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柯文哲現象

  一、柯文哲現象簡介

  柯文哲,男,漢族,1959年8月6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院,台灣民衆黨創始人,他曾是台灣大學創傷醫學部的主任醫師,負責指揮台灣大學外科急救團隊,他因爲最早在島内引進了葉克膜技術,造福無數死亡邊緣的病人,而受到肯定。他的祖父是“2.28事件”的受害者,他也曾公開自詡“深緑”立場,還曾經擔任陳水扁競選時台大醫院後援會的召集人,是資深的“扁友會”成員。

  在2014年的柯文哲却以85萬的高票當選爲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剛出道的前幾年,靠着“超越藍緑牌”,得到了許多渴望台灣有改變的年輕族群共鳴。2019年,柯文哲籌組“台灣民衆黨”,台灣民衆黨號稱繼承台灣歷史上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蔣渭水先生的遺志,柯文哲强調組黨的主要目標是進軍“立法院”;黨的中心思想不是“九二共識”或統“獨”,而是“讓人民過上好生活”。柯文哲表示,民衆黨與蔣渭水此前創立的同名黨派無關,該黨以“民意、專業、價值”來决定政策,以“清廉、廉政、愛民”爲行政原則,“使台灣變得更好”。此外,柯文哲還批評民進黨是“没有價值的政黨”;暗諷國民黨“如何把台灣人民的福祉當作‘執政’思考”。2019年8月6日,民衆黨在台北市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創黨成立大會”,票選通過由柯文哲擔任首届黨主席。黨章第一條確立其黨名並述“以台灣爲名,以民衆爲本,實現本黨之理念及綱領”。柯文哲表示其政黨主要精神在於“唤醒台灣居民的政治覺醒、改變台灣的政治文化”,認爲民衆黨可以在藍、緑之外,讓台灣人民有另一個選擇。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2020年1月11日,民衆黨在台灣第10届“立委”選舉中斬獲政黨票158萬餘張,得票率逾11%,在“立法院”取得5席,成爲“立法院”第三大黨,僅次於民進黨和國民黨。柯文哲表示:“没有人成立政黨是要當所謂第三大黨,目的就是要成爲第一大黨、主導台灣政治方向,今天只是起點,會以此爲基礎往前。”民衆黨初試就攻下“立法院”5席,風光一時。不過,在2020年8月高雄市長補選中,民衆黨徵召親民黨籍吴益政,最終慘敗,得票率約4%,被台灣民衆諷爲“4%黨”。“台灣民意基金會”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政黨“感情温度計”民調,受訪者對國民黨的平均温度爲45.1度,對民衆黨的平均温度爲47.28度,略贏國民黨2.18度;2021年10月26日公佈“政黨支持傾向”民調,27%支持民進黨,16%支持國民黨,18%支持民衆黨,5%支持“時代力量”,4%支持“台灣基進”,27%爲中性選民。民衆黨支持度首次超越國民黨1.4個百分點。

  二、柯文哲與民衆黨的優勢與劣勢

  1.優勢

  柯文哲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具有所謂“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特殊人格氣質。所謂“非典型政治人物”没有一個普遍的定義,根據各種現象綜合來看,指代采取浮夸、强硬的作風,通過煽動民意的方式獲取政權的政治家。柯文哲在台灣往往被認爲是這樣一種政治家,

  柯文哲曾經長期依託於緑營的支持,在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中,柯文哲公開支持“太陽花運動”,同時也反對兩岸“服貿協定”,從而擴張了自己的影響力。而在2015年的洪仲丘事件中,柯文哲大力支持在野力量對國民黨施壓,最終贏得台北市長寶座。雖然在位期間政績存在大量争議,但是奠定了柯文哲繼續從事政治的基礎。柯文哲本人新聞性很高,被台灣年輕人看作是“有梗的人”。一旦跟柯文哲扯上關係,關注事件的人數就會倍增。同時,這種衝突也讓柯文哲的追隨者越來越多,根據民調顯示,柯文哲在年輕人的支持比率甚至一度高達八成以上。這並非單獨的民調,各大電視台以及基金會做出的民調也是如此。雖然民調的準確性有待討論,但是也能够證明柯文哲在年輕人眼裏的支持度。

  在柯文哲領導下,台灣民衆黨重視對年輕人培養,該黨倡議“修憲”下修“投票年齡至18歲”,推動16歲即可加入民衆黨,欲博得年輕人支持、搶下選票市場,這讓很多台灣年輕人,會把柯文哲當成一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這種人物行爲舉止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

  柯文哲還利用了台灣民衆“超越兩黨”的心態,獲取政治利益,這也是他成爲“非典型政治人物”的關鍵。2016年,針對台北市代燒雲林縣垃圾的專案,柯文哲爆出“垃圾不分藍緑”一語,在接受市議員的質詢時,他認爲垃圾問題攸關公共衛生,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執政,該處理的事情就該處理,所以“垃圾不分藍緑”。不論柯文哲從心裏認爲“垃圾不分藍緑”是就事論事,還是其本意爲暗諷國民黨與民進黨,該語在很多既不滿國民黨也不滿民進黨的台灣選民看來,就是對藍緑兩黨政治惡鬥、腐敗的嘲諷,同時也增加了柯文哲的政治資本,凝結起了强大的政治勢力。

  2.劣勢

  柯文哲的政治劣勢,首先在組織薄弱。他的台灣民衆黨被形容爲是一個台北的政黨,難以深入台灣各地,其“陸戰”能力較弱,而“空戰”能力較强。所謂“陸戰”是指在選舉過程中,跟各種地方勢力結合的利益交换,所謂“空戰”是指利用網絡聲音進行宣傳。柯文哲和他的台灣民衆黨長期以來同台北市以外的地方派系關係並不親密,因此,在選戰過程中,往往因爲地方根基不穩而陷入被動。

  在兩岸政策方面,柯文哲也有着很大劣勢。衆所周知,兩岸關係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很大,柯文哲在兩岸政策方面,缺乏成熟的論述,他雖然有一定的民族認同,但是並未鮮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在擔任台北市長期間,柯文哲旗幟鮮明地支持“兩岸一家親”,他曾經説“兩岸一家親肯定比兩岸一家仇”,兩岸同文同種,不要把大陸當做敵人,政治上會有争執,但人民與人民之間不要出現讎視或者憎恨的情况。柯文哲最後强調,他還是主張兩岸對話,一家親比一家仇好。但是另一方面,柯文哲在對待日本殖民的問題上認識不清,曾經有過“殖民越久社會越進步”之類的錯誤言論。這就導致了在深緑群體中,柯文哲並不受歡迎,但是在民族情結很濃的統派,以及深藍群體中,柯文哲的根基也不穩。

  二、柯文哲現象的政治基礎

  其實“柯文哲現象”背後折射的是台灣市民對於藍緑惡鬥的厭惡。如今藍緑惡鬥是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尤其是近些年來台灣經濟增長遭遇了瓶頸期,呈現低迷狀態,因此很多民衆都把矛頭指向了財政問題。民衆們認爲,奬勵條例不够優厚,土地和資源人力取之不易等實際政策。但是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都不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台灣經濟發展與否,最大的問題源自台灣政局的不穩,藍緑惡鬥不斷,導致支持境外投資者裹足不前,政策實施不到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些年來台灣島内公民運動蓬勃發展。

  2014年以來,雖然國民黨作爲執政黨的免疫度明顯下降,但民進黨作爲在野黨的支持度也並没有明顯上昇,足可以見,相當部分民衆對於來緑政黨的真實作爲都不滿意。尤其是“洪仲丘”案以後,引發了大量的社會運動,排斥政黨加入。上述現象反映出民衆對於藍緑惡鬥以及傳統藍緑政治人物的厭倦。

  柯文哲十分重視媒體營銷,他個性直率,没有傳統政治人物的身段和技巧,“政治素人”很容易引起民間團體的關注。另一方面,媒體對他的污點進行選擇性地遺忘,甚至有的侵略媒體極力把他塑造成“政治素人”來迎合民衆的口味。因此,柯文哲的支持率在民間不斷攀昇。

  三、展望

  柯文哲現象體現出台灣政治中存在着一股既反對國民黨,也反對民進黨的民怨,這股民怨反對統一和獨立問題,主張着眼於經濟增長龢民生問題,支持柯文哲的選民多以中間選民和一部分國民黨選民爲主,其中年輕人支持柯文哲者比較多,體現出台灣政壇固有的藍緑兩黨瓜分選票的格局受到很大衝擊。在兩岸關係上,柯文哲並没有成熟的兩岸政策,這是因爲他在政治上並没有徹底認清兩岸關係的本質,因此,如果柯文哲上台,其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是有待觀察。

  柯文哲在政治上迅速崛起,雖由台灣島内反政黨傾向的“公民運動”所催生,但是這種“公民運動”其更多針對的是國民黨,因此當柯文哲在政治上試圖獨立於民進黨,就遭到了民進黨的打擊,但是柯文哲並未就此屈服,而是形成了第三方勢力,從而深刻地改變了台灣的政治局面。但是柯文哲具有“卡裏斯馬”型政治人物的特點,其所創設的政黨台灣民衆黨,存在相當程度的意識形態不明,左右色彩模糊,缺乏吸引民衆的具體論述等多種局限,因此柯文哲現象在台灣政壇上究竟能持續多久,尚有待觀察。

  作者係廊坊師範學院社會發展學院講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