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當前流行書風偏離民族主流文化現象之我見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與載體,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傳承,到今天已成爲非遺瑰寶。但是最近一二十年來,在流行書風的引導下却走入了一個誤區,已經被嚴重西化,偏離了民族文化的主流軌道,其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藝術”來架空和偷换書法的概念。大家都知道,“藝術”一詞是一個西方文化詞彚(英文:“art”)和中國的書法本來是不搭邊的。但現在有一種論調,説書法是純藝術,不是寫字,這首先就把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從根本上否定了。因爲王羲之、歐陽詢、顔真卿及蘇黄米蔡等他們是畢生致力於探索漢字的書寫技法,才成爲書法傳世名家,至於“藝術”這個詞他們甚至聽都没聽説過。現在宣稱書法是純藝術和寫字無關的論調,只不過是想修改書法的“遊戲規則”,用一個外來詞彚偷换書法的概念而已。殊不知這正好成了西方對中國文化入侵的踐行者。所以孫曉蕓主席説她極不贊成把書法説成是純藝術。

  二、傳統書法的基本要素本來應該是筆法、結構等和漢字緊密相關的内容。但是在現在流行書風裏被貶低甚至排斥,取而代之以西方美學的審美觀念。在書法展賽和教學中處處體現着所謂“抽象的綫條,抽象的藝術性、吸眼球”,以無序雜亂爲上的個性張揚等不良風氣,已經看不見對字形、筆法、結構等基本要素的强調。被强調的是要脱離傳統的所謂創新、個性張揚、篇幅巨大、“大開大合”,章法上以不規則、不協調、無序變化爲宗。在作品尺度上,古人作品少有超過四尺整幅的,而現在展賽中八尺作品成了主力。“綫條”一詞尤其被作爲主要衡量標尺。殊不知“綫條”原本只是西方的美術詞彚。和中國書法不搭邊。故在書法創作中把這些作爲書法要素、稱之爲書法的藝術性、實際上就否定了對傳統中華文化基因的繼承。在書法創作上,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但是如果割斷血脈、憑空臆造,就算不得創新。這是書法的傳承和創新的關係的科學解讀。所以我們既不能完全去照搬、模仿古人,也不能抛開傳統另起爐竈。脱離漢字,憑空臆造出來的綫條、意趣、個性張揚等充斥西方審美元素的書法作品,根本不是書法創新。近代因爲交通和通信的便利和發達,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比較多起來。所以近代的國畫畫家們都或多或少地融入吸收了西方的繪畫元素和審美觀。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有書畫一體的説法,國畫家往往同時是書法家。所以吸收了西方審美元素的國畫畫家們的觀念,就開始慢慢地影響滲透到了書法的審美,進而形成了當今的混血式流行書風。但是,因爲書法和美術、繪畫不同,後者是中外都有的門類品種,所以可以互相借鑒。可以洋爲中用;而前者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産品、西方根本没有!所以把西方的審美觀和審美要素硬搬過來套在書法身上。只能是把書法搞成怪胎,扼殺書法的生命力!更不要説讓書法脱離漢字,成爲正常人看不懂的“鬼畫符”或者“行爲藝術”等做法,從根本上偏離和歪曲了書法的民族文化特性。所以書法是魚、漢字是水、互相是不可分離的。簡而言之,書法就是漢字的書寫技法、寫字就是書法。技法掌握到爐火純青後又在此基礎上再形成自己特色的就是真正創新。就是書法傳世大家。例如二王和歐顔柳趙、蘇黄米蔡等。他們無一不是以傳統的漢字書寫技法(用筆的起,承,轉,折、提,按,用鋒等)形成獨特風格而名世的。他們風格雖各异,但絶没有用大家不認識的符形代替漢字的特點。絶没有用西方的印象派審美觀來創作作品的情况。

  三、在書法展示中,倡導創新是對的,但是否定對各個時代優秀代表書法臨習得好的參展作品、貶稱爲“印刷體”,而以對各時代非主流雜體進行臨習者和搞怪异書體者爲録取對象,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在反傳統,是在“割斷血脈”。因爲没有規矩不成方圓,而筆法和結構等就是書法的規矩。再如業内有句學習書法應“取法乎上”的口頭禪,但有些人却將其解讀爲“取法乎前”,這種現象在楷書這種書體中表現尤其突出。衆所周知、楷書在唐朝是成熟和高峯階段,然而因爲唐楷法度森嚴不容易學習,所以有些人就指責唐楷僵化、没有發展變化空間,應該推崇魏碑,而且是魏碑中非典型字體,才能有新意,便於揉進含西方審美觀的怪异書體。美其名曰唐楷是從魏碑學習借鑒來的,故魏碑就是唐楷之上。稍有頭腦的人都能看出這種論調的荒謬之處,如果前即是上,以此類推隸書爲魏碑之上,秦篆爲隸書之上,鐘鼎文爲篆書之上。這樣甲骨文好像該是書法之最了吧?非也!打繩結記事比甲骨文出現早呢!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説打繩結是最好的書法形態呢?所以推演出的只能是一個荒謬的結果。

  四、現在有人爲樹立自己在書法領域的地位,將書法説成是“小衆藝術”“陽春白雪”,稱只有少數造詣非凡者才能看懂和習成。這實際上是在搞“皇帝的新衣”。您如果看不出我的“字”是出類拔萃的高雅書法藝術品,就是不懂藝術。這也是西方印象畫派審美觀的中國版本。中國的書法文化是獨立於西方文化之外形成的,其實書法根本不是小衆藝術,歷史上就不是。古代雖然文盲很多,不識字當然談不上懂書法。但凡識字之人無一不會用毛筆寫字,識字的人無一不知字的好壞美醜。唐代前没有印刷術,著書記事都只能手寫,故只要讀過書的人,不管有無中舉成名,都是要學習用毛筆書寫漢字,按書法規則來寫漢字的。這就是廣義的書法了。所以古人識字者皆懂書法。

  書法就是漢字的書寫技法、這個技“就是筆的起、承、轉、折、提、按、和結構安排”等要素的掌控表現能力。前人的字被後人超越也是正常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在書寫經驗的總結方面,前人的經驗没有後人積累得多,没有後人成系統,完善。篆、隸、草、行、楷,每種字體在書寫的時候都是有其獨特的用筆特點和結字規則,而這些特點和規矩,是一代代人在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以後才逐步地積累和完善的。比如説楷書的書寫法則,在魏晋時期是屬於起步和初始階段,所以魏碑相較於唐楷來説是更加雜亂和不規範,唐楷才是成熟的楷書。其結字的美觀性和統一性,筆畫的規範性和書寫性毋庸置疑都遠高於魏碑。這是因爲唐楷是在吸收了魏碑的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字體,所以得以超越前人。第二點是書寫工具和書寫條件的逐步改進。比如最早只能在地上畫字,在甲骨上刻字,後來有了毛筆才能在竹簡上寫,再後來造出了紙。書寫效果就更近了一步。早期没有桌子,椅子的時候是一手拿竹簡,一手拿筆。席地而坐寫,後來有了案幾的時候,也是坐在地上在案幾上寫。再後來有了書桌和椅子,才能坐在椅子上寫。另外,因爲古時候紙墨都很貴,宣紙也造不出很大規格的尺寸。墨汁是用手握墨塊一圈圈地在磨盤裏磨出來的,不可能有桶裝墨汁供人書寫成現代展賽中這樣的超大字體,流傳下來的作品大多是小字,所以小字的作品才是傳統書法的主要品種。現在用掃帚在地上掃,應該是超出書法範疇的另類創新了。第3點,古代没有網絡,電視,電腦。等教學手段和條件。由於時空的限制和傳播工具的限制,一個大師没有可能教出成百上千的學生。而現在的條件却可以。古時學書人的經驗體會以及理論也不容易被廣泛地討論和傳播。而現在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人們的經驗和理論等可以不受限制地大範圍傳播,所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也是正常現象。

  綜上所述,古人並非無法超越。但是如果我們修改遊戲規則。把大家不認識的符號形態和怪异獨創的書寫方式搞出來的作品説成是高雅書法藝術;把書寫不規則、不整齊,無法辨認,不符合書法筆法規則的符形説成是高雅的書法藝術,這就根本不是超越,而是在葬送傳統的書法文化精華。這就是當今在書法界大行其道的流行書風展覽體的危害,這也就是流行書風所引導出來的脱離民族主流文化的具體表現。這種書風如果不被糾正,就一定會斷送我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書法的繼承和傳揚。爲此我大聲疾呼:創新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破法不悖法”。印刷體才是書法的最高水準體現,讓書法回歸民族文化的主流!

  作者係成都宇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