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記憶+創意)=社會變遷“Museums(Memory+Creativity)=SocialChange”(ICOM,2013)。1925,紫禁城華麗轉身爲故宫博物院。1933,抗日戰争爆發,文物南遷。1949,部分南遷文物及人員遷台,落地台中霧峰北溝15年。1965,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復院。2015,故宫南部院區擴建完成。故宫文物遷台已74年,迄今肩負着傳播文化、推廣教育的使命。這是一段近代中華文化傳承可歌的歷史,我參與其中,見证了它的力度。
我與故宫連綫始於1972年,大學選修美術史前輩、故宫副院長李霖燦老師的“中國美術史”課程,啓蒙了我對文物與博物館的興趣。不意研究所畢業竟進入故宫服務,前後38年,從基層做起,一步一脚印,歷研究助理、副研究員、研究員、科長、處長、副院長、院長。2016退休迄今,我仍常去故宫陳列室看展覽、圖書館借閲古籍檔案,終生悠游其間,爲故宫事盡心。
1978-2016,任職博物院期間,故宫經歷了各種社會變化的挑戰與衝擊,起了很大的變化,我參與其中,從初期執行任務→提出具體可行建議→參與决策→領導决行→開創新局,充分感受到一座當代博物館必須呼應時代脈動,作出應變,與時俱進,方能持續贏得觀衆的認同與喜愛,達成博物館推廣教育的核心功能。這正呼應着大會主題之一“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近40年(1978-2016)來,由於信息科技突飛猛進、文化創意産業崛起、文化均富平權要求,以及人本思想社會服務的帶動下,博物館面對許多社會進步的衝擊與挑戰,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作出與時俱進的反應,本人參與、領導期間,全程歷經了一座博物館的現代化的過程。以下擇三項重要議題分享我的博物館經驗。
一、“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
故宫文創起飛、品牌確立、帶動産業鏈、創新業績、影響博物館界。1983年秦孝儀院長到任,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治院方針,這句話=文化創意=CultureCreativity,以副院長領軍、出版組組長執行,起用我兼任執行秘書,結合各處研究人員,開始進行故宫文創,以生活實用出發,通過典藏文物,設計絲巾、領帶、雨傘、桌布、餐墊、領帶夾、袖扣、胸針、口紅匣、鏡子、布料、生活用具、文具等等,開啓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創發展,這一年是1983,早於英國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産業”(Cultural&CreativeIndustry)。同年2月創刊《故宫文物月刊》,迄今40載,487期,以簡明文字、精美圖片,藝術與生活結合,是一本休閒怡情讀物,俗稱“紙上故宫”,在故宫推動數位典藏前,《月刊》提供文創業界認識故宫文物最直接的文本,通過發行量打響、擦亮了故宫品牌。
台北故宫博物院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做法有:
1.合作開發:扶持台灣小禮品製造業,共同開發文創商品,形成産業鏈。由於故宫禮品商店生意興隆,製造商樂意參與,商品種類大幅增多。
2.品牌授權:故宫授權製造,製造業可在故宫寄售或院外販售,收取權利金繳交國庫。
3.品牌合作:與國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如意大利Alessi生活用品,全球5000多據點,故宫文化品牌也向世界傳播,共創雙贏。
4.配合展覽出版圖録、發行《故宫文物月刊》等各類書籍,在推廣文化的政策下,薄利多銷,反造就高營收,是故宫歲入的主力。
5.通過教育培訓與競賽,豐富故宫文創商品,帶動文化傳承與教育推廣。
6.開放故宫典藏文物數字數據庫,方便文創業界發展。
博物館是公益事業,製造文創商品的目的在營運博物館、推廣教育。典藏文物帶不走,將文創商品帶回家,除了延續觀衆看展覽的記憶,更有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1983年在秦孝儀院長“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政策帶動下,故宫文創商店營業額快速成長,屢創新高,品牌確立。本人身兼文創執行秘書,結合各單位研究團隊,悠游創意其中。
二、信息科技時代來臨的挑戰
台北故宫博物院蜕變:數字博物館→無墻博物館→新媒體藝術創作→行動博物館→雲端博物館。
8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年輕人都在學計算機(Computer),我的第一台計算機是286(官方名稱iAPX286,Intel英特爾發佈於1982年)。1987,故宫成立“信息中心”,開始與信息科技對話,應用於文物典藏,從建置數字數據庫→推動數字教育→創作新媒體藝術→3D→4G→VR→8K→元宇宙,都作出快速的應變,結果:幾乎改變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原有的運作與營運方式,蜕變爲無墻博物館→行動博物館→雲端博物館。本人參與其中,是第一個在故宫推動、執行數字典藏數據庫的人,最後成爲主持者。
2002-2012,故宫通過:數字典藏計劃、數字博物館計劃、數字學習計劃、U計劃、文創計劃、行動博物館計劃、4G計劃等支援下,前後共建立21個數字數據庫。奠定博物院數字化的基礎,徹底改變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作業方式與思維。2012,本人主編、主撰,總結了信息科技對話的成果,出版《十年耕耘·百年珍藏:台北故宫數字典藏成果專刊》,成爲博物館數字典藏的標杆參考讀物。初設的“信息中心”的組織不斷擴大,最後蜕變爲“教育展資處”。
以下順着時序簡列台北故宫博物院蜕變爲:無墻博物館、雲端博物館、行動博物館的經過:2002-2005,架設9國語言全球信息網、發行中英文電子報、推動數字學習、建設33個主題網站環場虚擬展示。2006,開始以創新科技製作故宫藏品新媒體藝術,第一件作品“名畫的當代詮釋·百駿圖(耶穌會士郎世寧作品)”在陳列室中展出,也通過故宫官網綫上傳播,加大了文化傳播的力度。同年,故宫網絡商城設置。2007-2013,開始以3D技術製作動漫影片,以“北宋嬰兒枕、黄玉鴨、漢玉闢邪”創造了三位國寶娃,拍攝了第一部動漫“國寶娃娃總動員”,講述故宫文物南遷的歷史,極受好評,於是一系列動漫影片接續出品:2008“國寶娃娃入寶山”、2011“國寶娃娃入寶山-山水篇”、2013“國寶娃娃歷險記-游台灣”,備受各方肯定與喜愛,屢獲美國休斯敦獨立制片與國際影展大奬,影響博物館界深遠。本人全程參與其中。2012-2013,全面開放數字典藏數據庫,建置APP導覽系統“帶着故宫走NPMInSightAPP”,以中、英、日三種語文呈現,是台灣第一支文物互動APP,使用者可透過智能型手機各項功能,觀賞故宫文物。本人時任副院長,親率同仁完成規劃。2013,“故宫教育頻道”開播。故宫文物是不輕易出宫展覽的,但在數字典藏、新媒體藝術、文創産品基礎下,2008-2021推動“行動博物館TheMobileMuseum”。
2008-2012在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厦設置“未來博物館”,以各種新式科技數字載具,將各式數字新媒體藝術及動漫影片,服務往來旅客,得到極高的回響。2010-2013,進駐台北華山藝文園區作定點展出。由於極受歡迎,各地政府邀約前往,逐以“故宫潮”爲展名,在全台各地巡逥展出。經驗告訴我,博物館迎接信息科技,並非請一兩家科技公司爲博物館製作幾支影片,或設計幾件聲光裝置即可。首先要培訓既有的博物館人員,引進科技人才,更重要建設博物館信息基礎-數字典藏,有了典藏數據庫,便可更廣泛應用到博物館的典藏,從事研究、策展、教育、保存、文創、音樂及公共服務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很幸運,擁有高瞻遠矚跟着時代脈動的領導人、啓動早、經費到位,隨着信息科技的進程,一步一脚印走來,成果斐然,得奬無數。
三、南北平衡,文化均富的挑戰
完成嘉義太保故宫南部院區興建、完善文物不分散兼營南北兩院制度。籌建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區原是政治議題,緣起80-90年代初,當時台灣的高速鐵路未通,南部居民到台北看展確實費時不便,非一日生活圈所及,許多中南部學生多是在畢業旅行之際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游,於是成爲在野政黨攻擊執政黨文化政策重點,提出“南北平衡·文化均富”的訴求,承諾若大選得勝執政,定籌建“故宫南部院區”。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翌年故宫杜正勝院長提報《故宫博物院南院籌建規劃》,2003年選定嘉義縣太保市70公頃土地爲南院基地,定位“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預訂2008年5月落成開館,興建目的:平衡南北、文化均富、文化觀光、帶動南部經濟發展。結果歷經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三位院長,僅完成整地工程37%,且因工程進度延宕,陷入多起履約紛争。
2008年政黨二次輪替,深恐故宫文物分散的國民黨再度執政,但南院建案已啓動、經費到位,勢在必行,遂有改建别的博物館之議,周功鑫院長提建“花卉博物館”,結果引來南部民衆、嘉義縣鄉親强烈抗議,台灣南部民衆要的就是故宫博物院,最後周院長承諾依原定計劃興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本人全程參與其中,深悉其中之難。
2013年2月6日,本人任院長時主持了故宫南部院區博物館建築工程動工典禮,由姚仁喜大元建築團隊設計監造。建築設計理論基礎:結合中國書畫藝術“濃墨、飛白、渲染”三種技法,建構虚實兩座相互交叠的流動量體,象徵亞洲文化交流。
“濃墨”是一座外墻鑲嵌有36000枚、大小5種尺寸鑄鋁圓盤的實量體,如青銅器般厚實穩重,是博物館的典藏與展覽空間,取名“墨韵樓”。“飛白”是一座底輻射雙層玻璃帷幕建築量體,聳立於面積廣達14公頃取名“至善”與“至德”兩座人工湖之間,穿透明亮,定名“飛白館”,是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空間。“渲染”是一座雙弧形橋,配合不斷變化的拱柱,仿佛一首序曲,取名“至美橋”,貫穿湖面、博物館建築與70公頃園區。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區歷經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周功鑫及馮明珠五位院長,終於在2015年12月28日故宫90週年慶之際正式開館營運。開館第一年,參觀人數達147萬7186人,超越2012年12月11日羅浮宫朗斯分館LouverLens開幕第一年創下的82.5萬人次。有趣的是當故宫南院金字招牌“國立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區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懸掛出現時又引來嘉義鄉親抗議,最後被迫取消了“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南部民衆要的就是故宫博物院,在我看來正是中華文化深植民心的折射,也反映出故宫博物院推廣教育、傳承文化的力度。
興建故宫南院期間最大的壓力來自民進黨“立委”要求分散故宫文物,本人堅持:組織不分開、文物不分散、全宗管理、專業營運。一個組織、一套制度、全宗典藏、分處管理,文物不分散、營運南北兩院。南北故宫、相輔相成、相互輝映。
故宫南院於2015年12月28日開館營運,我勒碑親撰《故宫南院興建記》及“平衡南北·文化均富”,是故宫博物院九十週年慶壓軸巨獻,更是故宫落地台灣傳播中華文化的里程碑。目前南院業務蒸蒸日上,參觀者衆。
四、結語
1975至2016年5月20日(本人退休),台北故宫博物院不斷接受各種社會變化的衝擊,也不斷作出各式因應。本人有幸參與其中,通過故宫前輩給我的專業培訓,終使我有經驗、有能力、有機緣,引領故宫在各項指標上臻至高峰。
1987,我是第一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執行數字典藏的人。1995,我是第一個以清宫檔案在故宫策展的人,回應關懷本土,編輯《院藏清宫台灣史料叢編》。2008協助周院長推動“跨越障礙、欣賞美麗”服務身心障礙、樂齡長者、偏鄉學童、更新人、新住民等。2013,故宫教育頻道開播,中華文化隨着新科技的日新月异創新應用,傳向遍鄉。
“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領先世界推動文創,在文博界締造驚人業績與影響,更帶動台灣文化創意産業鏈發展。迎向信息時代,典藏數字化,應用各項科技,活化展覽、推廣教育、傳播中華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更從傳統博物館→無墻博物館→行動博物館→雲端博物館→名列世界十大博物館。因應文化均富,故宫南院出現。我接受挑戰,應變、悠游其中。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