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社會固有的精神家園,它隨人類社會産生而出現,隨人類社會發展而繁榮,不僅積澱了深厚的人類文明成果,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識,而且它以其獨特形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法和行爲方式,成爲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滋養了一代代中華兒女,鑄就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成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今天,我們走進新時代,面對人類社會百年之未有大變局,開啓中國式現代化,唯有堅持文化自信,堅持文化的守正創新,築牢中華文化根基,才能在波詭雲譎的國際風浪中處變不驚,在前無古人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砥礪前行,“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1.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大變革,賦予中華文化巨大使命與擔當。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信息化社會轉型的過程,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誌。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始於文藝復興之後:17世紀是其現代社會結構的起源階段;18世紀完成了現代化進程在西歐的擴散和西方核心地域社會的現代轉型;19世紀開始全球化展開,在經濟自由主義風行的背景下完成了現代化拓展。“總起來看,西方的現代化是内生的,是自我衝突和演化的結果”,而“中國的現代化是外力推動與内部突破相結合的結果,是一條獨特而坎坷的道路。”鴉片戰争至今,中國現代化道路經歷了180餘年,由救國圖存到民族解放,由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向體系完整的工業國蜕變,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强國、信息强國躍進。這是一條歷久彌堅、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道路。
當西方的堅船利砲敲開中國大門,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之時,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被稱作近代中國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17年至1919年,孫中山著下《建國方略》,對中國現代化問題作出系統論述。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便把中華民族至關前途命運的歷史重任扛在肩上,玉汝於成,一步步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擘畫在中華大地。
將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變爲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將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變爲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强國,在一個十四多億的人口大國建成現代化,這是已經發生並繼續推進的歷史大事件;這是已被歷史證明了的並將被繼續正明的客觀事實!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前無古人和世世代代的!它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力也是巨大而深刻的!推動這一歷史巨變的是人,一群由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以中國共産黨爲核心力量的偉大的中國人民。因此,先進思想一旦爲人民所掌握,就將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其中最深厚的基礎便是文華,是那個時代能够影響社會的先進思想理念——中華文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性變革賦予了中華文化新的使命擔當,概括起來有以下方面:其一,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這是一個時代大課題,凝結着中華民族智慧,是被豐富實踐經驗證明了的正確選擇。其二,正確處理和把握文化的推陳出新和中西文化關係問題,堅持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推陳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促進文化的新繁榮。其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引領,推進先進思想理念在中華文化沃土中生根開花結果。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告訴我們,社會大變革時代,也是思想的活躍期、激變期,也是文化的大發展期。“百家争鳴”發生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演變的大變革期,它不僅引發了思想觀念的激變,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呈現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繁榮景象。以崇尚科學民主、反對封建傳統爲標誌“新文化運動”和其後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五四運動”,是發生在中國20世紀初的全新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深刻的思想激變,不僅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還爲中國新思想的涌現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樣,發生在1979年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爲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必將隨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以更堅定的自信自强爲中國社會帶來新的巨大影響力。
2.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文化底藴。
中國式現代化,以中華文化爲底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認知動力和邏輯力量。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以人爲本”是中華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重要特徵。中華傳統文化“以人爲本”的思想精髓,能够給予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啓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爲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從文化理念出發,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觀,而不是西方式的以“資本爲中心”發展觀,能够匯聚起全民族的巨大力量。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下一家”的文化,謀求“天下大同”。《禮記·禮運·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意指大道篤行、人人爲公、和樂融融的理想世界。共同富裕道路,爲多數人謀福祉,這是區别於西方式現代化最根本標誌。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現代化説到底是人的現代化。中華傳統文化是“德性優先”的文化,重視道德修養和道德理想人格塑造。《大學》將道德修養視爲内聖外王的起點,“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要走出一條與西方以掠奪和破壞自然爲代價的截然相反的道路。
其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持中貴和”的文化。《中庸》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和”就是和合。其中,“和”指和諧、和睦、和平,“合”指合作、融合。自古以來,“和合”思想存在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治理國家,期盼“政通人和”;國際交流,遵循“和平共處”。
3.文化自信自强匯聚中國式現代化强大精神力量。
人的現代化,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文化自信自强,首先體現在中華文化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的能動作用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能够提昇人的素質,能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讓人有根有魂有勇氣有能力,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和主人翁。
推進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是要賡續好、傳承好、發揚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文化傳統優勢,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始終把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優勢特徵把握好、發揮好,使中國式現代化真正立足於中國特色,植根於深厚中華文化沃土。
推進文化的自信自强,也是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燦爛文化,不僅直接給中國式現代化以物化的强大力量,也給現代化事業中的人們以内生的精神滋養。人有了强大精神力量,就能够迸發出巨大的勇氣和擔當。
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優秀品質,鑄就了中華文明包容並蓄内生動力。堅持文化的自信自强,不僅要守正固本,永續中華文化根脈,還要充分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使中華文化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堅持守正創新,以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滋潤中國式現代化的神州沃土,就要在增强認知、堅守定力上下功夫,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做好中華文化自信自强這篇大文章。
1.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開啓文化自强的新時代。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已經開啓。任務越繁重,鬥争越艱巨,越要堅定文化自信自强。唯有中華優秀文化的磅礴偉力,能够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智慧活力和强大精神力量。
以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强,開創新時代人類文明新境界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本身就包含着對文化現代化的客觀要求。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積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生根發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新時代文化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以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强,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新氛圍、注入新動能。推動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係問題深入研究,對不同時期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對當代的影響作用給予新的審視和梳理,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促進文化“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新活力,推動新時代中華文化大發展。
以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强,爲中國式現代化築牢根基、守住底綫。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鞏固社會主義思想陣地,築牢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
2.“以人爲本”立根鑄魂,匯聚精神文明建設新成果。
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作爲公民的一項終身教育落實好,從小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每一步。在個人層面,牢固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正確人生價值準則;在社會層面,切實把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正確價值取向;在國家層面,不斷鑄牢“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正確價值目標與價值追求,内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是新時代立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根本所在。
從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際出發,應着力從以下方面發揮好中華文化的育人鑄魂作用:
一是正“三觀”,把好人生的總開關。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人、影響人、武裝人。
二是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愛國主義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艱險而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中華文明中的强大愛國主義精神,它形成了中華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以民爲本、勤儉廉政、仁愛孝悌、敬業樂群、誠實守信,這些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我們新時代建設和諧社會不可多得的精神佳品。“勤儉廉政”不僅警告爲權者不要貪污受賄,而且還在告誡他們“要以最公正的管理來謀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仍待完善的當下,“信守諾言”“言而有信”等道德規範就顯得格外重要。“仁愛孝悌”是儒家傳統理念,在處理社會家庭人與人關係方面都有積極教化意義。
四是深化對自强不息拼搏進取精神的宣傳。“自强不息”是中華民族血脈中最强的文化基因。實現“中國夢”離不開“自强不息”這股拼搏精神。
五是大力弘揚敢於鬥争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貫穿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鬥争精神,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寶貴精神財富。弘揚鬥争精神,强化鬥争意識,增强鬥争本領,體現瞭高度的文化清醒和自覺。
3.以人民的大衆文化新發展,迎接中華文化新繁榮。
近年來,在技術進步、青年主力軍、産業化和多樣文化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大衆文化藉助手機互聯網加AI智能新技術新手段新形式呈方興未艾發展勢頭,它以其獨特優勢日益深入地走進人們生活,成爲社會文化最大熱點。這些新情况新趨勢,不僅對文化領域工作提出新的任務要求,也爲新時代的文化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現實告訴我們,我國日益興起的大衆文化,與西方定義的城市大衆文化是有質的區别的。它是文化發展與科技進步相融合的産物,是與我國社會發展(特别是科技發展、城市化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發展的産物。不光是城裏,包括廣大農村在内越來越多的人民群衆參與到當代這一新型大衆文化生活中來,這本就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文化發展的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新生態。應以積極的態度,滿腔熱情地引領和參與到這一大衆文化中來。
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理念,以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創新開啓新時代人民大衆文化新熱潮,促進新時代文化繁榮,既是不可忽視的難得機遇,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對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項重要任務。加强黨的領導,把黨的文化工作融入大衆文化之中去,促進專業的文化主渠道與大衆文化的相互助力、緊密協同、相向發展,應是客觀的正確選擇。
作者係全國台聯研究室原主任。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