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化,包含了人類社會中,一切非自然産生的事務。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愛德華·伯内特·泰勒(EdwardBurnetTylor)説過:“文化是一個複合物,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創造人類社會成員的能力與習慣”,而文化的累積,就是文明,因而美國政治與文化社會學者杭廷頓(SamuelP.Huntington)曾謂:“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文明史”。
由此可知,歷史書寫文明;反之,想瞭解文明(或文化),最快的方式,便是閲讀歷史。兩岸自公元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到如今的2023年,整整128年中,僅短短2年餘同屬一個政府,即1945年二戰戰勝收復台灣後至1947年蔣政權來台統治前的這二年,原有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日本殖民50餘年的這段時間遭受嚴重的摧殘。
日本殖民者借由推行内地延長主義(1919年至1937年),讓台灣先在法規、制度上與殖民母國趨向一致,以進一步達到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同化;其後更是爲了因應日本發動大東亞戰争,全國進入戰時體制的需要,改推動皇民化運動(1937年至1945年),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弭台灣居民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迫使台灣人民參加,而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
1940年日本殖民政府更公佈“台人更改日式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爲了保留過去漢姓痕迹,台灣百姓僅能想方設法地留下讓後代子孫尋根的“綫索”,可謂各顯神通,有利用郡望或堂號直接創造姓氏者,如趙姓改爲“天水”,林姓改爲“西河”,王姓改爲“太原”;有將原漢姓拆字成日本姓者,如林姓改爲“二木”、黄姓改爲“共田”等;有利用日文同音者,如蔡姓改爲“佐井”(さい);亦有直接在字面上明示者,如張姓改爲“張本”、曾姓改爲“曾根”;以暗喻象徵者也不在少數,如高姓改爲“上端”;錢姓改爲“穴方”等。
更改姓名措施一方面凸顯殖民者的險惡用心,但另一方面,從台灣百姓各種因應的方式,也可看出,要抹滅傳承許久的文化脈絡,絶非易如反掌的事。日據時期的台灣百姓,對中國大陸的歷史或文化依舊懷有感情。
特别舉一事例作爲佐证前述台灣百姓情懷的證明,筆者珍藏幾本日據時期公學校的教科書,原書主楊清安先生約莫在昭和18年(1943年)就讀公學校高等科(學歷程度大約爲初級中學),當時公學校所用教材不論地理書、農業書或日本簡明史等,一律爲日文,但有趣的是,楊清安遺留的書籍中,有一本1945年秋季由台北新青年書局出刊的“三字經”,不論楊清安買三字經的動機是因應日本在該年戰敗投降因此抓緊時間學習中文,或者是他原本便對中華文化保持興趣,都可以佐证當時的兩岸,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尚未出現太大的隔閡或分歧。
接替日本人治理台灣的蔣政權,雖然不斷以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包含大興土木地興建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灣各角落興建饒富東方色彩的傳統建築,例如陽明山的中山樓、國父紀念館等,試圖以建築唤醒台灣百姓對於中華文化的歷史情懷,甚至推行在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台灣百姓的衣食住行提出諸多生活基本要求,以期弘揚禮儀之邦文明,但却因幾十年來的戒嚴管制、威權統治而不得人心,連帶的,蔣政權所宣揚的中華傳統文化因此殃及池魚,難以真正地在島内向下扎根。
同樣以“改名”爲例,台灣光復後,蔣政權在1945年12月頒佈“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讓前述改姓日本姓的百姓改回漢姓,台灣人再次面臨統治者加諸的改變。更改姓名對統治者而言,雖是認同效忠的表示,但對台灣人却造成不少困擾。據研究指出,戰後回復原有姓名,手續的繁雜不輸戰前,而且一不小心,公法上的文件、契約未能一並在時限内回復原有姓名的話,辛辛苦苦購置的産業可能就被視爲日産,遭到政府没收。
這對剛回祖國懷抱的台灣人來説,不啻是一次重大的打擊。整個問題也凸顯出蔣政權初臨台灣時,立於統治者的姿態,不論是法令的制定或是政令的施行,毫不考慮台灣人,更改姓名的土地産權糾紛也就成爲國民政府來台接收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糾紛之一,也因此爲“文化不認同”埋下深遠的怨恨種子。
加上公元2000年起民進黨在台灣地方選舉獲勝以來,長達23年的時間中,僅僅只有8年爲國民黨主政,因此民進黨進行的一系列“去蔣”,甚至“去中”的政策逐漸有成效。簡而言之,台灣當前2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對中國大陸歷史或中華文化的熟知程度,遠遠不如年紀稍長的一代,甚至因民進黨政府刻意進行意識形態重塑的教育工程,及部分媒體有意營造讎視氛圍等,年輕一輩對中國大陸歷史或中華文化,連好感度都偏向澹薄,期待孰知則當然屬於奢望。此爲兩岸在未來20年要談融合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同樣以學校教科書爲例,民進黨政府於2019年頒佈中小學課程中的歷史課綱,實施至今將近4年,屢屢傳出如:小學生的“歷史感”一路下滑、大學教授驚訝歷史係學生不懂“中世紀”、中學生誤以爲“家眷”指的是“家裏養的猪”等過去不曾發生過的笑話。更有教師表示:“新版歷史課本連老師都看不懂”“之前的學生可以自行閲讀課文,或去找課外書來延伸,但是新課綱之後孩子大多反映課文看不懂,只好去找媽媽以前的舊課本”等令人瞠目結舌的現象。
依前述2019年中小學歷史課綱所編纂的新版歷史課本,將中國大陸史並入東亞史,除引發“去中”疑慮外,復因歷史課本改以主題式編寫取代時間軸,讓尚未具備相關知識背景的學童因時序錯亂而難以理解,例如爲了符合主題式教學的規範,歷史課本在叙述完台灣的政治後,才倒回頭去看滿清時期的經濟,這種不管時序的主題研究,未經春夏、妄談秋冬,無怪乎學生們暈頭轉向。
新版歷史課本更因刻意删掉重要歷史事件,東缺西缺、不斷跳接而失去脈絡的歷史課本,令孩子陷入五裏迷霧,學生要讀懂教科書只能靠運氣,看能不能遇上願意額外補充的歷史老師。在2022年“第一届全球華人歷史老師吐槽取暖大會”上,便有教師當場提出質疑:“課綱强調東亞史,而儒家文化是東亞文化圈重要的元素,新課本却不談孔子、没有篇幅介紹儒家思想文化的内涵。難道是要把這部分外包給國文老師嗎?”
學校教育所使用的課本,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引起學習興趣的啓蒙之師,按照皮亞杰(Jean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來説,更是開啓歷史學習、建構個人歷史知識脈絡這個詮釋循環過程的基石,但當前的現况却因充滿意識形態的歷史課綱、混亂的編排方式,使學童甫接觸便對歷史産生排斥感。
另一方面,在國語一科大量删减文言文占比十數年後,現代學生閲讀力普遍偏弱,對歷史課本中的用語感到艱澀難解,因此亦不乏學生反映課文看不懂,想自學還得找舊版本來閲讀的例子,這同時也是處心積慮“去中”的意識形態作祟,直接産生的惡果。
對此,2019年課綱課程審議會委員則提出辯駁,認爲2019年課綱强調主題式探究學習,希望抛開過往的“通史”概念,走向“專史”,老師把重要環節講完即可,不用堅持一股腦全部教完,例如要瞭解世界史,不可能堅持從四大文明教到現代,必須很務實地抽出重要主題來上,幫助學生做最大效果的學習雲雲,這種論調完全將台灣仍有昇學考試抛諸腦後,不負責任至極,無怪乎莘莘學子必須自行找課外數據閲讀,或去補習班惡補。
雖然2019年新課綱的設計理念原本就不是以“讓學生容易學、考高分”爲初衷,背後的邏輯是企圖將歷史教育從“博古通今”走向“略古詳今”,减少古代歷史的分量、加强近代史比重與深度,但將數千年中外歷史不斷地壓縮、破碎化,反而造成學生的時間與空間感全部錯亂;而專題研究則是碩士班才會出現的課程内容,直接套用在連大學門檻都没踏入的高中以下基本教育課程當中,學生必然不得要領,反而可能揠苗助長,可謂聚九州島之鐵亦難鑄此大錯。
迄今,兩岸分隔而治七十餘年,台灣在歷史知識的傳遞上、文化的自我認同上,都與大陸越漸疏離,其遠因及近因業如前述。台灣百姓在對於統治者所期望學習的教材,向來無權過問,也毫無扺抗能力,更因爲有昇學考試,因此不論對錯,都必須囫圇吞棗地記在腦中,久而久之,對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必然産生影響。
所幸的是,近十數年大陸影視産業蓬勃發展,前述文化隔閡的危機,竟在一系列的影視電影的熱播中看到轉機。舉例來説,不管老版或新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台灣百姓大多耳熟能詳;又例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國,乃至於去年完播的大明風華,或即將上映的電影封神榜,在台灣也都引起話題,大家趨之若鶩。
由影視帶動而引起的相關視頻、YouTuber或直播討論,例如對於服飾、盔甲、兵器、制度的研究也逐漸萌芽,都有助於百姓更進一步瞭解中華歷史與文化;因爲喜好而組建的同好會、臉書社團或社群軟件群組等,也承接起對各該影劇相應的歷史與文化,更進一步精深瞭解的功能。由影視讓百姓産生興趣,再借由周邊的研究引導百姓對中華文化有正確的認識。讓那些“課本所不教的事”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補足。
本文因此認爲,兩岸的文化融合,方法可以很多元而且很活潑的,更重要的,可以繞過當權者的刻意灌輸。例如台灣九成以上的手機遊戲是從大陸原廠授權引進台灣發行的,并且以三國、春秋戰國或武俠主題爲最大宗,假設玩家在某些三國史研究的同好會得到認证,遊戲官方便在遊戲中給予玩家虚寶、特殊裝備或若干奬勵。必能很快地激起年輕族群透過打遊戲而接觸中華文化的熱情。此觀點絶非天馬行空,要知道台灣九成以上的日本戰國史愛好者,都是經由玩KOEI社所出的“信長之野望”遊戲而産生興趣進而接觸日本戰國史的。由此可見影視或遊戲産業對於歷史及文化傳承的影響力與穿透力有多麽巨大。
歷史是對於文化的記録與詮釋,影視或遊戲的操作過程則是對於歷史概念的再詮釋(reinterpretation),透過影視或遊戲的設定,將專業的歷史概念轉化爲生活中可以傳承、在情感上願意傳承的共同記憶,本文在此將之定義爲“文化轉譯”。讓年輕一代從被動生冷地接受學校教育,變成主動熱情地瞭解傳統文化,其實並不困難。
中華文化洋洋數千年,饒富趣味而能引起兩岸百姓興趣的,絶對不會只有三國或春秋戰國等少數朝代的故事,值得更用心挖掘、見聞於世;而影視或遊戲只是文化轉譯(reinterpretation)的方式之一,搭配諸如補助台灣年輕族群赴陸走訪遺迹,實地考察歷史文物,奬勵提出研究論文等;同時也鼓勵大陸青年廣泛從事台灣研究,透徹地瞭解飽經不同政權盤踞但未曾受過尊重的台灣居民在血液中的苦痛。只有互相瞭解,才有可能産生互相尊重,也才有可能産生共識共鳴,甚至共融。兩岸之間的文化轉譯,刻不容緩!
作者係右府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