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琉球王國時期盛行金石銘文製作,目前大約有337份金石文物被保存下來。這些金石銘文從時間上跨越整個琉球王國時期,内容涉及琉球國王政績讚頌、中琉關係、儒學教育、宗教文化、水利與橋樑建設等等。通過這批金石銘文的解讀與研究,我們對琉球王國時代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瞭解與把握。
【關鍵詞】琉球 金石銘文 石碑 文物
琉球王國時代盛行金石銘文製作。所謂金石銘文,就是刻在金屬與石頭上的文字。金屬製作有梵鐘、香爐,石製品有石碑、墓碑。迄今,據冲繩縣教育委員會調查,大約有337份保存下來。時間跨度從尚巴志六年(1427)至明治二十八年(1896)。銘文題刻包括石碑、墓碑、陶制佛龕瓮、梵字碑、磚瓦上的題刻、鈴鐺上的銘文、鐘上的銘文等等。銘文内容豐富,涉及琉球王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同時也包括中琉關係、閩人三十六姓移民、儒學傳播等等。通過這批金石銘文探究,可以使我們對琉球王國歷史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瞭解與把握。
有關琉球王國時期金石銘文的相關研究,中國學界目前還未涉及。日本方面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村井章介《解讀碑文中的古琉球》與矢野美沙子《古琉球時期假名碑文的相關考察》。前者主要通過對石碑題刻内容進行解讀,進而瞭解琉球王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及對外交流情况。後者則主要比較研究假名銘文的特徵以及與漢字銘文的比較。此外,冲繩縣教育廳文化課出版資料集《金石文——歷史資料調查報告書Ⅴ》,冲繩縣立博物館出版資料集《鎸刻的歷史——冲繩石碑與拓本》,對300餘份資料進行了梳理,對該課題研究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國王頌德碑
琉球尚真王(在位1477-1526),統治琉球五十年之久,其主政時期正值琉球歷史上的黄金時期,琉球利用明朝海禁,大力拓展其對外貿易,創造了歷史上的“黄金時期”,尚真國王的歷史功績也通過《官松嶺記碑》、《國王頌德碑》兩方石碑得以銘記,立碑者均爲円覺寺僧人。
《官松嶺記碑》立於“大明弘治十年(1497)竜集丁巳南吕吉日”,碑中記載“國君尚真王命諸官僚俾載植稚鬆數千株,號曰官松嶺”,立碑目的“記王家峻德盛於萬世,爲令後人知,書於石刻之”。立碑人“円覺住山釈氏種桂叟”。
《國王頌德碑》立於“大明嘉靖元年(1522)壬午十二月吉日”,碑中贊美尚真國王,“大琉球國王尚真王夙乘干位,榮膺甚昌,開功業於邦畿,施仁恕於士庶,舜禹之智不相渝矣”。碑中還倡導廣大民衆以國君爲榜樣,“富而不驕,積而能施,踞天蹐地。臣尊君,子孝親,弟隨兄,敬老愛幼”,立碑人爲“住山円覺仙岩叟”。
二、中琉關係
洪武五年(1372),明王朝與琉球建立藩屬關係,兩國交往密切,雙方在册封、朝貢、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均有頻繁交往及互動,尤其是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大大促進了琉球社會的進步及文化繁榮。琉中關係成爲琉球王國時代最重要的對外關係,這一切都在金石銘文中得到體現。
《安國山樹華木之記》是冲繩目前保存最古老的石碑,立碑時間宣德二年(1427)歲次丁未八月。碑中記載琉球國相懷機奉命朝貢中國,“觀中國禮樂文物之盛,攬名山大山之莊”,歸國後即在首裏城旁修築龍潭,並建人工假山——安國山。立碑“不忘上德國不朽以垂親也”。此後,明清册封使在琉球期間,常受琉球國王邀請,泛舟龍潭,並舉辦宴會。徐葆光在《中山傳信録》中記載:“龍潭,在王宫之北,圓覺寺西。長不半裏,寬數十畝……重陽宴,爲龍舟戲”。
《首裏魚池碑文》是有關中琉關係的另一塊重要石碑,但現今石碑已經佚失。該碑立於“大清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十一月十一日”,碑文由時任“大中大夫兼領長史司蔡鐸謹撰”。碑文記載道:“此沼池歷來年久,鏧開之肇迨今無有其記”,“景致萬端,不可勝言”,“册封榮時相遵舊典,必至重陽宴設綺於池邊天使,二客一主交舉瑍觴共咏覽”。碑文再現琉球國王與册封使在池邊共享重陽宴的場景。碑文最後還記載了修建該魚池的參與人員及修池費用。官員有國相大裏王子朝亮、三法司伊野波親方盛紀等等,足見琉球對該魚池修建之重視。此外,所花費用也有詳細記載。“沼池修功自二月十五日至八月三十日,日數一百七十二日全功完,且石工二千二百九十五名,土民夫役四萬四千三百四十六名。”
三、儒學教育
閩人三十六姓移居後,由於久米村人對琉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琉球國王對久米村人非常優待,包括授以免租土地,支給俸米,賦予任官特權,長期享有教育特權,其子弟或作爲官生進入中國國子監學習,或作爲勤學生留學福州,學習儒學思想及各種手工技藝。
《蔡氏大宗墓碑》碑文記載崇禎六年(1633)琉球國王賜蔡氏九世紫金大夫蔡堅墓墳一座,“墳地長三十五間横”,“地御風水鬆林,其墳也坐向向西,地理尤美”。蔡堅,久米村人士,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琉球三司官鄭迵曾向尚寧王推薦蔡堅任總理唐榮司。天啓二年(1622),蔡堅與王舅毛鳳儀一同前往琉球,請求册封尚豐爲琉球王。天啓十一年(1631),時任紫金大夫的蔡堅從中國携回孔子像,在久米村士族家中輪流祭拜,極大促進儒學思想在琉球的傳播。
此後,程順則之父程泰祚於康熙十年(1671)經尚質王批準,與久米村總役金正華等在久米村建立孔廟。康熙十一年(1672)擇定建廟地點於泉崎橋頭。當年七月開工,兩人受命督修工程。康熙十三年(1674),孔廟落成,極大促進了儒家思想在琉球的傳播。《中山孔子廟碑記》記載了這一歷史重要事件。該碑建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歲次丙申十二月,由紫金大夫程順則撰文。石碑分正反兩面,正面介紹琉球久米村孔廟的建立過程,背面記載從康熙十年(1671)金正春議立孔廟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孔子廟的建立以及歷次維修,包括歷次維修主要官員的姓名,碑文載道,“以上官員皆有功”,其“姓氏與廟垂無窮”。
另一塊石碑《琉球新建儒學碑記》,記載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程順則奏請尚敬王,要求設立“明倫堂”,以孔廟東西兩廡爲校舍,招收王府及久米村子弟施教,聘請對儒家學説研究有造詣的專家及留學國子監歸來之官生擔任講解師及訓詁師。明倫堂由此成爲琉球最早的國立學校及傳播儒學思想的教育中心。《琉球新建儒學碑記》由“欽命册封琉球國王副使、賜正一品翰林院編修加二級徐葆光撰並書”。
四、琉球的道教文化
閩人三十六姓在移居久米村時,也帶來了自己的宗教文化,并且對琉球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琉球國創建天尊廟天妃宫龍王殿關帝祠總記》碑就是歷史見证。該碑建於雍正九年(1731)歲次辛亥孟夏,由官生都通事鄭謙撰文。碑文開篇即指出“國家之隆衰悉聽於神靈,如天後、天尊、龍王、關聖”。碑文追溯了閩人三十六姓將諸神靈從中國奉往琉球的歷程。“昔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球陽者奉使朝貢,自京師塑天尊神像歸,請命創建其廟於邑北。二十二歲在甲辰又鼎建天後宫於村南,其規模如中華之制,嗣後於宣德正統之間重建上天後宫於營中,惟因二宫稱上下别之。其宫前有龍王堂是五方龍神之殿也,原在那霸津口仲三城,爲海風吹壞不堪修葺,故崇禎初年儀移於兹雲,又於天後宫之右楹奉關帝聖像。康熙二十二年(1683)癸亥,册封正使汪公副使林公捐俸五十金塑像”。除册封使汪楫、林麟焻捐金塑像外,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十月門内石神像建立,左千裏眼右順風耳皆爲紫金大夫程順則捐助。
《琉球國創建天尊廟天妃宫龍王殿關帝祠總記》碑是福建媽祖信仰以及天尊、龍王、關帝諸信仰傳播琉球的重要見证。天妃信仰在琉球的傳播,當起源於明初“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的移居琉球。《球陽》曾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昔閩人移居中山者創建(天妃)廟祠,爲同祈福”。自此天妃媽祖成爲了琉球人最爲崇信的航海保護神。
據清康熙二年(1663)册封琉球使張學禮所撰的《中山紀略》記載,當時在琉球的天妃宫主要有:
琉球天妃宫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妃宫——天使館之東,門南向。前廣數十畝,有方沼池。宫門前,石神二。入門甬道,至神堂三十步許。堂内有崇禎六年册使杜三策、楊掄“慈航普渡”匾,順治六年招撫司謝必振“普濟萬靈” 匾,康熙二年(癸卯)册使張學禮、王核“普濟群生” 匾。大門上書“靈應普濟神詞”則萬曆三十四年册使夏子陽、王士禎所立也。兩旁皆民房,國中案牘,多儲於此。
上天妃宫,在久米村……宫在曲巷中,門南向,神堂東向,門旁亦有石神二。進門,上甬道。左右寬數畝,繚垣周環。正爲天妃神堂,右一楹爲關帝神堂,左爲僧寮。階下,鐘一所。大門左有神堂,上饗供龍神。
上天妃宫爲久米村人所建,下天妃宫則由琉球王府下令所建的。可惜兩廟均毁於第二次大戰之戰火。
干隆二十一年(1756),册封使全魁、周煌在册封途中幸免於難,册封舟漂到姑米山。後在姑米山建天後宫,以酬神恩。周煌在其《琉球國志略》記載:“天妃宫……一在姑米山,係新建。兹役觸礁,神燈示見;且姑米爲全琉門户,封、貢海道往來標準:臣煌謹同臣魁公啓國王代建新宫,崇報靈迹。中山王尚穆,現在遴員卜地鳩工。”另外,琉球古籍《卷陽》對此亦有記載:“封舟在姑米山破壞之時,通船幸賴菩薩靈佑,得以活命,吾欲於彼處建天後宫,以酬求生之德,望國王亦舍銀共建神宫等因。二册使既達之於王,又以工費銀一百二十四兩及匾字、對聯二副送之;其副使内司九人亦送助銀三十七兩二錢。於已卯年建天後宫於姑米山,而起神像購之於閩,是年十二月初一安奉其宫”。這是琉球王國時代第三座官方修建天妃宫,并且是全魁、周煌册封使團捐資修建,神像亦購於福建。這也是迄今遺留下的唯一天妃宫,1962年、1976年曾得到兩次修繕,被列爲冲繩文物保護單位。
琉球的朝貢與接貢活動是琉球王國重要的官方外交、貿易活動。朝貢、接貢使團對媽祖的崇祀説明媽祖信仰東傳琉球後已成爲琉球官方的祭祀活動。據琉球學者程順則編撰的琉球航海書籍《指南廣義》記載:“天妃聖母爲江海之福星……我國建祠崇祀天妃,歷有年所矣。凡遇誕辰,並諸節序;及進貢接貢,請神登舟,往返安位,各有祭。祭必用祝文”。這説明琉球崇祀媽祖由來已久,并且在媽祖誕辰日、各節日、出海迎送之時都必須行祭祀之禮。此外,《指南廣義》還對朝貢、接貢活動中祭祀媽祖活動中所用祝文格式及使用程序進行了詳細規定和説明。
據《唐榮舊記全集》“天尊堂”條記載,“天尊堂,建於唐榮西門外,乃與南門能齊其向,亦係唐榮風水而屬唐榮久矣。” 這裏所説的唐榮,即指來自福建的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居住地,舊稱唐營、唐榮,後稱久米村。可見,天尊信仰的傳入,也和福建移民有很大關係。
清代多位册封使在他們的册封使録中,都記載了琉球的道教信仰。康熙二年(1663)册封使張學禮所撰《中山紀略》中有如下記載:
那霸之東北三裏,有三清殿,殿前二鬆,大樹圍高二十餘丈,枝葉茂盛,勢若飛舞,三清殿東有天妃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使汪輯的《使琉球雜録》,其卷二也記載了天尊廟。雲:
天尊廟,祀雷聲普化天尊,去波上不遠,國無道士。奉香火者亦僧也。相傳,永樂中,貢使自京師塑像以歸。有禱必應。崇禎末年,中國多故,貢使久阻不還,王尚質特命新之,祈通渡唐之船,冀遂懋遷之願。語見上棟文中。舊録,紀此地爲三清殿,殿中無三清像,國人亦無此稱。
在此,汪輯提到天尊廟裏祭祀的本尊是雷聲普化天尊,是永樂年間貢使從北京帶回琉球的塑像,該塑像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崇禎末年,琉球尚質王特命修葺,以求到的中國船隻往返平安。并且,汪輯還談到此時三清殿已改爲天尊廟。
琉球王府派遣到中國的朝貢使團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爲了確保海上航行安全,他們除了供奉媽祖外,也供祭天尊、龍王。《唐榮舊記全集》記載:
貢船自開洋之日至七日,於天妃二廟,自大夫至若秀才,燒香,誦天妃經,拜畢,於天尊、龍王二廟,燒香拜禱焉。自其次日至貢船歸國,每日,大夫以下,若秀才及鄉官士,更番拜禱於四廟。
天尊廟的天尊掌管雷神,具有司雨功能。每遇乾旱,久米村的華人和琉球官員會向天尊求雨。《唐榮舊記全集》記載:
禱雨之事,於天尊、龍王二廟,大夫乙員,都通事二員,黄冠通事二員,通事乙員,秀才乙員,每廟七人,燒香。誦太上王玉樞寶經、太上洞淵説請雨龍王三品經,紫巾官奉命主禱,時供御花、酒、洗米、燈油、香、茶、桔子、甘蔗餅、燒餅、燒紙、斗帳、旗等物。久米村,那霸官士,皆從拜焉。時遇大旱,或二夜三日,或六夜七日,每廟七人,誦經如前。法司官奉命主禱,時供御花、酒、洗米、燈油、香、茶、桔子、甘蔗餅、燒餅、燒紙、斗帳、旗及米觔等物,且初禱之日,請奉緑衣龍王一位,必用久米村爬龍船。
關帝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被神格化後的神袛。北宋的徽宗皇帝賜關羽爲“崇寧至道真君”,此後,元明清歷代帝王都爲其封號。明代關羽與岳飛同祀於武廟。清代關帝廟作爲武廟,與文廟孔廟齊名。因爲歷代王朝的崇信,關帝已成爲民間篤信的戰神、財神。至於關帝信仰何時傳入琉球,現在已難以考證。册封使周煌《琉球國志略》卷十五收録了程順則書寫的“琉球國創建關帝廟記”,亦有記載,可以相互印证。記載如下:
兹琉球國,已建孔子廟,而獨於帝欠其祀典。豈帝之聲名,止洋溢於夏而不能遠播與海外歟。予謂不然,歲癸亥,爲今上御極之二十有二年,册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汪公楫,副使内閣中書舍人林公麟焻,知吾國有欲爲帝立廟意,乃捐俸五十金,以爲之倡。我王喜,爲立像祀之。從此俎豆馨香,帝之靈爽,實式憑焉。
由上述史料可知,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爲册封使汪楫、林麟焻的建議與資助,琉球最終在康熙三十年(1691))建立關帝廟。并且,關帝的塑像亦來自中國。有關關帝的祭日與供品,據《唐榮舊記全集》記載,祭日是陰曆生日5月13日,顯神日陰曆6月23日、陰曆8月15日(單刀會)。祭祀關帝的供品與祭祀天尊、天妃的供品相同,“皆例供祭品”,即“三味”,特指山珍、海味、農作物。一般是鷄、猪頭、魚、海帶、甘蔗、糕點、豆腐。
五、水利與橋樑建設
琉球歷來對農業生産和水利興修極爲重視。羽地大川是琉球的重要河道,流經谷倉地帶羽地田圃,但此地河水經常泛濫。雍正十三年(1735),該地洪水再次成灾,三司官蔡温奉命治水。他朝出夕歸,興修水利,百姓大安,從此河水不再泛濫。爲此,琉球國特立“改决羽地川碑記”,國王親至浦添驛迎接其歸來,並“賜御筆感謝之狀一張,金織錦帶一條”。
《改决羽地川碑記》首先讚頌儒家的治國之道:“蓋以國家之事千態萬般其端無窮而其大要唯在於務本而已,故曰凡事皆須務本,夫民者國家之本而安其心者即政法之本也,然則爲民防患與利者乃君相本分之要務也”。碑文記載百姓不堪洪水之苦,“每值大雨横流汎溢屢壞田畝而庶民不堪修葺之役”。爲此,蔡温依據科學方法興修水利,並架橋四座,不僅解决了洪水泛濫之憂,而且便利了百姓往來。碑中載道,蔡温“朝出夕歸,悉從治水之法,改决其川以致順流重修田畝而正經界,且構橋四座便民得往來之便”。立碑時間爲“皇清干隆九年(1744)歲在甲子仲春榖旦”,碑文由副通事鄭文龍撰稿。
另一塊與興修農田水利相關石碑爲《與座村引泉溉田碑記》,立碑時間爲干隆九年(1744),撰稿者爲琉球都通事阮大鼎。
琉球王國時代建造了大批橋樑,因而留下了大量造橋紀念石碑。以《重修天女橋碑記》爲例。由於年久失修,“橋將傾崩”,琉球國王“特命紫金官向杰、察侍紀官毛景文等”,重修該橋。“自干隆九年(1744)四月初二日起工,只見庶民子來争先恐後而至,本年六月二十七日告成”,“奉憲令記之於永垂不朽”。該石碑於干隆九年甲子仲冬榖立,撰稿人爲正議大夫蔡培叔,題刻人爲漢字典主都通事金武樞。《重修天女橋碑記》在介紹石碑修建過程的同時,亦提供許多相關信息。碑文後半部提及參與修橋之官員有“法司官向和聲伊江親方朝鄉、蔡温具志頭親方文若、向汝楫識名親方朝榮、督工奉行向杰沢紙親方朝衛”等官員共計13人。修橋費用包括“石細工三千二百三十四人五分二厘,工錢一萬一千四百九十二貫,日用夫二千二百三十四人零三厘錢四千四百六十八貫零六十文,間切夫二千七百三十七人三分二厘,工錢二千七百三十七貫三百二十文,修橋官役之柴米錢一千六百廿五貫二百九十八文。”甚至立碑題刻工及修碑費用也有詳盡記載,“鎸碑工比嘉爾也、金城爾也、島袋爾屋,石細工九拾壱人七分八厘,日用夫九十八人四分六厘,修碑需錢統計九百拾壱貫七百八拾六文”。
結 語
琉球王國時代保留迄今的337件金石銘文向我們展示了琉球15-19世紀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乃至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豐富畫卷,對我們深入瞭解和把握琉球王國歷史和文化,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些金石銘文充分體現了琉球王國時期中國文化對琉球的深刻影響。絶大多數銘文都用漢字撰刻,基本使用中國年號。碑文引章據典,行文流暢,顯現撰稿者有很高的古漢語水準,作者大多爲琉球官生或久米村人。此外,金石銘文製作方法多樣,除石碑爲主外,還有墓碑、燈籠、刻畫石、石棺、陶制佛龕瓮、梵字碑、磚瓦題刻、鐘上銘文,甚至還包括佛堂、神社前鈴鐺上的銘文、木版題刻等等,凸顯琉球王國時代金石銘文製作形式豐富多彩。
附表 琉球王國時期金石銘文一覽表(第一部分)
略
琉球王國時期金石銘文一覽表(第二部分)
以下金石銘文撰文時間不詳
略
《琉球王國時期的金石銘文一覽表》資料來源:
該表格參照冲繩縣教育委員會《金石文——歷史資料調查報告書Ⅴ》編制。
“鄉”表示《昭和十一年七月四日開館鄉士博物館資料目録》(冲繩縣教育會附設博物館編);“圖”表示《昭和四年三月鄉土志料目録》(冲繩縣立冲繩圖書館編);“球”表示《球陽》;“碑”表示《琉球國碑文記》;“北”表示《北谷村志》;“拓”表示戰争前的拓本(照片);“台”表示台灣大學所藏拓本目録;“由”表示《琉球國由來記》;“舊”表示《琉球國舊記》;“程”表示《程家家譜》;“伊”表示《伊平屋島舊記集》;“坪”表示坪井良平著《日本古鐘銘集成》。
琉球王國の金石文について
頼正維 李郭俊浩
【要旨】琉球王國時代には金石文の製作が盛んで、現在約345件の金石文が発見されている。これらの金石文は琉球王國時代にわたって、琉球國王の功績に対する贊美、中琉関係、久米村人の貢獻、琉球の水利と橋の建設、琉球人の墓石、宗教思想、儒學教育、琉球と西洋の交流などに関連している。金石文の解読と研究を通じて、琉球王國の政治、経済、文化、社會及び対外交流をより総合的かつ深く理解、把握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キーワード】琉球 金石文 石碑 文物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