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的淮海路上,道路兩旁的梧桐樹,歷經百年依舊盎然,樹與樹間雖然相隔,但其根是連結在一起;台灣與大陸,一水之隔,但其習俗信仰完全相同,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連係着兩地的民族情感。
央視的“海峽兩岸”節目偏向政治討論;兩岸缺乏的是真實有趣的訪談綜藝,以人文風情爲基底,并且加入影視及體育綜合時事,像杭州亞運開幕時台北隊出場,受到觀衆熱烈歡迎,高呼“歡迎回家”。官方高度重視來自寶島的體育選手,通過節目讓台青感受祖國的繁榮發展、關愛台灣。
一、台灣的風俗民情源於大陸
台灣早期漢人移墾社會,常面臨水土不服、傳染病流行等威脅;民間一般相信疫病天行,因此成神傳説、道經記載中與行瘟解瘟有關的王爺信仰,成爲平民的心靈慰借,在送瘟船習俗、辦理王醮的起源地大陸,“文革”期間大量廟宇、文物嚴重毁損,相關民俗祭儀也被視爲迷信而停辦。改革開放後,福建泉州同安、厦門、漳州海澄等地區廟宇與文化工作者陸續透過典籍耙梳、耆老訪談,甚至跨海觀摩、互訪等,恢復各項送王船習俗的祭典儀式,近年大陸官方也非常重視送王船的習俗,希望透過祭典擴散觀光、文化與經濟的對外影響力。送王船已經列入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然而,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迎請代天巡狩文化、送王船習俗禮儀與文化脈絡的地方,其實在台灣。
兩岸人民信關公,拜媽姐,宗廟喜慶祈福做醮,敲鑼打鼓南音北管,歷史相當久遠,保有許多唐宋音樂特色。南音亦是南管又稱作“弦管”,弦管音樂一直保留在福建閩南地區,尤以泉州爲重心,並傳播至東南亞及台灣等地,在台灣稱爲“南管”閩南話稱南音,東南亞則有稱南樂,常見樂器包含琵琶、雙鐘、三弦、二弦、洞簫、四塊、叫鑼、拍板。北管音樂的純粹演奏,亦在民間的迎神、建醮、婚禮、喪葬、壽慶等活動中擔任着歡愉助興或烘襯氣氛;其中的琵琶、三弦、二弦這些弦樂來自西域傳到中國發揚光大,大陸稱之民樂,隨着影音科技的發達,電音的崛起,近期刀郎的歌曲大量地混合這些元素成爲流行,爲年輕人所喜好。
國民政府退居來台,將八大菜係~川菜、湘菜、粤菜、閩菜、蘇菜、浙菜、徽菜和魯菜融入了在地文化,在物資缺乏的年代,眷村媽媽應用巧思燒出美味佳肴。傅培梅從1962年起台視開播不久,就主持烹飪節目,長達39年。這位來自中國大陸東北的外省媽媽,開始教台灣媽媽做菜,族群融合進入了生活層面,那個年代看着食譜學做菜形成了流行,并且因爲市集有地方小喫像蚵仔煎起源於潮州蚝煎,蚵仔面綫與厦門面綫糊雖用料不同都是幾代人的記憶;廟會慶典的捏麵人、糖葫蘆等等皆源於大陸,發展成具有台灣特色的飲食文化。
兩岸自從通商通婚,許多陸配在台創業,例如金稻子東北家常菜餐廳,老闆娘來自東北吉林省,嫁來台灣二十多年,在這有許多老鄉懷念家鄉的口味,因此開了這家餐館成爲老鄉們的聚集地,每到華燈初上,高朋滿座,夾雜着台灣口音與東北腔調,熱鬧非凡;現今的台灣島内,來自大陸各省的地方特色餐廳越來越多,聚集的是人情、是温暖,兩岸呀,兩岸始終就是一家人。
二、兩岸青年的認知思維
台灣與大陸到底是什麽樣的關係?這個問題困擾的年輕學子。“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由於108課綱簡化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歷史,着重在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文化,并且刻意地去中國化。
台灣的社會存在着安於現狀,大部分人覺得歷史存留下來的問題,與他們無關,極少數激進派,存在的“台獨”思想,誤導了台灣年輕人對大陸官方的觀感。
(一)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思維
媒體主管意識形態,在民進黨執政下,媒體幾乎被迫報導大陸官方對台不友好,導致台灣青年對大陸有所恐懼,大部分人已經忘了先祖來自大陸,但又值得探討的是台青喜歡刷抖音、看陸劇、聽陸歌,影頻時代他們喜歡新鮮有趣的時事,尤其以影劇及體育。
據台灣聯合報民調,台灣民衆對大陸官方不好感高達六成以上,但對大陸民衆却存在極好感,所以要改變台青的思維,應該以台青喜歡看影劇着手,今年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追光重點項目電視劇“扳手阿發”,講述真人真事台灣青年在1996年到大陸創業脱貧的故事,劇中的小台商阿發,家裏貧窮受到政府扶持的真實案例,説明官方長期以來是支持台胞,從以前的台資企業投資優惠兩免三半、三通一平、進口設備免征關税及環節税等,而三十年來享受這些福利政策的台商已經成爲大企業甚至大集團,鴻海就是典型的例子,便宜的土地蓋了製造工廠,廉價的勞工血汗式的管理,獲得龐大商業利益,美其名創造就業機會,增進地方繁榮,但最終呢?
大多數台資企業在官方的扶持下而壯大,自1993年起到2022年止,依台灣海關署數字逐年統計,三十年來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超總和共1兆6642億美元,這是扎扎實實從大陸净賺的天文數字。這些是目前台灣青年所不知道的事實,因爲媒體没有報導,政論節目政治名嘴拿錢辦事積極地對緑色政府説好話,而醜化了大陸,導致的年輕朋友産生的錯誤認知,這個情况極爲嚴重,平心而論目前爲止大陸並没有對不起台灣!
(二)大陸青年對台灣的觀感
1987年鄧小平改革開放,台灣老兵回鄉,也帶進第一波台商西進,據傳那個年代,土地極低的價格,而不是現在需要“招拍掛”,往往領導一句話,開緑色通道特事特辦,把毛主席的“爲人民服務”,充分地服務台胞,三十幾年過去了,大陸經濟也起來了,經濟强是台資撑起的嗎?答案並非,我們看到的是大陸的民企,阿裏、華爲、騰訊等等,民企的崛起導致台企没競争力,這個問題根本的原因來自這些台企墨守成規不懂轉型,許多台企不懂得檢討,只會怪競争對手仿冒産品,台灣以前是一個農業社會這些工業技術,不也是來自歐美日在台設廠時所學到的嗎!
九零年代内陸城市的農民工來到沿海城市打工,辛苦工作了二十年,他們眼中的台灣人,是對待勞工刻薄,對小姐大方,很多的台商包二奶,種種他們都看在眼裏;前幾年還有直銷商詐騙了許多老百姓,還有台灣的犯罪分子,在大陸設水房洗錢,許多黑道分子偷渡後依然作姦犯科,導致大陸民衆現在是瞧不起台胞,絶大多數人認爲大陸給他們機遇,靠着政策讓利賺錢而不懂反饋;但也不是全盤皆是,也有許多好台商,成爲大陸姑爺本本分分做生意。
試想大陸民衆對台灣爲什麽在網上喊着打打打,而北京以最大的耐心,守護着台灣,兩岸本是一家人,追求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台灣人應該要覺醒,大陸並没對不起台灣!
三、以訪談綜藝唤起歷史記憶
1987年“八千裏路雲和月”的訪談節目,在台開播後帶動的老兵回鄉,台商西進,然時過三十多年,兩岸此起彼落,到底大陸如何照顧台胞,倡議以“樹遠根連”爲節目名稱,借訪談綜藝唤起歷史的記憶,由九零年代來大陸創業的台胞作爲與談人,重回舊地,尋找人文之旅。通過描述當地的建築、街道和人文風情,觀衆將更深入地瞭解地方的變遷和兩岸交流所帶來的影響。分享他們的感受和體驗,呼應着兩岸人民的情感紐帶和血脈相連的關係。
(一)尋恩之旅介紹今昔
借由與談人尋恩之旅介紹當地城市,也由訪談台商讓其生産的産品增加能見度,這個效果將會有更多的台資企業願意現身説法。
訪談綜藝帶領觀衆探索地方的建築風貌。許多城市擁有歷史悠久的建築,其中包括宏偉的古老寺廟、傳統的木造建築以及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這些建築展現了文化底藴和現代化發展的融合,彰顯了兩岸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街道是城市的脈絡,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引領觀衆穿越街道,感受街頭巷尾的熱鬧和生活氛圍。觀衆將看到傳統市集的繁華景象,街頭藝人的表演和當地居民的生活場景。這些街道上的人們展現了兩岸人民的活力和創意,並透露出他們對於文化傳承的熱愛。
而最爲感動的是人文風情,呼應着兩岸人民的情感紐帶和血脈相連的關係。包括當地的傳統節慶、文學藝術表演和飲食文化。這些豐富多元的人文風情凸顯了兩地的共通性和交流的重要性。
(二)憶當年台資企業優惠政策
在訪談台商過程中,還原當時設廠時遇到種種的困難,如何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必要的協助,正是體現當時的惠台政策。
深入瞭解大陸對台商的支持和惠台政策的實際效果。透過采訪成功的台商,觀衆將瞭解他們在大陸發展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成功經驗。
同時,邀請經濟學家或商業分析師對大陸對台商的政策進行解讀,以幫助觀衆更好地理解這些政策對台商發展的影響和意義。在節目中,展示大陸爲台商提供的發展舞台以及兩岸間的合作機會,進一步增强兩岸一家親的共同情感基礎和發展前景。
(三)二代台青談兩代人故事
由於政經流轉三十年,有許多在大陸成長的台灣後裔,這輩年輕一代的觀點和體驗,較能引發觀衆的共鳴和思考,甫於今年六月海峽論壇台青李偉國來大陸發展七年,獲得北京海淀青年五四奬章、四川首位台籍勞動模範、成都青年武士奬章集體負責人等榮譽。而李偉國的經歷也只是衆多在大陸打拼的台灣青年的縮影。在主旨論壇的台青分享環節中,李偉國呼吁“在台灣的青年朋友趕緊來”,當你越過海峽才知道世界有多大。移動互聯網、電商直播、航天等大陸的每一個巨大轉變都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再是旁觀者,我們是親歷者。除了李偉國,其他台青也分享了各自的故事;郭屹凡分享他登陸“創業七年,一杯咖啡拎兩岸”;自媒體作家郭雪筠講述她作爲“北漂”十年的台北女孩看大陸;黑猫兩岸青年文旅基地代表賴賴、强森、大頭介紹了由兩岸青年共同打造的“城内村”鄉村振興模式。在郭雪筠看來,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雙向”和“真實”,我們能真的坐下來看見對方的優缺點,我們能對等交流。
四、結語
台灣的風俗民情源於大陸,融入了台灣這片土地,而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近幾年來也受到大陸的重視,近期頒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兩岸青年的認知思維略有不同,唯有以“樹遠根連”訪談綜藝節目唤起歷史的記憶;兩岸婚姻有四十萬對家庭,早年台商與大陸新娘結連理,近年不少大陸企業家娶台灣姑娘,不乏許多藝人,述説兩岸情緣。大陸與台灣就像相隔兩棵樹,看似遥遠,其實根是連在一起,樹遠根連。
作者係財團法人國學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