有琉球正副貢船二艘、先後進口、據該國通事樑涣等開送進貢方物、並隨帶土産、按則核計應徵税銀二百八十兩六錢九分二厘、理合轉報等情。

  正使、副使所乘的貢船是於干隆五十八年八月初一、三十日到達。

  根據九月二十一日福建巡撫浦東霖的奏摺,於九月十八日、自閩起程。

  本次的琉球使節是九月十八日從福州向北京出發。

  關於他們的旅程記録,根據干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兩江總督書麟的奏摺:

  伏査琉球國使臣毛國棟等、經福建委員厦防同知黄尊邦伴送、於十月二十八日、入江蘇省吴江縣境内……徐州知府張灼禀報、該國使於十一月十七日護送、出江蘇境、交山東委員接護前進等情。

  琉球國使一行十月二十八日進入江蘇省的吴江縣境内,大概二十日後的十一月十七日進入山東省境内,之後山東省的官員同行。

  但是,關於該事,正使毛廷柱的家譜《毛氏家譜》中載有:

  干隆五十七年壬子二月初一日、爲進貢事、命爲大夫昇正議大夫、……九月十八日福州起身、赴京、十二月初五日、進城、直到禮部衙門。

  副使毛國棟的家譜《毛姓家譜(美裏家》中記載爲:

  干隆五十七年壬子二月朔日、爲進貢事、奉命爲耳目官、……九月十八日恭奉表章、福州起身、赴京、十二月五日、進京城、直到禮部衙門、……

  僅僅記録是九月十八日從福州出發,十二月十八日到達北京後直接奔赴禮部衙門,没有記録從福州到北京間的行程。

  這期間的詳細旅程不明,根據魏學源《福建進京水陸路程》,從吴江縣到達山東省主要的經過地是吴江之後,蘇州府姑蘇站、楓橋、滸墅關、無錫縣錫山站、常州府武進縣昆陵站、丹陽縣雲陽站、鎮江府丹徒縣京口站、揚子江、過江(長江)瓜州城、揚州府鈔關、揚州府江都縣廣陵站、邵伯站、高郵州孟城站、寶應縣安平站、淮安府山陽縣淮陰站、清江浦、過河(黄河)王家營、宿遷縣鏟古站、紅花埠等。最後的紅花埠是“山東、江南交界”,在此之後,經過山東省剡城縣,取道泰安府,最後到達北京,禮部的移會中記載:

  禮部爲移會事主客司案呈、本部具奏琉球國進貢員役到京日期一折、於干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奏、本日奉旨知道了欽此欽遵。……琉球國王尚穆特差正使紫巾官毛國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廷柱等恭賚表文、來京進貢、並謝恩方物、於本月初五日、到京、……

  此外,從禮部對内務省的咨文中也有記録:

  禮部謹奏爲奏聞事、據琉球國王尚穆特差正使紫巾官毛國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廷柱等恭賚表文、來京進貢、並謝恩方物、於本月初五日、到京所有應行照料事宜、欽遵諭旨

  如上所記,十二月五日到達北京。大概從福州開始近兩個月的旅程。

  這次朝貢使的進貢品中進貢方物有:

  紅銅 三千斤  煉熟白剛錫 一千斤 

  謝恩方物:

  金龜形一対  銀攅盒 二具  銅火盆十個 銅水缶十個 染花土綢五十疋 染花苧布五十疋  細 素光焦布五十疋 精彩畫圖屏大小二對 護壽紙五千張 精製雅扇二百把 

  對此:

  内務府査収本年琉球國遣使來京進貢、除所進硫黄一萬二千六百斤、照例存貯福建藩庫外、其餘貢物相應開単移咨内務府。

  福建藩庫駐藏了占貨物很大一部分的硫磺12,600斤。

  三、鄭文英的客死

  如上所述,干隆五十七年的琉球的朝貢使節一行從福州到北京的旅程並不明晰。但是,他們經過今江蘇省淮陰縣是事實。這是因爲使節一行中都通事鄭文英在這裏客死。

  關於鄭文英的墓,刊登在《人民中國》(1984年9月號)《一三〇〇年の大運河を行く 自転車で走破 北京ー杭州一八〇〇キロ 連載一八》、《淮陰ー三大河の合流地》、《地下に永眠する古代琉球國の使者》、平和彦《近世琉球國の朝京使節ーその貢道と琉球人墓地ー》、以及琉球大學赤嶺守氏調查琉球使節的行程《歴史からの視線、道の譜》的“琉球人墓の履歴”中均予以論述。

  《中國名勝詞典 第二版》中,鄭文英墓被列舉爲江蘇省淮安市的古迹。該書中記載:

  在江蘇淮陰縣王營鎮東、廢黄河北岸、淮陰至漣水和淮陰至浗陽兩公路的交叉點。鄭文英是古琉球國使臣、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來我國、在赴北京途中病逝葬此。墓前有墓碑兩塊。一塊在地上、係1936年重立、碑高1.14米、寬0.58米、碑雕刻花紋、碑文正中書“琉球國朝京都通事諱文英鄭公之墓”、上款“公於干隆五十八年奉使來、十一月十四日道卒葬、下款此石原半塊民國二十五年里人重立、興化金應元書”。别一塊原埋在土内、現已掘出、是原碑。碑高0.37米、寛0.12米。碑上刻“琉球國北京大通事峰親雲上鄭文英之墓”。碑文和《王家営志》所記載吻合。此墓1979年調査發現、1980年整修緑化、爲大運河沿岸著名的古迹。

  特别是該文中指出的《王家營志》添加了近年《中國地方誌集成·鄉鎮志專輯》一册,這樣便於查找。該叢書民國22年(1933)鉛印本《王家營志》卷五、《古迹第十一、陵墓、六丁》中《琉球通事鄭文英墓》記載:

  在彤華宫後有碑、舊題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文英之墓、旁書干隆癸醜(五十八、一七九三)十一月十四日卒、縣誌曰文英奉使入貢道卒、葬此。按邑人蔣階蘇餘日記、琉球貢使約數十人、正使耳目官一名,都通官則文英固正使也。又按東華録,干隆五十八年癸酉,是歲朝鮮·琉球諸國來貢。碑上半缺。

  彤華宫後面有碑,碑上記載有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文英墓,其於干隆癸醜(五十八,1793)十一月十四日去世。

  《王家營志·卷一·建置》中可見王家營鎮:

  王家營之爲鎮也。……鎮與北平·西安·開封·樊城稱北道五郡會,南船北馬,衆庶走集,財路大贍。

  同書《卷三·交通》中記載該地是交通要衝:

  王營之爲冲途舊矣,大河南横,官道北馳,舟車交會之劇

  1997年10月10日,我到訪淮安之際,實地考察了鄭文英之墓。我們一行以藤善真澄教授爲代表。作爲國際共同研究的一環,經過青島、連雲港,從淮陰縣奔赴王營鎮。臨近廢黄河的淮陰市淮陰縣王營鎮新街一七號的淮陰縣圖書館内有鄭文英的墓。

  該地新刻的石碑上刻有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文英墓,造有墓園。墓園内的石碑上的碑文如下:

  公幹隆五十八年奉使來貢十一月十日道卒葬

  琉球國朝京都通事諱文英鄭公之墓

  此原石半缺民國二十五年里人重立興化金応元君

  藪田貫教授合作測量了這塊碑。碑寬63cm,高120cm,包含外圍部分有142cm。高橋龍博教授稱碑文周圍裝飾紋樣是“牡丹唐草”。内田慶一教授負責翻譯。當日打開墓地門帶領我們考察的是淮陰縣圖書館館長王開明。據他説明,没有關於這個墓地的詳細資料。《中國名勝詞典》的説明文資料也是由該圖書館提供。

  照片1 “南船北馬舟舎舟登陸”標誌   照片2 淮陰市河北東路的運河=裏運河

  鄭文英的墓地所在地淮陰市淮陰縣圖書館的附近有一座若飛橋。該橋位於淮陰市河北東路的運河--裏運河的大動脈京杭運河偏南位置。這條裏運河有“南船北馬舟舎舟登陸”和“御馬頭”碑文。

  特别是如同“南船北馬舟舎舟登陸”碑上可見“淮陰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衝、素有九省通衢之構、明清時、南省人士在此、離舟登岸、换車北上。 一九九六年五月 胡道華書印”的文字,淮陰是向北、或者向南的人們從運河航行的船開始轉向向陸路的一個重要分歧點。根據内田教授向附近的老人詢問,若飛橋因紀念1946年遇難犧牲的原新四軍部隊首長王若飛而得名。

  在琉球國朝貢的貢道上,該地被作爲從淮安以北到北京之際,是走大運河的水運還是陸運的分歧點。

  如同上述平和彦的考證中所見、蔡汝霖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刊行《北燕游草》五十二丁表中,到訪該地鄭文英墓地時候留下了下面這首詩。

  王家營彤華宫後、有都通官大嶺親雲上文英公墓、餘隨貢使拈香作詩吊之。

  當年櫛沐勤王事、爲國身亡异地遥、今日荒墳奠杯酒、杜鵑啼處也魂銷。

  此詩哀悼了鄭文英去世後大約80年後,被葬於淮陰王家營彤華宫後的隨行朝貢使節鄭文英墓地荒凉無比的情景。

  從禮部向内務府送達的咨文中殘存鄭文英客死的相關内容。干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四“禮部爲琉球國貢使到京及隨従人員途中病故事致内務府咨文”:

  禮部爲知照事、主客司案呈琉球國差來進貢正使紫巾官毛國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廷柱·都通事鄭文英,從人二十名,土通事一名,自福建伴送來京之厦門海防同知黄尊邦等,於本月初五,到京,並據該委員差丁報稱,都通事鄭文英及從人一名,在途病故等語,所有應行照料事宜,欽遵諭旨、咨送内務府經理可也、須至咨者右咨内務府 

  琉球國的朝貢正使紫巾官毛國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廷柱、以及都通事鄭文英,隨從20名、土通事1名,從福建奔赴北京。在此之際,厦門海防同知的黄尊邦等同行。但是,在赴京途中,鄭文英和1名隨從去世。

  冲繩的家譜資料中可見干隆五十七年的朝貢關係人物的事迹若干。

  《阮氏家譜》中可見有關阮翼的記載:

  干隆五十七年、壬子二月朔日、爲進貢事、奉命、爲小唐船協通事、隨耳目官毛國棟、親雲上正議大夫毛廷柱兼本親雲上、翌年癸醜八月十四日、那覇開船、二十四日到閩公務全竣、翌年甲寅六月初九日、帰國復命矣。

  阮翼作爲小唐船通事,跟隨朝貢使節。

  《孫氏家譜》中可見關於孫惟忠的記載:

  干隆五十七年、壬子、二月朔日、爲進貢事、奉命爲小唐船都通事。

  孫惟忠成爲小唐船通事。

  《陳氏家譜》中可見有關陳弘毅(宏毅)的記録:

  干隆五十七年壬子、十二月二十七日爲進貢謝恩事、奉使爲二號船都通事、隨紫巾官毛國棟美裏親方、正議大夫毛廷柱兼本親雲上等、次年八月十四日、那覇開船、即日到馬歯山、本月十六日、開洋、同二十七日、到閩、九月二日、安插館站、公務全竣、甲寅五月十一日、離站登船、翌六月朔日、五虎門開船、處處灣泊、同九日、歸國。

  《大宗 林氏家譜》中可見林家柏的記載:

  (干隆)五十七年壬子、二月初一日、爲進貢事、奉命爲頭號船総管、癸醜六月二十三日、那覇開船、到馬歯山、十二日彼地放洋、到處怡山亭頭地方、八月初三日、安挿館駅、公務全竣、甲寅六月初一日、駛到五虎外擱淺破漏火速、呈禀閩安恊五虎司閩安協派給船隻人夫撈起公私貨物分裝船隻、搬運館駅、紫巾大夫等先呈請借給商船、業蒙上憲、雇募泉州府恵安縣船主林治盛船隻、管駕回國、奈其船年久、損壊不堪駕駛、二十六日興工修葺、二十八日、紫巾官大夫、在布政司衙門、収領皇上賞給元寶銀一千両、七月十八日修葺全完、二十三日、五虎門放洋、二十四日歸國。

  有關林家柏的記事是關於干隆五十七年進貢最詳細的記載。

  《毛姓家譜(座喜味家)》的毛維正(毛盛方)干隆五十七年條中:

  同五十七年壬子二月朔日、奉命爲進貢渡唐官舎、翌年二月十二日、蒙賜御茶飯、三月二十九日恭蒙聖上遣使、贐賜菸葉二十把、上布一疋、四月二十四日上船、六月二十三日、那覇開船、因風不順、三十日、駕回馬齒山、七月十二日、彼地放洋、二十一日夜、到金鄉洋抛碇、翌日起碇、二十三日到怡山院、八月三日、安插館驛、諸公務如例全竣、甲寅六月朔日、將出五虎放洋、不料本船在其門口、冲礁打破、通船員名上岸、得生隨即禀明官人衙門、乞撈取貨物、自八日至十四日、撈得貨物杠具等件、搬運館驛、人皆入驛、此時正副使逓呈上憲衙門、請借船隻、其所借之船、自本月二十日、至七月十九日修理、堅固時、蒙皇上䘏賜船上八十四員名、扣藍布三百三十六疋、棉花三十六斤、麥粉八十四斤、絲煙八十四斤、菸葉八十四斤、猪肉三百三十六斤、羊肉三百三十六斤、共計折銀百七十一両一銭八厘。皇上鴻恩感激不盡、七月二十日、離驛登船、二十九日、南台起碇、八月二十三日、五虎開船處處灣泊、九月十九日石塘放洋、二十四日歸國復命矣。干隆五十九年甲寅十月二十四日卒、享年五十五、號義峯。

  毛維正是進貢渡唐官舍,從事干隆五十七年的朝貢。渡過福州,等待停留於安遠站的正副使的歸來。雖然向琉球歸航,但是在閩江口附近難破,三個多月後方才回國。

  結  語

  關於清朝的朝貢國,如干隆《大清會典·卷五十六·禮部·朝貢》中“凡四夷朝貢之國、東曰朝鮮、東南曰琉球·蘇禄、南曰安南·暹羅、西南曰西洋、緬甸·南掌”所記載,琉球是與朝鮮、蘇禄、安南、暹羅、緬甸、南掌等並列的一個國家。

  有關這些朝貢國的貢期,該書中記載“凡貢期,朝鮮歲至,琉球間歲一至,安南六歲再至,暹羅三歲,蘇禄五歲,南掌十歲一至,西洋·緬甸道遠貢無定期”。琉球國在朝鮮國一年一貢之後,是二年一貢。關於貢道,即朝貢之際經過的道路,該書中記載“凡貢道,朝鮮貢使渡鴨緑江入境……入山海關、赴京師。琉球由福建閩安鎮,蘇禄由厦門,西洋由廣東澳門……入境,各至省城,督撫具疏以聞,覆準命下乃禮入京。”相對於陸路的朝鮮國,身爲海島國家的琉球國,從海路到達臨近福建的福州閩安鎮進入中國境内。但從最初的入境地到北京的道路,不見詳細的規定。從入境地前往北京的使者人數,該書中記載“凡從人朝鮮貢使從書狀官一人……琉球·西洋·暹羅·蘇禄貢舟無過三,每舟人無過百,赴京無過二十。”。規定琉球國使節的朝貢船兩艘,各船百名,合計不能超過二百名,前往北京的使者不能超過二十名。

  就《大清會典》的規定而言,琉球國基本是以此爲基準的。但是有關干隆五十七年(1792)的琉球國朝貢,朝貢使的貢道,尤其是從福州到北京的路程不詳。此外,在筆者所見記載該時期朝貢使的家譜資料中,完全没有記載都通事鄭文英在淮陰客死之事。相反,這個時期曾有朝貢使從淮陰經過之事,因爲都通事鄭文英在淮陰的王家營客死而得以明確。鄭文英客死的淮陰王家營鎮在清代是大運河沿岸重要的交通要衝。清代路程書《天下路程示我周行》上集的開頭“福建省城進京、至浙江杭州府水路路程”及之後的“浙江省城北新關進京水陸路程”,正好與琉球使節從福州前往北京的經路吻合。後者的路程在《王家營》中可見。

  自揚州府鈔票關,至王家營計三百四十五裏,此處馬頭頗大,可寫騾驢·篙入京。

  從揚州到王家營附近的埠頭很大,是可以换乘驢馬、騾馬船等的便利之地。該路程末尾記載:

  自揚州府至京師旱路計二千二百七十五裏,王家營至京師一千九百三十裏。

  從浙江省前往北京的官吏一般是:

  省城(杭州)馬頭上船舟,扺王家營,多雇車騾·人夫,由陸路,一直扺京(北京)。

  王家營以南利用水運,王家營以北利用陸運。從此事也可明晰鄭文英被埋葬的王家營鎮在清代是交通起點之一的重要之地。

  照片3 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文英墓標誌               照片4 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文英墓 

  清代における琉球進貢通事鄭文英が上京途中の淮陰客死

  鬆浦章

  【要旨】明清時代にあって中國の周辺諸國から朝貢使節がたびたび渡來していたことは周知のことであるが、しかし、その上京の途上や、都に滯在中や帰國の途上で使節らが客死したことは少なくはなかった。永楽六年(1408年)に南京に來朝したボルネオ王が南京で死去し現在の南京市の安徳門外の東向花村に墓地が保存されている。また永楽十五年(1417年)に南シナ海に位置するスルーの蘇禄東王が朝貢し、帰國に際して山東の徳州で死去し同地に埋葬された。

  この他に有名なのが、琉球から福建の福州に來貢した琉球國の使者等の墓所である。福建師範大學の徐恭生氏等の調査と保存によって福州市内に墓地が造園されている。

  さらに江蘇省の淮陰市に福州から北京に赴く途上の琉球國使者鄭文英が死去し葬られている。このことに関して述べてみたい。

  【キーワード】清代  琉球進貢都通事  鄭文英  客死  淮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