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九章 2015年反課綱微調運動

  2015年“太陽花學運”餘波未盡,已經醖釀一年多的“反課綱微調運動”一波又起,本次運動起因是2014年2月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公佈了普通高中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方案(簡稱“課綱微調”),2015學年台灣高中語文、歷史等科目將使用新課綱。正是這一課綱微調方案在島内引發争議,隨着新課綱生效日期的臨近,島内抗議活動逐步昇級,事態走向引發廣泛關注,最終高中生第一次成爲學運的主導者,但稚嫩的花朵被邪惡的“台獨”勢力所蒙騙,終是無奈的草草收場,但也將台灣的命運往“獨化”的深淵又推了一步,對台灣社會及兩岸關係産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節 反課綱微調運動的背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反課綱微調運動”之所以爆發,是“台獨”史觀的長期毒害、課綱調整中的不斷衝突以及大選需求緊迫三方面合力的結果。

  一、“台獨”史觀下課綱積毒深重

  課綱是課程教學的風向標,“反課綱微調運動”之所以會被高中生群體所扺觸離不開“台獨”分子十餘年在教育領域的“台獨”意識的腐蝕,其以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爲理論開端,以李登輝的“88課綱”爲行動起點,在陳水扁的“95課綱”和“98課綱”中進一步深化。

  杜正勝是“台獨”史觀的重要推手,1995年,他發表《歷史教育的改造》和《本土-中國-世界》等一系列作品,提出要將中國史爲主體的歷史教育改造成以“台灣”爲核心的歷史教育,認爲20世紀90年代的台灣是在“告别中國”,提出同心圓式的歷史課程設計,即第一圈鄉土史、第二圈台灣史、第三圈中國史、第四圈亞洲史、第五圈世界史,以强調多元化爲表象,試圖從歷史概念層面將台灣從中國剥離,進而解構“大一統”理念。

  李登輝上台後隨着其個人權力的鞏固,其“台獨”野心日益顯現,1999年在兩岸關係上提出“兩國論”,即“大陸與台灣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在教育領域,則是從歷史科目爲主要着力點,提出爲高中課程以適應台灣的“本土化”需要,開展高中課程標準修訂,於1999年(民國88年)實施,即“88課綱”。在88課綱修訂中“台獨”歷史學家杜正勝成爲李登輝的左膀右臂,“台獨”史觀被進一步滲透到課綱之中。在歷史科部分將中國史和台灣史並列,試圖通過所謂“台灣主體性”的體現將中華和台灣以並舉的方式進行意識上的分離。還將台灣地區相關知識進一步單獨編撰成《認識台灣》教材,而杜正勝便是該系列教材的主要編寫者。其内容組織與叙述方式多是同心圓史觀視角下“台獨”和“皇民”,一方面在台灣視獨立“國史”,將中原王朝對台灣的治理看作是外來政權。另一方面美化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在陳水扁時期的“95課綱”和“98課綱”中“台獨”教育傾向進一步凸顯。伴隨着民進黨的執政,杜正勝於2004年被提拔爲“教育部”部長,任内力推由“台獨”意識濃厚的張元主持編修新的課綱,即“95課綱”,將台灣史和中國史徹底分離,1945前編入中國史,1945之後列入台灣史,單獨成册。之後周粱楷在“95課綱”的基礎上,將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進一步深化到課程指導要求中,“去中國化”和“台獨”思想更加凸顯,如將光復改爲戰後,將中國第一大島改爲海南島,開始以我國來進行自我表述,如“我國國土面積36000多平方公里”,將涉日表述進行“中立化”表述,美化慰安婦事件,提出有“自願從事慰安婦的婦女”。將台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時間紀年由“中華民國紀年”改爲日本天皇的大正紀年。十餘年的台獨課綱的實行對學生、青年和教師群體影響頗深,“皇民思維”與“文化”台獨”的毒害日漸深化,接受内藴着“同心圓史觀”的課綱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逐漸成長爲台灣教育界的重要力量,成爲課堂教學和課程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和執行者,這爲後面馬英九政府試圖“撥亂反正”的課綱修改,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二、課綱調整中衝突不斷

  馬英九當局執政台灣地區後於2009年開始對部分課程綱要進行修改,2011年時完成對歷史和國文課程的重新修訂,並於2012年開始實施,即“101課綱”。但在總體上並没有和“98課綱”有大的區别,總體結構未變,諸多表述並没有回到“一中”的框架之下。於是2014年初,台灣教育部門以“錯字勘誤、内容補正及檢核”爲由對“101課綱”進行再次修訂調整,强化日本統治期間的殖民色彩,突出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歷史聯結,並於2015年實行,即“104微調課綱”,而該版本課綱對一些歷史表述進行了更加符合史實的修改,規範了兩岸之間的表述,將“中國”調整爲“中國大陸”,特别是對台灣史部分進行一定的調整。雖然僅是微調,但却挑動了“台獨”分子的神經,招致教育領域内衆多“台獨”傾向立場的教育工作者的反對,以親緑學者周婉窈、吴俊瑩爲首的教育界人士發表關於質疑104課綱的文章,進一步引發了從高校教授到高中老師再到學生的争議,議論之聲不絶於耳。

  台灣高中歷史課綱争議點

  表格略

  2014年1月17日,台灣“教育部”召開公聽會,公佈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説明瞭微調課綱的内容、審查和程序。

  2014年1月23日,包括台灣教師聯盟、公投盟等多個“泛緑”背景團體到“中華民國教育部”前抗議,以質疑編輯成員政治立場爲理由,要求撤换課綱總召王曉波及課綱委員謝大寧,並再加開公聽會。提出“教育部”修改課綱無急迫性、刻意操作公聽會時程、課審會審查程序黑箱、檢核工作小組成員非史學專長無代表性且以促統意識形態干擾課綱調整等。民進黨發聲支持要求停止調整高中課綱。“教育部”表示課綱修改過程與内容合乎法律。

  民進黨、台聯政黨也表態反對課綱微調,除民進黨執政的6縣市聯合扺制微調後的新課綱外,民進黨更向“監察院”舉發“教育部”違法失職,指課綱微調違反行政程序和中立客觀專業等;民進黨“立委”更協同台灣教授協會控告“教育部長”蔣偉寧涉嫌僞造文書,認爲其在1月25日課程審議會决議的“不同意”課綱微調登載爲“同意”。

  2014年1月27日,2012年國教課程審議會最後確定通過“104課綱”,國文及歷史、地理、公民共四科課綱的“微調”。1月29日,台南市的民進黨籍市長賴清德宣佈台南市拒用“教育部”的最新課綱。2月5日,民進黨中常會决議,民進黨執政的6個縣市(高雄市、台南市、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將拒絶在本地區使用“104課綱”,認爲此次歷史課綱調整爲“黑箱”,提出要扺制“教育部”違背事實以大中國觀看世界,認爲“104”課綱在進行“去台灣化”。2月6日,蔣偉寧表示,課綱調整合憲、合法、合程序。課綱調整後,由教科書出版公司自行編輯教科書,由學校自行選擇,希望地方政府不要干涉學校自主選書權利。主任秘書王作台認爲,調整課綱符合程序,主要目的在於去日本化,以及符合“中華民國憲法”。2月26日公民覺醒聯盟與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兩天一夜的“228翻轉教室-街頭公民課”街頭抗議静坐活動,有上百人參與静坐、公民論壇及晚會,其中有5位公民課教師更展開飢餓28小時静坐表達抗議。3月9日,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經電子郵件發起連署,在台南召開記者會,反對此次歷史課綱調整,有139位歷史相關科係研究員與教授參與,是台灣第一次以歷史相關學者教授爲主、連署最多的公開聲明。3月28日,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因爲不滿“中華民國教育部”過分干預課綱修訂工作以及“教育部”長蔣偉寧對“太陽花學運”的發言,宣佈辭去2012年國教總綱研修委員。

  5月5日,史記文化事業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出現“台獨”運動會讓台灣的社會陷入國家認同錯亂等字眼,引發部分教師不滿且認爲對於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帶有强烈偏見。“史記文化”的歷史教科書上在叙述中國史方面,以“我國”來闡述中國史,亦引發争議。另外,史記文化事業代表人鄭旗生,遭到新頭殻與網友的人肉搜索,因其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的身份被質疑爲用“台獨”史觀詮釋者對“去台灣化”及“大中國思想”復辟。

  因不滿“教育部”拒絶公開課審會委員名單與相關會議記録,台灣人權促進會因而提起訴願,訴願遭“行政院”駁回後,台權會提起行政訴訟。2015年2月12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法》,判决“教育部”敗訴,認爲“教育部”應提供“20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會議記録,供台權會閲覽、鈔録其中簽到表部分。而後時任“教育部”部長吴思華表示將上訴。

  4月20日,由民間團體、高中教師組成的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開始向各縣市政府遊説,要求他們拒絶使用新教科書,繼續使用舊有教科書。面對批評聲浪,吴思華6月1日召開記者會,表明“新舊教科書並行”“新舊版教科書差异不列入大考命題”“依程序啓動課綱檢討”等3項政策,同時聲明不干涉各校選教科書的權利,但外界對於課綱微調的疑慮仍未消除。

  三、臨近大選,兩黨競争激化

  兩岸關係一直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影響的重要因素。2015年爲台灣地區大選的關鍵時間節點,是候選人推舉和造勢重要階段。馬英九政府支持率飛速下跌,在民調中原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堅持一中共表立場,雖然符合歷史發展趨勢,但引起“台獨”分子不滿,短期内民調低迷,國民黨黨内對洪秀柱表示不滿,而後發起了更换行動,以朱立倫代替洪秀柱,而在新的候選人朱立倫的執政綱領中兩岸關係被進一步模糊化,缺少清晰的表述。而蔡英文則繼續堅持“台獨”態度,并且支持率一直領先於其他候選人。爲尋求執政地位,國民黨龢民進黨在大選之前的競争日益激烈化,政黨和候選人之間的相互攻擊花樣百出,他們抓住一切能够影響選情的事物,並質問對方態度,以此表現雙發在問題上的敵我分歧,拉選票。民進黨在“太陽花學運”中收穫頗豐,在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大獲全勝。而課綱微調中的内容與兩黨對兩岸關係的基本主張高度相關,因此民進黨在課綱微調中蠢蠢欲動,運用自身的輿論工具不斷鼓動和激化課綱微調中的意見分歧。

  第二節 反課綱微調運動的過程

  “反課綱微調運動”時間漫長,從2015年5月1日登場到2015年8月6日收場,總體上可以劃分爲五個階段。

  一、蘋果樹下,學運初開

  5月1日,高中職學生開始加入反課綱微調活動中,台中一中建校百年校慶日上學生社團“蘋果樹公社”的二十多名高中生以静坐、喊口號、高舉告示牌的方式提出反對“洗腦課綱”的口號,時任台中市教育局長顔慶祥對學生行爲表示肯定。“反課綱微調運動”由此拉開序幕。之後,全台灣各地高中生紛紛於Facebook成立“反黑箱課綱”粉絲專頁,到6月5日全台即有227所高中學校的學生響應。同時各地高中職學生紛紛成立各區域的反課綱聯盟組織,如“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桃竹苗區高校聯盟”“中區反黑箱課綱學生聯盟”“台南市中學生反課綱微調陣綫”等,以此展開有組織的反課綱活動。

  5月25日,新竹高中部分學生開始連署扺制黑箱課綱進入校園,在當日得到超過700份連署。6月9日,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吴思華到台中一中舉行課綱微調座談會,首度和學生面對面,但溝通過程中學生不滿其回應,會後吴思華在搭座車離去時遭多名學生肉身阻擋。6月10日起,部分學生開始來到“教育部”前舉行“反黑箱課綱”抗議活動。6月14日,台北市竹苗區以及桃園區的“反課綱”學生對於“教育部”臨時取消課綱微調座談會表示嚴重不滿,於當日上午十點在新竹高中大門口召開記者會,掛起“思華翹課我難過,清山請假我痛心”之布條。

  二、教署門前,衝突漸起

  6月24日晚上,龍潭高中應届畢業生游騰杰突襲冲進“教育部”,懸掛“立即退回”的布條,並對“教育部”門牌潑紅漆,事後遭警察帶回警局偵訊。

  7月5日,100多名高中生走上街頭,集結在國教署前撑起黑傘抗議後,遊行走到“教育部”,並將送給“教育部”的信折成紙飛機射進“教育部”,並要求“教育部”限期於7月10日前回應,否則將昇級抗議行動。隨後,1300多名高中生走上街頭,撑起黑傘反對黑箱課綱微調,但有人指控這場活動背後有民進黨提供資源。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總召朱震坦承,該場活動確實有龢民進黨、台聯等政黨合作,並表示因爲學生力量不足、資源不够,所以他們使用緑黨的辦公室開會,路障是從台聯黨借來,活動對講機是向民進黨借,抗議當天也有請社民黨的立委參選人苗博雅在舞台旁向大家致意。不過朱震强調,並非只接受某一方面或特定立場,基本上只要願意幫助他們進行活動者,都樂於接受其幫助。而提出指控的臉書社團則認爲,帶頭者應誠實地説清楚,否則對參與者很不公平。

  7月6日上午,桃園高校聯盟學生一行人赴“教育部”抗議,游騰杰突破警方人墻翻進“教育部”,一度遭警察上銬。7月13日下午,數十名學生突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原本在大門口静坐抗議,後來學生撞開鐵門,爬樓梯冲到國教署組長辦公室外静坐,國教署官員出面回應後學生自行解散。不過事後却也傳出學生一開始以爲出面官員是“副署長”,解散才發現是層級較低的“副組長”,指控“大人”們説謊。

  三、侵入部院,輿論嘩然

  7月22日下午,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等團體號召300多名學生包圍“教育部”,要求“教育部”官員出面,當晚有數十名學生守夜睡在“教育部”外。同一天,台北市育成高中學生許冠澤、南港高工學生周子翔出發逆時針環島,花費25天(最後8月18日環島返回台北)拜訪14縣市政府教育局處,表達反課綱要求。

  7月23日清晨,“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現身“教育部”外,却没和學生進一步對話,學生上午10點决定提前結束包圍行動,準備晚上的座談會。當晚“教育部”官員於師大附中等地舉行座談會,但仍被學生批評無善意回應。因座談會無進一步結果,學生們晚間内部開會討論,决定提高抗争强度。晚間11點半,20多名學生翻越“教育部”圍墻,進到“教育部”大樓内,部分學生還進到二樓部長室内,將門反鎖同時堆放椅子等障礙物,打算佔領部長室,不過仍遭警方破門而入。警方逮捕所有進到“教育部”大樓内的學生和群衆共33人,其中還包括3名前往現場采訪的記者,即自由時報攝影記者廖振輝、苦勞網記者宋小海及前新頭殻記者林雨佑。33人被逮捕後,24日凌晨2時被移送到保安大隊(其中11名未成年學生移送少年法庭)接受偵訊,檢察官復訊後諭令22人1萬到3萬元不等交保,其中3名記者各爲1萬元交保。3名記者以采訪無罪爲由拒絶交保,檢察官則退讓,改將3名記者無保釋放,但仍限制住居。3名記者被限制人身自由將近20小時,直至當日晚間8時才被釋放。

  7月26日,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表示,“教育部”指揮警方逮捕記者“非常可惡”,嚴重戕害新聞自由,社會應群起攻之,但被網友質疑認爲他用言論自由包裝來縱容暴力,甚至反問他是否允許其他人闖進其辦公室。7月31日課綱微調召集人王曉波出面駁斥慰安婦表述的修改,表示連聯合國都提出反殖民地宣言,難道要宣揚殖民的貢獻?而連加慰安婦是“被迫”的都不行,反問道“這樣屈辱台灣婦女,你能忍受嗎?”。中午時分,反課綱學生林致宇在廣播節目中提出“104課綱”抹殺了日本對台灣的“建設”,認爲慰安婦不該淪爲被迫,提出“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嗎?”表示“就像性工作者,有可能爲了經濟等因素而下海”,甚至於“你把性工作者看得非常卑賤!”

  四、冠華身逝,學運蒙霾

  7月30日,反課綱北區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在住家自殺身亡,引發外界對其自殺動機是否與反課綱微調有關的争論,林冠華前一晚與同伴的通訊軟件line留言“要讓媒體輿論瘋狂燃燒”等語也被曝光。下午,吴思華前往板橋林冠華生前住家召開記者會,並於記者會結束離去時遭10多名學生包圍。學生和現場警方發生推擠,更指控黑衣便衣警察故意推倒學生。

  當天晚間10時,上百名抗議學生、群衆翻進“立法院”圍墻内,要求“立法委員”召開臨時會、取消微調課綱,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台聯黨團總召賴振昌也都到場聲援並同意召開臨時會,要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明天召開朝野協商。抗議群衆隨後轉移陣地,移到“教育部”,並在午夜前要求“教育部”響應,否則提高抗議層級。31日凌晨1時半,數百抗議群衆群情激憤,對“教育部”廣場前的拒馬、蛇籠開始推拉,警方僅守住門口並未加以阻止,放任群衆占滿廣場。群衆陸續翻進廣場後,開始佔領“教育部”,並持續表達退回微調課綱和吴思華下台的要求,警方雖三度舉牌警告,但並未强制驅離。“立法院”下午3時召開朝野協商,討論是否要召開臨時會處理課綱議題,但在國民黨團反對下,協商破局。學生對“教育部”廣場也進入長期佔領狀態。

  2015年7月31日,“教育部”决定由各校自行選擇新舊課綱。在新課綱尚未廢除之狀况下,各縣市首長已自行决定是否適用新課綱。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市、屏東縣、澎湖縣等縣市皆决定沿用舊課綱;台北市、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高雄市、台東縣、金門縣、連江縣則新舊並行,即各校自行抉擇;花蓮縣表示目前不確定,僅南投縣單獨使用最新微調課綱。國教署長吴清山表示,依照法律,地方政府縣市首長或教育局處長不能統一指定版本,要選新版或舊版教科書,教科書選擇權在於老師。

  8月1日晚間,多個民間團體在“教育部”旁濟南路上舉辦晚會,約300人手持白玫瑰悼念林冠華。8月2日下午,人本教育基金會在“教育部”發起遊行,有近千人參與,表達退回課綱要求。“泛藍”網友VidocqLee在CNNiReport投書一篇名爲《高中生背後的權力遊戲》(The power game behind high school students)的文章,内容稱“蔡英文父親是爲日本軍隊保養器材的商人,她的家族被認爲是‘忠誠的日本人’”,“若課綱微調暫緩,台灣將是第一個宣稱慰安婦是自願的國家,而非被迫”。

  另外,中原、大同、文化、實踐、中國科大等五所大學學校校長,針對高中生課綱運動發表聯合聲明,表達支持“教育部”提出的“新舊課綱並行”做法,對學生因爲對課綱的不同意見,就入侵“教育部”及造成人倫争議感到遺憾,雖肯定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但譴責違法脱序行爲,呼吁反黑箱課綱學生守法和平解决。王曉波對於學生林致宇認爲慰安婦是自願的駁斥,“慰安婦没有自由,是被迫的,性工作者可以做,可以不做,有自由選擇。”

  8月3日下午,吴思華與“教育部”多名官員和朱震、王品蓁、陳建勛等7名學生及老師代表於“國家圖書館”内展開會談,現場全程轉播,會談現場除了負責轉播的媒體外,其餘媒體皆無法進入。不過,吴思華會談中仍未接受學生退回微調課綱、道歉下台等要求。朱震在會中當場崩潰激動落泪,雙方會談2小時破局。陳建勛會後受訪時情緒激動,在鏡頭前下跪大喊“對不起大林(林冠華)、對不起伙伴”“今天就是台灣教育死的那一天”。

  8月3日,隨着反課綱風潮愈演愈烈,台中市長林佳龍在市政會議中,談到反課綱議題及抗議學生時,呼吁政府官員應用同理心、平等心與學生溝通,而非以教訓方式對待,原本要説,大人不太關心這些孩子,都把這些孩子當“屁孩”,却不小心講成“屁眼”,引起現場媒體錯愕。

  五、協商未果,學生撤離

  8月4日上午,“立法院”朝野協商做成决議,各黨團同意建議“教育部”立刻啓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進行課綱檢討,至於104學年度教科書則由各學校自行選擇,不召開臨時會。“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表示已達成學生要求,呼吁佔領“教育部”的學生結束抗争,學生盡快回家。但學生表示底綫是暫緩課綱,是否要退場還要討論。

  8月5日下午,吴思華到台中市國教署辦公室,和各地高中生會談,會談過程平和但仍無具體進展。不過,會談後吴思華召開記者會表示,因爲學生們理性的表現,“教育部”决定對7月23日進到“教育部”的學生、群衆和記者全面撤告,但僅限於無故侵入住居、毁損等告訴乃論之罪。晚間,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白狼)號召上百支持者,在“教育部”對面的中山南路上搭建舞台舉行晚會,向反課綱學生嗆聲。兩邊陣營隔街互相叫陣,警方出動數百警力、鎮暴警察維安,最後活動和平落幕,未爆發衝突。

  8月6日,因台風蘇迪勒逼近台灣,佔領“教育部”的學生開始考慮退場問題。當天上午,“行政院”釋出善意,要求“教育部”即刻啓動高級中等以下學生課程審議會,進行課綱檢討。“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也分别到“教育部”現場勸退學生。當天晚上8時,學生於“教育部”現場表示已經達成階段性要求,接下來應轉進校園、深耕地方,加上台風影響人身安全的考慮,正式宣佈退場,結束長達162小時的“教育部”廣場的佔領。

  六、餘波

  雖然“反課綱微調運動”的訴求並未在佔領活動中獲得直接的成功,但在蔡英文當選後,“104微調課綱”無奈退出了歷史。

  2016年4月29日,“立法院”院會以71比15票表决通過民進黨“立委”鄭麗君的提案,要求“教育部”撤回高中國文、社會科微調課綱。5月21日蔡英文當局上任後第二天,“教育部”長潘文忠宣佈,“教育部”尊重“立法院”决議,將以行政命令廢止103年通過的課綱微調。103年高中國文與社會科微調課綱廢止後,若學校已經進入105學年上學期教科書選書程序,“教育部”仍尊重學校選書權,學校仍可使用新版本的教科書,但105學年下學期之後,107年課綱的過渡時期,則仍使用101年課綱版本。2016年5月31日,正式廢止104年高中社會及國文課微調課綱。

  第三節 反課綱微調運動的特點與影響

  “反課綱微調運動”有着“太陽花學運”的影子,組織過程中高度運用網絡開展活動並藉助大量“泛緑”組織支持,影響了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選情,政治認同進一步扭曲,兩岸交流合作受阻。

  一、反課綱微調運動的特點

  (一)對“太陽花學運”的低齡化模仿

  這場運動在參與人群和方式上呈現出低齡化的特點。在參與人群上,“反課綱微調運動”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由高中生發起的社會運動,高中生成爲了這個學運的發起者和主要參與者。有大概兩百多所高中的學生參與到學運當中。在此之前台灣地區的學生運動或者社會運動裏高中學生是作爲次要的參與者,對於學運中的議題和發展方向不具備表决權。而在“反課綱微調運動”中高中生成爲了學運决策的主體。

  而低齡化也導致了學運過程中更具極端化的行爲,反課綱微調運動整體上歷時大約兩年,2014年初主要以史學者、高中教師龢民間團體爲主,行動類型較單純,以聯署、召開記者會或集會較多。而在2015年的以高中生爲主體的反課綱學運中,行動類型也較多元,除了開記者會、集會外,也包含潑漆、突襲、佔領等較爲激烈的抗争行動。

  學運的組織和發展過程幾乎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太陽花學運”曾經的步伐,處處體現着“太陽花學運”的影子。高中生缺少社會運動的參與經驗,“反課綱微調運動”是大多數參與者第一次參與到社會運動中,因此在活動組織上以“黑島青”等“台獨”傾向社團爲其主要的指導者,而太陽花學運的成功更是成爲其模仿學習的重要對象。在活動發展歷程中,“反課綱微調運動”與太陽花學運如出一轍,前期是學界的部分學者與政府之間分歧争議的發酵爲學運發動提供議題資源,之後是學生開始成立專門反對組織並相互串聯,然後是通過街頭静坐獲得更大範圍社會關注,之後是衝擊佔領政府機關試圖讓政府必須回應,最後在獲得一定讓步後退場。但相比較於大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參與經驗,高中生在參與過程中秩序和主張不够明確,只是在重復訴求和等待聲援中黯然收場。

  (二)高度數字化的組織和傳播

  “反課綱微調運動”中組織方式上呈現出高度數字化的特點。當時的台灣高中生群體是“數字原住民”,網絡是學運組織的重要手段和輿論傳播的主要場域。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是台北地區高中生自發串聯形成的反課綱微調組織成員,人數在80人左右,是學運中的核心組織之一。他們通過社團組織的Facebook進行實名制投票,以選舉五人决策小組,數十個候選人通過網絡進行拉票宣傳,最終有超過2/3的成員參與到投票中,並選舉出了五人决策小組,整個過程都是完全在網絡平台中進行的。而在之後的行動中,網絡也成爲了學運發展的重要傳導,學生們建立反課綱網站和Facebook討論區,發佈反課綱過程中運動進展和自身訴求,並對學運過程進行直播以期擴大運動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高度的數字化也導致密謀的難度變大,在被爆出民進黨報銷1495元收據事件和“叫警察”事件中相關憑证都是經過網絡流出,網絡成爲揭露事情真相的主要手段。

  (三)“泛緑”組織不斷滲透

  “反課綱微調運動”的發展與緑營組織的推波助瀾分不開。在政黨方面,民進黨强烈反對“課綱微調”方案,蔡英文多次發聲力挺“反課綱微調運動”,稱台灣學生反課綱運動是“台灣新世代的覺醒”。2014年2月5日,民進黨中常會决議,民進黨執政縣市將不配合“課綱微調”。在學生開始行動後,民進黨爲學生提供資金支持。打響“反課綱微調運動”第一槍的台中市正是民進黨執政地區,而首先發生支持學生的台中市“教育部”門負責人也是長期在緑營執政區域任職。民進黨除了給本次學運提供資金支持外,還到場探望學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8月4日凌晨趁着月黑風高到現場探視學生;緑營大佬游錫堃、姚嘉文也都曾到現場。“反課綱”學生拿着民進黨的捐金,接受他們的“調教”。

  另一方面是學運社團積極介入。在“太陽花學運”中大出風頭的“島國前進”“黑色島國青年陣綫”等學運社團在此次學運中身影活躍。一方面是直接參與,如參加過“太陽花學運”、現爲“島國前進”成員的高雄中學高二學生徐胤豪,儼然是“南部高中反黑箱課綱聯盟”的骨幹。“島國前進”公開印發傳單,表示要利用暑期在全台各地開辦高中生政治講習班,培訓反課綱骨幹,傳授“反服貿學運”的操作手法。另一方面是外部造勢,“黑色島國青年陣綫”也頻頻派出發言人賴品妤等人到高中演講,煽動對立情緒,指點抗議手段。

  二、反課綱微調運動的影響

  (一)衝擊選情,政策動摇

  “反課綱微調運動”將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放置到大選的議題中,直接影響了台灣政黨鬥争的政治主張。2015年爲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龢民意代表選舉的造勢關鍵時期,從選舉角度來説,民進黨在此次學運中的遮遮掩掩實際上是對兩岸關係政策的一種試探,爲了盡可能多地争取到選民,特别是中間選民,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統獨立場的處理上態度模糊,蔡英文於2015年6月訪美時提出未來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是既想堅持“台獨”主張又想盡可能討好中間選民。在“反課綱微調運動”中,以蔡英文爲代表的民進黨積極主動地多次發表意見和參與到行動中,但民進黨是隨着學運的發酵而逐步增大支持力度,相較於在“太陽花學運”中一開始便偕同民進黨諸多人物到“立法院”支持學生不同,從口頭聲援學生抗議,到提供物質和組織支持,再到發動執政地市棄用新課綱,尤其是在“林冠華”事件中達到了頂點,待到事情逐漸要落下帷幕的8月4日時蔡英文到場看望學生,同時借機擴大民進黨候選人的影響。以自由時報爲代表的親緑傳媒長篇累牘地報導和宣傳民進黨在反課綱中的態度和作用,同時民進黨還試圖將這種支持隱蔽化,一開始並不承認對學生的直接援助,目的在於同學運做一定的切割,保证其獨立的而不是“操縱”高中生的形象,爲根據形勢發展而調整策略留下空間。本次學運爲民進黨吸收和穩固親緑選民提供了良機,爲之後的2016大選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基礎。同時民進黨將課綱修改問題提昇泛化成了統獨問題,實際上是逼迫國民黨在該問題上的表態,以達到激化兩邊基本盤,而國民黨中央對於此次事件的態度高度統一,認爲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關乎其黨派自身的存亡,因此步調一致地反對此次學運。但國民黨的基本盤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因此實際上此次學運客觀上弱化南部地區選民對國民黨的支持,以至於“存在中南部及北部的區域差异”,“中南部有些立委即表態不支持新課綱”。

  (二)思想扭曲,毒害青年

  “反課綱微調運動”中體現了台灣青年學生在系統接受“台獨”史觀教育後的“國家認同”已被高度扭曲。隨着蔡英文的上台,“反課綱微調運動”造成的惡果進一步發酵,2015年5月23日,蔡英文上任3天,便廢止了104微調課綱,而後開始推動108課綱的制定。“反課綱微調運動”爲之後的課綱調整提供了背書,爲其大範圍的調整形成“台獨”課綱塑造了輿論基礎。先是通過“106課綱”試圖進行柔性“台獨”,又是在108課綱中進一步强化。在108課綱中,蔡英文當局將“台獨”進一步滲透到課程教學之中。108課綱的編寫延續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的同心圓史觀,“皇民”和“台獨”的荒謬認識在課綱中再次加重,並構建起了一個以歷史爲主,地理、公民科爲輔的全方位“文化‘台獨’”教育體系,試圖將人造的“天然獨”在歷史教科書的毒害中不斷地“再生産”。在完全執政和“台獨”課綱的雙重加持下蔡英文更是進一步提出了所謂“天然獨”的概念,但實質上“天然獨”是以民進黨爲代表的“台獨”勢力在教育過程中强行將台灣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進行分離的結果,“反課綱微調運動”之後“台獨”認知愈發嚴重,2016年根據民調顯示,高中生對於中國認同進一步下降。島内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進一步扭曲化,對“一個中國”這一理念的認識上進一步極端化。

  (三)“反中”加重,發展阻滯

  “反課綱微調運動”是以激烈的方式試圖抹去中國的印記,對兩岸關係産生了極爲負面的影響。一方面,民衆在情感認同上將課本中所有關於中國的因素都進一步理解爲“他者”,以一種抗拒的態度接受關於中國的文化和知識,這必然産生諸多錯誤負面的理解,對於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則進一步斷裂。另一方面,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阻礙了台灣融入經濟全球化,成爲了台灣政黨選舉中不得不支持的存在,特别是關於與中國大陸的全球化合作方面報以相當高程度的警惕。蔡英文更是在多個場合强調要降低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度,之後提出的“新南向”的政策便是這些“台獨”思想的嘗試。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兩岸之間的共識性對話基礎被進一步削弱,兩岸之間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蒙上了陰影,台灣當局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遲滯,讓台灣錯過諸多發展機會,加劇了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