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是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討論熱度最爲熱烈的學生運動,學生試圖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社會,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由於錯誤的認知和主張,導致他們並没有實現自以爲的“島嶼天光”,在一錯再錯之下,“花碎滿地”“寶島蒙塵”,對臺灣社會及兩岸關係産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節 太陽花學運的背景
“太陽花學運”的爆發看似是兩岸服貿協議審查過程中的偶然,實際上是臺灣社會長期多種問題因素叠加的必然。究其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展開分析:
一、全球化衝擊下停滯不前的經濟發展困境
“太陽花學運”爆發的關鍵原因是臺灣的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民進黨當局的“臺獨”主張大大阻礙了臺灣參與全球經濟,特别是參與兩岸經濟合作的歷史發展潮流,馬英九執政後雖然有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同新加坡等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但其自由貿易出口覆蓋率僅爲9.65%,仍然遠低於同期韓國的36.1%。在兩岸貿易上,大陸當時正是經濟轉型時期,“臺灣接單、大陸生産、歐美銷售”的三角運營模式未能及時適應大陸轉型昇級的需要。馬英九執政期間經濟增長率漸入低谷,2012年和2013年經濟增長率分别僅爲1.48%和2.11%,在亞洲“四小龍”中處於墊底的位置,連續兩年低於當時全球平均水平的2.6%和2.5%。總體經濟的低迷導致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從2000年開始臺灣工資就進入了負增長期,其中馬英九執政的2008-2012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工資下降0.67%。服務業尤其嚴重,從1993-2012的20年間服務業實質薪資平均增加率僅爲0.54%,僅約爲同期間製造業的一半(1.00%)。同時賦閒人口創歷史新高,約有76萬7千人。15-24歲的青少年失業率爲13.17%,是整體失業率的3.1倍,高學歷並没有帶來高就業,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失業率爲5.28%,是整體失業率的1.3倍。而服務業的就業率爲58.88%,低於總體生産比率的68.03%,顯示服務業創造就業的潜力還未完全釋放。在這低迷的經濟和停滯的收入之下,作爲拉動經濟增長重要動力的投資和消費却持續下行,投資意願低落,2011-2012年連續兩年負增長,民間消費意願低下,消費增長率持續走低。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青年們面對低薪、高失業率和高房價,陷入焦慮和失望之中,在調查中有近八成的青年認爲臺灣當時的大環境對他們不公平,有六成的人認爲這個不好的情况會很難好轉。另一方面,馬英九當局急切尋找經濟發展的動力,而已正式簽署一年多,對臺灣經濟影響重大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成爲重要的方向,民進黨却不斷從中阻礙協議的審議通過,政黨對抗進一步激烈化。
二、對中國大陸的長期敵視教育
自從國民黨在解放戰争中失利,國民政府被迫遷移來到臺灣以來,中國共産黨從未放棄統一祖國的目標,但在美國的蠻横干預下,兩岸長期處於對峙狀態。
自遷治臺灣以來,國民黨政府繼續實行“反共”教育,國民政府認定“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爲叛亂集團,中國共産黨一直被國民政府視爲無法共存的敵人,同時以“自由國家”自居,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産黨污衊爲專制力量。同時“兩蔣時代”采取高壓極權統治,當時臺灣地區政府貪污腐敗嚴重,軍隊紀律敗壞,政府濫印鈔票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失業問題嚴重,使得臺灣人民在經濟上陷入極大的困境。同時壓制臺灣本土人士參政,造成白色恐怖,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等一系列鎮壓人民活動。民衆對於國民黨落後統治方式的反對,延伸成爲了日後對其歷史教育内容的反對。
自李登輝以來,臺灣地區教育進一步“獨化”,以强調臺灣“本土化”龢民主化爲表象,在教育過程中實行臺灣與中國分離的教育策略,在教材中大量删减中華傳統文化内容。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後,“臺獨”影響愈發嚴重,在社會層面實行“去中國化”政策,將大量機構和企業名字從“中國”更改爲“臺灣”,如“中國石油”改爲“臺灣石油”,“中國郵政”改爲“臺灣郵政”;在教育層面,修改課綱,新增單列臺灣史課程,試圖建構一種獨立的“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在“去中國化”的過程中,對於中國大陸和中國共産黨的讎視教育不斷加强,大陸逐漸成爲了認知中的“他者”。隨着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兩岸之間的力量差异逐漸拉大,臺灣民衆對於大陸的“他者”恐慌進一步增强。雖然海峽兩岸之間的學術交流、學生交换以及旅遊等民間的交流頻繁,原本互惠互利、相互增進瞭解的措施,但在不信任和敵視的認知中却被錯誤地扭曲爲是要以臺灣對中國經貿上的依賴,增强對臺灣經濟與赴大陸經商的臺商的影響,“以商逼政”,迫使臺灣依附於大陸。因此當執政的國民黨試圖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加快審核進度時,被部分人認爲是試圖以服務貿易協議逼迫臺灣,以經濟影響政治,錯誤地認爲“當服務貿易協議一簽定,臺灣在經濟上勢必更加的依賴大陸,那樣大陸更加有籌碼對臺灣進行“壓迫”,會迫使臺灣做出有利於大陸的决定進而危害臺灣地區所謂的自由龢民主。
三、兩岸經貿合作顧慮重重
馬英九上臺以來,堅持“九二共識”,兩岸經貿合作日益增多,臺灣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獲益頗豐,2013年兩岸經貿交易額爲1972.8億美元,增長16.7%,大陸對臺灣方面出口406.4億美元,增長了10.5%。自臺灣進口1566.4億美元,增長了18.5%,貿易逆差爲1160億美元,擴大了21.6%,從2013年1月1日開始,ECFA協議進入第三階段的降税,内地自臺灣進口ECFA項下受惠商品的貨值爲113億美元,關税優惠爲49.1億元人民幣。但在兩岸經貿合作中,合作的範圍是逐步推進的,加之受臺灣地區經濟結構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獲益程度不均衡,并且2008年金融危機後臺灣經濟持續低迷,部分未能從經貿合作中直接獲益的群體擔心兩岸經貿合作的加深會影響其利益,對兩岸經貿合作采取不了解、不接受的態度。
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利弊争議上,臺灣地區民衆對於部分服務貿易存在疑慮,其中以廣告服務業、計算機及其相關服務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特殊業務、印刷及其輔助服務業以及醫院服務業爲争議焦點。在廣告服務業方面,主要是認爲開放廣告服務業可能衝擊臺灣的言論自由,媒體代理商是廣告業主和媒體之間的重要橋樑,而近年來臺灣媒體數量龐大,競争激烈,廣告市場已成爲買方市場,如果服貿通過,中國大陸資金雄厚,如果設立媒體代理公司將會有很强的影響力,臺灣則只能接受大陸資金背景的媒體代理商所設定的規則,可能會影響臺灣的言論自由和選舉公平。
在計算機及其相關服務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特殊業務方面,臺灣民衆擔憂開放後會使個人資料外泄導致危害臺灣的“國家安全”。對此雖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發出聲明稱,中資是無法從這三項服務取得民衆個人資料。臺灣因特網協會也在公聽會上表示,開放這三項電信服務其實對臺灣産業衝擊小。但在2014年3月31日的“服務開放資訊對國安的影響”座談會上臺灣大學經濟係教授鄭秀玲、電機工程係教授林宗男、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係教授林映達和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係教授李忠憲等人認爲,服貿協議中開放的項目會一方面收集一般人日常上網信息,另一方面開放“數據交换通信服務”需要機房進行中轉,而中資如果能涉及機房就有可能導致個人資料泄露,加之當時臺灣個人資料法雖已通過但還未落實,而且陸資即使侵犯個人資料也難以處理,因此開放相關服務會危及“國家安全”。
在印刷及其輔助服務業方面,從業者擔心會在激烈的價格競争處於劣勢。在服貿協議中對大陸的企業在臺灣的經營作出了諸多的限制,如持股不得超過50%,且不得兼營其它事業。中資臺灣方面嚴禁經營圖書、雜誌發行等出版業。而工業局也提出“嚴審五原則”,對中資采取逐案審、查資格、設門檻、禁出版、打壟斷等審查原則。在技術和資本都弱於中國大陸的情况下,臺灣印刷企業擔心其會處於不利地位,並進而由“被控制”的印刷業影響到政治和文化安全。
在醫療服務業方面,民衆擔心健康保險和大陸赴臺人員擠占其醫療資源問題。在資費上臺灣“衛生部”表示,依照過去資料分析,大陸來臺人士所繳保費超過其醫療支出,不會造成健保財務負擔。而有民衆擔心服務貿易協議的開放而更加的商業化,自費項目增加自費比率提高。服貿協議開放陸方投資可達三分之一董事席次,同時對岸專業人士及其眷屬可來臺長期居留,享受第六類健康保險費用(臺灣政府補貼40%保費)。而對於“衛生部”的保证,很多民衆選擇視而不見,在想象中夸大了兩岸之間的醫療資源差异,認爲臺灣人在大陸接受醫療教育是“直接交錢念完就有的醫師資格”,大陸醫療“紅包費明白收”,害怕會擠占臺灣民衆的醫療資源。
這些争端所折射出來的是臺灣社會面對兩岸合作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態度的分裂。經濟全球化雖然是世界發展趨勢,但臺灣各階級在面對臺灣産業轉型與對外貿易擴張中的感受不同,正面評價總體上與兩個要素成正相關:與大陸交流次數、經濟收入。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和官員,以及企業主和管理階層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持正面的看法。國民黨作爲執政黨希望促進經濟發展,希望通過加深兩岸間的合作從而走出低迷是馬英九當局的訴求,并且服貿協議能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改善臺灣勞工的勞動條件、處境和待遇,還可以增加臺灣服務業的良性競争。企業主和管理階層則是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獲益的一部分群體,中國大陸廣闊的市場和勞動力資源優勢讓大量的臺灣資金流入並獲得發展,企業主和管理階層在兩岸合作中獲益。服貿協議的簽訂,能進一步擴大能够進入的市場領域,因此整體上較爲支持服貿協議。而當時的在野黨民進黨和非技術勞動工人、服務業中的中小業主和青年群體則是主要持反對意見,民進黨作爲在野黨基本會全部反對執政黨,在當時的意識形態上也是“臺灣獨立”,而服貿協議對象爲中國大陸,更是加重了其對協議内容和目的的懷疑和戒心。臺灣服務業中資本較爲分散,總體上擔心無法與大陸競争。而在臺灣地區政府缺乏對經濟全球化中收入調節的配套政策,導致非技術勞動工人在此前的兩岸經濟合作中並未直接獲益,兩岸之間在勞工上存在替代關係,廠商在大陸的發展並不會提高臺灣員工的雇傭人數和提高勞工階層的工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導致青年們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减少和創業成本提高。因此,在面對簽訂服貿協議的過程中,臺灣社會更加擔心大陸的進入對臺灣産業的衝擊,特别是與大陸簽訂協議更是加劇了這種疑慮。
四、兩黨惡鬥與分裂的國民黨
臺灣政治長期處於非理性對抗之中,政黨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先行,民衆利益和社會經濟發展被放置一旁。國民黨龢民進黨長期以來奉行“藍緑之争”,不斷相互攻擊和詆毁對方。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正是因爲民進黨阻礙,甚至在審批中佔領“主席臺”,以癱痪“立法院”的方式讓服貿協議討論審批不斷被扺制,直接導致了張慶忠以“出席人數52人,已達法定人數,開會,進行討論事項,海峽兩岸服貿協議已逾3個月期限,依法視爲已經審查,送院會存查,散會”的方式强行通過服務貿易協議。在國民黨黨内,馬英九雖然連任主席,但並未實現國民黨的意見統一,雖然雄心勃勃,試圖改革國民黨内部,但是改革措施遭受多重阻力,效果平平。而2013年9月爆發的“馬王政争”更是讓國民黨内部派系鬥争進一步激烈,馬英九和王金平的關係决裂讓國民黨内部分崩離析,特别是在“立法院”作爲院長的王金平對於服貿協議中民進黨的非理性衝擊行爲置之不理。國民黨内部深深的分裂溝壑成爲太陽花學運長期能够佔領“立法院”以及實現其先“立法”再審批訴求的關鍵。
五、不被信任的摇擺執政團隊
2012年,馬英九連任後並没有將競選時的承諾落實,馬英九執政團隊基於要當“超越藍緑”的“全民總統”的理念和馬英九個人性格特質,在施政時依舊追求面面俱到,人人討好,但是决策和人事安排經常出現推進遲緩,摇擺不定的狀况,導致决策效率與政策成效大打折扣,馬英九的支持率在2014年更是跌至9%。例如證券所得税本是馬英九競選宣言中的重要承諾,是調整社會收入分配和增加政府財政的重要方式,2012年新任期伊始,馬英九便組建財政健全小組推進证所税,但討論過程倉促,大量小組成員退出,僅16天便送“行政院”審批,而在“行政院”内部更是無法形成共識,出現金融部門主管和財政部門主管在報紙上相互質疑的場景。在送到“立法院”審批之後,没有守住多方壓力,妥協出臺了一個名存實亡的版本,設置8500點的股市指數和全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起征點,與本意相去甚遠,最後更是直接“胎死腹中”,未曾實行。在諸如“核四”决策、取消油電緩漲、退休年金改革、老農津貼等政策中馬當局亦是游移不定,消耗公衆信任。在人事安排上,馬英九任期内多次更换“行政院”院長,八年内有四任院長走馬上任,執政團隊長期處於不斷磨合和不穩定之中,政策執行無力,政策溝通低效,面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一牽連甚廣的政策,在簽署後送審前即使已有大量反對聲音,却溝通不暢,既缺少與相關行業的溝通,又欠缺與“立法院”的協調,對待民衆反應滯後,機制上不够靈活,致使民衆疑慮重重。
在2008年到2016年,民衆對馬英九當局的信任日漸下降,在第二個任期中,在陸軍下士洪仲丘事件、苗栗大埔拆遷案及核四的營建等等的問題上,執政黨的處理態度與方式更使得人民對政府感到失望和憤怒,人民對執政黨的信任度因而不停的下滑。2010年在苗栗大埔拆遷案中,抗議當地政府征收土地的老農婦朱馮敏自殺身亡,之後引起了群體性遊行示威,之後時任“行政院”院長吴敦義保证不會被强行征收,2013年時時任苗栗縣長劉政鴻却下令繼續拆除,再次引發抗議活動,民衆要求吴敦義信守承諾。結果劉政鴻却加快了强拆速度,警察還與抗議者發生激烈衝突,數十名抗議群衆被帶走,最終引發了佔領“内政部”的“八一八拆政府”遊行。另外一個是洪仲丘事件。洪仲丘於2013年6月底退伍前夕,因携帶具備拍照功能之移動電話和MP3優盤進入軍營,被指控違反軍隊信息安全保密規定而被長官罰關禁閉,同時對他進行操課,竟導致他體温過高而死。但在處理過程中,軍方處理不當,引發了25萬人參與的“白衫軍運動”。
這些社會運動不但加深了民衆對政府質疑,使得民衆怨氣進一步積累,直到太陽花學運集中爆發,而且也爲太陽花學運鍛煉了骨幹,以陳爲廷、林飛帆及柳林瑋爲代表的學生在這些社會運動學習到了經驗,爲之後的太陽花學運成功鋪路。兩岸合作的加深對臺灣總體而言是有益的,但臺灣地區政府在政黨惡鬥、政策疏導、弱勢群體幫扶和財政調節收入不平等上的乏力,導致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合作被扭曲成了大陸對臺灣窺覷,加劇了不同群體在服貿協議上的認同分歧。
第二節 太陽花學運的過程
“太陽花學運”是新媒體時代臺灣學生運動發展的高潮,是199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爲五個階段。
一、衆生突襲議場,學運序幕拉開
2014年3月,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綫在提前知曉馬英九政府可能於3月17日至21日期間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議通過,因此策劃開展一系列抗議活動,計劃於3月17日在“立法院”門前舉行“捍衛民主120小時行動”,3月18日舉行濟南路晚會,並協調臺灣南部的成員19日北上,組織人員草擬並準備於21日公佈《兩岸協議締結條例》草案。
3月17日下午,協議審查召集人張慶忠以服貿協定符合兩岸關係條例第五條第二款之情形,宣布服貿協議審查通過。服貿協議反對人群開始集結,民進黨總召集人柯建銘宣佈要於次日讓“立法院”院會癱痪。
3月18日上午8點30分到9點期間,民進黨籍“立法委員”佔領“立法院”主席臺,手持反對服貿標語。同時,反黑箱服貿行動聯盟等團體則在“立法院”大門口召開記者會,認爲國民黨違反先前提出的服貿協議審查的結論,呼吁民衆於3月19日到“立法院”前抗議。
下午,學生運動團體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以及黑色島國青年陣綫開始和勞工團體、環保團體等公民社團密集討論佔領“立法院”的行動可能性,有大量學生前往臺大社科院集結,之後轉移至附近的NGO組織勞工陣綫的辦公室,於14時至16時左右展開商討,確定以佔領“立法院”議場爲當晚行動目標,並具體部署進攻路綫,計劃以三波衝擊佔領“立法院”,分别以中山南路“立法院”大門、濟南路群賢樓、青島路側門三個方向展開進攻,前兩波爲佯攻,以吸引警力。第三波爲主攻,選50名精鋭,以警力較爲薄弱的青島路爲突破口。同時爲避免泄密,參與者通過口耳相傳爲主要信息傳遞方式,因此雖然時間倉促,但參與成員之間關係較爲緊密,且運動經驗豐富。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蕭美琴、吴秉叡與吴宜臻則在當天下午宣布展開70小時禁食,以抗議國民黨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交“立法院”院會存查。當晚18時,魏揚、曾柏瑜擔任現場主持人,抗議的學生和群衆以及反黑箱服貿行動聯盟、黑色島國青年陣綫以及臺灣守護民主平臺等50個公民團體以“服貿協議粗暴闖關,守護民主之夜”爲名,在“立法院”群賢樓外集結。19時,學生放出風聲稱要將抗議陣地轉移到“總統府”,誘導警力分散至“總統府”周圍警戒。21時,面對勢單力薄的警方,學生和各團體按照原定計劃,第一波衝擊學生在林飛帆的帶領下開始衝擊正門,十分鐘後濟南路的人群也發動進攻,又五分鐘後,負責主攻的50人團隊由側門攻入議場,而後入場學生又用液壓鉗擊破落地窗,並打開大門。學生們高呼“全面佔領主席臺、重啓談判”“今天過服貿,明天拆政府”等口號進入“立法院”議場,並將“佔領63小時”“拒絶服貿闖關”等宣傳條幅粘貼到“立法院”各處。入場群衆宣稱要佔領到3月21日,試圖讓院會無法召開。
進入會場後,一方面,學生們爲防止警察的强行驅趕,將“立委們”的座椅堆叠起來組成防禦工事,加之蔡英文、蘇貞昌、謝長廷等政治人物龢民進黨籍“立委”在聽聞後到達現場,坐鎮出入口,進一步阻礙了警方的清場行動。另一方面,學生開始爲駐紮做物資準備,分工、運送,將場外物資運送到場内分發,並由王祥雲負責内務,協調場内外物資和維持場内秩序。同時有學生開始架設直播平臺,傳播相關信息。22時左右,學生代表林飛帆公開發言,認爲服貿協定在形式和實質上都違背民意,要求:“一、代表人民奪回‘立法院’;二、歡迎在野黨朋友加入此行動;三、要求馬英九“總統”立刻親自到國會回應人民的訴求。”22時30分,警方開始第一波試圖清場行動但未能成功,而後作爲此次佔領行動主導團體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綫通過Facebook發佈《318青年佔領“立法院”反對黑箱服貿行動宣言》,由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天的佔領運動。
3月19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警方又一次試圖發動清場行動,但因爲民進黨籍立委的阻攔,遲遲無法推進,爲避免與學生的衝突激化,警方暫停清場行動。而後聚集人群越來越多,至5時20分和6時10分,警方又兩度清場失敗。
在黨派方面,民進黨高層召開緊急會議,宣佈介入學生運動,成立指揮中心,支持學生運動。民進黨隨後在“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並動員民進黨籍市縣議員輪流參加保衛“立法院”運動,以此聲援佔領行動。19日清晨,場内抗議學生和相關團體進行協商分工,推舉林飛帆、陳爲廷、張之豪、黄守達爲總負責人,黄鬱芬、施懿倫爲發言人,魏揚負責場外青島東路“立法院”側門廣場的抗議活動,其中以學運經驗最爲豐富的林飛帆和陳爲廷爲領導中心。並成立充電組、媒體組、物資組、清潔組、主持組、糾察組、醫療救護組以及由顧立雄律師爲首的多名律師組成的“法律服務組”。
上午8時,“立法院”場外開始集結大量抗議群衆,8時30分左右,學生召開記者會,提出警方立即退出“立法院”、“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道歉、“行政院”院長江宜樺下臺“三項要求。同時“立法院”外聚集了上萬群衆,由NGO負責協調,以6小時輪班的方式駐守在“立法院”外防止警察進入,將抗議區域進行劃分,由不同NGO機構進行接管,並組成了以NGO代表和學者組成的活動决策小組,開始組織各類演講和宣傳。
上午11時40分,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將中華民國國旗倒掛,代表國難,會場内外高唱《美麗島》。在人員調集方面,臺灣中部和南部學生聯動,臺北以外的大量學生陸續趕往臺北抗議會場。中午時分,國民黨黨團召開記者會,稱此次學運爲“少數有心人煽動”、是“民進黨主席選舉操弄”造成的結果,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表示,佔領議場,就是踐踏國會,並强調服貿協議交付院會備查是“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結果,是民進黨想永遠卡住服貿,是其先破壞了朝野協商决定,民進黨應負最大責任。國民黨副書記長王育敏認爲:“立法院”被佔領是“立法院”最黑闇的一天。民進黨的逢中必反讓議題拖了一年,其就是想拖垮臺灣的經濟和未來。下午四時“内政部長”陳威仁、警政署長王卓鈞下午到臺大醫院探視因“立法院”衝突而住院的立院駐衛警中隊長鐘振强後,表示目前何時解除學生佔領“立法院”没有具體時間表,在没有“立法院”授權且有立委在門口支持的情况下難以執行清場行動。
晚上20時,“泛緑”政黨臺灣團結聯盟帶領十多名學生前往“總統府”官邸噴漆,有四名學生在本次行動中被警察逮捕。臺灣大學學生會、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臺灣大學工會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共同發表聯合聲明與聲援稿,要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切勿動用“國會”警察權以及要求執政黨回歸“立法院”决議。晚上21時青島東路出現飆車黨闖入並和聚集學生群衆發生衝突,在警察制止下得到平息。此後不時有飆車黨襲擾抗議會場。
3月20日上午10時,陳爲廷作爲學運代表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求王金平立即采取必要程序確定17日張慶忠的宣示無效;二、要求馬英九退回服貿,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並在其完成審查前,不得與大陸協商或簽訂任何條約;三、21日中午前馬英九和王金平出面回應,若没有則將擴大行動規模。花店老闆林哲瑋將一千多枝嚮日葵送到抗議會場,此後媒體便在報導中將該事件冠之以“太陽花學運”。
上午時分,王金平表態,對佔領“立法院”表示遺憾,呼吁民衆冷静對待、回歸理性,並表示已邀請國民黨龢民進黨協商討論解决方案。但他未明確表態,是否需要“行政院”相關力量介入處理。以“國會自主對象是立法委員,但目前國會議場裏面不是立法委員,因此這並非警察權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治安問題”爲由表示當前事件不是是否采取警察權的問題。馬英九“總統府”發言人表示,政府尊重“國會”自治,將全力支持王金平依法妥適處理。下午15時,學運組織了由大學教師領衔的“街頭的民主教室行動”,由野百合運動總指揮、臺大社會係副教授範雲負責排課。前後共約有60多名教師參與了此次行動。到晚間,大約有15000人,85所院校到場參與活動。
在政府方面,晚間臺灣“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表示馬英九非常關注學生的抗争行動,關心當前事情發展情况。他肯定了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和熱情,認同學生的出發點,但也認爲應堅守法治,堅持法治是政府絶不動摇的基本立場。同時表示馬英九正同吴敦義、王金平、江宜樺等進行商討,尋求回復“立法院”工作的方案。夜晚時分,就馬英九表態將召集院際協商會議,林飛帆表示,馬英九和王金平没有正視群衆當面談話的要求,學生不能接受此等“密室協商”。
3月21日早上,林飛帆上臺致詞,表示關心反服貿話題的民衆,不應該被視爲暴民或者是敵人看待,希望馬英九政府能够對於他們有善意回應,表示“在臺灣民主發生危機時,我們没有缺席”。上午,施蜜娜在“立法院”外墻噴涂“當獨裁成爲事實,革命就是義務”的標語,並成爲該學運口號之一。10時,抗議學生在“立法院”内部整理會場並舉行“公民論壇”,討論服貿協議相關内容。蘇貞昌携林佳龍到現場參加動員活動,在發言時喊出“林佳龍‘凍蒜’”引發學生不滿,大量學生到媒體平臺評論“學生不走、政客要滚”“請不要用顔色污染公民運動”等評論,而後蘇貞昌發表致歉聲明,表示是一時口誤。
在政府方面,11時江宜樺、吴敦義到達“總統府”與馬英九會面協商,但王金平在和馬英九在三次通電中表示以當前情形是服貿審查朝野黨團争議,在性質上不符合“憲法”44條規定,拒絶出席原定的院際協商。而後“總統府”表態將延後院際會議,待朝野黨團獲得《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處理共識後再重新開會討論,表示政府會在尊重“國會”自主的原則下,全力配合王院長的處理方式,做好維護治安的工作。中午14時,王金平發表聲明,重申了未出席的緣由,表示正在進行協調,將召集朝野黨團協商,並呼吁馬英九傾聽民意,早日解决争議。下午13時,學生再次呼吁馬英九和王金平正面響應學生請求。下午時分,由52所大學組成的“中華民國”大學校院協會也在下午時發佈聯合聲明,表示關心所有參與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佔領立法會行動的學生,并且希望政府或者“立法院”能够儘快和學生展開對話以解决僵局。傍晚時分,江宜樺召集“行政院”官員商討應對,强調尊重國會自主,絶不動用武力傷害學生,警方要入場必須經過“立法院”同意。
晚上18時,在記者會上林飛帆宣佈擴大抗議活動,强調王金平拒絶出席院際會議表明馬英九已喪失統治正當性,號召在22、23兩天週末時間裏擴大“立法院”抗議會場的規模,表示若馬英九再無響應,將呼吁發起包圍各地國民黨團部活動。晚上22時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重申國民黨支持服貿協議逐條討論、逐條表决的立場,表示“立法院”清場是朝野協商的前提。
3月22日8時20分,學生重申了“退回服貿”和“通過兩岸監督條例”兩項訴求。10時,吴敦義表態希望由國會進行逐條審查,强調絶不强制驅離學生,並强調希望王金平主持朝野協商,把心結打開。
下午14時,馬英九在參加活動時被問及是否回應學生訴求,僅簡單回應“謝謝大家關心,我們會努力”。下午時分,江宜樺提出將到“立法院”外圍的抗議會場探視學生,而後林飛帆表示如果無法實現兩項訴求,則不必對話。之後在16時,江宜樺來到抗議會場探視學生并發言,表示願接受實質逐條審查,但無法實現退回服貿的要求。對於監督機制方面,國民黨内已初步形成四階段的方案,已獲得王金平支持。並表示,服貿只涉及“行政院”,也牽涉到“總統”。而後,被林飛帆以請“總統”出來應對由終止了此次對話。17時30分江宜樺召開記者會,强調不能“逢中必反”,服貿協議事實上是對臺有利,只有不設前提的對話才是適宜的對話方式。
二、佔領“行政院”,衝突擴大化
3月23日上午10時,馬英九首次就學運事件召開新聞發佈會,未應允學生所提出之要求,强調服貿協議對於臺灣發展的重要性,是“以臺灣爲主、對臺灣人民有利”,表示希望盡快通過服貿審查。
抗議會場學生當即表示對馬英九表態失望,下午13時,林飛帆提出四點新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先退回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要求朝野立委回應學運訴求。面對接下去的行動,學生内部發生分歧,抗議者未能引發政府的回應,這反過來又將同步性置於危險之中。原來在青島東路附近的幾十個學生因爲不滿無法抗議,行爲太過温和,試圖闖入議場並遭到警察阻攔,發生推搡衝突。下午時分,社科院派和黑色島國青年陣綫的部分成員開始策劃佔領“行政院”。
晚上19時30分左右,約有200多名學生開始衝擊“行政院”側門,由於“行政院”警察守備力量薄弱,驅逐未果,僅十餘分鐘便成功闖進“行政院”,大量學生涌入,大約半小時便佔領“行政院”,不斷高喊江宜樺下臺,而後魏揚到場主持。22時,學生重申三項訴求。魏揚表示,馬英九和江宜樺如果不應允,將會導致民衆佔領更多政府機關,佔領行動將到馬政府回應爲止。22時四十分,江宜樺發表聲明表示對於學生運動變質感到痛心,并且要求加派警力以及指示將會依法處理。
24日凌晨“行政院”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將依法加派警力,進行强制清場,呼吁各方冷静。而後大約0時20分左右,警察入場開始驅離抗議學生。1時30分左右蔡英文、游錫堃、蘇貞昌、謝長廷到“行政院”前試圖阻止警察。到2時30分左右,警察通過前後三波清場行動將“行政院”内學生驅離。2時55分左右,警察對“行政院”外圍天津路和北平東路的學生進行清場。4時30分左右,警察使用鎮暴水車進行清場。5時30分清場完成,另有帶頭學生十餘人被警察帶走接受訊問。
上午11時,江宜樺召開記者會,認爲佔領“行政院”活動爲“事前有規劃”的行動,表示十分遺憾,進行驅離行動是不得不采取的行爲,對於血腥鎮壓的指控,反駁“這是高度扭曲事實”,並表示民進黨領導人到場支持的行爲令人遺憾。下午15時,王金平召集國民黨、民進黨等“立法委員”進行朝野協商,因議案是否退回委員存争議,此次協商未能達成共識。而後,王金平發表聲明,表示“争議的根源在於“立法院”内部對於朝野黨團就服貿協議審查程序争議”,而他一直在争取溝通,希望能以“最低社會成本,解决争議。”下午16時,學生召開記者會,在會上學運總指揮陳爲廷批評馬英九政府使用武力鎮壓方式驅趕民衆,反駁了江宜樺對參與佔領“行政院”行動者暴民的描述。爲擴大運動的影響力,擴大受衆群體,學運組織開始從網絡途徑衆籌購買報紙頭版廣告,試圖在傳統媒體上吸引不同世代人群的注意力。約用時3小時左右,募集到670萬元新臺幣的集資款。
3月25日學運組織分别在《蘋果日報》、《自由時報》頭版以“他們,爲什麽在這裏爲題”刊登半版廣告。下午14時,“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表示,馬英九願邀請學生代表在不設置前提的情况下就服貿議題到“總統府”進行會談。下午15時,林飛帆、陳爲廷回應會談邀請,表示同意不預設前提,但對地點和内容表示應在公開場合,話題應包括兩岸監督協議法制化方面内容。下午15時,王金平再次召集朝野黨團立委協商,但雙方依然未能達成共識。民進黨表示待學生與馬英九對話後再説。國民黨在會議上提出由王金平主持院會、净空議場、當周内政委員無效的三項要求,被王金平怒斥。晚上22時,陳爲廷表示,朝野協商失敗是馬英九利用黨紀控制黨團,缺乏對話誠意。林飛帆表示已接到李佳霏的邀請來電,但表示在與談地點和内容没有形成共識前没有必要進行。而後李佳霏表示,學生内部還没有形成共識,“總統府”待整合共識後期待對話。
3月26日上午時分,馬英九再次邀請學生對話,在受《經濟學人訪問》時,馬英九表示希望能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以免影響經濟和國際印象。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首次就反服貿運動作出表態,表示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臺灣對服貿的疑慮是不必要存在的。下午15時,林飛帆表示向朝野立委發出要求表態是否支持先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再通過服貿協議的承諾書。晚間時分,抗議人群成立九人决策小組統一决策,學生代表5人,社運組織代表4人。
3月27日上午時分,王金平第三次召開朝野協商會議,國民黨提出四個條件:1.回歸逐條審查;2.王金平主持;3.場地不拘;4.民進黨不得再扺制議事。民進黨表示接受學生訴求是馬英九唯一的選擇。但朝野依然無法達成共識。林飛帆對國民黨團所提之要求進行響應,依然强調先立法再審查。首次表明瞭退場條件,若收集到一半以上“立委”對承諾書的簽字,實現先立法再審查,才會撤離。而後,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在收到抗議學生寄送承諾書後,决議基於政黨政治而共同就是否簽署承諾書將會抱持同一立場。下午15時,抗議人群召開記者會,陳爲廷表示國民黨黨團敷衍,江宜樺公開對話也没有結果。林飛帆號召3月30日下午13時到19時在凱達格蘭大道集合抗議。下午17時,李佳霏表示馬英九期望抗議事件能够和平落幕,重申願意在不設前提下進行溝通,希望學生能够正面響應。
3月28日上午10時,“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召開記者會表示號召運動者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以及計劃圓滿落幕,並再次强調對佔領“立法院”强制驅離有其必要性。公開表示其認爲不應該同意退回《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重新啓動談判、制定相關法律在進行審理之訴求.表示願意以開放態度與學生對話,希望各方能有所讓步,“只有各讓一步,才能看見僵局轉化的奇迹,且絶不會對非法行爲讓步。”另一方面,上午10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召集的第四次朝野協商會議仍然因爲雙方無法有共識而破局。晚上19時,馬英九同臺大等11位校長和中研院院長翁啓惠會談,擬成立政府學生各五人的溝通平臺,以期建立互信,溝通對話。
3月29日,《紐約時報》在其國際亞洲版第5面正式刊登了3621團隊公開募資的“太陽花學運”廣告“Democracy at 4am”(凌晨4時的民主)。上午時分,陽明大學校長樑賡義、交通大學校長吴妍華和東華大學校長吴茂昆前往議場探視静坐中的學生團體并且表達對示威學生的關心,并且强調關心學生的作爲與馬英九昨晚的接見並無關係。下午時分相關組織召開反對反服貿行動,警眷與警友發起以“孩子回家,警察回家”的主題遊行,并且以象徵母親的康乃馨與作爲太陽花學運象徵物的嚮日葵作爲應對。國民黨全國青工總會發起“聽見康乃馨的呼唤”的主題活動,支持服貿,希望學生回家。傍晚17時白色正義聯盟組織“還我國會白色正義”活動。
傍晚18時,馬英九召開中外記者會,對於學生所提之要求,除退回服貿協議之外,均有所讓步。首先明確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具體設計由陸委會下周公佈。其次,對於協議監督表示已簽訂并且送到“立法院”審議的協議,可以和審查並行。再次,馬英九表示關於“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已經指示“行政院”進行整體評估和意見徵詢工作。最後,對於退回服貿,馬英九表示支持“立法院”逐條表决,但不贊成“行政院”撤回服貿協議。晚上22時30分,林飛帆就馬英九回應做出聲明,馬英九明確拒絶“先立法再審查”與退回服貿訴求,本質上仍然是否定人民對協議修改的否定權。宣佈330行動不變,表示“330凱道,我們不見不散!”
3月30日中午時分,凱達格林大道上人群涌動,下午13時,林飛帆宣佈“330上凱道”正式啓動,下午15時,林飛帆宣佈有五十萬人到場參與。警政署公佈參與人數爲十一萬六千人。抗議學生在活動上公開演講,重申退回服貿等四大訴求,並舉行“公民憲政會議”,討論臺灣發展的危機。警方調派大概3000警力,以保证現場秩序。在忠孝西路附近,反服貿的黑衫軍和反“反服貿”的白衫軍對峙。
17時40分,陳爲廷返回“立法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多名學生收到威脅短信,並向警方報案。而警方表示有收到相關案情,並已派兩名警衛人員貼身保護,防止有人傷害學生。晚上19時,滅火器樂隊演唱“太陽花學運”主題曲《島嶼天光》,而後19時30分,林飛帆登臺演講,表示“在國會議場裏面我們待了13天,流過泪,受盡内心煎熬,很多伙伴都説過,好想回家,但是我們堅持住了,没有回家,我們在寫歷史。”並重申了四點訴求,並號召一人找七人,“一個人排班一天到國會報到”。晚上22時,李佳霏在記者會上轉述馬英九態度,肯定了活動過程和平理性,對於民衆訴求表示有認真傾聽,歡迎與學生代表在不設前提下來“總統府”進行會談,保证全程公開。但希望學生尊重“憲政體制”,尊重法治,盡快將“國會”還給人民。
三、協商斡旋未果,學運僵局難破
10時30分,馬英九在工商團體時表示,政府對於學生的批評正在進行積極的回應和改正,關於學生要求兩岸監督機制法制化,陸委會已在草擬方案,經過“行政院”審批通過後,將送到“立法院”。對於舉行憲政會議等,表示“行政院”將在4月3日提出評估結果。馬英九表示政府對於學生的批評正在進行積極的回應和改正但對於學生要求退回服貿協議,對於臺灣經濟傷害太大,無法做到。馬英九再次表示歡迎學生來對話,希望學生在捍衛民主的同時尊重“憲政體制”。上午11時40分,包括臺灣勞工福利聯盟、臺灣勞工福利促進協會、臺北市總工會、航空業、旅遊業以及青年學生代表召開記者會表示將在4月1日發起“要工作、要生存、要服貿”遊行,將號召2000人自下午1時從“監察院”前往“立法院”議場。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也出席會場。而後“行政院”表示不容以暴制暴,並部署警力進行警戒。
下午14時30分時,“行政院”公開表示在經過江宜樺和馬英九討論過後,决定召開經貿“國是會議”,將主要會談論兩岸經貿互動以及國際經濟整合等議題。另外,表示在馬英九公開表態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後,“行政院”也已經委托“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草擬《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進行討論。最快將在周四送到“立法院”進行審議。下午時分,陳廷豪被警方以涉嫌妨礙公務罪之嫌疑諭令其5萬元交保候傳。晚上時分,林鴻池和張慶忠召開記者會,針對三十秒通過審查的行爲進行道歉,林鴻池表示,送交院會的做法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并且已經向馬英九請辭政策委員會執行長的職務。
4月1日13時30分,由臺灣勞工福利聯盟組織的約2000名抗議群衆自“監察院”出發前往“立法院”,半小時後,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出現在“立法院”現場。張安樂對反服貿學生公開喊話,批評林飛帆等人是將議會當作人質作爲籌碼,學生綁架民意,勞工應該也要發聲,警方應該依法處理,而不是包庇犯罪。而後支持服貿群衆推選臺灣勞工福利聯盟召集人王裕文、臺大政治研究所學生侯漢廷、文化大學博士生林明正與反服貿代表三人交涉。雙方對話不到一分鐘,反服貿學生代表便離場,而後繼續隔空喊話。在遊行過程中反服貿和反反服貿雙方在言語上對峙,並時有發生推搡。雙方對峙活動大約持續了三個小時,大約下午17時左右撤離“立法院”。
馬英九接見參與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代表時表示,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實際上有許多條文給予修正空間,根據條約規定有修改和終止的可能。在會見AIT理事主席卜睿哲時表示已經七次表明願與學生對話,强調佔領最高行政機構的行爲,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不會被允許。
夜間時分,出於對學運集權領導方式和糾察過度的制度不滿,來自電音反核陣綫、全國關廠工人連綫、華光社區自救會、紹興社區自救會、醫勞小組、青年樂生聯盟、桃園縣産業總工會、臺北市産業總工會、都更受害者聯盟、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的數十名學生與NGO成員離開“立法院”到濟南路上的臺大校友會館和公厠之間成立“賤民解放區”,并發表了《賤民解放區宣言》,認爲此次學運打着守護民主的旗號,但實際却是權力極其集中,忽略民衆感受。
4月2日上午7時30分,爲了因應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張慶忠再度將服貿協議送至聯席委員會審理的做法,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在“立法院”群賢樓九樓大禮堂静坐。上午9時,學生代表陳爲廷和林飛帆表示,這樣的做法等於否定了參與330反服貿遊行的50萬名抗議群衆提出的先立法再審查的訴求。之後林飛帆呼吁支持民衆再度包圍“立法院”以形成場外壓力,隨後有數千名學生開始包圍“立法院”周圍。9時10分左右,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林鴻池、孔文吉、邱文彦、費鴻泰和江惠貞等人試圖進入會議室遭到人墻阻擋,9時20分時,民進黨立委直接鎖上會議室大門并且否定召開會議的效力。
下午時分,馬英九在參加國民黨中常委會議後再次表態,認爲服貿協議利大於弊,政府是正確的一方,希望跟王金平分工合作,繼續努力。馬英九表示民進黨用霸佔主席臺是惡意扺制,“明顯違反程序正義,學生爲何不反對?”對學生所謂的“反黑箱”提出反問。另有部分國民黨常委認爲王金平應需負擔更多職責,推進解决此事。
抗議學生召開記者會回應馬英九講話,林飛帆表示學生願意在不設置前提下溝通,但前提是服貿有溝通的空間,而馬英九却堅持服貿不得修改,實際上是阻礙了對話,並要求舉辦“公民憲政會議”而“非經貿國是會議”。
4月3日上午9時服貿協議審查第38次受到阻礙,林鴻池、張慶忠、費鴻泰、鄭天財、陳淑慧、邱文彦等人準備進入群賢樓9樓會議室時遭到對方反鎖未能進入,會議未能召開。
下午1時,“行政院”召開記者會表示,已經於“行政院”院會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及監督條例》草案。下午17時左右,陳爲廷表示,馬英九没有回應先立法再審查的訴求,而“行政院”版本兩岸監督機制忽略了民間版本關於“公民能參與、訊息要公開、人權有保障、政府有義務、國會能監督”五個方面的訴求。下午時分,王金平召集朝野協商,主動提出讓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的朝野版本先通過,並統一舉行院會,但因緑營反對,協商再次失敗。
晚間時分,江宜樺召開記者會,説明瞭“國是經貿會議”的籌備情况,將在6月上旬舉辦,將邀請政黨、公民團體代表參與,並通過網絡徵求意見和實况轉播。而後在政論節目上,江宜樺表示民間版的服貿協議審查機制是要讓“兩國論”變成法律條文,是改變國家認同與定位。如果“立法院”未通過審查,將尊重重新協商。表示服貿協議没有出賣臺灣人的權益,服貿協議也並非“一個字都不能改”。
4月4日,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嚴倬雲在《聯合報》上以“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的名義刊登“給反服貿同學們的一封公開信”的廣告,信中寫道:“你們已經成功表達了看法,是該返校回家恢復正常生活的時候了,回家吧”。
媒體刊登中國國民黨黨團轉述王金平關於學生佔據議場的表態,指稱學生佔領“立法院”議場爲治安問題,因此警方有任何驅離行動前只要事先知會其即可。而王金平表示他本身没有任何意見,而該項説法是“立法院”法制局經過詮釋後的意見。
上午時分,陳爲廷和林飛帆召開記者會表示要主動出擊,其中公開譴責强力支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存查的林鴻池、張慶忠、林德福及吴育昇,認爲他們是只會執行馬英九意願的“國會四大寇”,並點名11個在之前選舉中險勝的藍營立委,讓他們重視民意,否則選情不保,同時成立民主黑潮學生聯盟,前往林鴻池等人選區的活動,成立發動“割闌尾計劃”,試圖施壓藍營立委。
下午18時,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在Facebook發文表示,内政部警政署下令調集警察前往“立法院”“行政院”以及“中華民國總統府”駐守。晚上20時,“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對於“太陽花學運”的基本立場十分清楚,同時任何與“立法院”有關係的維安狀况將會接受“立法院”調度的請求以及進行指揮,内政部警政署只能够受理支持、但是不會主動要求驅離“立法院”議場和周遭的示威學生。
4月5日全國自主勞工聯盟、臺北市産業總工會、宜蘭縣産業總工會、桃園縣産業總工會、新竹縣産業總工會、苗栗縣産業總工會、臺南市産業總工會、新高市産業總工會、中華電信工會、臺塑關係企業工會聯合會、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産業總工會、高雄市職業總工會、高雄市石化業産業總工會、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國關廠工人連綫、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共17個團體聯合發表聲明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批評該協議實際上將會受到中國大陸資本的影響而使得在地廠商必須削價競争。這些“中華民國”的主要工會和工人運動團體表示將會在國際勞動節當天,針對當前自由貿易與新自由主義政策發起抗議行動以捍衛工人權益。
抗議學生分别在青島東路和“立法院”議場内部召開人民議會,組織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内容。約有上千人參與,表示將匯總形成“人民議會意見書”,提供給“行政院”和“立法院”作爲參考。根據國民黨“立委”盧嘉辰表述,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表示關心學生,但學生以不符合學運初衷拒絶。
四、王金平做承諾,衆學生且退場
4月6日上午11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在朝野30位“立法委員”的陪同下於議場外發表演講,承諾在“立法院”院長的職權内,《兩岸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會召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的朝野黨團協商會議。11時15分王金平進入到議場内部探望抗議學生,向學生表示致意。但是,隨後國民黨舉行緊急澄清記者會,林鴻池表示自己是臨時被通知陪同,國民黨黨團完全不知道聲明内容。費鴻泰表示曾對王金平的行爲和方案表示過抗議,王金平表示只有自己的方案才能解决問題。國民黨團副書記張江惠貞表示,王金平事前没有提前告知和協商,認爲“院長,你辜負大家的善意了”。
下午13時20分,學運領袖召開記者會,林飛帆肯定王金平願意在職權範圍内就“先立法再審查”做出承諾,但表示仍然希望能够得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將盡快交付委員會做實質審查的承諾。關於退場將根據事情發展開會協商後决定。下午時分,李佳霏表示王金平前往“立法院”事先並不知情,呼吁“立法院”盡快完成服貿協議的審議,希望“立法院”能盡快通過“行政院”版本的兩岸監督機制。
4月7日上午11時,林飛帆表示將在晚上作出是否撤出議場的决定。下午18時,馬英九、江宜樺、王鬱琦等人參加國民黨黨團大會,王鬱琦就《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的各個版本作出説明。馬英九表示希望王金平能推動朝野政黨盡快推動立法,江宜樺主張監督條例和服貿協定的審查可以並行。會後,林鴻池表示希望各個版本的監督條例並行審查。20時,林飛帆、陳爲廷召開記者會,發表《轉守爲攻出關播種》聲明,表示將在4月10日晚間6點退出議場,並重申了五大原則和未來努力的三大戰綫。一是兩岸監督條例的制定;二是服貿協議的審查;三是公民憲政會議的準備,表示要通過這些戰綫串聯青年,形成力量。而後“總統府”發表聲明肯定了學生退場的决定,認爲這是符合絶大部分民衆的期望,並表示“王院長的看法與政府的一貫主張並不衝突,我們以正面態度看待”。
4月8日下午14時,“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基進側翼青年政團”“公投護臺灣聯盟”和“臺獨積極陣綫”等16個公民團體宣佈組成“自由臺灣陣綫”,并且表示在抗議學生撤離議場後仍然要繼續留在“立法院”正門廣場,不過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副總召劉敬文則表示這不代表“太陽花學運”因而分裂。
4月9日,爲修復學生佔領期間對議會造成的財産損壞,學運組織以臺灣守護民主平臺的名義開設募款賬户。上午11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會動用包含預備金在内的公款,不要學生負責維修款項。下午15時30分時,50多名自稱自己爲“奴工”、駐留在“立法院”議場二樓的抗議學生因爲不滿退場决策未獲得妥善溝通,於是在僅僅整理議場二樓的垃圾而不將障礙物清除的情况下於二樓樓頂集結,在向下方歡迎的民衆撒下A4紙張後彎腰鞠躬道謝,之後爬下樓梯離開“立法院”議場。下午18時,抗議學生召開行動會議討論退場方式,準備舉辦大型集會再宣告解散。
4月10日下午17時30分,學生代表江其驥宣讀《人民議會意見書》并且提出公民參與擴大、資訊公開透明、國家安全、人權價值與弱勢權益的維護、重啓評估全面落實、國會有實質審查權、談判對等以及維護國家主權等六大主張。下午18時,陳爲廷和林飛帆作爲代表舉行退場記者會,陳爲廷説:“如果政權再不悔改、如果議會還是被寡頭、被財團所把持,我們終將回來,而且不只回來這裏。”而林飛帆則是表示在結束佔領“立法院”行動後將會繼續於民間社會展開串連行動,之後帶領衆人深深鞠躬。在議場内部宣讀《人民議會意見書》以及草根論壇結論後,下午6時7分,參與佔領議場的學生龢民衆手持嚮日葵陸陸續續從“立法院”議場正門離開,隨後將手上的嚮日葵傳給在外等候的2萬名支持群衆。之後學生代表則在濟南路主持晚會現場,而在晚會最後“立法院”周邊濟南路和青島東路的支持民衆共同歌唱《島嶼天光》,“太陽花學運”參與者退場閉幕,結束了585小時的議場佔領行動。
第三節 太陽花學運的特點與影響
作爲臺灣學運史上規模最大的運動,“太陽花學運”特點鮮明,影響深遠。在特點方面,主要可以從動員媒介、組織架構、主張訴求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在影響方面,此次學運對臺灣經濟發展、政治轉變、兩岸交流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太陽花學運的特點
(一)以新媒體爲主要動員手段
“太陽花學運”有着不同於以往學運中對通訊工具和媒體的使用,新媒體及其社交方式與學運開展高度嵌套,在組織和行動的全過程中新媒體貫穿始終,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溝通和串聯,新媒體成爲他們的主戰場,大量的關於太陽花學運和服貿的相關信息在網絡中快速傳播。新媒體及其社交方式成爲青年的有力工具,特别是通過新媒體中社群互動,降低了信息獲取的門檻、提昇參與意願,將原本相互陌生的支持實現迅速的聯結,協調和溝通效率大幅度提昇,實現了對參與群衆的有效動員。在静坐參與者中,有近六成的人以“社群媒體”爲最重要的信息來源,而傳統媒體作爲最重要信息來源的人只占一成多。而且,媒介的“去中心化”提高了參與感,參與者可以形成以自己爲中心的太陽花學運的叙述網絡,自發性和主動性比之前的社會運動要更强,通過社群媒體獲取信息參與到活動的人,在態度上更加支持“太陽花學運”,參與興趣程度更高,更有可能成爲長期參與者。
同時,這也導致了極群化龢民粹化的傾向,學生容易被意見領袖所影響,他們對於服貿内容的信息大多來自於以偏概全、被歪曲嚴重的“懶人包”之中。在網絡中形成對服貿意見的黨同伐异的小圈子,在Line、Facebook中討伐异議者,掀起一股“朋友肅清潮”,凡立場不同、話不投機者,就直接在好友列表中删除。起初,一些贊成服貿協議的學生,被反對的同學圍剿、删除。不僅被删,更有11.93%的人因討論服貿遭到言語或行爲的暴力威脅,一切反對太陽花的人通通被打上“賣臺”標籤,將理性討論空間抹殺。
(二)以訓練有素的學運參與者爲支撑
“太陽花學運”是各類社會運動整合的結果,學運中的領導人員和主要參與機構及其人員有長期的社會運動經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太陽花運動能堅持24天並最終達成目的的關鍵。這場運動以過往的成熟結構和經驗實現了對學運的穩步推進,並在短時間内激活了社交網絡,這些技能和資源使得佔領行爲轉變成爲廣泛的社會運動成爲了可能。“太陽花學運”中核心領導者林飛帆和陳爲廷自2008年野草莓運動起便開始參加社會運動,林飛帆在參加野草莓學運後積極組織學生組織,曾擔任ECFA學生監督聯盟召集人、世代正義小組成員,更是黑色島國青年陣綫、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召集人,這些經歷也累積成爲“太陽花學運”總指揮的能力。陳爲廷則是從高二開始便參與到社會運動的活動之中,在華隆罷工事件、反媒體壟斷運動、苗栗大埔農運、反國光石化開發案中都有他的身影。這些經驗讓學運的組織者有着豐富的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能獲取更多的外部合作資源,他們以“立法院”爲中心迅速成立了一個機構,涵蓋了從後勤到公共關係各個方面的管理,並隨着局勢變化而調整方向策略,如學運進行到第五天時,他們及時根據佔領活動人數的變化,調度中部學生到其它地方的行動之中,在中南部組織演講,拓展和維持學運的熱度,這讓“太陽花學運”有了一個穩定且廣泛的社會基礎。
同時,作爲臺灣史上最漫長的學運,還需要有龐大的社工組織的支持,主要來自關懷環境與反核運動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緑色公民行動聯盟、長期關注人權議題的臺灣人權促進會、在大埔事件中奮力發聲的臺灣農村陣綫及2013年號召二十五萬白衫軍上凱道送洪仲丘的公民覺醒聯盟等,其中大多是成立七年以上的老牌社運團體,在之前的社會運動中積累了大量的街頭經驗,在各類議題的討論中有着深厚的積累,他們在學運中起到具體協調和落實的關鍵作用,組建糾察隊維持現場秩序、模擬突發狀况、維護各種設備運作。正是有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的領導者和參與組織的共同合作,才能够讓太陽花運動在佔領“立法院”這一面臨多重壓力的環境下維持長時間的佔領和運轉。
(三)以反中和民主爲訴求叙述核心
“太陽花學運”雖然是以反服貿爲源頭,但其所反對的並不是服貿協議中最爲關鍵的自由貿易問題,而是將黑箱程序作爲重點,以反對和恐懼中國大陸爲核心訴求。“太陽花學運”中參與人群和社會組織極具多元化,衆多有着不同發展脈絡、不同價值理念、不同運動方法論的社會運動組織形成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匯聚,在太陽花學運爆發的前夕中一系列長期争論形成了許多民間社會組織的不同意見的匯合,最終形成了以“民主”和“反中”互爲表裏的核心訴求,聯結起廣泛的運動社群網絡。從前期的一系列反服貿運動開始,對於所謂“民主”的訴求便是最能凝聚共識的價值。而這個“民主”是來自於對中國大陸的“恐懼”和“焦慮”,這些人群擔憂兩岸交流的加深會導致中國大陸對臺灣各個公共領域産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不僅是對於臺灣“統獨”立場的態度上,而且也在於擔心中國大陸會影響其所謂的“國族認同”和“安全”、經濟、社會平等方面,通過將“守護臺灣”與“扺抗臺灣影響力”互爲表裏搆成學運參與群體的最大公約數,在反服貿協議的各類質疑中從電信到印刷等等,都是以擔心中國大陸影響臺灣的言論自由、“國家安全”,本質上都是試圖構建所謂的“民主臺灣”“集權中國”之間的虚假對立。在“反中”的叙事中展開對於所謂程序正義、民主價值的論述,以强調民主擴大結盟對象、增强活動親和力,以强調“中國因素”鞏固聯盟中獨派團體對抗的力量。在“反中”和“民主”的叙事核心下,國民黨被“太陽花學運”的話語邏輯塑造成爲了“親中賣臺”的敵對形象,國民黨只有接受他們遠離中國大陸的訴求才能暫時地擺脱嫌疑,所有對話的可能都只有在遠離中國大陸的情况下才能進行,更是在有意無意中將原本作爲臺灣經濟轉型重要契機的兩岸經貿合作,抹黑成爲臺灣發展問題的阻礙。
二、太陽花學運的影響
(一)兩岸合作發展停滯,臺灣國際經貿全球化進程停滯不前
“太陽花學運”“實質上是‘臺獨’及外部勢力在背後煽動、支持的一次‘反中’事件,是蓄意阻撓兩岸關係發展的有預謀、有組織的行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和節奏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原本兩岸不斷深化的合作趨勢戛然而止。在太陽花學運中,正常的兩岸經貿交流被質疑爲特定利益集團獲利,凡是支持兩岸經貿交流擴大化的政黨或組織都被扣上了各種帽子,如國民黨被認定爲是大型工商業財團的代言人。民進黨上臺後以“反中”的意識形態治國,將經濟發展和分配問題推卸到中國大陸方面,將虚假傳遞信息給民衆,如“經濟部長”説加入RCEP會被要求遵守“一國兩制”這一不存在的政治性論述,這導致臺灣民衆在兩岸經貿議題中偏好越發偏激,理性與温和的意見被遮蔽,在服貿協議中涉及有80多項,其中有很多是中小企業發展和經營的契機,但“太陽花學運”之後,服貿協議審議幾乎被凍結,兩岸經貿合作幾乎没有更具深度和制度性的推進。而在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中,“太陽花學運”重創了臺灣參加區域整合的努力,臺灣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幾乎没有作爲,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中高度依賴外貿的臺灣却只能置身事外,“中斷了臺灣地區長達三十年推動自由貿易的進程”。而與臺灣産業結構在全球市場高度競争的韓國自由貿易度却在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臺灣中小企業的處境愈發艱難,“太陽花學運”中所大聲疾呼的種種所謂保護中小企業的口號也就此破滅。
(二)激發青年的政治參與,第三勢力异軍突起
“太陽花學運”激發了青年的參政意願,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和2016年大選中年輕人參與活躍,根據臺灣智庫對九合一選舉和“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後所進行的民意調查,在九合一選舉中,年輕族群的投票率遠高於過去的投票率,20歲至29歲族群的投票率爲74%,30歲至39歲族群則爲78.2%。而在2016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中,總投票率雖然是近10年來最低的66.27%,但年輕人投票率却高達74.5%,遠高於這次選舉的總投票率。而這兩次大選中涌現許多在政治上没有經驗的素人,甚至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參與這次大選,并且成功當選。臺灣青年對於政治的討論和關注從太陽花學運之後明顯增多,或親身參與選舉、社會運動,或是在網上進行相關話題的討論,出現了此前不曾有過的“參政”熱潮。
“太陽花學運”中的領導者和參與者有許多涉足政壇,成爲新一代的政治力量。林飛帆目前任民進黨副秘書長,“太陽花學運”的“立法院”議場决策核心成員黄國昌作爲時代力量首任執行黨主席於2016年當選立委,賴品妤接受民進黨徵召2020年當選“立法委員”,是第十届“立法委員”中最年輕者。曾擔學運任發言人的黄鬱芬2018年當選臺北市議員。當然也有反對太陽花和支持服貿協議的青年在政界發聲,如出身於反“臺獨”組織“抗獨史陣綫”的王炳忠、侯漢廷、林明正,他們在“太陽花學運”期間走上街頭當面批駁反服貿的錯誤主張。侯漢廷2018年當選臺北市議員,現任新黨副秘書長。王炳忠、林明正則在新黨擔任黨内職務。在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太陽花時代的青年走入政壇。
另一方面,黨派鬥争在“太陽花學運”中進一步暴露,因此民衆開始尋求超越“藍緑”的政治話語,并且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具有濃厚的資産階級政黨色彩,與資本家利益高度掛鈎,“太陽花學運”的爆發擴大了第三勢力的發展空間。在2014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中醫生出身的政治素人柯文哲在傳統藍營地區以57%的得票率戰勝了政治背景深厚的連勝文。柯文哲的個人身份和政治背景爲那些希望走出兩黨惡鬥的民衆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其推出的吸引年輕人注意的策略更是大大加分,柯文哲秉持着“開放政府,全民參於”的精神,推出“青年海選”計劃,吸納諸多青年政治素人參與到競選活動之中。在黨派方面,“太陽花學運”催生一系列如柯文哲的白色力量、社會民主黨、時代力量黨等新興政治勢力的出現,並在縣市議會選舉中有所斬獲,在民意代表選舉上,由“太陽花學運”核心成員組建的時代力量,在2016年大選中獲得5個席位,成爲當時“立法院”第三大黨。而後在2020年的立委選舉中以柯文哲爲核心的民衆黨獲取5個席位,成爲“立法院”第三大黨。第三勢力的异軍突起,議題討論更加多元化,有可能撬動臺灣政治局面的新變化。
(三)“臺獨”勢力趁勢抬頭,統一理念受到打壓
通過“太陽花學運”,越來越多的民間群體更加清楚的感知到“中國因素”,太陽花學運的“成功”導致了學運活動的進一步高漲,直接影響了反課綱微調運動的産生,將原本糾正曆史描述的課綱調整變成了激烈的學生運動,這場有史以來第一次由高中生領導的學生運動,在組織形式和活動進程上高度模仿太陽花學運,有着“小太陽花”之稱。
“太陽花學運”的爆發,直接影響到了2014年的九合一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和2016年臺灣地方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太陽花學運”放大了馬英九當局在“執政”過程中的短板,而面對這些質疑和負面情緒國民黨無法進行及時的疏導,導致民衆對以馬英九爲代表的執政黨愈加不滿,在“太陽花學運”退場後依然持續,這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國民黨的執政基礎。民進黨則是視“太陽花世代”爲其力量拓展的來源,通過“想想論壇”和“小英基金會”增强鏈接,主動爲“太陽花”核心成員組成時代力量參選人員站臺,在這兩次選舉中,國民黨損失慘重,民進黨收穫頗豐,全臺22個執政縣市中,國民黨的席次從原來的4都11縣市,變成1都5縣;而民進黨的席次則由原來總共6個縣市翻倍至13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召開記者會,承認“遭遇極大挫折”。原先衆多傳統“藍營”票區,開票結果也並不理想,臺北、臺中輸掉二十幾萬票。臺灣南部更是全面飄緑,民進黨實現有史以來最爲廣泛的地方公職,力量大大增强。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繼續大獲全勝,蔡英文以56.1%的得票率當選,遠超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的31%的得票率,在“立委”政黨席次中民進黨獲得68席,占60.1%,成爲“立法院”“多數黨”,實現了“行政權”和“立法權”的雙豐收,取得了第一次完全“執政地位”。這爲蔡英文當局在其任期中進一步“臺獨化”奠定了基礎,制定“臺獨史觀”的108課綱,修訂“《國家安全法》”,收緊陸生赴臺政策,嚴重削弱了臺灣地區一個中國的認同。據調查顯示,2010年52.2%的臺灣民衆認爲自己只是臺灣人,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值達到了64.3%。“太陽花學運”之後的青年一代在政治態度上更加激進化,“恐中”“仇中”的意識形態日益抬頭,隨着兩岸之間發展差距的拉大,臺灣青年對於中國大陸更加焦慮,非理性的集體宣泄和意識形態對抗通過網絡進一步發酵,長期被妖魔化的“中國形象”被進一步醜化,爲兩岸青年一代的交流造成了阻礙,影響了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