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走過的路程,幾十年來一直爲工作家庭孩子操心忙碌。告别職業生涯後,深感孩子才是最大的精神寄託,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培養女兒是自己人生最值得的付出。
1. 女兒成長的感悟
我的女兒雯婧是個很平凡的孩子。對於孩子的期望,我夫妻倆一開始就没有過高的要求,只是希望她能好好讀書,未來能自食其力融入社會,正常結婚生子,懂親情,愛父母,知感恩。我們是平常人家,盡全力培養孩子,但也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未來,希望孩子優秀,也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們深知孩子的培養,言傳身教與家庭環境很重要。當我們做好了,孩子耳濡目染,會受到積極向上的影響,父母潤物細無聲,直達孩子心靈的滋養會讓孩子終身受益。也深知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無法重來。陪伴孩子長大,父母也只有一次機會,這個機會“有效期”只不過十幾年的光景。我們只有一個孩子,輸不起,不敢有任何懈怠,對女兒就有了更多的重視和關注。
我們努力做成長型的父母。我工作之餘全心身地投入家庭,投入到女兒讀書打球的生活管理中。同時,樂於不斷自我提昇,平和接受養育孩子的各種挑戰,遇到困難不抱怨,多思考少焦慮,主動尋找解决途徑,與孩子共同改進共同成長。
女兒小時候是一名業餘乒乓球運動員,球打得出色,心也比較躁動,老師經常反映她上課不静心。爲了讓她在家裏能專心學習,我陪她讀書是常態。她的卧室裏兩張書桌并排,母女倆一起挑燈夜讀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女兒上學讀書打球,我們十幾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奔波在學校及乒乓球訓練館陪伴、等候、接送她的經歷,至今回想起來,還會爲自己當年的執着儘責精神而感動。女兒放學回家,媽媽係着圍裙在厨房忙碌,爸爸與女兒在客廳逗樂,鍋碗瓢盆的聲音和着父女倆的笑聲,是我們家歡樂和諧的交響曲。在温馨的燈光下,熱氣縹緲的餐桌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這是我們家一天中最美妙的時光。
女兒小時候活潑可愛,在爸媽面前愛説話。她規定餐桌上要讓她先講話,要求爸媽必須認真聽她分享學校或球館的見聞趣事,不許開小差插嘴説大人的事,我們偶爾插上兩句題外話,女兒馬上會打出停止的手勢,非常有趣。一家人時常有説有笑,女兒甜美的笑聲仿佛猶在我的耳邊……我們的家流動着愛和温暖。
女兒是我夫妻倆情感交流的抓手,是倆人永恒的話題。對女兒日常生活的照顧,精神上的引導關心,細到餐桌上的營養菜碗,大到對她的教育方法,這些都是夫妻倆日常閒聊的内容。幸運的是,我們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思想觀點一致,目標行動一致,互相扶持,積極而爲,也保持着平常心態。我們重視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淡化對結果的期待。至於未來前景如何,需看孩子的造化,作爲父母該盡責之時盡力了就不留遺憾後悔。
小家庭生活日復一日,緊張又簡單的日子充滿了歡聲笑語,洋溢着爸媽對女兒的愛。我們在瑣碎的生活中,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引領孩子一起不斷向上變好,用父母的愛和温暖的家滋養着女兒成長。
孩子終將獨自飛翔,父母要做的便是及時放手。當女兒羽翼漸豐,也嘗試放飛,我們所做的僅僅是大方向上引導,尊重孩子的選擇,及時給予幫助與支持。我們尊重女兒放棄乒乓球,支持她走常人的讀書之路;支持她大學期間交换生出國留學深造;支持她大學畢業後選擇馬上就業;支持她的异國婚姻;女兒婚後育子,我提早退休來照顧她,雖然近距離生活,但我遵循放手原則,從不干涉女兒女婿的家庭事務……父母的放手,給予了女兒獨立成長的發展空間。父母滿滿的愛豐盈了孩子的内心,站在女兒身後堅定的支持,讓她有足够的勇氣和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一家人共同努力實現了我們培養孩子的初衷,也成就了女兒的夢想。正如洋女婿Jordan 所説,没有爸媽的愛和支持就没有今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女兒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我們經歷過孩子在乒乓球運動發展與讀書之路選擇的矛盾衝突與困惑,也曾走過彎路;經歷過她青春期的判逆和高考失利的焦慮和迷茫;經歷過她在國外就業移民的無謂擔心;經歷過她戀愛擇偶的擔憂;也曾在她適婚生育的最佳年齡,爸爸不厭其煩地嘮叨摧婚摧育……
讓人驚喜的是女兒上大學以後變化非常大。她大學期間發奮讀書,争取交换生資格去加拿大留學。畢業後留在加拿大,靠自己的能力找工作及移民,並努力適應當地的人文社會環境。她把客家人的優秀品質,帶到工作生活中,喫苦耐勞,勤奮好學,爲人謙卑。她工作出色優秀,深受她的洋領導洋同事高度認可和歡喜;她深知父母的感受,條件成熟及時結婚生子;她的异國婚姻和諧幸福,兩個兒子活潑可愛;她爲人大方得體,有愛心,懂感恩,與婆家親人及洋親戚關係融洽。
女兒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提昇,除了受家庭的熏陶,一方面與她童年的業餘乒乓球運動生涯有一定的關係。課餘時間打球,經常外出參加乒乓球比賽活動,小學四年級去福建省體工大隊集訓一年,這些經歷磨煉了她的意志,讓她變得堅韌獨立。另一方面是异國求學及工作生活的經歷。國外十幾年,女兒經歷了不同尋常的成長。她在單薄的年齡,離開了父母的視綫,一個人跨越山河,漂洋過海獨自踏進陌生的國度。由於語言文化生活及氣候環境等方面的種種不同,經歷了許多煎熬和考驗。大學期間,她讀好文化課的同時,努力學英語,過好語言關,融入英語母語的同學朋友圈,這對她大學畢業後找工作、移民幫助非常大。雖然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吃了不少苦頭,但她始終没有退縮,頑强地應對各種挑戰,披荆斬棘,砥礪前行。她也因此站到了不同的高度,拓寬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視野,擁有了自己人生更精彩的選擇權,异國礪煉成了她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一個孩子的全面優秀要看其步入社會、走進婚姻家庭後的適應能力。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之外,綜合能力素養很重要。良好的品格和素養無論在國内,還是在國外都是立足社會的根本,會讓孩子的人生之路走得寬闊遼遠。
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校老師專業知識的傳道授業解惑,孩子的品格意志、爲人處事、行爲習慣、工作學習能力以及生活的幸福感等方面素養的形成,關鍵靠父母的教育培養。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有着一生的影響,我們一直在努力踐行做稱職的父母。
把孩子培養教育好,是對社會家庭的貢獻,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也是任何成功都無法超越的榮光。正如客家有句古話所説“唔怕吾錢財多,只怕吾後撑高。”意思是説“不怕你有家財萬貫,就怕你的後代優秀拔尖。”錢財再多總有耗盡之時,算不上什麽;而後代出色優秀,是一個家族興旺的不竭源泉。後生可畏,未來可期。
2. 生活在女兒身邊的思考
自從雯婧上大學,尤其是大三交换生出國留學後,她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女兒在成長,父母也在變老的路上,不在一起的日子,彼此都有了改變。
退休後來到女兒身邊,我該如何融入女兒的家庭?既要做好幫手,又要最大程度上不影響他們的家庭生活,同時也要確保過好自己的日子。關於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許多,也時常與張先生討論。而現實生活我又是怎麽做的呢?
適當保持距離。有人説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下最無私最偉大的。但在兒女們的眼中,父母過度的愛却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兒女們不一定會領父母的情。網上有人把中國式父母在兒女家的表現分類爲:雷鋒型,默默干活;城管型,愛干預兒女家事務;慈禧型,講享受;還有多啦A夢型、X型等等。據網上調查,任何一種類型的父母,兒女們都不喜歡與他們一起住,即使是雷鋒型的父母,子女也一樣嫌棄。
雖然是網上調侃的段子,但也引發了我的深思。我們這一代人與下一輩獨生子女的成長背景和社會生活閲歷完全不同,生活在當代社會環境下,各自表現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已成爲無法逾越、無法融合的天然屏障,中國式幾代同堂居住的習慣,將會越來越少。我們在思想上,要承認與孩子之間的差距與代溝,要認可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從而調整好自己的行爲。
這些年的親身經歷,我深刻體會到與孩子之間保持“一碗湯”距離的重要性。要想彼此過得舒心,無論精神層面,還是日常生活空間,都要與兒女的家庭保持適當的距離。
正確處理與孩子關係。親子之愛是一種“漸行漸遠的分離”,做父母的要瀟脱放手,與兒女的家庭要有明確的界限感。在人生大方向上,父母作好引導,至於美好生活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打拼。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需求,開口了就幫忙,没説就當不知道,不干涉子女的家庭事務。父母有事,需要孩子幫忙解决,也要主動提出,在孩子面前言行不卑微,不隱忍。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既要有親情,也要有友情。
對成年子女教育不缺失。與成年兒女相處,小事不計較,不嘮叨,不干預,但原則性錯誤也不縱容。及時指正,孩子才會反思,人無完人,兒女再大在父母面前也是孩子。父母也要接受孩子的意見,不自以爲是,倚老賣老。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理解尊重,監督提醒,互爲促進。
我和雯婧也經歷了磨合到融合的過程,雙方都作了許多調整和改變。母女倆偶爾也會鬧意見,但出現了問題及時溝通反饋,找出關健問題點,彼此反思,多些理解和包容。雯婧雖然當了媽,但如果她做錯了,我一樣會指出批評教育。女兒對老媽有意見也可以提出來,凡事講清楚了就翻篇,心裏不積怨氣。
我們家爸媽和女兒的三人微信群,是交流思想情感、討論解决家庭問題的平台。微信書面形式的交流往往比面對面口頭交流更冷静,也更徹底。張先生有家長風範,他既是主心骨也是家裏的親情潤滑劑,在他手上没有解不開的思想疙瘩。這些年,母女一起生活,没有因家庭瑣事影響關係,反而因交流暢通增進了感情。
當然,每個家庭的情况不一樣,父母與孩子相處也没有統一的模式。我與女兒的相處基本遵循着上述幾點原則,相對來説,我比較放手,因爲來到女兒身邊,發現她的成長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她各方面的能力已超越了父母,我們又有什麽理由不放心呢?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