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下的兩岸融合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融合發展關係到祖國和平統一。而此二者的底色,又均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統一、文化傳承、民族復興相互聯結、多元一體、相輔相成,爲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目標,就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爲動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兩岸融合發展。

  概括提出並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藴。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這條道路築基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沃土,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根本立場,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體現了海納百川、天下大同的胸懷格局,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並不僅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和措施,而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這一文明形態具有高度的開放包容特質,主張以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共存互融超越“文明衝突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兼容并包,既在理念上掌握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手段、具有對政治經濟和階級的充分意識,又繼承了中華傳統和儒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按照有機、和諧、共生的方式去構建社會,同時還引入了市場經濟的機制與要素,努力保证對個人的充分激勵,努力保護個人的權利,誘發而非扼殺社會創新的活力,是源於更高層次認知、更高維度的文明形態,既是中華文明“日日新、又日新”的最新形態,又是超越了西方模式的文明形態,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唯一性,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探索提供了新的參照,將會促進國際秩序向着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變革,重塑世界文明的新格局,引領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台重大政策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祖國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和本質要求都進行了深刻闡述,均與兩岸融合發展密切相關。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而和平發展本身,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徵和必然選擇。又如,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論述表明,現代化的模式、路徑是多元的。長期以來“現代化”被一些人認爲等同於“西方化”,而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也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種包容性、開放性是其成功的關鍵,也是其魅力所在,同樣也可以爲台灣同胞在兩岸融合發展中提供更好、更寬廣、更自由的參與模式。再者,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脚點。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隨着兩岸關係進入融合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將帶來種種機遇,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台灣同胞不會缺席,也不能缺席。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台重大政策主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作出重要指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强調,“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分階段、分領域推進的,實現各個階段發展目標、落實各個領域發展戰略同樣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同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决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各自具體實際開拓創新,特别是在前沿實踐、未知領域,鼓勵大膽探索、敢爲人先,尋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努力創造可復製、可推廣的新鮮經驗。”隨着中國式現代化走穩走深,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昇,國家也在不斷適時推出支持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政策措施。今年制定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順應了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踐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等三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充分發揮福建對台獨特優勢和先行示範作用,不斷完善促進閩台融合發展政策措施,率先落實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持續增進台灣同胞福祉,讓台灣同胞充分感受到“融合有好處、閩台親上親”,努力在福建全域建成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充分顯現福建作爲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讓台胞“願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以《意見》爲藍本,對於“在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下如何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這一宏大命題,似可窺一二。

  從“以通促融”方面來看,福建已經率先實現與台灣地區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蓋,常態化開通17條海空航綫,每周往返高峰時達430個航班,建立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滚航綫、空中直航航綫組成的兩岸海空立體通道。兩岸開啓交流以來的歷史和事實也證明,同胞的血脈親情割舍不斷,交流合作大勢不可阻擋。要擴大兩岸交流合作,讓兩岸交流更深、更實,讓兩岸同胞更近、更親,“通”是前提,有助於鼓勵更多從未來過大陸的台灣同胞來閩走訪交流,瞭解大陸發展的實際情况。《意見》在推動閩台應通盡通方面邁出了更大步伐。交通物流、能源資源的互通,可以説是物質層面的“有形”基礎設施互通;兩岸行業標準互通,尤其是圍遶冷鏈物流、養老醫護、食品安全等領域强化標準共通和標準信息的共享與交流,這種從規範層面開展的“無形”基礎設施互通工作,可以向兩岸企業提供更精準高效、標準統一的服務,讓台胞台商發展更順利,同樣是增進民生福祉所不可或缺的。

  從“以惠促融”方面來看,福建發佈了225項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構建了較爲系統完備的惠台利民政策體系,爲兩岸往來特别是台胞在閩生活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和更寬鬆的環境,目前已有數萬名台胞在閩創業、學習、生活、定居。持續保障向金門供水,5年累計供水近3000萬噸。閩台經貿合作基礎堅實,現有18個國家級兩岸産業合作園區,深入融合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機械等産業鏈供應鏈,1萬家以上台企落户福建,實際利用台資超過320億美元,每年實際利用台資、新設台資企業數量均居大陸各省市前列,閩台貿易額累計超1.4萬億元人民幣。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意見》爲支持台胞來福建求學、研習、就業以及便利在地生活、擴大社會參與等方面又進一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歡迎更多台胞到福建實現更精彩的職業發展和人生理想。另一方面,《意見》持續優化涉台營商環境,支持更多的台胞企業參與閩台産業合作和科技創新合作,特别是歡迎廣大台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來福建扎根發展,共享大陸發展機遇,在深度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既實現自身發展,又順應時代潮流,共同建設兩岸現代化産業體系,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從“以情促融”方面來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决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個堅强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同時,中華文明也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主張以道德秩序搆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絶、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爲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爲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撑。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是廣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具有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方面的深厚淵源,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深深影響着兩岸民衆的日常生活。舉例而言,作爲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閩南文化,本身就是傳承與整合了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元文化,這種多元性使其天然具有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特質,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化的論斷高度契合。閩台民衆有着十分緊密的血脈聯繫和天然的親近感,在社會人文、青年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本就互動熱絡。《意見》進一步加大了這些領域的支持力度。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兩岸融合發展的主題,福建作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文化着力點,有助於令地緣近、血緣親、語言同的台灣同胞更易於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優越性,福建也由此被賦予了更爲重要的區域使命。這種時代叙事與家國情懷可望轉化爲區域發展的强大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全體中國人民的現代化,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享。隨着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越來越多台灣同胞選擇到大陸發展,把智慧和力量匯入兩岸融合發展潮流。通過《意見》的落地見效,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將更加完善,閩台人員往來將更加便捷,貿易投資將更加順暢,交流合作將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社會氛圍將更加濃厚。“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關鍵在“融”。《意見》的最大亮點,就是突出“融”這個目標。推動閩台兩地應通盡通、能融盡融,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暢通台胞表達訴求渠道,依法保障台胞權益,爲台胞台企全面融入福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讓台胞在熟悉親切的環境中投資興業、安居樂業,享受主人般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學者認爲,《意見》的核心精神是“國民待遇”,透過生活上的連接來促進融合,以融合來促進和統,是兩岸從融合到統一的過程,是走向兩岸和平統一的正式道標。新黨主席吴成典率團參訪大陸時提出10點兩岸建議,與《意見》多有契合。新黨發言人表示,只要認同“我是中國人”,兩岸人民可以在示範區内産生互動,互相理解達到心靈契合,共榮共富。

  應當注意的是,通過融合發展使兩岸同胞共享經濟發展紅利固然重要,但以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文化等更高維度的視角觀之,其更重要的作用在於,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統戰工作,而是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消解兩岸長期隔絶形成的制度隔閡,建構並豐富兩岸同胞共同的生活經驗和行爲模式,進一步帶動消解兩岸同胞的情感隔閡,强化共同記憶和國家認同,有效聯結共同利益,從經貿合作、經濟融合邁向全方位的融合擴展,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深刻體認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徵和顯著優勢,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植内心,更好地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涉台公共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國家對台治理思維的創新與深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持續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重要指示的具體體現。兩岸同胞將在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圖景下,以中華文化爲底色,持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發展,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前景光明,國家好,民族好,兩岸同胞才會好。”

  作者係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重新犯罪調查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