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政治分歧影響兩岸關係,但中華文化的深厚傳統和共同的文化元素仍然是兩岸人民之間建立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以文化激勵與自我决定理論結合,將自媒體變成一種强大的傳播工具,可以在兩岸文化融合中發揮積極作用。激勵自媒體平台用户正向傳播兩岸文化,有助於促進兩岸文化的互相瞭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學習,從而促進兩岸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推動文化融合發展與增進和平穩定。同時,政府、文化機構、自媒體平台和自媒體創作者之間的緊密合作也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因素。
兩岸有着相同的歷史根源文化、相同的宗族血緣文化、相同的精神信仰文化、一脈相承的禮儀文化。自媒體是提供讓兩岸創作者能够輕鬆地創作、發佈和分享文化内容的平台。也不受地理限制,是兩岸之間的很容易建立的文化橋樑。盡管兩岸地區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但漢語是共同的語言,這有助於兩岸地區之間的文化内容迅速傳播,打破地理障礙,可以隨時隨地傳播内容。兩岸地區有各種不同背景和觀點的自媒體創作者,這有助於反映文化的多樣性,而自媒體允許創作者與受衆能直接互動,這種互動可以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多元視角,從而建立更緊密和更深度的聯繫。
盡管兩岸中華文化有很多共同之處,但由於歷史、政治和社會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影響了一些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如何促進兩岸中華文化認同與融合,自媒體無疑是很適合的傳播工具。
一、自媒體傳播模式與趨勢
“自媒體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並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這是2003年,美國謝因波曼與克裏斯威理斯在新聞學會媒體中心聯合提出“自媒體(WeMedia)”的概念。西南政法學院的張愛軍進一步解釋自媒體爲“個人透過互聯網技術平台以點對點或者點對面的方式將信息進行采集、過濾、加工並傳播、解構、建構、評論的個人化媒體。”具有建構自由性、個體多面性、互動平等性、多元傳播性等特點。
(一)自媒體傳播模式
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模式是自媒體傳播模式最核心的特徵。自媒體傳播可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内容和受衆的多樣性。創作者創作、發佈和傳播的内容模式隨着科技發展不斷變化着。自媒體平台注重創作者的獨立觀點和風格,允許創作者在内容製作中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傳播模式取决於創作者的内容類型、目標受衆和營銷策略。自媒體創作者開始使用文字來表達觀點、分享信息和故事。例如博客、微博、微信公衆號等。很快出現以發佈圖片和圖文内容爲主的内容模式,如QQ或微信朋友圈、Instagram等。這種模式通常以視覺元素爲主。爲了能够吸引更廣泛的觀衆,具有視覺和聽覺元素爲主的視頻傳播模式被大量采用,例如抖音(TikTok)、YouTube等平台發佈的視頻内容。而對於那些更喜歡聽力體驗的受衆,民衆也采用播客和音頻分享平台來傳播音頻内容,如喜馬拉雅、Podcasts等。
自媒體平台爲了鼓勵受衆與創作者互動來建立更緊密的聯繫,設置了評論、分享和討論内容等功能。互聯網直播平台提供的互動直播功能,讓自媒體創作者可以與觀衆實時互動,回答問題、進行討論和分享觀點。如抖音直播、Twitch、FacebookLive、Bilibili等。自媒體同時具有商業模式,自媒體創作者通過廣告、贊助等方式獲得收入。如訂閲模式、付費課程、會員專區等,以獲取更穩定的收入來源。一些自媒體創作者甚至將其自媒體品牌變成了商業帝國。自媒體創作者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將其内容通過分享鏈接或在社交媒體上原創發佈分享給廣泛的受衆。一些自媒體創作者還會在多個平台上同時發佈内容,以擴大他們的影響力和觀衆基礎。
總之,創作者通常會根據他們的目標和資源選擇最合適的傳播模式。自媒體傳播模式的成功通常依賴於内容質量、觀衆互動、社交分享和持續努力。
(二)自媒體傳播趨勢
受到技術、受衆需求和社會變化的影響,自媒體傳播的當前和未來趨向創作内容靈活、社交平台主導、虚實增强整合、數據驅動智能、全球化增强、變現方式多樣、監管同時自律,其傳播領域也不斷發展變化着。
1.創作内容靈活
隨着視頻内容的崛起,視頻内容已成爲自媒體傳播的主要趨勢。短視頻、直播和長視頻内容在各個社交媒體平台上大受歡迎,因爲它們提供了更生動、吸引人和互動性强的體驗。但多媒體内容多元化也使得自媒體創作者越來越傾向於創建多種類型的内容,包括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跨媒體内容的多元化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受衆,滿足不同人的喜好。
在特定領域龢利基市場中,自媒體創作者爲了繼續吸引受衆。專業化的内容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因此垂直内容領域會因此增長。由於短視頻和實時内容能够提供快速、生動和互動的體驗,短視頻平台和實時直播正在嶄露頭角,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關注者。這種形式的内容傳播在移動設備上特别流行。
2.社交平台主導
内容分享和社交互動有助於内容的傳播和擴散,社交媒體如抖音(TikTok)、微信、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也將繼續主導爲自媒體創作者提供傳播内容和互動的平台。
3.虚實增强整合
爲了創建沉浸式内容和交互性體驗,虚擬現實(VR)和增强現實(AR)技術將爲自媒體内容創作者提供新的創作和傳播工具。
4.數據驅動智能:
爲了優化内容,提高精準度和效果,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内容創作中發揮更大作用,讓創作者利用數據更好地瞭解受衆需求,數據驅動的内容能精確定位觀衆,優化内容並提高互動。
5.全球化會增强
隨着自媒體平台的不斷國際化,自媒體内容可以傳播給國際觀衆,創作者可以跨足國界,吸引全球觀衆,自媒體領域國際化趨勢將繼續增强,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6.變現方式多樣
爲實現更穩定的收入來源,自媒體創作者將嘗試多樣性的變現方式,包括廣告、付費内容、贊助、訂閲、電子商務等。尤其是自媒體領域的專業化培訓和媒體素養教育將繼續興起,以提高創作者的能力和道德標準。
7.監管同時自律
盡管自媒體在傳播兩岸文化方面具有潜力,但也存在信息不準確性、内容泛濫、過於商業化、文化内容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社交媒體算法等問題。因此,自媒體將更加注重提高内容的可信度和質量,遏制虚假信息和誤導性内容的傳播。政府和社交媒體平台提供商將繼續加强對自媒體領域的監管,以維護公共利益和信息安全。自律機制也將繼續發展,以確保内容的質量和合法性。
總的來説,自媒體作爲一種新興的傳媒形式,會因市場需求和受衆行爲的變化而繼續快速演變和擴展,吸引更多創作者和受衆,同時也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和機會。自媒體的未來將在技術、内容創作、信息可信度和監管等方面持續演進。
二、兩岸文化的傳統和特色
由於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發展和演變,使得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特點。它包括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字書寫、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傳統文學、藝術、美食、醫學、習俗等方面的元素。是中華文化成爲一個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體系的依據,兩岸在這些傳統文化元素中具有廣泛的共同性,例如:
1.用漢字書寫。中國大陸和台灣盡管有繁簡字體的差异,但中華文化以漢字爲書寫文字,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具有獨特的藝術形態美感和深厚的歷史。漢字書寫方式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兩岸都是通用漢字作爲書寫文字的工具。
2.傳統價值觀。兩岸地區都傳承了中華傳統價值觀,如在中華文化中有着深遠的影響的儒家思想,它强調倫理道德、家庭觀念、尊重長輩、忠誠、孝順、禮儀等價值觀。强調家庭的重要性,包括父母子女關係、家族傳承和家庭和諧。强調尊重傳統和長輩,尤其孝順父母和尊敬老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3.宗教和信仰。中華文化包括多種宗教和哲學體系,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等,這些信仰影響了兩岸社會倫理和文化。加上外來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在兩岸都有信仰者。
4.傳統的文學。中文文學是兩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有豐富、共同的中國文學傳統。包括古典文學、詩歌、散文、小説等。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如《紅樓夢》《詩經》和唐詩宋詞等都對兩岸有着深刻的影響。
5.傳統的藝術。中華美術和傳統藝術在中國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兩岸中華文化的共同的審美價值觀,傳統藝術包括書法、繪畫、陶瓷、剪紙、戲劇等在兩岸地區都有悠久的歷史。
6.傳統的美食:中國各個地區有各自獨特的菜肴和烹飪方法。兩岸都有豐富多樣的中華美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閩菜、魯菜、湘菜、台灣小喫等。
7.傳統的醫學:中華文化還包括傳統中醫、針灸、草藥療法等醫療體系。這些醫療方式反映了中華文化對身體和健康的獨特理解。兩岸的中藥店、中醫門診或診所都是一脈相承的治療體系。
8.節令和節日。豐富的習俗和慶祝活動體現了中華文化有悠久歷史和傳統,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兩岸都有慶祝活動。
總之,盡管存在差异,兩岸中華文化仍然具有深厚的傳統和價值,爲兩岸文化認同和傳承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因此,兩岸文化交流和互動有助於加强兩岸之間的瞭解和融合。
三、文化激勵與自我决定理論
(一)文化激勵
文化激勵指的是文化滿足人全面發展的各種需要,持續地調動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劉曉玲,2019)。其本質在於文化能够創造和滿足人不同的需要條件,持續激發人的動機,增强人的内在動力,促使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
(二)自我决定理論
自我决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是由心理學家理查德·瑞安(RichardM.Ryan)和愛德華·迪西(EdwardL.Deci)於1985年提出的心理學理論。該理論闡述了外部環境促進内部動機及外部動機内化的過程,揭示了外在干預影響個體動機的有效路徑。其關注個體的動機和行爲背後的内在動力,以及個體如何實現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自我决定理論主要包括自主性、能力、關係三個核心概念。(1)自主性是指個體的需要擁有自主的選擇權和控制權,能够决定自己的行爲和决策,而不受外部壓力或强制的限制。自主性需要强調了個體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選擇的自由。(2)能力是指個體的需要感到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務、達到目標,以及感受到自己的行爲是有效的。這意味着個體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克服挑戰和提高技能。(3)關係是指個體的需要與他人建立連接、感受社交支持和歸屬感。人際關係和社交聯繫對於滿足這一需求非常重要,因爲它們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動。
自我决定理論認爲,當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個體會體驗到更高水平的内在動機和幸福感。這種内在動機驅動着個體追求目標、探索新事物,並體驗到更多的滿足感。相反,如果這些需求受到破壞或未能得到滿足,個體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和失去動機。
四、文化激勵與自我决定理論結合探究自媒體促進兩岸文化融合的路徑
盡管兩岸中華文化有很多共同之處,但由於歷史、政治和社會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例如,台灣的中華文化受到更多的外部文化影響,包括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而中國大陸則更强調自主發展。此外,兩岸的歷史觀、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也存在差异,加上近年來台灣執政者的去中國化政策和措施,這也影響了自媒體對兩岸文化的發展和表現形式。本人嘗試將文化激勵與自我决定理論結合,探究兩岸中華文化融合策略,得到教育啓發和價值觀傳播、創造支持性的社交環境、自主性和自我决定動機、設定目標和建立競賽和提供奬勵和認可,制定自律規則的路徑。
(一)教育啓發和價值觀傳播:自媒體平台可以奬勵以兩岸文字書寫、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傳統文學、藝術、美食、醫學、習俗等共同的專業文化領域内容,自媒體創作者則以這些領域的教育性内容啓發觀衆,幫助觀衆更好地理解兩岸文化和歷史、傳統和價值觀等。這有助於滿足用户的認知需求,消除誤解和創造更多的理解。並增强用户的中華文化意識。同時,文化激勵可以在内容中强調共同宣傳中華文化的重要性,鼓勵用户積極參與兩岸文化融合。
(二)創造支持性的社交環境:自媒體平台可以鼓勵創造支持性的社交環境來促進社交互動,利用各種數字智能等技術建立一個積極的兩岸文化社交環境。使創作者和觀衆都感到受到鼓勵和支持。這種支持性環境有助於建立積極的文化融合氛圍,鼓勵對話和理解。例如專欄兩岸文化交流特色版面等,自媒體創作者可以與觀衆建立社交聯繫,與其分享關於文化融合的見解和體驗。觀衆的反饋和支持可以激發創作者的自我决定動機,並增强他們的參與。這種社交聯繫有助於建立兩岸文化融合的互動性和互信。在這個社交環境中,文化激勵可以促進用户之間兩岸文化對話和相互學習,從而推動兩岸文化融合。
(三)自主性和自我决定動機:自主性是自我决定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通過讓用户自主决策,可以提高用户的自我决定動機。自媒體平台可以鼓勵用户自主選擇其關注的文化内容和參與文化融合的方式。爲兩岸文化融合作品提供作品收益和流量以及技術支持,以鼓勵兩岸用户積極參與兩岸文化融合的作品宣傳。同時,政府鼓勵平台可聯合文化機構,讓有經驗的文化從業者指導和培養新人,傳授經驗和知識。爲那些在兩岸文化融合領域有潜力的個人和團體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這有助於提高用户技能,從而更好地參與文化傳承交流和融合。
(四)設定目標和建立競賽:平台可以設定明確的兩岸文化融合目標和評估標準,這些目標可以激發用户的自我决定動機,使用户積極追求這些目標。文化激勵可以包括奬勵那些積極參與實現這些目標的用户。並促進兩岸文化對話、减少文化偏見等。例如組織兩岸文化創作、表演、創新比賽,以激勵創作者和藝術家在兩岸文化領域取得杰出成就。提供豐厚的奬金和宣傳奬勵,鼓勵他們積極參與。
(五)提供奬勵和認可:自媒體與政府、文化機構、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不僅爲兩岸文化融合項目提供初期的支持和資源激勵。還要持續給予兩岸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積極參與者持續奬勵支持和認可,如流量、奬金、奬項、榮譽證書、專業認证等。這可以擴大項目的規模和影響力,鼓勵用户積極參與兩岸文化融合。
(六)制定平台自律規則:自媒體平台可以制定自律規則,鼓勵創作者發佈準確和負責任的内容,防止謡言和不實信息的傳播。平台鼓勵兩岸自媒體創作者加强合作提高媒體素養,製作多樣性的兩岸文化内容,涵蓋不同領域、視角和風格,以滿足不同受衆的需求。共同製作高質量的文化内容,提高影響力。
總之,結合文化激勵和自我認定理論,有助於可以更好地理解在政府、文化機構、自媒體平台和創作者緊密合作下,自媒體如何成爲促進兩岸文化融合的有力工具。
五、結論
自媒體傳播可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内容和受衆的多樣性,由社交媒體主導的自媒體平台有創作内容靈活、虚實增强整合、數據驅動智能、全球化增强、變現方式多樣的發展趨勢。是兩岸中華文化中的文字書寫、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傳統文學、藝術、美食、醫學、習俗等共同特色傳統的有力宣傳工具。以文化激勵與自我决定理論結合,得到包括教育啓發和價值觀傳播、創造支持性的社交環境、自主性和自我决定動機、設定目標和建立競賽和提供奬勵和認可以及制定平台自律規則來探究自媒體促進兩岸中華文化融合。
作者係台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博士研究生、台灣淡江大學産業經濟博士研究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