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旅融合背景下兩岸文化的凝聚與認同

  一、文旅融合與兩岸文化交流

  文化和旅遊部組建於2018年,這是原先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合併的結果,其中“文旅融合”的概念也隨着文旅部的誕生而逐漸走向大衆的日常視野。文旅融合的出現使得個體從事旅遊行爲時産生相應的群體歸屬與文化身份認同,其中關鍵在於文化具有的符號象徵意義進一步爲旅遊行爲提供旅遊吸引物,當人們進到旅遊場景體驗文化空間中所藴含的文化意義時,發現這些意義與自身的思維價值形成互動,並認爲文化與自己原來的精神世界存在充分的通同性,兩者之間從觀念上得以相互交流、聯結,人們由此對於文化衍生出一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綜上觀點,本文以“閩台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旅遊節”“順天聖母陳靖姑金身巡遊台灣活動”等文旅活動爲例,闡釋作爲閩台共享文化的“陳靖姑信俗”如何進到文旅融合的發展階段,以及文旅融合如何作爲一種傳播該民俗文化的媒介,以此促進兩岸在文化層面的互動與發展,進一步論述以兩岸文化交流爲主題的文旅活動如何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帶來積極且長遠的作用。

  福建省古田縣和福州市作爲弘揚“陳靖姑信俗”的代表地,兩地分别開展“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和“閩台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均已超過十年的時間。“順天聖母陳靖姑金身巡遊台灣活動”則是由古田縣和台灣地區共同組織策劃的、以五年爲單位舉行一次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三届。以上的文旅活動其成立宗旨在於加大力度保護陳靖姑信俗,並爲民俗文化内容提供有效的展示平台,一方面有利於兩岸文化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幫助文化内容獲得傳承與創新。由此可見,兩岸範圍内有關陳靖姑信俗的文旅活動舉辦時間穩定且能够吸引許多兩岸同胞共同參與,本文得以通過對於前述活動的分析來瞭解文旅融合進入兩岸民俗文化的視野中,對該民俗文化本身及其兩岸文化受衆産生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含以下兩種:其一爲材料分析法,筆者通過搜集各項陳靖姑文旅活動歷年的新聞報導、材料記録、影音記録、活動紀實等,對其進行整理與分析;其二是田野調查法,筆者前往舉辦陳靖姑文旅活動的古田縣和福州市,訪談參與過陳靖姑文旅活動的人員,如在地居民、普通信衆、宫廟工作人員、陳靖姑文化工作者、陳靖姑文創從業者等,瞭解他們對於陳靖姑文旅活動的看法,以及參與過程中的收穫和感受,進一步分析出文旅融合在兩岸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文旅活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過程分析

  從陳靖姑文旅活動的主題和内容來看,由於福建和台灣皆作爲此一文化的盛行地區,參與相關文旅活動遂成爲兩岸民衆接觸和參與該文化的管道之一,因此促成以陳靖姑爲主、兩岸及閩台交流爲輔的活動形式,使得文化節慶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及傳播意義。進一步通過文旅融合的理論内涵來解釋與陳靖姑民俗相關的文化旅遊節其運行機理,可以發現文旅活動通過陳靖姑文化打造出旅遊核心,再將節慶當作中介,爲人們進行文化旅遊行爲找到合適的動機。具體來説,當兩岸民衆共同參與文旅節時,舉凡祭奠陳靖姑的儀式、祈福法會、舞蹈表演等各項活動,均爲在場的文化主體提供了共享陳靖姑文化的實際方式,如下是民衆參與過陳靖姑文旅活動的感受:

  “如果説加强以臨水文化爲基礎的兩岸交流,實際上會促使更多人去瞭解臨水文化。還有一點是兩岸關係,就是從國家層面或政府層面來看,這是比較重視的,因爲以臨水文化進行交流的話,一方面對臨水文化也是一種更大範圍的宣傳。”“我相信在台灣很多民衆也都是很信仰陳靖姑文化的,不然不會遠隔千裏來這邊把陳夫人給接過去,巡遊着台灣,這個也是非常好的樞紐,是一個橋樑。”“台灣信衆對臨水夫人都是十分虔誠的。我去過台灣兩次,都是巡遊的時候,也跟那邊的教授、專家做過一些探討,然後到每一個宫廟的時候,看到那邊的信衆很多都是趴在地上,從架子上爬過去,而且是哭着爬過去,這很令人感動。然後説到更高層次,當然還有政府層面,陳靖姑文化作爲民間信仰,會加强民間的溝通和聯絡,互相交流才會産生機會和渠道。”“陳靖姑文化節是政府組織、有序開展的,在這個基礎上,民間自願參與的消息一發佈,大家都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過來參加活動……這個就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家都信陳靖姑的時候,那在一起就可以聊天了,來談一下自己的經歷,内容還包括專業方面、科儀文化的傳播,這些都很有幫助……陳靖姑文化節也是同根同源、同信仰的一種載體,包括大陸臨水宫能到台灣進行陳靖姑文化的傳播,在巡遊台灣的時候,當我們一過去,那些迎接的人有時候會冒着大雨、跪在那裏哭,這種共同的信仰會形成一種非常緊密的紐帶,把兩岸的人和情感扭在一起。”“我覺得能去參加活動的人基本上都是跟奶娘很有機緣的人,我們能從中認識到其他也是接觸奶娘文化的人士,剛好在活動上相互認識。這個活動肯定也是一個紐帶,在奶娘的盛會上我們可以一起爲奶娘慶祝,大家齊心爲奶娘做事。”;我們都是有共同愛好奶娘文化的,通過文化活動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學習。

  可見,從兩岸交流和對外交流的視角來看,陳靖姑文旅活動擴大了以陳靖姑文化爲核心的文化主體互動。通過文旅活動,可以讓身處在不同地域的、原本不具備互動條件的陳靖姑文化參與者集結在同一個文化實體空間下,此舉從該文化整體傳播的層面來看,提供了有别於其他傳播媒介的功能和作用。這是因爲陳靖姑文旅活動促成不同文化圈層群體的接觸機會,他們在通過文旅活動而見面、認識彼此的過程中,一方面相互交换了自身對於陳靖姑文化的看法和意見,由此瞭解到各地人群皆認可該文化藴含匡扶正義、甘於奉獻等積極的精神價值,而這主要也與多數人普遍追求的真善美理念信念不謀而合,所以容易地形成文化觀念上的共識。另一方面,由於文旅活動的舉辦使得人們一同參與到有關陳靖姑文化的儀式及表演中,此部分爲文化主體帶來了在場性和共時性的文化體驗,從而打造出專屬於活動參與者的文化記憶。具體而言,每當兩岸同胞想到陳靖姑文化或者回想起自己過往所參與過相關的文化活動時,他們會自然地連接到在陳靖姑文旅活動裏經歷的人和事物,進一步形成一種跨越時空且具備長久性和特殊意義的文化内容,而這些文化内容使得原本不相交的文化群體萌發出作爲“一個集體”的文化認同感。因此,通過參與文旅活動,兩岸同胞能深切認知到無論從歷史或當前的角度來看,陳靖姑文化始終歸屬於兩岸人民,此類認知的建立是他們借由親身參與文旅活動的經驗進而獲得的,其具備主觀和客觀的雙重意義與證實,從而更凸顯出陳靖姑文化在兩岸範圍内傳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文旅活動除了匯聚與整合陳靖姑文化受衆以外,其還包含另一種路徑來加大和鞏固陳靖姑文化的傳播,即該文化本身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員,在表達陳靖姑文化時所自然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特徵,這是該文化參與者在經歷文旅活動後能够主動對其産生認可並加以傳播的關鍵因素。筆者在此以“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進行舉例説明,該文旅活動的整體行程圍遶着能够體現出陳靖姑文化的各項表達形式進行編排,比如在文化節的開幕儀式中,兩岸民衆共同完成請神科儀、三獻爵、三跪九叩禮、八佾舞等各項環節,以及由兩岸文化工作者携手創作以陳靖姑爲主題的文藝表演節目等,這些活動不僅突出了陳靖姑文化的特殊性,也鮮明地展示該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共通性。陳靖姑文化節通過舞蹈、歌曲、武術、雜技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形式來演繹陳靖姑文化,參與者除了從中瞭解到陳靖姑文化的實質内容以外,更能體會到陳靖姑文化與我國其他傳統文化之間呈現出相互融合、促進發展的緊密關係。具體來説,陳靖姑傳説故事中富含大量道教的科儀和精神表現;陳靖姑神班由林九娘、李三娘、江虎婆、石夾二女、馬夫人等神明共同組成;陳靖姑文化通過閩劇、鼓詞、傀儡戲、評話等地方戲曲的形式進行民俗表達。前述各項特點使得民衆在體驗陳靖姑文化時,也可以瞭解到該文化與同在中華文化中的各式傳統文化之間具有强烈的關聯,進一步映照出身處我國各地百姓在共處中華文化的總體背景下,彼此間的文化誠然存在一種文化認同和一體性的認知。因此,陳靖姑文旅活動實際上除了傳播該文化本身以外,在來自不同區域的參與者接觸和理解該文化的過程中,也能發現陳靖姑文化與自身文化存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中華文化價值,文化之間的融會貫通爲陳靖姑文化的傳播帶來良好的發展。

  三、文旅景區帶動兩岸文化認同的機理分析

  在特定時間舉行陳靖姑文化的節慶活動以外,景區建設也是運用文旅活動來傳播該文化中受到着重發展的部分。就古田縣來説,陳靖姑文化的景區建設工作以古田臨水宫作爲核心空間,最早在《寧德地區年鑒(1993-1998)》關於旅遊産業的描述中曾提到,古田陳靖姑文化工程作爲閩東旅遊文化系統工程之一,地區運用多個渠道對其進行籌資與開發,首先在1994年通過捐資而建造出臨水賓館和完成臨水宫殿堂的擴建,此部分是當地政府龢民間組織將陳靖姑文化視爲旅遊資源的開端。隨後,在2000年古田縣進行的宗教統戰工作報告中亦指出對於臨水宫開展總體規劃、增强開發力度以及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性,當地旅遊局也擬定了《古田臨水宫旅遊旅遊綜合開發(含翠屏湖)》項目,内容包含修繕臨水宫主殿和恢復臨水宫梳妝橋、順天府宫、夫人潭等相鄰的古迹遺址,目的在於形成陳靖姑文化的系列建築,幫助縣域的宗教文化資源轉化爲文化旅遊資源。在2006年至2008年期間,古田縣持續於臨水宫建造石雕像、敬香台等景物和完成停車場、休閒島等配套措施的工程建設,並以“陳靖姑信俗”爲名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録中。在各項實體舉措的跟進之外,縣政府還進一步提出將陳靖姑文化打造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概念,致力於“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的發展路徑,其中“千年臨水健康古田”品牌的創立使得臨水宫被納入古田縣觀光旅遊的重要景點之内,并且在爲當地旅遊産業收入帶來實質提昇的同時,也意味着陳靖姑文化受到更爲廣泛地傳播。

  在過去近30年的發展過程裏,古田當地居民也親眼見证了以臨水宫爲首進行的陳靖姑文化傳播工作如何在定位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如下是不同民衆對於此議題的闡述:

  “非遺就是有一點好,可以給陳靖姑文化做一個定性。定性以後,政府層面的人敢接觸,如果没有非遺,比如説像陳靖姑文化節,政府裏面的黨員或者其他官員,他們就不敢出來,因爲黨員不能上香。非遺文化就不一樣,它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文化。”“現在政府其實是以臨水宫這個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來發展旅遊業,因爲像古田臨水宫,對古田來説還算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這幾年縣裏面力度很大,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規劃好,想把它建成一個5A級的旅遊景區,尤其這幾年利用專項貸款,第一期投了四五個億,這一次又要投兩三個億。”

  “來臨水宫的人目前還是以信衆爲主,但是現在正在從信衆、香客變遊客,像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轉變,這是隨着我們整個區域開發、建設而形成的。比如説我們以後把宗教活動場所轉變爲整個旅遊景區,裏面包括朝拜、修行,都會和觀光結合起來,這樣信衆就會變成遊客了。”“一些遊客他會去參觀陳靖姑景區,比如想瞭解一下這座建築到底是什麽朝代、它的雕刻和神像的造像。像我剛剛説的,他們想瞭解建築的風格也有、遊客也有,但可能比較少,偏多的還是信衆。在文旅景區方面,陳靖姑文化的傳播我覺得還是要比較注重於弘揚它的文化内容,比如説陳靖姑的慈悲,你要怎麽把她的事迹多增加一點,就是能够讓人家更深層次地瞭解陳靖姑文化的内涵。”

  “我覺得現在這邊的人也不是非常迷信的,就是在固定節假日或有空的時候,他們會去廟裏走一走,這其實更多地相當於現在别人外出旅遊,然後正好在那裏,因爲離得比較近,就没有説一遇到事情就盲目地去求陳靖姑。”“我感覺還是有變化的,因爲過去可能大家都是以祈求願望或是爲了某種目的才去臨水宫,但是發展到現在的話,更多的人也是爲了瞭解這邊的民俗文化,就去參觀一下的感覺。祭祀方面没有那麽重,更多外來的人也會去瞭解這項文化。”

  通過以上三段描述内容,可以發現陳靖姑文化景區建設爲該文化帶來的傳播效果主要集中在文化受衆類型的拓展,由此促進了包含兩岸同胞在内的更多國人産生對於陳靖姑文化的認同。其中,景區建設爲陳靖姑文化傳播起到的關鍵作用體現於文旅概念的融入使得陳靖姑文化過往所涵蓋成分較多的宗教色彩,逐步發展爲宗教與文化齊頭並進的傳播形態。一方面,古田臨水宫維持傳統,保留其作爲宗教場所的功能,爲兩岸範圍内的陳靖姑信衆持續不斷地提供赴祖廟朝聖、參拜的空間。另一方面,古田臨水宫也嘗試同步將宗教場所蜕變爲文旅景區的規劃建設,此一改變可以調整陳靖姑信衆以外的兩岸文化參與者對於該文化的界定和印象,以及增長他們加入該文化中的意願。這是由於以“文化”爲主的設計思路所指向的旅遊行爲,它可以將科儀、祭祀等具有較强宗教性質的陳靖姑文化内容占比降低,再將該文化裏面能够凸顯出人民生活意義和普世價值追求的部分提高,後者相比於前者具備更大連接多數人日常行爲和觀點的可能性。當人們以遊客身份通過文旅景區的形式來接觸陳靖姑文化時,他們在觀覽臨水宫、聆聽陳靖姑傳奇事迹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特殊文化體驗,盡管超脱於日常生活之外,但是又能够從該文化中找尋到與自身思維和精神觀念貼近的文化認知,這也促使人們在學習和知曉陳靖姑文化其特殊性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該文化與自身在精神層面的共通性,從而發展出對於陳靖姑文化的肯定,以及借由此份肯定來確認該文化在真正意義上傳播至不同文化主體的心中。

  四、結語

  總的來説,無論通過特定節慶或景區建設等形式的陳靖姑文旅活動來傳播該文化,其爲兩岸同胞所達成的文化傳播效益可以歸結爲以下兩個層面:其一,文旅融合爲加大傳播陳靖姑文化開通了一條有效渠道,兩岸民衆可以通過平易近人的文旅活動認識到該文化基本的民俗事象表達,此類屬於文化内容層面的傳播;其二,兩岸民衆在從事陳靖姑文旅活動或參訪陳靖姑文化景區時通過文化交流或自身感悟的方式來瞭解陳靖姑文化,并且將該文化的内容與自身心靈世界進行比照和互動後,對於陳靖姑文化的意義内涵給予贊同而生成文化共鳴,此類表達出文化價值層面的傳播。

  因此,本文認爲將文旅融合的發展概念引入到陳靖姑信俗的傳播活動中,最爲深遠的意義在於促使該文化與文化參與者,以及兩岸空間内的各文化參與者之間形成接觸,並在他們凝聚之後産生的一系列文化傳播與互動,進一步爲所有在場的文化主體帶來他們對於陳靖姑文化的認同,此舉除了幫助該文化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皆得到更上一層的傳播以外,更爲兩岸同胞構建起無堅不摧的精神紐帶與情感聯繫。

  作者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台籍博士研究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