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夙願,也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兩岸統一勢所必然,但是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因素也不少。當前島内政治生態十分復雜,各種政治力量競相角逐,在左右島内政局走向的諸多力量中,青年學生運動佔據着重要的位置,近年來越來越彰顯出巨大的社會動員能量,並對兩岸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是台灣社會全面解嚴後爆發的第一次非校園議題的大規模學生運動,開創了台灣學運的新紀元。從此以後,台灣學運逐漸擺脱了1980年代單純以争取校園自由與民主權利爲主要議題的學生身份制運動,越來越趨向社會化和政治化,此後所發生的2004年的“新野百合學運”、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2015年的“反對亞投行運動”和“反課綱微調運動”等一系列影響較大的學生運動,都走上了具有明確政治議題的群衆性政治運動的道路,它們的發生發展不僅在島内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台灣當局的政策走向,而且一度衝擊了海峽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
回顧最近25年來台灣學生運動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台灣學生運動呈現出如下的走勢:從爆發特點來看,台灣學運的頻度(發生的時間間隔)、廣度(運作和影響範圍)和烈度(破壞性程度)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揚態勢;從學運的動員結構來看,學運逐漸跳脱出傳統的人際關係動員方式,而更加趨向於網絡化的組織形式,學運爆發的不確定性和自主性都在顯著增强;從學運的運動效果來看,學生運動一再顯示出强大的運動能量和不容小覷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左右島内政局的能力不斷攀昇,日漸成爲台灣新社會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關鍵政治因素;從學運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取向來看,近25年來,在台灣學運的發展脈絡中,理性與非理性交融,但非理性主義漸漸濃厚,中華民族意識與台灣“本土化”意識相交織,但分離主義和排他主義日趨抬頭,彌漫着明顯的“恐中”“仇中”“反中”情緒,已然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産生了極爲不利的影響。
台灣學生運動的發展趨勢中,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現象是,學運的議題逐漸由過去的台灣内部問題轉向兩岸議題,而且兩岸議題和大陸元素越來越容易成爲學運的引爆點,學運所凸顯出來的“恐中”“仇中”“反中”的色彩日益濃厚,一部分青年學生對民主的虚幻追求遮掩不住他們“厭統崇獨”的政治心態。這既客觀地反映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台灣社會及民衆心態的影響在加大與加深,也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的巨大挑戰,而且已經在事實層面開始阻礙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不斷侵蝕着兩岸政治互信與互動的基礎,撕裂着兩岸中華兒女共有的民族感情,最終可能會危及到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可以預見的是,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台灣學運還會繼續爆發,影響也會持續存在,這將成爲兩岸統一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對此,我們既不能視而不見或隔岸觀火,也不能大驚小怪驚慌失措。
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而言,台灣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既是挑戰,也可能是機遇。一方面,學運不斷凸顯出來的理性迷失爲兩岸關係的發展設置了種種障礙,勢必對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産生諸多不良影響。這是當前擺在兩岸人民面前一場全新的戰争,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兩岸之前的政治對抗和軍事對峙更爲微妙和難以應對。另一方面,學運的巨大能量標示出台灣的青年學生已成爲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登上台灣公民社會的舞台,正在成爲影響未來台灣政治走向的關鍵因素。若能因勢利導,争取台灣青年認清祖國統一的必然趨勢和肩負的歷史使命,必定能大大縮短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
因此,我們既要辯證而客觀地分析學運的性質,警覺學運可能引發的台海危機,也要冷静而審慎地對待學運的發展態勢,采取更爲積極穩妥的措施,做好對台青年工作,努力把學運危機轉化成和平統一的契機。
首先,要轉變工作重點,在促進祖國統一的戰略上,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當前更要寄希望於台灣青年,走深耕青年之路。
其次,要在繼續强化兩岸人民以共同的中華民族血脈和中華傳統文化爲核心的原生性認同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建構以青年亞文化爲核心内容的群體性認同和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核心的中國夢認同,以建構性認同引領兩岸青年從互動走向互信。
最後,要切實關注台灣青年的現實需求,盡快探索和構建起主要面向台灣“三中一青”的切實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把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與公平正義的理想化爲具體的行動,以平等平實的心態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涓滴效應”,從下而上地漸次實現兩岸經濟利益聯動、兩岸人民情感共鳴,讓大陸的社會理想與台灣的民間道義價值互動起來,努力打造符合歷史趨勢、時代要求和人心向背的命運共同體,切實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在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的基礎上,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早日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關鍵詞:台灣;學生運動;發展趨勢;對策。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