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没有去過寶島台灣,但寫過一些寄託海峽情思,盼望祖國統一,期待華夏民族偉大復興的詩詞書法。這裏選擇其中幾首,略加背景説明,作爲奉獻給這次海峽兩岸中華文化論壇的一點心意,請大家一起品評指教。
第一首:
水調歌頭·丙辰三月十六日夜月全食,有感於海峽兩岸人民相通(1986年4月24日)
寂寞天邊月,何事不團圓?銀河菸卷星亂,凄楚半弓懸。道是天文勝景,恰似人間夢幻,思量不成眠:一自分離久,相聚亦泫然!
陰霾散,千愁解,弄仙丸。金橋又架,何妨此夜月偏殘。縱便波濤隔阻,還是親情骨肉,休慼總相關。願得嬋娟共,玉宇净雲烟。
1986年農曆丙辰,我還在老家江西修水縣工作,是一位中學教導主任。當時改革開放正興,隔阻數十年的海峽兩岸終於開通往來,我目睹很多次,兩岸同胞相聚時,那種聲泪俱下,讓人感動不已的場面。適逢那年農曆三月十六日晚上月全視,我觀賞天庭中太陽與月亮相互交織的景象,感受那天光月色由明轉暗,又由暗漸明的奇妙變幻,想象人間父子、兄弟親人,阻斷數十年才得到的相見,於是感慨萬千,寫下這首水調歌頭詞。
此詞没有特别的虚構,只是緊緊抓住天上難得的奇景,與人間難得的相見,作交互的描寫,以傾吐内心情愫,記録兩岸骨肉同胞,天地不能隔絶的事實,表達中華民族命運,與兩岸人民休慼相關,嬋娟與共的宗旨。此詞1997年在江蘇省詩詞學會組織的“慶祝香港回歸全國詩詞大賽”中,曾獲得最高奬。
第二首:
聲聲慢/紀事(2005年4月29日)
炎黄舊曆,乙酉暮春,三月二十一日。中華首都北京,雲蒸霞蔚。國共兩黨元首,六十年,重新相聚。捐蓄怨,棄前嫌,共話中興大計。四海歡歌奇迹,咸稱是,胡連超凡智慧:把了時機,順了衆生民意。和平已似潮涌,况神州,願景亮麗!好好好,激動我今宵無寐。
2005年4月29日,中國共産黨總書記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兩黨相隔60年後,終於在首都北京實現了歷史性的握手(時稱“胡連會”)。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期,一次意義重大的兩岸會晤。我當時爲此事而歡欣雀躍,夜不能寐。連戰主席率團來京的頭一天,我就寫了一首小詩《連戰歸來喜賦》:“插翅歸來泪滿巾,黄天未負有心人。參商已老星河换,好話桑麻友四鄰。”但意猶未盡。第二天,我在家守着電視機,反復收看中央電視台有關“胡連會”的詳細報導。當天晚上,我倚窗瞭望長安街,寫下了這首《聲聲慢》詞。
此詞全部采用口語形式,不用詞彚,以充分表達我激動的心情。2013年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覽,特用這首詞,采用抒情式的草隸書,創作了一幅尺寸爲238cmx116的書法作品展覽,受到觀衆的關注與好評。
第三首:夜眺金門(2007年12月19日)
鷺鳥芳姿猶未識,
來依東海望金門。
星光不與痴人便,
迷却燈光没處尋。
第四首:海峽兩岸書法名家邀請展感賦
壁上奇觀紙上龍,
崩雲墜石顯神通。
横斜未免連波折,
不廢泱泱載道功。
第五首:
鼓浪嶼乘電瓶車環游一周(2007年12月22日)
燕尾蓮花古又純,浪潮推得海王尊。
環游未忍高岩望,恐誤金門作厦門。
2007年12月20~25日,由厦門市政府主辦的首届海峽兩岸讀書論壇暨書法名家邀請展在厦門舉行。我作爲邀請書法家,得與台灣學界、書法界同行洪啓義、簡錦益、黄如金、陳添財等一起,參加了20日在厦門藝術中心的開幕式和隨後的遊覽觀光、創作交流和讀書論壇等一系列活動,並寫下一組詩作,上面是其中三首。
中國書法是最適合寫心抒情的東方藝術門類,我長期堅持用文字、筆墨與心情“三合一”的形式,創作具有精神内涵,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作品。上面第五首詩作,我當時寫成草書作品參加展覽,得到兩岸同道的關注與贊許。當時多家電視、報刊的新聞報導,還特别提及我的作品。這裏圖片展示的,是我前些天重新書寫的作品。
第六首:
海峽兩岸百名書法家長城居庸關筆會感賦一律(2008年10月26日)
筆墨相親意正濃,滿山紅紫護長城。
關無内外叢生密,事有因緣點畫工。
鼓擊雄風真盛世,雲行天馬各從容。
揮毫握手開懷笑,大道如今始欲通。
海峽兩岸的交流互通,隨着時間的推進而不斷加深。2008年10月26日,海峽兩岸百位書法名家,齊聚長城居庸關,共同創作了一幅百米書法長卷。當時活動非常隆重,長城上彩旗招展,陣陣鼓聲震盪山川,我在這個長卷上,滿懷深情,用濃重的筆墨和蒼古渾厚的大行草,書寫了上面這首七律詩,寄託我對兩岸團結一心,共同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鬥的心情。
第七首:
登大同市古城墻有感(2019.9.11.)
天下大同以不同,
神州儒道並雌雄。
早將佛法相因息,
浴火鳳凰烈焰中。
上面這首詩,是我2019年9月隨央視書畫頻道,到山西大同采風創作時所作。雖然不是專門爲海峽兩岸而作,但表達了我對中華民族當下處境和歷史未來的判涉,以及感受到海峽兩岸休慼與共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綿延5000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斷和湮滅的偉大文明體系。
中國傳統思想,經歷了儒、道、釋三家的融合,這其中儒道兩教生長於我們本土,而佛教屬於外來宗兼容並蓄,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色。這裏,我想强調的是,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之所以偉大,與我們很早就吸收外來文化密切相關。山西大同作爲北魏首都(當時叫平城),是一個接收西方文化,壯大中華文明生命力的重要歷史名城。
餘秋雨先生2011年在給原大同市委書記耿彦波頒發文化遺産保護中國年度人物奬時,曾描述北魏統治者鮮卑族人在兼容世界不同文化的情形,説:“北方强悍的鮮卑族,他不是中華文明的消滅者,是中華文明的學習者,他不僅學習中華文明,而且看出了中華文明的毛病……於是鮮卑族人既拜中華文明爲老師,又拜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共同做老師。這樣一來,中華文明不僅没有滅亡,而且因此而走向了偉大。……大家如果到山西大同,看到雲岡石窟,會大吃一驚,公元五世紀的作品爲什麽有希臘的廊柱?爲什麽有巴比倫文明的遺迹?爲什麽有希臘的遺迹?爲什麽鼻子是挺挺的?這就是當時的文明,把所有的文明聚集在了一起,這樣的文明不僅不會滅亡,并且會越來越强大。正是有了大同時期中國文化與外來多種文化的交互融合,中國很快走進一個偉大的時代——唐代。”餘秋雨先生的觀點,提醒我們注意,佛教的東傳,不是單純的印度佛教,同時也伴隨着西方多種文明,而中華民族,早在1200多年前,就已經接納、包融了多種文明。
當今世界,正處在歷史大碰撞、大變局之中,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碰撞,進入最深刻的宗教、思想、哲學層面,因此在政治、軍事、科技、經濟、文化各領域的相互整合,與矛盾對立相互交織,由此搆成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這種動盪不安,變亂交織的世界格局,對中華民族而言,既是巨大的風險與挑戰,也是振興發展的難得機遇。這猶如浴火鍛煉,我們相信,歷經苦難與輝煌的中華民族,必定能在挑戰和壓力面前,堅定信念,用寬廣的胸懷,高尚的智慧,强大的實力,偉岸的精神,排除艱難困苦,實現鳳凰涅槃。
在這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海峽兩岸的華夏子孫,無疑是同生死、共命運的。試想,中華民族在1000多年前,就有勇氣接納並改造來自西歐西亞的多種文明,在改革開放,以深入融入國際體系的今天,我們海峽兩岸還有什麽不能面對?還有什麽問題不能解决的呢?本來,國共兩黨,在中華民族復興的理念上,是完全統一的。所以,我們有一千條理由相信,海峽兩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關頭,一定會團結一心,同舟共濟,以此同襄盛舉,造福天下蒼生。
人類的生存美好,不僅需要聰明,更需要智慧,中華民族的高尚智慧是我們5000年曆史積澱而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是中華文明無上智慧在當下的濃縮和提煉,我堅信,這應該是當今人類擺脱困境,走向和諧美好的唯一抉擇,也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願景心聲。世界的裂變,正處在重新彌合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努力踐行,共同期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大運悠悠華夏興,
炎黄脈脈有神靈。
彌合裂變誰當任?
莽莽崑崙一柱擎。
作者係北京華夏翰林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