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琉球的亡國、久米村的衰敗,依然阻擋不了久米村人不忘祖先、堅守傳統文化的初心。在日本吞併琉球後,久米村人向冲繩縣政府提出了修葺至聖廟與明倫堂的請願。後來爲了共同商討至聖廟及明倫堂的修葺資金、維持管理、祭奠執行、儒學普及等,久米村人籌建了崇聖會,規劃重建孔廟,以及組建了各宗親的門中會。通過崇聖會與門中會等組織,將家族成員重新團結在一起,並開展了一系列的祭孔活動、“久米孔子塾”講座、敬老會、學事奬勵會、家譜整理、修建墓碑,以及組織族親成員來到福建原祖籍地與同姓宗族聯絡,進香膜拜同姓宗祠,尋求家譜對接,並建立兩地互動式的海外宗親會交流活動。現在,久米村人早已融入了冲繩社會,並對琉球王國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奉獻,同時也受到了琉球本土文化與日本文化的衆多影響。但是他們的後裔没有忘却祖先血脈與開基歷史,溯源流變,繼往開來。在福建與冲繩的友好交往中,久米村人依然還是最重要的紐帶。他們自始至終努力堅守着部分具有福建區域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與生活習俗,時刻牢記着自己是從哪兒來,該往哪兒去,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歷經滄桑、遠隔重洋、以及人爲阻隔所無法割斷的,它承載了久米村人悠久的故土情結,啓迪着久米村人不懈的尋根心路。
【關鍵詞】中琉關係 久米村 崇聖會 “閩人三十六姓”
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琉球的亡國,久米村的衰敗,依然阻擋不了久米村人不忘祖先、堅守傳統文化的初心。在日本吞併琉球後,久米村人向冲繩縣政府提出了修葺至聖廟與明倫堂的請願。後來爲了共同商討至聖廟及明倫堂的修葺資金、維持管理、祭奠執行、儒學普及等,久米村人籌建了崇聖會,規劃重建孔廟,以及組建了各宗親的門中會。通過崇聖會與門中會等組織,將家族成員重新團結在一起,並開展了一系列的祭孔活動、“久米孔子塾”講座、敬老會、學事奬勵會、家譜整理、修建墓碑,以及組織族親成員來到福建原祖籍地與同姓宗族聯絡,進香膜拜同姓宗祠,尋求家譜對接,並建立兩地互動式的海外宗親會交流活動。
一、久米崇聖會的建立與發展
自明朝初期開始,“閩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定居於久米村。除了在治國理政與文化傳播上對琉球王國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外,還在經濟上爲琉球王國的海上交通與貿易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就了當時的“萬國津梁”,立下了汗馬功勞。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薩摩藩入侵琉球;清光緒元年(1875),日本明治政府强行阻斷琉球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光緒五年(1879),直接吞併琉球,將琉球最後一任國王尚泰軟禁於東京,琉球王國就此滅亡。
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吞併琉球王國之後,廢藩置縣,久米村的至聖廟與明倫堂被明治政府强行没收爲國家所有。翌年(1880),冲繩縣政府將下天妃宫改建成師範學校,上天妃宫的神像也被迫遷出。但是,久米村人並未放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1884年,爲了修葺至聖廟與明倫堂,久米村人向冲繩縣政府提出請願,但未得到批準。1901年,那霸區民衆嚮日本明治政府内務省請願,要求歸還至聖廟及明倫堂的土地、建築、藏書、備品等的所有權。翌年9月23日,那霸區内務省通過了申請,歸還至聖廟及明倫堂的所有權。第二年,内務省通過那霸地區的申請,將至聖廟和明倫堂還給琉球民衆。1912年8月,久米村的有志之士聚集於那霸區,共同商討至聖廟及明倫堂的維持管理、祭奠的執行、儒學的普及等。1913年,久米村人爲了籌集修葺至聖廟的資金,開始籌建崇聖會。1914年,在冲繩政府正式登記了法人社團“久米崇聖會”。 久米崇聖會負責至聖廟、明倫堂的日常管理和維護,還承辦每年兩次的孔廟祭典活動以及儒學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冲繩成爲美日在太平洋戰争的主戰場之一。1944年10月10日,由於美軍空襲,久米至聖廟、明倫堂、天尊廟和天妃宫等建築均毁滅殆盡,久米崇聖會的活動也因此而停滯。
1962年11月,久米崇聖會組織重新建立,籌備重建孔廟,以及各門中會的組織、文化振興與貢獻等活動。 崇聖會除利用保存下來的久米村資料外,還派人前往台北孔廟參觀調查,竭力復原久米村孔廟原貌。
1975年,崇聖會重建琉球王國時代的天尊廟、天妃宫和孔廟,並在孔廟原址上修建孔子銅像,該銅像由台北政府捐建。 此後,久米崇聖會不斷收集久米村古籍資料、舉辦公共講座、前往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調查研究等,使得久米村的歷史逐步得以復原。
1992年11月,時值“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600週年,久米崇聖會在久米村遺址上舉辦“閩人三十六姓”發祥地紀念碑揭幕儀式。該紀念碑設計爲一個進貢船石雕模型,船舷兩側鎸刻着“閩人三十六姓”的所有姓氏。
2014年5月11日,在久米崇聖會成立100週年之際,冲繩縣和那霸市當局鼎力協助,提供各方面的幫助。久米崇聖會除了舉辦盛大的紀念活動之外,還在冲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舉辦有關久米村歷史與傳統的畫展。此外,崇聖會還出版了《久米崇聖會100週年紀念史》。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久米村至聖廟的變遷及其一系列的活動,久米三十六姓的歷史,久米崇聖會的建立及其發展,久米村的天尊廟、龍王殿、關帝廟、天妃宫等主要宫廟;同時,附録了久米頌德碑、扁額、歷代久米村總役一覽表、久米村姓氏一覽表等珍貴的研究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與文獻史料價值。
除了久米崇聖會之外,久米村各個氏族也根據自己家族的情况,各自成立了“門中會”(即宗親組織)。每年清明節時,各門中會各自進行清明祭祖。此外,門中會還有敬老會、學事奬勵會、家譜整理、修建墓碑、與海外宗親會交流等活動,用以團結族人,維係血脈,弘揚家族文化。
二、至聖廟的興建與釋奠祭禮活動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作爲久米村總役的紫金大夫蔡堅(喜友名親方)及進貢使團,向明廷進貢時,在山東省曲阜縣的孔子廟參拜了孔子、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聖像,購買了孔子等繪像並帶回琉球。隨後與久米村的一些有志之士商量,决定在士大夫家族中輪流舉行對孔子及其弟子的祭奠,這就是久米村最初的孔子祭典。康熙十年(1671),久米村總役金正春(城間親方)奏請尚貞王在琉球修建孔子廟,並得到批準。康熙十一年(1672),孔子廟選址於久米村泉崎橋橋頭,開始興建。康熙十三年(1674)十一月竣工,題爲“至聖廟”。當時的至聖廟選址官爲周國俊(目取真親雲上)、督工官爲金正華(赤嶺親雲上)、蔡彬(喜友名親雲上)、程泰祚(古波藏親雲上)、王可法(國場親雲上)、鄭宗德(與儀親雲上)、建築工事爲大工久高親雲上、副工爲比嘉築登之, 其中大部分爲久米村人。此舉對儒學傳統在琉球的全面傳播與普及,開風氣之先,影響深遠。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正使汪楫來琉球册封尚貞王時,提出設立學校的請求。久米村總役紫金大夫程順則(名護親方)在至聖廟建成的44年後,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十九日向尚敬王請奏,建立學校明倫堂。翌年(1718)一月六日,尚敬王允許將至聖廟建在明倫堂邊,並於同年(1718)八月二十五日竣工。
明倫堂是久米村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琉球國王的進貢以及外交活動中,久米村人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1)漢語的翻譯;(2)外交文書的撰寫;(3)國内儀禮典禮、儀式及與中國方面的交涉;(4)航海指南技術的學習。此外,琉球國王與中國皇帝的表章、奏文、符表等的撰寫以及難解的漢語分析等都由久米村人負責。所有的這些知識都可以在明倫堂得到教育與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漢語的精解、“四書五經“的研讀等等,也都在明倫堂開展。
由於二戰時期久米村被燒燬,至聖廟已不復存在。直至1975年,久米崇聖會才在那霸市若狹天尊廟敷地内重建至聖廟。1975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這天,舉辦了至聖廟復興紀念典禮。但由於至聖廟靠近海岸邊,長時間海風侵蝕,導致了設施的老化和建築物的腐朽,久米崇聖會又募資在那霸福州園附近的松山公園内新建至聖廟。1977年,台灣中琉文化經濟協會贈送“萬世師表”“至聖廟”“有教無類”的匾額予至聖廟。並於2013年6月15日舉辦至聖廟的落成典禮。
至聖廟的孔子祭典於每年農曆2月和8月舉行。釋奠祭禮是奉祀孔子及四配顔淵、子思、曾參、孟軻的禮儀。在琉球王府時代,至聖廟的祭主是三司官、啓聖祠的祭主是久米村總役和長史司,琉球王國提供祭禮的經費。祭典時間啓聖祠是上午2點,至聖廟是上午4點。日本吞併琉球的明治政府和大正時期,祭典時間啓聖祠是上午6點,至聖廟是上午8點。後來又改爲啓聖祠是上午8點,至聖廟是上午10點。
日本吞併琉球廢藩置縣後,至聖廟和明倫堂歸國家所有,由冲繩縣統一管理。祭禮的費用由那霸區當局補助,久米村的有志之士也會捐款祭祀孔子等四聖禮儀活動。在久米崇聖會向那霸區政府申請歸還至聖廟及孔廟的所有權後,祭祀孔子等四聖禮儀每年春秋舉行2次。當初,在祭典數日前,崇聖會會員就各自領取所分配的任務,認真準備祭禮。祭典内容包括:(1)祭主——至聖廟的由崇聖會理事長擔任、啓聖祠由副理事長擔任;(2)讀祝文者——1名,手持祝文並朗讀;(3)司帛者——1名,手持司帛者;(4)引禮——2名,跟隨祭主兼先導者;(5)禮生——2名,按祭典儀式順序唱誦者;(6)執生——數名,在神像前供奉貢物者。一般會員以及基本役員都參與釋奠,禮生會按照中文號令吟唱,儀式行三跪九叩之禮。整個祭祀活動,聲勢浩大,場面宏觀。
隨着時代的變遷,舊時過於宏大的祭典典禮實施起來略有困難。1939年秋季的祭奠開始變更了形式。來賓200人參列,隨着儀式的開展,進行孔子頌德的演講,閉幕時唱孔子頌德歌。1944年10月10日,由於那霸遭到美軍的空襲,所有建築被毁。直至1975年孔子廟重建,才重新開始了祭奠的活動。
1975年,在那霸市若狹的天尊廟敷地重建了久米至聖廟後,奠祭禮儀才得以完全恢復,並於每年的孔子誕辰日9月28日舉行。 現在的奠祭禮儀定於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舉行,分别舉行釋奠祭禮和啓聖祠祭禮。自2009年開始,改爲穿琉球王朝時代的黑色禮服。2012年起,讀孔子的祝文也改爲漢語,使得釋奠祭禮更加的莊重古檏、典雅斯文。
三、“久米孔子塾”系列講座的開設
久米崇聖會大力開展人才培養事業,經常舉辦會員教育講座、社會貢獻實踐、《論語》講解、琉球歷史相關講座等等。崇聖會會員與一般民衆都可參與,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
講座内容詳列下表(1998-2013)
略
根據上表所列的1998—2013年講座開展情况,我們可以發現,久米崇聖會主要開展的是關於琉球歷史文化、《論語》的研讀、琉球漢詩的學習、久米村的介紹、漢語的學習等等講座,邀請日本一流的專家學者及教授進行演講,久米崇聖會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注重、宣傳、教育與普及,可見一斑。
四、人才培育與崇聖會文庫的設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久米崇聖會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視育英事業,並制訂了相應的章程大力資助人才培養。2000年3月27日至31日,久米崇聖會開始組織青少年中國研修之旅,共11人參加。從那霸市出發達到台北,再經由香港到達福州。在福州研修學習,參觀琉球墓園後,再前往北京。在北京參觀萬里長城、明十三陵、天安門廣場、故宫、孔子廟後歸國。希望通過這樣的研修之旅讓青少年更好的瞭解和學習久米村偉大先人蔡温和程順則遥遠的中國之旅,以及他們苦難修行的歷程。此後,久米崇聖會又多次組織青少年研修旅行,讓優秀青年學子重温先人的足迹,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1982年5月30日,久米崇聖會開始在明倫堂的圖書館設立文庫,主要由10名久米村後裔的教育工作者負責運營。翌年1月27日,理事會制訂章程,成立社團法人久米崇聖會立崇聖會文庫(通稱:“崇聖會文庫”)。該文庫設置的目的是爲了普及和發揚儒家思想、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管理運營方針主要是以久米崇聖會爲主體,文庫獨立管理運營。該文庫於1984年6月2日開館,共計圖書2628册。其中學生用書1005册,一般教育圖書862册,鄉土圖書435册,其中儒家相關書籍326册。
久米崇聖會與門中會自成立以來,就開始家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並編纂出版了《家譜》或《世系圖》。同時也持續開展了其它相關資料的整理出版活動。例如:
(1)國吉有慶編輯:《蔡温具志頭親方文若頌德碑、程順則名護親方寵文頌德碑》,1969年至2009年,共再版了六版。
(2)國吉有慶編輯:《久米至聖廟沿革概要》,1975年至2010年,共再版了八版;該書的主要内容分爲:“琉球王朝時代的建立”“廢藩置縣後的至聖廟、明倫堂”“戰後復興”等三大部分,頗爲系統地叙述了琉球孔子祭典的開始、至聖廟的建立、孔子聖像的樹立、奠祭的舉行、明倫堂的建立與啓聖祠的祭祀、祭式的修改、廢藩置縣後的至聖廟與明倫堂、重建時國庫負擔的修繕費用、那霸區轉移至聖廟與明倫堂的所有權、社團法人久米崇聖會的創設、至聖廟與明倫堂的崇聖會所有權、冲繩縣準備“拜所相關規程”、祭典中的神式、二戰期間至聖廟與明倫堂的燒燬、久米崇聖會的復活、廟堂的復原與落成式典的舉行、復興後第一回奠祭的開展、孔子銅像的建立等等。
(3)《崇聖會文庫的相關記録》:第1號(1983年5月29日)、第2號(1983年9月21日)、第3號(1984年6月2日)、第4號(1984年9月28日)、第5號(1985年5月26日)、第6號(1985年9月28日)、第7號(1986年5月25)、第8號(1986年9月28日)、第9號(1987年5月24日)。
(4)具志堅以德、國吉有慶編輯:《久米村的民俗》,1989年至2010年共發行了五版。該書主要記述了:久米村的區域概况,久米村的儒教、道教、祠堂與寺院,久米村的祭祀與喪葬等民間習俗。
(5)《至聖廟復興20週年紀念志》,1995年9月20日發行,主要内容爲:社團法人久米崇聖會章程、崇聖會文庫章程、業務概要、久米崇聖會文庫相關主要記録、復興後現在役員一覽、至聖廟復興20週年紀念事業、奠祭紀念的記録、孔子像的建立、回憶久米村、奠祭禮儀概要説明等。
(6)《至聖廟復興20週年紀念書畫展》,1995年2月14日至19日,那霸市民畫廊。
(7)《六諭衍義大意(翻譯本)》(監修 田名真之)2002年至2010年共發行了五版。
(8)《久米村地圖》(歷史的散步,拜訪古時的久米村),2008年至2014年共發行了三版。該《地圖》主要繪製了:久米至聖廟、天尊廟·天妃宫、程順則頌德碑、蔡温頌德碑、明倫堂、久米至聖廟遺迹、波上宫、護國寺、べッテルハイム碑、三文珠公園、久米村的大道、天妃宫迹、天使館迹、福州園、堂小屋遺址、袋中上人行化碑、ユーチヌサチ、天妃尋常高等小學校迹、以及久米村今昔地圖等。
(9)輝広志:《久米明倫堂沿革概要》(冲繩最初的學校)2010年至2011年共發行了二版。該書主要記録了17世紀琉球的中國化與久米村、明倫堂的創設與體制、近代的明倫堂、戰後復興與明倫堂等内容。
(10)田名真之:《久米村人物誌(1)·蔡氏》,2008年出版發行。該書主要記載了久米村蔡氏的歷史、蔡温的生涯與業績、蔡氏的人物等。
(11)富島壯英、島尻克英、外間政明、深澤秋人、上江洲安亨、富田千夏、宜保隆:《久米村人物誌(2)·鄭氏(始祖·鄭義才)》2009年出版發行。該書主要記載了久米村三十六姓“鄭氏”一族的歷史與始祖“鄭義才”、爲國殉葬謝名親方的一生與久米村最初的三司官、以及鄭氏的其它歷史人物。
(12)《久米至聖廟》創刊號(2011年3月)至第六號( 2013年11月)。
(13)各種《報告書》:
① 中國孔子廟視察調查報告書——山東省曲阜調查,1994年9月25日—10月9日。
②第二次中國視察報告書——福州市調查,1995年12月6日—9日。
③日本冲繩名護市訪問——程順則相關調查,1996年3月4日、26日、4月9日。
④台灣羅東孔子廟視察報告書,1997年11月21日—24日。
⑤青少年中國研修之旅報告書,2000年3月27日—31日。
⑥曲阜孔廟調查研修報告書——那霸市·福州市友好都市締結20週年紀念,2001年11月21日—25日。
⑦青少年九州島研修旅行報告書,2006年3月25日—28日。
⑧2006年度漢語會話講座概括,2006年8月22日—12月12日。
⑨2007年度漢語會話講座概括,2007年8月2日—12月27日。
⑩青少年(台灣)研修旅行、漢語會話講座報告書,2008年3月22日—24日。 (14)《崇聖會》創刊號(2006年1月1日)至第18號(2014年100週年特集號)。
五、赴福建尋根訪祖
在久米崇聖會建立的同時,許多氏族也建立了各自的門中會,加强彼此的聯繫,共同堅守中華傳統文化。久米村的後裔組建了“阮氏我華會”“毛氏國鼎會”“陳氏華源會”“王氏槐王會”“樑氏吴江會”“久米林氏會”等等各宗親的門中會。通過崇聖會與門中會等組織,將家族成員重新團結在一起,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
1987年7月,琉球大學教授高良倉吉率隊首次携帶《久米村系家譜》來閩尋求“閩人三十六姓”祖籍地同宗家譜的溯源對接,並開展相應的田野調查工作。同時,以久米村的“毛氏國鼎會”爲主,並與“王氏槐王會”“阮氏我華會”的部分成員,前往福建漳州祖籍地尋根訪祖,在各自的祖廟宗祠進香膜拜。從而開啓了久米村“閩人三十六姓”後裔的宗親組織赴福建祖籍地的尋根訪祖,建立兩地宗族社會聯繫之先河。如1987年7月27日至8月3日,毛氏國鼎會的宗家十二代與世山鳳鳴翁的外甥輿世山茂氏,通過參考妥善保管的家譜和排位,來到福建祖籍地漳州龍海角美鎮滿美社尋訪,並在《琉球新報》進行了8次連載報導。1992年9月,王氏槐王會一行9人到漳州市龍溪縣的祖居地訪問。2000年11月19日至23日,陳氏華源會14人開始前往福建省的尋祖之旅,拜訪了陳氏宗祠崇德堂及陳氏先祖陳元光廟,還查閲了先祖陳華的家譜資料。2010年,樑氏吴江會成員再次前來福州長樂金峰鎮樑邊村祭祖膜拜,受到了祖籍地宗親的熱情接待,引起了福建與冲繩媒體的極大關注。
久米村的“閩人三十六姓”與福建祖籍地的關係淵源流長。血脈相沿,文緣相承,成了近年來久米村“閩人三十六姓”後裔絡繹不絶前來福建尋根謁祖的一種心靈深處的渴盼與行爲的動力。他們多以宗親會的形式,組織族親成員來到福建原祖籍地,聯絡同姓宗族,膜拜進香宗祠,尋求家譜對接,並建立兩地互動式的宗族社會聯繫。
餘論
而今600多年過去了,久米村人雖早已融入了冲繩社會,並對琉球王國的歷史發展作出了應有的重要奉獻,同時也受到了琉球本土文化與日本文化的衆多影響。但是他們的後裔没有忘却祖先血脈與開基歷史,溯源流變,繼往開來。福建與冲繩的友好交往,久米村人依然還是最重要的紐帶。久米村人至今仍然活躍在冲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成了冲繩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自始至終努力堅守着部分具有福建區域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與生活習俗,時刻牢記着自己是從哪兒來,該往哪兒去,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歷經滄桑、遠隔重洋、以及人爲阻隔所無法割斷的,它承載了久米村人悠久的故土情結,啓迪着久米村人不懈的尋根心路。
久米崇聖會の設立及び活動
張沁蘭
【要旨】1879年に日本が琉球を并合した。琉球が亡國しても、久米村が衰退しても、祖先を忘れず、伝統文化を守るという久米村人の初志が阻ばれない。日本が琉球を并合した後、久米村人は冲縄県政府に聖廟と明倫堂の修理を願い出した。その後、聖廟と明倫堂の修理資金、維持管理、祭祀執行、儒學普及などを共同で検討するため、久米村人は崇聖會を設立し、孔子廟の再建を計畫し、各宗親の門中會を創立した。崇聖會と門中會などの組織を通して、家族全員を新たに結束させ、一連の孔子を祭る活動、「久米孔子塾」講座、敬老會、學事奨勵會、家譜整理、墓碑建設などを行った。また、一族を組織して福建原籍地に來て同姓の人々と連絡し、香を拝んで同姓の祠を拝み、家譜のドッキングを求め、両地の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海外宗親會交流活動をした。現在、久米村人はとっくに冲縄社會に溶け込んでいる。そして、琉球王國の発展に多大な貢獻を捧げた。同時に琉球本土の文化と日本文化にも多くの影響を受けた。しかし彼らは先祖の血脈と開拓の歴史を忘れずに、源を追って変転していった。福建と冲縄との友好往來にとって、久米村の人は依然として最も重要な絆である。彼らは今までずっと福建地域の特色がある中華伝統文化と生活習慣をしっかりと守っていて、自分の出身と行方をいつも覚えている。世の転変を経ても、遠い海で隔てられても、しいては人爲的に遮斷されても、この親心は斷ち切れないものである。それは久米村人の悠久な故郷のコンプレックスを積載し、怠らずに先祖を訪ねようという精神を啓発し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中琉関係 久米村 崇聖會 閩人三十六姓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