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亟待以大衆文化與新媒體促進新世代的兩岸文化交流

  兩岸從1949年分别由不同的體制管理至今,已近75年。如果以25年作爲一個世代,到2024年剛好是3個世代。1949到1974是第一個兩岸分裂分治的年代,在台灣地區對應的世代就是50歲以上的資深公民;1974到1999則是第二個世代,目前大約就是25歲到49的中青壯年;而自公元2000年到現在,目前24歲以下的年輕朋友們是第三個世代了。這三個世代相對應的年代,分别有着至關重要的且具有支配性的政治社會情境及氛圍,在媒體建構、宣傳推廣之下,形成相對應世代民衆的心理意識,以及與兩岸有關的文化整體現象。在政治文化以及經濟上的兩岸關係,對於這三個時代以及相對應的世代民衆,他們對兩岸關係的心理構圖,也會因爲種種變遷而發生變化。本文先從追尋探索這三個年代,民衆在兩岸關係文化面向上逐漸産生變化的過程與原因、效果上評析。

  一、台灣地區兩岸文化認同的斷層

  在第一個世代相對應的年代,台灣地區在政治上是以單一體系的威權體制主導整個社會的政治格局,台灣被倡導成爲一個復興基地,朝向以回歸中國大陸,復興中華文化爲目標。雖然當局所宣傳的中國大陸種種,其實已經跟1949年實際運作發展的體制與社會大不相同,但是台灣社會大部分群衆,在心理上對於中國大陸的關注以及理解,在文化的認同上,應該是三個世代最高的!

  在第一個世代的後期,因爲國際情勢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台灣在西方因冷戰布局的變局下,其重要性跟影響力快速下降。單元政體的威權領導,也理解到主張回歸中國大陸的行動難以實現,兩岸分裂分治成爲定局,大量的經濟基礎建設開始在台灣地區出現,成爲管理部門新一輪的治理重點,第二個世代時期台灣地區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成爲那個世代民衆的普遍記憶。有相對多數的民衆從貧窮發展到普通小康,因爲投入到大量的輕工業及國際貿易,再叠加政府部門鼓勵的重化工業,這些總體的經濟效應,讓台灣社會多數民衆逐漸走向富裕。

  此階段台灣社會多數民衆對大陸的看法,被簡化或被單純地理解爲大陸是貧窮落後的。而非常獨特的却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環境上却日漸重要,逐漸地在國際社會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台灣當局”刻意忽略或無視這個趨勢現象,台灣多數民衆反而對此根本没有認識。

  在最後的也是最接近現在的過去25年,台灣社會民衆對於兩岸關係及對中國大陸的看法,却有着過去不曾有過的重大分歧。

  2000年後,中國大陸實現了令世界驚嘆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國家社會的全面進步與整體綜合實力的全方位提昇;其國際地位,經過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已經成爲世界二極管係裏的主角。而在同一個時期,台灣政治體制上從單元政黨體制,演變成爲多元政黨體制與相應的社會文化。其中一個現象便是隨着任期制度的常態性選舉,成爲90年代之後台灣社會最令人矚目的生活印象之一。因爲選舉競争、政黨輪替,需要炮製足以吸引足够選票的短綫題材,某些未必有深刻正面效益,但是足以創造短期效應的讎恨、恐懼、憤怒、嬉鬧,或具有敵視中國大陸意味的政治訴求或理念,充斥着歷次選舉。某些政治意見刻意疏離,分隔關於中華文化和大中國氛圍的結果,導致了新生世代的台灣年輕人,對兩岸曾經共有的,共享的文化歷史冷漠與無知。這種存在於台灣年輕世代,與50歲以上台灣民衆對於中國大陸文化歷史認同與理解的重大裂縫,有如斷層。

  75年來,1949年從大陸移遷的民衆,應該是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在文化上認識最爲深刻的一群人了,即使這些人理解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國民黨當局宣傳的。25歲年輕世代的台灣居民,已經不太稱呼大陸這個詞彚了,對他們來説,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足以黏着他們與中國,在文化上産生認同的事物,相當貧乏、薄弱,與中老年世代有明顯的差距。至於夾在中間的中壯世代,很明顯地擺蕩在兩者之間。從這個現實的結果來看,中老世代在台灣將會漸漸凋零,年輕世代成爲中壯世代之後,如果没有新的重要因素和情境,可以加深他們對同屬中華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台灣居民在這個文化認同的巨大斷層將會越發擴張。如果没有一些相對有效或改善的措施,對兩岸文化融合的前景,實在没有任何樂觀的理由。

  二、大衆文化的特性及其影響

  當兩岸分裂分治已達75年,“台灣當局”有意識地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融合持續削弱,日益貧乏的同時,兩岸之間在文化的交流上却有着非常微妙的,持續進行中的相互影響跟融合現象。這個現象與趨勢,却是發生在與上述所描繪的建制性文化截然不同的大衆文化上面。

  大衆文化(massculture),又叫做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popculture),通俗文化,簡單地説是一種産生於人口聚集的城市社會,相對於社會管理階層建制部門和統治階級宣傳和建構的文化。因爲它相對於管理階層,所以大衆流行文化就具有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涵蓋大多數平民的,快速變遷的而且形式多樣的特色。它通常覆蓋的是中低階層的教育與文化程度的民衆群體,因此它顯現得更加的通俗化、普及化與多樣化。通常它以簡約到復雜的形式,輕鬆愉快的特質,更多地滿足着感官需求,更是以娱樂休閒,任意隨性的表現方式,不斷地變化流轉在庶民生活中。

  大衆流行文化的内容,産品和思想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吸引力,通常是因爲兩個原因,首先是利誘因素,關於這些文化内容物的宣傳製造與傳遞的機構會强調這些事物在社會上的接受性並從中獲取利益,而參加其中傳播的民衆也可能因此獲得引領身邊人知悉的話語權,從而形成具有主導的地位。其次這類數目衆多的大衆流行文化本身也會依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社會上散播發展,存在某一個社會上最受歡迎或者最有效益的大衆文化産品内容,才能够生存下來繼續流傳。

  關於大衆流行文化在台灣地區於兩岸關係和文化交流融合上的功能與效應,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和趨勢,第一,現代西方基於市場經濟與城市化發展所形成的大衆流行文化,很明顯的是跟經濟擴張與現代化等等的社會過程聯繫在一起,而中國大陸在近四分之一世紀的經濟擴張跟現代化,具有絶對優勢,可以産生甚至引導,主導區域性的,甚至跨區域的,擴散範圍包括港澳台地區大衆流行文化。第二,因爲大衆流行文化跟傳播媒體之間有着交互影響的特質,在數字化與信息化科技快速發展成長而且進化的現代社會,通過數字化信息渠道而傳遞擴散的大衆文化産品内容物,在像是現階段已經與大陸地區文化形成斷層的台灣地區,將會産生相當大的效果。

  三、台灣地區大衆流行文化登陸

  在70年代後,雖然兩岸體制上的重大差异,導致台灣對大陸的文化隔閡越來越明顯,但是非常微妙的,隨着台灣地區開放赴大陸觀光,投資以及探親,兩岸之間的大衆流行文化,却因爲某些關鍵因素,反而開始有着互相影響甚至交互融合的現象。

  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台灣製作播出的愛情電視連續劇開始進入大陸地區,各種描繪男歡女愛的連續劇集,在大陸的電視屏幕上出現。這些連續劇隨即帶來了兩岸三地之間演員的合作,並傳遞得家喻户曉。台灣劇進入大陸流行娱樂生活中之後,台産電影自然也會逐漸走入大陸地區民衆的視野;而各式流行歌曲音樂等等,也就隨着這些影視節目,進入中國各地傳唱。因之,除了影視文化之外,台産流行音樂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鄧麗君開始,由香港跟台灣向大陸大量輸出。成百上千條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傳遍大陸的大街小巷;而數以百計的台灣各類型演唱歌手,成爲當年大陸民衆追捧的對象。同時,攸關庶民生活一日三餐的飲食文化,從台灣地區開始向大陸推進,而在各都市及城鎮裏遍地開花,例如在永和豆漿、各種茶飲料、蚵仔煎、牛肉面、滷肉飯、炸鷄排等等,分别以不同的規模與形式在大陸落地生根。這個現象其實非常明顯地反映了大衆流行文化在經濟上較爲强勢的一邊,影響着較爲弱勢一邊的融合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陸地區對於流行音樂,影視作品相對比較不那麽懂包裝宣傳的時代;在庶民小喫還不是那麽豐富和口味多樣,或不知如何營銷的時代,台灣以及香港地區因爲較早時期經濟的成長與擴張所形成的優勢,在這些事物上形成對大陸地區的文化同化。大陸地區的流行音樂影視作品以及各式小喫,包容了并且吸收了台灣及香港地區這些具有優勢特色的生活現象。這個時期大陸地區對於台灣大衆流行文化融合現象,應該是兩岸分裂分治,政治體制上分隔對立之後,最爲普遍而廣泛的文化交流。

  四、大衆流行文化對台灣地區的反向傳遞

  公元2000年之後,甚至在近10年或5年之内,前面所叙述台港澳地區因爲經濟與産業優勢,大量進入大陸地區的如流行音樂,影視作品甚至飲食小喫等大衆流行文化,出現了明顯逆向交流現象!中國大陸地區在2010年以後快速高度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已經使得社會各個層面總體提昇,其社會與民間的綜合實力相較於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境界了。而從現在的台灣觀察這個現象,猛然發現,大衆流行文化已經自大陸地區倒流逆轉,而這個現象來得如此之快又悄無聲息,已然形成一個重要且持續的趨勢。

  以流行音樂這個文化現象上來看,大陸地區長期地接受港台大衆音樂文化的熏陶,在經濟實力日益强盛之後,流行音樂整體産業的實力已經全部提高。近年來在多個地方電視台舉辦演唱競賽類型節目,大陸地區出現了一批批的歌曲表演者,同時並伴隨着整個産業的營銷製作以及培育養成的隊伍,已經形成相當成熟的産業鏈。以現時台灣地區流行音樂與歌曲的製作地區分析,從台灣在綫音樂KKBOX在2023年7月在台灣在綫點播率最高的前10首歌曲當中,有5首的表演或創作者是來自大陸地區;再從本文撰寫的10月中旬,經筆者搜集台灣地區三大KTV華語點播歌曲排行榜,分佈全台灣共52家的視聽娱樂龍頭好樂迪KTV,於10月中旬的點歌排行榜中,前十名中就有四位大陸籍演出者的作品;共有13家分店的錢櫃KTV的當周點歌排行前十名歌曲中,則共有五首大陸籍演出者的作品。台灣中南部地區共有十餘家店面的連鎖KTV享温馨,在十月份K歌排行的國語歌曲前十名點播中,也有五首來自大陸籍表演者的作品。南部地區高雄市大帑殿KTV十月的新歌排行榜前十名中,大陸籍演出者的作品更多達七首,而且這個現象仍然持續深入、滲透到社會各層面中。短短不到十個寒暑,萬萬不曾想到曾經是世界華語流行音樂與歌曲産業最大的創造地–台灣,已經全面遭遇大陸地區流行音樂與歌曲的反登陸。

  相對比較不容易觀察的飲食流行文化,台灣地區近10年來也充分展現大陸流行飲食小喫反登陸的現象。重慶與四川、湖南麻辣風味的各種小喫和菜品,早就在大陸地區流傳北中南地區各個省份與城市;而在台灣地區,近10年來各種單店和連鎖餐飲品牌不斷地開設包括川湘口味的各式餐廳菜館,并且都以修改自大陸傳統口味改良爲攬客訴求,在台灣的流行飲食消費市場上形成一套特定的菜係!而就在最近這5—6年,很明顯地受到網際網絡與流行應用程序宣傳影響的幾種知名小喫或大品牌連鎖餐廳,例如重慶小面、海底撈火鍋,在筆者生活的城市,已經一家一家地開設!而在大陸這幾年才開始流行的螺螄粉,亦已在這兩年跨海到台灣地區,在台灣傳統的美食小喫版圖裏面攻佔了一席之地,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品的受衆在台灣地區明顯的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世代。

  總結地説,從以上兩岸間流行文化相互影響的歷程,可以得出三個相當重要的結論:

  一、無論是過去港台流行文化進入中國大陸地區,或者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大衆流行文化反向流入台灣,其實都是反映了這類大衆流行文化是以經濟發展與進步産業的社會爲基礎,進而對相對較爲弱勢的地區發生文化融合或變遷現象。這也説明瞭近十年大陸地區經濟社會高度成長快速發展進步的事實,只要大陸地區綜合實力繼續維持和提昇,台灣地區在各種大衆流行文化上受到大陸更廣泛更深入的浸潤,將是必然的。

  二、因爲大衆文化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優勢經濟發展社會的特色,所以它的流行與傳播,相當程度地也會受到經濟上利誘作用的影響。當接受强勢大衆流行文化的社會一方,在以比較低的成本接受,或者是伴隨着有獲取利益的因素在其中時,在其文化的傳遞與整合將更爲快速而且穩定。舉例來説,台灣地區近年來大量的大陸流行音樂傳遍街頭巷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爲許多終端服務業並不需要對使用大陸地區流行音樂支付任何費用,這比起台灣地區流行音樂的終端使用必須支付費用給音樂著作協會等等的組織,有着明顯的誘因。當大衆文化結合經濟因素的時候,更可以對人類行爲有着强烈的誘導作用。

  三、大衆文化是非同於社會建制與管理部門宣傳倡導的非權威性文化,所以通常不會通過主流的和正式的傳播媒體推廣。這反而讓台灣地區一般大衆可以更充分而且廣泛地通過最新的網際網絡渠道,獲得可以數字化的訊息,包括影音信息以及其組合體。數字信息化科技快速而且持續進步的現象,恰可以加速這個過程的實現

  五、以新媒體爲渠道的文化交流

  台灣居民在公元2000年以前的電視節目中,以非常狹隘而且片面的視角,認識並瞭解了當時的中國大陸。通過台灣地區電視台播放像是大陸尋奇、八千裏路雲和月等旅遊行脚類節目,非常片段的、細碎地知悉了改革開放前後大陸人民的生活面貌,風土民情。而在近10年,數字信息化科技在網際網絡速度,計算機運算能力以及微型存儲系統,匹配的軟件應用等技術超高速發展進化的成就下,人類過去不曾遭遇過的傳播方式及媒介習慣,例如自媒體、Vlog、UP主的出現。以互聯網作爲傳遞基礎的應用程序,在智能手機,平板,桌上計算機等方便的終端設備上,大量地以鮮活立體的影音視頻,記録,編輯並以最快的速度傳給受衆。特别在那些對智能手機或者是携帶型裝備使用上非常熟悉的群體,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年輕、中青世代民衆,通過利用這些應用程序獲得大衆娱樂,吸收流行文化,以及獲得包括兩岸有關的一切消息,將日復一日持續且深刻地影響着他們的想法認知,此將在兩岸文化是否能够進一步融合的前景上,起着關鍵而且巨大的作用。

  基於上述,我們對於這些影響年輕一代人想法與觀念至關重要的新媒體,其覆蓋的範圍應有基本的認識。根據今年年初一項統計數據,大陸地區使用的應用程序,依日常活躍使用人數,前10個分别是微信;抖音,QQ,百度入口站,新浪微博,愛奇藝,快手,騰訊,今日頭條。在分類上,這些使用人數驚人的應用程序,又可以區分爲社交通信類,短視頻播放分享類,娱樂性長視頻播放類,知識和新聞信息分享類等等。部分大陸所開發,且不會受到地域限制的應用程序,性質上符合台灣社會的需要,或者因爲已經實現了全球化擴散進而反向進入台灣地區,因爲在台灣並没有同類型、同功能産品,反而有非常多的台灣民衆下載使用,逐漸有擴散燎原的趨勢。

  大陸地區自身創造的,廣爲大衆所使用甚至已經影響到國際社會的應用程序中,本文認爲有許多仍然在台灣地區可被民衆下載使用,且從性質跟需求的特性來看,有着非常大的開拓空間。首先就是流行文化或娱樂性視頻或音樂,或者是他們的綜合體。這類APP包括有:網易雲音樂、愛奇藝,騰訊視頻,芒果TV跟優酷TV視頻類應用程序。然而同時具有多種不同功能,可以傳遞知識,點評新聞事件,銷售商品,又能够播放音樂,介紹各種新鮮事物,也可以利用來進行社交活動的多功能性質App,例如新浪微博,百度入口這兩個將近6億使用者的多功能應用程序,更能够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跟效果!此其中已經廣爲世界上其他國家多數民衆使用的中國大陸版,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有8億5千萬的抖音,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龍頭;另外性質近似的,有4.5億用户的快手、1.5億的B站(Bilibili)等。以上這十類相對在台灣地區仍然有相當擴展空間的應用程序,根據媒體所做的分析,在大陸地區的使用年齡及相對應的世代,大約45%~50%是18歲到35歲的民衆,可以見得,這類應用程序如果在台灣地區拓展使用,所覆蓋的群衆面貌應該也是類似的。這很明顯地突出了通過網際網絡數字化渠道,可以實現對台灣新生世代民衆産生不同以往的、更新穎的,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效果。

  六、結語

  海峽兩岸持續繁榮安定,和平與成長,毫無疑問地是兩岸群衆共同希求的目標。因爲兩岸社會民衆所共享的中華文化底藴是數千年來所積累的,因此雖然分裂分治的歷史現實情况仍然存在,事實上,兩岸民衆仍然在熱烈,而且持續地交流着。大陸地區經濟上卓越的成長進步,國家社會總體實力的提昇,不但影響了全球各地區,也包括台灣;而日新月异的新傳播技術,正足以提供給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更好的條件跟契機,期待能够在最新的傳播技術與科技輔助之下,兩岸民衆能够藉助着大衆流行文化,進行更頻繁、更多元、更多層次的交流跟融合,讓新世代民衆對於未來繁榮、持續生活的期待,得以繼續實現。

  作者係台灣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