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奠基者和塑造者,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引領者和開創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流長的重要培育者和先行者。雖然黄帝存在的真實性尚無足够充分的考古學證據,但中國的歷史文獻龢民俗傳説中有大量可信事迹,後人也大多相信黄帝的存在,因此黄帝被中華民族視爲“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黄帝文化是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加速兩岸文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台灣地域文化在中華文化根脈的滋養中必將更加枝繁葉茂、焕發光彩。
一、黄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源頭
(一)黄帝文化内涵始終在結合時代潮流中發展
黄帝及黄帝時期的人文特徵,被後人稱爲“黄帝文化”。黄帝文化的内涵雖然豐富,却非一成不變,恰恰相反,它是始終在與不同時代潮流結合的文化生命體,通過多種形式和不同重點的表現,在歷史、傳説、祭祀、拜祖、治理、信仰、哲學、養生等文化領域不斷演化,經過長期累積而形成了一種綜合性文化形態。有些内容可能不是黄帝所創,甚至不是黄帝時代所有,但放在黄帝身上,人們不會覺得不妥,甚至還很契合,於是也會成爲黄帝文化的一部分内容。黄帝文化中的價值觀也是長期積累和演化的過程。不同時代賦予黄帝文化價值含義的重點不同。黄帝文化本身就是歷史性的。通過揚棄與發展,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因此黄帝文化至今仍能生機勃勃。
(二)黄帝文化最初的五大特點與精華
黄帝文化的内涵不斷在發展,人們總結出諸多黄帝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些價值在不同歷史時期被重視的程度不同,有些是出於不同時代需要的引申價值。即使從最原始的黄帝傳説來看,有一些新事物與新思想也未必是出現在黄帝身上或黄帝時代。不過,黄帝時代的社會演化躍進代表着那一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特殊歷史時刻,有必要對該時期所展現出的文化特點進行不同視角的概括。筆者將黄帝文化在最初時期的精華總結爲:奉道、崇德、尚中、求變、合衆。
1.奉道。道即規律。黄帝認爲,“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任何人都應該遵守和順應法則。“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黄帝四經·經法》)黄帝强調“天道”,認爲人的思想、活動都受天道的統領與支配,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黄帝四經·十六經》)黄帝時代之初,戰争不斷,大部落以强凌弱,各部落互相征伐,而作爲部落共主的神農氏衰弱無力,不能制止各種霸凌、搶奪、欺壓、讎殺的行爲。黄帝認爲,平定亂世開創太平乃是順應天道,於是起兵征伐四方,救黎民於水火,止兵戈至海濱,順應民心,諸侯咸服。“尊軒轅爲天子,代神農氏,是爲黄帝。天下有不順者,黄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史記·五帝本紀》)
2.崇德。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德是主觀的行爲標準。道需要順應,德應該選擇。黄帝崇德,認爲和平向善才是德。因此戰勝對手後,不報復,不屠城,不壓迫,而是采用教化手段,施以恩德,惠及民生,和睦諸侯。“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史記·五帝本紀》)“黄帝即位,惠施天下,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内和平。”(《韓詩外傳·卷八》)
3.尚中。中是度的概念。適中而不過度,做事才能盡善。追求中道是黄帝的特點。他兵鋒所及戰無不勝,却没有爲戰争而戰争,最終目標是天下和平。因此,敗炎帝而封其地,殺蚩尤而存其衆。黄帝得天下之中,以中道治天下。他將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實行以德爲主、德刑相濟的治理方式。“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管子·任法》)黄帝以中爲貴,崇尚黄色、土德、小米,黄爲五色之中,土爲五行之中,稷爲五穀之中。
4.求變。黄帝思維開放,追求變化,鼓勵創新。黄帝時代是創新大爆發的時期,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難以估量。史料記載黄帝時代的創新包括:建國體、分疆野、明禮樂、立制度、興百官、種五穀、創文字、定干支、作曆法、制音樂、興嫁娶、做衣冠、創醫學、建屋宇、造舟楫、採銅礦、鑄寶鼎。黄帝不辭辛勞,普及創新,重視種植業養殖業,民衆受惠無論大小貴賤,涉及範圍涵蓋生産消費:“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史記·五帝本紀》)
5.合衆。衆爲多。合衆指包含多元,容納百川,求同存异,調和萬方。黄帝大度而仁慈,睿智而善良。他任用賢能,治理天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他協和萬邦,讓四海歸心。各地風俗不同,諸如祭祀天地鬼神、開拓荒山河渠,黄帝均予以尊重,親身參與的很多,“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爲多焉。”(《史記·五帝本紀》)
(三)黄帝文化影響中華文明五大特徵
黄帝文化在最初時期的這些精華,影響了後世5000年,塑造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特徵:
1.連續。黄帝文化中的奉道,要求遵奉天道,順應規律,不屈服蠻横無理的侵略,也不做自取滅亡的挑釁,不認可昏庸無道的統治,也不接受治理無方的暴君。不自滿,不懈怠,厚德載物,自强不息。這種順勢而爲却又堅忍不拔的辯證文化特質,造就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2.統一。黄帝文化中的崇德,崇尚以德治國。每個人都應該修身養德,做到政府仁慈,百姓忠誠。對失德的政府,人民有權推翻;對仁德的政府,人民歸附捍衛。崇德的標準,造就了中華大地統一的國家形態,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育化出中華文明的大一統傳統。
3.和平。黄帝文化的尚中,提倡中道治國,不走極端,不搞偏激,不製造對立,不過度反應。也正是中道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將追求和平、和睦、和諧塑造成爲中華文明一直傳承的理念,不過分强調自己,不過分依賴他人,主張以道德秩序搆造一個群己合一的和平世界。
4.創新。黄帝文化的求變,追求開拓創新,勇於實踐,對生産力和生産關係展開前所未有的探索和設計,讓政府治理和百姓生活大幅提昇,推動中華文明不斷進步。黄帝時期的創新垂範後世,也因此鑄造出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中華文明,撰寫出以創新爲支撑的歷史進步過程。
5.包容。黄帝文化的合衆,突出强調多元和諧,這使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從一開始就成爲一種以兼容并包、團結統一、協和天下爲核心理念的優秀文化傳統。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
二、黄帝文化是加速兩岸文化融合的重要抓手
(一)傳承黄帝文化凝聚兩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認同
黄帝是中華各民族公認的共同祖先,是兩岸同胞共有的集體記憶龢民族記憶。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離不開對黄帝文化的認同與弘揚。在共同緬懷和祭拜黄帝的過程中,兩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認同不斷凝聚和加强。黄帝作爲中華民族始祖,帶給兩岸同胞的不僅僅是血脈上的認同,更是中華民族尊崇的神聖精神文化符號和凝聚力、向心力的象徵,讓兩岸同胞有共同的民族歸屬。
(二)弘揚黄帝文化鞏固兩岸炎黄子孫的國家認同
在統一、兼併戰争過程中,黄帝將衆多部族融合成爲一個相互合作與互利共存的部落聯盟體甚至國家雛形,這爲中華民族政治與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開創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融合、大統一、大發展的歷史新時代,深刻地影響此後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黄帝的官制建設,開啓了中國遠古政治文明的曙光。中華民族和炎黄子孫自黄帝時期開始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台灣同胞崇敬祖先、愛土愛鄉,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兩岸炎黄子孫應感恩先祖、不忘歸屬,以正確的國家觀化育後人,鞏固愛國主義傳統。
(三)發展黄帝文化促進兩岸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
黄帝文化使兩岸同胞的原始記憶有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以黄帝文化爲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文化發展需要守正創新,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兩岸同胞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歷了不同的遭遇和變遷,選擇過不同的道路和制度,但在歷史横截面上,正在共同面對新的時代,需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三、黄帝文化是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根基
(一)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靈魂
兩岸同胞是骨肉親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也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心靈契合只能施德治以教化,不能僅憑武力而强制。即使武力統一,仍需恩德治理。奉道、崇德、尚中是黄帝文化中的顯著特點。“畏天、愛地、親民”(《黄帝四經·十六經》)是天道的要求。修德、施惠、教化是德治的根本。中道、適度、合作是尚中的做法。兩岸同胞有敬天愛地、看重親情的共同文化傳統。黄帝文化有着廣泛的社會功能,諸如民族凝聚、精神激勵、價值整合、行爲規範、人格塑造、文化傳播、歷史資鑒等。兩岸加强心靈溝通、加速文化融合,建議先從共同弘揚黄帝文化做起,從天道、德行與合作反省自身與認識對方,從源頭和靈魂尋找共同點和發力點。
(二)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根脈
解决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需要進一步加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在構建過程中,要傳承黄帝文化的進取精神和無畏氣概,最大限度發揮兩岸同胞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開創前無古人的事業,維護兩岸命運的根脈。求變是黄帝文化中的顯著特點。黄帝處於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轉折期,同樣面臨前無古人的紛繁複雜形勢。在時代的變局面前,求變文化要求主動適應新形勢,大膽尋求突破,立足歷史潮頭。黄帝文化表現出驚人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使人類演化進程大幅提速,並拉開中華文明的序幕。
當前中華民族再次面臨史無前例的歷史巨變。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在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裏,台灣同胞不能缺席。兩岸同胞應該共同應對時代挑戰,共同傳承黄帝文化的求變與創新特點,協商進一步加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方案,特别是制度方面的設計。求變文化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已有的思維和模式,不能落後於時代演化的步伐,要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開兩岸之太平,創萬世之基業。
(三)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基石
合衆是黄帝文化中的顯著特點。合衆要求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多元并存、共同發展。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合衆文化的體現,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使命和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將使兩岸同胞共享一個偉大民族和國家的尊嚴和榮耀,以堂堂正正、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爲驕傲和自豪,讓炎黄子孫後代在祥和、安寧、繁榮、尊嚴的共同家園中生活成長。
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讓世界人民瞭解和尊重中華民族文化,讓中華民族文化在新時代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是建設和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必然選擇。
繼承和弘揚黄帝文化,是因爲黄帝文化能够與兩岸同胞的共同價值觀念相融相通,能够對全民族的價值觀念産生統攝和昇華作用,能够對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産生激發振奮作用,能够對人們的行爲操守産生榜樣示範作用,能够增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團結力、向心力與戰斗力,推動華人社會的文明進步和文化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建議兩岸民間研究和弘揚黄帝文化的機構與社團組織加强聯結與整合,共同在國際上宣傳和推廣黄帝文化,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瞭解黄帝文化的精華,認識和贊同中華民族的思維理念與行爲方式,理解並支持中國政府的政策方針與國際倡議。黄帝文化國際傳播有四個重點:文化理念、歷史考證、風俗傳統、目標應用。爲此,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做好古爲今用、洋爲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賡續歷史文脈,復興中華偉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係福耀科技大學教授、厦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