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選擇
清朝17、18世紀出現的《紅樓夢》,是封建舊中國的哀歌與挽歌,但還可以在重重矛盾危難中維持一番。1840年鴉片戰争,中國近代史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陷入深重的國家、民族、社會、經濟、文化危機。中國仁人志士、中國人民,歷經困惑痛苦,選擇了師夷長技、以夷制夷,中學爲體、西學爲用,變法維新、君主立憲、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廢除帝制的艱苦探索與英勇鬥争,最終選擇的是中國共産黨主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的現代化,即通過人民革命、階級鬥争、改天换地、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發展振興的偉大理想,實現中國式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
二、現代性的歧義與中國的現代化决心
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曾經是、必然是一個復雜與艱難的過程,西方的主流思潮,指望發展中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西方化。而左翼思潮、民族主義、工聯主義、反殖民主義思潮,曾經對發達國家的現代性提出許多質疑和批評:其中最突出的是對於發展與現代化的抨擊,認爲現代化導致全球化、西方化,引發發展中國家的認同危機,會使第三世界國家喪失身份和傳統,會成全略顯柔性的壓迫和剥削的新殖民主義。
而對於中國要現代化與參與共享世界經濟貿易關係的全球化,中國共産黨人的態度是義無反顧的,是認可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已經創造了全新的歷史。這表明瞭在走向發展與現代化的道路的時候,中國的態度是堅决與勇敢的,是善於學習和創造,善於汲取拿來,同時能够消化與結合本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優良傳統、保持清醒與智慧。
中國共産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够面對與應對克服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發展中國家的認同危機、帶來的社會矛盾、貧富差距、衆聲喧嘩、政治不穩定,帶來的一定程度的西方化浪潮。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能够在急劇發展的同時,保持穩定,保持傳統,同時實現本國文化與社會運作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三、中華文明的特性總結與前景
習近平同志關於中華文明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宣示,是需要特别重視與意味深長的。它是對中華傳統的總結與概論,同時是中國共産黨的中國式現代文化預設、文化戰略與文化引領,是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時又是泛漫混沌)的中華文化的現代性優化理解與把握。五方面的特性,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淵源與驅動力所在,是中國式現代文明、現代文化的清醒站位與定性。
順便説一下,中華文明與文化傳統的載體,包括各種文化遺址、廢墟、建築、文物、典籍是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寶藏。但同時,甚至於我要説,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載體是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同胞、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實踐,我們的至今活在中華十五億同胞包括港澳台與僑胞的靈魂裏、選擇裏、生活方式與習俗,各種集體有意識與無意識裏的鮮活的傳統性與傳統的鮮活性。諸如重德、忠義、勤儉、艱苦奮鬥、耐心常性、重視家庭、厚道、勸學、中庸、和諧的觀念,顛撲不破地表現於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我們珍視我們的博物館藏品,但我們强調的傳統文化主要不是博物藏品,而是活的傳統、傳統的活力。
連續性表現了中華文明的韌性、實踐性、有效性與自我修復、調整、抗逆、因應能力。
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與包容性,是它不斷更新與發展進步的活力,迸發力、開拓性與延伸力。我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我們善於學習,能够接受、消化、發展、調節、使用人類的一切先進文化成果。二十世紀,西方政要布熱津斯基、基辛格、撒切爾夫人獨獨看好中國的改革開放,並不是偶然的。
而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吾道一以貫之,天下定於一,天得一以清的儒道名言,表現了中華文明傳統的整體性與凝聚力、整合力。可以説這是中華傳統數千年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幾千年多灾多難、歷久彌新、延續發展的看家本領。
統一性還體現於中華文明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聖王合一、得民心與得天下的合一;自然存在、價值、終極關懷、神性信仰的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天地人道自然五者的合一,也是無與有、變與不變、化與反(返)的結合與統一。
統一性表現爲天性、人性、民心、教化、文化、天道、世道的統一,表現爲修、齊、治、平即道德自律與家國治理的合一,表現爲儒釋道的三教合一,天爵與人爵的合一,還有多與一、即一切與一的統一。
這裏,最重要的是中國的道,或曰天道思想。
道是中國的概念高端——概念神,甚至可以説是有神論與無神論的中庸協調模式試驗,心與物,即主觀與客觀,直至心——主觀與物——客觀的大而化之的思維整合嘗試。
黑格爾對儒家的不理解與伏爾泰的高度評價。黑格爾是專家學者,而孔子是挽狂瀾於既倒的聖人。中華文明的實踐性、經世致用性,與馬克思的不僅要解釋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的説法是一種新的統一性。
現代化、全球化的必然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切體悟與關切,對於現代化的道路、模式的多樣性與自主性的理解,共性與自性的統一,合作共贏的提倡,面對世界變局的擔當與合理認知,是中國式現代化原則的宣示,是可能的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的貢獻。
和平性是一個現代人類文明的主題與原則。“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耻且格”。這是一種文化立國——權力的合道性(合理性、合禮性、合民性)理論。中國國家觀念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
四、中國文化的終極概念:道
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端是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的實踐性,另一端則是道,天道的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終極眷注、終極價值、終極功能。
道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無所不包的觀念,道是自然與社會的“六和之内”加“六和之外”的存在的高度總結與抽象化,是世界的起源與歸宿,是終極性神性概念,是“玄而又玄,衆妙之門”(老子),是“朝聞道,夕死可也”(孔子)。是定義權威、評價權威的法則和基本規律。封建社會的權威,仍然要受到道的評估,受到無道昏亂與奉天承運、有道大治的區别定性。
合道性,是中國的一種政治理想主義。是文化對於權力的價值引領。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而人間諸事的具體操作,中國儒家傳統提倡的是君子之道與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就是文明之道,禮義之道。中是準確,庸是正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做事正常準確,小人做事哄鬧添亂。
中庸之道更是追求和諧、平衡、共存、最大公約數的一種文明,是一種用協商、互補、互動、對話,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實現文化民主的追求。文化上的异議與异動,很難通過少數服從多數、弱勢服從强勢的對决路徑解决。
希望世界更理解中華文明的思路與特色,希望中華文明更自信也更智慧地對待世界的麻煩,汲取發展世界的文化成果,回應目前世界上不止一處的對於人類文明的威脅與挑戰,出現惠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五、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下世界
有人用文化衝突命名當今世界的危機,從阿富汗、也門等地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性與本土性的衝突有多麽危險。同時,我們更感同身受的是霸權主義與世界秩序的公正性與正義性的矛盾。還有大量歷史遺留下來的安全、領土、財富開發上的問題。問題是嚴重的,撕裂與對抗是危險與痛苦的。
中國的仁義道德,中國的中庸之道。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統一性、創造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的弘揚與現代化,進退得當,有可能是人類與中國文明史的新的契機,新的可能性,也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新的豐富、充實與發展。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