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從産生到今天已經70多年。在謀求國家統一過程中,我們發現影響國家統一的因素非常多,有意識形態因素、外部勢力干涉因素、經濟因素、軍事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地緣政治因素等等不一而足。種種因素從方方面面影響着兩岸關係及統一進程。“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以及“從根本上説决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這兩大論斷,説明瞭一個同一個道理:物質基礎是决定台灣問題的關鍵。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檢驗一個國家龢民族物質基礎堅實與否的標誌就是這個國家龢民族的現代化程度。現代化程度不足意味着國家與民族的物質基礎不扎實,相對而言就容易弱與亂。而充分的現代化或高度發展的現代化,不僅把這個國家龢民族推向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巔峰,而且也將使其在重大解决問題方面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中國的國家統一問題上,這一邏輯同樣是有效的。中國現代化程度越高,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就越扎實,實現統一的速度就越快。
一、物質基礎薄弱是台灣問題産生的關鍵因素
“物質决定意識”“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槍杆子裏面出政權”等等,這些檏素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解决重大政治問題離不開基本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解决問題的實力和能力。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一個國家的物質基礎與其現代化程度有着直接的關係。作爲中國内戰的延續,台灣問題産生之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物質上一窮二白,是一個農民占絶大多數,以農業經濟爲主的農業國,國家窮,文化、科技落後,更談不上現代化、工業化。而在這種背景下,由於美國介入台灣問題,特别是在朝鮮戰争爆發後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止我們解放台灣。當時的美國可謂是世界最發達、最强大的國家。美國的軍事介入使解放台灣的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給我們打台灣增添了新的麻煩,因爲有美國在台灣擋着”,最終,我們“武力解放台灣的計劃被擱置”。這就是在一定範圍内物質决定意識,實力决定結果的重要體現。從某種意義上,朝鮮戰争志願軍入朝作戰,我方不僅有士氣優勢、地理優勢,也有陸軍陸地作戰的豐富經驗和優勢,加上當時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力支持,使得我們有能力抗衡美軍攻勢,把戰綫從鴨緑江邊推回到三八綫並穩定在三八綫;而解放台灣的渡海作戰是一個對制空權制海權要求比較高的戰争行動,相對而言對於我們的軍事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程度要求更高。缺乏這樣的現代工業技術基礎,要取得相應的優勢顯然是不符合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
現代化或者説工業化程度的差异和距離,投放到軍事力量對比上就是物質實力的差距和距離。自台灣問題形成之日起,由於現代化程度的差异,特别是美國對台灣的武裝與支持,台海軍力對比的天平長期向台灣方面傾斜。毫無疑問,這也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要把新中國建設成爲一個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性。在二戰後世界衆多國家和地區都在追求現代化乃至後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新中國奮力直追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傳統農業大國發展成爲一個現代化工業强國,走了很長的路。
二、改革開放與現代化是開啓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
大陸真正現代化的啓動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作爲一個傳統農業大國,現代化的基本含義就是向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學習,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理論,引進世界先進技術、管理、設備,實現中國的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軍事現代化。這些現代化内涵是無法從我們傳統文化、傳統生産方式和傳統知識體系中得來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就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打開中國大門而加速的。而這一現代化進程也爲緩和兩岸關係、長期堅持和平統一政策積累必要的物質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與新一輪中國現代化進程,一方面爲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化的台灣地區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本、技術、企業生産及市場發展的新空間,重新密切了台海兩岸的經濟聯繫和社會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使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環境與物質基礎更扎實,也加速了大陸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速度;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及工業、科技、軍事等現代化程度的提昇,也爲維護台海和平狀態,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爲反對和遏制分裂,特别是遏制後來出現的“台獨”傾向,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進入21世紀後,隨着大陸崛起和現代化程度的大幅提昇,在經濟科技現代化創造的强大物質基礎之上,大陸軍事現代化發展也取得長足進步。特别明顯的是,台海兩岸軍事力量對比的天平開始向大陸一邊傾斜。這一實力的提昇就是建立在大陸逐步現代化的基礎之上。中國大陸的發展壯大帶來了台灣問題上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變化。特别是從21世紀初以來,由於島内“台獨”勢力越來越囂張,尤其是以“台獨”爲政治目標的民進黨的上台執政,給和平統一政策帶來巨大衝擊,而台海和平穩定的捍衛以及震懾“台獨”衝動的任務异常艱巨。如果没有大陸現代化成就支撑,要完成這一任務顯然是艱難的。我們之所以能在數十年的反“台獨”鬥争中贏得主動,産生效果,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現代化成就這一堅實物質基礎。大陸軍事科技以及經濟等力量的發展壯大,是我們能够對島内分裂勢力形成强大制約和震懾,維護台海和平環境,繼續推進和平統一政策的關鍵因素。
三、實現國家完全統一離不開現代化的强大支撑
作爲中國内戰遺留問題和21世紀中國人的一項歷史任務,解决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面臨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發展態勢。這一復雜態勢對於解决台灣問題的能力和物質基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實現和平統一,還是實現非和平統一,都離不開現代化的强大支撑。作爲一個唯物主義者,必須認識到,從根本上講,台灣問題是領土主權問題、是核心利益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物質問題。物質問題的解决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取决於物質能力。在現代化支撑下的物質基礎建設好了,台灣問題解决或者説兩岸統一這一政治上層建築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確了。
從和平統一的角度來説,大陸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和平統一的障礙就越少,和平統一的路程就越平順。在現代化基礎上産生的各種機會和吸引力,是形成對島内民衆支持統一參與者統一進程的重要動力。物質决定意識,在兩岸統一問題上也是如此。
1949年之後,台海兩岸曾經隔絶30多年,兩岸民衆之間曾經有着深厚的敵視和不理解。特别是台灣地區經過6、70年代的經濟起飛,成爲亞洲四小龍的領頭羊,也成爲二戰後較早進入現代化階段的地區。在這一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台灣,對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大陸而言,有着生産力、物質水平及現代化程度上的巨大優勢。在這一物質基礎的支撑下,台灣社會台灣民衆對於當局宣傳的以台灣爲主導的兩岸統一是有信心的。而隨着大陸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大陸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實現了崛起和騰飛,並在不長的時間裏完成了經濟總量對西方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超越。現代化帶來的物質進步,不僅改善了中國大陸的社會軍事等物質基礎,而且也提昇了大陸民衆對實現和平統一的自信心。與此同時,在現代化建設成就基礎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昇。在兩岸關係方面,大陸的發展進步、制度優勢也讓台灣社會對大陸的認知向着積極方面轉化。大陸崛起與現代化成就的確也在很大程度上爲大陸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特别是掌握引領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主導權提供了堅實支撑。
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方面是,大陸現代化進程大大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衆所周知,1979年之前台海兩岸在經濟社會等方面是相互隔絶的。兩岸關係大門的重新打開和大陸現代化進程,爲衆多台灣資本、企業、技術及管理精英在大陸尋求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和新平台。經過40多年的發展,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等衆多領域早已實現了深度融合,特别是在經濟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格局。
今天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已經成爲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路徑探索。融合發展政策的成功同樣需要現代化作爲基本支撑。在當今兩岸融合有了一定基礎的條件下,要進一步深入推進兩岸各領域融合,就需要現代化進程中新的技術、創新、産品出現帶來的新的機遇、新的市場和新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説,只有進一步的現代化帶來更多的機會增量,才能使兩岸各領域融合更加深入和融合速度加快。由此而言,進一步的現代化是融合發展成功的關鍵影響因素。
“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我們要長期堅持。但不可否認的是,島内“台獨”分裂勢力的存在,對兩岸和平統一、完全統一搆成了嚴重威脅。當前我們面臨着嚴峻的反對“台獨”分裂,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的重要任務。反而“台獨”、反分裂和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乃至未雨綢繆爲特殊情况下的非和平統一做充分準備,都需要經濟科技軍事現代化提供的物質和技術支撑來完成。
就此而言,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非和平統一,都離不開大陸現代化基礎上的發展與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力量的大幅提昇。物質决定意識,物質力量决定政治意圖的實現。當今世界物質力量的壯大與高質量發展唯有實現現代化一條道路,别無他途。就台灣問題而言,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一定是在中國現代化創造的基礎上完成的。
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