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台工作重要論述中多次指出,兩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傳承中華文化。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强調: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2年10月16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强調:“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近年來,盡管在外部勢力與島内“台獨”勢力勾連下的台海局勢跌宕起伏,兩岸關係亦經歷反復的曲折衝盪,但兩岸同胞始終保持人文往來不停、文化交流不斷。大陸方面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交流平台,致力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在兩岸産生廣泛積極影響,對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心靈契合、深化與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中華文化代表着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資産,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其藴含着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亦是兩岸同胞的主流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藴含的天下爲公、民爲邦本、爲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熏陶之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等哲理,已搆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維度。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就是要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傳遞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久久爲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新時代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需要根據兩岸關係新情勢新格局,構建契合新時代的新格局,實現新發展與新飛躍,從而不斷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最終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强調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用六句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概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一概括簡明扼要、言簡意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具有普遍意義。而且,不僅對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華文明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對於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極具現實意義。
二、中華文化亟待兩岸同胞共同弘揚
大陸著名作家王蒙明確指出:中華文化提倡“道法自然”“造化爲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講究風骨、氣韵、境界、器識,並將這些美學原則寄託於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中華文化還得益於漢語漢字的形象性、綜合性與渾一性,有它特殊的感染力、表情性與微妙性。中原文化的優勝與各兄弟民族文化的多元,推動中華文化不斷擴容、融合出新、綿延不絶。王蒙還坦誠認爲: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風度,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相處之道,“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擔當,高瞻遠矚,凛然大義,塑造了一代代中華民族脊梁。
由此概况,中華文化的核心特徵是兼容並蓄,更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文化具有啓迪思想,教化培育、溝通心靈等功能,但文化的價值體現具有方向性,關鍵看如何引導。
觀當下台灣島内“去中國化”戾氣横行,中華文化傳承面臨空前劫難,“台獨”當政之惡行可謂罄竹難書、擢發難數。尤其自“台獨”大佬李登輝主政起始,再及陳水扁與蔡英文民進黨主政時期,慣用權勢的“台獨”勢力惡用傳播和教育等手段,以普及宣揚“台獨史觀”爲核心,在大專院校强行采用“台獨”歷史課綱毒蝕洗腦青少年,强權推動“去中國化”並大搞“文化台獨”,妄圖割裂台灣與大陸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已嚴重誤導並貽害台灣民衆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祖國認同。爲實現夢寐以求的“去中國化”陰謀,蔡英文還於2017年親自披掛上陣强勢搶奪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一職,實則是口是心非、反行其道,她不僅以權謀私竭力渲染“台獨史觀”杜撰與編造者史明提出的“台灣民族論”,亦違背歷史真相大肆宣揚“殖民有益”等親日論調,更利用行政權勢有計劃地試圖全面消除台灣社會具有中國或中華文化特徵等的一切符號與標識。近年來,在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島内,充滿戾氣的“文化台獨”愈演愈烈。
毋庸置疑,蔡英文當局推動的“文化台獨”不僅直接衝擊和危及台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的正確認同,更對台灣青少年的精神思維與祖國意識毒害甚大。所以,當務之急,兩岸同胞應携手共勉、集思廣益、齊心協力,不斷加大弘揚中華文化的力度,島内民衆更應堅持正確的歷史觀與祖國意識,唯有這樣,才能在台灣島内遏制“文化台獨”的惡潮毒素的蔓延和泛濫。
在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引下,近年來,兩岸在弘揚中華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要進一步開拓創新,高質量開展弘揚中華文化工作。通過兩岸同胞共同追憶中華文化曾有的輝煌,共同銘刻歷史的記憶,塑造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通過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深層結構中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把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全體中華民族成員黏合在一起。總之,就是要讓中華文化成爲兩岸同胞溝通情感的橋樑和紐帶,從而拉近心理距離,實現心靈契合,促進兩岸實現和平統一。
爲此,面臨新時代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呼唤,更是順應兩岸融合發展與和平統一的歷史大勢,需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强化系統思維,加强統籌規劃,形成以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内容爲主綫,采取與内容相統一的多種形式,選擇適合傳播的多種方式綫上綫下相結合,以我爲主、兩岸同胞共同參與的弘揚中華文化新格局。
文化的力量在於凝聚人心,它植根於我們心靈深處,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創造和傳承的,不斷爲我們提供精神寄託和歸屬感,這種凝聚力可以促使我們一起面對挑戰和壓力。中華文化更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今後弘揚中華文化應成爲兩岸同胞的崇高使命,要共同形成多形式、多平台、深層次弘揚中華文化的格局,把兩岸同胞聯結成爲一個文化共同體,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三、台灣文化永遠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並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省以及附屬島嶼行使主權。由於中國内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出現所謂的台灣問題,台海兩岸亦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也决不允許分割,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也絶不可能改變。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第二條更明確截然闡明:“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毋庸置疑,不論是歷史或現實,閩南特色的台灣文化必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否定的客觀事實。因爲兩岸同胞本來就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更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關係,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由此,無論從歷史脈搏還是從史實演進、表現形式上,台灣文化都深深地浸潤在中華文化之中。
滄海桑田、雲譎波詭,在近代反抗外來侵略的過程中,兩岸同胞具有共同的中華文化精神與共同的歷史記憶。回顧近代以來,台灣同胞不甘屈服於外族入侵與殘酷統治,曾多次掀起反抗美英法以及日本殖民統治者的頑强抗争。尤其在漫長的日據台灣五十年時期,英雄無畏的台灣民衆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争過程中,涌現出羅福星、餘清芳、簡大獅、柯鐵虎、林少猫等無數英雄豪杰。即使面對台灣總督府兇殘的暴力鎮壓,但至1937年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後,心係祖國的廣大台灣同胞依然想方設法,竭力扺制台灣總督府全面推行的“皇民化”,爲保持中華文化傳統與日本殖民統治者進行了堅韌抗争與堅决扺制。
祖國意識永遠是維係兩岸同胞的紐帶,日據時期台灣民衆的堅决扺制和英勇反抗,便是這種意識使然,台灣民衆更視祖國意識爲激勵其爲回歸祖國而奮鬥的精神動力。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長期實行民族差别待遇龢民族歧視,但不僅没有將台灣民衆的中華民族意識打壓下去,反而更强化了台灣民衆的祖國意識。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總和,在异族文化的壓迫中,台灣民衆始終堅持强大的祖國意識,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如上所述,日據時期的台灣同胞蒙受日本殘酷殖民統治,但台灣民衆的思想意識始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决定了台灣社會意識必然呈現中國意識爲主體意識的特徵。祖國意識不僅是台灣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的心理基礎與精神推力,更永遠是堅强阻止“台獨”勢力的最深厚扺抗力量。
2023年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樑啓超先生誕辰150週年,他的思想曾影響了當時正處在日本殖民高壓統治之下的台灣社會以及林獻堂等一大批台灣精英。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争中失敗,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康有爲、樑啓超等學子發起“公車上書”,反對割讓台灣。“戊戌變法”失敗後,樑啓超避走日本,創辦《清議報》鼓吹變法。1907年6月,林獻堂游日時特意求教於樑啓超,最終選擇了以争取台灣民衆權益爲主的民族民主運動新路。
林獻堂從小在家族私塾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國學造詣深厚,這成爲他後來長期堅守中華文化本位的源泉。1945年林獻堂受邀前往南京出席日本投降儀式。1946年,台灣光復一週年時,林獻堂與台灣各界推舉的14位代表組成“台灣光復致敬團”回到祖國,前往南京拜謁中山陵,以及到陝西祭拜黄帝陵,向兩岸共同的祖先報告台灣回歸祖國版圖的史實。
四、砥礪前行、開拓弘揚中華文化新格局
我們在回顧歷史與面對現實的當下,要認清歷史大勢與險惡環境,更要旗幟鮮明有所作爲,開拓弘揚中華文化新格局。一是根據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總要求,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提煉、進一步深入研究兩岸關係史與台灣歷史文化,厘清台灣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迹,探索其歷史本源,全面闡述台灣歷史文化與大陸歷史、中華文化的淵源關係,用事實從根本上對“台獨”史觀作出徹底批判。二是兩岸合力加强對台灣青少年的中華文化教育。近三十年來的“台獨”歷史課綱嚴重毒害台灣青少年的歷史觀與價值觀,因此,大陸應根據不同年齡的青少年認知規律,與台灣統派文化團體合力協作,有計劃地組織兩岸青少年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把中華文化内容全方位融入各項交流活動中。如積極開展台灣民衆通過家譜家廟等到大陸尋根祭祖,亦可以多種形式安排台灣青少年到大陸學習中華文史知識,組織他們參觀體現中華文化特點的歷史古迹、文化遺産等,讓他們在實踐中認知中華文化與祖國意識。三是大力開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構建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新格局。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就是互動傳播的過程,廣泛開展兩岸文化界的交流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岸交流中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而且,更重要的要把中華文化融入台灣民衆生活,增進兩岸基層民衆之間的情感聯繫。
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正式頒佈,今後將充分發揮福建對台獨特優勢和先行示範作用,善用各方資源,深化融合發展,昭示着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福建在對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作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非常及時亦是非常必要的。
筆者以爲,以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福建作爲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弘揚中華文化的示範區更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亟待各方面合力推進。首先要加强相關議題的深入研究,深入研究兩岸共同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内容,加强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同時研究制定福建示範區構建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具體規劃等。其次就是應充分發揮大陸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發揮中央部委和地方對台文化優勢資源,調動社會各相關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以規劃内容爲引導,協同推進弘揚中華文化工作。加强宏觀調控和宏觀指導,提高組織化程度,形成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的體制機制。
202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發佈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指出:中華民族在探尋民族復興强盛之道的過程中飽經苦難滄桑。“統則强、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和勢所决定的。
作者係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