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爲人師表的父親

  我的父親王金禄,是一位老師,從教一生,桃李遍四方;母親黄月英,一個讀了書的農村婦女,端莊大氣,勤勞聰慧堅韌。父母是我最早的啓蒙老師,對我的人生影響非常大。父親教導我誠實穩重,責任擔當;母親一生乾净利落,從容淡定地與歲月過招,一直是我心中的典範。父母是生命之源,是我成長路上最堅實的依靠。

  父親生於1935年,現年九旬高齡。父親爲人善良,謙遜平和,熱心助人,一生從教,兢兢業業,關愛學生;作爲兒子和長兄,孝敬父母,幫扶弟妹,關心晚輩;作爲丈夫,專一忠誠,愛妻愛家,盡心盡力;作爲父親,慈愛奉獻,宅心仁厚,任勞任怨。老人心態平和,思維敏捷,身體硬朗,是我們王家德高望衆的長者。

  1. 艱困老區培養人才  張鼎丞劉永生肯定

  父親1956年福建長汀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永定西溪小學,開始了一生的教書生涯。

  西溪小學是初小,當時地處偏遠,生活和教學條件極差,但父親一待就是七年,其他老師像走馬燈似的,待不久就要求調走,唯有父親堅守,深得當地幹部群衆的肯定和學生的喜愛。期間,永定縣教育局曾兩次商調父親去城關小學任教,接收單位房間床鋪都準備好了,西溪的幹部群衆捨不得王老師調走,集體去永定縣教育局請願,聯名强烈要求將王老師留下。

  父親説,當年劉永生與張鼎丞一起鬧革命,駐紮在西溪打遊擊,與西溪以及西溪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解放初期,閩粤贛軍區司令員劉永生回西溪芹菜洋村革命根據地籌建西溪農場。劉永生説,西溪是他的第二故鄉,因此每年都會回西溪看望父老鄉親。

  父親説,那些年,只要劉司令員回西溪必定會到學校看望他,一定要請父親抽一支“紅龍牌”高級香菸。父親不會抽煙,劉司令員説,“老師辛苦,一定要抽一支”,並給父親點煙。劉司令員對父親説,“老區條件艱苦,王老師扎根革命老區,培養老區人民的子弟,值得尊敬”。

  1961年,永定金砂老革命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張鼎丞到永定調研,陪同的有閩粤贛軍區司令員劉永生以及龍岩地區行政專署書記兼永定縣委書記範元輝。他們來到永定西溪革命根據地,找老革命接頭户座談,瞭解三年困難時期西溪群衆的生活狀况以及幹部對待群衆的做法和態度,並在西溪小學召開了相關會議。當時,還把西溪鄉那些囂張跋扈、平日裏欺壓百姓的鄉村幹部也叫到會場。

  張鼎丞根據實地調查瞭解到的真實情况,在會上痛心疾首地説,“土地革命時期,西溪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都没有死這麽多的群衆,現在太平年代,竟然餓死了那麽多百姓,不應該呀……”“你們是没有掛牌的反革命……”“皇帝封我諸侯劍,先斬後奏不容情……”。那些平日裏對待群衆不好和欺上瞞下的鄉村幹部,嚇得臉色發青腿發軟。

  會議結束後,三位領導接見了父親,劉永生向張鼎丞介紹了父親的情况。張鼎丞對父親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稱贊父親在最困難時期,始終堅守革命老區的教學崗位,爲老區人民培養人才,精神可嘉。

  張鼎丞一行到西溪瞭解掌握了農村基層的真實情况後,在永定縣委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全縣幹部擴大會議,批評了分管農業的縣長及縣委副書記,指出他們領導工作不得力,並責罰他們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同時,福建省糧油局局長親自趕往永定分派糧食,群衆開始有米下鍋,學生也有飯吃,餓死人的局面才被扭轉。

  2. 爲人師表各方好評

  1963年,父親從西溪小學調到書院小學,一教又是七年。書院小學是中心小學,古鎮、龍安寨等小學是初小,這一片區的學生四年級就要到書院小學讀書。由於隔着永定河,學生要擺渡過河上學,加上六七公里的路程,必須在學校食宿。父親看着自己的學生這麽小就離家讀書,對他們特别照顧關愛,讓學生和家長很感動,這些學生也出了一些優秀人才。如曾任龍岩市副市長的鄭如占,他無論在何地任職,始終與王老師保持聯繫,春節登門給王老師拜年,也從未中斷過。他説:“王老師是我的啓蒙老師,小時候讀書那麽艱辛,老師關心照顧我,器重我,師恩難忘”。現在他也成了退休老人,仍然會讓孩子開車接送去探望王老師。

  1970年,父親調到城關小學。1971年教育部門搞“五湖四海”政策,全縣教師大調動,父親被調到離家六七十裏遠的洪山鄉。洪山鄉是永定的偏遠山區,當時尚未通車。父親第一次去的時候,請細叔幫忙挑行李,路上帶水帶糖圓粄點心。從清早出發,一路翻山越嶺,遇河渡船,傍晚才扺達目的地洪山鄉三角塘小學。

  三角塘小學條件極差,周邊没有人家,學生上學要走好幾裏路,父親做教導主任,兼畢業班主任。當時,父親還是小有名氣的語文教師,負責學區統考語文試卷的出題。有一個學生叫張亮生,家離學校遠,且隔着一條大河,每天上學來回需擺渡過河。父親瞭解情况後,很擔心安全問題,便與家長商量,讓亮生同學與父親同吃同住,帶學生似帶兒子一樣,感動了周邊群衆。在洪山鄉任教一年半,當地的幹部群衆給予父親很高的評價,不少學生後來也成了教育部門的師資骨幹。

  1973年,父親又從洪山鄉三角塘調到仙師鄉中心小學,一直擔任畢業班主任,兼教導主任,代校長。在仙師小學也從教七年,培養了不少優秀學生。如陳燕棠,厦門大學畢業,曾任閩西日報總編輯。之後,父親調任永定縣實驗小學、永定縣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室、永定縣教育局秘書股,最後,在永定縣教育局人事機要檔案管理崗位退休。

  父親爲人忠厚老實,教書育人認真負責,深得各方好評。1987年,教育部門開始教師職稱資格評定,單位競争激烈,當時父親已在行政管理崗位,但仍符合評聘資格,父親却没有提出要求。永定縣教育局吴全忠局長親自找父親談話,希望父親提出申請。單位有些同事私下有微詞,説父親是行政崗位不能參評。在全局職稱評聘大會上,吴局長高聲説道:“王金禄老師兢兢業業從教三十幾年,你們誰可以站出來和他比?”會場上一片肅静,最後,父親以全票通過。

  父親在管理全縣教師人事檔案工作期間,也盡職盡責,熱心服務,給一些基層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基層教師調動難度很大,有些老師家庭確實困難,父親知道後,會幫這些特困老師,直接去找局長反映情况,尋求解决辦法。局長説:“王金禄老師工作熱忱,爲人老實,我相信他。”父親幫助他人,拒收任何禮物,幫了别人,過後自己就忘了。

  父親現已退休三十年,時常還有學生和老師去看望。因時間太久了,有些人的名字父親已記不起來,有意思的是來訪者作自我介紹,並告知某年某月曾得到過父親的幫助。一些人是偶然得知父親還健在,心存感激前來探望,感恩當年幫助過他們的王老師。父親職業生涯四十年,無論在何地任教,都給當地幹部群衆留下極好的口碑。在教育系統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也給領導同事印象很好。曾多次被評爲優秀教師和永定縣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3. 勤儉愛家有擔當

  父親對工作責任心强,對家庭也很有擔當。父親對我的母親好,也很愛孩子們,外出工作,自己省吃儉用,把工資節省下來給家裏生活開支。父親説,早年工資低,最早從35.5元開始拿起。過去調整工資,不是套條件人人都有,而是有指標限制。每次調工資,全校教師要進行評比打分投票。父親工作扎實,人緣好,領導同事很認可,每次調整工資都有份。父親的工資相對算是較高的,但那個年代整體工資水平偏低。

  那時的生活艱苦,僅僅這麽一點工資除了要撫養四個孩子,還要添置家裏的房産。爺爺奶奶手上分給父親的房産,僅有一個下廳堂,只能做厨房用,没有房間,父親曾睡在樓廳的谷櫃上面。後來,父親用節儉下來的錢,給那些已搬出外面的叔伯買房間,慢慢積累,我家六口人才有卧室。有了房間,又從洪山鄉買了兩張床,六七十裏路,父親靠肩膀挑,分多次挑回,辛苦可想而知。

  父親寒暑假回到家裏,幫忙開荒種地,上山砍柴帶孩子,什麽家務活都會干,方方面面給予母親最大的支持。有一次父親到離家很遠的山上砍柴,柴刀砍傷了小腿,血流不止,傷勢嚴重。一人在荒郊野嶺,找不到人幫助。當時正好隨身帶着學校用的哨子,父親靈機一動吹起瞭哨子。周邊砍柴和割松香的村民聽到哨聲,猜有异常,便尋着哨聲找去,父親得到了救援。事後母親對我説,你爸這個膽小鬼還挺聰明的,受傷了懂得用哨子“Bi” ……母親當時滑稽的動作表情,現在回想起來,還讓我啞然失笑。

  4. 父親在家的日子温暖開心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寒暑假回到家裏,忙裏忙外,單獨與我們小孩子交流陪伴的時間並不多。我們對父親心存敬畏,尤其是我很怕父親,如果我做錯了什麽,只要父親一個眼神就足以讓我掉泪。但父親對我們却很温和,我們不乖不聽話,他會心平氣和講道理,從不大聲對我們説話。我很怕吃藥,記得有一次吃打蟲藥寶塔糖,我非常不喜歡,母親爲我備好了藥和水放在桌上。我對着藥抹泪不肯吃,父親過來安撫道:“你是小小紅小兵,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要聽媽媽的話……”。

  母親勞累辛苦,回到家孩子們不聽話吵鬧,偶爾會高聲斥責,甚至打駡。父親見了,站在一邊不説話,過後會悄悄找母親談話。

  父親也會給我們講故事,講劉胡蘭的英雄事迹、雷鋒童年的苦難等,教育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春節大年初一開門放砲,父親一定要等孩子們全部起床後,大家穿着漂亮的新衣裳,一起燃放鞭砲。父親也會拿着大口杯與我們一起撿拾未燃盡的散砲,全家人共享爆竹聲聲迎新年的快樂。

  母親每年都要買兩批毛茸茸的小番鴨苗。春節前買的那批是幾個月養大後,留着暑假宰的;端午節過後買一批是供寒假春節期間用,母親讓我們姐弟餵養管理。母親説,等到小鴨子長大,爸爸放假就會回來,家裏每周可宰一只鴨子改善伙食。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宰殺鷄鴨對小孩子有很大的誘惑力。我們心中揣着美好,每天早早起床,上學前把鴨子放入稻田,傍晚放學後要去門口叫唤鴨子回窩,姐弟精心呵護餵養,期待着鴨子快快長大,期盼着父親假期歸來……

  父親幽默風趣,假期在家,左鄰右舍的嬸嬸叔伯喜歡到我家串門,父親一邊干活一邊與大家聊天,我們家大房子裏常常是笑聲陣陣,很是熱鬧。父親在家的日子温暖開心,我們特别喜歡。

  5. 熱心爲鄰里鄉親寫春聯

  父親人好熱心,又寫得一手好字,每年春節幫鄰里鄉親寫春聯是我們家的一道風景。

  那個年代過春節,農村各家各户的春聯一般都是買幾張大紅紙交給村裏的文化人寫,父親就是我村裏的免費寫手。

  我們家常年備有筆墨。入年假了,開始陸續有人送紅紙來寫春聯。寫春聯也不簡單,首先要根據來者家裏的需求安排好紙張進行裁剪,那時大家都困難,送來的紙張少,父親要小心謹慎地讓每一片紅紙都用上,有時紅紙不够,還要我們家凑上。每家的春聯都包括大門、後門、廳堂、厨房、卧室房門、谷櫃、猪舍門……記得谷櫃上貼的是“五穀豐登”,猪舍門上是“六畜興旺”,但大門以及大廳重要位置,各家就要有所不同。以前極少關於春聯的書,僅憑着父親的記憶來寫,有時父親也自己創作對子。

  話説作對聯,王家長輩喜歡吟詩作對,爺爺、滿叔公和父親常常會互相交流切磋。父母結婚時的喜聯是新郞官自己所作,父親名爲金䘵,母親名月英,婚禮正廳喜聯爲:金鷄報喜月色好 䘵馬奇才英雄心。横批:喜結良緣。奶奶過世正廳挽聯是爺爺所作:昔日夫妻缺米無鹽空配我,四生兒媳大啼小哭痛呼娘,横批:勤儉一生。這一副對聯是當時爺爺心情悲痛即興而作,爺爺説,與奶奶結婚那時,正是土地革命低潮,到處封鎖,生活極度困難。奶奶不嫌棄王家貧窮落泊,嫁到王家。没有奶奶就没有王家今天的人丁興旺……而爺爺過世的大廳挽聯是爺爺生前爲自己提前預作的:二十喪父 母子相依尋出路,九旬加五 四代齊全夢今朝,横批:勤善一生。爺爺生前解説,自己二十歲喪父,母子相依爲命,生活困苦,做夢都没想到自己會長壽,會有四代同堂……

  父親幫鄰里寫春聯,有時爺爺和滿叔公偶爾也會加盟進來,幫忙創作,滿叔公也會揮毫潑墨助陣。滿叔公很有才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父親的毛筆字蒼勁有力,工整利落;而滿叔公的書法則是行雲流水自成一體,兩者各具風格。

  我們家寫春聯的情景:父親把紅紙裁好,磨墨,八仙桌上開寫。父親在桌子那頭寫,我要在這頭幫拉紅紙。寫好了一對對放在廳堂、天井等地上凉干,同時還需防着鷄鴨猫狗踩踏。凉干後,不同人家的要分門别類摺叠放好,等待他人來取。

  寫春聯看似小事,但非常細緻煩瑣,不能有半點差錯。我們家孩子多,過年家裏事也多,父親要騰出手來寫春聯,還要搭上一個大孩子當助手,真是忙上加忙。那時候的人們思想簡單純樸,有一些鄰里到了年三十才想起春聯未寫,急冲冲送來紅紙,父親也得馬上停下手中活兒先幫寫,有時搞得過年家裏的鷄鴨都没人宰殺。年三十晚上,一些鄰居已經吃過年夜飯,來我家閒聊等開門迎新放砲;而我們家小孩子嘰嘰喳喳還在吃年夜飯,發壓歲錢,這已成爲我們家的一種習慣。 

  一個人做一次好事並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寫一副春聯簡單,不簡單的是面對衆多鄰里鄉親年年如此,父母却未曾有過半句怨言。

  6. 關愛晚輩  深受敬重

  記憶中我們小時候,母親一個人拉扯着四個孩子,爺爺奶奶未曾伸手扶持過我們家。父親心胸寬廣,從不計較,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以及侄兒侄女們始終關心照顧。

  細叔的兒子紀煌,讀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已調至永定縣教育局。父親把紀煌帶在身邊,讀實驗小學、永定一中,直至紀煌考上福建中醫大學,整整十年的時間。紀煌上大學後,接着又把三叔的兒子錦標帶在身邊讀書,直至錦標考上西南政法大學,也有六年的時間。

  大伯帶侄兒似帶兒子一樣,同吃同住,思想教育、開家長會及日常生活瑣事全權負責。這件事在父親單位永定縣教育局、熟人朋友親戚以及鄰里鄉親間影響很大,成爲美談。

  父親退休後,也和母親一起,參與幫助照顧爺爺暮年的飲食起居。

  晚年的父親很重視對後輩的教育,時常叮囑後輩要好好讀書,好好工作。我的倆個侄兒賢武建武去當兵,爺爺也再三囑咐到了部隊要遵守紀律,加强學習,積極鍛練,做一名合格的軍人。在爺爺的教導督促下,賢武已從部隊退伍,現在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建武還在部隊,表現良好,訓練刻苦,勤奮學習,争取報考軍事院校。父親説,一個人需要有知識,要走出去見世面,才能站得高,行得遠;一個家族也需要文化的滋養才能代代興盛。

  父親自己勤儉節省,對子孫却慷慨大方。父親和母親一起協助兒女把孫輩們帶大,暮年的父親與小兒子錦峰一家共同生活。錦峰的新居環境好,他的女兒思華剛上初中,一家子生活不錯。父親把房前屋後的閒置地整成菜園子,他種的蔬菜花樣多,品種齊全,有親朋好友去看望,父親會領着大家去菜園子摘菜,分享他的勞動成果。

  高壽父親仍步履輕盈,騎自行車駕輕就熟,騎車外出是常態:騎車鍛練、找朋友聊天或去周邊集市趕墟……。老人生性樂觀,尊重自然規律,坦然面對身邊同輩親朋好友的離去,接受暮年的孤獨。父親説,當下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照顧好,保重身體,减輕孩子們的負擔。父親心中飽含着對子孫後輩深深的愛,父愛如山,厚重温暖,静水深流。我敬重深愛父親!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