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過去幾十年的忙碌,加拿大的全新生活不僅讓我享受陪伴女兒、培育孫輩的天倫之樂,也讓我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和良好的心境,來學習思考和自我提昇,並對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作些總結回顧。同時,也從新的視角來觀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親身實踐體驗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融合,感悟深刻,收穫滿滿。
女兒孕喜改變了我幾十年一成不變的生活軌迹。來到加拿大首次與女兒的家庭一起生活,給女兒做客家月子,助力帶孫,也經歷了磨合適應的過程。异國陪伴孫兒成長本是平常小事,却在無形中傳承了中華客家文化,忙碌而有意義。
1. 開啓异國新生活
2016年10月初,我們收到女兒懷孕的喜訊,家裏商量决定,讓我提前退休前往加拿大。我的工齡33年已經符合公務員提早退休條件,便給單位遞交了申請報告,同時請了三個月的假期作等候審批。我一邊移交工作,一邊準備行程。10月29日,我帶着不舍和牽掛,如期啓程飛往加拿大。
到了哈利法克斯,女兒女婿早已在機場等候。洋女婿Jordan 一見面便説:“老爸老媽welcome to back home”。洋女婿的一句“歡迎老爸老媽回家”,讓我們倍感温暖,一下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
二十天後張先生回國,我則留下來,正式開啓了新生活。當時女兒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女婿在戴爾豪斯大學的健康醫學數據研究所工作,兩人上班朝九晚五。
剛開始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有身孕的女兒照顧好。重點把女兒的伙食搞好,按照客家人的飲食習慣,除了飯菜,還講究熬湯。加拿大東三省是漁業、農業大省,哈法又是大西洋岸邊的海濱城市,牛奶海鮮肉類品質特别好,價格便宜。他們的牛肉没有灌水的説法,相反,農場宰牛後,要把牛肉掛起來,讓血水滴幹才分割上市。老外不吃猪蹄骨頭猪内臟之類的東西,去農場買價格低廉。海鮮品種齊全,野生三文魚、北極鮭魚、鱈魚、銀鱈魚、比目魚、大龍蝦……海産品應有盡有,都是大西洋野生。
有這麽好的食材,煮好客家菜没問題。炒牛肉、炖牛肉、炖猪肚、紅燒魚、紅燒猪蹄、紅燒排骨等等是家常菜,我還熱衷於煲湯,猪蹄猪肚湯排骨湯深海魚湯等等。晚上要多煮些飯和硬菜,給女兒女婿第二天帶午飯。我熟悉了哈法市區的公交綫路之後,女兒的午餐便由我送。我上午算好時間煮飯菜,乘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即可送到女兒辦公室,新鮮熱乎。
我每天上午給女兒送了午餐就去downtown市中心隨意閒逛。正是一年楓葉紅的深秋季節,街道兩旁艷麗如火的紅葉摇曳在秋色中,整座城市猶如詩畫般的美麗。日子逍遥,初來乍到的新鮮感排遣了許多不習慣。
這樣的生活剛開始還可以,後來發現我煮的飯菜,熬的靚湯女兒並不喜歡,洋女婿就更不用説了。我不知道洋女婿是爲了照顧老媽的感覺,才勉强吃我煮的中餐,一段時間下來,他瘦了不少。
我看出端倪後,找雯婧長談了一次,才瞭解情况。女兒從上大學起,離開父母十幾年了,她的飲食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説,國外留學工作的這些年,她一直在學習成長,她自己練就了一手中西餐厨藝,我煮的飯菜已經遠遠達不到她的要求。她的體質也好,没有孕妊反應,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我萬裏迢迢來照顧她,只不過是中國式父母護女心切,一厢情願罷了。
知道了孩子們的想法,我開始反思,與女兒討論尋求解决辦法,並對家裏的餐飲進行了調整。考慮到洋女婿的飲食習慣,嘗試中西餐混合或輪换着吃。早餐還是蛋糕麵包牛奶,糕點雯婧自己做,偶爾我做些饅頭包子。有時洋女婿做早餐,香蕉華夫餅、pancake、煎火腿香腸、墨西哥卷餅等,他都拿手。煎火腿香腸比較咸,他們夾麵包吃,我就熬些小米粥,配粥也很開味,各得所好。晚餐的葷菜由雯婧煮,我作好餐前準備工作,負責煮米飯炒青菜,我也不再執着熬湯。雯婧做的中西餐花樣多,如披薩、墨西哥焗飯、焗大蝦、羅宋湯、炖牛肉牛仔骨、各類卷餅等都很拿得出手;煮咖喱、做漢堡三明治、煎牛排、烤羊肉串是洋女婿的拿手絶活。他們善於利用烤箱和BBQ 燒烤鷄鴨魚羊肉,香酥軟爛。
這樣我落個清閒,有了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閑時到處走走,也增加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同小區的華人同胞邱姐就是那時認識的,我們兩家現在成了最要好的朋友。那時邱姐的孫女佐伊剛出生兩個月,正好可以讓我崗前培訓。我從抱寶寶開始學起,學習給小baby 餵牛奶、包紙尿片、洗澡等,收穫很大。
2. 傳承客家月子
隨着雯婧預産期的臨近,我準備着她的月子事宜。加拿大人没有做月子的説法,常可看到産婦生完孩子剛出院,就推着嬰兒車,帶着剛剛出生的嬰兒逛商場。或許不同人種體質不一樣,我們客家人講究做月子調理身體恢復元氣。雯婧生産之前,父母先做通了他們的思想工作,尤其是要讓洋女婿接受我們的客家月子,才能得到他的理解和配合。
我提早兩個月釀好了糯米酒,炒好了糯米黑豆,也提早去商場買了一大框的生薑。薑既可以吃,也可熬水洗澡。永定客家人做月子洗澡的草藥材這裏没有,我便用生薑取代。把生薑拍扁熬水,放温凉給産婦洗澡,也是驅風散寒;炒糯米黑豆用來煮水喝;月子食材主要是就地取材,以鷄蛋牛奶牛肉深海魚爲主。
2017年6月5日晚上8:50分,大寶貝出生了,男孩,體重2.93kg身高48.6 cm,取名:Benjamin Jordan Zhang-Farrell 本杰明·喬丹·張-法雷爾。雯婧順産,産後第二天出院回到家裏,我很認真地給她做客家月子。
洋女婿Jordan對我們客家月子習俗給予了充分的接納與尊重。他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幫雯婧提一大桶的生薑水,到樓上給雯婧洗澡,默默忍受着滿屋彌漫的生薑氣味。我告訴洋女婿,雯婧哺乳期要多吃優質蛋白,多喝靚湯,才能産出優質的奶水來滋養小Baby。他很配合,每周按老媽列出的購物清單,及時去采購。爲了讓雯婧更好地休息,他帶孩子積極主動,給小嬰兒洗澡换尿布,起夜照看寶寶從不遲疑。
我堅持每天寫日記。詳細記録雯婧月子期間的日常生活事宜,如一日三餐的安排、餐飲對奶水的影響、寶寶的身體狀况及生長發育變化、雯婧産後身體恢復情况、突發事件等。這些文字有流水記録,也有總結感悟,爲二胎寶寶積累了經驗。
3. 中加融合帶孫體驗
話説帶孩子,經歷過的人會有深刻的體會。尤其我們這樣的异國家庭,帶寶寶的方法也是中西文化習俗大混合,取長補短擇優行事,也偶有衝突。
雯婧夫妻倆初爲父母,凡事細緻認真。他們從備孕開始學習探討相關知識,精神物質上都充分作好了迎接寶寶到來的準備。
他們帶孩子責任心强。比如,他們從寶寶出生開始,孩子日間小睡、餵食、大小便等情况,用筆記詳細記録。平時很留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尤其是打預防針或接種疫苗之後的反應。注意不同牌子尿不濕對寶寶皮膚的反應,選擇使用最適合的品牌。寶寶的輔食循序漸進地添加,並由雯婧親手製作,她把肉類、蔬菜用破壁機打成泥,用寶寶的輔食盒均分速凍備用,每次等量又方便。每天晚上睡前用高温消毒過的紗布清洗寶寶的口腔等等,寶寶夜間也由他們爸媽自己一手帶。從細微處見精神,寶爹寶媽帶娃有擔當,减輕了老媽的壓力,我也從中學習了許多新的育兒方法。
异國家庭兩代人共同管理孩子,偶爾會有不同觀念的衝突。年輕人有育兒新理念,我也有好的傳統經驗。比如,關於穿尿不濕的問題。寶寶的皮膚細嫩,一直裹着尿不濕,不透氣,容易紅屁屁。我提出白天不要一直包着尿布,可以把尿,男孩子把尿也方便。剛開始他們堅决不同意,説把尿對寶寶的盆骨發育生長有影響。在我看來這是無稽之談,但爲了尊重寶爹寶媽的意見,只好來個折中,找寶寶尿尿的時間規律,差不多要尿的時候再給他穿上尿不濕。等到第二胎寶寶,當爸媽的有經驗了,反而主動提出白天給寶寶把尿,盡量少穿尿不濕。
雯婧産後有18個月的帶薪産假。由於她當時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年終報税季節特别忙,她休産假七個月便提早去上班。本杰明因此被斷奶,我便開啓了工作日獨自帶孫的日子。
本杰明很好帶,是個非常健康的孩子。他特别聰明,對新的東西接收能力超强,也很調皮搗蛋。他喜歡人多熱鬧,不愛獨處,總愛身邊有人陪伴。
本杰明的運動協調能力好,學走路學得非常快。他七個月會坐,八個月爬行,十個月開始會圍着窗台學走路,走得很平穩。他一周歲二個月的時候,有一天跟着爹地去小區入口處的郵箱拿郵件,正好有一箱東西,他剛好差不多抱得動,小傢伙竟然使出吃奶的力氣,一路走走停停硬是把那箱東西搬回了家。路人見了紛紛竪起大拇指夸奬道:“buddy Good job 兄弟 好棒”。
本杰明説話也早,語言天賦特别好。有人説,混血寶寶同時面對兩種不同的語言,一般要2至3周歲才會開口學説話。而本杰明没有這個問題,九個月發聲叫“媽媽”,一周歲就會講一些簡單的句子。他還知道看人説話,面對爸爸説英語,對奶奶媽媽講中文,無縫切换。他學説話,講中英文一出口就咬字精準,口音純正,没有幼兒學講話口齒不清的過渡階段。
本杰明的記憶力超好。教他東西,一兩遍就記住了。我兩部手機均設置了屏保密碼,有一次我當他的面點開機密碼,他就破了我開手機的方法,從此兩部手機就“淪陷”了。
由於白天時間我帶的多,有時會陪他看圖册,講簡單的中文故事,教他認汽車小動物之類的圖片。有一天,祖孫站在窗邊,看到外面經過的汽車,我指着説:“車、車……”,没想到他居然用英語答道:“car、car……”那是他第一次有意識地表達看到的東西,一出口就是英語。我感嘆母語的强大,同時,也深感到指導孫兒學習中文任重而道遠。
加拿大氣候寒冷,陽光很珍貴。我時常會在天氣好的時候,把本杰明帶出去曬太陽。起先推嬰兒車,開始蹣跚學步就讓他自己走,有意識地訓練他的行走能力。祖孫在小區走得多了,鄰居們都認識我們。
有一天偶遇同小區的王書麗老師,彼此看到像是自己的同胞,便用中文打招呼,我也因此多了一個好朋友。王老師是二十多年前的移民,她是幼兒教師,自家創業開Daycare ,也就是家庭托兒所。她誠邀我帶本杰明去她的托兒所玩樂,後來,本杰明也送到了王老師的托兒所。王老師説,本杰明很乖,很講規矩,走路也走得特别好。帶小朋友去户外活動,路上牽繩子,本杰明從一歲半開始,一直都是lead,也就是領頭。我有時也去王老師的托兒所當志願者,陪孩子們玩樂,和王老師一起領孩子們去户外活動,以增進瞭解加拿大的幼兒教育。
2019年6月18日零點39分,二寶出生了。又是一個男孩,出生體重3.035kg,身高51cm,取名Charlie Xiong Zhang-Farrell 查理·雄· 張-法雷爾。中間名“雄”是用了爺爺張輝雄的名字。雯婧説讓一個孫子的中間名用爺爺的名字,以感恩父愛。
爲此,我很有感觸地在微信朋友圈發表過這樣一段文字:暖暖的父愛—— 這是一位父親與女兒平凡而真實的故事。 父親視女兒爲珍寶,小時候女兒一邊做作業,爸爸一邊餵飯,直至四年級。長大一點,女兒就讀龍岩一中,爲了趕早讀和晚自習,爸爸一邊開車,女兒一邊在副駕駛喫飯,直至把女兒送入大學。現在,女兒生寶寶,爸爸從中國來到加拿大,萬裏迢迢來爲女兒做月子,仍然不忘初心,重操舊業,常常給懷抱小嬰兒的寶貝女兒餵食……三十年來,爸爸無微不至,極細心地呵護着女兒。父愛如大山般偉岸,是女兒最堅實的依靠,女兒也把爸爸的疼愛,點點滴滴默記於心間。女兒説,小時候爸爸經常用自行車,載着我去龍岩沿河路吃冰淇淋。現在來到加拿大,我要帶老爸去吃世界上最最好吃的冰淇淋……爲了感恩父愛,女兒女婿給二寶新丁取名:查理·雄·張-法雷爾。
説來也奇怪,老二查理·雄長得像他爹,五官立體感强,洋人模樣,但性格脾氣却極像中國爺爺。
關於養孩子,有人説,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按猪養。之所以老二按猪養,主要是因爲經歷了第一個寶寶,帶孩子有了經驗,心裏不再那麽緊張。説是按猪養,家里人帶查理也一樣仔細認真。雯婧的月子我也一樣認真做,不一樣的是這個月子爺爺從中國來了,爺爺的監督更爲嚴格,爸爸對女兒的照顧更是細緻入微。
查理也和哥哥一樣健壯可愛,聰明伶俐,但兄弟倆的性格有許多不一樣。查理心思細膩,做事有頭有尾有耐心,認真細緻;他乖巧懂事貼心,小小年紀很懂關心體貼他人;他性格安静,可以享受獨處空間。
查理學走路學語言也比較早。九個月站起來學走路,十一個月可以自主行走。近一周歲開始學講話,十三個月會有意識講簡單的詞語,十五個月可以與别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意願,並懂得中英文轉换。他的思維空間想像能力好,十四個月懂得玩小動物回家的遊戲。他翫玩具專心安静,耐心獨立,不喜歡旁人打擾,也不需要大人陪伴,可以自己獨處玩樂。
查理很愛學哥哥,哥哥調皮搗蛋的行爲,玩車車搭積木樂高的方法,甚至哥哥上洗手間的動作,查理都愛模仿。在哥哥的陪伴引領下,查理的智商發育良好,行爲自主能力提昇很快。
哥哥不愛睡午覺,而弟弟每天中午要睡足兩個小時。所以弟弟到了上Daycare 的年齡,媽媽考慮到他的情况,就没有送他去托兒所。那段時間,我每天上午也帶着查理和王老師Daycare的小朋友一起去户外活動,讓查理能接觸更多的小朋友。中午帶他回家午餐休息,查理在家吃好睡好長得很好。
孩子是天使,給家庭帶來了太多的歡樂。但協力年輕人呵護小BABY,總會有些矛盾衝突,要有好的心態去思考應對。培育小孩,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作爲奶奶僅僅是個助手。所以,一開始我就正確定位自己,不反串角色。當然,作爲家庭帶娃團隊成員,需要多溝通協商,少偏執;多理解包容,少抱怨推責。中加新老育兒方法取長補短,虚心學習,與時俱進,摒棄陋習,尋找適合自家寶寶的最優方法。
4. 傳承中華客家文化
本杰明和查理的到來給我帶來了忙碌,也帶來了歡樂和對他們成長的期待。我用筆記詳細記録着他們成長的故事,記録他們人生的許多第一次,如第一次有意識對大人微笑,第一次翻身學爬行,第一次獨自站立圍壁學走路,第一次開口叫“媽媽”……
我帶本杰明查理兄弟倆,必然是説中文,吃中餐,用筷子,孩子們接受中華文化的引導教育。我給孩子們講中國童話故事,教他們唱中國童謡;家裏也過春節,給孩子們發紅包,教他們給中國的親人視頻拜年;端午節也過節吃粽子,講賽龍舟的故事;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告訴他們嫦娥奔月的故事,讓孩子們瞭解中國傳統節日。
有一次我帶着查理,送本杰明去托兒所。有位華人小朋友的爺爺對我説:“本杰明奶奶,我常見你手牽着兩個孫兒,送本杰明上托兒所,知道你有多偉大嗎?”我當時一聽愣住了,他接着説:“你全然不知道自己天天做着了不起的事情。你是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中加兩國友誼的橋樑,是中華文化最有效的傳播者。我們來到西方弘揚中華文化只能靠外在的宣傳,而你們家是血液融入滲透,再加上你對小佬外孫兒陪伴的影響,看看你們家小哥倆中文説得那麽順溜,就知道你的這種文化傳承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我聽了大爲驚訝,我與他不是很熟悉,但他半帶認真半調侃的話,在我腦海里縈逥了好久,也引起我去思考關於中華文化,乃至客家文化傳承更深層次的問題。
是啊,正如托兒所有位小朋友回家問媽媽説,本杰明長着英文臉,爲什麽他又會説中國話?也正如洋女婿教導兒子們説,你們也是中國人,中國是你們的祖國。中加聯姻,讓我們家寶貝們血管裏流淌着一半的中國血統,中加兩國的優良傳統共同熏陶着孩子們的成長,我們和睦的家庭也成了中加文化和諧融合的範例。
我是一個平凡之人,作不了什麽大的社會貢獻,影響不了國家社會,更没有能力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偉大”一詞沾不上邊。但我的到來,讓中華客家文化傳統習俗,影響雯婧的家庭生活和孩子們的成長是真真切切的。
由於家里人口比例關係,我們的家庭保持了許多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包括日常對孩子們的教導。如餐桌上要求兄弟倆要坐姿端正,一手拿湯勺,另一只手要扶着碗,手不可以放在桌子下面;不挑食,不高聲説話,不開玩笑等,這些都是我們客家人的餐桌規矩。我和他們的媽媽時常一唱一和,有意無意會用我們客家人的優秀傳統文化,去教育引導本杰明和查理的健康成長。因爲我的陪伴,客家文化習俗對女兒家庭和孩子們的日常滲透無處不在,同時,我一手協力帶大兄弟倆,他們與爺爺奶奶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襁褓中的Baby轉眼成了小小少年。浸染在加拿大的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成長的兄弟倆,要説好中文,瞭解中華文化,並非易事,唯有長期陪伴,潤物無聲,潜移默化。我堅守在女兒身邊,爲孩子們保駕護航,除了收穫親情,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引導傳承對本杰明和查理也産生了重大的影響。看着眼前天真浪漫、頑皮可愛的小哥倆,中英文無縫對接,中加文化混搭,我深深地體會到异國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價值和意義。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